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0339
  • 舒展大人
    2021/11/2 22:19:28
    你们都不喝水的吗?

    今天看到倒数第二集里,大家困在隧洞里吃红薯干,一直喊饿,就没人喊渴吗?一直都是在演红薯干不够吃。就不演演水不够喝吗?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不能够几天不喝水呀。看水生去箩筐里给大家捡红薯干的时候,我就想你们的水存放在哪里啊?红薯干可是越吃越渴啊。特别是有几个民工都发烧了。发烧不是更需要喝水吗?

    除了电视剧开始几集反映大家缺水之

    今天看到倒数第二集里,大家困在隧洞里吃红薯干,一直喊饿,就没人喊渴吗?一直都是在演红薯干不够吃。就不演演水不够喝吗?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不能够几天不喝水呀。看水生去箩筐里给大家捡红薯干的时候,我就想你们的水存放在哪里啊?红薯干可是越吃越渴啊。特别是有几个民工都发烧了。发烧不是更需要喝水吗?

    除了电视剧开始几集反映大家缺水之后,就没有再在细节中体现喝水难了。都在演缺钱缺粮了。水呢?干活的时候渴了咋办啊?

    好像后面就演得不缺水了一样。粮食不够吃了就多兑水。水一下子就管够了。

    还是得多多演缺水的困难啊,得自始至终贯穿整剧啊,缺水才是这部剧要反映的核心问题,以及整部剧故事的主要矛盾啊。大家在隧洞里奄奄一息,众人问童副书记感觉如何,童副书记说没啥问题,就是饿得慌。童副书记,你不渴得慌吗?等到大家在讲遗言的时候,童副书记突然茅塞顿开一样,说不管出不出得去,他希望红旗渠能够修下去。这是怎么顿悟的?是饿出来的还是渴出来的?

    【详细】
    13969491
  • 镜面悬空
    2018/8/24 11:11:37
    不要用腐字玷污这部影片

    短评区高赞答案我都看过了 大部分的人都在把影片主题往同性恋和私生饭上引,而没有看懂影片真正想表达的含义。认为这部影片是一部恶心、失败的同性文学的网友,很抱歉,恶俗的是你自己,而不是这部影片。建议你们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先去读读斯蒂芬金的原著,又或者热爱网络爽文的你们从未静下心研读任何文学名著呢?本人是研究英美文学的,从浅显的角度来分析,两位主角的身份的确可以有很多解读,孤独者交朋友也罢,私生饭对

    短评区高赞答案我都看过了 大部分的人都在把影片主题往同性恋和私生饭上引,而没有看懂影片真正想表达的含义。认为这部影片是一部恶心、失败的同性文学的网友,很抱歉,恶俗的是你自己,而不是这部影片。建议你们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先去读读斯蒂芬金的原著,又或者热爱网络爽文的你们从未静下心研读任何文学名著呢?本人是研究英美文学的,从浅显的角度来分析,两位主角的身份的确可以有很多解读,孤独者交朋友也罢,私生饭对偶像的侵犯也罢,偷窃狂受到了惩罚也罢,乃至被扭曲成变态的爱情。但谁又真正看懂了背后的深层含义呢,薄雾不仅仅是那本书的名字,也不仅仅是存在于男主父亲记忆里的雾气,更隐喻了两位主角所代表的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高赞区有一个答案说得很好,阶级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详细】
    9612333
  • SONGMJ23
    2020/9/30 4:23:47
    阴阳无极,合纵连横——天机与人力交织的秦时江湖(《秦时明月之沧海横流》开播特别讲坛)
    2020.10.23更新一些话,写在最前面: 首先必须承认,这个剧的叙事节奏和编排、镜头、台词等从第五部35集就已开始崩溃,我常年鉴赏和研究学院派影像艺术,不会在这方面含糊。从影像层面来讲,不管考不考虑前五部,第六部都是妥妥的一部反面教材,6分左右也算合情合理了。 然而,...  (展开
    2020.10.23更新一些话,写在最前面: 首先必须承认,这个剧的叙事节奏和编排、镜头、台词等从第五部35集就已开始崩溃,我常年鉴赏和研究学院派影像艺术,不会在这方面含糊。从影像层面来讲,不管考不考虑前五部,第六部都是妥妥的一部反面教材,6分左右也算合情合理了。 然而,...  (展开)
    【详细】
    12883222
  • 石板栽花
    2019/2/25 16:22:09
    是人间地狱,亦是人性的修罗场

