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9565
  • Thermale
    2017/2/16 21:19:10
    逻辑一塌糊涂

    如果不是别人送的票,是万万不可能去看的。如果知道是这种剧情,就算是送的我也不会去看的。让我坚持下来的居然是以前超级不喜欢的涛涛!

    电影名字游戏规则,我以为烧脑谍战剧,放到三分之二我一直幻想着剧情。什么涛涛和李子豪都是蓝衣社的或者涛涛突然醒悟之类两个人合起来玩了一把唐先生,当初涛涛救李子豪就是策划好的之类。结果变成芊芊替他父亲去死。我就问一下导演,怎么说服她爸把位子

    如果不是别人送的票,是万万不可能去看的。如果知道是这种剧情,就算是送的我也不会去看的。让我坚持下来的居然是以前超级不喜欢的涛涛!

    电影名字游戏规则,我以为烧脑谍战剧,放到三分之二我一直幻想着剧情。什么涛涛和李子豪都是蓝衣社的或者涛涛突然醒悟之类两个人合起来玩了一把唐先生,当初涛涛救李子豪就是策划好的之类。结果变成芊芊替他父亲去死。我就问一下导演,怎么说服她爸把位子借她坐一坐,她爸不可能让自己女儿替自己送死吧。

    福生也是蓝衣社一名地下组织成员,多好的牌啊,但是我根本没看到导演有什么伏线,也没看到福生任何作用。所以他演那么几分钟要干啥?突出内涵不能太急功近利,表达的内容要想丰富不是坏事,但前提是要有那个能力,老话还说呢,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是。

    还请原谅我愚钝,涛涛说得“我人傻做不出这么大的局”和唐先生说得什么不喜欢装傻配着我觉得还行,非要加一句比装傻更不喜欢的是傻子,所以涛涛真傻假傻?希望有人能给我解惑。

    如果说以上的我还能忍,那么那个李子豪一人单挑一宅人我实在不能忍,这比手撕鬼子还厉害呀!还是光着膀子,要不是他是主角,死了八百回了,导演,请尊重观众的脑子。还有慢动作,真是突如其来的骚,闪了劳资的腰。

    给了两星而不是一星,是因为一颗半给了涛涛,半颗给了何润东,演这么个“内敛”的人,也不容易。不是我贬低古力娜扎,她在雨中告白那几句我爱你,如果真的不爱,还是别说了,不然,把何润东想象成张翰也行啊!在雨中呱呱的那两句,难为涛涛还要演出很受伤的表情。娜扎要想圈粉,首先要知道的是,颜值不能当饭吃啊!

    我全程至少对我的母上大人说了五遍“我们去逛街吧”。影院人基本坐满是因为这是公司给的家属票。我结束还听到有人说差点睡着。我看完是真的很生气,这样的电影还做成3D,除了圈钱别无二选,我跟我姐说,这是低配版电影上海滩后来觉得这是上海滩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这部电影很让我失望,我丝毫感受不到所有制作这部电影的人的诚意,我觉得他们很对不起在电影中拿出演技的演员,那些演员根本不值。中国电影圈就是被这样的电影占位才会一直被人诟病。

    【详细】
    8364946
  • 贪睡的猫儿
    2021/8/27 2:59:59
    张博的演技让“秦天”有血有肉

    有一种底气,叫实力派的演技!u1s1张博身上那股子永远不变的正气,还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目前为止,张博的剧,他的表演还没有让我令人失望过。这次的《逐梦蓝天》感觉是博哥又一次突破,我太喜欢他演这种题材的作品了,从一开始的飞行员,军人形象的张博永远演在我的帅点上!开飞机的样子,追击敌机,甚至完成超高难度飞行击落敌机,实在是还原我军精神,看的人热血沸腾,加上博哥

    有一种底气,叫实力派的演技!u1s1张博身上那股子永远不变的正气,还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目前为止,张博的剧,他的表演还没有让我令人失望过。这次的《逐梦蓝天》感觉是博哥又一次突破,我太喜欢他演这种题材的作品了,从一开始的飞行员,军人形象的张博永远演在我的帅点上!开飞机的样子,追击敌机,甚至完成超高难度飞行击落敌机,实在是还原我军精神,看的人热血沸腾,加上博哥对秦天的人物塑造,既演出了这个角色所处年代年龄上的热血冲劲儿,又演出了飞行员的沉稳和责任感。还有当他驾驶飞机参与在剧中开国大典的飞过天安门敬礼的那一刻,画面感先不说,爱国情怀燃的我热泪盈眶,太骄傲~虽然后来因为受伤不能飞的样子,眼神黯淡身体佝偻着实在让人心疼,但当他说出决定造飞机的那一刻眼里的光又亮回来的样子,又被狠狠的戳到,再就是他面对挫折时的不妥协不放弃,都情不自禁的被带动跟他一样,哈哈哈,新买的书更香了,想跟剧中他演的秦天一样,每天打开学习强国,有!跨年龄的角色是很有挑战性的,《逐梦蓝天》这部剧70余年的时间跨度对演员真的是一种考验,但博哥对人物的把握很到位,现在看到30多集了,真的有觉得他是一个充满智慧又有点活泼且倔强的小老头,他对秦天在很多细节处理都十分很有趣~不过这也不是博哥第一次演这样跨度的人物了,之前在《大秦帝国》里,秦襄王嬴稷也是这样一个跨度很大的角色,从青年到暮年,但是这两个角色的反差感真的是巨大,一个是大国工程师的一生,一个是语文课本里最强反派的帝王,很难想象这都是同一个人演出来的,忍不住为博哥点个赞!同时,真的还挺期待“秦天”小老头后半生的戏份的,大概这个倔强的脾气,不会比年轻的时候“安分”!

