急速狂奔影评

136021129
  • Octopus
    2018/11/25 15:03:47
    不算影评

    是昨晚在HKAFF看的,放完后张律意外现身,非常惊喜。很喜欢前半部,是《庆州》《春梦》半真半幻、亦轻亦重风格的延续;后半部拍得就太实了些,幽默感也主要靠情节编排实现,并非我爱的张律式幽默。因为全程英文字幕,可能有些地方有记错了。

    1、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影片的最大特征,应该就是非线性剪辑带来的叙事时间的复杂。虽说是非线性剪辑,但每个段落内部依然是线性叙事(复杂如《记忆

    是昨晚在HKAFF看的,放完后张律意外现身,非常惊喜。很喜欢前半部,是《庆州》《春梦》半真半幻、亦轻亦重风格的延续;后半部拍得就太实了些,幽默感也主要靠情节编排实现,并非我爱的张律式幽默。因为全程英文字幕,可能有些地方有记错了。

    1、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影片的最大特征,应该就是非线性剪辑带来的叙事时间的复杂。虽说是非线性剪辑,但每个段落内部依然是线性叙事(复杂如《记忆碎片》也是如此)。大致说来,我们可以将故事按线性顺序重组为三段:A. 男主、女主在首尔重逢,这段的主观镜头基本都是男主视点(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意味着它呈现的是男主的日常生活,包括其与女主的交往;B. 两人前往群山,遇到屋主及其女儿;C. 男主回到首尔,再次来到药店、诊所,再次遇到街头政治家,等等。不过影片叙事采用的顺序却是BCA,这种叙事时间的变化在电影感知方面带来的效果首先是观众被剥夺了全知的观看位置,比如我们看前半部时跟女主一样不知道群山是男主已逝的母亲的故乡;于是它也意味着一种解谜式(puzzle-solving)的认知活动的强烈存在,我们看完整部影片、得到全部信息后,才通过解谜活动完成对故事的回溯性建构。这种非线性剪辑+关键情节的删减+”无用信息“的插入,带来了一种类似悬疑片的观影快感(不同的是悬疑片结局是闭合的)。

    不过这种BCA的重组仍有问题,在B的开头不久有这样一个场景:男主在屋中睡觉,随即出现了一个女生进入树丛的背影,非常短暂的黑白影像,我们后面会知道这其实是B段最后男主和女孩在岛上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即使在B段内部,也依然出现了非线性剪辑(闪前)。如果我们确实不可预知/感未来的话,这就只能解释为整个B段其实都是回忆。但到底是谁的回忆呢?不得而知,因为四个主要人物都有他人不在场的主观镜头。所以那个黑白镜头的插入似乎是一个失误?

    另一个问题在于C与A的剪辑界点,也就是线性故事结束的地方。因为AC风格完全一致,我现在记不太清了,似乎是男主拎着水果探访父亲,然后重回药店、再次遇到街头政治家这一段落。如果确实是,那么它意味着一种重复。也因此我们最好将影片主题理解为巴赫金意义上的”相遇“(对他来说,相遇是文学的永恒母题,因为它意味着离开、改变和新生),因为就影片而言,我们很容易看出,重复显然只是表面上的,潜藏之下的变化及引发变化的相遇才是最重要的。

    2、视觉

    影片没有继续《春梦》的强烈实验性,只有一处的场面调度让我想起《春梦》,就是男主进入废弃空房的那个长镜头:固定镜头,男主从右入画,穿过房间,从左出画;360度panning,拍摄房间空镜头一周(很像《春梦》出title前的那个镜头,不过《春梦》里是主观镜头,这里是无人称镜头);男主再次从右上入画(应该是在庭院里绕房半圈),从左下出画;摄影机没有追踪男主,而是向前推到窗前,男主从窗外走过。这个好像是整部影片唯一秀调度的镜头。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因为其反-正反打:日式旅馆,男主在室内走廊深入往庭院看,摄影机在男主身后;机位不变,但接着就剪到男主在庭院里往长廊处看的镜头,男主直视摄影机。非常诡异的剪辑,吓我一跳。

    比较显著的是用了很多黑白监控录像,但导演用意不在于批判监控社会,而且与情节的融合做得相当好。第一次出现于男女主扣门时,应该是女孩或屋主的视点,用了广角,表示对陌生人的警惕。其他大多是女孩对男主的窥视,这种窥视应该理解为被锁在死亡记忆中无法动弹的人对他者和亲密关系的渴望。

