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76571
  • 扶摇
    2023/1/28 18:30:12
    执笔写下过往如昔,记忆留下美好结局

    有些记忆,像是被时光流散到岁月的尽头,不知所向。其实它早已成为你灵魂的蛊,把岁月留在了每一个昨天,明天的你又是焕然一新。

    有些记忆,像是被时光流散到岁月的尽头,不知所向。其实它早已成为你灵魂的蛊,把岁月留在了每一个昨天,明天的你又是焕然一新。

    14940253
  • 小丫么小月半
    2016/10/25 15:29:20
    临死前的尊严

    这是对一个孤独女人临死前的真实记录,也许是过于真实,让人对于衰老、死亡的恐惧、人性的自私而担忧,不由得担心起自己老无所依的样子。

    在苏州城区破败的百步街的角落中,有一座昏暗又破旧的房子,里面栖居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她有着闪闪发光的过去与身世,如今却孑然一身,唯有病痛死亡陪伴着她。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放不下过去的骄傲,她死死地将钱拽在手里,她看低所有人,她煎熬却又不舍得离

    这是对一个孤独女人临死前的真实记录,也许是过于真实,让人对于衰老、死亡的恐惧、人性的自私而担忧,不由得担心起自己老无所依的样子。

    在苏州城区破败的百步街的角落中,有一座昏暗又破旧的房子,里面栖居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她有着闪闪发光的过去与身世,如今却孑然一身,唯有病痛死亡陪伴着她。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放不下过去的骄傲,她死死地将钱拽在手里,她看低所有人,她煎熬却又不舍得离开这个世界,也许这就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所执念的东西。

    孙老太太有一个阿姨陪着,这是一个从未读书识字的乡下阿姨,做的餐饮也很不合老太太的胃口。孙老太太嫌弃着她,却又离不开她的陪伴,两个人相互嫌弃又相互依赖着,临老了还生出点姐妹的情谊。一开始阿姨也许是为着钱陪着的吧,可是待久了,人往往就会分不清到底是情还是钱了,在这里就极为适用。

    也许导演就想展现一个孤寡老人临走前的状态,看之前我也很好奇一个自认为遗世独立有极端孤高,婚姻失败又没有子女承欢膝下的老太太会有怎么样的晚景,其实真的还好。只是比较孤独,然后就紧紧抓住钱这个救命稻草,以它为诱饵吸引别人的关照,她的侄孙女、乡下阿姨都是她贿赂的对象。影片的最后,她自得其乐地躺在床上啃着玉米,与阿姨两个人头对头地凑在一起唱着歌,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都能够放下恐惧与自私,享受最后的存在时光。

    临死前最大的尊严,莫过于交心了吧。
    【详细】
    8143603
  • 宗城
    2023/1/30 11:14:29
    《平原上的摩西》: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找一个说法

    导语:

    《平原上的摩西》原著有剧版比拟不了的地方,这与文字技艺有关,也跟文字和影像面临的环境不同有关。原著的多视角、多声部叙事、对于九十年代北方国营企业改制更为露骨的呈现、借助庄德增历史呈现的历史伤痛,在剧版都遭遇到了削减乃至隐去。但如果仅仅做此比较,对剧版也有很不公平的地方,因为剧版同样有它原著无法比拟之处,以及在当下——

    导语:

    《平原上的摩西》原著有剧版比拟不了的地方,这与文字技艺有关,也跟文字和影像面临的环境不同有关。原著的多视角、多声部叙事、对于九十年代北方国营企业改制更为露骨的呈现、借助庄德增历史呈现的历史伤痛,在剧版都遭遇到了削减乃至隐去。但如果仅仅做此比较,对剧版也有很不公平的地方,因为剧版同样有它原著无法比拟之处,以及在当下——考虑到它在网剧媒介播放的前提,而它又是一部格调有别于一般悬疑类型剧的作品,它在视听语言上的坚持,虽说于影史而言并不革命(我们能看到不少杨德昌、侯孝贤、贾樟柯等前辈的痕迹),但在网剧市场,在面对一群本不属于它的受众时,这无疑是一部具有标志意义的作品。

