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影评

139732246
  • 2017/8/5 21:41:50
    从执离看到了我和闺蜜的影子

    怪我只顾自己 醒悟的太晚 失去才懂得珍惜?还是怪时势弄人?总之都回不去了但还是谢谢你在我不成熟的年纪 还无怨无悔的待我那般好留给我一段无比美好的回忆如果没有青涩时期的你 我大概都不会知道世上竟真的有这么温暖的人 只是一心想对一个人好 不求回报只求你懂 我大概会一直认为世界是黑色黯淡的吧 是你 给我本来黑暗的世界里送来了一大束光芒 让我甚至以为 我是光明的可是 人是会变的吧 不管是在外界环境

    怪我只顾自己 醒悟的太晚 失去才懂得珍惜?还是怪时势弄人?总之都回不去了但还是谢谢你在我不成熟的年纪 还无怨无悔的待我那般好留给我一段无比美好的回忆如果没有青涩时期的你 我大概都不会知道世上竟真的有这么温暖的人 只是一心想对一个人好 不求回报只求你懂 我大概会一直认为世界是黑色黯淡的吧 是你 给我本来黑暗的世界里送来了一大束光芒 让我甚至以为 我是光明的可是 人是会变的吧 不管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 还是人心自有的弱性 你也会感到难受吧 你肯定会想 她的心怎么就是捂不暖呢 她当真是最在乎她自己啊 我原来只是像一个傻子一样一厢情愿啊于是 你变了 变得和曾经的我一样 变得现实 你开始觉得人心之境当真可笑至极 开始也想逐鹿天下可我却因为你也变了曾经我一心只求这天下 我也曾是被逼的 我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 所以我有时候确实“无所不用其极”我承认我是“利用”过你 我在走的时候没有几丝伤感可后来离开了你之后 我才发觉原来追逐天下并没有那般有趣 曾经那份彼此相处陪伴的时光是那般美好 那 才是我想要的吧?可是路已经走下去了回不了头了事到如今 我只想弥补 我原以为我们还可以回到从前 只要我主动一点 以前我主动一点你就会像个傻子一样乐个半天可是 真的是回不去了你要的是我的唯一 而你只是我的几分之一我要的是你的唯一 而我只是你的几分之一我们都不再是曾经的我们了从此以后我会像你曾经对我那般对待你 对待身边之人可我不想你活成曾经我的样子戏剧果然是取自生活 再加以夸张戏剧处理表现出来生活没有两个人才刀戎相见壮阔场面 却也差不多吧分则各自为王 合则绝胜列侯ps 之前,真的只是单纯就是为了萌cp去看的剧,看完结局以后也是在感叹编剧神奇的脑回路外一脸的懵b,这个剧到底要讲个what?在看了多个粉丝评论后我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这就是一场盛大的遛粉剧啊经历了一些事后 今天突然想起这部剧 我才懂了 不过也懂的浅薄 就像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让两个人回到以前那般美好的样子 也许 这个问题本就是无解我知道应该没有几个人闲到看到了最后 可我还是想写下来 抒发一下感情 事已至今 我已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可以与之倾诉了但我仍坚信世上总会有另一个我在等着我 也许 她此刻也正寻着我花会重来 鸟会再来 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就像戏外最好的哥哥与弟弟 甜到齁的戬杰一样[em]e166[/em]

    【详细】
    8726986
  • 小鹿撞大虎
    2017/4/30 20:41:23
    没有突出点是它最大的问题
    故事是最大的硬伤。如果说他是警匪片呢,警察和匪徒斗智斗勇的情节太粗糙,刘德华演的拆弹人,作为一个警局的小领导,没有上级的压力,感情轻松达成,没有生活的压力。唯一要做的就是对付匪徒的报复。对付匪徒就更简单了,匪徒让干嘛就干嘛。最后再大无畏的牺牲就可以了。如果...  (展开)
    故事是最大的硬伤。如果说他是警匪片呢,警察和匪徒斗智斗勇的情节太粗糙,刘德华演的拆弹人,作为一个警局的小领导,没有上级的压力,感情轻松达成,没有生活的压力。唯一要做的就是对付匪徒的报复。对付匪徒就更简单了,匪徒让干嘛就干嘛。最后再大无畏的牺牲就可以了。如果...  (展开)
    【详细】
    8510214
  • Chris
    2017/9/27 12:38:43
    这就是中国版的《伸冤人》!

    这就是中国版的《伸冤人》哇!

    如果有谁没看过《伸冤人》的,可以去看一看!

    这部电影拍的虽然好,但也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人仿照外国人电影的事实。

    这部电影拍的虽然好,但也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人仿照外国人电影的事实。

    这部电影拍的虽然好,但也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人仿照外国人电影的事实。

    这部电影拍的虽然好,但也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人仿照外国人电影的事实

    这就是中国版的《伸冤人》哇!

    如果有谁没看过《伸冤人》的,可以去看一看!

    这部电影拍的虽然好,但也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人仿照外国人电影的事实。

    这部电影拍的虽然好,但也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人仿照外国人电影的事实。

    这部电影拍的虽然好,但也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人仿照外国人电影的事实。

    这部电影拍的虽然好,但也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人仿照外国人电影的事实。

    【详细】
    8834212
  • 静待花开
    2017/3/15 10:36:24
    就是一部网络大电影何必这么苛刻
    通篇是一部恶搞喜剧电影。动作戏很多,为了宣传游戏而做一部电影会不会成本太高了。里面关于股票的设定还不错。其实大话西游放在现在拍,这些人肯定也会说是烂片的。这部电影的风格偏向过去的港片,污中带笑,总体感觉还不错,值得一看。 幽默诙谐的风格把武林跟经济联系在一起,非常好的创新元素。支持一下草根演员,虽然主演们名气没那么大,但是还是拍的很搞笑的。
    通篇是一部恶搞喜剧电影。动作戏很多,为了宣传游戏而做一部电影会不会成本太高了。里面关于股票的设定还不错。其实大话西游放在现在拍,这些人肯定也会说是烂片的。这部电影的风格偏向过去的港片,污中带笑,总体感觉还不错,值得一看。 幽默诙谐的风格把武林跟经济联系在一起,非常好的创新元素。支持一下草根演员,虽然主演们名气没那么大,但是还是拍的很搞笑的。
    【详细】
    8417171
  • 幻海
    2009/12/27 14:47:20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
    我是事后在知道《迷情站台》是为了纪念英国同性恋合法化40周年而拍摄的。和我们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就拍《建国大业》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就拍《建党大业》不同,英国人并没有把Robert Pattinson(哦,对不起,07年那会儿他还不红吧?)和Zac Efron搅到一起(恶,我不喜欢这一对)演出一部浪漫爱情轻喜剧。应为英国佬们清醒的认识到这还远远不是我们可以庆祝的时候,当有形和无形的迫害仍然荫蔽着这个群体的
    我是事后在知道《迷情站台》是为了纪念英国同性恋合法化40周年而拍摄的。和我们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就拍《建国大业》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就拍《建党大业》不同,英国人并没有把Robert Pattinson(哦,对不起,07年那会儿他还不红吧?)和Zac Efron搅到一起(恶,我不喜欢这一对)演出一部浪漫爱情轻喜剧。应为英国佬们清醒的认识到这还远远不是我们可以庆祝的时候,当有形和无形的迫害仍然荫蔽着这个群体的天空,当从中世纪延续至今的漫长黑幕还没有完全迎来曙光时,同性恋们仍然蜷缩在这个社会的阴影中。