    13827900
  • Danys ┇┇ 蓄须专用
    2008/1/10 22:13:56
    一个人和一家人的香江传奇
    关注这部电影是因为一个人,一个我喜欢的女艺人——莫文蔚。
    Karen是那种不因为五官俊俏而著称的美人,但是她的确当得起“美人”二字。她的声色艺都话题性十足,影视歌都硕果累累;出身于书香世家,却纯粹因为兴趣“下海”到娱乐圈打拼。绝对不主流的气质、爽朗豪放的作风,加上剑走偏锋却言之有物的作品,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酝酿出口感另类的香醇美酒,书写下独一无二的香江传奇。
    而她最敬佩的人就是自己的
    关注这部电影是因为一个人,一个我喜欢的女艺人——莫文蔚。
    Karen是那种不因为五官俊俏而著称的美人,但是她的确当得起“美人”二字。她的声色艺都话题性十足,影视歌都硕果累累;出身于书香世家,却纯粹因为兴趣“下海”到娱乐圈打拼。绝对不主流的气质、爽朗豪放的作风,加上剑走偏锋却言之有物的作品,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酝酿出口感另类的香醇美酒,书写下独一无二的香江传奇。
    而她最敬佩的人就是自己的哥哥——莫理斯。

    被莫文蔚推崇为多才多艺允文允武的头号偶像,莫理斯似乎也当之无愧。一个曾经追寻徐志摩的脚步,在康河漫溯的剑桥法律博士;一个撑一支长篙担当中西文化的摆渡人;一个将中国文化与本土创意带到外国、再将外国技术带回香港的奇人。
    他,也是本片的副监制兼编剧:第一部百分百香港制作的3D动画片《龙刀奇缘》。

    再远点,莫文蔚和莫理斯的祖父来自英国,所以他们算是混血。Karen会国语、粤语、英语、法文、意大利语,怕是其来有自。父莫天赐,生于香港;母何敏仪,香港第一代电视人,现为儿童癌病基金会副会长。祖父为已故战前名人莫理士;祖母罗惠德,原籍广东新会,罗氏为名门望族,世代书香。所以莫家堪称一门英杰。
    祖父莫理士(Alfred Morris),乃是香港著名学府——英皇书院的创校校长和知名慈善家,也是圣约翰救伤队的创办人。
    莫爸爸莫天赐自幼好易,伦敦大学专修中国古典文学,身兼拔萃男校教师、裁判司署秘书长、新界理民府田土委员、海南发展有限公司地产经理。旁及道家方术,即医卜星相等秘术。而家传藏书除真本秘本之外,更有不少养生健康汤饮食谱。同时作为一位作家、著名算命师,他曾预言2024年两岸完成统一大事。05年还出了一本书,名为《给莫文蔚的健美汤饮》。只因汤水,可说是莫家的健康之源。从莫爸爸娓娓道来的各种补健养生心得来看,便知他对汤水甚有研究,亦很爱煮汤与家人共享。难怪女儿莫文蔚是最忠实的支付者。无论是快煮或慢熬的汤水,都喝得一干二净。虽然只是一碗家常汤水,但不知不觉间,成为莫家两代维系感情的途径……

    再说本片灵魂人物莫理斯,当年因为读了《再别康桥》而毅然报考剑桥,之后也真的发了傻劲去撑船。本来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浪漫撑船人,在剑桥追寻徐志摩与英国剧作家马洛(ChristopherMarlowe)的足迹经年后,莫理斯却选择回归现实,当一个致力中西文化交流的摆渡人。
    “原来很写意的,真好像诗里说的‘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我曾幻想,如果穿着长衫,披条丝巾挂副圆眼镜,就会很潇洒。”结果读了七年,连法学博士都读完,就非走不可,再不走就会留在那一世了。与其说他追寻了另一个梦,倒不如说,这是他血液里带来的基因的驱使。
    “我是混血儿,而且已经不是第一代了。爷爷是威尔斯人,奶奶是中国人,父系那边我是第二代混血;母系那边,外公的爸爸是波斯裔印度人,却娶了一个德国太太,到我这代已是第三代混血。文化交流本来就是我的兴趣,加上香港是东西文化交汇点,很适合做这方面的工作。”