    但《摩西》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那就是张大磊和刁亦男两种不同风格的融合。这在第四集罪案部分加重后体现地尤为明显。当罪案类型元素加重,张大磊擅长的静水流深影像需要处理推进罪案、兼顾原著的问题,刁亦男的元素开始变多,但是又明显地与张大磊的美学风格存在拉扯。双方努力地想相互适应,但显然不如单个人的时候来得松弛。

    于是,剧集前三集的自然感打了折扣,第四集开始剧版的刻意感和割裂感更加明显,而张大磊在塑造警察和女性人物上的问题也被放大。整部《平原上的摩西》就像是张大磊和刁亦男两个人的拼贴。

    本文首发于《硬核读书会》

    正文:

    在对于世纪末东北的回望里,《平原上的摩西》(后文简称《摩西》)是一篇无法被忽略的作品,它是小说家双雪涛的早期代表作,被视作新东北文学的一块结晶。有趣的是,在剧版《摩西》中,导演张大磊大胆地把故事背景从沈阳移到了呼和浩特,将原著最重要的东北氛围转换成内蒙与山西风格,由此注入了张大磊自己的美学和生活经验。

    然而,地点的迁移并不使得原著的母题因此失色,成长于社会转轨、企业改制的人们不只存在于东北,我们会发现,那些世纪末的悲伤与善良也发生于呼市、西北乃至中国的其他土地。

    这说明,《摩西》呈现的并非只是东北问题,在小说家对父一代的回望里,还有着一些跨越地区、跨越阶层,触碰不同读者/观众生存经验的宝贵成分。当这一代人借助新东北文学移情往昔时,他们痛惜的不只是工人群体的失落,也是更普遍的,对于人在社会转型中无可奈何的一种确认和隐痛。

    一、一次颠覆性质的改编

    《平原上的摩西》是一个借鉴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叙事手法的多视角小说,将年代氛围和罪案结合,被视作反映世纪末东北转型伤痕的代表作之一。

    剧版把地点改成了呼和浩特市,人物和主线保留,美学风格重组,要讨论剧版和原著的差异,我们不妨先从结尾说起。

    原著结尾呼应了标题。“摩西”是《圣经·出埃及记》中出现的人物,在希伯来语中有“从水里拉起”的意思。摩西还是婴儿时,曾被装在篮子里放在水面,是法老的女儿将摩西从水里救起。(此处参考了知乎网友“岫砚7101”的回答)

    对照结尾,一种解读就是庄树替李斐洗罪,李斐实现救赎。小说结尾说的岸边,即是平原的岸边,物理空间意义的岸边,也指精神救赎的岸边。平原烟盒是隐喻,那是还未泯灭的美好(“上面的她,十一二岁,笑着,没穿袜子,看着半空”),也是为了让李斐上岸而开出的平原。摩西带领希伯来人渡过红海,神使海水分开,露出一片干地,而庄树说:“我不能把湖水分开,但是我能把这里变成平原,让你走过去。”这是一种暖色调的解读。

    冷色调的解读也可以自圆其说。庄树把手伸进怀里,在那个局面,埋伏在人工湖附近的李守廉并不能断定,庄树是掏枪,还是做什么,情急之下,不排除他射杀庄树的可能。在《出埃及记》里,摩西的能力只有在水边才能发挥,而小说标题为《平原上的摩西》,摩西身处平原,想救世人而不得,以此暗示悲剧结局,不无道理。

    小说家怀着慈悲之心,不忍给人物判死刑,因此即便原著充满了残酷底色,读罢仍能令读者感到爱与希望的力量。但在剧版《摩西》,这种爱与希望被绝望所替代了,青城公园传出的枪响、少年庄树在黑夜中得不到回应的呼喊,剧版和原著都在回望一个旧时代,底色却已经截然不同。

