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是觉得有趣的,包括一些点真的挺好笑的,而且两个演员都是我喜欢的,但越到结尾越看不下去。
他们在一起那集,真的很莫名其妙,更多的是同情吧,没有感受到丝毫爱意,男主知道因为自己的原因女主得了病,就觉得心里难受,还一边开车一边哭,但是男主伤害过的其他人,他甚至都不带道歉的,即使是对自杀的女老师的道歉也是轻描淡
一开始是觉得有趣的,包括一些点真的挺好笑的,而且两个演员都是我喜欢的,但越到结尾越看不下去。
他们在一起那集,真的很莫名其妙,更多的是同情吧,没有感受到丝毫爱意,男主知道因为自己的原因女主得了病,就觉得心里难受,还一边开车一边哭,但是男主伤害过的其他人,他甚至都不带道歉的,即使是对自杀的女老师的道歉也是轻描淡写的,这…女主光环太强大的原因吗?还是恋爱光环强?玩命往爱情上靠,却让人感受不到爱。
我觉得男主骨子里是冷漠的,孤独的,越到后面我越觉得他其实没有爱上女主,只是喜欢,包括他之前的种种行为不应该结尾轻描淡写地被洗白,实在是看不下最后两集。
真的宁愿这部剧的结局是BE,让男主孤独地度过一生,也不想看强洗白和强感情线。
80年代的海魂衫、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播放磁带专用的播放品……或许,这就是因缘,电影《似水流年》让70后以及80后们意外获得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影经历。这个振奋,或许并不单纯只在于电影本身的价值与可看性所在,更在于它所带给我的一点启示:电影带有时代烙印。
80年代的海魂衫、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播放磁带专用的播放品……或许,这就是因缘,电影《似水流年》让70后以及80后们意外获得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影经历。这个振奋,或许并不单纯只在于电影本身的价值与可看性所在,更在于它所带给我的一点启示:电影带有时代烙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每个人的观看感受,本文只做分析《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是如何做到梦幻感和现实感平衡的,不做其他讨论】
1985年罗伯特·泽米吉亚(Robert Zemeckis)执导的《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上映,影片披着科幻外衣,加入冒险元素,讲述高中生马丁阴差阳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每个人的观看感受,本文只做分析《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是如何做到梦幻感和现实感平衡的,不做其他讨论】
1985年罗伯特·泽米吉亚(Robert Zemeckis)执导的《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上映,影片披着科幻外衣,加入冒险元素,讲述高中生马丁阴差阳错驾着时光机回到三十年前,一边撮合父母感情以免自己消失,一边想办法回到未来的故事。本片获得了第58届奥斯卡原创剧本提名,而泽米吉亚导演,也在1994年拍摄出《阿甘正传》(Forrest Gump,1994)——这部被载入电影史册的佳片。
穿越设定搭配青少年成长主题,完成代际和解任务的故事其实早已屡见不鲜,大多顺延《回到未来》的母题模式进行延展和元素拼搭,以求创新。《回到未来》完成了科幻与青春成长的平衡,而网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8集观毕,最强烈的感受是主创们似乎找到了童话和现实平衡的方法,让这部网剧梦幻感和落地感兼具,笑点与泪点齐备。
与母亲相处不算融洽,生活一团糟的李进步(庄达菲饰)从南方城市的洗浴中心奇幻般来到1999年北方小城的澡堂,找到彼时正读高中的母亲李青铜(陈昊宇饰),开启改变母亲、了解母亲新生活。这是一切故事的起点,李进步在长久的不满和压抑下,竟神奇般获得改变自己生活的机会。
这种“再来一次”的设定与RPG游戏中save/load的模式共通:李进步来到一个崭新的游戏副本,开启一个接一个任务,逐渐强大并改变。虽然一切是奇幻的、超现实的,但主创们共建了一个极其可信的戏剧时空,增强了观看者的代入感。仅仅着眼于时间的还原,将时代元素大量堆砌已经无法彻底完成体验感的挪移,东北地方元素的加入,将时间与空间复合,完整的时空概念达到了1+1>2的效果。
东北实景拍摄,破败的红砖楼,冒着烟的重工业厂房,贩售冻梨冻柿子的小贩,垂吊于房顶的冰锥,冰雪掺杂的街道,具有年代感的室内陈设,复古感十足的服装搭配,不绝于耳的东北话口音,公立学校的普通校园,演员清新的演绎......这是一个集体创作完成的效果,文、导、表、制、摄、录、美、音乐、后期等各个工种将符号及符号的表意统摄入一个时空概念表达里,让南方人觉得有趣,让北方人觉得亲切,与穿越的悬浮感形成对峙的张力。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很好地诠释了当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状态——在外面的人想进来,在里面的人想出去。对现实生活逃离的焦虑与诉求,在故事情节中通过李进步获得满足,成为情绪抚慰和宣泄的出口。不同于《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1939)、《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1951)、《千与千寻》(2001)等作品从真实世界到奇幻世界的转换,《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从一个真实生活时空到另一个真实生活时空的跨越,在剧集的视觉体现上是更合理且更可完成的。