    在导演自己的谱系里,整体视觉风格更像《庆州》,固定镜头+精致构图,又没到《庆州》那么精致,但也很好。因为室内戏很多,动用了很多建筑物形成的遮挡。这种遮挡带来的困惑、无力和囚禁感跟人物形象是相称的;但导演并没有在视觉上刻意激化或凸显人物与空间的冲突,这跟人物形象也是相称的。

    3、听觉

    影片用的是同期声录音,所以听觉非常好,风声、雨声、海浪声、飞机的轰鸣声都非常真切。配乐基本是钢琴曲,听不出来是什么,有一处女主在庙里108拜时用的也是钢琴曲,不过倒是不太违和。《豆满江》让我最震撼的其实是两个声画分离场景,本片里也出现了一个:女孩把面送到男主屋里,关门;男主醒来,在门口坐着吃面;镜头一切,女孩在门外低头坐着,门内传来吃面条的声音——太感动了!

    4、主题

    ——个体救渡

    影片其实没有拍最关键的部分,即男主和女孩去岛上发生了什么?我们知道:他们两人去了一座岛;这座岛很像是那幅多次出现的黑白风景照中的那座;女孩受伤了;女孩说男主救了他,并宣称“你们对他一无所知”......大概就这么多了。如果没理解错的话,这种救渡应该理解为双向救渡,但我们始终不知道它是如何完成的。先回到人物。

    男主和女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他们的母亲都非正常死亡了(男主母亲卧轨自杀,女孩母亲因与屋主吵架,出车祸而死),而他们与父亲的关系都非常紧张。一个不太离谱的建构是:他们囿于母亲的死亡,并认定此死亡跟父亲有关。换而言之,他们是忧郁的人:按精神分析的说法(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哀悼跟忧郁不同,在前者,生者可以完成对爱者之死亡的赋义(make sense of),而忧郁则是爱者的丧失带来的生命意义的缺口,是永恒的痛楚、幽禁和无法理解。这一点在女主身上尤其明显,她几乎不说话(只在雨天唱过一手怀念母亲的日文歌),唯一正常说话是从岛上回来后,对警察说“那个男人救了我”——如果“救”一定意味着什么的话,那么它直观的部分就是对其语言能力的恢复,因为我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对生命赋义。影片中最令人困惑的人物其实是餐馆老板,她似乎知晓一切,深谙世间沧桑,又怀有令人惊叹的善意,以自酿的米酒来款待(drink with而不是let sb to drink)每一个食客,甚至连女孩也只有在她面前才能畅笑。那么,她占据是是母亲的位置么?再想到影片后半部花大量篇幅讲述了男主去群山之前与父亲的日常,而且如前所述影片的故事时间结束于男主探访父亲之际,那么,影片主题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解读为“父与子”式的冲突与和解——男主与父亲、女孩与父亲。这基本上会导致一个去性欲化的解读,当然并不排斥其他解读路径。昨晚其实有问导演岛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回复说“我知道的跟你一样多”(骗人!)。

    ——东亚性

    昨晚问张导的另一个问题是“东亚对你意味着什么”,他说“现实”。张律一定是个历史感非常深重的人,而东亚是其历史感主要的投射对象。《群山》里继续出现了大量铰接在一起中日韩元素,但这些元素的征引是复杂而有趣的。男主对街头的身份政治、对父亲的政治态度基本表现出一种轻微的反讽和错位姿态;但在更深处,《咏鹅》吟唱、不断被提及的诗人尹东柱(?)、复杂的身份经验,又都意味着男主其实更深地被固定在了东亚历史之中。

    我觉得对张律来说,东亚具有辩证性,兼有暴力和救渡双面性。基本上在张律去韩国之前(《豆满江》《芒种》),我们能感受到那种历史暴力+个体生命困境所带来的焦灼和沉重感,这两部片都以人物自杀而告终。但在《庆州》《春梦》《群山》中,历史暴力成为一个遥远的低音,一个无法忽视但又不构成主导的远山淡影,张律处理的是轻与重、生与死、狂热与压抑、真实与幻觉、个人与历史等一系列相互交织渗透的微妙地带;而其人物也携带着不可排解的死亡记忆(不仅仅是具体生活中爱者的死亡,还有美军基地、核恐惧、战争的历史图像和“我喜欢纳豆”,等等),展开与生活及历史的对话。在《群山》中,东亚的救渡性出现在“咏鹅”的时刻。

