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后来的我们》上映的时候,刚好公司在办线下私房课,没时间看,等有时间了,就爆出了票房黑幕,懒得去看了。
前两天爱奇艺上有了,下载了打发时间,却居然看的有点难过。
印象深刻的有两个情节。
一个是,见清和小晓在一起之后,某个冬天的深夜,两个人在马路上等公交,见清温柔的看着小晓说:“打个车吧,嗯?”
小晓说:“再等一会儿吧,打一回
01
《后来的我们》上映的时候,刚好公司在办线下私房课,没时间看,等有时间了,就爆出了票房黑幕,懒得去看了。
前两天爱奇艺上有了,下载了打发时间,却居然看的有点难过。
印象深刻的有两个情节。
一个是,见清和小晓在一起之后,某个冬天的深夜,两个人在马路上等公交,见清温柔的看着小晓说:“打个车吧,嗯?”
小晓说:“再等一会儿吧,打一回车,能吃两顿饭呢。”
见清听了,又是感动又是心疼的紧紧拥抱住小晓。
买了两次票,第一次看到一半被人叫去喝茶,只看了两人从朋友到爱人的过程,很想知道结果。几天后终于腾出空又买了张票看完后半段。我承认后半段尴尬的台词和剧情让我一直笑,甚至见清爸爸的信也没感动到我。但是,看完电影整个晚上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作为一个和另一半在出租屋里住了八年,如今在有两个孩子情况下依然财务自由的人,打动我的是在见清买了房之后,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我们?
两条直线可以构成三
买了两次票,第一次看到一半被人叫去喝茶,只看了两人从朋友到爱人的过程,很想知道结果。几天后终于腾出空又买了张票看完后半段。我承认后半段尴尬的台词和剧情让我一直笑,甚至见清爸爸的信也没感动到我。但是,看完电影整个晚上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作为一个和另一半在出租屋里住了八年,如今在有两个孩子情况下依然财务自由的人,打动我的是在见清买了房之后,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我们?
两条直线可以构成三种关系:平行,相交,重合。
他们是有缘分的,相识于火车上的老乡。相识后的大年夜,又在见清家门口碰上。但在之前的二十多年,巴掌大的家乡,他们也不曾相识。
在老家认识了,去了北京也开始做朋友了,甚至一步步变成娘家人了,最终不可抗拒彼此的吸引力演变成最亲密的关系。甜蜜过后,开始分歧,疏远,告别,分离,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是什么让他们走近走进又走远直到彻底失去彼此?是他们各自的人生方向。就像两根相交的直线,交点之前距离越来越短,交点之后距离必然越来越长。不得不佩服女人的潜意识,小晓知道见清是和她走的是不同方向人生,相交后必然相离,所以第一次两人睡了,小晓要求做回朋友,希望拉回交点之前,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永远靠近。可是呢,心之所向难以抗拒,又加了点催化剂。两个人正式做了男女朋友。尹恩永远找不到凯莉怎么办?如果时间就停在这里多好。对两人未来不笃定的一直都是小晓。
小晓这样的出生,有个小县城出来却能嫁到美国的妈,依然能挤着春运只为看看挂在墙上的爸爸,就注定她人生方向指向的不是她妈妈那样的女人。见清,有个这样温暖安静的爸爸却能执拗地说出买了正版游戏打死我就打死我吧,注定他人生方向指向的不适他爸爸那样的男人。还记得见清那一次租了车买了一车的烤鸭参加同学聚会吗?见清在厕所门口听到的那番话,将来孩子读书,老人看病,哪件事都的扒掉他一层皮,见清咬牙回到饭桌上想要买单,却实在没钱了。这个场景无关小晓的幸福,只关见清的感受。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小晓,不是为了爸爸,只是为了他自己。他的潜意识,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
小晓呢?她会为了北京户口和房子,一个一个换男友,但男方家人对她不够尊重,她放弃。自己被小三,她放弃。她骨子里首先需要的是尊重和爱。谁不想在被爱被尊重的前提下过的更好呢?这没错。但是当她知道见清为她做的,揍了那个混蛋,当她为了他撒着善意的谎言,从见清家出来的时候,她哭了。我想是因为她体会到在不被看见的地方爱着一个人,为这份爱付出,是什么滋味。一直被她熟视无睹也好,在她看不见的地方也好,见清一直爱着她。她无法抵抗这样的爱,即便爱过之后是荒凉。
一百点甜蜜就是交点的瞬间,很短暂。
交点之后是相离。相离不过是各自仍往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前进,只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不相信,不理解,一个不上地铁,因为见底的甜面酱半锅方便面和只能晾在过道里的衣服,一个不下地铁,因为感受不到爱。我不同意不够爱这一说,只是每个人为爱所能承受的阈值不一样。那一刻,他们难以支持。
小晓的离开让见清觉得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他不用分神去考虑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吃喝拉撒,一个人,怎么活都可以。见清熬出头,第一件事买房,第二件事找回小晓。他觉得他终于有能力支持小晓想要的幸福了。可是呢,安心吃着路边摊蹲着大市场的小晓想要的幸福从来都首先是爱和尊重,其次才是房子和户口。这种矛盾在见清爸爸家里爆发。面对爱和物质,两个人的排序颠倒了。所以雪地里见清会问小晓我们为什么会分手,他这么多年都没明白为什么有了能支持爱的物质,爱的人却离开了。小晓却说如果当年你上车,我会跟你一辈子,小晓要的是不论有没有物质支持,你都能满足我对被爱被尊重的需要。大家都没错,大家只是坚持着自己对爱和亲密关系的认知而已。
两根相交的直线想要改变关系,变成重合或近距离平行,唯一的方式是改变方向。当然可以一个不变完全靠另一个改变,也可以两个一起变。谁爱谁多一点,或者互相深爱,如果奔着在一起的结局,其实不需要太纠结。
当然我明白那种痛。爱一个人,那个人背离了自己的想象,把美好锁进过往让彩色归彩色黑白归黑白,很痛。调整自己,接受对方的不完美,让黑白与彩色并存,兼容并蓄,也很痛。我曾经整夜开着爱情转移止痛,最后咬牙换了方向。但也并不是完美的结局。虽然我们之前没有十个小三,甚至可能一个都没有,可是,我依然会对先生说,孩子要上学了想上××学校赶紧找人;依然会在阿姨休息的时候打电话给先生:怎么这么晚还不回来,我累死了。只是,在别人看来是幸福的结局。
见清和小晓重逢在18年春节前夕的飞机上,见清说,以前赶着回遥江过年,现在赶着回北京过年。小晓呢,她估计是回去收拾停当准备回遥江了吧!就像见清从爸爸的餐馆里出来,了却在遥江的最后一点挂念,小晓也正式和见清说了再见,了却了在北京的最后一点挂念。
我们心疼,两个纯粹耿直的人却不能在一起得到幸福。
至此,两个单纯耿直的人,终于在人生每一个可以拐弯的路口都选择了直行,越走越远,直至对方消失在人海。
我真的很想知道
儿子第一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二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三次打肿脸充胖子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四次在北京吃泡面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五次带着已
我真的很想知道
