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13811
  • CHZH
    2021/4/1 21:32:02
    《恋恋小酒窝》开播,要被男女主这对最佳CP乐化了

    最近的快乐源泉都是从《恋恋小酒窝》这部剧汲取的,《恋恋小酒窝》简直就是我看到过最欢乐的一部了,个人表示要被男女主这对最佳CP给乐化了。里面的男女主角有个性,超有趣,就连人物的对话都是满满的梗,剧情更是让我追了一集就停不下来的节奏。追完这剧,都忍不住想要再从头刷一遍了。

    最近的快乐源泉都是从《恋恋小酒窝》这部剧汲取的,《恋恋小酒窝》简直就是我看到过最欢乐的一部了,个人表示要被男女主这对最佳CP给乐化了。里面的男女主角有个性,超有趣,就连人物的对话都是满满的梗,剧情更是让我追了一集就停不下来的节奏。追完这剧,都忍不住想要再从头刷一遍了。

    13359371
  • 2020/3/17 1:33:06
    已经模糊的界限
    我脑海中的纪录片重在客观记录现实表层,这也就意味着空间和时间的完整性尽可能地不去破坏,从而流露现实表象,给予观众感受(非刺激)层面上的观影体验。但《历史那些事儿》很明显与之相悖,它具有着明显的新媒体传播风格。比起记录,我认为传播更能表达这个片子的风格。解说...  (展开)
    我脑海中的纪录片重在客观记录现实表层,这也就意味着空间和时间的完整性尽可能地不去破坏,从而流露现实表象,给予观众感受(非刺激)层面上的观影体验。但《历史那些事儿》很明显与之相悖,它具有着明显的新媒体传播风格。比起记录,我认为传播更能表达这个片子的风格。解说...  (展开)
    【详细】
    12397214
  • 电影头条
    2019/6/10 10:56:53
    温子仁监制的《沼泽怪物》为什么没播就被砍?

    一波活久见。

    五方小哥(划掉)罗伯特·帕丁森确定出演《新蝙蝠侠》,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蝙蝠侠”扮演者。

    导演推特发了3只蝙蝠,貌似又是三部曲的节奏。

    一波活久见。

    五方小哥(划掉)罗伯特·帕丁森确定出演《新蝙蝠侠》,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蝙蝠侠”扮演者。

    导演推特发了3只蝙蝠,貌似又是三部曲的节奏。

    10233337
  • 那大
    2019/3/22 17:35:34
    只想做个沙雕少年

    昨晚我笑的嘴酸,有时候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真的啥都不想干,看看这样无厘头的剧还挺减压的。先是以鳌拜为首聚集了一堆各种经典形象组成的魔王联盟,来了个boss大乱炖,什么保卫萝卜,画江湖之不良人里面的黑白无常,鹿鼎记里的韦小宝,炮炮兵里的泡泡,仙境传说20的恶魔波利、仙剑奇侠传三的景天,十万个冷笑话里的李靖……说实话不是一般人真不敢玩,重点是这剧召集了这么多人一定都不违和,笑死skr人!!

    <

    昨晚我笑的嘴酸,有时候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真的啥都不想干,看看这样无厘头的剧还挺减压的。先是以鳌拜为首聚集了一堆各种经典形象组成的魔王联盟,来了个boss大乱炖,什么保卫萝卜,画江湖之不良人里面的黑白无常,鹿鼎记里的韦小宝,炮炮兵里的泡泡,仙境传说20的恶魔波利、仙剑奇侠传三的景天,十万个冷笑话里的李靖……说实话不是一般人真不敢玩,重点是这剧召集了这么多人一定都不违和,笑死skr人!!