    回到香港,莫理斯最终选择了动画制作这一行。世人眼中,律师是身份地位俱佳的高薪厚职,相对而言,香港的电影业正经历严峻的考验。他说,从律师专业转投影业,一半是自己选择一半机缘巧合。“我对法律这科目很感兴趣,但做执业律师却不是我幻想的那样,所以毕业后我在英国教法律,教了几年觉得够了便回港,然后机缘巧合开始做动画。幸好我作了不同的选择,现在我发觉我很喜欢这工作,我的决定似乎是对的,当然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会做到我想要的成绩。”
    他说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美国市场。“在制作的地方首先发行,在版权保障上有好处,美国很注重这些,所以我们很需要第一时间在香港上画,即使因为太仓卒而影响票房也没所谓。”《龙刀奇缘》早前在内地与泰国相继上画,并会于稍后的福冈电影节上映及在全日本发行。“我们正与美国谈电影发行的问题,并希望推出一系列的相关产品,例如电视版《龙刀奇缘》、DVD、玩具、衣物等,以达至最大收益。电视剧本已经写好,如果成功,我就会是第一个香港人写电视剧本在美国放映了。我希望可以尽量留多些制作工序在香港做,因为这部作品始终是代表香港。”
    《龙刀奇缘》是全球首部以功夫为主题的电脑动画电影,他认为,香港无法在成本、器材、经验及时间上与外国制作硬碰,却可在功夫题材上发挥优势。“我希望这部戏可以让外国人知道香港制作是有国际水准的,这样就可以将外国生意带来香港。其实香港不是不行,问题只是港产片往往缺乏资源,不够时间和成本制作质素高的电影。”他又认为,近年业界眼光愈来愈短浅,大家都将每部戏视为短线投资,只着重有没有明星作市场保证,将自己局限在狭窄的本地市场。他相信,如果投资者肯放长线,投放多些时间与心机,不要太急于回报,香港是绝对可以吸引荷里活制作进来的。


    他不讳言,一个让他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路的重要原因,是为了妹妹莫文蔚:“我喜欢做创作性的工作,一个纯自私的原因,是我很想帮我妹妹。Karen是个很好的表演者,如果我可以做些事帮她更上一层楼,我会很满足,举例说,如果我写出一个好剧本,能吸引投资者开戏给Karen演,而这部戏是可以帮她有所突破,甚至让她过去荷里活,我是死而无憾!”他笑说。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这部动画片的粤、国、英语版都是Karen担纲配音。
    ——Karen的新专辑《L!ve》也邀请到莫斯理,为主打歌《台》选择莎士比亚《马克白》“Macbeth”与《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的两段,写了“人生如戏,世界就是舞台”等经典台词做Rap……
    ——在动辄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娱乐圈,能得到家人内外力挺,怎么能没有一丝温暖。Karen,何其幸运!
    (图)http://www.douban.com/note/23849841/
    【详细】
    12782510
  • ??
    2017/6/15 8:37:00
    没女神探

    三星,还okay的轻喜剧爱情电影,笑点还是有的。看的国语版,有点别扭,粤语的话会更好。一直都是叶念琛的粉丝,然而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少了很多叶念琛独特的爱情观点以及个人风格,让我颇感遗憾。

    帅帅的男神周柏豪居然成了娘娘腔,应该还是很有卖点的。至于女主阿宝,事业有成的女警,恋爱5年,被甩因为男朋友从来不是真的喜欢她,只是旺财。看到她被甩,我忍不住大叫,快抓住他让他分一部分钱给你啊!颓废

    三星,还okay的轻喜剧爱情电影,笑点还是有的。看的国语版,有点别扭,粤语的话会更好。一直都是叶念琛的粉丝,然而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少了很多叶念琛独特的爱情观点以及个人风格,让我颇感遗憾。

    帅帅的男神周柏豪居然成了娘娘腔,应该还是很有卖点的。至于女主阿宝,事业有成的女警,恋爱5年,被甩因为男朋友从来不是真的喜欢她,只是旺财。看到她被甩,我忍不住大叫,快抓住他让他分一部分钱给你啊!颓废了一年后的她接了一个难度颇高的卧底任务,要扮演一个与她本人完全不像的嫩模,找出杀害前男友的凶手。

    大概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就已经猜出整个故事,那个新加入的女生就是整容减肥的被解雇的那个人,好的,案件告破。从破案情节来讲,整部影片都没什么难度。影片大概看到40分钟的时候,我和朋友都开始坐立不安,怎么还有那么长,电影节奏不是太好。影片最后大家围成一圈讲故事和玩的游戏一代宗师,强行加笑点,没毛病。除了那些恶趣味的名字仍旧有叶氏风格,没有其他的了。

