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48天影评

138882041
  • 大卖场
    2007/6/10 15:39:05
    飙戏的结果
    因为:
    飚车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没有好下场。即使连cool得带劲的《头文字D》也在粉丝们的尖叫中没有在在电影圈掀起多大风浪。

    同理可证:
    纯粹的飙戏的结果也一样没有好下场。
    《连环局》说白了,就是两个女人为了自己不能失去的东西去绑架。最后滑向了深渊。
    故事还算有点看头,就是经不住推敲。刘若英&林嘉欣演得都很好,就是有点过头。

    特别是林嘉欣,自从《救命
    因为:
    飚车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没有好下场。即使连cool得带劲的《头文字D》也在粉丝们的尖叫中没有在在电影圈掀起多大风浪。

    同理可证:
    纯粹的飙戏的结果也一样没有好下场。
    《连环局》说白了,就是两个女人为了自己不能失去的东西去绑架。最后滑向了深渊。
    故事还算有点看头,就是经不住推敲。刘若英&林嘉欣演得都很好,就是有点过头。

    特别是林嘉欣,自从《救命》之后,永远都是和其他女明星PK,先是李心洁,后是舒琪,再是刘若英。虽然都还不错,但是终究赶不上《男人四十》中充满魅力的表演。再拍这种纯粹为飙演技,而飙演技的影片,真可谓“吃力不讨好”了。完全耽误了香港最有希望的演技派女星的头衔。

    还有就是结尾,太唐突。或许原本剧本就是这么写的。但是看过太多的“阉割”港片之后,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美好的大结局是否是编剧&导演真正的用意。这种“狼来了”的心态也算是迫不得已。
    【详细】
    1165414
  • 小片片说大片
    2022/9/18 22:02:17
    20亿但要你朋友的命,你愿意吗?

    现在有机会让你一夜暴富,代价是最好的朋友失去生命,你选钱还是朋友?

    这道考验人性的难题大家可以先想想。

    而故事的主角仁珠,已经没有答题的机会。

    现在有机会让你一夜暴富,代价是最好的朋友失去生命,你选钱还是朋友?

    这道考验人性的难题大家可以先想想。

    而故事的主角仁珠,已经没有答题的机会。

    不久前,她失去唯一的好闺蜜,并拿到了闺蜜留给她的20亿现金。

    从此,仁珠的命运便不再受她自己控制。

    14657457
  • 电影大观察
    2013/11/1 21:01:15
    作为一部这么多年前的片子,雷人程度不及当今
    看看本片的编剧是倪匡就差不多就知道本片风格了,动不动就飞来飞去,激光镭射,爆炸,飞碟外星人!各种摆造型,晃来晃去,念台词是肯定会出现了。原来《西游记后传》里面重复动作的设计是跟着学的啊!这部片子制作在《关公大战外星人》之前。也是有了本片的铺垫才有了《关公》的构想。什么?你不知道《关公大战外星人》是什么?看看本片的编剧是倪匡就差不多就知道本片风格了,动不动就飞来飞去,激光镭射,爆炸,飞碟外星人!各种摆造型,晃来晃去,念台词是肯定会出现了。原来《西游记后传》里面重复动作的设计是跟着学的啊!这部片子制作在《关公大战外星人》之前。也是有了本片的铺垫才有了《关公》的构想。什么?你不知道《关公大战外星人》是什么?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988846/
    自己看吧。

    这部电影在当今看来肯定是雷人无比,剧情也没什么好说的,基本抄袭《假面骑士》。作为这是一部1975年的作品,不管怎么说也值得褒奖,我认为不能说他是雷人无比,应该用想象力丰富来形容。而当今特效技术进步,不再使用皮衣,而剧情却没比这部电影号上多少。

    我就不多说了,大家看视频吧!
    http://v.ku6.com/show/-0rnWXXRVo7zHsbjweRvxQ...html
    【详细】
  • 6368575
  • 一九八四
    2009/2/15 13:48:55
    从牯岭街少年到儒者杨德昌
        只用一部电影就可以让人喜欢上杨德昌。我看了4部,但仍然不敢理直气壮地谈论他和他的电影。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当你真正领会一部作品时,才有资格去评论它。否则,任何观点都是肤浅甚至粗鄙的。对于杨德昌的电影,我依然认为自己还缺乏理解它所需要的生活阅历。因此,即便有所感悟也不敢乱下结论。