    有东亚历史感的导演并不少,但张律历史感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面,历史记忆内化在个体生命经验之中,成为其日常情思的一部分,避免了一种将人物放置在宏大历史链条中的僵死感(比如九苍老师对《霸王别姬》的批评);另一方面其历史感是多向度的,保持了对复杂性的尊重,从而不至于诱使观众进行单向度的解读(比如《江湖儿女》对历史符码的征引)。

    ——脱域旅行、异托邦与爱

    总结一下,张律式的人物是忧郁的,而忧郁是因为他们都被锁在了悲剧性的记忆(历史记忆+个体生命记忆)中无可脱身。而当他实施救渡时,同样朝向记忆敞开,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记忆,当我们展开未来想象时依赖的也依然是记忆,所以他的人物进入陌生空间中时,总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在此,似曾相识的陌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在张律的韩国片中,救渡的展开一般都伴随着旅行。

    可以用“脱域”来表示这种对另类空间的进入,当然这里的“脱域”不是欧洲左派们所指的“帝国”时代的资本和劳动的脱域。脱域意味着暂时脱离日常的生活状态,为什么需要脱离?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与世界牵连不断、事事操心,常常忘记了根本的有死性(mortality)。由此我们注意到张律式的人物旅行所去的地方是极为特殊的:庆州是友人死去的地方,也是韩国故王宫所在地;群山是已死的母亲的故乡,也是跟日殖历史瓜葛深重的地方。换而言之,脱域意味着对闷重、琐碎的日常生活的脱离,却并不意味着对整体生活世界的褫夺,有死性反而得以更直接更尖锐的现身。“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渡”——救渡的可能性就在于与有死性的对话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庆州也好、群山也好都构成福柯意义上的异托邦。对福柯来说,异托邦不是乌托邦,因为它是实在空间;同时异托邦又不同于日常空间,相反,它以其异质性,像镜子般映照出日常空间的运作逻辑。有趣的是,福柯在阐述异托邦时,举的例子也不仅仅是监狱、精神病院和老人院,更重要的是关于流徙和旅行的例子,比如“蜜月旅行”、船、火车等。在张律影片中,人物通过脱域旅行进入异托邦,与陌生人不断相遇、结合、分离,在亦真亦幻的氛围中直面有死性。

    那么,异托邦中的人物相遇发生的究竟是什么呢?《群山》没有拍岛(又一次旅行)上故事,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春梦》似乎提供了非常好的答案,虽然《春梦》并不能解读为一部异托邦电影,因为它讲的恰恰是脱域的人在地的故事。但张律如果确实提供了一个答案的话,我觉得那就是《春梦》中一女三男的“爱”的情感共同体(还需要详细说明,目前是写不下去了。。)

    5、媒介自指与互文

    跟张律几乎所有的韩国影片一样,《群山》同样出现了大量的媒介自指。我觉得从暴露虚构性的角度来谈论这种自反非常无聊,如果从电影媒介性(运动摄影、蒙太奇)来谈其与记忆的同构反倒会有趣一些,在跟深焦的访谈中张律已经谈了一些了。同样,《庆州》《春梦》中出现的所有梗都在《群山》中都再次出现了,当然具体情境是很不一样的,不过感觉打开张律的最好方式还是互文,但会增加很多观影快感。

    【详细】
    97834441
  • 图宾根木匠
    2013/12/25 14:44:01
    《警察故事2013》:从香港阿sir到大陆公安
    我有个小堂妹在上大二,她说昨晚平安夜去看了场电影,我问她看了什么,她说《警察故事2013》,我问她好不好看,她答:“虽然有点嗦,但还是蛮好看蛮感动”。“嗦”(阳平第二声)是我们家乡土话,就是啰嗦的意思,看来,对这位90后的小妹妹来说,年近花甲的成龙大哥这次纵然啰嗦了点,但还是让她买单了(当然实际掏钱的不会是她^_^)。

    是啰嗦了点,不过成龙在动作片里讲道理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开启内地贺
    我有个小堂妹在上大二,她说昨晚平安夜去看了场电影,我问她看了什么,她说《警察故事2013》,我问她好不好看,她答:“虽然有点嗦,但还是蛮好看蛮感动”。“嗦”(阳平第二声)是我们家乡土话,就是啰嗦的意思,看来,对这位90后的小妹妹来说,年近花甲的成龙大哥这次纵然啰嗦了点,但还是让她买单了(当然实际掏钱的不会是她^_^)。