    如果说要找到一个贯穿全片的线索,那无疑是“热”。影片的开头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天气让人倍觉这“很英国”。继而“热”成为汗水的源头,基佬们搭讪和调情的前奏,家庭聚会中尴尬与沉默的掩饰和情潮涌动的理由。

    燃烧的不只是天气,还有发烫的灵魂。

    片中最具灼热感的是少年和历史宅的故事。从图书室里的偷窥到窗台边的自慰,最终终于在地毯上迸发。这一支线无疑是这个故事中最深情的一幕,尽管它和其他故事同样压抑。但越压抑,情潮便越涌动。那些克制的,唯恐被发现而快速游移的,破碎的几暼从白天的图书馆蔓延至黑夜,半掩的肮脏窗帘中赤裸着上身的男子成为少年心中的牧神;而最后这情潮不可压抑,少年终于泅渡向马路对岸。

    男人的形象非常深刻。他一个人住在肮脏的小公寓中,把门从里锁上,用一条小铁链把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通道封锁起来。他因为自己的性向被侮辱被损害,楼道里盛传着关于他的谣言,而这个宣称着宽容的社会把一颗燃烧弹送给了他的厨房。这个男人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因此当对楼的少年要求进入他的房间的时候,那一句“No,You cann't”竟然微微颤抖。而最终男人妥协却是因为楼梯上传来的谈话声,因为他害怕自己和另一个男人纠缠不清的场面再次成为这个社会加害他的把柄。

    男人的房间中的风扇为出汗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一般说来汗水会带来不洁感,可是这男人的汗水却代表着欲望的汁液和胆怯的泪水。它们滑落的时候,两种情感随着两个人克制的对话,起伏的胸膛清晰地辐射到屏幕以外。他们最终抱在了一起。这是此片中,唯一可以称为圆满的性。

    但这圆满没有持续到最后。被厌恶同性恋者打伤的青年最终不治,中产阶级的光鲜餐桌上爬满了顽固思想的蚤子,女人们恶意揣测,男人们则各怀心事;

    少年和男人之前的事虽然没有被撞破,但歇斯底里的母亲重新把男人逼回自我封闭的箱中,从此无论少年在窗前痴望,对面的窗户总是紧紧关闭;

    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却在新婚燕尔时发现了丈夫的外遇,他们之间该何去何从,又成惘然;

    那一段长长的幽暗隧道,象征着底层少年能够摆脱命运的小提琴被摔碎成残骸,碎片浸泡在水中,水光幽幽,如同琴弦的影子;

    这部影片何其残忍,直到最后也不曾给我一线光。尽管最后始终沉默的莫里斯最终拿起电话,尽管死者的墓上有陌生人的鲜花温暖这冰冷的泥土,尽管慈悲的妇人伫立于窗前,看着救护车急驶而去,流下热泪:“即使他像狗一样的野合,也不应该遭到这样的对待!”

    可影片的最后一幕,那一把破碎的小提琴太过绝望。它告诉我们,现在并非我们对那些针对弱势群体的侮辱和损害掉以轻心的时候。人们在谈及同性恋时神色仍有微变;当窗外的草坪传来尖叫,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同性恋在野合;即使并不一定是同性恋,仅仅被认为是有点C,就被粗鲁对待……人们对同性恋的这根弦还是绷得紧紧的。

    这部电影不给我们希望,那我们就要自己创造希望。这条游廊从远古蜿蜒至今,黑暗也将如影随形;但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游廊的尽头就会有光;而这光明永不息。

    这光明永不息。
    【详细】
    28931556
  • 蒹葭饕餮
    2018/4/6 3:10:31
    写着写着这多了,蟾蜍脸小娘子完胜奔波儿灞

    以一战前夕为大背景,生活不如意的弗伦德想要逃避现实社会,选择去孤岛当气象站长,理清思路,开始新的生活。上岛后结识了灯塔员格鲁纳,不友好的格鲁纳已经为将要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果不其然,堪称奇迹的事发生了,有着蓝色冰肤的鱼人出现了,这新物种一出场就想袭击弗伦德,在主角光环的照应下两晚上都有惊无险的逃离了死亡。气象站烧毁了,弗伦德无意见发现了格鲁纳的身边有个鱼人伴其左右,之后弗伦德加入了灯塔守卫战

    以一战前夕为大背景,生活不如意的弗伦德想要逃避现实社会,选择去孤岛当气象站长,理清思路,开始新的生活。上岛后结识了灯塔员格鲁纳,不友好的格鲁纳已经为将要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果不其然,堪称奇迹的事发生了,有着蓝色冰肤的鱼人出现了,这新物种一出场就想袭击弗伦德,在主角光环的照应下两晚上都有惊无险的逃离了死亡。气象站烧毁了,弗伦德无意见发现了格鲁纳的身边有个鱼人伴其左右,之后弗伦德加入了灯塔守卫战,随着剧情的发展,弗伦德渐渐了解了鱼人袭击他们的目的,同时也对女鱼人艾妮瑞斯产生了感情。就在真相慢慢揭开面纱的时候,格鲁纳忍受不了自己建立的秩序和属于自己的岛被践踏,打死了一个小鱼人,事情由此也产生了转折,弗伦德与格鲁纳厮打了起来,就在格鲁纳拿起斧子要劈弗伦德的时候,弗伦德喊出了格鲁纳的真实身份:“艾尔多·维格兰 他不是杀人犯。”这句话格鲁纳(格鲁纳从精神的牢笼中找回了自己,他原来就是艾尔多·维格兰,那个失踪的气象站长)彻底崩溃了,作为曾经失败者的他一手创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就是这座小岛,他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就是这里所有的秩序与规则都是他一个人决定的。就像弗伦德想走格鲁纳是不允许的,因为弗伦德已经是他体系里的一员了,他是不允许自己体系里有人离开的,就算是女鱼人,只要她在灯塔里,他就会继续与其他鱼人厮杀。其实他与其他鱼人激战更像是爱的仇恨之战,双方都是很纠结的,要不格鲁纳最后一句只有:“爱,爱,爱。”然后选择走出去赴死,因为女鱼人已经离他而去了,不会回来了,他建立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在弗伦德之前,格鲁纳跟艾妮瑞斯确实产生了爱,要不艾妮瑞斯一直留在他身边呢,不惜每晚看着自己的同类为了她去死,这也侧面说明了恋爱中的女性头脑是不清醒的。为了一个女鱼人,双方打的不可开交,不惜抛弃秩序与所拥有的一切,都已经在精神上失去理智了,更可以说是打到最后只剩混乱了。