    10059378
  • 欧阳御风
    2018/8/7 23:12:58
    文明是什么?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个日本节目,把东京的一家人和非洲的一家人互换生活。日本人离开全球最现代化的东京来到非洲部落生活,也是和男主一样在原始贫瘠和野蛮面前受尽折磨,而且也总是试图以一种高级动物的姿态去改变什么,可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最后只想逃离。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非洲一家人在现代化的东京也将要窒息,最不能忘记的画面是非洲一家人面对日本人狭小的浴缸,一家人抱头痛哭。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个日本节目,把东京的一家人和非洲的一家人互换生活。日本人离开全球最现代化的东京来到非洲部落生活,也是和男主一样在原始贫瘠和野蛮面前受尽折磨,而且也总是试图以一种高级动物的姿态去改变什么,可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最后只想逃离。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非洲一家人在现代化的东京也将要窒息,最不能忘记的画面是非洲一家人面对日本人狭小的浴缸,一家人抱头痛哭。

    本片一直在生命延续和生命终结之间苦苦的求索。男女主甜腻腻的热恋充斥画面;索马里残酷的现实充斥画面;冰冷冷的海水充斥画面(本片的海一直是冰冷的与《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海一样冰冷)。不禁让我们反思人类几千年来苦苦追求的所谓的文明究竟是什么?是宗教信仰?是物质的丰富?是干净而充沛的水源?两个相爱的人能不被现实阻挠在一起孕育生命,这就是文明!

    【详细】
    9571378
  • 赤叶青枫
    2015/7/24 11:38:28
    《淑女涩男》:互联网喜剧的无限潜力
    文 / 赤叶青枫

    最近正在热播的都市喜剧《淑女涩男》虽然沿用了情景喜剧的传统表现手法,却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始终,不仅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将90后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夸张而不失真实的展现了出来,更是让人看到了互联网喜剧的无限潜力。

    我们知道,喜剧虽然是受众群体最广的影视类型,但毫无疑问喜剧并不好拍,光靠演员的装疯卖傻并不能满足观众日渐挑剔的胃口,稍不注意反而会沦为低俗。所以虽然每
    文 / 赤叶青枫

    最近正在热播的都市喜剧《淑女涩男》虽然沿用了情景喜剧的传统表现手法,却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始终,不仅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将90后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夸张而不失真实的展现了出来,更是让人看到了互联网喜剧的无限潜力。

    我们知道,喜剧虽然是受众群体最广的影视类型,但毫无疑问喜剧并不好拍,光靠演员的装疯卖傻并不能满足观众日渐挑剔的胃口,稍不注意反而会沦为低俗。所以虽然每年有大量的喜剧产出,真正赢得了好口碑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很难得的是,《淑女涩男》从播出之后,不仅收视率名列前茅,口碑也相当不错,这对于一部完全是由新人挑大梁的喜剧作品来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互联网思维,对大家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各个行业已经铺天盖地将这个词解释了个遍。而在影视剧行业,真正做到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创作中的案例并不多,而其实互联网思维用在影视剧行业中最直观的体现无非以下三点:接地气、有颜值、玩创新。

    接地气,毫无疑问,就是主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淑女涩男》聚焦90后的初入社会,自主创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塑造了马浮云、杨豆豆、余娅、安敏、林大卫这样一个又一个独具个性的角色。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满腔热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挫折、失败并不能打垮他们,反而让他们苦中作乐,继续前行。这不正是现实中默默奋斗着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么?虽然也傻逼过,却依旧憧憬着牛逼的那一天。《淑女涩男》首先在主题上就足够接地气,其次,演员台词也非常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对网络词汇的大胆发挥,很多搞笑的台词和桥段很生活化,如同我们身边某个二货朋友,亲切感十足。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正是来源于生活积累的各种笑料,让《淑女涩男》中所体现的幽默总是能让人会心一笑。

    除了接地气,有颜值也是互联网思维在影视剧行业中应用的重要体现。虽然演技不可或缺,可颜值同样重要。放眼望去,如今爆红的明星哪个不是颜值爆表的“小鲜肉”?颜值是如今已经成为了网络传播的重要动力,高颜值吸睛能力不容小觑。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已经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了,改编《后会无期》里那句台词就是“小孩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脸”,就连最不讲究颜值的喜剧也开始进入高颜值时代了。而《淑女涩男》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的几位主演,表演放松自然,无论是犯二装傻,还是装逼高冷,都让人代入感极强,颇具亲和力。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几位演员的颜值也不差,神经病模式的表演加高颜值,既满足了年轻观众的观感又能戳中笑点,这也成为了众主演吸粉的利器。