    是人间地狱,亦是人性的修罗场

    初看电影《高潮》(Climax 2018),我感觉它像一部一直没有出现魔鬼的鬼片,尤其是影片后半段所营造起的氛围,真地很恐怖。然而,静下心来再看一遍时,我发现这又是一部有关人性实验的电影,只不过这次的实验场被导演加斯帕?诺设置在一个偏远废弃校园中了,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的某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实验对象是一个由23位舞者组成的群体。

    是人间地狱,亦是人性的修罗场

    初看电影《高潮》(Climax 2018),我感觉它像一部一直没有出现魔鬼的鬼片,尤其是影片后半段所营造起的氛围,真地很恐怖。然而,静下心来再看一遍时,我发现这又是一部有关人性实验的电影,只不过这次的实验场被导演加斯帕?诺设置在一个偏远废弃校园中了,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的某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实验对象是一个由23位舞者组成的群体。

    已有网友贴出了电影首映式后的“导演的访谈录”(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98882/),导演加斯帕?诺明确表示这不是关于“嗑药”,而是关于“酒精”的电影。这说明导演无意于借此片来进行禁毒宣传,虽然客观上它可能会有这种作用。他对“酒精”的解释是,某些药物在酒精的作用下能让人产生直达地狱的感觉。结合本片,我们就能理解了,为何在影片在前半段舞者间还是彼此和谐的,到了后半段很快就创造了一个人间地狱了,“酒精”正是这种转变的媒介,而“地狱”是被用来观察我们真实人性的。

    我们不妨从“人间地狱”创立之初谈起。一开始,这个舞者群体还是彼此团结协作的,虽来自四面八方,但3天就能排演出一场漂亮群体舞蹈,说明他们是个正常的舞者群体。年轻人聚在一起,“性”往往是永恒话题。他们愉快地聊着的性事,有可能是他们的经验,也可能仅仅是想像,但其间透露出的是是非非便是“人间地狱”的祸源。

    开启“人间地狱”模式的正是人性。如果说,涉“性”便是“是非”,那么,“是非之人”便是人性。这种人性基本特征往往是人们发泄私欲、制造事端的首要动因,即便在我们这个临时拼凑起的舞者群体中也不例外。当有人开始感到不舒服时,虽然每个人都是嫌疑人,但被赶出屋外的人是那个想维持不伦兄妹之恋的黑人兄长的情敌;正是基于这种不伦的“私欲”,这家伙还在后面对那个叫大卫的白人舞者大打出手,虽然表面理由是种族仇恨。无论是针对前者,还是后者,这位黑人兄长实现私欲都是借助了群体的力量,典型的“公报私仇”吧。

    “人间地狱”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欲。当人处于极度痛苦状态时,所谓的规则、风俗、禁忌等对他都很难再起作用了,相反,这种状态往往会将那些平时被压抑的负面情感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能看到种族仇恨、乱伦、淫乱等,尤其是种族仇恨,最易被点燃的。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群体,在紧急关头往往能够出现一个领袖人物,带领大家度过难关,但为何这个舞者群体自开“地狱”模式后一直就是群“乌合之众”呢?再想想这群舞者中,黑人占大半吧,偶有局部成气候时,那也是为了起哄打架作准备,难道导演也有什么想法?当然,我宁愿相信,地狱般痛苦让这群人失去了应有的理智,但我绝不相信,真有人希望这种局面的存在,毕竟这里没有赢家,维持乱局对谁都没好处呀。