    从文本的角度而言,双雪涛的处理更加余韵悠长,但从改编的角度而言,剧版这么处理也有它的合理性。原著的结尾撑不起七十分钟的单集时长,编剧只能做加法,为演员创造发力的抓手,而照搬原著的收尾,在改编技术上只不过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导演张大磊和监制刁亦男选择更加肃杀的做法,在风格上和与原著做出区分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可行的做法。

    剧版的结尾像是与过去彻底的告别,它让人想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主创借此告诉观众救赎并不总是发生,有些痛苦通往的不是原谅与和解,而是定格在废墟之上,成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裂痕。2020年到如今,三年后,当我看到这个结尾时,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摩西》原著有剧版比拟不了的地方,这与文字技艺有关,也跟文字和影像面临的审核环境不同有关。原著的多视角、多声部叙事、对于九十年代北方国营企业改制更为露骨的呈现、借助庄德增历史呈现的历史伤痛,在剧版都遭遇到了削减乃至隐去。

    但如果仅仅做此比较,对剧版也有很不公平的地方,因为剧版同样有它原著无法比拟之处,以及在当下——考虑到它在网剧媒介播放的前提,而它又是一部格调有别于一般悬疑类型剧的作品,它在视听语言上的坚持,虽说于影史而言并不革命(我们能看到不少杨德昌、侯孝贤、贾樟柯等前辈的痕迹),但在网剧市场,在面对一群本不属于它的受众时,这无疑是一部具有标志意义的作品。

    不过《摩西》有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成品的质量。首先是剧版摒弃了原著的多视角聚焦叙事,创作者却没有能力深入女性角色的内心,也不擅于塑造警探一类的角色。张大磊在庄德增和少年庄树这类角色的塑造上明显更加擅长,因为那投入了他自己的童年记忆,是他对自我与父辈关系的移情与投射,但是在塑造成年李斐和已经是警察的董子健版庄树时,人物给予观众的信服力大打折扣,导演在进入后一类角色时需要调动超出自我生长经验的理解力,只可惜在目前来说,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其次是张大磊和刁亦男两种不同风格的融合。这在第四集罪案部分加重后体现地尤为明显。当罪案类型元素加重,张大磊擅长的静水流深影像需要处理推进罪案、兼顾原著的问题,刁亦男的元素开始变多,但是又明显地与张大磊的美学风格存在拉扯。双方努力地想相互适应,但显然不如单个人的时候来得松弛。于是,剧集前三集的自然感打了折扣,第四集开始剧版的刻意感和割裂感更加明显。

    于是,整部《摩西》就像是两个人的拼贴。前三集罪案部分尚不明显,比较张大磊。后三集刁亦男的元素就多了些。此外,塑造警察角色和经营罪案严谨性这两点都不是张大磊的强项,不知刁亦男找补了多少,但从成片来说,无论是一番董子健饰演的庄树,还是警察蒋不凡,他们给予观众的触动相比原著都弱了许多。

    二、怀旧、反讽与集体主义文化

    对于导演张大磊而言,剧版《摩西》像是技术升级版、套上罪案外壳的《八月》。在迷影圈子里,张大磊已经凭借《八月》被人熟知,他多次入围柏林电影节,以至于有影迷戏称:“张大磊之于柏林,就像多兰之于戛纳。”他执导的这部《摩西》也入围了柏林电影节剧情片主竞赛单元,这是柏林电影节第一次设立该单元,也是中国导演第一次凭网剧入围。

    从《八月》《蓝色列车》再到短片《下午过去了一半》,张大磊擅长于展现改制前的国营单位氛围,呈现哀而不伤的怀旧气息,并通过父与子的联系,隐喻国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微妙关系。

    而在《摩西》的班底里,除了已经和导演有过合作的吕松野,监制刁亦男、剪辑指导廖庆松、声音指导郝钢、音乐指导半野喜弘都是青年导演可遇不可求的合作人选。剧版能够聚起这些人,供张大磊调度,可见业界对他的提携和期许。