    影片最后弗伦德被其他人发现时也成了格鲁纳,只是艾妮瑞斯回归了海洋,一切又平静了下来,只有精神上的混乱还在继续……

    整片比起《水形物语》来确实好太多了,鱼人形象也比水形物语里的鱼人有型,更像是阿凡达的缩小串儿版,蟾蜍脸,这名字,硬啊!!!剧情上也是升级版的,比水形物语好看太多了,那个是老姑娘狂撩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被抛弃独自去巡山;这个是老汉推车浓缩版阿凡达,小哥在岁月的洗礼中想占据蟾蜍脸小娘子!!!

    【详细】
    92761005
  • sweetykaya
    2011/4/8 11:17:38
    囧探佳人上了
    看了很久的宣传 今天终于上映了 片中有很多激情戏 觉得对于国内电影来说 这样的戏份还是能引人关注的 而且电影又不缺乏喜剧色彩 在喜剧色彩中又增添了惊悚元素... 可以展现的东西真的很多
    看了很久的宣传 今天终于上映了 片中有很多激情戏 觉得对于国内电影来说 这样的戏份还是能引人关注的 而且电影又不缺乏喜剧色彩 在喜剧色彩中又增添了惊悚元素... 可以展现的东西真的很多
    【详细】
    489792
  • 语馨
    2016/11/11 14:19:50
    献给最好的K2
    我喜欢这种两个带着一身伤痕的人走到一起相互慰藉的故事,济夏和安娜就是在彼此最狼狈的时候邂逅了。像所有命中注定的缘分一样,他们相遇在异国逃亡的路上,在巴塞罗那的地铁站里一个蓬头垢面像个疯子一样逃跑的安娜撞上同为韩国人的济夏,于是她像拽住救命稻草似的死死...  (展开)
    我喜欢这种两个带着一身伤痕的人走到一起相互慰藉的故事,济夏和安娜就是在彼此最狼狈的时候邂逅了。像所有命中注定的缘分一样,他们相遇在异国逃亡的路上,在巴塞罗那的地铁站里一个蓬头垢面像个疯子一样逃跑的安娜撞上同为韩国人的济夏,于是她像拽住救命稻草似的死死...  (展开)
    【详细】
    8166217
  • 起个长长的名字
    2020/3/7 18:20:49
    一言难尽

    路人粉说一句 魏大勋好好拍综艺吧 演技方面确实…欠缺 而且谈情说爱部分看得我很尴尬 刑侦就好好搞一搞细节 好多都没有圆回来…那个研究成果对唐枫到底有啥用…还有破案时候总是引出好多人物 稍微漏一点就不知道这人是谁了…A死了引出B→C→D→E ……而且吧对女主的设定 我也很懵…又是失忆又是超忆巴拉巴拉的 我开始真的没有看懂…

    路人粉说一句 魏大勋好好拍综艺吧 演技方面确实…欠缺 而且谈情说爱部分看得我很尴尬 刑侦就好好搞一搞细节 好多都没有圆回来…那个研究成果对唐枫到底有啥用…还有破案时候总是引出好多人物 稍微漏一点就不知道这人是谁了…A死了引出B→C→D→E ……而且吧对女主的设定 我也很懵…又是失忆又是超忆巴拉巴拉的 我开始真的没有看懂…

    【详细】
    12357176
  • t橙漫猫
    2021/5/22 13:01:25
    (6.14更新)好看!图书编辑看本剧的一点感受(出版行业的细节??)

    2021.6.7终于看完了《月光变奏曲》,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想写,但看完结局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还是决定先写下这一小段作为我今年完整追完的第一部剧的新鲜感受。诚然,本剧不能完美展现编辑的工作生活,我身边的同事也有人看了剧后吐槽,但大家还是给予了这部剧很大的包容和善意。因为这是编辑初礼的故事,不是编辑部的故事。就我个人而言,我获得了很好的观剧体验,看完结局仍

    2021.6.7终于看完了《月光变奏曲》,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想写,但看完结局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还是决定先写下这一小段作为我今年完整追完的第一部剧的新鲜感受。诚然,本剧不能完美展现编辑的工作生活,我身边的同事也有人看了剧后吐槽,但大家还是给予了这部剧很大的包容和善意。因为这是编辑初礼的故事,不是编辑部的故事。就我个人而言,我获得了很好的观剧体验,看完结局仍然保留最初的打分,鼓励这部用心的剧。看到有些评论说,“看了剧对编辑和出版行业有了新的认识”,我家属在跟我观剧的过程中也会问我:“你们真的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吗?”“怪不得你们也会XXXX,是这个原因吗?”我们的工作并不像一些人想象中那么理想美好,但也不像一些人所说那么颓丧不堪。这就是一群普通人从事的一个普通职业,有人像初礼那样热情阳光,也有人像老苗那样油滑钻营。编辑本身与作者和文字打交道比较多,工作环境相对单纯,生活也并没有多少波澜起伏,有的编辑兢兢业业一年到头都未必能喊出几声“重版出来”。就像这部剧一样,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勾心斗角的故事。看这部剧就像做一部书稿,画风稳定、流程清晰,却也在这看似平凡的日常中润物细无声地感受到小小的欣喜、挫折和力量。感谢《月光变奏曲》在这个初夏为我带来的童话般的美好体验,也谢谢一起追剧的小伙伴们耐心友好的交流,这个帖子还有些内容没写完,后续随缘慢慢写。??

    —————以下为正文

    以为看个小甜剧结果居然是个本行业爽剧,双倍快乐!