    最后,请还给我们一个帅帅的周柏豪。

    【详细】
    8603456
  • Asace
    2019/5/6 16:38:57
    前面可以,后面明显生硬

    1.总体来说还行,前半段沙溢李晨讨人喜欢,后面加的谍战逻辑有点强硬,估计迎合市场吧

    2.诚意之作,日本人说中国话演的蛮像

    3.地下埋的是战争死去的人,地上长出怨恨

    地下埋的是种子,就能长出庄稼,愿我们远离战争

    4.就剧中人物性格而言,沙溢对李倩,李晨对马苏现实中还真一般是这么个情况

    5.剧情张弛有度,时不时调侃吹牛一番,没有主角光环

    1.总体来说还行,前半段沙溢李晨讨人喜欢,后面加的谍战逻辑有点强硬,估计迎合市场吧

    2.诚意之作,日本人说中国话演的蛮像

    3.地下埋的是战争死去的人,地上长出怨恨

    地下埋的是种子,就能长出庄稼,愿我们远离战争

    4.就剧中人物性格而言,沙溢对李倩,李晨对马苏现实中还真一般是这么个情况

    5.剧情张弛有度,时不时调侃吹牛一番,没有主角光环,日本鬼子智商也可以,比没有手撕鬼子之类的情节

    6.情绪流控制的很好,后面几集的摄影师好评

    10160428
  • 路人而已
    2014/12/10 13:04:05
    不是所有的好人都能得到好报。。。
    晚上跟爸妈坐一起的时候部的不得不看了这部剧,然后习惯性搜索全集剧情,然后整个人都不好了。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想到了 养父的花样年华,因为这两部剧里的情节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女知青未婚怀孕,前男友自私离去,男主不离不弃。每次看到这样的剧情实在是无力吐槽,尤其是满仓在丈母娘刁难、景梅感情出轨的情况下依旧坚持下来。看的时候可能觉得他挺男人的。但毕竟不是每一个女的背后都有这么完美的一个接盘侠,也不是所有男的都喜
    晚上跟爸妈坐一起的时候部的不得不看了这部剧,然后习惯性搜索全集剧情,然后整个人都不好了。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想到了 养父的花样年华,因为这两部剧里的情节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女知青未婚怀孕,前男友自私离去,男主不离不弃。每次看到这样的剧情实在是无力吐槽,尤其是满仓在丈母娘刁难、景梅感情出轨的情况下依旧坚持下来。看的时候可能觉得他挺男人的。但毕竟不是每一个女的背后都有这么完美的一个接盘侠,也不是所有男的都喜欢喜当爹。这部剧也许满足了女性的幻想,但作为一个男的,实在是槽点满满。
    还有一个剧情设置不吐不快,因为女主种种原因,男主一生都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也许这样能避免男主在对待亲生非亲生子女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但我就是感觉不爽,也许有些封建吧,但凭什么男主就不能有自己的亲生孩子?要说缺憾美那就呵呵了。
    果然,国产剧的受众还是女性为主,我还是去看新闻联播吧...
    【详细】
    7236383
  • jjjjjjj
    2020/8/10 19:54:34
    【这个简介,不就是骗子宫吗?】
    这个简介??不就是逼着丁克生孩子吗??这不就是骗婚然后骗子宫的行为吗?既然婚前就说是丁克然后结的婚,再在婚后用手段让另一方怀孕,不就是骗子宫吗?这么想要,就自己生好吗,别祸害丁克女谢谢。。。。。。。。。。我已经能预感后面微博会因为男主行为撕成啥样。。而且这...  (展开)
    这个简介??不就是逼着丁克生孩子吗??这不就是骗婚然后骗子宫的行为吗?既然婚前就说是丁克然后结的婚,再在婚后用手段让另一方怀孕,不就是骗子宫吗?这么想要,就自己生好吗,别祸害丁克女谢谢。。。。。。。。。。我已经能预感后面微博会因为男主行为撕成啥样。。而且这...  (展开)
    【详细】
    12787214
  • 王舒旸
    2017/8/16 14:33:32
    老干部靳东表演太统一化
    看了开头就有些让我尴尬,此电视剧靳东的表演和《欢乐颂》《我的前半生》等等太过统一化。尤其在开头完成任务后训斥小女警时,靳东表演的讲道理桥段,让我感受到在训斥《我的前半生》罗子君的场景简直一模一样。人物的统一化设定让原本很有气质的老干部靳东,逐渐让广大观众失...  (展开)
    看了开头就有些让我尴尬,此电视剧靳东的表演和《欢乐颂》《我的前半生》等等太过统一化。尤其在开头完成任务后训斥小女警时,靳东表演的讲道理桥段,让我感受到在训斥《我的前半生》罗子君的场景简直一模一样。人物的统一化设定让原本很有气质的老干部靳东,逐渐让广大观众失...  (展开)
    【详细】
    8754214
  • phoebe
    2020/5/21 8:02:30
    在理想的世界里,爱人的凝视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篇因为内容太激进或太敏感而不能刊登的约稿————

    这个发生在1770年的爱情故事是两个年轻女子的故事,是一个只属于女性的故事。

    在女性主义理论中,有个词叫“男性凝视”。不管是在真实的世界里。还是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女性都常常处于被男性凝视的状态。

    —————一篇因为内容太激进或太敏感而不能刊登的约稿————

    这个发生在1770年的爱情故事是两个年轻女子的故事,是一个只属于女性的故事。

    在女性主义理论中,有个词叫“男性凝视”。不管是在真实的世界里。还是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女性都常常处于被男性凝视的状态。她们是被观赏的对象,是被物化的客体。她们自己也从男性的角度看自己、以男性的评价定义自我。女人仿佛没有主观的感情和思想,仿佛不是活生生的人。

