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末的金马奖,大陆电影再次光鲜夺目,碾压台湾电影。23个竞赛奖项中,台湾电影只拿到9个,俨然又一个“唱衰”的电影小年。与2017年两开花的格局(《大佛普拉斯》和《血观音》)不同,去年金马奖《谁先爱上他的》一枝独秀,最后拿到“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等三个奖项。难怪,整场颁奖典礼飘荡着小丑般的“悲伤”小调。
台北电影节在金马奖之前,往往预先选出台湾当年的本土佳作,去年也不例外。《谁先爱上她的》《幸福路上》《我的青春,在台湾》《范保德》《小美》包揽了台北电影节重要大奖,并且之后顺利入围金马奖,基本上帮影迷选出了去年台湾电影几部重要作品。在最后的颁奖典礼,《幸福路上》顺利拿到最佳动画长片,《我的青春,在台湾》获得最佳纪录片奖,《范保德》和《小美》获得多项提名但都颗粒无收。
在大陆电影的强力攻势下,台湾小众文艺片曾经的风光不在。究其原因,不只在于台湾影坛代际间的疏裂——“新电影”那批导演正在老去或已经推出历史舞台,新的青年导演没能迅速成长起来,同样也源出台湾新一代电影人对于台湾社会现实的观察早已不再有像侯孝贤或蔡明亮那般老道精准的目光,精致华丽影像下流露出的是急功近利的幼稚气焰。
可以举《范保德》为例说明。仅从影像层面看,属于典型的台湾文艺片范头:画面精致,镜头考究,节奏舒缓…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值得拿出来细加分析。可一旦涉及到内里的叙事和深度,便暴露出不可言明的尴尬:华丽外表下裹藏的竟然是一堆败絮。如何不走入像韩国电影虚浮夸张、脱离现实的歧途,时刻警醒着台湾的青年电影人。
《谁先爱上她的》也属同样的问题,虽然加入动画和画外音等讨巧的形式给我们一丝《大佛普拉斯》的轻快感,但原本可以借同妻话题对台湾同志生存境况和中式家庭伦理困境作深入探讨的叙事,结果却淹没在毫不节制的抒情回忆和混乱无序的闪回之中,整部电影无情地搁置了现实,将剧情抛入喜剧的笑闹之中,无疑是舍本逐末的追求。
台湾文艺片本质问题是文艺过头。文艺对于像《海角七海》之类的爱情片或《我的少女时代》之类的青春片是适合的,小清新也足以作为台湾电影的特色叛卖到国际,但对于以艺术性为导向的文艺片来说,过度文艺便是致命的疾病。对现实精准深入的观察,在现实主义的日常生活根基上发展人物和叙事,这是侯孝贤创造的伟大遗产。倘使这份遗产无人继承,多么让人扼腕叹息,这是台湾电影真正“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