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还懵的,最后一集终于看懂了。我没看过原著,但是大环境设定还是挺牛的。最近在看《1984》,第一集表现出的巡界者很像思想警察的调调,虽然背景性质有差,但都有种压抑的窒息感。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这个虚拟的欧洲国有点像亚洲区朝鲜和韩国,当年的东德西德,共存却对立。一开始看似畸形的强制分离,到最后又庆幸未尝不是暂保远离硝烟。
只不过
只不过米国人更牛逼,哪都有他们,小动作忒多,两边明面暗面使劲地助攻,目的也很显而易见:战争收割,资源虐夺。
看到地下粉笔画的时候,我还真差点被带到沟里去,以为第三座城会就此打开大门。只不过是年轻女人被忽悠脑补的HAPPY LAND, 而所谓讲师也不过是个靠嘴皮哄女人上车的货色。
Borlú侦探才是真他娘的真爱(原谅我出于对忽悠讲师的愤怒)
讲白了,就是个政治讨论片,套用末日式,由一个爱妻狂魔的执业视角,侦破疑团,揭露米国的又一罪行!
男主被异国“亮瞎我的狗眼”设定,还是挺吸引我的。
鉴定完毕!
两年前看到BBC计划将《城与城》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兴奋之余也非常惊讶。因为《城与城》可以说是China Mieville最难以影视化的小说之一了,毕竟其核心概念是“不观看”,而影视本身又是观看的媒介。
如今看到剧集成品,刚开始还是颇为满意的,但看到后来就颇有点五味杂陈。剧集的改编应该说是很努力了,但又确实缺失了小说本身的一些东西,以至于并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高度。
对于
对于“不观看”概念,剧集以模糊画面来表现,这种做法还是成功的。毕竟对于一部电视剧,能够让观众“观看”是最起码的要求,模糊画面是在“观看”与“不观看”之间的选择。至少我没有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
另一个剧集做得比较好的,是对贝歇尔与乌库姆两座城市的区分。以黄、绿色调为主,嘈杂、混乱、尘土飞扬,落伍的贝歇尔;以蓝、白色调为主,红色为点缀,冷冽、高科技、一尘不染、秩序感强烈的乌库姆。而从种种细节设计上,比如不同的语言文字、口音、服装、交通工具等等,能感觉到剧集改编者的用心。这种区分使得即便在同一个画面内,仍能较好地体现出不同城市的特色。
剧集最大的改编是增加了男主人公探长博鲁的前妻这一角色。我理解这样一是增加了感情线(小说实在是没什么感情方面的描写),二是让博鲁与考古学家的冲突更为尖锐,三是平衡一下小说过少的女性角色(将乌库姆侧协助调查的探员改成女性也应该是为了这点)。
对于影视改编来说,这样无可厚非,但是,让这条感情线占据了过多的叙事空间,将博鲁对真相的追寻转变为对情敌的复仇,这就是改编者的问题了。其直接结果就是削弱了小说的政治性。
小说最后有一场由两座城市中的合并派挑起的暴乱,其目的是为了打破双城的规约,消灭巡界者这个组织,将城市合二为一。而这场暴乱恰恰凸显了双城的悖谬和讽刺,双城的规约要依靠巡界者组织的维护,而巡界者又依靠着双城才能有其存在的合法性。
边界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维持这种边界,规约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维持这种规约。这正是现代国家和官僚机构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是剧集中却很难体会到这种政治性反思。
剧集着重表现的是小说中的另一个政治性内容,即资本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小说作者Mieville本人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在他的很多小说中,比如巴斯-莱格三部曲,伪伦敦,Railsea中,情节背后的力量总是会有资本家式的影子,《城与城》也是这样,看似牵涉古代文明和政治冲突,但事件的起因却是经济利益。
剧集的改编并不尽如人意,不过,对于Mieville的书迷而言,有总比没有强,就是不知道这是否能开启更多小说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