除了以奇幻方式更改生活时空外,本剧最大的梦幻感来源于爱情线与友情线的加入。本身这个故事应该是极为沉重的,代际和解并非轻易完成的人生大事,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的影响需要剧烈阵痛和蜕变,伴以长久的时间运作才得以完成,以一场时空旅程完成李进步与李青铜的和解无疑是创作者们的美好希冀。好在本片绕过了尖锐的母女问题,采用了年轻受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间接完成这一表达。
“我就当你一个人的神”,段霄(周彦辰饰)雪夜披毯、特意输球、大花雪橇等高甜段落极致浪漫,这个憨厚的东北大男孩是一个完美的梦幻男友,因为他人格完备。虽然父亲常年不在家,可是他拥有着健全的爱和爱的信仰,是爱能力满分者,他对李进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李进步从他身上获得了来自异性的关注与温暖,还有源源不断的爱,李进步与段霄相处的过程即为爱能力习得的过程,段霄更像李进步的老师,教会她如何爱以及如何表达爱,从段霄对父母的方式上反思自己对李青铜的方式与态度。
李进步以李青铜好友大花的身份借住于她的家庭,实则巧妙形成三代同堂的理想画面。从李进步的视点出发,我们更加了解李青铜性格的成因,这个天性乐观、勇敢善良的姑娘曾经也是被父母宠爱的掌上明珠。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李青铜处理她与陈君何(马思超饰)和吴智勋(古子城饰)关系的方式,还有面临李进步到来的选择。这一切都有作为“朋友”的李进步的陪伴,这种去伦理化的共同成长和相互影响,削弱了说教意味,同理心的建构顺理成章,反而更加显得质朴和感人。
李青铜与陈君何、吴智勋的三角关系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柔情校霸与高冷学霸的两个极致人设,给观众带来的不同的体验,丰富了整个剧的cp选择。诚然玛丽苏的三角关系设定难免带来狗血感,但情感关系实则为权力关系【具体阐释“爱即权力”请观看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2014)和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导演的《爱》(Amour,2012)】,从目前剧情提供的内容和预告片来看,三个人形成两个较为现实的情感模型:李青铜宰制着陈君何,而吴智勋则宰制着李青铜。
李青铜在与陈君何的关系中是主动,在与吴智勋的关系中则为被动的;陈君何是李青铜的供养者,李青铜则为吴智勋的供养者。青春爱情与成年人的爱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尚未受过感情的伤害,所以可以不管不顾,在揣测对方心意中带来无尽的浪漫幻想。但关系的出发,即权力关系的模型就已经很残酷地决定了情感的命运走向,这三个人的爱情之路必然是辛苦的、曲折的。衷心地为剧中爱着的他们祈祷,能够有好结局好归宿。
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范水水(王漪淼饰)和八蛋(郭欣禹饰)作为朋友,带来了无尽的欢笑,缓冲了生活的苦涩。东北人和黑人天生具有喜感,《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也正是在东北人达观、幽默的映衬下,找到了梦幻与现实的平衡。
补充:1999年1月13日,巴西金融形势恶化,政府宣布本国货币雷亚尔贬值,由此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1999年除夕夜黄宏、句号表演一个叫《打气儿》的小品,其中黄宏扮演一位下岗职工,句号扮演街道办官员。据2000年、200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记载,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从1995年的3076万人变为2002年的1071万人,减少2000万。下岗人员增多,城镇登记失业率攀升。多少人面临着失业的迷茫和沮丧,李五四没有和女儿李青铜说下岗的事情,选择一个人扛起整个家庭。为全天下的父母起立鼓掌。
对这个事件很好奇,把《斯诺登》和《第四公民》看完了还怕有遗漏,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才敢来写观后感。
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斯诺登》作为现实题材的的 对这个事件很好奇,把《斯诺登》和《第四公民》看完了还怕有遗漏,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才敢来写观后感。 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斯诺登》作为现实题材的的改编电影,对斯诺登的成年、工作、恋爱生活进行了更艺术化的描写,大概介于3-8年的时间跨度内。能够展现更广阔是视角、更丰富的情感铺垫和容易被接受的行为动机,但是真实性相较而言就稍弱一些; 《第四公民》则以纪录片的方式,更真实的记录了泄密前的准备、过程中斯诺登与记者面对面的沟通、主动曝光个人信息后天翻地覆的生活,时间跨度大概在事发前的10天到事后的1-2年。电影基本以80%酒店小房间对话+10%黑白字幕+5%空镜头+5%事后群像构成,手持摄像机时常对不上焦、各种晃动,从观影体验上来说真的跟看盗版光盘似的,至少盗版光盘还会有电影配乐。。。但是如果关注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则此纪录片应该为最完美反映当下斯诺登本人的想法一个作品,甚至超过其他书籍。 建议先观看《斯诺登》,有个相对全面的感受,如果有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欲望可以再去看《第四公民》作为信息的补充。 