    “人间地狱”排斥积极人性面?导演在这群舞者中安置了一个孩子,颇有意味。孩子是最弱者,永远值得同情。若一个群体无法善待孩子,或一个人对处在危险状态下的孩子无动于衷,基本可以判断,它或他没有人性。最后孩子死了,难道导演就想证明这点,地狱之中无怜悯?这或许有点悲观了。事实上,当那个叫卢的怀孕女听到孩子哭喊声时,她是想上前施救的,那个叫瑟瓦的女孩,听到孩子呼救,也在尽力安慰他,这应当是地狱中的人性之光吧。导演对人性还没有丧失基本的希望。

    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导演做这个人性实验,以及由这个群体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有没有扩而大之的警惕意义。比如同样情形,如果出现在一个更大的群体、一个民族或国家中,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文/石板栽花 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

    【详细】
  • 100041600
  • Kurt Ch'ien
    2006/12/23 18:23:18
    还不错的励志电影~~
    看Mark Wahlberg是从人猿星球开始的,关注他是从意大利任务开始的。 最近看的是无间道和这部万夫莫敌。

    情节比较简单,一个已经30岁并且没有在大学踢过FOOTBALL的失业工人重新上岗的故事,里面亲情、爱情、友情全有,这类励志电影在好来坞并不少见,由于是MARK的缘故所以还是仔细看了一遍,总体来说还不错。

    BTW,在无间道里面他的角色有点痞的,满口粗话,不太象他
    看Mark Wahlberg是从人猿星球开始的,关注他是从意大利任务开始的。 最近看的是无间道和这部万夫莫敌。

    情节比较简单,一个已经30岁并且没有在大学踢过FOOTBALL的失业工人重新上岗的故事,里面亲情、爱情、友情全有,这类励志电影在好来坞并不少见,由于是MARK的缘故所以还是仔细看了一遍,总体来说还不错。

    BTW,在无间道里面他的角色有点痞的,满口粗话,不太象他~~
    【详细】
    1103202
  • haylin
    2014/12/1 16:09:50
    观念不正,遑论其他
    看的时候,我一直很怨念王姑娘,你你你为什么要拉我来看这个啊!还有,周迅为什么都开始接拍这种电影了,谁出来回答我一下!><

    结尾的时候出现字幕,说电影改编自罗曼夫的工具书《会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我很好奇,第一稿编剧柏邦妮是怎么根据一本工具书编出一个故事的。

    回来之后翻了翻这本书,顿时明白为什么电影会传递出一种那样扭曲的价值观了,也顿时明白为什么会说电影改编自这
    看的时候,我一直很怨念王姑娘,你你你为什么要拉我来看这个啊!还有,周迅为什么都开始接拍这种电影了,谁出来回答我一下!><

    结尾的时候出现字幕,说电影改编自罗曼夫的工具书《会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我很好奇,第一稿编剧柏邦妮是怎么根据一本工具书编出一个故事的。

    回来之后翻了翻这本书,顿时明白为什么电影会传递出一种那样扭曲的价值观了,也顿时明白为什么会说电影改编自这本书了。啧啧,这本书根本就是一个无聊男人的意淫之作,全须全尾都在用男权压迫性的视角打造所谓男性心中的“完美女人”,看得我几次想掀桌。这都什么观念啊!我也不是那种身披钢铁铠甲的女权战士,我反而相当承认女人是弱者,是应该受保护受尊重的对象,但是女性获得尊重获得爱的唯一途径就是靠撒娇?这不明摆着还是把女人的尊严踩在脚下了吗?跺几脚,碾巴碾巴,尊严全都碎成渣了啊。居然还有人依据这种观念,取其糟粕,去其精华,耗费时间,为谋钱财(这才是主要目的),拍出了一个电影?!果然导演要是非男性,就做不出这么流氓的事情。