        但也许是职业
        只用一部电影就可以让人喜欢上杨德昌。我看了4部,但仍然不敢理直气壮地谈论他和他的电影。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当你真正领会一部作品时,才有资格去评论它。否则,任何观点都是肤浅甚至粗鄙的。对于杨德昌的电影,我依然认为自己还缺乏理解它所需要的生活阅历。因此,即便有所感悟也不敢乱下结论。

        但也许是职业原因,我最经总是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部91年的老片子。有同事说,《牯岭街》的叙事方式很值得新闻写作的借鉴。而我也慢慢觉得,原来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机理都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处。影像作品与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点。

        但我认为,影像的表现力要远远强于文字。因为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细节更容易激起受众的某种情愫,从而超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内容。巧合的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正是改编自一则短小的新闻,而它的价值却远远超出了这个微不足道的新闻事件。

    孤独的青春记忆

        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在“小四”身上找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正统的家教、不错的学业、沉默的性格、敏感的心灵……当张震那张稚嫩而羞涩的脸出现在镜头前时,我忽然有一种亲切感,那种神情像极了多年前的我。

        《牯岭街》是张震的第一部电影,那时他只有15岁。没有经验,反而更适合表现小四的青涩。在后来的《麻将》中,张震已经有了些许“风尘气”。而经过侯孝贤的“调教”,他才彻底转变成一个文艺青年。

        在杨德昌冗长的镜头下,“小四”多以沉默、老实的形象出现,甚至很少见到他笑。即使在“山东”被honey的朋友砍倒后,“小四”战战兢兢地去收尾时,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与其他孩子不同,他无法真正与外界相融,他比别人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但同时,他也必须恪守自己的准则,做一个老实的孩子,可靠的伙伴。

        但千万不要被他的表面所迷惑。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在想什么,对于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小四”的内心世界并不复杂。知识分子的父亲给了他正统的家庭教育,但现实却远不是那套冠冕堂皇的“仁义道德”。邻居蛮不讲理、幸灾乐祸;学校则惟利是图、师德败坏,“小四”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困惑,他沉默。

        他有朋友。但小猫是个人小鬼大、颇有江湖义气的早熟少年;飞机老实、木讷,不足为谋;小马具有侠义心肠却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些朋友中,他也无法找到共同点。“小四”的孤独也许正在于此,他要承受经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反差,又无法从朋友身上得到感同身受的共鸣。

        “小四”说话并不多,但他的台词都隐藏在那双沉默的眼睛里。他要成长,要面对太多超出自己生活经验的事情,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胆怯、好奇与不知所措,只能低垂着头,眼睛里若有所思。有时,你甚至不忍直视那双眼睛,因为它表现了残酷现实对一颗纯洁心灵的侵袭与污染,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挣扎。但“小四”究竟领悟了什么?你只能猜测,却不会知道,只有“小四”才知道。

        即使在小明面前,那双眼睛仍然是沉默的。但这种沉默中,已经有了故作沉稳的一面。感情是对小四最好的抚慰,然而无论在经济还是所谓的“舆论”上,小明都处于弱势。这与小四在现实生活中的弱势没有两样。

        在小明身上,小四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他要小明独立,是因为他自己不够独立;他要保护小明,是因为他自己也需要保护。他把对自己的各种复杂情感都投射到小明身上,即使是刺向小明的那一刀也是如此。

        尽管小四杀人还有着更多的深层原因,但那一刀无疑是对过去的自己的否定。在面对成长中完全不同的环境时,小四不知所措,他不愿承认却又无法改变这一点。因此,他对慢慢倒下的小明说,“你站起来啊,快点站起来啊!”小明还是倒下了,小四的心理支柱也坍塌了。

        在我看来,每个少年身上都有小四的痕迹。因为在我们的成长中,总有一段挥之不去的孤独与无所适从,在我们向外界寻求认同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内心的自我否定。因此,小四杀掉了小明,也杀掉了“过去的自己”。