《斯诺登》,为了照顾观众观影体验,同时让斯诺登更丰满,选择以爱情为叙事线,以患得患失为切入口,以“深爱的人被侵犯”为直接行为动机,最终用小爱之名推进了“大义”之事; 《第四公民》中斯诺登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解释主要为“公权和私权的对坑与平衡”思考后的结果,他认为NSA在使用这些技术能力的时候已经极大超过了“对抗恐怖主义的原本宗旨,出现了未经审核未经授权便可以开展对无公共安全威胁的群众进行监视监听的行为,出现用以打压他国竞争对手,获得政治及经济优势的行为。 让我惊叹的是他在面对时 斯诺登在《第四公民》里的展现了非常稀有的理想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他极力避免其英雄主义行为可能会对群众关于事件注意力的分散,反倒加深了其个人英雄主要)对普通观众来说似乎有点过于圣人化了,进而变得难以感同身受,所以《斯诺登》中的处理方式可能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其实理性来看,只要人类可用的资源依然有限,且国家的概念存续,则国家间的竞争显然不可避免, 参考历史,集权(或者披上民主外衣的集权)显然有更大的政策延续性、国民动员能力 去创造竞争力更强的国家 忽略掉十分的单纯和过于理想主义,相信 假如斯诺登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圣人,但事实是 站在他的立场来看,最后一步可能会伤害其国家的利益1.《斯诺登》和《第四公民》的区别:
1.1叙事重点
1.2行为动机
2.斯诺登的行为结果
3.斯诺登是否是英雄
《跨过鸭绿江》这部影片应该算是电视剧的剪辑版,演员基本上就是同名电视剧的班底,电影版时长虽只有150分钟,但和电视剧版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相得益彰很好看。影片剧情不用说,还是讲述全景式伟大的抗美援朝时所有的大小战争,高度较真实还原历史,场面宏大,画面清晰,主题突出,唤起观众爱国热情。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特性展示无遗。虽然明星不多,但全员演技都在线,个个有血有肉,真实,不做作,神似。人物形象
《跨过鸭绿江》这部影片应该算是电视剧的剪辑版,演员基本上就是同名电视剧的班底,电影版时长虽只有150分钟,但和电视剧版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相得益彰很好看。影片剧情不用说,还是讲述全景式伟大的抗美援朝时所有的大小战争,高度较真实还原历史,场面宏大,画面清晰,主题突出,唤起观众爱国热情。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特性展示无遗。虽然明星不多,但全员演技都在线,个个有血有肉,真实,不做作,神似。人物形象很丰满,故事情节虽有紧凑,但紧张,扣人心弦,但也展现了彭老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宏图伟略!也体现了志愿军战士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昂扬斗志!个人觉得不亚于《长津湖》震撼力,对历史既有客观的评价,又能真实地体现战争的场面。整部影片犹如一本“影像”历史,我们需要记住这段历史。如果你不清楚那段历史,你应该去了解他,如果你正淡忘那段历史,你应该去回顾他!记住革命先辈的付出,记住这段苦难和英勇!英雄前辈们的血和生命,铺就了我们今天的繁荣和安定生活,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伟大的历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偶然在上海纪实频道看到(^0^)/好好看!看的是第四集玛雅水下洞穴,水下设备好先进....我第一次知道可以在水下一边说话一边拍....拍摄也非常美,各种设备都很好,(对比之下,地理中国关于喀斯特地貌的那几集简直没法出门见人(? ○ Д ○)? ....而且也没有潜水探索的。第一次下水的那个洞穴惊到我了....地面上很小的一个竖井下去竟然是这么大这么深的一个水域,人在其中感觉不到边界...底部
偶然在上海纪实频道看到(^0^)/好好看!看的是第四集玛雅水下洞穴,水下设备好先进....我第一次知道可以在水下一边说话一边拍....拍摄也非常美,各种设备都很好,(对比之下,地理中国关于喀斯特地貌的那几集简直没法出门见人(? ○ Д ○)? ....而且也没有潜水探索的。第一次下水的那个洞穴惊到我了....地面上很小的一个竖井下去竟然是这么大这么深的一个水域,人在其中感觉不到边界...底部是很多大的石块,散落着陶器和人的骸骨,向导说他们是被特定地摆放在那里的,为了祭祀。这些都是活人祭祀。后來向导又带着Steve去了另外一个洞穴,穴壁上有几百个(?)小孩的手印,高处还有脚印。Steve说这些都是三千年前的小孩留下来的,这些好像就在昨天发生啊。向导说这些手印很有可能是在他们被献祭前留下来的。(细思极恐)晚上Steve又和伙伴们谈论关于玛雅献祭的事。后来探索的另一个洞穴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刻。这次不是水下了,但是也特别大,有的时候人在其中闲的很渺小。同样的,他们发现了很多陶器,有一个真的好美啊!!!优美的立体线条,恰到好处的切面宽度,流畅的弧形外壁…虽然被石头挡住了只露出了一部分,但是我敢说,它一定是陶器中的绝世美人(?Д`)。向导说古玛雅人特地把这些祭祀用器摆放成不能被取出的样子,Steve说连我们也不能把它给取出来,向导说是的,因为它被卡住了。(两个人都被逗乐了…)离开美人陶器之后两人继续朝深处探索~发现了穴壁上的很多壁画。不得不说Steve是一个感受力很强的人,眼前所见也的确会让人感叹惊讶。三千年前的古玛雅人在洞穴中跋涉了五六个小时,然后用木炭画下了这些壁画(感觉好可爱好浪漫),三千年后有两个探险家对壁思索,试图去理解,去交流从前站在同样的地方的人类。有时候觉得当一个古代人真好,看到那些古朴庄严美丽的艺术品,那些不精致却又神似的壁画,就能想到它们的创作者的心灵是多么的可爱 纯净 浪漫!生活对他们来说或许艰难,但是他们还是艺术地活着,可爱地活着~浪漫和希望是他们的力量。
甘肃精神的文学表达
---不忘初心、面向群众,景电之父、精神脊梁!