    他们聚在一起,做了一件在今天看来浪漫而可爱的事,他们的做法,甚至像是故意和典型网剧的拍法对着干。你要不断正反打、对话和中景近景?那我就远景长镜头,我就削弱对话的频次、切换镜头的速率,在音乐使用上也内敛克制。你渴望看一个跌宕起伏的凶杀案?那我就拍“小城无事发生”,让罪案服务于小城世相,让悬疑和爱情让步于社会主义集体单位文化的流散。

    剧版真正的主角,其实是那个在张大磊怀旧滤镜下的集体主义单位文化,那个工人阶级还有地位、单位里弥漫着人情味的旧日时光。

    然而,原著作者双雪涛是不那么信任这种怀旧的,他通过对庄德增过去身份的指认、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谈论,既指出下岗潮的残酷,也指出旧日温情时光的可疑。过去和此刻都有它残酷的一面,这是小说家的警觉。而在剧版《摩西》,对于旧日的留恋感更加明显,导演留恋的并不是一个模糊的过去,而是更加平等、人与人算计更少、生活相对安定的某种集体制生活。这需要与往昔北方盛行的单位制文化及其在世纪末遭到的剧变联系,才能更明白经历者内心的情绪。

    张大磊其实是把双雪涛的原著是枝裕和化了,这注定了他们底色的迥然不同。在剧版里,庄德增这个人物被高度提纯,傅东心与他关系的疏离也变得较为悬浮,不像原著具有很浓重的历史原因作为支撑。双雪涛的原著中心其实没有放在怀旧和对于国营单位氛围的还原,而是放在历史与人的关系,历史如何塑造一代人,又将本来在一起的人分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借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个名字,他在乎的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试图用小说找一个说法。

    柏林电影节青睐张大磊主要是因他高度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尤其是他对于长镜头的调度、配乐和自然光的使用、在拍摄旧日时光时讲究的道具设置、细腻而不造作的影像抒情性,他的镜头会让人想起杨德昌、侯孝贤的电影,又有一种东欧电影的质感。都因为长镜头美学而闻名,但张大磊并不是毕赣那种方式。在内容上,毕赣的长镜头美学更为潮湿、黏腻,贴合云贵地区的景观,张大磊的影像气质更为平实、干燥,流淌着源于草原和北方边境城市的诗意。在调度上,张大磊更重视影像的生活化,而毕赣更喜欢提炼出诗意,有时那表达因插入诗句和文艺腔而直白。

    张大磊沉浸于生活化也引起两极化讨论。有影迷认为在今日短视频遍地的环境里,这种耐心拍生活质感的作者很不容易。也有不少人质疑这就是导演不具备强叙事能力,故事不行,镜头来凑。

    无需回避的是,张大磊在故事编排、文本层次感的构建上不如他的镜头调度出色,如果将他的作品比作小说,那他主要是靠氛围致胜,而不是故事本身的密度。剧版《平原上的摩西》弱化了戏剧性,不代表没有叙事上的考量,它的叙事藏在许多看似普通,其实信息丰富的画面中。比如该剧第一集,庄德增和傅冬心在街心公园划船,如果是看过原著的朋友,很快就能联想到原著结尾庄树和李斐划船相会的一幕,而这在小说中既是重逢,也是真相揭露的时刻,剧版从划船开始,呼应小说以划船结束,父一代的故事,无形中形塑子一辈的命运。

    小说中,傅冬心说的典故也与水有关。傅东心曾经教导庄树:《旧约》的《出埃及记》:“耶和华指示摩西:哀号何用?告诉子民,只管前进!然后举起你的手杖,向海上指,波涛就会分开,为子民空出一条干路。”傅东心在那天说:“教你这一篇(《出埃及记》),是让你知道,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那些驱赶你的人,那些容不下你的人,都会受到惩罚。”