儿子第一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二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三次打肿脸充胖子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四次在北京吃泡面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五次带着已经分手的她回家过年时
眼睛模糊到看不清电视的爸爸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后来带着另一个她站在车站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后来在北京定居后
眯着眼睛写信的爸爸豆包是什么味
我尝不出爱情的甜和涩
缘分的浓和淡
但那豆包掺着泪水咽进心里
分明有血浓于水的味道
《后来的我们》评价毁誉参半,仔细想想最打动我的并非前任情结,或北漂奋斗史,而是那不断回归又一直在远离的故乡。人们在讨论见清和小晓的时候,往往给的标签是创业者、初恋、贫贱时相伴的人,却忘记了他们是老乡的身份。这个设定,遥远的北方小镇的家乡,父亲的年夜饭,以及《回家过年》的原作标题,其实并非爱情主线的佐料,而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情绪的非常重要的背景。
电影中的开端就是两个人在春节回家的
《后来的我们》评价毁誉参半,仔细想想最打动我的并非前任情结,或北漂奋斗史,而是那不断回归又一直在远离的故乡。人们在讨论见清和小晓的时候,往往给的标签是创业者、初恋、贫贱时相伴的人,却忘记了他们是老乡的身份。这个设定,遥远的北方小镇的家乡,父亲的年夜饭,以及《回家过年》的原作标题,其实并非爱情主线的佐料,而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情绪的非常重要的背景。
电影中的开端就是两个人在春节回家的火车上相识,小晓在拥挤的火车上遇见见清和他的一干同学,打牌喝方便面汤。这是整部电影几乎最有烟火气也离真实最近的地方(还有一处是他们在冬日的北京等不到公交车,又舍不得打车的晚上)。多少年前的我们曾经多少次在绿皮车的硬座上颠簸一整晚回家,热热闹闹的一群人并不觉得难熬,车在寒风呼啸中穿过沉默的平原,我们挤在一起打牌、吃东西、听老罗的段子、在午夜来临后回忆高中一起哭一起笑的时光、盖着蓝色的外套沉沉的睡着,一睁眼,就回到了亲爱的家。
大概是对于家的渴望那么强烈,所以即使是硬座也不会觉得疲惫,反而内心充满了兴奋和欢喜。那时候每个假期回家都是大件事,还没出火车站就急急地发短信宣告,行程满得需要分上中下好多场,从第一日排到最后一日,有那么多朋友要见,那么多牌要打。就仿佛电影里第一年的年夜饭,热热闹闹一大桌子的人,只有坐在其中才有“回来了”的妥帖感。
特别特别喜欢小晓放爆竹在见清家饭店门口偶遇的桥段,以前喜欢听周华健“我们都在这个城市里面,却没有再见面,却只和陌生人擦肩。”在北京这样大到虚无的城中是不会有偶遇的,在家乡却可以,即使在大连这样并不算小的城市,从当年上学时在大楼梯上碰到,到后来在青泥洼桥的二路车站,或者百年城上面的游戏厅,如今再想起这样的偶遇总会觉得仿佛是自己的臆想,却会真真实实的发生。
在漫天的花火和沉默的江水前,他们大声喊,以后要“衣锦还乡”!最开始时不知为什么,总是笃定自己有一天会回来的,和所爱的朋友生活在一起,聊聊别去的日子仿佛一段冒险故事。
电影里的家,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褪色和远离,从最开始急急的排除万难走回家,到后来因为不可抗力的拘留无法回家,再到之后因为拮据和忙碌胡乱找借口不再回来。故乡的意味对小晓而言远比见清要重,她会在已经没有亲人的情况下执着地挤春运回家,会在明明现实一团糟的情况下在年夜饭上大撒其谎报平安,会帮父亲默默的收拾东西带粘豆包回来。而见清慢慢地不再在乎这一切,他会开始嫌弃拮据的家是桎梏自己发展的原罪,会对日渐年迈老眼昏花的老父失去耐心,会开始觉得北京宽敞明亮的房子和温柔现代的妻才是自己的归宿,会急急地想抹去自己在远方的根和牵挂,一股脑的嫁接到新生活去。这也是他在故乡和小晓的最后一场争吵,是他们裂痕渐大无法弥补的一个深渊。
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回家的时间变的愈来愈寂静,朋友四散有的在他城有的在海外,更多的忙于生活负累,或只是生活渐远相对时除了不断回忆往昔的情结不再有话题可以交流,见面的安排一个接一个从行事历上划掉,最后可以出来喝杯咖啡吃顿饭的,仅剩下来一两个名字。大部分时间不过对着窗外的后山读书、翻看旧时的日记和信件照片,过去仿佛一枚过去时效性的书签,此去经年翻开依然停留在那一页,只是不断发黄变脆。
然后如果打开电脑收发邮件,拨入电话会,时间又呼地一下并入了北京时间。
开始习惯于和朋友在魔都或其他什么地方相见,开始习惯于年节假期带父母去海外旅游,那座美丽而干净的海滨城市渐渐成为心中遥远的图腾,是幸福之所只是不再归去,直到某一日繁忙的电话间隙凝神算算,竟然以为是此生最爱的人已经有五年未见,竟然彼时回去尚在襁褓中的干儿子都已经蹒跚学步。失去了故乡这双重国籍的庇护,我们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如果不再还乡,那么这一切的意义何在呢。
电影中我第一次落泪是他们二人感情最甜蜜之时,小晓问见清,如果有一天伊恩再也找不到凯莉了会怎么样。见清答,那么伊恩的世界可能再也没有色彩。我觉得心酸并不是因为这文艺的台词,而是年少时这样无所畏惧的骄傲与自信,敢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彼时的他们坚信二人不会分开,就如我们看的所有故事,晴子当然要喜欢樱木,Carrie一定会等回Big,Ross兜兜转转一定会和Rachel结婚,因为他是她的Lobster啊。
然而真相是,年轻时候的我们是多么自大而天真啊,以为只要自己一味孤勇便所向披靡定然可以达成所愿。事实是我们与这世界上所有悲喜剧中的凡夫俗子毫无分别,人生的真爱可能永不相见,最好的朋友可能杳无音信,你说世界会变黑白,世界就可以变成是永远黑白的,你不过依然要继续活在这黑白的世界中朝朝暮暮,孜孜以求,继续将没有色彩的人生过下去。而已。
那时的ta,怎么会想象没有对方在生活中的人生呢。
无论是有意识努力向前甩脱故乡的见清,还是和我一样刻舟求剑一次次回头想回乡的小晓,他们的远方的羁绊都最终越来越淡。刘若英喜欢用年华来叙事,被人诟病是蛇足的后半段,主要是为了凑齐这十年的故事,一年都不肯少,与她在《生日快乐》中几乎一模一样,大抵是她总没有什么狗血的桥段来证明情深,所有的感情都不过是这样经年累月的守护与等待,如同一年一次的拜年,以及一年一次的生日快乐,仿佛不经意的轻飘飘的一句,隐含了背后全部盛大而未言明的牵挂。只是,无论多么努力的用手拽紧与远方联结的那根线,它不过都愈来愈淡,最后化为青烟。
5月2日这一天我去君合大连分所上了半天班,窗明几净的国际金融大厦,和友善的同事聊了一圈天,六点准点下班,蹦蹦跳跳沿着高德的指引坐上了地铁,觉得好兴奋想掏出手机拍个照,后来觉得好笑这不就是大连生活的日常吗,我因为偶尔一次就新鲜成这样。忍不住想,如果我在这里长久的生活和工作,会是怎样的日子。这个命题好奇怪,因为这本来就是我长大的城市。
吃完午饭走在阳光明媚的人民路上,一时间会觉得时空错乱,仿佛看见小时候成群结队一起去打游戏过千禧年的短发自己从身边跑过,又仿佛觉得自己在出差随机走在陌生的街口。不过是喝再多酒也可以熟练的把电脑拿出来过安检上飞机,看舷窗外的城市,不知自己下次回来又是何夕。
而无论走多远,即使每次回来都更加清晰的感觉这里其实已经没有我存在的位置,但依然执拗在北方的城市有我最好的记忆和最深爱的朋友,这样刻舟求剑不肯放手的羁绊,大概就是我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