影片生动展现了景电之父李培福“面向群众的服务精神、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注重实际的科学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勤俭朴素的廉洁精神”和老一辈景电建设者“依靠科技、敢为人先、艰苦奋斗、造福于民"的景电创业精神,形象生动地解读了甘肃精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甘肃精神的文学表达
---不忘初心、面向群众,景电之父、精神脊梁!
影片生动展现了景电之父李培福“面向群众的服务精神、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注重实际的科学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勤俭朴素的廉洁精神”和老一辈景电建设者“依靠科技、敢为人先、艰苦奋斗、造福于民"的景电创业精神,形象生动地解读了甘肃精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美国小镇婚礼故事,搭配温暖舒适的古典吉他曲做电影原声。这种温暖的小片不同于那些所谓的“小确幸”。更多的来自于人到中年单身狗的孤独感。
多数观影之人总是对某种极致的感官刺激有所偏执。爱情的悲惨与纯真,命运的坎坷,追求刺激或许是观影者的最终目的。喜剧的表现形式也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极致讽刺产生强烈的反应。这部片子基本上没什么刺激的体验,碰到一只大猫,山坡上一次不怎么来电的野炮,芳华不再
美国小镇婚礼故事,搭配温暖舒适的古典吉他曲做电影原声。这种温暖的小片不同于那些所谓的“小确幸”。更多的来自于人到中年单身狗的孤独感。
多数观影之人总是对某种极致的感官刺激有所偏执。爱情的悲惨与纯真,命运的坎坷,追求刺激或许是观影者的最终目的。喜剧的表现形式也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极致讽刺产生强烈的反应。这部片子基本上没什么刺激的体验,碰到一只大猫,山坡上一次不怎么来电的野炮,芳华不再的男女主角,中年人的碎碎念。这些所要表达的并非是某种刺激而是平庸中的日常。炮打多了也就没有了刺激,话说多了也没有了曾经的愉悦。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比的就是极致的高调,极致的愚蠢,极致的悲惨,以及极致的壮观。这部影片描绘的其实是某种日常,平庸的日常。和那些所谓的追求“中国梦”“美国梦”还有什么“伟大复兴”之类的都不一样。悲剧或许能够体现命运的沉重但却无法描绘日常中被命运所折磨的细节。爱情虽然经常被人提高或贬低到极致但却缺乏那种持续着的温暖过程。
所以哪怕自身的平庸限制了人生的平凡,也要在脑海总描绘绚丽的冒险经历。这样的做法在我们国家很常见。一句“活得精彩,活出自我”虽然可以让卓显个性成为理所应当的行为,但却容易让人迷失本性。
这部片子带来的体验,远远无法超越那些感官感受。更多的是来自对日常的体会。它并不适合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正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以对很多人来说,这部片子既不够惨,又不够有趣。他们得出的结论无非是过气大牌的圈钱行为。却少了很多对生活的体会。因为更多的人把追求摆在第一位,忽略了本身大多数时间里,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
这是一部平凡的喜剧,因为它描述的是另外一种平凡与平庸。爱情本来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它理应当发生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作用在任何一种人与人之间。所以,带着三观去看片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一个所谓有用的人。 在影片中,男主的父亲就是挡在男主前面的一堵高墙,当男主为了老婆,为了尊严而辞职之后,父亲就觉得他成了一个废人,成了一个要靠家里养活的游手好闲者,即便他表达出想自己创业而不是靠家里。 类似的父母那里都有,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稳定的工作,简单的家庭,平平淡淡就够了,因为他们也是那么过来的。。很多人也都是以这个模式活在这个世界上,毕竟,不是所有的人生都是励志电影。 男主因为女主
一个所谓有用的人。 在影片中,男主的父亲就是挡在男主前面的一堵高墙,当男主为了老婆,为了尊严而辞职之后,父亲就觉得他成了一个废人,成了一个要靠家里养活的游手好闲者,即便他表达出想自己创业而不是靠家里。 类似的父母那里都有,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稳定的工作,简单的家庭,平平淡淡就够了,因为他们也是那么过来的。。很多人也都是以这个模式活在这个世界上,毕竟,不是所有的人生都是励志电影。 男主因为女主的支持与鼓励,实现了梦想,也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有梦想很容易,可有勇气去追求,有条件去实现,还是有难度的