        但即便如此,现实也不会因小明的死和小四的入狱而改变。影片的结尾,当小猫把自己录音带带给监狱里的小四时,狱警在摆弄了一番后还是很不屑地扔进了垃圾箱。这个细节正道出了现实对他人价值的漠视。我想,这不仅是悲剧的根源,也许也是杨德昌的无奈吧。

    故事与背景

        如果单纯地评价一件事情,我们会很容易得出结论;但如果结合背景的话,故事往往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类似于“少年杀人事件”的新闻在都市类报纸的社会版中比比皆是,只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事情本身而忽略了它的背后。如果对每个类似的新闻事件都做一番剖析,就很容易得出不同版本的“少年杀人事件”。在媒体的报道中,“马加爵案”如此,“杨佳袭警案”如此,借鉴了该片叙事手法的《少年杀母事件》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在一个看似极端的故事背后,必然有着复杂的个人、家庭、社会,甚至历史因素。相比各种微小的诱因,一个清晰的时代背景显得更加重要。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大陆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台湾则处在国民党的窒息统治中,但那时的台湾已经有了开放之风。“小猫”只是一个够不着话筒的小孩,却因对猫王歌曲的精彩演绎而在酒吧里小有名气,足见“舶来品”的受欢迎程度。

        社会开放,对物质与虚荣的追逐也随之而来。“小四”最经常去的地方,除了家和学校,就是小猫驻场的酒吧,酒吧是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场所,不但没有对青少年说不,反而千方百计吸引他们消费。即便是学校,也已变成一个依附权贵、师德沦丧的地方,在电影中,老师的形象是很模糊的,除了对学生的训斥与辱骂,他们没有任何为人师表的表现,而校长更是冷漠、自私、蛮不讲理。与之相对应的是,恪守着传统道德标准的父亲,生活和事业却屡屡受挫,不仅被政治运动牵连,也被朋友出卖。

        在这些并不宏大的时代背景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和历史因素。大陆移民与台湾原住民的隔阂、阴晴不定的政治环境、帮派斗争的雏形,等等,在杨德昌的长镜头下可见一斑。

        放在这些背景下,“小四杀人”的动机似乎就不难理解了。尽管作为一名少年,小四还无法对外界的种种拥有一个清晰的意识,但这种现实对一颗脆弱心灵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在如此解剖这个事件时,小四的形象慢慢鲜活起来,他不再是新闻报道中冷酷无情的杀人犯,而是一个被社会摧残的悲剧少年。

        更重要的是,杨德昌为小四的形象注入了浓厚的知识分子情怀。在看到那篇短小的新闻时,杨德昌也许并不了解主人翁的成长经历。但在编剧时,他必须对故事进行充实。因此,在杨德昌的笔下,小四有了一个籍贯广东的知识分子父亲,有了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有了一群讲义气却无法交心的“哥们”,有了敏感沉默的性格。我更愿意相信这段经历取材于杨德昌本人,不仅因为自身的经历可以使故事显得更真实,还因为,小四若有所思的神态使他很像一个“思想者”,而在杨德昌善于摆弄的长镜头中,处处都是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把一则微不足道的新闻改编成一部教科书般的现实主义影片,可见杨德昌的深厚功力。其实,杨德昌并没有对故事本身做太多改变,而是花了大量笔墨让故事的背景变得清晰。因此,当我再回味这部长达四小时的电影时,感到的是厚重而不是冗长。这也为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件事情,放在它原来的背景下,故事的面目就会有很大不同。

        在很多新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借鉴。记者们更倾向于通过小说的笔法挖掘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来源,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尽管这种方式还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读者很喜欢。

        我曾经认为,在新闻写作中,任何一个独立的事件都可以用不超过3000字的篇幅讲清楚。但现在开始觉得,3000字所承载的内容是很有限的,要真正还原一个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甚至用一篇小说都不为过。然而,新闻报道的特点决定了它往往无法花费大量笔墨去渲染背景,而只能描述事件本身。

        相应地,读者似乎也麻木到只会从单薄的新闻报道中寻找故事离奇而庸俗的一面,而不是关注它背后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和读者构成的大众漠视了新闻故事的主角,就像电影中被漠视的小四一样。