    《燃烧女子的肖像》中的现实世界正是这样一个世界。不管是艾洛伊兹,还是她的母亲,结婚前都先把自己的肖像送到丈夫家中。她母亲的肖像挂在家中的客厅里:“这幅画比我先被送到这里。当我第一次走进这间房间,就看见墙上挂着自己的肖像。”先有肖像,后有她;肖像占据了比她本人更重要的位置。在自己家里,她第一眼看到的自己是画里的自己,是男画家眼里美丽温婉的准新娘,是丈夫眼中的一个合格的、可以婚配的未来妻子。画中人永远带着优雅的微笑。这是她终生需要扮演的角色。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女性的爱情誓词不是“我愿意”,而是“您看,这是您的妻子,我会永远扮成她的样子好让您满意”。

    可真实的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了的她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们只能通过只言片语推测她的内心世界。玛丽安说艾洛伊兹 “并不悲伤,她只是愤怒。” 艾洛伊兹的母亲回答:“你以为我从没经历过这种愤怒吗,我很清楚这种感觉。”但话题就此终止。片中还有另一处类似的情节。刚到不久的玛丽安向女仆苏菲打听艾洛伊兹的姐姐:“她是病死的吗?”“不是。”话题戛然而止。

    艾洛伊兹的妈妈,艾洛伊兹的姐姐,世间千千万万的女子,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问过她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世界并不关心这个问题,甚至谈论这个问题几乎是一种禁忌。女子的本分是做好画中人。她们自然能感觉到其他女子也有与自己相同的痛苦,毕竟共情是人类的本能。可即使同处一室,她们也仿佛两个相邻画框里的假人。她们口不能言,在短暂的目光交接以后扭过头去不看自己的同伴,重新端起完美的笑容迎接来自画框外的男性凝视。

    一开始玛丽安的身份是男性凝视的代理人。她是为艾洛伊兹绘制相亲肖像的画家,她的工作就是凝视艾洛伊兹,把她画成合格妻子的模样,然后交出作品、把她嫁出去。玛丽安是凝视者,艾洛伊兹是被凝视者。此时她们的关系算不上融洽。玛丽安总是很焦虑,担心被艾洛伊兹识破身份。艾洛伊兹总是穿着深色衣服,用帽兜把自己裹起来,而且她从来不肯露出画中人该有的甜美微笑——她用这些方式躲避凝视。

    玛丽安开始描绘这个被凝视的艾洛伊兹,可应该坐在画家对面的艾洛伊兹始终是缺席的。对着一条绿裙子、一个空壳终究画不出传神的画。衣服再美,再怎么千描万画,也不是真实的艾洛伊兹。玛丽安的第一版作品和前一位画家的作品并无本质区别:有精美的衣褶和花边,却没有脸。

    艾洛伊兹毫不客气地说:“这是我吗?我觉得她没有生命?您眼中的我就是这样的吗?”

    画中人绝不会评价画家的描绘是否传神。仅这一句话就足以让凝视者-被凝视者的关系开始消解。

    故事的转机是艾洛伊兹的母亲离家。家里只剩下三个年轻女子——艾洛伊兹、玛丽安和女仆苏菲。在这一段故事里没有任何男性角色。在篝火晚会上唱歌跳舞的都是女人,扑火的是女人,卖东西的是女人,秘密给人堕胎的还是女人。母亲走后,世界突然变成了一个没有男权、没有男性凝视的乌托邦。 三个姑娘不再是拘谨忧愁的画中人,她们突然能够坦率放松、毫无禁忌地互相交流:“您尝过爱的滋味吗?(结合上下文,这其实是问对方是否有过性经验。)”“我未婚先孕了。”“您想要孩子吗?”“不想要。”她们甚至能很坦然地帮助女仆苏菲堕胎,并把手术的场景画下来。这些谈话和行为在今天也算敏感,更何况在1770年。在没有男性的世界里,女人们本来应该这样活着。

    在这个理想的世界里,凝视者-被凝视者的关系进一步消解。玛丽安看到了真正的艾洛伊兹,她渐渐能描述她的每一种样子:“当你心神不定便会握紧双手,当你感到尴尬便咬紧下嘴唇,当你生气便会盯着别人看。”她看到了艾洛伊兹的笑容,和画中人那种娇媚温婉的笑容不同,她的笑是生动的、有攻击性的。有人批评扮演艾洛伊兹的演员阿黛拉·哈内尔不够漂亮,不够年轻。我觉得这么说的人完全搞错了。艾洛伊兹绝不能是一个脸上连毛孔都看不见的瓷娃娃,她应该是哈内尔这样的。她应该有这样倔强挑衅的眼神,坚强有力的下颚,有时会微微皱起的眉毛。那个能愤怒地控诉波兰斯基的姑娘是非常合适的选角。

    艾洛伊兹也看到了真正的玛丽安,她曾经以为玛丽安不会理解自己:“因为你有选择而我没有”。而现在她知道,一个女画家不能裸男,而她的玛丽安会悄悄地画。她现在确认了同为女人的她们有着共同的苦楚和悲伤,也有着一样的勇敢和抗争。她说:“我和你是平等的,我们的处境完全一样。你看着我的时候,我也看着你。”