    背景:自己做了六七年图书编辑,不过不是文学类图书,所以里面有一些细节跟我的实际工作并不一致,如有错漏之处,欢迎大家指正。虽然国产职业剧几乎都只是恋爱剧的马甲,但关于出版行业的剧现在市场上感觉还比较少,我看过的也就一个很多年前的国产经典《编辑部的故事》,一个日剧《重版出来》,还有讲校对的《校对女孩河野悦子》,所以能够出一部跟本行业有关的剧,我还是挺期待的。没有看过原著,因为看到大家对出版行业有所讨论,所以来写下我看到目前第十四集的感受,之后可能会有修改。

    PS:做书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编辑林潍克老师讲述了自己在《月光变奏曲》剧组工作的故事,推荐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哦~

    很遗憾的是,剧里看似反派的新盾、老梁老苗的理念,正是目前很多传统出版社在努力转型的方向。我认为,正是编剧了解出版行业的日薄西山,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理想化,才使这剧看起来能这么“童话”。这种童话不是臆想这个行业的生态,而是通过编辑与作者真诚沟通建立的信赖和信念感,去“打败”资本化市场化的运营思路,建立起许多编辑心中的理想国。

    出版社实习生转正一年3800,我刚入职的时候第一个月也就拿了这么多钱,合租三居室,每个月房租就要1500。入职要求专业对口,至少硕士研究生,否则简历就刷掉了。不清楚是否文学编辑要求更宽松一些,但像初礼那样靠解决个问题就直接入职的,早几年有,现在除非像小鸟那样自带资源的,基本不太可能。

    剧里他们编辑二部我没有太看明白,似乎一共只有七个人?这是一个小编辑部的常见规模,但一般的老牌出版社,这样的小编辑部的数量是非常多的,或者只是大编辑部下的编辑小组的规模。美编的情况分很多,大社通常有自己专门的美编部门,也有社外各种公司找来的美编。

    我们国家的书号资源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发放的,只有有书号的出版物才是正式出版物,所有的出版社都有主管单位,挂靠在各种部委、机关、高校等下面。以前的出版社就是事业单位,在近些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公司化改造,也就是说不再提供编制,而是作为国有企业来运行。那么一些民营出版公司算什么呢?其实书号资源依旧掌握在出版社手中,民营公司通过打造品牌与各个出版社合作,实际的书号审查还是需要通过出版社进行。民营公司市场灵敏度高、资源转化能力强,以前传统出版社与他们合作,利润大都属于民营公司,近年来许多出版社谋求转型,尤其公司制改造之后,出版社获得了更多的在经营方面的自由空间,本剧的观念冲突即源于此。后面再讨论。

    出版一本书需要走三审三校,在本剧中,初礼做一审,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副编审)的编辑做二审(于姚),三审是由有高级职称且有相关职务的编辑做的(如社长、总编),剧里是夏老师。我刚做的编辑的时候,自己精心看的稿子很有信心地交上去,我们的三审也是在编辑群里像夏老师这样给我们指出来,公开处刑??看到这一段太真实了哈哈哈哈,尤其是对新人编辑,我们看得好或者不好领导常跟我们谈话。

    责任编辑都是要考资格证的,硕士工作一年,本科工作四年(感谢评论指正)才有资格参加专业资格考试,考过才有资格证,作为责任编辑。没有责编证的人无法单独署名。所以初礼和小鸟做书,于姚说自己带初礼,老苗带小鸟,并不只是说单纯指导,是署名也是要带的。编辑这个行业,其实还是像师傅带徒弟这种作坊式的手艺活,新人编辑刚进社都是有指导老师的,就是“师傅”。所以顾白芷对刘老师有很深的感情,是非常正常的。

    下面说说本剧里的新盾和元月社的矛盾。这其实就是现在出版行业转型的典型情况了。很多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现在编辑署名常常出现既有“策划编辑”又有“责任编辑”的情况。在一些商业转型较好的大社,已经出现了两者完全分家的情况,即策划编辑负责找选题,文字编辑只负责文字工作。传统的编辑模式是编辑从选题策划、联系作者、编辑加工、制作封面、发行宣传一条龙工作。所以我们业内称一些好编辑为“全才”,因为既需要有对选题内容很毒辣的眼光,能够发现好书好作者,又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还要有宣传营销的才能。虽然有发行部门,但没有人比编辑更了解自己的书,只有编辑最知道自己的书好在哪里,卖点在哪里。这也就是为什么初礼改了二十几版宣传文案,熬了几个大夜。因为只有她才是做这件事的最佳人选。其实有经验的编辑很多在做书的时候已经有基础文案了,宣传文案出得很快。说回前面说策划与文字“分家”的情况。目前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策划编辑几乎不参与文字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挖掘选题、签作者,再细化一点,还有专门的营销编辑。这就将之前的“全才”所须具备的技能剥离分给不同的人,使一个完整的出版流程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一道道工序。这就是新盾所采取的方针,顾白芷明显就是担任策划编辑的角色,她把自己看好的作品签回来,实际编辑工作会分给自己手下的人。不得不说,这种分工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因为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有的人擅长社交,但是细心和耐心不足;有的人文字功底强,但缺乏创造力或者不会做生意。“全才”毕竟是少数,这种分工能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身不足,提升单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老梁和老苗明显也是持这种思路的人,认为出版是生意,生意人讲究的是效率、投入产出比,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所以,顾白芷的行事作风总是少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因为作者在他们眼中不是可以进行感情交流的“人”,而是“原材料”。有些编辑的行为似乎也是交流感情:老苗经常陪作者打高尔夫、泡温泉按摩。职场真实,各行各业大概都是如此。优质作者是稀缺资源,为了能获得作者的好感,陪喝陪玩不要太常见,??色交易也不是没有。当然也有很多编辑在与作者的相处中成为了真正的朋友,但带有工作目的的交往,很难说几分真心几分利益。你以为给牛放音乐按摩是因为喜欢牛让牛快乐吗?不过是为了让奶更好喝卖更高的价钱罢了。所以老苗才是现实,初礼是童话。新盾是现实,元月的困境更是现实。

    新人编辑刚工作可以给大牌作者当编辑吗?当然可以。可以联系大牌作者吗?完全可以。但是会让新人独立负责一个还在争取中的大牌作者吗?想什么呢?走路还没学会就让跑,师傅心得多大呢…一般来说,师傅联系得差不多了的作者,让新编辑跑跑腿签签合同是有可能的,大概率是像老苗带小鸟一样亲自出马,带着徒弟去见作者,一方面后期具体编辑工作很可能要让徒弟帮着做,先让双方认识一下,另一方面就是教学。那为什么会让初礼一个实习编辑去联系昼川呢?老苗内心os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江与诚有戏,那就带着自己的徒弟上;昼川那边大概率已经没戏了,完全没指望过初礼能签下合同。此处就是给初礼穿小鞋想挤走她。