    是啰嗦了点,不过成龙在动作片里讲道理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开启内地贺岁档市场的《红番区》里,大哥也是边动手边上课,不过这一次,成龙没有直勾勾的谈人生讲道理,而是以一个失职父亲的身份,苦口婆心的和女儿沟通。年轻人都讨厌长辈给自己上课,但谁能阻止一个父亲流着泪与女儿冰释前嫌?人物真的沉下来,沉到观众心里,这个形象也算立起来了。

    整部《警察故事2013》都毫无演员的违和感,这不容易——毋庸讳言,港片在内地刮起一阵旋风后,最近正遭遇着越来越大的瓶颈,年终岁末,不少港式警匪动作片火爆上演,但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始终隔着一层皮,票房“钱”景也远没有那么乐观。不过《警察故事2013》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事实上,成龙打造的“警察故事”系列堪称香港警匪片的旗帜性标杆,也是成龙从民初功夫小子过渡到现代都市英雄的里程碑之作,那个香港皇家警察陈家驹几乎成为香港纪律部队的银幕代言人。前四部“警察故事”的主角都是陈家驹,到了第五部换了名字,但还是香港警察,不过到了这一部里,成龙则彻底演绎了一个大陆公安钟文,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有港味,由此可见,《警察故事2013》标志着这一系列的彻底转型,也给香港影人们提了个醒——要征服内地观众,还是要讲内地的故事。

    第一部上映时,我那个小堂妹还没有出生,那么,看似老气横秋的题材,如何与新一代观众沟通?《警察故事》登场时,民众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当时只有美国军方在用),《警察故事2013》发的预告片,我却是在朋友的手机上看的,看起来也没有什么视听效果的损失(当然是2D的),登时就眼前一亮。丁晟的《硬汉》风格在预告片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剪辑非常凌厉(导演也是影片剪辑),干脆利落,而这些特点也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可见预告片没有忽悠人。年轻观众不是洪水猛兽,其实他们要的很简单,最质朴的爱情、亲情,最本真的人物设定,再加上绝不偷工减料的制作,这些就足够了——《警察故事2013》正是符合这些基本要求,而在情感构制上,导演、编剧丁晟甚至回避了爱情戏的建构,在一个密室攻防战的故事里,基本上通过亲情来支撑起了人物,这也是某种扬长避短吧,毕竟成龙大哥对年轻观众们来说已经是大爷了,看他在银幕上谈情说爱,想想都觉得奇怪。

    回想下来,《警察故事2013》里没有一个脸谱化的坏人,编剧上也突破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窠臼,精心布局五年,只为了给妹妹讨还公道,而当年那些目击者的陈辞,又折射出了时下的社会百态。
    名侦探柯南说过:“真相只有一个”,在真情流露、神勇无敌的大陆公安钟文面前,坏蛋的真面目最终会暴露。

    爸爸哪儿都不去,爸爸始终会在女儿身边,守护她的安全。

    因为坏蛋最后没有被绳之以法,也许,他还会回来。
    【详细】
    64771323
  • desrie
    2015/9/27 17:29:55
    预告片看不出导演和编剧功力。正品里看不见导演和编剧功力。

    看到不少水军,我看不下去了,这是第一次写影评,写的不好请见谅,陆川就是陆川, 四个字就能概括,志大才疏 和韩寒吵过架的果然都不是好东西。不愧为碰一个好题材毁一个好题材的导演。

    两分给美国的特效团队 其他的真的负分,
    看预告片发现特效和道具都很好,但是!!!预告片看不出来导演和编剧功力。看了正品,发现特效和道具依然很好(当然跟预告片里差不多,好看的就那点了),但是!!已

    看到不少水军,我看不下去了,这是第一次写影评,写的不好请见谅,陆川就是陆川, 四个字就能概括,志大才疏 和韩寒吵过架的果然都不是好东西。不愧为碰一个好题材毁一个好题材的导演。

    两分给美国的特效团队 其他的真的负分,
    看预告片发现特效和道具都很好,但是!!!预告片看不出来导演和编剧功力。看了正品,发现特效和道具依然很好(当然跟预告片里差不多,好看的就那点了),但是!!已经没有导演的编剧的功力