    再比方说该剧第二集,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装铁门的情节。为什么要包铁门?因为在国企改制后,社会的不稳定加剧,当时无论是东北还是内蒙古,都处在一个黑恶案件频发的岁月。原著就写到两个细节:1994年,李守廉下岗,下岗那天,他目睹了城管追堵下岗再就业妇女;1995年,市里死了五个出租车司机,刑警蒋不凡追查这个案子。回到剧版《平原上的摩西》,装铁门所暗示的就是那个工人下岗、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社会动荡了,治安不好了,普通老百姓才想要装铁门、防盗窗来防止匪徒上门。饶有意味的是,当庄树目睹下岗工人装铁门时,他还浑然不知,自己即将也要卷入这残酷的时代洪流之中,庄家和李家的道路也将随着一起出租车抢劫杀人案而不可逆转地分开。

    在漫不经心的日常叙事里展现时代切面、隐喻人物命运,这是非常专业的视听手法,所以,张大磊版《平原上的摩西》并非“看了原著后一冲动就拍了”,他的叙事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暗涌感。

    于我而言,此剧最大的意义在于对影视改编文学作品的启示。改编不必拘于原著地点,不必非要在一个类型上打转,不是说原著写沈阳,是一个悬疑、浪漫、社会性结合的故事,改编者就一定要按照这个思路走。这么走,大抵超不过原著,不会有新意,这些年东北题材的罪案故事已经不少,观众已有疲惫之像,再拍一个珠玉在前的《摩西》,委实是很大考验。

    这部剧让我感叹的是它在形式上的勇气。在爆米花题材遍布的当下,大家在求快,它在求慢,在试图让观众获得一种新的时间感,当你看进去时,如果你沉浸其中,它会是迥然不同于普通类型剧的时间体验。这部剧一共只有六集。每集时长超过70分钟,但它的信息量和逗留在我脑海里的时间比很多水几十集的剧要多。

    事实上,从片子的开头就能发现导演的心意。这部剧每一集的开头都不是采用传统电视剧的“前情提要”法,也不做很激烈刺激的元素,而是白底黑字的剧名与创作人员信息,伴随着轻轻的缓缓的曲声,牵着观众,随着长镜头回到那个逝去的年代。

    张大磊的摄影珍藏有一份哀而不伤的诗意。该剧重头戏,出租车杀人案,凶手在杀人后把死者塞进车里,点燃出租车,此时摄影者采用了一种具有对称感的远景,车在水天之间,与水中的投影对照,火焰燃起,冲天火光在夜里划出一道伤口。燃烧的过程在剧中持续一分钟之久,火是动的,而天地是静的,火焰令人叹息,又顿生尘世中个体渺小之感,就如这火焰,能掩盖一个人的死亡真相,也能被黑暗所覆盖。

    导演的用心也体现在生活细节的还原。比如街头巷尾的二八大杠、主人公手里的暖壶、脚上穿的橡胶凉鞋、警察蒋不凡床头摆放着海岩的《便衣警察》、正在兴起的KTV、歌舞厅、青城公园的布景和播放的歌曲。

    庄树一家住所的变化也值得注意。他童年住的是厂里分配的平房。六年级时,他们家搬进了小单元楼。等到了高中补习考上警校的时候,他们家就住进了高档小区。与之相对是李斐一家的旁落。时代对个体的影响,由此反映出来。细节到位,时代感才能出来。

    之前许鞍华谈论王家卫,就说很惊叹他能把时代感做出来,《阿飞正传》其实有些不是六十年代的东西,但他塑造的氛围就能让观众相信那是六十年代。影视剧呈现的时代感是氛围感,有了氛围感,观众才不会出戏。在这方面,《摩西》的团队下了很多功夫。

    这部剧的拍法也很有人情味。一般的剧,机位主要在主人公身上,主人公和配角谈话,道别,镜头就没有配角的位置了。但这部剧不是,它珍惜配角,珍惜那些不是主角,但在那个年代里真切留下过的人物,它的镜头经常在配角上面逗留,去耐心地呈现他们的对话、生意、目光。