    新人编辑能见到许多厉害的作者吗?当然,太能了,这个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尤其是专业领域出版,资源是很集中的。如果很难能见到厉害的作者,那就是平台不够好,要么是出版社不够强,要么是师傅比较弱。这一点倒是与元月社老牌强社的定位相符: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积累下来的作者资源还是有的,老苗想从初礼这抢昼川,给了初礼另一个作者的稿子,听他们的语气,这个作者也算是小有名气。这里补充一点,如果是按照传统模式,“全才”师傅培养的也是“全才”徒弟;而分工更明确的出版社,文字编辑进去是做文字工作的,那么其工作内容注定他们接触不到太多策划和营销环节,见到作者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可以理解为“来料加工”。说白了,很多人觉得编辑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职业,其实是也不是。通过认真努力或许可以把文字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但是选题策划是需要些才华和能力的。小鸟是一种(资源就是能力),初礼是另一种(有阅读品味、有热爱)。不要小看热爱,有热爱就有热情,为什么很多编辑觉得编辑工作很没意思?因为其选择编辑工作本身就是无奈之举,自己平时都未必会看书。比如小鸟,从目前的剧情来看,她似乎没有真正感兴趣的选题领域,很多业内有名的书她没看过,甚至连书名和作者都对不上号。这不是爱不爱的问题了,这是策划编辑的大忌。想象你去找一个老师当你的论文指导老师,你连他的主要研究方向都不知道,写过的论文也没读过,不但有可能被老师拒绝,甚至有可能招来对方反感。但是小鸟有资源,在绝大部分行业,这种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小鸟深得老苗看重,除了??和会来事儿,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要说编辑门槛低,也是如此。策划编辑要求高,文字和营销要低一些。那么先入行,再转型。很多人在做了一段时间文字编辑后,开始谋求向策划编辑转型。毕竟策划才具有不可替代性,有野心的打工人谁不想要资源和荣誉呢?这些都是能转化成??的呀。但这一亩三分地,你来就要分走别人的资源。一般来说,同社大家会避开同事的资源,一来低头不见抬头见抢起来不好看,二来有时候也很难抢走(毕竟同一个社,发行能力、保底印数、稿费标准大差不差)在这一点上,传统社相对会好一点,而商业化水平高的社内部竞争可能就比较激烈,团队间竞争、同一个团队内部各种严防死守。据我所知一些厉害的策划编辑对团队的把控是很严格的,文字编辑不允许与作者有私下交流,对图书的发言权很低,没有稿件选择权,让看什么看什么。所以小鸟的听话让老苗很是满意,我曾遇到新编辑绕过老编辑联系作者让老编辑大为光火,也亲眼所见老编辑因新编辑对图书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将其骂哭的。有些老编辑并不乐见新编辑像初礼那样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的是执行他们意志的工具人,越听话越好。而格局小气量小的老编辑像老苗那样讲酸话还是轻的,甩锅、给人穿小鞋的我也见过…这一点我太喜欢初礼了,内心强大,有原则有主见,鼓掌??

    (刚看11集开头,去印厂的反应太真实了哈哈哈哈我自己做的很喜欢的书我去印厂看到在印的时候也好激动啊~呜呜呜好甜我看得太开心好怕我写的时候一脸姨母笑越写越偏离主题??)

    (5.25更新)前文已经写过,出版行业大背景就是这样,出版社目前商业转型的典型思路就是打造出版集团,进行ip开发。如今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纸张和人工费用都在不断涨价,印刷厂作为有污染的企业还经常受到限制,纸媒的利润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许多出版社更大的利润点在于版权的开发。一本书除了做成纸质书,还可以做成电子书,专业类图书可以做成培训课、数据库资料,小说可以进行影视化和游戏化等。剧中新盾和其他一些出版社有自己的app,这种兼具阅读器、社交功能的软件能帮助他们整合自己的资源,也迎合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国内目前已有出版社在做。注意翻一下能发现很多图书都喜欢在封底附上公众号和app下载二维码。这些版权开发关系着一系列知识产权,因此为了方便和潜在的利润,出版社喜欢签订“独家合同”。就是将一本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独家出版权、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改编权等全部签下来,版权期内关于这本书所有版权开发都要通过出版社而非作者。所以顾白芷每次出手都是要签下一本书的一大堆版权,而不只是出版权。这对作者来说未必是好事,试想如果jk罗琳在没有名气时就卖掉了哈利波特系列的所有改编权,她的收益一定会受到影响。好在国内版权一般签5-10年,短的甚至有两年一签的,版权到期作者拿到别的出版社重出是常有的事,因此第一集初礼帮助元月社保住了一位重要作者的作品(其实也就能多卖一年),也算是个缓兵之计。这里再补充一点,出版合同一般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由于实践中常存在作者拖稿以及书号发放收紧等不可抗力,所以合同中通常会有单独的条款约定合同的有效期(如:因XX原因造成延迟出版的,本合同有效期顺延XX个月)就是责任编辑也很难一下子记得每本书的合同期限,遇到问题也是需要找合同出来看的。因此初礼解围的理由确有其现实合理性。不过简历不符合确实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所以尽管初礼一开始一腔热情还是被于姚拒绝了??(也难为她能直接找对地方去面试,幸好是元月社,新盾的大楼她可能都进不去)

    (5.27更新)今天想以《洛河神书》一书的出版流程为线索写一点剧情中出现的出版行业细节。月光是偶像剧不是职业剧,并不会对出版流程进行专门刻画,而是将其穿插在剧情中,所以观众可能看着几集很快过去了,其实剧中已经过了好几个月。

    先说签合同,元月给的条件正如老苗所说,着实很高了,昼川说保底印数4万是打发叫花子…他是真的很自信?? 编辑在确定印数的时候,发行部门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结合作者名气、选题内容、市场热点等一系列因素来做预判。由于版税是按照定价*版税率*数量(印数或实际销售数)来结算,而保底印数则是在合同中约定最低的印数,即如果印刷1万册实际只卖出5000册,按印数结算的话出版社仍要向作者支付1万册版税;如果1万册售罄后加印,加印的部分也要向作者支付版税。江与诚在与初礼签合同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一点。对自己的书很有信心的作者都认为自己的书可以加印,对他们的收入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影响。而对出版社来说,保底印数越少意味着风险越小。因为每一类图书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大数据时代可以对图书销售量进行测算,越有能力的发行部门测算越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图书销量比预期要高,那么加印即可,出版社与作者双赢。所以剧里说新人作家3000册,确实是非常正常的数字,而给到4万首印,可以说已经是社重点项目了。《洛河神书》上市不久就有35万册的销量,是非常非常耀眼的成绩,昼川则如初礼所说,算一线畅销书作家了。