高圆圆和张鲁一在《完美伴侣》中饰演夫妻,高圆圆饰演的陈珊是一家券商公司的律师,张鲁一饰演的孙磊在一家国企药厂上班。
孙磊是十足的家庭煮夫,照顾女儿,给女儿梳头,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女儿玩。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家庭。陈珊则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也因此患有颈椎性心脏病。
高圆圆和张鲁一在《完美伴侣》中饰演夫妻,高圆圆饰演的陈珊是一家券商公司的律师,张鲁一饰演的孙磊在一家国企药厂上班。
孙磊是十足的家庭煮夫,照顾女儿,给女儿梳头,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女儿玩。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家庭。陈珊则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也因此患有颈椎性心脏病。
陈珊拼命工作,没日没夜地加班,修改文案,甚至连自己的生日也忘记,她真的是用命在挣钱。
尽管如此,孙磊母亲还是直言:
“我儿子多辛苦啊!我看着都心疼。”
比起陈珊的辛苦,孙磊的工作强度真的不算什么。
追剧的我听着孙母的话,都觉得扎心啊。
陈珊在基地为了小糖丸的上市封闭一个月工作,孙磊爸爸一时兴起买了电动代步车,结果被交警扣下。
陈珊从基地赶回来找经销商解决纠纷,林庆昆借他的车给陈珊,事情解决了。孙磊看到陈珊开着林庆昆的车生气。
孙磊爸爸和妈妈在车里看到,爸爸让妈妈赶紧下车看看,两人怎么还生气了。
结果孙母说:
“我儿子这一个月照顾家,我看着都心疼,我儿子多辛苦啊!就让他撒撒火吧!”
看到这我真想问一句,儿子辛苦,儿媳就不辛苦了。
儿媳拼命工作,挣得比儿子多多了。付出得也比儿子多多了。
就连孙磊坦言,家里大件东西都是陈珊买的。
不过,也能理解,毕竟婆婆不是亲妈。
papi酱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就提到,要想婆媳关系好,女人就不要把婆婆当成亲妈。
关于婆媳关系,老梁这样说:
女人把婆婆当成亲妈,天下大乱。婆媳关系更像是职场关系,儿媳把婆婆当老板,两人保持友好的上下级关系,在相处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累,而婆婆呢,把儿媳当成儿子的合作伙伴,儿媳好了,儿子才会更好,或者直接是师生关系,把儿媳当成自己的学生,她犯的错误就可以包容和体谅。
深以为然。
婆婆永远不是亲妈,这是铁定的事实,认清这一点,也就不会那么受伤。
正如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赖佩霞,这样谈婆媳关系:
当一个贴心的媳妇认清自己真实的身份,刚开始也许会引发短暂的落寞。
但认清真相后,才不会那么猝不及防,才不会伤得太重。
这让我想起《我的前半生》中陈俊生的父母。
陈俊生出轨,执意和罗子君离婚。
陈俊生父母来找子君,一见面就告诉子君,他们要好好收拾儿子,坚决不同意离婚。
乍一看,陈俊生的父母一身正义,还是很舍不得罗子君的。
话语刚落,陈俊生回家了。父母看到儿子离婚的态度,话锋一转,开始抢孙子了。
陈俊生母亲直言道:不管从经济方面还是其他方面,平儿都应该跟他们在一块,况且平儿学费那么贵,你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罗子君哭着说;“平儿是我一手带大的,我不可能给你们。”
那一刻,我分明看到罗子君的无助和伤心,最爱的老公不要她了,公公婆婆还逼着让她把儿子留下。
你瞧,在婆婆面前,你永远都是个外人。没出事大家都好,若真的有事,他们就会站在儿子一边。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你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在婆家就是一个外人?
有个高赞回答这样说:
“我也想问,姑娘们,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你在婆家本来就是个外人啊!
别处处和人家闺女儿子比较,人家没生你,没从小养你,怎么可能对你那么好?除非你给她发工资,就像她上级领导一样!
你单纯你善良,所以你以为你对她好,她也会对你好,这是不对的。
比方说男女关系,你追一个男人拼命对他好拼命爱他,他就一定会爱你吗?”
也对,永远不要把婆婆当成亲妈,亲妈你发脾气了,会包容你,但婆婆不一定会,久而久之可能还会矛盾恶化。
婆婆的立场永远是儿子,孙子,只要都好,那相安无事。若儿子,孙子不好,她会把责任都推到你身上。
妈妈却不一样,妈妈会心疼你,会关心你是不是真的开心,会关心你的身体是不是吃得消工作。
当所有人都在乎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妈妈会心疼你飞得累不累。
认清了婆媳关系的真相,也就不会徒生不必要的烦恼。
今日话题:
婆婆能当亲妈吗?说说你的看法?