后来的我们,是我看过最真实的爱情故事!不管别人怎么看这部电影,三观不正这些说法。起初我觉得,只需要看两人故事开始到结束就可以,不需要在意18年的再相遇。因为之前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现实的故事。看过致青春,看过那些年,故事大多还是更像小说,不像是真人,或者说,与我太多不同,仅仅当电影看。只是这部电影,我看见清,就好像在看我自己。
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
后来的我们,是我看过最真实的爱情故事!不管别人怎么看这部电影,三观不正这些说法。起初我觉得,只需要看两人故事开始到结束就可以,不需要在意18年的再相遇。因为之前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现实的故事。看过致青春,看过那些年,故事大多还是更像小说,不像是真人,或者说,与我太多不同,仅仅当电影看。只是这部电影,我看见清,就好像在看我自己。
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 我曾以为我虽然来自小县城,却也不是大多故事里面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我家里也不似大多故事里的贫穷,我父母能给我再大城市买房买车,我要做的仅仅是为自己有更多钱花,更好的生活质量打拼,而不用在意生存问题。我曾以为那些北漂的故事,大多发生在10多年前,现如今的生活再如何也不用如此凄凉。直到我经历了一些事,直到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我看到了见清。
这部电影让我圈粉了周冬雨,让我看着见清就像在看我自己。要我评价,见清就是一个混蛋,小晓是一个真实的人,可能有人会评价,这个女的怎么一心要找个北京人,要依靠别人,但我觉得,人都是如此,凭什么不能奢求更好的生活?在和见清在一起之前,她想嫁给物质,一个女孩,嫁人既是一辈子的事情,要么嫁给爱情,要么嫁给金钱,总不能嫁给不喜欢又没钱的人?和见清在一起之后,她对见清如何,她和见清一起过穷苦日子,她为了他的面子露出的那些笑容,为了他和他父亲在中间的那些努力。在那些时候,她陪着他,即使贫穷也是笑的真诚,一颗乐观的心,一颗对他充满信心的心。
只是她没变,他变了,这就好像我,永远喊着,我还能穷多久呢,我的好日子很快就回来了,可自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像小晓对见清说,你得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要因为我要什么你就要怎样,不是我想要什么,而是你想要什么。在他们没在一起之前,和在一起开始的那段时间,见清还是有梦想的,有目标,即使在别人不愿与他一起前行的时候,可后来,只剩下玩物丧志。大概这也是我,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才会想着上进,有了女朋友,有人一起陪我,就觉得,生活不过得过且过,日子总会好起来,我不去想怎么生活,让生活自己来改变。于是生活还是如此令人沮丧,仅仅靠着我总有一天会变富的心态维持仅有的尊严。而身边的同龄人,一个个都走向了正规,与他们在一起时,终于不再之后自欺欺人的生活,于是想打肿脸骗自己,骗别人,活得累不累?在一边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痛恨生活的不公平,痛恨自己家庭的不争气,也有痛恨自己怎么活成这个样子,却不敢承认,不想被人揭开这道伤疤,其实自己心里最清楚,这才是自己真正活得如此的根源。于是,开始迁怒于他人,觉得全世界都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终于,开始迁怒于小晓。我能明白小晓为什么选择离开,不是因为见清贫穷,不是因为她不爱他。而是因为,他迷失了自己,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我愿意陪你过穷苦的日子,是因为,你让我觉得我是你的全世界,再苦的日子,你会多苦一点,让我少苦一点,即使一个地瓜,你会分大半个给我,即使我吃不了,但那就是你爱我的心。可你现在变得,既要我陪你过苦日子,还要看着你自甘堕落,陪着你一起抱怨这世界的不公平,我只是想告诉你,也许世界是不公平的,但那不是你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借口,更不是你把我一起拖入深渊的借口,我想告诉你,可是你甚至都不愿意听我说的,我仅仅想告诉你你错了,可以拯救,可你却觉得错的不是你是全世界,而觉得我也不再理解你,爱你。其实你已经变得,不再能给我依靠,不再能给予,而需要依靠我,需要我来给你撑起生活的担子,保护你那仅剩的无畏的尊严。而你还要我习惯你的习惯,我如果让你改,那就是我看不起你。
分手之后,见清终于愿意打开窗户,去看一看外面的阳光,终于愿意看一看那倔强生存的小花,终于想起自己还有一个游戏的梦想。于是他去完成这个游戏,他似乎懂了小晓离开的原因,可其实他不懂,他是赚钱了,他可以买房了,他能在北京立足了,他觉得,小晓会回来了,父亲会离开那个他守了一辈子的小餐馆跟他过富裕的生活。可是他不懂,小晓不是为了他的钱,从来不是,我愿意跟你过哪些穷苦的日子,难道我是为了你的钱吗,你那时候有钱吗?父亲从来不为了他的钱,我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大学,我这些都是为了投资你让你以后有钱给我?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不羡慕北京的生活,我也不会习惯那里的生活,我只是想,做子女的能把生活过明白,天冷人加衣,老来有人伴,你们能多陪陪我就是极好的。就好像,父亲永远记得为儿子做的粘豆包,儿子又记得几件父亲的喜爱呢。见清赚钱了,买房了,可是,他活明白了吗?他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好像我,穷的时候,总以为时运不济,那些看不起我的,那些离我而去的人,都是因为我没钱,只要有钱了,所有的事情都会迎刃而解。从未考虑如何才能有钱,有钱了又该如何生活,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不谦虚地讲,我也算得上是一个资深影迷了,去年支付宝弄的那个消费账单显示,我去年在电影票的消费上超过了2000块钱。但资深如我,一直也没研究明白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退票。你知道有时候为了抢占好座位,都提前一两天买票,但偶尔临时有事去不了,可我就是找不到退票的按钮,最后只好把票转给朋友了事。
但刘若英的处女作《后来的我们》的神操作让我们开了眼,原来不仅能退票,而且能大面积
不谦虚地讲,我也算得上是一个资深影迷了,去年支付宝弄的那个消费账单显示,我去年在电影票的消费上超过了2000块钱。但资深如我,一直也没研究明白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退票。你知道有时候为了抢占好座位,都提前一两天买票,但偶尔临时有事去不了,可我就是找不到退票的按钮,最后只好把票转给朋友了事。
但刘若英的处女作《后来的我们》的神操作让我们开了眼,原来不仅能退票,而且能大面积全方位退票,退得院线欲哭无泪。
其实票房造假这种事在中国电影市场不算新鲜事,新鲜的是刘若英他们这次票房造假造的也太抠了。完全是想空手套白狼。大概的操作是这样的,首先在电影的预售阶段,通过爬虫软件,用大量账号购买不同地点和时段的电影票,制造预售票房一片大好的繁荣景象。
这当然是虚假繁荣,有多假呢?在电影预售阶段,猫眼上有超过91万的人想看《后来的我们》,而想看《复仇者联盟3》的人只有82万。中国人什么时候这么文艺了?