    1. 物化女性

    细腰长腿、丰乳肥臀、双眸带电、长发红唇......这些特点差不多是男人对女性的通识。在影像语言中,以上符号经常出现,成为女性的标志。没有女人不爱美,女人当然也爱自己美丽的身体,无时无刻不想要艳光四射。但是,女权主义者所痛恨的,却是男性囿于自己狭隘的认知,自以为是地把女性物化成一些简单符号的做法。此等忽视女性情感与心灵,将女人完全沦为“色情奇观”的行为,在影视作品中也饱受诟病。近年来,不乏有以女性为主角,彰显大女人主义,凸显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作品出现。此类作品让人很欣喜地看到,女人在荧屏之上终于站起来成为了“人”,而非“女人”。但是这一部《撒娇的女人最好命》,真是让女权运动的成就刹时退步了五十年。

    《撒》里面的主要人物除了一个男性,就是一堆女性。

    这一堆女性,分为两个阵营:隋棠饰演的现女友蓓蓓与周迅饰演的好朋友张慧,双方从头到尾的目的就是争夺该男性——黄晓明饰演的小恭(瞧这名字起的!)。

    这一堆女性,又分为两种类别,用现在流行的语言来说,就是“绿茶婊”VS“女汉子”。蓓蓓是绿茶婊,张慧是女汉子,张慧的锥子脸闺蜜团们则是一群绿茶婊。

    可以说,整部电影里,几乎看不见一个正常一点的女人,而唯一一个稍微正常点的男人,最后也被这群女人逼疯了,小恭沦为了小受,彻底臣服在女汉子的淫威之下。

    该电影用简单粗暴的脸谱化、标签化的做法使女性形象集体失声失色。在主创人员的世界里,女人不外乎两种:为了男人娇滴滴扮萌扮可爱撒娇耍赖实则心狠手辣的绿茶婊、毫无女性魅力大大咧咧与男人称兄道弟实则暗恋得有苦难言的女汉子。无论哪一种形象,都是无知的物化女性的结果,偏偏电影还把这两种类型对立了起来,告诉观众,绿茶婊的对面是女汉子,女汉子是没有春天的,只有爱撒娇的女人才最好命。

    在有些男人心中,女人居然是这样的形象,这是女性的悲剧,还是男性的悲剧呢?撒娇成为了女性在男性战争中的利器:蓓蓓和姐妹团靠着撒娇所向披靡无往不胜;而张慧的最终胜利也只是因为小恭突然发现自己是“Gay”,他真正爱的其实是女汉子这一款。好家伙,爱女汉子的男人就是Gay,不配做男人——这种男权思维该是有多根深蒂固?为千千万万的女汉子们鸣不平。

    如果说是小恭糊涂油脂蒙了心,被别的女人吸引,最后兜兜转转发现自己爱的其实一直都是身边的“好哥们儿”,只是出于自卑或是倔强不敢说破,这种故事,我信,并且还有可能为之感动为之流泪(如《我可能不会爱你》)。但是,这部电影的逻辑真的太奇怪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茶婊对决女汉子的战争,女汉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也颇具喜剧与讽刺效果,但最后鸣金收兵的原因却是唯一的男主角气喘吁吁地跑来说,自己其实是“Gay”。哪怕作为无脑喜剧,这种台词这种观念也太不正了——张慧的内在气质难道不足以吸引一个男人,非得小恭去做了“阉割手术”,才能够屈就去接受她的爱?若说讽刺,我觉得这才是对女性最大的无意识讽刺,依旧折射出男权思维不可撼动的悲哀。

    2.“小三”的概念

    这部电影观念不正,还体现在主创对女主角形象、处事方式的刻画上。

    一般来说,没人会选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做女主角。所有人都希望能塑造出一个可爱的女性作为主角,来演绎自己的故事。但是这次我要摸着良心说,周迅演的张慧一点也不可爱,编剧为了让观众喜欢上女主角,不惜一切代价丑化抹黑女二号的做法也很不可爱。

    张慧暗恋小恭多年,百般暗示仍旧无果,两人只好称兄道弟做了多年哥们儿。突然有一天小恭有了女朋友,要是你是张慧,此时应该怎么做?