因是卢熙京作家的作品,土得掉渣的平凡人的群像剧《我们的蓝调》大咖云集。影后、影帝金惠子和李秉宪也屈尊饰演其中一对母子,并贡献了经典绝伦的演技。儒教文化里,都是孩子不孝、不懂事,让父母操碎了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在孩子出生到成长的漫长岁月里,父母无论体力、智力、权力都是绝对的碾压方。如没有父母无条件的爱和牺牲,是不可想象的不对等关系。并非所有父母都伟大无私,“父母皆祸害”的论坛里,自私无知的父
因是卢熙京作家的作品,土得掉渣的平凡人的群像剧《我们的蓝调》大咖云集。影后、影帝金惠子和李秉宪也屈尊饰演其中一对母子,并贡献了经典绝伦的演技。儒教文化里,都是孩子不孝、不懂事,让父母操碎了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在孩子出生到成长的漫长岁月里,父母无论体力、智力、权力都是绝对的碾压方。如没有父母无条件的爱和牺牲,是不可想象的不对等关系。并非所有父母都伟大无私,“父母皆祸害”的论坛里,自私无知的父母对幼小孩子的伤害及造成的影响罄竹难书。这些孩子,有的就毁掉了,有的顽强长大了,带着不可见的创伤。这要在西方,长大了,和这样的父母一刀两断,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但东方不行,扯不断、理还乱,而且不孝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及自身压力。最后一集里,儿子东昔,陪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的母亲回故乡,质问母亲: 为何你对不想关的人都低声下气那么好,却独对我那么狠心,还丝毫不觉得愧疚? 母亲在将死的虚弱回眸中,看到了那个年轻时的自己: 那个疯女人,怎么能懂什么是愧疚?好多,她都不懂,她都不知道自己不懂。在作者的引领下,东昔也慢慢看见了那个不是作为自己母亲的、可怜苦命的人: 6岁死了父母,13岁死了哥哥,年轻守了寡,孤苦无依,贫穷,农村女人,不识字,文盲,只想通过依靠、讨好男人养活自己和孩子,觉得能让孩子吃上饭、上学就行… 对孩子的伤害根本意识不到,她尽自己所能生活,但自身局限在那儿摆着,能做的最好就是这样了…很多没文化的农村女人也有朴素的人生智慧,但更多是愚昧无知,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说东昔原来只看到了母亲的可恨之处,最后一集里终于看到了母亲的可怜之处,母亲说,如再投胎,一定投胎到富人家,能上学识字,不为钱愁…不然,就算了。这么卑微的人,要死了,如果从她出生开始,一一聚焦,(如不是悲悯的作者,谁会聚焦给她?) 就发现,生命是平等的,每个人要想幸福的愿望、各自的努力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尊卑,只是出身机遇不同,起点不同,命运不同。最后,站在死亡的坟墓前,生命又平等了。所以,她要死了,仿佛我们自己要死了, 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在自己的局限里,尽自己所能折腾一番,最后老、病、死。母亲得癌症,不去治,无力、但用力紧闭着双唇,不出声,偶尔紧蹙眉头,默默忍受病痛,不让外人看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老、病、死的过程。她,就是芸芸众生。尽管每个人都渴望爱和安慰,但一直心怀怨恨的东昔,在母亲临死前,是很难做到看到母亲的一生,并心生痛惜的,那个卑微无能的母亲也无力做到母子间积怨一生的和解,是悲悯的作者帮东昔看到了、做到了,并完成了完美的和解,并因此安慰了众生。毕竟,作者是卢熙京啊。附注:蓝调Blues,又音译为布鲁斯。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劳动歌曲。这种音乐有一种“一呼一应”的很明显的特式,英文叫作“Call and Response"。“乐句起初会给人们一种紧张、哭诉、无助的感觉,然后接着的乐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象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诉,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与响应。”
众所周知,人被刀就会哭死
结局三把大刀齐下,真的要把人刀死了
作为一个连BE美学这种词都不喜欢的纯HE爱好者
悲剧对我来说,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神经病吧,这也要虐
众所周知,人被刀就会哭死
结局三把大刀齐下,真的要把人刀死了
作为一个连BE美学这种词都不喜欢的纯HE爱好者
悲剧对我来说,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神经病吧,这也要虐”--比如:买盐
另一种则是需要鼓起勇气才可观看的,有剧情有铺垫且情感线细腻的悲伤
不过事实也证明,《永远的昨日》值得
哭惨了,但不后悔
第四面墙无意中发现的好电影演员王紫逸,刘陆是由张翀、张波导演,虽然票房只有134万。这部片子被认定城市科幻电影,但我认为他是文艺片一般人可能觉得这是个特别烂特别烂的小成本片。或者是根本就没必要浪费胶片。但是我就喜欢这种剧情拖沓,演技在线的片子。不需要那么多宏大的打斗与美景场面,就两个人面对面对话。特别平和。脸上表情一览无余。这部片子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女主演用自己的真实名字出现在了电影里。刘陆