虽然假的如此明显,但仍然误导了院线和消费者,院线一看预售票房这么火,那就赶紧增加排片量吧,观众一看预售这么火,赶紧买票进场吧。等到电影上映后,高预售、高排片的大好局面形成了,操作方再利用影院的退票渠道退票。而这个时候,院线已经无法取消排片了,这就相当于被锁场了。于是乎,操作方几乎没花几个钱,就达到了绑架票房的目的。
其他票房造假,这笔钱投进去就当做是宣传费了,也让院线尝了甜头,心甘情愿地给影片排片。但刘若英这部电影,却把投进去的钱又给撤了回来,空留下一个繁荣的票房数字,这感觉就好像有阴阳两本账,而买单的却是电影院线。间接买单的则是同期上映的电影,他们因此无法获得应有的排片。至于说网友,可能就被忽悠和恶心了一把。
新闻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就是这次退票主要的操作平台是猫眼电影。4月29日凌晨,猫眼电影发表了一个措辞强硬的声明,强调“猫眼平台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这种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也绝不姑息和容忍此类事件。”
说实话,这个声明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因为在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和发行方列表中,都出现了天津猫眼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名字,作为有着直接利益的相关方,猫眼难以摆脱瓜田李下之嫌。当然我们也只是猜测,一切还要等调查结果。
至于奶茶刘若英,恐怕也没办法洁身自好了,她并不仅仅是导演,她们家公司也参与了影片的投资,也是利益相关方。有网友引用了电影《让子弹飞》里的一段台词:“先让乡绅捐,乡绅捐了百姓才会捐,得钱之后,乡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刘若英也是乡绅的一员啊。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后来的我们》的来龙去脉,他们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想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这些电影商人想出什么样刁钻古怪的办法骗取票房,而在于我们对这种行为还是太宽容了。不仅仅是政策上宽容,舆论上更加宽容。而商家害怕的,不仅仅是被法律制裁和罚款,还有被观众抛弃。被法律制裁,失去的是现在,被观众抛弃,失去的是未来。
可问题是中国的观众好像特别宽容,他们好像对票房造假这类事不大感冒,封杀抵制?不存在的。想想于正和郭敬明,即使打输了官司,缴纳了罚款又能怎么样?书照写片照拍。
这次甚至还有些粉丝为刘若英辩解,理由特别搞笑,有的说有黄牛囤票,我从没听说还有人囤电影票。还有粉丝说是对手恶意买票房,对手疯了,花钱给别人买票房?这帮粉丝真是有点“为爱痴狂”了。 照着粉丝的脑残程度,赶明个刘若英再拍个片,他们还会买单。
前些日子看《圆桌派》,里面谈到了戏剧票友和明星粉丝的区别。所谓戏剧票友,就是一帮业余的内行,台上的名角如果真牛,票友就捧,台上的名角如果演砸了,对不起,我得喝个倒彩。而如果台上的名角弄虚作假,那您肯定要被票友们抛弃了。
我想,这个才是明星与观众正确的互动方式,你容忍度越低,就能得到越好的东西,而如果你容忍度高,对不起,人家就只能奔走相告,这边人傻钱多速来。
在评价《后来的我们》之前,我必须要承认一点
在评价《后来的我们》之前,我必须要承认一点
当看到片头的“出品人”和“联合出品人”里有张一白、张嘉佳两位大师,我就觉得电影“稳了”。
国产青春爱情片的业界,还有比张一白更会把故事揉得稀碎、比张嘉佳更会制作PPT的导演吗?他们能投《后来的我们》,说明这部电影一定秉承了俩人的电影美学啊。
当看到片头的“出品人”和“联合出品人”里有张一白、张嘉佳两位大师,我就觉得电影“稳了”。
国产青春爱情片的业界,还有比张一白更会把故事揉得稀碎、比张嘉佳更会制作PPT的导演吗?他们能投《后来的我们》,说明这部电影一定秉承了俩人的电影美学啊。
看完《后来的我们》,我感觉自己好像闯入了一个心思细腻,多愁善感,但是缺乏生活阅历和写作技巧的文学女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处女短篇。
看完《后来的我们》,我感觉自己好像闯入了一个心思细腻,多愁善感,但是缺乏生活阅历和写作技巧的文学女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处女短篇。
我能说我全然觉得演员救了这片子吗?
先说男女主角,两个人物都不讨人喜欢
男的要到女方走了之后才奋发图强,你早干嘛去了?工作不顺只会醉酒打人借机发泄,匹夫之勇,沉迷打机逃避现实,不够担当
女的一开始的爱情观竟然是找个北京人就能嫁了,因为留在家乡她一眼就能看到未来,北京带给她看到更大世界的可能性,那说白了就是把嫁人当跳板,利用婚姻的心态,那对她所交往过的北京人
我能说我全然觉得演员救了这片子吗?
先说男女主角,两个人物都不讨人喜欢
男的要到女方走了之后才奋发图强,你早干嘛去了?工作不顺只会醉酒打人借机发泄,匹夫之勇,沉迷打机逃避现实,不够担当
女的一开始的爱情观竟然是找个北京人就能嫁了,因为留在家乡她一眼就能看到未来,北京带给她看到更大世界的可能性,那说白了就是把嫁人当跳板,利用婚姻的心态,那对她所交往过的北京人们,公平吗?
幸好,井柏然自带的干净清爽气质,救了这个角色,甚至让人觉得有几分可怜
周冬雨的鬼马精灵,让这个一开始打算利用女性优势换取命运转机的投机女,也没那么婊
但凡换两个稍带油腻气质的演员来,这两个人物分分钟讨人厌
再说田壮壮,一个字,好
不动声色,非常克制
让人想到无数个深爱子女却吝于表达的中国式中老年人
而真正动人的情感,一定是克制的
电影散场,我一直拉着同伴问,为什么小昭晓不和见清复合?
他说,大概是觉得,对方低谷的时候没有陪伴,如今辉煌,自己也不配再在他身边。
讲实话,我不太满意这个答案。
第一次觉得自己可能有点直男思想,就是因为作为女生我都想不通小晓为什么不和见清复合。
所有现实的阻碍都已经消失,他们也都心存彼此。
我甚至也和见清想得一样——我已经那么努力变
电影散场,我一直拉着同伴问,为什么小昭晓不和见清复合?
他说,大概是觉得,对方低谷的时候没有陪伴,如今辉煌,自己也不配再在他身边。
讲实话,我不太满意这个答案。
第一次觉得自己可能有点直男思想,就是因为作为女生我都想不通小晓为什么不和见清复合。
所有现实的阻碍都已经消失,他们也都心存彼此。
我甚至也和见清想得一样——我已经那么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也有了你曾期望的一切,为什么,你还是不愿意给我一个机会?