    书稿交稿后,进入三审三校的第一个环节——一审。这里初礼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怎样说服作者删掉十万字。这个真的太有感触了。作品都是作者的孩子,自己看自己的孩子哪哪都好,我们经常遇到作者拒绝删减篇幅,有的作者像昼川那样发脾气,有的作者甚至会对着编辑哭。但是编辑的要求也非无缘无故,一方面,有的文字并不是必需的,缩减后阅读体验更好;另一方面,字数越多成本越高,那么图书定价也会提高,这非常影响读者购买力(真的时刻都要算账)。初礼劝昼川的话也是我们经常劝作者的,一般只要有理有据,大部分作者都会认可编辑意见。

    (6.7更新)剧中对书稿审校环节着墨不多,所以结合剧情重点聊一下封面和美编。初礼说“编辑是隐藏在作者身后的人”,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我觉得“作者背后的”美编的痕迹最容易在书里被看到。封面的设计、工艺、用纸,书正文的版式等,都是美编与责编沟通并创造的(这些版式装帧是独立于作者著作权的版权,常作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出版社)。而根据书的情况,编辑经常要为美编提供不同的素材。例如,有些书喜欢找名人、书法家甚至作者本人手书书名,有些小说要找符合题材风格的画家绘制封面和插画。剧里阿象的画风明显不适合《洛河神书》,所以初礼想办法去找符合要求的画家。她要考虑出版周期、价格成本、画风、画手名气等一系列因素,最终选定了茧。这情况在工作中比比皆是,有些人很有才华,但他的性格人品或许你并不认可,但为了最好的效果,个人的好恶真的那么重要吗?至于封面用书法题字,使用得当对书是非常大的加成,昼老爷子深谙此道,为儿子的书找来著名书法家来题写书名,爱子之心,不言而喻。

    我们通常把传统出版环节分为三个:编、印、发。书稿的印刷环节,在我有限的职业生涯中,个人体感更容易“翻车”。以北京为例,大量出版社位于三环内,可能就在路边不起眼的小破楼、七拐八绕的胡同里。而印刷厂作为高污染企业,基本都在河北。除了重点书,编辑不可能每本都去印厂盯,出版社有专门的印制部门负责印制环节,而印厂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与出版社对接。所以编辑与印厂之间经常是传了几手的消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印制事故,明明编辑再三确认再三检查过,但它就是这么神奇地发生了。第25集索恒的书出问题看得我感触很深。在进入出版社工作之前,我也对出版社存在很多幻想,其中之一就是对印刷出来的文字存在迷之信心,认为书的内容不会出错(包括文字差错、印刷问题),直到进入这行才发现,出版工作也是人做的,人不可能保证不犯错,而一本书呈现读者之前,往往要经过十几人人甚至更多人之手,这其中除了排版、编校,还有后期封面设计、打样看样,核蓝样,印刷、装订,发行宣传等一系列工作,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照排或美编给工厂发错文件,不同批次纸张质感颜色不同,封面追色出现严重色差,精装壳子糊得不好,封面工艺字迹不清晰…甚至运输过程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一批书的报废。而读者不会管到底是哪个环节谁的责任,只会说“XX社的书不行”。一个好的出版社各部门会“力往一处使”地做好书,“大家都是一条大船上的人”。剧里于姚、夏老师讲的很多话,我的领导也曾经跟我们说过,如果一个出版社内部都不团结,那么也终将失去作者的信任,在对手打倒。所以书出了问题,一般都是由出版社来道歉发声明。编辑负责的书出了问题,编辑多多少少有责任,看具体情况,好领导就像于姚一样会想办法保护自己的编辑。当印厂造成损失时,如果金额比较大,出版社肯定会要求印厂承担损失;但有时候没有造成比较大的损失,我们也就算了,没有再追究。这时候第一要务是补救,把有问题的书返厂。这里我觉得剧里有一点不合理之处:元月社是多年老社,怎么会只有一家合作印厂?而且是印厂工作失误,出版社大领导居然会因为“双方合作很久,担心影响下一本书”这种理由而同意让自己的编辑背锅,我不能理解。于姚夏老师的反应才是正确的,我个人没有见过对印厂这么怂的出版社…

    (6.14更新)图书出版后,编辑的收益应该是编辑们最关心的问题。剧里奖励5000元,还有没有奖励到编辑部似乎让很多观众很震惊。不过不用担心,这种畅销书都是有提成的,5000元不过是书刚出时效果好的奖金罢了,等到后续图书回款,初礼会有其他奖金的。(这里补充一点,图书从出版上市到销售回款周期很长,短则数月多则一两年都很正常,看发行部催回款的能力。这期间出版社承担了所有成本,而且书发到各地的书店,书店只有卖出后才会给出版社结款,如果卖得不好,会把书退回给出版社,就像超市租货架一样。那么出版社如果出了不好卖的书,非但拿不到钱,还可能面临大量退货,最后只能对库存进行报废处理。这就是为什么发行部在保底印数上不愿意松口的原因。)

    对编辑来说,奖金是一方面,图书评奖是不能绕开的环节。我们国家除了我们平时常听到的各种文学奖,还有许多图书奖,如中国出版政府奖。这些奖除了给书和作者的荣誉,也有给编辑的奖项。一般来说,图书获奖编辑也会得到奖励,奖项越重,社里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初礼得知《洛河神书》5000元奖金没拿到,很快就去琢磨评奖的事情。物质奖励只是一方面,拿到“金牌编辑”的荣誉才是许多编辑的追求。

    关于整个剧我觉得最不贴近出版社实际的地方:找工作和升职。我称为理想化的开始,童话般的结局。初礼果然是爽文女主,这个升职速度,四年就当上主编,我见过最快的也花了八九年吧??另外昼川拿到的花枝奖,我怀疑原型是茅盾文学奖…写东方幻想得这个奖,真的只能靠主角光环了哈哈。但我也想撒点鸡汤,因为我猜看这部剧的一些观众还没进入职场:金手指生活中不是没有,如果进对了行业认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升职真的可能坐火箭(但出版行业??)我同学从本科毕业找工作到后来跑去hk在某跨国企业做高管也就花了五年,完全靠她自己。她就是很aggressive擅长说服别人且有魄力和执行力的人(希望大家都能在职场像初礼和昼川这样大开金手指)。