    在理想的世界里,爱人的凝视理应如此。那是平等的、相互的凝视,是作为一个人被完整的看见、理解和接纳。人们在爱人的目光中成长,在爱人的目光中成长重新发现自己。在男女之间,女人按恋人的标准审查和重塑自己;可在女子之间不是这样,她们从爱人的目光中看到自己原本不曾理解或不敢确认的自己。在影片的结尾处,玛丽安把一面镜子放在艾洛伊兹的私处,对着镜子在艾洛伊兹的书上画自己的肖像。她画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双颊绯红、眼睛却无比坚定的女子。那幅画和客厅里挂的女子肖像画多么不同!从此以后,她都会是一个有情欲、有信念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裙裾与微笑堆出的假人。这种成长是艾洛伊兹的凝视给她的。

    但这样的爱也许只有在没有男权的乌托邦里才能维系。母亲回来以后,出现了全片的第一个男性角色——负责把艾洛伊兹的肖像送去米兰的信使,他用两块厚厚的木板把画里的艾洛伊兹钉了个严严实实。男人的出现等于枷锁,等于自由的终结。之后画面中出现了许多男性,比如画展上许多男人在互相交谈,玛丽安却一个人站在自己的画旁边。她孤独地挤过许多男同行身边,没有人和她攀谈。最终她只能在艾洛伊兹的肖像画里找到些许安慰。那幅画里的艾洛伊兹似乎有玛丽安记忆中的影子,又似乎只是一个牵着儿女的标准画中贵妇。她仍是一个只能偷偷画裸男、只能署父亲名字的女画家。而她仍是一个必须嫁人生子的富家小姐。这是现实世界真正的样子。少女的乌托邦瓦解了,她们别无选择,只能像俄耳莆斯和欧律狄刻那样告别。

    【详细】
    126092963
  • 紀灵儿
    2021/4/7 4:30:44
    蛮荒之地难存温柔

    这部反类型的西部片很容易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与那个时代淘金热相关的书。马克吐温好像就以此题材写过不少。但书中那些冒险,血腥,暴力似乎并未在电影中过多呈现。

    第一头牛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温柔,或者说厨子的温柔。

    这部反类型的西部片很容易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与那个时代淘金热相关的书。马克吐温好像就以此题材写过不少。但书中那些冒险,血腥,暴力似乎并未在电影中过多呈现。

    第一头牛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温柔,或者说厨子的温柔。

    13373325
  • 阿云西瑛
    2019/1/28 10:24:21
    孟珏:芳华易逝,风骨永存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容若这是我最喜欢的纳兰容若的一首词,意思是说人生如果能像初次相见那般美好,就不会感伤离别之后的痛苦,人的心是很容易在光阴中改变的,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云中歌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孟珏,且不说桐大将他塑造成长安城中最美的男子,他有智谋,识大体,懂诗赋,善琴曲,有抱负,乃是人中龙凤,光凭这些才华桐大都没有让孟珏辜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容若这是我最喜欢的纳兰容若的一首词,意思是说人生如果能像初次相见那般美好,就不会感伤离别之后的痛苦,人的心是很容易在光阴中改变的,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云中歌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孟珏,且不说桐大将他塑造成长安城中最美的男子,他有智谋,识大体,懂诗赋,善琴曲,有抱负,乃是人中龙凤,光凭这些才华桐大都没有让孟珏辜负——玉之王的称号,然而他的感情却是冰火两重天,我只能用“人生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来整体概括。桐大赋予他的魂是阳光与阴霾并存,他的魄则是胸如大海,波澜不惊。这样一个人,他的感情却是“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如此的悲壮,凄苦。他不断地在背后付出,被云歌误会,不解,甚至宁愿此生不相见。所以,我又得提到“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云歌以为孟珏欺骗了她,她不能理解,不能包容,不可信任,这才导致原本相爱的两人越走越远,假如当初云歌能够坚信孟珏,试着去了解他的过去生活,云歌就不会觉得他们的感情是云里雾里看花,外表是甜蜜的,内心却是苦涩的。说的好听了,她是单纯,不好听就是愚昧无知。她以为孟珏的心善变,自艾自怨,却没有想过她自己的心也是容易善变的。当一个人面对一段感情,选择不再信任的时候,也就是结束的时候。云歌就是这样的,她不愿相信他的解释,也不愿给他时间,乃至于他们的误会越来越深,她负气离开遇到另一个她所等的人刘弗陵,她和孟珏的感情就已真正夭折。两个人如同两条地平线一样,永不相交,越走越远。

    人都是如此,只相信别人的变心却不相信自己也是很容易变心的。时光催人老,情意逝水流。时过境迁,再叹息,留给人的永远都只能是回忆。再真的情,再悲的人生,最终都要付诸黄土,掩埋白骨。 故事中有趣感人的地方有很多,情节趣味,必有线索,必有矛盾,穿插得当,意味深长。