后来想了很久,大概答案,早就有所暗示。
小晓更在乎的是精神的富有,而见清出于责任感,更希望能给爱人更好的物质生活。
就像小晓说的,就算当时没有分手,可能以后也会分手,因为两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他们俩坐在宾馆里,见清的儿子发视频过来,天真地说——爸爸,我要看左边,爸爸我要看右边,爸爸,我要看一圈,爸爸,我要看厕所。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说出这些话,当然是背后的母亲在“谆谆教诲”。可是见清只是突遇飞机取消而滞留酒店,妻子为何会如此紧张?
不难想出,两人之间的信任或许并不是那么坚实。又或许,见清早就有过让妻子怀疑的行为。
就像见清还和小晓在一起的时候,他那个怎么说都不能让小晓满意的女网友。
所以在雪地里,见清说,如果当时我们不管不顾结婚了,小晓只是答,也许你已经有了十个小三。
所有女人都渴望安全感,希望在爱人心里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存在。
可惜很多时候,男人的不轨,也许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那么差劲。
但或许,这些都不是答案,答案仅仅是,不够爱而已。
比起爱你,也许我更加爱自己。
所以一个没有下地铁,一个没有上地铁。
所以一个选择不解释转身走,一个选择到此为止不再挣扎。
后来的见清问了很多如果,唯独没有问,如果当时我再努力一点挽留你,你还会不会回到我身边?
后来的小晓说了很多也许,唯独没有说,也许当时我再坚定一点,再爱你一些,最后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
遗憾之所以令人惋惜,从来都不是因为不可能,而是因为我本可以。
我本来可以拉住你的手,但是我没有。
我本来可以不放开你的手,可是我没有。
说到底吧,所有的分开,不过都是因为不够爱而已。
倒不如洒脱点放手,反正后来的我们也只能说我和你。
周冬雨长了一张没有被生活摧残过的脸,所以她可以在每一部电影里天真无邪,然后被生活撕裂,又在下一部电影中满血复活。好的导演只用在适当的时候撕裂这张脸,就可以让观众感到真实的痛苦。
不过我觉得电影滥用了这张脸。明明是后来的我们,最后却只有后来的林见清。
方小晓呢?
相对于电影所展现的林见清相对完整的社会关系和人生经历,电影对于方小晓的刻画几近潦草。她的母亲一闪
周冬雨长了一张没有被生活摧残过的脸,所以她可以在每一部电影里天真无邪,然后被生活撕裂,又在下一部电影中满血复活。好的导演只用在适当的时候撕裂这张脸,就可以让观众感到真实的痛苦。
不过我觉得电影滥用了这张脸。明明是后来的我们,最后却只有后来的林见清。
方小晓呢?
相对于电影所展现的林见清相对完整的社会关系和人生经历,电影对于方小晓的刻画几近潦草。她的母亲一闪而过,她没有自己的朋友,甚至久别重逢后,她,除了坐经济舱一个确定因素,观众和林见清对她的现在都一无所知。
这作为刘若英这位女性导演的作品实在有些诡异,更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女文青刘若英希望塑造男人眼中的小晓,甚过真实的小晓。
我很喜欢林见清和方小晓在一起的时候,年轻人恋爱时眼睛都会放光,那种相濡以沫,是很真实的甜蜜。但电影的前半段和后半段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果说前半段的两个人还在写实,后半段的两人就开始沉溺在导演的自我表达中,逐渐崩坏。
电影的后半段,连两个人的争吵分离都表现得支离破碎,这种破碎在于它并不打算告诉你林见清和小晓真实的心理状态,只能看到他们的对抗。对抗世界,对抗彼此,我们不知道这两个角色为什么明明如此相爱却要如此伤害,只能笼统地将其称之为“作”。
然后穿插着看着黑白镜头下的井柏然和周冬雨,听他们矫情地问着“你爱过我吗”?
雪地里为了点题出现的对话出现得非常突兀,是一段为了表达而引起的发问,难道当年不是因为确认爱着才感受到幸福吗?为什么要在多年后再度确认?
唯一的解释是,导演太想摇着观众的肩膀说——看看吧,周冬雨是白月光啊!
为了体现这段白月光,电影让林见清的父亲给小晓写信,让林见清在之后的婚姻生活表现得毫无幸福感,好像拥有着周冬雨的林见清才是闪光的,之后的他被抽走灵魂了。
至于小晓,我们只看到她在多年见面后的面无表情,泪流满面,看到她只在回忆过去时才开心的笑。这些年她过着怎样的人生毫无意义,她只为多年后的重逢存在着。
这部电影,真的配不上周冬雨这张青春的脸。如果说林见清尚且能从这段感情中找到了做游戏的灵感,小晓却只是得到一段情伤,并且在多年之后依旧未愈,它为了成就伤痛而被迫让她表现伤痛,实在是太浪费了。
人生第一次想中途离场的电影居然献给了《后来的我们》,没想到躲过了《栀子花开》,却栽在了这一部上,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支撑着我坚持看完呢,原因是我一直觉得有那么多的明星为它站街,预售过亿的电影,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当我的朋友告诉我还有40分钟就结束了,不会有什么好看的,我还是傻逼的认为我应该看完,然而这部电影用它惨无人道的矫揉造作狠狠的打了我一个大耳光,到最后基本上对电影绝望了,但秉持着看完电
人生第一次想中途离场的电影居然献给了《后来的我们》,没想到躲过了《栀子花开》,却栽在了这一部上,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支撑着我坚持看完呢,原因是我一直觉得有那么多的明星为它站街,预售过亿的电影,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当我的朋友告诉我还有40分钟就结束了,不会有什么好看的,我还是傻逼的认为我应该看完,然而这部电影用它惨无人道的矫揉造作狠狠的打了我一个大耳光,到最后基本上对电影绝望了,但秉持着看完电影才有资格吐槽的原则,强忍着心理不适和三观崩裂的风险看完了。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的基调很稳,非常之稳。比如矫情造作的人物人格,男主说他觉得女主很特别,因为女主喝酒、骂人、打牌,我去你他么从小到大没见过女生是吗?会喝酒、骂人、打牌的女生遍地都是好吗?傻逼吗你;还有女主都最后了,男主说有房子住,有钱花然后你还矫情个屁啊,你俩是他么刚认识是吗?对方到底是什么人心里没点儿13数吗?然后几年之后又搁那儿如果如果的,我他么想打爆你俩的狗头,滚一边儿矫情去;再比如没事找事的态度,时不时吵个架,发个疯,女主说每到跨年遇到男主准没好事,对不起我不同意,你俩一直都没啥好事儿,不过你俩要是学会温和一点的话,说不定就会走到最后了(不过也许也不会,毕竟男主是个觉得女孩子喝酒,骂人打牌就很喜欢的傻逼)到处炸裂三观的剧情安排,男主作为计算机系的大学生居然去买碟,多年之后重逢的女主都知道男主结婚有孩子了还不打算放过,我也真是real不懂,总之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自己的三观还在真是万幸了。现在只想问问刘若英导演,知不知道晚节不保四个字怎么写,她是问隔壁梁静茹要的勇气吗,拍的这么烂还敢上映,关键是还有一票明星为它站街,我写完这些就去查一下到底都有谁说它好看,以后这些人的作品都好好考虑一下,毕竟怎么烂还敢昧着良心说好,他们的三观炸裂成什么样、审美烂到什么了地步。希望看了电影的好好洗洗眼睛,没看的别浪费时间和金钱了,这破电影不值得
《后来的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北漂的故事,关于漂泊、青春、爱情、成长。
影片算不上多么优秀,却能票房大卖,成功之处在于:共鸣。
故事里的北京可以是任何地方,换成广州、上海、深圳、成都,或许就成了你我的故事。
小晓和见清从相遇到相处再到分手的过程,也让无数观众想起自己的经历。
也许你的爱情故事和他们不尽相同,但你一定有过一个深爱的前任,有过一起生活的
《后来的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北漂的故事,关于漂泊、青春、爱情、成长。
影片算不上多么优秀,却能票房大卖,成功之处在于:共鸣。
故事里的北京可以是任何地方,换成广州、上海、深圳、成都,或许就成了你我的故事。
小晓和见清从相遇到相处再到分手的过程,也让无数观众想起自己的经历。
也许你的爱情故事和他们不尽相同,但你一定有过一个深爱的前任,有过一起生活的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回忆。
小晓和见清并非一开始就在一起,他们互相都有好感,但小晓不停的在和他人谈恋爱。
小晓刚刚踏入社会,把物质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只要你有车有房、有高学历、有好工作,哪怕你对我不够好,我也跟你过。
她明知道男朋友对自己不够好,为了面子,却要打肿脸充胖子:他对我很好。
电影中,她的第一段感情,男友面对母亲对小晓的不尊重一句话也不敢说。还没结婚都这样,结婚后岂不是更严重?