    如果说原著的故事是以东北老工业区为背景,以两代人的成长为载体,呈现一个关于受罪与救赎的故事。那么在张大磊和刁亦男的改编中,他们的重心更放在了曾经存在过的那个年代和生长于此的人,罪案只是一条线,串起社会的众生。固然,剧集还有一些瑕疵。比如说,罪案类型和小城日常的融合,并没有那么纯熟,还能看到拼凑的痕迹。演员之间的表演,忽高忽低,董宝石和海清较好,青年演员的化学反应稍逊一筹,演的痕迹比较重,譬如最后一集划船的戏,像是在参加《演员请就位》,而没有“是啊,就应该这样”的恰当感。但是,即便有一些瑕疵,能够在迷雾剧场看到这样一部作品,仍然是让我十分惊喜的。

    这种感觉,就如同李雪琴的观后感所说:

    “好的剧就是这样,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就像把脑海里的回忆都投屏出来一样。苍茫的东北,凛冽的空气,那些鲜活的人物就像在我的记忆里来来往往,然后背负着各自的命运走向世纪末的黑夜里,而我确信曾在某年的某个时刻与他们擦肩而过。”

    【详细】
    149490
  • 大雨
    2021/1/29 23:35:54
    点点星光,教育点点

    星光点点,照亮了希望;星光点点,划破了黑暗。

    星光点点,抬起了荣誉;星光点点,泄露了耻辱。

    星光点点,既鼓励孩子们奋力拼搏;

    星光点点,也刺激孩子们反思优越;

    观看《星光点点》

    星光点点,照亮了希望;星光点点,划破了黑暗。

    星光点点,抬起了荣誉;星光点点,泄露了耻辱。

    星光点点,既鼓励孩子们奋力拼搏;

    星光点点,也刺激孩子们反思优越;

    观看《星光点点》是小学生的一项寒假作业,但是更值得成年人去观看并反思。电影虽然朴实,没有太多了宏大场面,迪拜的国际比赛也是单独的镜头,显然是为了节约成本,但是电影内容给人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

    怎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即使当一个学生考试一直优异,并且最终考入名牌大学,是否意味着成功教育?我们都知道,这个答案是:不一定。不用那么高层次,教育的本质是按照正常的发展,促进学生正确成长,无论是富裕的环境,还是贫困的家庭。

    首先,要乐于去学。这儿的“乐”不一定是快乐,但是一定是积极、主动,不管是兴趣,还是有所追求,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主动去学习、训练,这就是诱发学习的核心要素。从电影来看,三个家庭的小朋友:双胞胎兄弟江海、江河,跳绳队队长方小琴,酒鬼的儿子任宇翔,参加跳绳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双胞胎是为了免费的球鞋,方小琴为了能够继续读书,而任宇翔的跳绳是躲避烂醉的父亲,思念母亲的方式。其他队员不一而足,各有各自的烦恼。但是总的来说,大家都是喜欢跳绳,都能尽最大所能去跳的更快、跳的花样更多、跳的更加和谐……这就是说,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有着强大的意志来支撑学习的过程,那么最后的结果总是“学有所成”。相反,应付、随意、半途而废,那就意味着一事无成。

    其次,学习需要引导者。在电影中,有两位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是体育老师杜老师,另一个是数学老师丰老师。前者能够在跳绳专业上进行专研,后者的视野较为开阔,不拘泥于传统的训练;二者的搭档说明,教师的教学,既要有专业的素质,也要有开放的胸怀,能够为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好的引导者,也就是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既有长足的进步,也有精神的支撑,正如电影中杜老师,孩子们对他十分的尊敬与爱戴;而丰老师的开放的视野,激发了孩子们积极进取的兴趣。

