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着不看宣传片,失败;忍着不看花絮,失败!只忍住了一件事,自己看戏前,没看任何评论。早知道是个悲剧,可一般造成悲剧的得是个大反派呀,《投名状》里边的角色却都不是什么坏蛋,用朋友的话说“这片看得我巨郁!”
庞青云(李连杰饰)----------------对这个人物,我妈妈曾经曰过“心眼儿都让他长了。”有本事,啥事儿想得挺好,
忍着不看宣传片,失败;忍着不看花絮,失败!只忍住了一件事,自己看戏前,没看任何评论。早知道是个悲剧,可一般造成悲剧的得是个大反派呀,《投名状》里边的角色却都不是什么坏蛋,用朋友的话说“这片看得我巨郁!”
庞青云(李连杰饰)----------------对这个人物,我妈妈曾经曰过“心眼儿都让他长了。”有本事,啥事儿想得挺好,可惜不够变态,EQ不大行。聪明善战,却一不肯结党营私,二不甘为人下。如此硬手,朝廷怎能容他?这回JET的表演使得某个铁杆粉丝都怀疑他自己平时是不是就有特霸道的一面,足以证明演技高超了。我其实见识过李连杰发狠、使阴招的表演,但看到《投名状》里做到这么彻底,还是心突突跳。特别是在船上看姜午阳那点儿,有够阴。可怕的家伙!李大侠仗剑江湖26年,戏不是白演的。赵二虎(刘德华饰)------------------对这个人物,我爸爸曾经曰过“太惨了!”他一出来,确切的说他那双眼睛一出来我就有血压升高的感觉。直肠直肚,大喊大叫型。他一生人只希望好好活着,可叹命运多舛。其实,有些东西他明白,亦介意。可他更相信弟兄情义,“单纯”是他自己选的。他看戏看到哭那里我也哭了。唉!ANDY这回可真让人心疼,眼神那叫一个无辜,笑容那叫一个憨厚,眼泪那叫一个动人。从打舒城那地方开始他就让我揪心,直到最后,临死前还叫着“大哥”。庞青云,你可真下得了手,他是去救你的呀!我靠!俺同学说,这回刘德华绝对是影帝!我同意呀......可JET咋办啊?要不一个金马一个金像?(PIA~美的你。)姜午阳(金城武饰)----------------对这个人物,我曾经曰过“如果没有李、刘,女的都得‘死’他手里。”帅还单纯。普通话比较汗,跟某些港台演员比还算OK。看到二虎的尸体,姜午阳走过去,可又跪着退了几步蜷缩在地上哭。这个地方演得好。从一刀捅到庞青云心口的惊讶,到看见倒下的庞身后枪伤的疑惑,再到最后的绝然,金城武的眼睛帮了大忙。《投名状》这部戏单看三位男演员的眼睛也值回票价了。
这部戏看的时候觉得时间好快,香港电影到底犀利,哭就是了。冷静下来想,它以惨烈的方式宣传反战,效果还行。但无奈的情绪高过了对战争的思考——人的贪欲和官场的残酷,我不敢深想,想多了非变态不可!只是无奈,感觉谁也救不了他们三兄弟,没活路。性格决定命运,汗S!不说了。
元旦假期看了三部电影,其中两部是国产大片。一是陈可辛的《投名状》,一是冯小刚的《集结号》。两部影片的画面和音响都给了我同样强烈的刺激,遍野的死尸,触目惊心的残肢断臂,震耳欲聋的吼叫,似乎永远也杀不完的敌人。两部影片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也相同:说好的,击节高呼;说不好的,贬至极处。只是,中间派不多。不同的是,对《集结号》的叫好声远远高于《投名状》。我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人物创作来
元旦假期看了三部电影,其中两部是国产大片。一是陈可辛的《投名状》,一是冯小刚的《集结号》。两部影片的画面和音响都给了我同样强烈的刺激,遍野的死尸,触目惊心的残肢断臂,震耳欲聋的吼叫,似乎永远也杀不完的敌人。两部影片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也相同:说好的,击节高呼;说不好的,贬至极处。只是,中间派不多。不同的是,对《集结号》的叫好声远远高于《投名状》。我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人物创作来看,《投名状》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主角,而《集结号》只有谷子地一人形象突出,其余人物走出电影院几乎想不起是什么模样。从故事情节来看,《投名状》故事的发展起伏跌宕,铺排得当,里面描写的许多细节,无论观众是褒是贬,都让人回味再三,难以忘怀。而《集结号》只有一个故事的框,情节相对而言要简单得多,细节刻画也显得有些粗糙。那么,是什么让观众对《集结号》的喜爱超出《投名状》呢?我用了整半天的时间搜索网上影评,寻找大家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分析起来大概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文艺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的革命文艺理论深深影响了建国后的几代人。文艺的学术性品质政治化引导了国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方向。两部电影中有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细节:杀害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俘虏。但它们所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庞青云屠杀四千太平军,电影院内一片唏嘘声;谷子地枪杀国民党军官,我竟听到了叫好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四千和一个的数量差别。如果谷子地带领全连打死所有投降的敌兵,我估计电影院里更会群情激昂,叫好声更大。就影片本身的画面和对角色言行的处理来看,杀俘事件发生后,庞青云给人的感觉是个冷血刽子手,而谷子地虽然受了点处分,却让人同情。