    有点道德观念的正常人都知道爱情有个先来后到的规则,再好的异性朋友,当对方有了伴侣的时候,就最好不要越界去打扰。要是两人都是单身,怎么暧昧怎么来,别人才懒得管呢,但是一方有了男(女)朋友了,就得保持距离。不然成了什么?不就成了小三上位了吗?

    观众那么痛恨的小三,披上了女主角的外衣,难道就不是小三了?观众那么痛恨的小三,有了一个爱撒娇腹黑又作死惹人厌的现女友作为对手,难道就不是小三了?

    说白了,张慧在电影里的所作所为(安排两人出差、发亲密微博、半夜敲房门......),就是第三者的典型行径。电影在默许了“小三上位”的同时(谢依霖饰演的角色也有相同的行为,而且更直接),为了观众能够给予张慧最深切的同情,于是把蓓蓓刻画成一个虚伪可怖的女人,这种粉饰,其实也挺可怕的。试想一下,要是蓓蓓不那么zuo,那么极品,而是一个正常的温柔如水的真心爱小恭的女人(这种类型的女人也不在少数吧),张慧还能有机会吗?她和小恭,与程又青和李大仁之间又不一样:Maggie非常爱大仁哥,却输给了爱(当然和Maggie的自身性格也有关,但李大仁心有所属还是主要原因);小恭这么多年都没有承认自己爱过张慧,一见蓓蓓就被吸引了,最后还是在蓓蓓被放大了的缺陷的反衬下,才发现自己爱的是女汉子张慧。扯呢!可怜的蓓蓓为两人的爱情做了如此卖力的铺路人,有没有劳务费拿啊。

    其实是很好的两性话题,关于女人的技能、男人的傻气、真爱的追寻......但却拍得如此观念不正,浅薄无比。反例可参照《我可能不会爱你》,里面Maggie一段经典的台词,那么不偏不倚地对男女之间的友谊进行了精辟的剖析:

    “我最讨厌你们这种人了,明明心里有鬼,却用「好朋友」这个头衔就以为可以无限上纲,让我们做你们的「垫背」去证明你们彼此有多适合,多有默契,多特别!然后呢,如果我们吃醋,我们嫉妒,那就是我们不够包容,我们小心眼,我们肤浅,不懂得尊重你们「崇高的友谊」。根本都是放屁!”

    Maggie多可爱,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可能不会爱你》的创作人员并没有被自己的贬褒喜恶迷了眼,为了宣扬男女主角是完美无缺的人,从而去无下限地贬低男女主角的情敌们。相反,他们深刻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塑造出了Maggie这样的角色。在程又青和李大仁的“虐恋”过程中,他们并非没有伤害到别人,Maggie就是其中一个。同理,蓓蓓也应该是受到伤害的那一方,可我却丝毫看不到主角的忏悔与反思。

    3.总结

    几年前,当“绿茶婊”这个名字横空出世的时候,有人站出来激烈地反对过,说这是女性对自己的不尊重。几千年了,女人都是被压迫的弱势对象,女人要从男人那里拿回来的东西太多,人格上的尊重乃其中最首要的,如果在现代社会,女人还在乐此不疲地叫着自己的同类“XX婊”,那么让女性如何去希冀让男性看得起?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因为据我观察,喜爱用这类词的大部分是女生,反倒是男生不大青睐这类词的发明。当然,我也不清楚男生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是反感?还是像《撒》里面的小恭一样,有种“坐山观虎斗”的快感——本来嘛,女人为男人斗得越凶,男人越洋洋得意,不信看美剧里,girl's fight一出现,男生都兴奋成什么样儿了。

    我也承认,世界上有坏女人,就跟世界上有坏男人一样,但我更希望从“人”的角度去看她,而不是用带女字旁的字眼去形容、去物化、去定义。影视作品虽不是严肃的文学,但至少应该坚守基本的原则。思想性坍塌了,别的再怎么看都像个笑话。
    【详细】
    7218348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