    再者,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哥哥江海吃苦耐劳,比弟弟江河要成熟,尽管只比弟弟大三分钟,但是在家大有一家之主的风范;而弟弟对于哥哥总是可以撒娇耍赖,不过也是勤奋好学。他们的小师傅都恰好对应他们的性格,懂事的方小琴训练“成熟”的哥哥,调皮的任宇翔带着活泼的弟弟。他们因为性格的投机,造就了最后优异的成绩,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隐喻”!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最后,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从早上5点半起床可以看出,优异的成绩来自于勤奋训练,而孩子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努力,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131751548
  • 林喵喵
    2016/7/31 19:29:38
    刺猬小子不错不错
    《刺猬小子》是部非常励志的动画电影,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小刺猬在寻找自我和家乡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臭鼬(我真的木有看错吗),城市人对动物是病毒传播者的误解,坏蛋……它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了自我,保护了自己的爱人和朋友,真心觉得小朋友们需要这样正能量的宣传,还有,主人公大猥和那胖鸟好可爱有木有,萌翻了有木有,强力推荐,我娃喜欢,还有,一言不合我就给5分,完毕
    《刺猬小子》是部非常励志的动画电影,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小刺猬在寻找自我和家乡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臭鼬(我真的木有看错吗),城市人对动物是病毒传播者的误解,坏蛋……它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了自我,保护了自己的爱人和朋友,真心觉得小朋友们需要这样正能量的宣传,还有,主人公大猥和那胖鸟好可爱有木有,萌翻了有木有,强力推荐,我娃喜欢,还有,一言不合我就给5分,完毕
    【详细】
    8016177
  • 养猫的兽医
    2020/7/1 16:11:39
    我给5分~

    属于怀旧科幻,前一两年还挺流行。美国大萧条前的黄金时代、罗斯福当政时期、冷战前中期,这几个时间节点的美国挺迷人的。看第一集我以为是高堡奇人或者是升天号的路数,估计自己不会太喜欢,结果看到一半发现这个剧想表达的内核和小山宙哉的宇宙兄弟一样,都是致敬空间探索先驱无畏,和鼓励后来者勇往直前,算是一部合格的登月50周年献礼影片~

    属于怀旧科幻,前一两年还挺流行。美国大萧条前的黄金时代、罗斯福当政时期、冷战前中期,这几个时间节点的美国挺迷人的。看第一集我以为是高堡奇人或者是升天号的路数,估计自己不会太喜欢,结果看到一半发现这个剧想表达的内核和小山宙哉的宇宙兄弟一样,都是致敬空间探索先驱无畏,和鼓励后来者勇往直前,算是一部合格的登月50周年献礼影片~

    编剧野心不小,感觉这部片子可以拍至少三到四季。我是上豆瓣看影评才发现片子还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血统。里面政治正确元素不少,没办法,灯塔国国情如此。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务实”的太空题材,或是近未来题材的剧,这一部不要错过。

    最后,有没有60-70年代中国航天的架空小说呀?比如曙光计划没有下马,中国把国旗和毛选带上月球;或者苏联老大哥走得早,中国接手了冷战接力棒,开始和美国太空竞赛之类的,有的话给推荐下。

    【详细】
    12698426
  • 亮亮
    2021/6/9 21:50:16
    穿帮镜头太多,拍的什么东西

    第三级21分40秒女主角指甲还做了美甲,这么低级错误也会范,导演在哪里找的群众演员拍女主?导演你也不能随便找个人啊,浪费观众时间,简单看到三级,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个电视还找了这么多老戏骨真是可惜。里面还有很多低级的穿帮镜头,都不知道怎么批过的。这可能是我看过,拍的最不好的电视剧了,希望导演以后用人还是用点心吧,不要什么人都用,开机之前检查一下演员着装仪容仪

    第三级21分40秒女主角指甲还做了美甲,这么低级错误也会范,导演在哪里找的群众演员拍女主?导演你也不能随便找个人啊,浪费观众时间,简单看到三级,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个电视还找了这么多老戏骨真是可惜。里面还有很多低级的穿帮镜头,都不知道怎么批过的。这可能是我看过,拍的最不好的电视剧了,希望导演以后用人还是用点心吧,不要什么人都用,开机之前检查一下演员着装仪容仪表,这是演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13599384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