    孟珏与云歌初见时,她是个家境富裕,热情善良的小姑娘,他却是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被人追打的流浪儿。初见时,她牵着雪驼,穿了一双珍珠绣鞋,价值连城,他却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因为一块馒头被人暴打,两人的生活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怨恨世人,唾弃社会,恨自己父亲杀死自己的弟弟,恨生活窘迫母亲流亡饿死,恨朝廷让他无家可归,他为自己的种种遭遇鸣不平。而她却不知道什么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她身边都是爱她疼她的人,从来没有尝过饥馑是什么滋味,她或许没有噩梦,但有过孤独。幸好,她的心很柔软很善良,她没有嫌弃他脏,穷,甚至伸出自己白净的手握住了肮脏的手,那一刻,他的心被暖到了,他感受到了温暖和热情,感受到她和别人不一样,然而生活的种种让他觉得她的情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于是他嘲讽她,挖苦她,甚至讨要她的绣花鞋上的珍珠,他以为她会像其他人一样骂他可恶,她却微笑着送给他,让他去看病,她走了,他却迷茫了,他把绣鞋掷出,终究舍不得丢掉唯一的温暖,又捡了回来揣在怀里,这一别就是十年光景,他被孟西漠收养,学了很多东西,并成为一个很优秀的男人,这一切若不是那份真诚的温暖,我想,他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优秀,他让自己变成这样的人,并不完全因为财富地位,他只是想他能拥有这些便有足够的条件去追求当初给他温暖的女孩。初次的相遇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最温暖的,这段情节十分有趣,情缘从那只珍珠绣鞋开始,然而,孟珏没有想到的是云歌的另一只绣鞋赠给了刘弗陵,让云歌记住的是这段情缘,而不是她与孟珏的那段。十年如约,不远万里,云歌来到长安,只为了绣鞋的约定,她找寻刘弗陵,却错将刘病已当做刘弗陵,刘病已当时已有了许平君,她以为刘弗陵变心,她当时的心情恐怕比“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更加凄凉。美好的姻缘都是一波三折,云歌情殇,却不知背后也有个人为了她而悄悄难过,她毫不知情,这个人就是一路跟着她来长安的孟珏,爱情是多么伟大。云歌得知孟珏跟踪她来,还偷了她的钱袋,让她倚靠他,她认为此人卑鄙,不择手段,却不知这份情是这么意味深长: “云歌,这个世上,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如你一般,平安、富足地长大。我每走一步,若不小心,结果不是走错路,而是万劫不复。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用‘对’与‘错’判断,更多的人是在对错之间行走,我们只能在现实面前选择。”“云歌,长安城内,我一切的刻意都不是为了‘认识’,而是为了‘重逢’。纠缠,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结束?永不。”“云歌,我想你记住,人生就如今天的登山,看似到了绝境,但只要坚持一下,就会发觉绝境后另有生机。每次的无路可走,也许只是老天为了让你发现另一条路,只是老天想赐给你意想不到的景色,所以一定要坚持登到山顶”。…… 云歌,你懂了吗?你真的听懂了吗?孟珏,这个高傲,不肯屈服的男子,他的心,他的情,就在她踏进皇宫的那一刻彻底被践踏了。刘弗陵得了奇怪的胸痹,无药可救,命在旦夕,是他孟珏,那个高傲的不肯屈服的男子,他忍耐着痛苦去为情敌诊病。 最终,云歌心爱的男子刘弗陵终究还是死了,带着他的不舍离开了人间。云歌以为是孟珏杀害了她的爱人,她自始至终还是不信任孟珏,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信任过,这是多么可悲的结局啊。她的决定更令人心寒,她给背后默默爱她,为她付出的人下了毒,难道天下的人除了真就是假?除了爱就是恨么?除了背叛就是信任?难道就不能有其他?知道了事情真相,云歌,你为什么没有怪刘弗陵呢?你为什么那么信任他却不能选择相信孟珏?刘弗陵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啊,他也骗过你,他若真是为了爱,为什么不能去长安找你,而是你来找他?为什么你能原谅刘弗陵,却不能原谅孟珏,你能给刘弗陵时间,却不能给孟珏时间?时间见证爱情,爱情见证信任,终究还是你辜负了他,辜负了信任啊……真相过后就是结局:云歌独自一人回到了大漠,孟珏却是万箭穿心。桐大虽没直接写他是生是死,万箭穿心最终倒在沧河上,这种生的希望不会很大,结局苍凉悲怆,他的一生就如他的情,冰凉地倒进沧河里,他还想着初见时的那美好一刻,然而芳华易逝,风骨却永存,永远地让人呜呼,愤鸣!文中的情节趣味多半以寻找,矛盾生成和真相揭示来完成的,文风比较悲凉,这样才更容易让读者共鸣,引发深思。而描述性的文字桐大处理的并不是特别好,她大段描写了当时的权臣霍光把持朝政,和当时的政局如何如何,我真心是跳过看的,然而对于菜式描写真是精益求精,十分生动有趣,她没有说这是什么菜,那是什么菜,怎么做的,而是每道菜式都用了一道谜底讲述出,更让人记忆深刻,菜式我记不全,只有最后一道名谜题我记住了,“人生如参商,不见东和西。”参商人生,其实是一个典故,我特意查了一下,参商是星宿中的参星和商星,如果天空中出现了参星,就会看不见商星,两颗星始终在东西两方交替出现,永不相见。这是听着多么优雅的一道菜名,却道出了相思之苦。这道菜比喻了云歌和刘弗陵二人就如这参商二星始终不得见,一语即破,比任何解释性的材料更生动有趣,我很喜欢。文中的爽点,就是那段孟珏被刘病已追杀,在山林中受伤,云歌去救他时,他终于把积蓄多年的感情讲述出来,从那双珍珠绣鞋开始他们的相识,再到他去她家提亲遭到拒绝,再到跟随着她一路来到长安是怎么的爱慕她。总算把他是骗子的黑锅从云歌心中抹去,并得到了云歌对他感情是真的肯定。这段是比较爽的,因为我终于可以替孟珏出口气了,至少他的爱很真诚,云歌救他不要他死,至少也肯定了孟珏的爱与真诚。