而第二段感情,男友其实是有老婆孩子的。
相比之下,见清就好多了,他敢爱敢恨,敢说敢做。他可以为了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交不起房租也咬牙坚持;也可以对言语轻薄小晓的人拳打脚踢。
可能是因为专一,也可能是因为贫穷,见清没有那些不清不楚的关系。
除此之外,见清的父亲也对小晓很好,他关心小晓,尊重小晓,把小晓当成自己的女儿。
也正是和见清一起生活,小晓才发现,和那些有车有房的人相比,这个物质匮乏的男生,其实才最适合她。
见清从来没有教育小晓,小晓却在和见清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转变了三观。她开始不在乎房、车了,她愿意和见清一起吃苦,陪伴见清的人生,帮助他实现梦想。
也是在这时,见清和小晓在三观上产生了分歧。小晓愿意过这样的生活,见清却不愿意。
他知道小晓想要房子,所以暗暗发誓,有钱后第一件事就是买房。
小晓换了一份更辛苦但收入更高的工作,目的是给见清减轻负担,让他全心全意去研发游戏,不用操心衣食住行的问题。然而见清辜负了小晓的好意,反而放下了梦想,去做一名客服。
人们总是说,男生总是比女孩更晚长大,更晚成熟。
当小晓已经从当初向往物质变得甘愿吃苦、甘愿和见清一起过苦日子,见清却没能理解对方、包容对方。他把小晓的成熟懂事、愿意和他一起过苦日子,当做是小晓认为他不能成功。
尽管他们仍然深爱着对方,他们却已经没办法在一起了。
小晓提出分手,多少是有点失望的。她对目前的生活已经很满意了,但见清却总是觉得自己给不了小晓想要的生活。
见清没有挽留小晓,因为他觉得小晓跟着自己太辛苦了,她应该找到更好更优秀的男朋友,过更好的生活。
其实,她不需要见清给她怎样的生活,只要有见清就足够了。只要有见清一起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其实,小晓根本不在乎见清有没有车,有没有房,有多少存款,她觉得和见清一起生活得很幸福。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她说:如果当时你跟着我进了地铁,我会和你过一辈子。
见清成熟得太慢了。即便是事业成功,腰缠万贯,他仍然不知道小晓想要的是什么。
见清以为小晓想要的是房子,其实小晓想要的是家庭。
见清以为钱可以买来爱情,其实小晓在乎的不是钱,在乎的是对方爱不爱他,只要对方爱她,她就心满意足了。
小晓不在乎身外之物,只是希望和见清踏踏实实过日子。在她看来,有相爱的丈夫、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比物质更加重要。她不奢望得到别的,她只想要她爱的男人。
但见清太在乎事业,忽略了爱人和家庭。
因此,他们即便是一起生活了多年,也避免不了分手的结局,终究是有缘无分。
小晓想要物质的时候,见清给了她爱。而小晓想要爱的时候,见清却只能给她物质。
小晓也是可怜的。她花了多年时间,让见清成为了更好的人,但最后见清却离开了自己。小晓为见清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为见清的妻子做好事,让见清的妻子不需要调教、不需要付出就能得到一个好丈夫。而见清就这样浪费了小晓多年青春。
我们应该感谢现任的所有前任,是他们让我们的现任变成更好的人。
同时,我们也要好好对现任,和Ta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不要再为Ta的下一任做嫁衣。
见到小晓后,见清的生活变成了彩色;失去小晓后,他的生活重新变成了灰色。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故事。如果可以的话,见清可以不要故事;
见清是离不开小晓的。如果可以的话,他为了和小晓继续走下去,可以什么都不要。
可惜,并没有如果。
正是因为爱情的打击,促使见清在事业上大获成功。如果当年他挽留了小晓,也许收获不了事业,但能得到小晓。
十年前,他不知道应该在爱人和事业之间如何选择;十年之后,当他终于考虑清楚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选择的余地。
年轻的时候,有些道理他不懂得;而当他懂得这些道理的时候,他也已经不再年轻。
小晓说过,她从没开过红色跑车,也许是见清太想念她所以觉得见到她了。也许,见清和小晓重逢的故事都只是见清的想象,分手之后,他们一辈子也再没有见面。
后来,见清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小晓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后来,他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讲北漂的,我一直不爱这种讲着情怀却无病呻吟的片子,打着情怀的幌子拍个那么长的mv,不累么。
整片冗长,全程坐下来腰疼,两位主演演的北漂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么感人,剧情也啰嗦,人物刻画不足,好似台词堆砌出来,金句很多但反倒让人觉得有些架空,拍个mv就好了,拍啥电影啊。
演的最好的田壮壮演的老爸的那封信,有点意思。
讲北漂的,我一直不爱这种讲着情怀却无病呻吟的片子,打着情怀的幌子拍个那么长的mv,不累么。
整片冗长,全程坐下来腰疼,两位主演演的北漂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么感人,剧情也啰嗦,人物刻画不足,好似台词堆砌出来,金句很多但反倒让人觉得有些架空,拍个mv就好了,拍啥电影啊。
演的最好的田壮壮演的老爸的那封信,有点意思。
“如果有一天伊恩再也找不到凯莉了会怎么样?”
“伊恩的世界可能再也没有色彩。”
林见清和方小晓,如同这世间的许多人,为了梦想在北京闯荡。
幸运的是,那段贫穷而艰难的日子,有他们陪伴着彼此一步步走过来。
偌大的北京,卑微而渺小的两个人,在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霓虹繁华的对比下,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两个人在大学的夜里舍不得打车回家,起分同一碗泡面。
“如果有一天伊恩再也找不到凯莉了会怎么样?”