    儒者杨德昌

        我的本意是想说“杨德昌更懂中国人”,因为他的叙事背景通常是东方文化。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杨德昌把中国人的孤独、不安、冷漠甚至尔虞我诈表现得如此自然,这一点让我惊讶。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描述竟然由一个台湾导演来完成,而不是大陆导演。

        是杨德昌更懂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吗?不尽然。大陆的文化传统显然比台湾更加深厚,相比同时期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受过正统文化教育的大陆“第五代”导演,杨德昌不见得更懂中国文化,况且他还有多年留学美国的背景。

        但也许正是这段“留洋”的经历,使得他更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可以从更新的角度看待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这显然影响到了他的叙述方式。

        杨德昌喜欢把镜头架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冷冷地窥视人们的生活,镜头里,人的动作和表情如此自然,仿佛不是在表演而是生活。这种类似于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容易让人觉得乏味,但仔细看时却又意味深远。《一一》中,敏敏对昏迷的婆婆叙说每天发生的事情,但很快,她就无法接受生活中表面忙碌下的空虚,“我怎么这么少?我为什么会这么少?”敏敏哭着反问自己的镜头成为影片最具冲击力的画面之一。那么,当我们也每天反省自己的生活时,会不会一样被这种空虚打击得泪流满面?这是杨德昌不动声色的质问。

        杨德昌像旁观者一样叙述每一个故事,他讲得完整而细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因此你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

        也许是受国产电影的太多影响,我更习惯于在电影中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获得一个明确的道理,并拥有和其他人相同的观影体验。因为大陆导演更倾向于把情感投射到主角身上,并围绕他构建故事,这种故事的主线往往很清晰,观众也很容易揣摩出导演的意思。因此,当我第一次看杨德昌的电影时,对这种“散”、“慢”的叙述方式颇不习惯,在观看《一一》时尤其如此。在这部被称为台湾最好的电影中,我试图揣摩出杨德昌到底要说什么。最后却发现他什么都想说又似乎什么也没说,他只是把生活的片段剪切后又重新拼接起来,组成不同的形状,让你自己去想。

        其实,所谓的“好电影”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如果非要说出个一二,反而失去了那种韵味。但在电影中,导演的影子清晰可见。在我看来,导演对电影的驾驭应该体现在故事的维护而不是干涉,如果故事中有太多的巧合和偶然,让你“看到开头就能想到结尾”,那必然不是一部好电影。一个好导演的作用应该像一个优秀的足球裁判一样,维持比赛的流畅与精彩,让观众欣赏比赛而不是讨论自己。

        杨德昌个优秀的讲述者,但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局外人”,他将自己的某些特质投射到电影人物身上,从而完成与电影的互动。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麻将》中的伦伦、《独立时代》中的小明和《一一》中的简南俊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儒者的影子。这就是杨德昌。

        这并不奇怪,反而证明导演与电影已经融为一体。杨德昌并不是想通过这些人的命运变化来说明什么,而是通过他们的困惑表达自己的困惑,通过他们的思考表现自己的思考。生活中,杨德昌就是一个儒者,自然有着自己的思索与感悟,不同的是,他的职业决定了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更加细致,于是,他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到电影中。像《麻将》中的伦伦和《独立时代》中的小明,就是杨德昌在电影中的代言人,尽管不是主角,但他们的思考却贯穿了整部影片。

        最后要说的是“说教”。我谨慎地赞同“杨德昌是一个说教者”的看法,这从两部电影的结尾中可以看出。《麻将》的结尾,台北的晚上,伦伦出去找马提娜,经过一番找寻,两人终于遇见并在街头忘情地接吻……我一直认为,这个结尾有刻意设计的痕迹,“伦伦在没有找到马提娜的踪影后失望地回家”应该是更合理的结果。但杨德昌似乎不想对伦伦太残酷,在失去了朋友之后,杨德昌“慷慨”地给予他爱情,也为他的生活带来一丝亮色。

        《独立时代》的最后,小明和琪琪分手后的瞬间又双双有所领悟,最终相约“去喝咖啡”。这同样是个让我意外的结果。按照杨德昌一贯的犀利,他是不可能为电影设置一个完美结局的,这两部电影却偏偏如此。是杨德昌真正解开了自己的困惑并对生活充满信心?我怀疑。我更愿意相信,是他太仁慈,不想给观众蒙上“现实残酷”的阴影,而巧合的是,《麻将》和《独立时代》正是两部以少年和青年为主题的电影。也许悲观的杨德昌对年轻一代仍抱有希望吧。