    最后一点,玩创新。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互联网思维致胜的法宝也在于这个“新”字。首先,聚焦初出茅庐的90后,这本身就是一种“新”,而又将故事背景设定为同样“新”的手机APP行业,更是一种创新。虽然我们对于手机APP创业团队一夜暴富的新闻有所耳闻,却鲜有以这个行业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作品,《淑女涩男》可谓开创了先河,将这个行业中不为人知的苦与乐用幽默的方式娓娓道来。另一方面的创新,则是在剧情方面的创新。虽然表现手法仍然是喜剧作品常见的情景剧模式,但是剧情上却天马行空,各种略显奇葩的情节虽然有夸张的嫌疑,却也不乏真实,神逻辑、无节操、各种脑洞大开,不一定能被理解,却必是笑料百出。也许本来也无需被理解,因为在老一辈人看来,90后的某些行为就是无法理解的,而这些不被人理解的行为却是90后思维和行事风格的重要体现,看似荒谬的行为背后其实仍然是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

    《淑女涩男》,这样一部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喜剧作品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喜剧更多的可能性,一如我们身边默默奋斗的年轻的人们,他们一无所有,但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时代,虽然前路未知,却无悔于青春。
    【详细】
    75461560
  • 举酒嘱客
    2017/12/2 0:25:12
    挺失望的
    演技爆炸啊……配乐也很贴合,狭小逼仄的地下场景,明暗的光影把至暗时刻的压抑,焦灼,冲突表现的很好,结尾的爆发也很有力度。 但是剧情完全不知所云,不明白片子要表达什么。 全面还原丘吉尔这个伟人? 歌颂伟大的,不屈不挠的英国人民? 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 感觉都想做,但...  (展开)
    演技爆炸啊……配乐也很贴合,狭小逼仄的地下场景,明暗的光影把至暗时刻的压抑,焦灼,冲突表现的很好,结尾的爆发也很有力度。 但是剧情完全不知所云,不明白片子要表达什么。 全面还原丘吉尔这个伟人? 歌颂伟大的,不屈不挠的英国人民? 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 感觉都想做,但...  (展开)
    【详细】
    8958218
  • 城外
    2018/3/10 19:38:04
    疯子的精神分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疯子失手杀了自己的女儿,他不只杀了自己女儿,为了帮全村拿到救济粮,他还在表彰大会上批判自己女儿是小偷,将自己的杀女行为合法化,甚至把这行为变成一个荣誉。 这彻底击垮了他的精神,他受不了这样的精神折磨,于是他疯了,疯了就能忘记这件事。但大脑不可能真的把这件事删...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疯子失手杀了自己的女儿,他不只杀了自己女儿,为了帮全村拿到救济粮,他还在表彰大会上批判自己女儿是小偷,将自己的杀女行为合法化,甚至把这行为变成一个荣誉。 这彻底击垮了他的精神,他受不了这样的精神折磨,于是他疯了,疯了就能忘记这件事。但大脑不可能真的把这件事删...  (展开)
    【详细】
    9214253
  • 金洋
    2020/11/18 1:27:43
    《冒牌上尉》--- 杀人如麻的19岁的冒牌上尉,真实事件改编

    《冒牌上尉》是一部德国反思二战的黑白电影,导演是曾拍过《时间旅行的妻子》的罗伯特.斯文克。

    影片讲述,在二战最后时期一个十九岁的普通国防兵假冒空军上尉,成为杀人狂魔的故事。获得了第65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

    本片是根据二战真实故事改编的,主人公就是史称《埃姆斯兰德刽子手》的威利.赫罗德。他18岁被征召服兵役,后被派往意大利参战。

    因为在一次

    《冒牌上尉》是一部德国反思二战的黑白电影,导演是曾拍过《时间旅行的妻子》的罗伯特.斯文克。

    影片讲述,在二战最后时期一个十九岁的普通国防兵假冒空军上尉,成为杀人狂魔的故事。获得了第65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