    《月光变奏曲》在剧里塑造了很多编辑的形象,在我身边多多少少都有他们的影子。初礼、顾白芷、于姚、夏老师、刘老师身上的故事,如努力找选题谈作者、跟作者的争吵和分歧、平衡家庭与工作、工作犯错受处罚、报奖评奖、维护挽回作者,都是编辑们的日常。初礼有一个点特别戳我,在工作失误被停职后,昼川说要养她,她想都不想就拒绝“我就要工作,我就要做编辑”。虽然也有像咸鱼姐姐那样经常请假的人,但我们社里中层领导(顾、于岗位的主编,女性居多)真的在认真搞事业,她们独立、聪明、努力、上进,并且每个人都很精致讲究,没有不修边幅的人。

    夏老师退休也让我想起我的老社长,他已经退休,至今作者跟我们聊天偶尔还会提起他。我刚进社时,他给我们做三审,除了关心我们的工作生活,也经常分享自己做编辑的经验,表达对年轻人的期许。夏老师退休时对每个人寄语的场景让我梦回老社长给我们看三审的时光,跟夏老师一样,他身上有种儒雅的文人气质,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年轻编辑:出版社除了发现作者的才华,更要保护作者,理解、帮助他们。遇到问题编辑和出版社必须有担当,要成为作者坚实的后盾,因为出版社和作者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所以在我看来,最后几集,尤其是夏老师退休的情节,让我觉得编剧导演是有想法的,没有局限于小甜剧的视野,而真的将这部剧的格局提升了。可能没有狗血剧情会损失掉一部分观众,但能在最后几集把重要的时长安排给没有激烈戏剧冲突的戏份,让我真的有感受到这部剧对编辑和出版行业的尊重。

    ————-手机打字好累,这两天事情比较多,有空就会更一点。另外我会更新一些我在剧里看到的小细节。如果大家有想了解的内容也可以问我。

    看第五集的时候初礼在昼川书房睡着了,旁边放着几本书,我一看就笑了,不是列文虎克,因为这本书我书架上也摆着??不管是新人还是老编辑,看稿过程中都会时不时需要查阅相关编校规范的,而且通常有好几本,有国标相关的也有本社的规范。另外我还发现初礼还在看出版资格考试的书。其实我刚工作的时候也买来看过,也不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学习…

    1356010096
  • 井然
    2018/4/1 11:01:25
    向阳之处必有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之前在B站上面看预告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部剧,清新,阳光,温暖,特别是那一曲钢琴,让人整个心都温柔了起来。 航平由于初中时的一场高烧,导致听力受损出现障碍,人物的内心独白感觉更加深刻,不想麻烦别人一说再说,不想看到大家同情的目光,不想听到喋喋不休的话,于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之前在B站上面看预告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部剧,清新,阳光,温暖,特别是那一曲钢琴,让人整个心都温柔了起来。 航平由于初中时的一场高烧,导致听力受损出现障碍,人物的内心独白感觉更加深刻,不想麻烦别人一说再说,不想看到大家同情的目光,不想听到喋喋不休的话,于是,...  (展开)
    【详细】
    9264253
  • 2020/12/15 12:45:24
    大家好,我是迷雾追踪的导演,几点争议想跟大家聊聊?

    《迷雾追踪》开播四天了,一直在关注大家的意见。关于前几集大家讨论的疑问,我想跟各位聊一聊。

    作为一个悬疑影迷,我给迷雾设定的基调是写实,因为写实是最契合我们故事表达的方式,所以我们的主角人物也都比较写实,他们是普通的、有瑕疵、不是所有决定都能达到完美效果的警察,同时也是普通人、正常人,而不是神探,所以他们查案的过程也更接近普

    《迷雾追踪》开播四天了,一直在关注大家的意见。关于前几集大家讨论的疑问,我想跟各位聊一聊。

    作为一个悬疑影迷,我给迷雾设定的基调是写实,因为写实是最契合我们故事表达的方式,所以我们的主角人物也都比较写实,他们是普通的、有瑕疵、不是所有决定都能达到完美效果的警察,同时也是普通人、正常人,而不是神探,所以他们查案的过程也更接近普通人,普通警察,更多依靠对案发现场的侦查,刑侦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帮助,以及走访和谈话,而这些正是普通警察查案时必须做的事项。

    在本剧的开场,林雨虹在雨天出任务归来,因为匆忙,并未洗尽身上的雨水和血迹便去了律师事务所,参加儿子抚养权的调解会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个充满瑕疵,又一直在倔强对抗自己的人物。她应该把自己收拾干净去会面,但时间压力下她并没有做到,就像很多人忙了一天下班回家,眼妆早花了却没有意识到。写剧本的过程中,也跟很多职业女性朋友聊过,就像剧中的林雨虹一样,她们也会因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相处而焦虑,有挫败感。但剧中林雨虹依然在死扛和争夺,凭借母亲的本能希望离孩子不要太远,起码能经常看看,这就是一个缺陷满满的母亲,这便是林雨虹。

    诚实的说,我自己也认为林雨虹未必是那个更适合抚养她儿子的人,但我非常理解她的纠结和顽固,当然整个影片也是她和自己的和解,她和儿子的和解,所以我觉得咱们并不指望她以完美的形象出场。相信看到最后,观者也会明白,林雨虹的坚持和硬刚更多的其实是与自己的斗争,这一点她本人应该也清楚。

    我看了很多关于林雨虹给嫌疑人打电话这一举动的讨论,其实这也是影片中大量涉及的讨论,她是否做了最佳的选择。这也造成她的困境。从我的角度来讲,警察的第一要务并不是破案或者抓捕凶手,而是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公安系统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包括法律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也在于它们对于犯罪行为和犯罪动机的威慑,所以在当时的处境下,嫌疑人带走了被害人,汽车停在荒郊野外,很可能即将作案或者正在作案,这种情况下开车赶过去抓人肯定是迟了,当时林雨虹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避免嫌疑人作案或者继续作案,因为救人才是最关键的。

    感谢支持过这部剧的每一位朋友!

    【详细】
    130571013
  • 穆槿
    2014/10/9 21:30:00
    香港,清末敢死队
    看这部电影有种莫名的喜感,尤其是看完电影以后,不过不知道为什么。
    电影导演熊欣欣,动作导演,印象最深的角色是鬼脚七,之后就没有了,就这部电影说,给我的感觉好多香港明星,看的是眼花缭乱的好多还都认识,恩恩应该很有看头,可是当我看到黄金峡的时候想起来《白发魔女传明月天国》的明月寨这个算不算创意撞车了?说说明星,看到这么多明星感觉有种看美版《敢死队》,不过整体的水平感觉不怎么样,看的有点伤心,电影
    看这部电影有种莫名的喜感,尤其是看完电影以后,不过不知道为什么。
    电影导演熊欣欣,动作导演,印象最深的角色是鬼脚七,之后就没有了,就这部电影说,给我的感觉好多香港明星,看的是眼花缭乱的好多还都认识,恩恩应该很有看头,可是当我看到黄金峡的时候想起来《白发魔女传明月天国》的明月寨这个算不算创意撞车了?说说明星,看到这么多明星感觉有种看美版《敢死队》,不过整体的水平感觉不怎么样,看的有点伤心,电影除了看看港星以外就是打打杀杀,不过看着曾志伟会功夫总觉得怪怪的。
    电影剧情很老套,整体的故事顺利成章,打打杀杀的老套功夫片,拿着这些老港星上演一部清末敢死队,演员的水平因为片长没有什么好的发挥,不过更长可能更烂。
    一句话说感受:一个人的想法,没有张力没有亮点,没有剧情。
    【详细】
    7123341
  • 巴塞电影
    2022/5/13 15:45:37
    脑洞神奇,无限反转,国内还引进了,这部英剧,你是我的神!