        相比之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的结尾则是不着痕迹,浑然天成,让人回味悠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虽是以少年犯罪为主题,却旨在表达对社会的批判,而《一一》更是将目光投向人们的精神层面,在这两个更为宏观的主题上,杨德昌表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并不是说《麻将》和《独立时代》中的杨德昌是不真实的,对结尾的“温馨”处理恰恰体现了杨德昌作为儒者的仁爱之心。但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他是痛苦的,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一样,真实的痛苦。
    【详细】
    16956518
  • kurtzpel
    2020/4/13 11:17:59
    【不一样的美男子】一部被低估的国产悬疑科幻剧

    最近大概是闲到发慌了 突然刷到一部以雷剧著称,并贡献了一大堆表情包的芒果台神剧【不一样的美男子】抱着边看边吐槽的心态去看,结果发现,除了吐槽这剧还有吸引人之处,豆瓣打开一看,发现评分属实低估了。

    最近大概是闲到发慌了 突然刷到一部以雷剧著称,并贡献了一大堆表情包的芒果台神剧【不一样的美男子】抱着边看边吐槽的心态去看,结果发现,除了吐槽这剧还有吸引人之处,豆瓣打开一看,发现评分属实低估了。

    12501283
  • Leanne
    2020/1/30 14:32:10
    【原创】捋捋剧版《锦衣之下》的感情线 (已更完)

    最初写这篇剧评,是因为追剧期间看了一个访谈,主持人问嘉伦和松韵:陆绎今夏何时开始对彼此动心的。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不乏讨论。我开始写这篇剧评时,没想到会写这么长,断断续续写了一个多月,累计三万五千多字。这部剧追得太投入感情了,这篇剧评也写得太投入感情了。

    感谢作者蓝色狮创作了这么精彩的小说、这么生动的人物;感谢任嘉伦、谭松韵无与伦比的精彩演绎,带给我们这么

    最初写这篇剧评,是因为追剧期间看了一个访谈,主持人问嘉伦和松韵:陆绎今夏何时开始对彼此动心的。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不乏讨论。我开始写这篇剧评时,没想到会写这么长,断断续续写了一个多月,累计三万五千多字。这部剧追得太投入感情了,这篇剧评也写得太投入感情了。

    感谢作者蓝色狮创作了这么精彩的小说、这么生动的人物;感谢任嘉伦、谭松韵无与伦比的精彩演绎,带给我们这么好的陆绎和今夏。也感谢这么多朋友的追更,让我有动力完成它,算是追这部剧的一个纪念吧。

    非常希望作者大大和嘉伦松韵能够读到它,也希望更多喜欢《锦衣之下》的朋友读到它。如果喜欢这个剧评,请帮忙顶起。谢谢!


    【详细】
    12198338
  • 筱芸格格0713
    2019/6/18 19:22:44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有幸抢到了《活着唱着》的亚洲首映票,狭隘的想法是冲着监制邓婕老师去看的,宽泛的想法是我更想了解川剧。 这是一部我认为上乘的伦理片。在理想和现实中的碰撞似乎更有悬念。 青年川剧团团长赵丽在听闻剧院宜即将拆迁的消息,在剧团挣扎在温饱边缘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保住剧院...  (展开)
    有幸抢到了《活着唱着》的亚洲首映票,狭隘的想法是冲着监制邓婕老师去看的,宽泛的想法是我更想了解川剧。 这是一部我认为上乘的伦理片。在理想和现实中的碰撞似乎更有悬念。 青年川剧团团长赵丽在听闻剧院宜即将拆迁的消息,在剧团挣扎在温饱边缘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保住剧院...  (展开)
    【详细】
    10251215
  • 小片片说大片
    2022/12/26 18:29:42
    口水直流,这谁能顶得住?