第四面墙无意中发现的好电影演员王紫逸,刘陆是由张翀、张波导演,虽然票房只有134万。这部片子被认定城市科幻电影,但我认为他是文艺片一般人可能觉得这是个特别烂特别烂的小成本片。或者是根本就没必要浪费胶片。但是我就喜欢这种剧情拖沓,演技在线的片子。不需要那么多宏大的打斗与美景场面,就两个人面对面对话。特别平和。脸上表情一览无余。这部片子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女主演用自己的真实名字出现在了电影里。刘陆一开场就是养鹿,然后各种农活推小车,最后发现42号鹿丢了,然后找师傅,师傅安慰她。正好大年30。师傅走后马海来了。然后开始了经典的对话。中间一大败笔是刘陆化上妆办新江湖的那一段。影响到了观看。对话过程中镜头所有的随景转换。直接切换。除了没有一直照人脸之外有一种一经道地的效果,深刻的考验了演员的功底.还是那句话,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虽然他们不是一线,也并不很出名俩人吃小黄鱼一镜到底大约两分钟,最后吃笑了,这种生活式的表演,小鲜肉演不出来吧。骑摩托那一段骑到了工人俱乐部,首先她带着马海,看着耳朵都冷,然后故意把那几个字去掉了几个偏旁部首,特别应景。然后俱乐部墙上贴的就是电影标题第四面墙。进了俱乐部是一个大舞台,聊天中有一句话北京有什么好的?至少还暖和点。但是嘴里吐出了很大的哈气。外部环境那么冷,可能是心里比较暖和吧。第四面墙就是舞台,有三面墙,我和观众之间有一面看不见墙。拿着枪被人脱衣服的时候,天气那么冷,他还是把上衣都脱了。但是额头上有好多汗。这也许就叫淋漓尽致吧。还有就是这个骗子没有修图,没有刻意的去美化身材。米其林两个圈。人为什么要旅行,看看世界,净化心灵,那我就想苟且呢,你有病吧鹿,不好养,爱攀比,长得不好的容易得自闭症,孤僻厂子效益还凑合,是因为专注不贪结婚了,又离婚了,有个孩子大年三十还见不着,这不就电影吗。他们将为此而热爱我,而正是那毁灭了我,我梦中的剑,我思辨的尘,我脑中皱褶所酝酿的疾患,每一声的赞美都割去我的一片灵魂。4.48精神崩溃日子过久了,都会有意外一个表现主义者的抱怨陷在两个傻瓜中间他们一无所知——我总是逍遥已去有些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未来得到宽恕
不夸张地说,这实在是一部过于真实引起不适的片子。引起不适是玩笑话了,实际上不是真的不适,而是无奈和沉重。
作为一部青春成长片,并不像大部分国产青春片那样糖水,那样美化“疼痛”“成长”这些词。它展现的是非常真实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和中国式成长,并且从老中青三代人三个层次交错展开,真正抓住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苦痛之处,不止是青春期的成长,更有中年至老年每个环节的困顿啊。里面的每个人都很丰富
不夸张地说,这实在是一部过于真实引起不适的片子。引起不适是玩笑话了,实际上不是真的不适,而是无奈和沉重。
作为一部青春成长片,并不像大部分国产青春片那样糖水,那样美化“疼痛”“成长”这些词。它展现的是非常真实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和中国式成长,并且从老中青三代人三个层次交错展开,真正抓住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苦痛之处,不止是青春期的成长,更有中年至老年每个环节的困顿啊。里面的每个人都很丰富,你能看到自己家庭里不同角色人的影子,甚至也能看到自己一生不同阶段的影子,这也是它真实和牛逼之处。
当然是纤细敏感青春期少女的典型形象了,这点不打算展开说。但我不得不注意到的是,她对狗狗和对暗恋对象的细腻与真诚,和她对于家人的冷漠是很分离的。和爷爷奶奶吃饭都没有交流,甚至发脾气时推倒爷爷并且没有流露出真正的愧疚,对家人或者沉默或者大吼大叫,但另一方面在高放那里表现得非常柔软和真诚,这些细节显得非常刺眼。可以说,她在受害者的同时也是家庭关系的不自觉的加害者。
但是这难以理解吗?我觉得一点也不。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从小看到家里很多令人灰心的事,也让我早早变得在家沉默乖巧毫无存在感,但同时一有机会便会离家越远越好,几乎完全封闭。但是对朋友、对于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世界,又有源源不断的交流欲望和同理心。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后者的情感投入,又何尝不是对于家庭缺失的爱的补偿呢。我很理解这一点,但同时也觉得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家庭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所有的关系都是互动纠缠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结。哪怕真正长大后,我慢慢开始理解家里每个人的无奈,也并没有真正做到自己期望的那样对他们投入很多感情。这其中有怨气,也有自己的逃避吧。可能到了这几年,我才慢慢将对外的温柔向家人转移。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李玩在后面的“懂事”和“乖巧”,其实我觉得不完全是伪装。