    本片是根据二战真实故事改编的,主人公就是史称《埃姆斯兰德刽子手》的威利.赫罗德。他18岁被征召服兵役,后被派往意大利参战。

    因为在一次战争中摧毁了两辆英国坦克而被授予一级勋章,19岁时他在撤退中与部队分离,电影中的故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后来的事看过影片都知道了,但与片中不同的是,被逮捕受审后因为当时战事混乱,他被错误释放。直到1946年因为偷窃面包被英国皇家海军再次逮捕,赫罗德才真正受到了处罚。

    经过核实,赫罗德一行杀害了125人。他被判处死刑,死时21岁。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在表现这个故事时,采用了『黑白』的色调,达成了与现实世界隔离的效果。不用跟现实相同的彩色,一方面是因为故事太残忍黑暗,如果与现实太多连接,观众在情感上接受不了。

    同时也是比较容易穿帮,所以导演用『黑白』来提醒大家『这是一个故事』,以减少观众在代入人物时的心里负担。

    影片的声音设计无疑是非常优秀的,许多桥段没有音乐,而是用画面场景的声音替代了背景音的作用。这些真实的犬吠,风声和炮火声,营造了肃杀,混乱的环境氛围,给观众很强的临场感,影片也因此获得了第31届欧洲电影奖的『最佳音效设计』奖项。

    从剧情上看,在『假冒上尉』的途中,主角其实漏洞百出。过长的裤脚,拒不出示的士兵证,还遇上了过目不忘的老仇人。

    但他每次都能在快要暴露时化险为夷,原因是,他有可以利用的地方。逃兵们要跟随『上尉』,让自己避免被追杀。旅店老板宁愿相信是真的有赔偿金可以拿,营地中的长官则需要元首特使的权力来解决僵局。

    除了各取所需,主角没被揭穿还有更为深沉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在遇见他的当下,人们其实已经『放弃了思考』。那时,摆在他们面前的看似有两种选择,『信』与『不信』。

    但身处当时的德国,人们没理由怀疑一个身穿『上尉军服』,高喊着『希特勒万岁』的『元首特使』。

    也就是他们并非完全出于理性的利益判断才『主动决定』相信他,而是在强大的符号系统和社会标签体系的影响下相信了他。只是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是真的经过思考才『选择』的相信,确实是让人挺感慨。

    电影在黑幕之后还有个彩蛋,男主一行架着印有『临时军事法庭』字样的军用车,穿越到了现代德国柏林的街头,身着纳粹军装的他被手下簇拥着,开始对当街的路人们公开搜身,抢劫,这是真实的柏林街景。

    出场的也都是真实的路人,不是演员。面对主角一行的无理举动,他们或疑惑,或畏惧,但大多数都选择了顺从。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像电影正片中的某些场景呢?为什么把二战民众换成了现代人之后,主角还能得逞呢?

    问题的关键可能还是在于那件军服,他们手中所持的武器,以及各种让他们看起来很职业的装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并没有使用手中的武器,路人也没有想到检查武器的真假。因为只要有了这些『军服』『武器』以及『装备』,很容易让人不会去深究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即使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也会下意识的服从。

    关于这一点,在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招募了一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参与者。并告知他们这是一项测试『体罚对学习行为作用与否』的实验,参与者们会随机抽选到『老师』或『学生』的角色牌。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一旦回答错误学生便会受到电击惩罚,如果连续答错,电压也会依次提高。在这期间『老师』和『学生』是被一堵墙隔着的,只能听见声音,但两人互不见面。接下来,为了更好地阐述实验过程,我会详细重述实验步骤。如果有兴趣的,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老师』,看看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学生回答错了第一个问题,电击机器的电压为45V。之后学生又答错了下一道问题,电压上升到75V。学生感到疼痛,并开始嘟囔。到达120V的时候,学生突然大叫了起来,并不停的敲打墙壁。这是『老师』可能意识到了学生受到了伤害,转头向一直坐在一旁的实验人员求助。接下来,身穿制服的实验人员会告诉老师『请继续』的指示。老师接着提问,学生再次答错,电压上升到150V,学生在墙对面那边大叫着『我有心脏病,我想退出实验』。但一旁的实验人员仍示意可以继续提问,并承诺『老师』无需为此承担任何责任。得到了保证后,『老师』选择了继续,直到电压超过了330V,学生那边已经没有传出任何声音了,实验结束。