    友情提示:阅读本文前,请确保手边有充足的食物,碳水最佳

    五谷不识,六畜不分。

    小时候被家长用这句话损过的请举手。

    友情提示:阅读本文前,请确保手边有充足的食物,碳水最佳

    五谷不识,六畜不分。

    小时候被家长用这句话损过的请举手。

    所谓五谷,古代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其中有个生僻字,大家未必都会念,我给大家注好音了。

    稻、黍、稷、麦(mai)、菽。

    今天的主角,就是

    从我记事起,就时常听到“麦子的起源是狗尾巴草”的民间传说。

    虽然狗尾巴草和小麦同属禾本科,但是这两种植物分属于不同的属,本质相去甚远。

    人类最早驯化小麦的地方,在地中海东岸,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交界处。

    14846768
  • 芝士葡萄
    2019/5/22 0:32:39
    看到第七集对女主转黑

    本来很喜欢这种欢喜冤家的设定,前面看到女主说男主嘟得过还以为就在一起了,结果磨磨蹭蹭又搞事情。今晚给我气死了,竸枝搞什么东西,男主那么暖,我喜欢朝勇不喜欢她了。想说服自己什么呢,太急于求成了。朝勇那两个大劫也挺让人害怕,我还以为他会忍不住捅邢呇一刀,气死我了。我真的不想再看这对搞cp了,男主干脆另外发展一个新cp吧,拆伙算了。弟弟和ruby这一对暂时还是看好的。

    更新,不生气了,

    本来很喜欢这种欢喜冤家的设定,前面看到女主说男主嘟得过还以为就在一起了,结果磨磨蹭蹭又搞事情。今晚给我气死了,竸枝搞什么东西,男主那么暖,我喜欢朝勇不喜欢她了。想说服自己什么呢,太急于求成了。朝勇那两个大劫也挺让人害怕,我还以为他会忍不住捅邢呇一刀,气死我了。我真的不想再看这对搞cp了,男主干脆另外发展一个新cp吧,拆伙算了。弟弟和ruby这一对暂时还是看好的。

    更新,不生气了,男女主已cp成功??

    【详细】
    10195214
  • 小海
    2016/11/20 16:26:48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看了《我是潘金莲》的热评和影评,我突然想起了鲁迅的《秋夜》,这篇抒情散文诗有着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开头: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之所以想起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记得很清楚,多年前当我还在上高中时,很多同学都曾笑话过这段开头。他们都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呢,不过是鲁迅说了句废话罢了。但我当时觉得不对,我涨红了脸希望能证明,他
    看了《我是潘金莲》的热评和影评,我突然想起了鲁迅的《秋夜》,这篇抒情散文诗有着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开头: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之所以想起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记得很清楚,多年前当我还在上高中时,很多同学都曾笑话过这段开头。他们都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呢,不过是鲁迅说了句废话罢了。但我当时觉得不对,我涨红了脸希望能证明,他们事实上搞错了。但很遗憾,并没有人听我的。

    多年以来,我偶尔会重想起这段话。如今我早已认为,这段话其实并没有解读的标准答案,你既可以认为它极有深意,又可以认为它是随笔一挥,还可以认为它就是一句废话。然而无论如何,你不要觉得只有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因为你猜不到除你以外的其他人长了多少岁,经了多少事,渡了多少劫,翻了多少书,识了多少人,看了多少风景。正如我高中往后交过一个笔友,几年以后有天她告诉我,她在寒蝉凄切的深秋独自来到一座下雨后的树园,天地深沉晦暗,内心寂寥无比,在树园的一角她突然瞥见两棵长的很疏离的树,然后那一瞬间,她突然懂了鲁迅的那句话。

    你没法指望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机会在天气与心情相映衬的时节独自出游,而且还恰好看到两棵寂寞的树。但你至少可以去想象这种可能,并理解和接受它们。而不是觉得,世上绝没有值得你为它多说一句的树。

    《我不是潘金莲》也是这样,对崇敬着鲁迅长大,读过几页讽刺文章,甚至受过一点揶揄的我而言,这只不过是一部用基础手法表现了对电影中几乎所有角色无一例外嘲弄的片子罢了。但很多人似乎未能去看懂,或者说看懂了也装作看不懂,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种手法。他们结队而来,占起山头,拉起大旗,党同伐异,招摇过市,互相热烈的用投票赞同彼此的言论,宣扬电影讲的是“法盲的胜利”,“封建时代的平反”,并斥不同意见者为“故弄玄虚”。不过二日,短评和长评区已经被占的满满当当的了。