    高分英剧《9号秘事》第七季上线了,国内同步引进了版权。

    高分英剧《9号秘事》第七季上线了,国内同步引进了版权。

    14395242
  • AmPatty
    2017/11/14 16:17:42
    展现少女青春期的潜意识,这部影片仅用了4个场景10分钟

    在影片《小丑回魂》中,小丑象征的是青春期的恐惧,对性成熟的不适和对性的向往。

    片中最绝妙之处在于对少女对初潮的恐惧和自身性别认同的不确定进行了出色的影像化展现。

    Beverly由于女性魅力展现得较同龄女孩更早,在学校里被女同学欺负,加上回到家父亲对她的侵犯,让她对自己的女性特征产生了负面看法,于是她剪去长发弱化性别特征。

    对女性特征另一处否定和厌恶体现在B

    在影片《小丑回魂》中,小丑象征的是青春期的恐惧,对性成熟的不适和对性的向往。

    片中最绝妙之处在于对少女对初潮的恐惧和自身性别认同的不确定进行了出色的影像化展现。

    Beverly由于女性魅力展现得较同龄女孩更早,在学校里被女同学欺负,加上回到家父亲对她的侵犯,让她对自己的女性特征产生了负面看法,于是她剪去长发弱化性别特征。

    对女性特征另一处否定和厌恶体现在Beverly对于自己初潮感到羞耻,去超市买卫生巾时遮遮掩掩,回到家又害怕被父亲发现当中。

    但同时,通过她在超市利用性吸引分散收银员为小伙伴们解围,也表现出了Beverly内心对于自己的性吸引力又是非常自信和肯定的。

    影片的校园厕所场景,超市场景和回到家剪头发的三个场景就完完全全展现了Beverly对性别特征,性发育的矛盾纠结,并最终在浴室场景集中呼应以上三个场景,达到Beverly个人戏的高潮。

    浴室戏中,首先是一群小男生的声音:"We all want you, beverly",呼应了先前的校园厕所遭遇霸凌戏。

    接下来洗手盆里伸出她为了模糊性别特征而剪掉的头发,沾着让她恐惧的经血,将她捆绑住,直到整个浴室所有物品都沾上了经血。

    8923737
  • zero1000
    2014/9/2 23:46:31
    我对电影的理解
      斯蒂文森说:“文学是裁剪的艺术。”于是当塔可夫斯基将电影比喻为“雕刻时光”时,我们就似乎给了电影文学的意义。让它的核心从故事,延伸到光与影的表达。回忆起那些美妙的电影,我们总能记起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那些镜头,或属私人情怀,或属刻骨洞见。即便故事细节已随时间褪去,镜头的魅力依然像安置情感的蜗牛壳那样涡卷悠长。将感情带到柔软的深处,引起人们从心而来的感动。这些,是我对电影感动
      斯蒂文森说:“文学是裁剪的艺术。”于是当塔可夫斯基将电影比喻为“雕刻时光”时,我们就似乎给了电影文学的意义。让它的核心从故事,延伸到光与影的表达。回忆起那些美妙的电影,我们总能记起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那些镜头,或属私人情怀,或属刻骨洞见。即便故事细节已随时间褪去,镜头的魅力依然像安置情感的蜗牛壳那样涡卷悠长。将感情带到柔软的深处,引起人们从心而来的感动。这些,是我对电影感动的理解。于是,当我看到《下一站再爱你》以“2014最感人电影”自居时。我就不其然将对它的标准,上升到“深刻”的程度。尤其,它是一部在基督圈子里传闻已久的“大陆首部福音电影”。这让我更想给导演一个机会,去让最深刻的福乐透过电影表现出来。只可惜,导演所描画的,和深刻相去甚远。
      这并不是否定了电影中真人真事的寓意。但再好的材料,也需要导演一笔一划地雕刻成为电影语言。这个工作,包括台词,造型,分镜,道具。最后表现在电影的表演中,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电影的情感。可《下一站再爱你》更像是一段点到即止的介绍影像。九十分钟的横向叙事缺少了对人物的纵向深入。以至于片中关于“爱”,关于“天家”,关于生与死的表达,犹如网络上的鸡汤片语,调不出它应有的质感与味道。这些话固然深刻。但这都应来自于对鲜活人物的总结概括。离开了深入的感情刻画,道理就沦为纸上谈兵,让观众与人物间竖起了一层隔膜。使最美丽的爱情,变成了最肤浅的幼稚。
      这仿佛是一种通病,在某种福音电影里根深蒂固。除了福音,导演就再没能表达的东西。任何对人的敏感与关怀,对电影镜头的捕捉与雕刻,对时下社会的理解与洞察,都幼稚得犹如迫不及待的小孩,流于一两句听起来道理十足的对白,然后就从开始悬着“耶稣爱你”的标语,让观众都自动理解神圣的光芒。长镜头的深入与蒙太奇的节奏感在这些电影里荡然无存。甚至还可能找不到一点基本的电影美学,让观众的印象直觉只停留在电影表面,而深入不到自己内心。可真正的电影,都应该与这完全相反的。它直入人心,情感真挚。以慎密灵光的镜头运用,去理解这个是世界的方方面面。罗马尼亚导演蒙吉,梦想以长镜头清洗世界的哀伤。尽管他只站在人性的这边,却能拍出真正抚慰人心的电影。然而为什么,在最代表深刻的圣经,耶稣面前,却鲜有能比肩于世俗电影的传世之作,鲜有在艺术上能让世人认同的电影?可能,说教与艺术的界限,只有最具实力的导演才能将他们处理得宜。但当这个导演出现之前,我建议大家还是先按捺一下好奇心,看一下它的港版,《生命因爱而动听》为妙。
      因为,一部无法深刻传达人性的电影,无法深刻传达神性。
      这和审查制度无关。
    【详细】
    6865114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