“伊恩的世界可能再也没有色彩。”
林见清和方小晓,如同这世间的许多人,为了梦想在北京闯荡。
幸运的是,那段贫穷而艰难的日子,有他们陪伴着彼此一步步走过来。
偌大的北京,卑微而渺小的两个人,在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霓虹繁华的对比下,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两个人在大学的夜里舍不得打车回家,起分同一碗泡面。
林见清总是会在方小晓被伤害后出现在她身边。当方小晓看到自己的男朋友在跨年夜搂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出现在商场时,林见清拿下方小晓为了取悦男朋友而戴的长发假发,带到自己头上,说:“我说了不好看的吧。走吧,回家。”在方小晓每一个崩溃而悲伤的日子里,林见清就像黑夜中最后一盏灯。这偌大的黑暗中,有这一点温暖的光亮,就不算太糟糕。
林见清进了局子,方小晓替他回家过年,替他给了老父亲温暖,维护住了他的尊严。方小晓回去的路上,边走边哭,我想,肯能是亲情的感动,生活的艰辛,坚持的倔强,未来的迷茫。无论多艰难,她都陪着林见清度过了拘留的那段日子。
他们,就好像刚好出现在彼此生命中的天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有彼此的拥抱,日子好像也就没有那么苦了。
“他对你好吗?”
“特别好!”
“怎么好?给你买手机不是对你好,他可以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吗?”
方小晓在经历了很多个前男友后,终于找到了这个可以为他她上九天揽月的林见清。他们就像阴暗的出租屋窗口倔强盛开的小花一样,靠着彼此给对方的信心和温暖,就可以坚持下去。他们因为找到了一个旧沙发而兴奋不已。一起创业的伙伴一个个离开,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们会成功,只有方小晓坚定的相信他。而这个陪他度过最艰难的日子的人,最后却没有在一起。
“如果那天你没有走,我们会在一起吗?”
“如果那天你跟我上了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
对不起,在那个倔强而无所依靠的年纪里,我们错过了彼此,我们似乎没有勇气再去面对焦头烂额的生活,支离破碎的感情。没有了方小晓的林见清,在经历了几天的颓废后,看到窗口倔强开放的小花,似乎明白了什么,要在这座城市生存下去,需要的不只是拼命。也许就像方小晓说的,如果没有她的离开,就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功。
他的游戏终于火了起来,失去了凯莉的伊恩,向每一个遇到的人说:“如果看到凯莉,请帮我跟她说声对不起。”在小摊吃着面的方小晓,看到电视中那个熟悉的身影,诉说着自己游戏的由来,她热泪盈眶的笑着,对!他成功了!我就知道他会成功的。
“I miss you”
“我也想你”
“不是,我是说我错过了你”
十年后相遇,像第一次相遇一样,大雪纷飞,交通滞留。我们又遇到了彼此,但我们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我可以和你笑着谈论当年青涩懵懂傻乎乎的往事,却也会沉默不语暗自神伤。我们还是错过了,不是吗?
“你爱过我吗”
“我一直都爱你”
我们分开了,但我一直爱你。谢谢我们陪伴在彼此生命里,谢谢最艰难的时光有你陪伴,谢谢你教会我勇敢,谢谢你让我懂得如何去爱。你一定会找到那个愿意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就像《后来》里面唱的:如果当时不那么倔强,是不是也不那么遗憾。
最后找到了老父亲写给小晓的那封信,伊恩也找到了凯莉,就在父亲那幢亮着昏黄灯光的小房子里。外面风雨飘摇,这里永远是温暖的港湾。老父亲言语不多,却什么都明白。父亲想要的,从来不是什么繁华的都市,宽敞的房子。不过是希望孩子好好的,生活顺心,开心。无论你们两个最后有没有在一起,在外面累了,就回家。
每个人的青春中都会有这样一个人吧,无论友情爱情,陪你走过生活的荆棘,冬天的寒冷,也许已经从彼此的生活中离开,也许正在经历。谢谢你,陪伴过我的青春,谢谢你教会我的,我们都会坚强,勇敢,笑着去面对以后的一切。你曾经出现过,便已不再是遗憾。还有,在外面累了,记得回家。
整部电影就像奶茶本人的气质一样,平静温婉却又倔强,没有青春影片中烂俗的情节,两个人回忆着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却能让每个人在其中找到自己或者那个人的影子。找不到凯莉的伊恩,生活没有了色彩,终于明白为什么2018的镜头都是黑白的。而收到老父亲信的那一刻,伊恩和凯莉在爸爸熟悉的房子中重新相遇,生活也重新有了色彩。我们都明白彼此都回不去了,但是依旧爱着你,愿你一世安好。
就像《后来》这首歌中唱的一样,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者很沉默。每句歌词都可以对应到林见清和方小晓的爱情中,也映衬着芸芸众生的爱情。最后彩蛋刘若英《后来》大合唱结束后潇洒的转身,就好像方小晓,这个倔强的女孩,一定会找到那个可以为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男人。
所以啊,如果你也处在生活的残酷和爱情的繁琐中,请你好好转过头,看看身边的那个他(她),如果可以,让我们放下那些无关紧要的争吵,彼此都放下一点点自己的坚持,好好的度过余生吧。愿后来的你们,终不再错过。
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如果我们能够久别重逢,我希望你别来无恙。电影呈现着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分开,叙述一对情侣在大城市里漂泊,吃尽生活的苦,历尽感情的磨难,放手分开,最终释然的故事。剧本不新,却感情真挚,两段时空交错剪辑,回忆与现实的交叠,彩色与黑白交替,观众难免会想到自己的过去。整部片子正如韩寒所讲:“把控情绪非常好,非常克制”。很喜欢
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如果我们能够久别重逢,我希望你别来无恙。电影呈现着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分开,叙述一对情侣在大城市里漂泊,吃尽生活的苦,历尽感情的磨难,放手分开,最终释然的故事。剧本不新,却感情真挚,两段时空交错剪辑,回忆与现实的交叠,彩色与黑白交替,观众难免会想到自己的过去。整部片子正如韩寒所讲:“把控情绪非常好,非常克制”。很喜欢小晓这个角色,周冬雨诠释得严丝合缝,开始到北京时对梦想的憧憬,后来对爱情无奈放手,都演绎得真实且细腻,把“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的感觉成功传递。两个漂泊到大城市的人,一个难以遮风避雨的房间,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恋,导演刘若英对电影无意是细腻的,电影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不论爱情、亲情还是现实。电影如同《后来》里那种深爱,遗憾和孤独的情绪,隐藏着无数人的影子,而结尾彩蛋的《后来》,这已有十八年的歌听哭了多少人?后来我终于明白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消失在人海后来我终于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其实我们的一生都是马不停蹄的错过,轻而易举的辜负,不知不觉的陌路。想起《再见,金华站》里的一句:“某天,你无端的想起一个人,他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是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后来的我们,也只不过是爱了很久的朋友。后来的我们,都会很幸福吧。ps:喜欢的几句台词:“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缘分这事儿,只要不负了对方就好。可人这一生,很难不负”