    可《我不是潘金莲》究竟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在我看来,它只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阴差阳错罢了,而且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里才会遇到的那些阴差阳错。《我不是潘金莲》的镜头像画,配乐像打仗又像唱戏,工整优美映在屏幕上的书法“首长”“喝茶”“菩萨”“京”好似一次又一次的嘲弄,正如你看完电影时内心深处发出的一声长叹,对主角又多少有点想说对祥林嫂才说的那声“嘁”。在那之前的两小时零十分钟,电影有“哈哈”,但更多的是“啧啧”,还有“呵呵”。

    我曾问朋友对《鸟人》怎么看,朋友说《鸟人》嘲弄了电影里外的所有人,连观众都不例外。我说没错,而且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也一样。电影根本就没有搞强与弱,正与邪,黑与白,清与浊的二元对立,电影反叛二元对立,把所有人都给笑话了一通,抽空也没忘了揪起观众的耳朵问两句:你怎么看?你怎么做?你怎么办?电影是悲剧的,戏谑的,讽刺的,根本没有大结局,更没有谁终于如何了的句号。电影的末尾,镜头里的世界又回到十几年前去了,何尝不像今日中国和我们每个人陷入的那种无限循环。

    《我不是潘金莲》从没讲过女主不是偏执无知甚至病态的,更没说她的诉求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更更没谈谁应该战胜谁或谁终于、终将战胜谁。电影讲的是一个怀着她自己那套思维的村妇在一个她所想象不到的复杂与混乱世界里的各种奇遇,这些奇遇的每一个部分都没有联系,没有逻辑,没有必然性,是故所有如对待样板戏般批判它不够这样不够那样的评论都是荒谬的。归根结底,刘震云也好,冯小刚也好,不过凭空架设出来一个大舞台,把角儿们往上面那么一摞,便促使他们如无数个不倒翁般彼此触摸,碰撞,缠斗,谁也不倒,谁也不坏,谁也不死,你以为谁已经下台谢幕了,其实他只不过暂时隐藏起来等下一次登场;你以为这位与那位的结果是某种必然性,其实他们自己也料不到事情竟会像这样发展。然后,正当所有观众都以为这场闹剧会永远进行下去的时候,舞台灯坏了,一片漆黑,谁也看不着谁。等有人再捧起一把烛火,才发现台上的幕帘子已经合上了,电影结束了——这么基础的东西,怎么就看不到,猜不透,理解不能,还要聚众站出来大喊“我们就是不理解”呢?

    当这种声音嘈杂到一定程度,就盖过了某些更应该被人在意的声音,久而久之,被盖过声音的人得不到回响,不再发声,慢慢的豆瓣也好,其他论坛平台也好,只剩下一片嘈杂,这大概即所谓,一种币,驱逐了另一种币。

    其实到最后,我仍然不想去强调怎样是看懂了,怎样是没看透,怎样是应当的,怎样还是不做更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没人能一出生就逛遍所有的树园,也许还真有后来做出大文章的人,学生时代也嘲笑过鲁迅。但我相信,也请你自己相信,人生是流动的,思想是变化的,未来是无尽可能的,也许你今日笃定的事物,明日最后一缕秋风刮起来,你望着那奇怪而高的天空,它将繁霜洒在你园里的花草上,你突然就找到了你的秋夜。

    怕就怕,高中时的同学们长大成人,组成了世界的大多数,他们却仍像以往一样嘲讽着,嬉笑着认为那句开头断然是一句废话,永远都是一句废话。他们不接受,不认可,不理解,聚众喧哗,肆意妄为,如泥石流般横扫所有反对的声音,如此便留下一地狼藉。再没有树园,也没有秋夜,更没有枣树。