两个场景中的敌对双方都是中国人,这就不存在民族恨的问题。那么,只有阶级仇了。太平军是农民起义英雄,而国民党是反动派。《集结号》中,执行枪杀投降军官的焦排长,在战友反对他杀人时,怒吼道:“我们指导员都被炸成两截了!”他的双眼喷射怒火,一枪结果了哆哆嗦嗦站在他面前的敌军官,没有丝毫的迟疑。这个过程是:我方指导员拿着炸药包去炸敌方,敌方狙击手一枪打在了他的手臂上,炸药包爆炸,指导员牺牲。如果他不牺牲,被炸死的将是敌人。这里的爱憎是极其鲜明的,立场是极其坚定的。再看《投名状》,围城的山子营在城外呆了九个月,冻死饿死无数,而他们的手里只有祈求来的十天口粮,如果留下俘虏,意味着他们还将面临饿死甚至全军覆没的威胁。作为将领的庞青云杀俘虏的理由是不是比谷子地更充分?而且,庞青云没有任何退路,而谷子地的后面是大部队。但是,杀了俘虏,他们一个魔鬼,一个是英雄。这就是角色塑造产生的效果。而对同样事件的不同塑造效果,基础就是观众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价值取向。这个取向,决定了他们的道德观。第二,一直以来培养出的对人性的简单划一的认识。世上只有好人与坏人两种人,好人,永远都是好人,他不可以做坏事也不能做坏事;坏人,永远都是坏人,他做不了好事也不可能做好事。也许现在有点知识文化的人都耻于承认这一点,都认为自己对人性已经有了足够了认识。其实不然。在我们的思维深处,多年的教育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要连根拔出,绝非易事。一些观众不喜欢《投名状》的原因就是因为里面没有一个好人,不知道导演究竟要表现什么。庞青云虽然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但他残忍狡诈,利欲熏心,滥杀无辜;赵二虎善良忠诚,是个大丈夫,但他愚昧憨傻,致死都不明白谁害了他;楚午阳单纯耿直,忠心不二,但他是非不分,助纣为虐。这很让人说不清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虽然,他们都是真人,表现的是真实的人性。所谓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现时的,具体的。庞青云在保存自己的力量时,表现的是人性自私与狠毒的一面;在攻下南京城后,他向慈禧请求减免江苏百姓三年的赋税时,表现的是他为民着想的善良一面。然而,绝大多数观众都将这种行为定位为“沽名钓誉”。试想,若是每一个当官的都能这样“沽名钓誉”,百姓何其幸哉?他对赵二虎无情,但对莲生和午阳有义。面对金粉之城、两江总督之职,他却对一个乡下女人不离不弃;面对挥刀砍来的午阳,他始终下不了杀手,这如何不是情义?只是,这样的情义已经被观众忽略不计了,因为他是一个坏人,坏人不可能会有好念头。谷子地在大建设大生产的年代独自一人挖掘煤山,非要挖出他那个连里的兄弟们。且不说这种视当地政府为无物的行为在当时那个年代有多少可行性,只问在战争中死亡或者失踪的战士,何止千万?如果每个幸存者都来这样表达战友情谊,新的国家还如何建设?生活还如何继续?然而,这样一个近似于童话的情节,却赢得了无数的热泪。因为谷子地是好人,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代表了正义。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马克思的名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第三,对善恶报应的可见性期待。不喜欢《投名状》的观众还有一个原因是感觉在《投名状》中看不到扬善抑恶的精神。善良的赵二虎死于非命,太平军领袖用自杀来换取全体士兵的活命,却把他们送到了屠刀下。虽然最后庞青云也死了,但似乎仍然不能让人解气,因为没看到一个好人有好结果。而《集结号》则不同,谷子地终于找到了能证明他身份的上级组织,四十七个战士的尸骨也终于见了天日,他们终于不再是失踪人员,而是革命烈士了。最后在烈士墓碑前的颁奖典礼,隆重而神圣,让人感到无比的欣慰。好人终有好报,我们一直都喜欢看这样的结局。哪怕生活已经一再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我们依然喜欢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结局。然而我们却忘了,善恶报应论是宗教的产物,几乎所有的宗教,在谈到报应的时候,说的都不是现在。基督教说的是人死后的地狱和天堂,佛教说的是来生的轮回与转世。报应,也不简单地存在于肉身的祸与福,它是有精神向度的。看完《投名状》,大家都看清楚了庞青云的狡诈与狠毒,这个角色受到了鞭挞;大家也都感觉孤身救苏州的赵二虎值得称赞,这个角色得到了肯定。至此,这些角色的艺术塑造就应该是获得了成功。因为它教育人们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换一个角度来说,即使《集结号》里的四十七位英雄不挖出来,即使到影片的最后他们和无数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一样,依然是失踪人员而不是革命烈士,他们拼死御敌的精神也已经深深刻入观众的心里,这对他们的形象丝毫也不会有任何损害。我们对“报”过于短视,总是忽略了精神的价值。两部影片还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集结号》里没有集结号,《投名状》里没有投名状。这真是08年贺岁片的一大特色。前者是影片的深意所在,后者是影片审查机构的作为。没有投名状让我们对这个片名费尽思量,没有集结号让我们对人生也开始了思量。我们等待的集结号,它是否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