    你可能会想,自己一定不会是这个残忍的『老师』。需要特别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受到真正的伤害。他们由工作人员扮演,电击惩罚也不是真的。那些尖叫声,捶墙声都是工作人员事先录制好的音频,而每位参与者被分配的都是『老师』的角色。

    而这个实验就是为了测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你猜会有多少人中途停止了这种不人道的行为呢? 实验的结果可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每个参与者都在电压到某个数值时提出了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的想法。

    但在权威人员表达了支持后,没有人在300V之前坚持停止,65%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极限的450V。

    一位亲历的参与者曾写道,当他在担任『老师』的中途想要停止时,便怀疑『整个实验可能只是设计好,为了测试寻常民众会不会遵循命令违背道德良心,如同德国人在纳粹时期一样』。

    当一个人被赋予伤害他人的权力时,如果有制服、职位、专业性,又或者看起来『合理』的理念。比如电影中『逃兵』已经被判了死刑,他们的存在危及德军战斗力,那么人们很有可能会做出可怕的事情。

    米尔格伦实验和《冒牌上尉》都给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是被命令走下尸坑的老兵,或者射杀逃兵的演员。他们放弃了自己曾相信的善良和悲悯,下意识地服从命令,这种『罪恶而不自知』的行为,被一位犹太著名政治思想家 汉娜.阿伦特 总结为『平庸的恶』。

    它指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或者放弃个人价值判断的『恶』。而在片尾,远离了人们可以比较容易逃避的历史。

    导演设计了这个在当代的彩蛋,他警示了人们,罪恶并未远离,平庸之恶仍有可能发生,『纳粹』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这正是身处和平年代的现代人需要特别警惕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冒牌上尉》是德国拍的。德国作为二战的挑起国,战后全国上下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 威利.勃兰特 下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2013年的大屠杀纪念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国对纳粹罪行负有永恒责任』。2015年在二战结束70周年,德国总统高克和民众一起悼念苏军俘虏。

    此外大量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深入探讨纳粹制度,战争和人性相关的话题。曾获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 君特.格拉斯,其代表作《铁皮鼓》就与二战有关。

    他剖析了当时德国小市民的盲从心理,借此抵制民众对纳粹历史的回避。而电视剧《我们的父辈》,电影《帝国的毁灭》、《浪潮》等等,重现了在时代裹挟下的大、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给人警示。

    另外在德国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德国的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分量的纳粹历史,并且强调要从多角度来看待这一历史时期所涉及的问题提醒大家要引以为鉴,时刻自省。这体现了德国在反思过去错误时的务实和正视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或许现在看来,那场改变世界格局的『二战』泰国遥远,它只是历史书上寥寥几页的内容,只存在于影像文字或长辈的口述里,但如今,强权也依然存在。

    年初,有一则『叙利亚难民骗3岁女儿笑对炸弹』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父亲怕连日战火给女儿留下心里创伤,便告诉孩子炸弹爆炸声是男孩们在玩烟火游戏,并约定听到这种声音就要大笑。这是一个父亲为了保护女儿,能说出的最令人心酸的谎言了。

    说回电影,一件『上尉军服』竟能让赫罗德犯下这样反人类的罪行,还能得到身边这么多人的支持,着实令人震惊。

    当一些权威标签或者外在信息摆在眼前时,人们会倾向于相信它,并服从它所暗示或代表的力量。而这个倾向通常比我们感觉上的要高更多,假设一个场景,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和一个上市公司的CEO,他们(过去所有)的经历和知识都是一样的,唯独此刻的身份不同,两人说出来的同样一句话,是很难被同等看待的。

    诚然,社会中的既有观念体系无处不在,我们也必然会受到它们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常怀反思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是不是真正『正确』的。

    从本心出发审视事情的对错,而且甚至当周围人都彼此影响时,保留自己的独立判断,时刻对危险的思想心存警觉。这样可能能尽量减少『冒牌上尉』这样的悲剧,这或许也是影片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129763920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