    是故,喧嚣升腾之时,别忘了去推开你后院的门。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详细】
    81852220
  • 地瓜
    2020/4/16 13:17:14
    说说女主父亲
    看到女主父亲死掉的情节我一脸懵加上一万点暴击啊,编剧你没有心啊! 女主父亲真的是一个绝世好男人,男主男二都得往边靠一靠,就我们已知剧情来看,女主父亲本身就家财万贯有没有?而且这还只是最表面的一点。女主父亲十分爱自己的发妻,发妻的去世给他造成了不小的伤痛,根据...  (展开)
    看到女主父亲死掉的情节我一脸懵加上一万点暴击啊,编剧你没有心啊! 女主父亲真的是一个绝世好男人,男主男二都得往边靠一靠,就我们已知剧情来看,女主父亲本身就家财万贯有没有?而且这还只是最表面的一点。女主父亲十分爱自己的发妻,发妻的去世给他造成了不小的伤痛,根据...  (展开)
    【详细】
    12511215
  • 啊不吃熊猫的竹
    2022/7/23 12:53:52
    请原著党不要来搅浑水了

    影视改编剧作虽然承自文字作品,但它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因此对它的评价也应该基于它本身(故事是否精彩,逻辑是否自恰,演技是否引人共情),而非它对原著的还原度有多少。那些因为它改编过大,选角和自己心目中的纸片人不贴合(这一点尤为可笑,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原因打低分的书粉,你们已经是不理智的了!我可以理解你们的心情,但你们也能否理解一下路人和剧粉的心情呢,我觉得原著和改编剧就像太

    影视改编剧作虽然承自文字作品,但它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因此对它的评价也应该基于它本身(故事是否精彩,逻辑是否自恰,演技是否引人共情),而非它对原著的还原度有多少。那些因为它改编过大,选角和自己心目中的纸片人不贴合(这一点尤为可笑,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原因打低分的书粉,你们已经是不理智的了!我可以理解你们的心情,但你们也能否理解一下路人和剧粉的心情呢,我觉得原著和改编剧就像太阳和月亮的关系,月亮的光芒承自太阳却又不尽相同,你可以喜爱赞美太阳的火热炽烈,但也有人喜爱月亮的清冷静谧,你不能因为月光不类似于日光而去骂月亮吧!

    ~~~~~~~~~~

    就前六集而言,我觉得它足以称得上是优质作品了,确实,相较于原著它改动了很多,甚至一些基础设定如穿越方式、目的、人数等也改了,但它的改动是逻辑自恰的呀!例如:同样是宁愿承担被淘汰的风险也坚持帮助夏令营中的"后进生",原著中女主是为解开多年心结选择更加勇敢,剧中女主是为了抓住回到草莓世界的所有希望,改编虽大,但都是合理的呀。完全可以把原著和剧作割裂来看,或者把剧看做是一部借用一些设定的同人作品?反正我是真的很喜欢这部剧呀!希望路人不要因为书粉的一些不理智发言被劝退~

    【详细】
    14531544
  • /星星点灯
    2020/12/28 11:03:46
    国际获奖“烧脑短片”《失重的猫咪》:“死学 ”& “活玩”

    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片中出现的小猫,牛奶,毛巾……作用为何?导演到底想说明什么?本片如何给“游戏”打广告的?

    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片中出现的小猫,牛奶,毛巾……作用为何?导演到底想说明什么?本片如何给“游戏”打广告的?

    2 为什么“水不能灭火”?为什么小猫能上房?

    3 怎么就叫“死学”,“活玩”?

    戛纳广告节 金奖

    亚太国际广告节 金奖

    伦敦广告节 金奖

    克里奥广告节 金奖

    釜山国际广告节 金奖

    亚洲创意节 金奖

    点击链接 看完再聊

    大脑洞 SONY PS4 游戏创意广告《失重的猫咪》www.digitaling.com

    女:《失重的猫咪》几乎包揽国际所有的广告节金奖……咋回事?

    怎么……看不懂???

    女:确实不懂,看得晕头转向!您给来来……

    万有引力知道不?

    女:当然知道,牛顿啊,树上掉苹果……受到重力的影响!

    万有引力 Gravity……Ok?

    女:忘了……您再说说?

    自然界种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换句话说,只要有质量的物体,他们之间都有引力……知道这就行了!

    所以本片不仅涉及到失重,还有物与物之间的“吸引力”……

    您提到“吸引力”这个词,哇,恍然大悟,难道吸引力也属于万有引力?

    咱看看艺术家是如何解释“万有引力”的!

    13090309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