    神剧情 起死回生手 狗血爱情剧 无脑打怪兽 我想到了 洛杉矶之战 当然特效比那个好 剧情都比不上那个。

    我觉得陆川导演的作品都是“伪艺术片”,而陆川就是一个很善于营造艺术幻象的导演。

    艺术可以装出来吗?当然可以啦。有人做过实验,把自己瞎PS出来的一张画挂在博物馆里,让经过的访客评价,结果不少人都觉得是艺术杰作,甚至能像模像样地说出一堆理由来。一幅很普通的画被置于“名画的氛围”里时,它就真的像极了名画。电影也是一样的,当一部电影作品被包裹在足够艺术的氛围里,它的艺术水准看起来似乎就真的跟那些真正的艺术杰作看齐了。所以有些其实没什么艺术造诣的导演如果掌握了几个好用的窍门,也就可以拍出看起来似乎十分艺术的电影。

    善用一些“艺术片元素”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比如在一部平庸的片子里加进去一段10分钟毫无意义的长镜头;又比如用每20分钟一段的静止镜头拍片子(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太短没人发觉,太长的话装过了头反而惹人反感),尽管这也毫无意义;又或者让演员们在整部片子里都保持屎拉不出来的表情并且尽量不说话。虽然这些装逼的镜头和装逼的表情既不赏心悦目也没有意义,但就是会有很多人说:哇,镜头语言好牛逼,哇,演员的表演好有深度。

    我觉得真正优秀的艺术电影,可以深沉,但不应该沉闷,可以平淡,但不应该乏味。但是一部沉闷而乏味的庸碌之作,只要用上诸如上面提到的这些艺术片元素包装一下,就可以有足够的迷惑力,让观众把沉闷当深沉、把乏味当平淡。

    这大概可以称为“艺术幻象”。我觉得陆川就是一个艺术幻象大师。

    陆川的电影里,有多少是艺术,有多少是艺术幻象?

    比如陆川爱用的纪录片手法,就让我觉得有那么一点儿为追求艺术感而刻意为之的意思。在《南京!南京!》结尾,陆川给一帮虚构的人物设置了生卒年月。如果片子里的人物都是按真实人物拍的,那这么做当然无可厚非也十分必要,但片中人物明明是虚构的,那这就有点刻意了,这又不是《魔戒》,难道还得有个纪年表不成?《可可西里》的结尾,陆川用了同样的手法,片尾字幕说片中幸存的那位记者最后回京写出了震撼世界的纪实报道云云。我一直以为这是真的(因为陆川一一直号称《可可西里》里的人物有真实原型),现在想起来这也十分可疑。陆川竭力把《可可西里》说成是真实事件改编,有意无意地误导观众,让他们相信故事真的发生过,轻而易举地让观众有了很高的情感卷入,我觉得这也就是纪录片手法更有艺术感染力的原因:它很容易让你感觉这是真人真事嘛。但既然其实故事大部分是虚构的,我觉这么做多少就有点取巧,有点low,甚至都可以说带着点儿欺骗性质了。

    陆川在摄影上也很善用“艺术片元素”。《南京!南京!》里,摄影师要么拿着手摇摄像机使劲晃晕你,要么来个几分钟不停机的长镜头,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观众,这是多么艺术的摄影语言啊。至于它们是否符合那段剧情的需要,反正我看不出来。陆川的厉害不在于让镜头晃得有意义,而在于他有本事让观众被镜头晃吐之后一边抹着嘴角残留的呕吐物一边赞“这摄影真特么艺术”。

    陆川还很会选题,当年拍《可可西里》,选了这么个保护藏羚羊的题材来拍,有人敢说半句不是吗?影片主题既然如此“正确”,观众对电影本身进行批评时就很难不顾虑重重了。万一被辩护者偷换概念而被扣上“反对保护藏羚羊”的帽子,那可不是好玩的。

    《南京!南京!》主题的正当性比《可可西里》更加不可争辩。对《南京!南京!》电影本身的评论也就都被淹没在了关于电影主题的口水战里——“你说《南京!南京!》不好?你还是中国人吗?”当年影片上映后,类似“反《南京!南京!》就是反南京大屠杀”的爱国粪青言论铺天盖地地出现,很难想象要是赶上更早的反日浪潮,这场口水战会是怎样的一个规模。更有趣的是,一方面,批判《南京!南京!》的人很难不被粪青们以“汉奸罪”啐死,而从另一面想,鉴于《南京!南京!》对日军的所谓“美化”,拥护《南京!南京!》似乎也有“汉奸”的嫌疑。于是,从这个角度去评论《南京!南京!》,无论捧还是踩似乎都有变成汉奸的嫌疑,大家都成了汉奸,这还真是有点麻烦。