当然将自己封闭起来肯定是最主要的因素,但并没有这么简单。她在第一次饭局上摔门而去,但在第二次饭局上神色复杂而隐忍地吃下了那块狗肉,这其中完全是对爸爸的恨吗?我觉得不是。她看到了爸爸在更复杂的社会规则里的无奈,听到了那些违心的话,她对爸爸是有同情的。她装出来的那些笑容,一部分是失望,其实一部分也是真的希望给爸爸少一些负担。这一点在她开心地给爸爸打电话说月考成绩时很明显,而后来当爸爸突然在车里失声痛哭时,她紧紧抓住爸爸的手,我觉得是达到了一种复杂的和解。这也是我很喜欢的细节。片里的父女关系尽管充满了伤害,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温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尽管李玩在残忍的伤害中得到了“成长”,但她没有把这些痛苦简单地转化为对爸爸的恨,就像整部片子并不是简单地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指责一样,这是一种更大的无奈,也超脱了父女关系的格局。导演真的是很温柔了啊。
爸爸的角色令人惊喜地刻画得很丰富。之前看到介绍看到短评,都会觉得爸爸就是那个粗暴不讲理的“坏家长”形象。但是这部片子的爸爸里并不是脸谱式的刻画,而是把中年男性的复杂和无奈讲得很好。对于那几场无聊的饭局,可能几年前看这部片子我也只会觉得讽刺和可笑,是青春期视角对于大人世界的完全否定,但到了现在再看,只会觉得真实得可怕。那些敬酒和套话,身处其中的中年男子那种唯唯诺诺和游刃有余,如果你没有对此心有戚戚感同身受,那只能说你太幸运、你的工作环境太单纯了。真TM没有人是容易的。影片里唯一让我哭的镜头竟然不是关于李玩的,而是她爸爸在车里突然崩溃失声痛哭的时刻。大型成年人崩溃现场一刚。
另外一些细节是爷爷和爸爸之间的互动细节。几乎可以看到,爷爷和爸爸的关系就是爸爸和女儿的关系的复制。从第二个儿子出生时关于名字的讨论开始,爷爷的粗暴指责以及爸爸对爷爷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就说明了爸爸当年也是这么被教育长大的啊。他是这样从小被家庭教育矫正,长大被社会关系矫正过来的,因此对于女儿也是以类似的模式进行矫正,就非常自然了。
当然这并不能说父亲对女儿的态度都可以谅解了。但你要知道的是,人是很难超出自己的经验范围的。除非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足够的自我教育。这是很高的要求了。片子里的父亲没有做到,他让自己受到的伤害和影响原样甚至更粗暴地延续下去了,这是另一种悲哀。
我希望李玩可以在被伤害的同时能够足够自知,保留心里的温柔,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变成另一个爸爸,将这种重复的伤害在自己这里终结,而将自己认为对的事坚持下去。
堂姐的角色初看是作为一个成熟少女的衬托,但到了后面我也越来越喜欢她了。她当然是更容易受长辈喜欢的那类孩子。会察言观色,懂人情世故,知道如何表演一个懂事的模样,尽管私下更疯更放得开。但看到她在看穿大人的谎言后立刻圆滑地附和的样子,我感受到的不是虚伪,而是一种求生欲。她比李玩更早被“驯化”,甚至有超出年龄的成熟和通透——在跟高放分手时的那种洒脱大概多少成年人都做不到。她和李玩像是一面镜子的两面,李玩的现在可能是她的过去,而到后面学会了表演乖巧微笑的李玩,也是另一个李堂吧。
不过尽管有这样的类似之处,李玩还是比李堂要更细腻、更自知的。我相信李玩不会真的变成一个世故的人,李堂就很难讲了。她俩之间的差异,必定是来自于自我教育,来自于阅读、感知和思考,来自于李玩所感兴趣的音乐、星空、时间简史。李堂可能是绝大多数被驯化的小孩,她更可能变成李玩的爸爸那类人,而李玩不会。起码我愿意相信这点。
这个小男孩的角色也很有意思。尽管镜头并不多,但这是太真实的熊孩子的刻画了。在看电影的时候当然会讨厌昭昭这个小孩子,但他身上的一切都是他父母家长的缩影。
在他让李玩替他转椅子时,转一圈他发出一次哈哈大笑,那个笑容让我觉得可怕,不知道是不是有意那样表演的,因为那简直是活脱脱的虚假的讨好式的夸张笑啊。可能我有点过度演绎,不过这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细节。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多少小孩子在各种文艺演出中、各种镜头前被要求表演出假笑,那些从小就教小孩子拍照片时要伸出两个手指比耶的父母,可能从来不会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问题,可充斥其中的全是虚假情绪,是讨好,是尽管你不知道为什么,但你知道在这种场合你就是应该表演出的笑容,那样大人们会很开心,于是你便习得了这种情绪表达。昭昭妈妈说的一句话也很刺耳,“娃这么小什么都懂,一早就说要穿爷爷送的衣服来啦。”是啊,孩子很聪明的,三岁小孩能理解和习得的事比大人想象的要多多了。沿用之前对于李玩和李堂的描述,昭昭的一部分,很可能是李玩的过去。
最触动的地方其实是最后学滑冰的那一幕。昭昭可能并不喜欢滑冰,可能是爸爸认为李玩喜欢滑冰昭昭也应该喜欢,于是送他去学习。最后那些细节的镜头,看到昭昭一次次伸出手,却只有冷冰冰的回应和空洞的鼓励,李玩看在眼里,心里想的应该是自己吧。他确实会得到成长,就像李玩也确实得到了“成长”一样。但这种成长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我始终觉得,还是有更好的办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