北京,一个在四月被各种影视剧妖魔化的城市,在四月底终于迎来了一次相对正常的展示。没有贩卖焦虑,没有美化成长,没有虚假的灯红酒绿,也没有伪善的心灵鸡汤,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是一位台湾导演刘若英拍出来的。
在《后来的我们》里面的男女主角虽然穷的过分,但至少活的挺真。因为太穷,朋友都开玩笑说这应该是天通苑、回龙观爱情故事。尤其两个人住的那个房子,在群租房被清查之前,也是到处都是。即使在去
北京,一个在四月被各种影视剧妖魔化的城市,在四月底终于迎来了一次相对正常的展示。没有贩卖焦虑,没有美化成长,没有虚假的灯红酒绿,也没有伪善的心灵鸡汤,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是一位台湾导演刘若英拍出来的。
在《后来的我们》里面的男女主角虽然穷的过分,但至少活的挺真。因为太穷,朋友都开玩笑说这应该是天通苑、回龙观爱情故事。尤其两个人住的那个房子,在群租房被清查之前,也是到处都是。即使在去年,我家的对们也是一个群租房,夏天天天看着门,偶尔路过会看到一个穿白寒山的宅男开着嗡嗡的风扇,对着键盘啪啪啪的拍着,在门口都听得到;还住着送外卖的,一个穿着蓝衣服,一个穿着黄衣服,竞品公司的两个人在同一屋檐下;应该还有一对情侣,会把刷完的鞋子放在走廊的窗台,一双男生运动鞋,一双女服务员的那种黑色矮跟布鞋。林建青和方小小会让我想起,他们两个刷完鞋子,应该也是会放在走廊晾干吧,毕竟他们的那个房间也没有窗子。
在这样一个24小时都要开灯的房间,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就像没有太阳晒的植物,也是容易营养不良。从风霜露宿里以为找到了一个温室,知寒冷,知保暖,但长时间的没有阳光的滋润,最后也就枯萎了。还好,他们最好的时光都是在这个房间里发生。
和朋友说起这段,就觉得他们虽然生意苦,但生活甜。恋爱的甜是薄荷糖的那种,虽然甜但会麻痹人的,在苦的衬托下,反而更会让人沉溺那种甜。两个人虽然在鼎好一上一下,但在最开始,几层电梯就是两个目的地的起点,一个的起点是有房子的家,一个是有你的家。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后来的我们》这个电影名字一共包含了三首歌——刘若英的《后来》、陈奕迅 的《我们》、五月天的《后来的我们》。
因为刘若英,大家都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歌曲《后来》的衍生电影,但看完片后,观众会发现,这电影除了片名和意境以外,和《后来》的关系似有若无。电影里面既没有白色栀子花、也没有蓝色百褶裙、更没有十七岁仲夏,电影大部分场景都是冬天、拥挤的列车、窘迫的群租房,和《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后来的我们》这个电影名字一共包含了三首歌——刘若英的《后来》、陈奕迅 的《我们》、五月天的《后来的我们》。
因为刘若英,大家都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歌曲《后来》的衍生电影,但看完片后,观众会发现,这电影除了片名和意境以外,和《后来》的关系似有若无。电影里面既没有白色栀子花、也没有蓝色百褶裙、更没有十七岁仲夏,电影大部分场景都是冬天、拥挤的列车、窘迫的群租房,和《后来》这首歌里加了柔光的清新场景对比起来,《后来的我们》要更接近现实生活本来的样貌。
电影根据刘若英一篇小说《过年,回家》改编的,所以开头就是周冬雨和井柏然在春运列车上相遇,两个北漂年轻人来自同一个故乡、向往同一个北京,共同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惺惺相惜。不得不说,来自台湾、没有北漂经历的奶茶,把北漂生活拍得比近期的《北京女子图鉴》要真实多了。
同样是北漂女子,奶茶镜头里的周冬雨住群租房、深夜忍受隔壁咿咿呀呀的叫床声,卖货忍受老板的脾气客户的挑剔,为了省钱一日三餐吃泡面……再看看隔壁的戚薇,住了不到三集的廉租房就飞黄腾达了,女上司的豪宅廉价租给她、背着LV挤公交、男友送她上千块的内衣、动不动跟客户掀桌子……
这两部作品一对比起来,怎么能让人相信,住地下室吃泡面的周冬雨和背着LV的戚薇会出现在同样的公交上?她们甚至漂的不是同一个北京,可能不在同一个次元里。
同样身为北漂,虽然我没住过地下室,但去年冬天在大街小巷地铁上看到过拖着大包小包匆忙离京的人深有感触。刚毕业时我也租住过环境很差的房子,被暴脾气的舍友排挤得每天回家低头做人,大多数出身平平的我们,应该都会经历这样一段困顿时光。《后来的我们》把这种年轻人的困顿日常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的主角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奋斗的每一个年轻人,他们没房没车没钱,但有一颗不怕输的心,怀抱着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冲劲来到大城市,渴望出人头地。
相同的理念让男女主走到一起,他们穷苦的日子因为爱情而生出了一点光。因为有你在,吃泡面也很美味,住地下室也能看到阳光,发传单也有了希望……北漂生活很艰难,如果有一个人陪着自己分担这份艰难,那么一切苦难都有了出口,就像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林见清是方小晓北漂的支柱、而方小晓是林见清继续北漂的动力,他们都是彼此在北京唯一的暖。
看到他们拥抱取暖的戏时,是我第一个泪点,爱情可以成为艰苦日常的救赎,也可以成为对抗命运的武器,你是我的软肋、也是我的盔甲。可惜的是,后来的你,成为我最大的遗憾。
对,这部电影的爱情并没有一直发糖,它并不是那种给你造梦给你王子的爱情片,它不是一派祥和大团圆,里面的主人公除了谈恋爱还要工作,要赚钱生活,这是它最大的真实。也是因为生活,因为现实压力,他们渐行渐远,这是我第二个泪点。两个人在一起可以只有爱,但两个人要一直在一起不能只有爱,后来,你会发现,爱情败给命运是自然现象,任何人、任何事情在命运面前都不得不低下头。我们抱得再结实,都比不上命运轻轻吹一口气,“我绝对不能放弃你”变成了“我终于失去了你”。
就像田壮壮老师饰演的林父在戏里的一句台词“想要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是我的第三个泪点。过来人的林父,明白一生中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太多,比如两万平方米的大house、比如4S店里的红色跑车、比如夏日街头的大长腿、比如爱情、比如你……就连英国王子,都治不了脱发,你又怎能要求,每个喜欢的人都在身边?别再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爱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
所以,方小晓后来也成为了明白人,在林见清说出了“如果当时你没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时,她说“如果没有如果”。嗯,世界上没有如果,我们也再也没有后来。不过,还是谢谢你,曾经让我感受到被爱,和我一起走过这城市的每个四季,那些温暖的昨天,都是最闪闪发光的回忆。
可以说,《后来的我们》给“爱而不得”下了一个异常丰满的注解,它把爱情里的甜蜜、纠结、痛苦密密织了一张网,每位观众总能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的几个点,大概这就是它让这么多人飙泪的原因。从“爱你”到“错过你”,不过两个词,却花光了我一生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