    可以看到,当年对《可可西里》的评价绝大多数是道德层面的歌颂而少有较纯粹的电影艺术层面的赞扬。“良心之作”——关于《可可西里》,这恐怕是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溢美之辞。可除非陆川把《可可西里》拍成搞笑片,否则你敢说它没良心吗?同样是说《可可西里》乃“良心之作”的导演彭辉也说过:“电影是‘比较真实’的,生活的真实平淡复杂,而电影需要高潮。”——这算不算是对剥离“不可批判”的主题后的《可可西里》委婉的批判呢?

    陆川还很“真诚”。无论是陆川的选题还是他接受采访时的几乎所有言谈举止,都显得他很真诚。真诚的反面好像是噱头。似乎有噱头就是不真诚,只有脚踏实地才是真诚。但是,我估计现实中应该也有能人是可以在不动声色间统合真诚和噱头的,然后以真诚为噱头——这才是噱头的最高境界。这时,真诚就只是手段而已,就像某些精心策划出来的广告也可以拍得把人感动得鼻涕横流,而它们的真实目的只是“真诚”地希望你花钱买东西而已。
    【详细】
    76092362
  • colourful。
    2014/4/9 3:43:31
    奇葩编剧 奇葩演员
    这是第一次写影评,因为实在是太烂了,真的忍不住写两句。
    没写过 纯吐槽 比较杂乱
          一开始是因为绯闻帅哥,拼命想去看结果没看成忍不住先在网上看了,看完以后真庆幸没去电影院看。
         女主演得太假太假,不对,是所有演员都演的很假,老外把女主逼到墙边,又没扇她自
    这是第一次写影评,因为实在是太烂了,真的忍不住写两句。
    没写过 纯吐槽 比较杂乱
          一开始是因为绯闻帅哥,拼命想去看结果没看成忍不住先在网上看了,看完以后真庆幸没去电影院看。
         女主演得太假太假,不对,是所有演员都演的很假,老外把女主逼到墙边,又没扇她自己整个扭来扭去,整个就是念台词加小表情,不过假不假见仁见智。
        为什么说英雄未满,所有人好像都想当英雄,但没一个是英雄,所有人躲起来,听到苏珊大叫貌似一句遇害了就继续躲在那,没人去救,没声音了出来逞英雄要杀掉小怪物,把她抬起来放椅子上,老奶奶脚受伤了就挂了,小女孩一副无邪的表情从头到尾,预知未来也没个前因后果,渣男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启动英雄模式挂掉了,这样才能让出轨女和前男友在一起,如果渣男能一直渣到尾还比较合理呀,

    整个电影想表示什么呢 女主最后冷静处理,有当机长资格?成功降落飞机?还是想感动观众?团结的力量?完全都没有好吗!
    整个过程没有太多和塔台激烈的镜头 那拍塔台的人最后高兴劲是想让人感动吗 还不如让医生消防警察本来就等在那然后做和塔台人一样的表情动作,还比较小感人 感情戏就是说几句台词对个话 以为对话就完全把人带入了吗。整个电影就像是把中间最精彩的过程跳过了 只剩下没头没尾的结局
    【详细】
    6627635
  • Rohya
    2022/6/20 10:06:35
    ~~

    ----------【剧情故事】----------

    作为一个喜剧来说,细节处理方面确实不能深究,包括台词和故事线,可以说是糟糕透顶。如果纠结起来怕是瑕疵之处罄竹难书。那么对于此处的建议自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先把自己灌醉了再看。

    到了中期,感

    ----------【剧情故事】----------

    作为一个喜剧来说,细节处理方面确实不能深究,包括台词和故事线,可以说是糟糕透顶。如果纠结起来怕是瑕疵之处罄竹难书。那么对于此处的建议自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先把自己灌醉了再看。

    到了中期,感情线也开始变得波谲云诡神秘莫测了,几次突发的感情进步真是毫无铺垫。

    直到结局,除了主角相貌可堪一看,其他全军覆没。故此评分4全应当给予在此。

    ----------【角色演绎】----------

    女主人选还是个人比较喜欢的,眼睛蛮大加上滤镜和拍摄效果显得分外水灵动人,虽然演技平平,但是相貌能够给观者留下印象也算是比较优秀的特色了。

    ----------【配乐,服饰,道具,场景,特效】----------

    服装方面并没有特别的创意或者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

    【详细】
    14464535
  • 阳光
    2022/1/24 14:18:16
    把硬糖装满卡车

    迈克尔最终选择了让他卡车装满硬糖的寄养家庭。找家之路历经坎坷:没有爱心只顾借机实现所谓人生价值的不选:生活一地鸡毛的家庭不选;不懂儿童心理建设的不选……单身父亲爱子和母亲们一样细腻又深刻,尤其引导孩子了解“死亡”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相信,在约翰离世后,父亲的样子声音温暖会在迈克尔沐浴着的阳光里,斟酌的葡萄酒的美味里,淋湿身体的雨里……感人!

    迈克尔最终选择了让他卡车装满硬糖的寄养家庭。找家之路历经坎坷:没有爱心只顾借机实现所谓人生价值的不选:生活一地鸡毛的家庭不选;不懂儿童心理建设的不选……单身父亲爱子和母亲们一样细腻又深刻,尤其引导孩子了解“死亡”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相信,在约翰离世后,父亲的样子声音温暖会在迈克尔沐浴着的阳光里,斟酌的葡萄酒的美味里,淋湿身体的雨里……感人!

    【详细】
    14163178
  • 游侠一笑
    2018/11/5 20:19:24
    虎头蛇尾猪肚中间

    上集的悬疑感到了这一部基本消失,而推理也一同不见,最后大BOSS现身,男主居然一点推理都没有,猪。

    所谓的爱情三角,也是流于泛泛,没有那种揪心的感觉。

    打斗设计上也不如第一集。

    对白有时候很现代,例如“和会”,编剧老湿,川普让你和你妈去华盛顿参加和会。有时候又太文绉绉,文言文。

    女主孔子曰的名字亮了。真名还是艺名啊?如果她父母给起的名字

    上集的悬疑感到了这一部基本消失,而推理也一同不见,最后大BOSS现身,男主居然一点推理都没有,猪。

    所谓的爱情三角,也是流于泛泛,没有那种揪心的感觉。

    打斗设计上也不如第一集。

    对白有时候很现代,例如“和会”,编剧老湿,川普让你和你妈去华盛顿参加和会。有时候又太文绉绉,文言文。

    女主孔子曰的名字亮了。真名还是艺名啊?如果她父母给起的名字,那从小到大一定给笑惨了。“孔子曰,非礼勿视”,“孔子曰,你啊妈叫你回家吃饭。”……

    【详细】
    9744246
  • Triton
    2021/1/19 17:53:02
    宜昌市扶贫干部集中观看《山路十八湾》

    弘扬攻坚精神 推进乡村振兴

    弘扬攻坚精神 推进乡村振兴

    13149207
  • 沙因Schein
    2019/4/24 3:33:25
    没有足够震撼的牺牲,撑不起11年22部电影的悲壮终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直到最后一行字幕消失,我才愿意相信就这样了。 三个小时里,我很明白,这是一个关于时光旅行和改变过去的故事。天真的是,我总觉得死亡可以不算数,失去的可以拿回来,失败的历史可以被改写。 我甚至不会流泪和悲伤,因为我不信这是告别。 ...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直到最后一行字幕消失,我才愿意相信就这样了。 三个小时里,我很明白,这是一个关于时光旅行和改变过去的故事。天真的是,我总觉得死亡可以不算数,失去的可以拿回来,失败的历史可以被改写。 我甚至不会流泪和悲伤,因为我不信这是告别。 ...  (展开)
    【详细】
    10132254
  • maxim392
    2018/1/11 21:39:29
    无限大的梦想请在我们心中永远不要终结
    看了三集,本集巴达兽被感染说可以结束自己岳所说的话让我不得不想起童年时看这个片子的回忆,这部片子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可以算起一个标志性的东西了,曾经还是小学生的我们现在大多已经踏入社会,奔着30的我们应该能从这一集找到很多共鸣吧,感触太多无法不好形容了,本集没...  (展开)
    看了三集,本集巴达兽被感染说可以结束自己岳所说的话让我不得不想起童年时看这个片子的回忆,这部片子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可以算起一个标志性的东西了,曾经还是小学生的我们现在大多已经踏入社会,奔着30的我们应该能从这一集找到很多共鸣吧,感触太多无法不好形容了,本集没...  (展开)
    【详细】
    9062215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