    99223185
  • Silent Lullaby
    2018/9/28 8:37:49
    大家讨厌的Cindy,其实就是身边的你我他

    在豆瓣上看到很多小伙伴骂Cindy,其实我有点惊讶。

    我不讨厌Cindy,不仅因为她极富喜感的长相、表情和口音带给了我无数笑点,还因为她是个很真实的小人物。

    先说下背景:

    我现居纽约,就个人了解来说,像Cindy这种在纽约贫民窟土生土长的黑人,他们与白人警察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中国路边摊小贩和城管的关系,或普通市民和权贵的关系——猫和老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在豆瓣上看到很多小伙伴骂Cindy,其实我有点惊讶。

    我不讨厌Cindy,不仅因为她极富喜感的长相、表情和口音带给了我无数笑点,还因为她是个很真实的小人物。

    先说下背景:

    我现居纽约,就个人了解来说,像Cindy这种在纽约贫民窟土生土长的黑人,他们与白人警察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中国路边摊小贩和城管的关系,或普通市民和权贵的关系——猫和老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平时老实本分尚且勉强过个小日子,一旦摊上事儿硬扛上了,就是死路一条。

    在贫民窟,警察可以借很简单的理由,随意搜身、拷打甚至击毙黑人。美国历史上这样的悲剧事件很多,也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关注。近年的一起,NYPD的华人警官Peter Liang在布鲁克林执法的过程中,因误判而击毙了一名无辜的黑人青年,在全美引起了轩然大波。黑人群情激愤上街游行,要求严惩这位警官。其实这位华人警官是不幸成了出头鸟,黑人社会的愤怒,来自于长期受到白人警察的压迫和不公正对待,却敢怒不敢言。这是积怨的一次总爆发。

    美国社会表面上看起来很繁荣,深入去挖掘存在很多社会问题,种族歧视是无法避开不谈的一部分。在黑人眼里,白人警察就是特权阶层,他们不敢惹也惹不起的。这种畏惧心态,是被文化和成长环境刻进骨子里的,就好比中国人总有“官老爷”思维一样,这种潜意识很难改变。

    …………………………...…………………………...…………………………...

    Cindy面临的困境是:作为唯一目击证人,她若站出来指认警察,能不能靠她作为黑人罪犯的一人之言为Taystee翻案,这首先要打个很大的问号。同时她还要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成为众矢之的,若警察要脱罪,第一个得除掉的就是她。

    在这种困境中,她选择了“怂”,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自保。

    影视作品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把角色放入日常生活难以遇到的dilemma中,让角色在极端情况下去做选择,以此来探讨人性和社会。艺术高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和Cindy做出同样选择的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放在中国的环境中来举例,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的平民,成为了当权者罪行的唯一知情人,揭发官员有一定概率能帮助到好友。必须强调两点:

    这种揭发不是匿名举报,也不是注册马甲发微博,而是把自己全部的信息包括父母家人都暴露出来的当庭指证,面临第二天就可能因“查水表”被做掉的风险。

    能不能帮到好友也是不确定事件,若不成功以后的日子肯定万劫不复。

    那么这个平民敢不敢?

    我相信很多人会敢,但肯定也有不少人不敢。不敢的人是没有资格骂Cindy的。

    这是小人物的可耻,也是小人物的悲哀。

    …………………………...…………………………...…………………………...

    去掉“杀人”、“法庭”这种极端条件,就算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同学遭遇霸陵,有多少朋友选择视而不见,不想惹火上身?

    同事得罪上级,有多少人在明知上级有错的情况下三缄其口,为明哲保身?

    京东创始人在美国发生的案件,绝不是初犯,也不是个例。同类案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双方当事人身上,不知道发生过几百几千起,又有多少知情人敢站出来实名对抗?甚至大多数受害者本人都不敢站出来,更别说受害者的朋友们了。

    当老婆被有钱有势的富二代在网络上嘲讽时,曾经“男友力爆棚”手撕前女友的李晨,这回选择了沉默是金。面对权贵,连为自己的妻子发一条微博都做不到,这就是很多所谓的“名人”的选择和做法。欺软怕硬到极致,比Cindy都不知道怂了多少倍。

    …………………………...…………………………...……………………………

    写两处剧中的细节:

    Cindy一开始并非有意供出Taystee,而是在解释自己的指纹为什么在枪上的时候说漏了嘴,不小心说出了T的名字,后来只能顺着错下去。

    Cindy在出庭前良心不安想要改证词,但被律师劝阻了。临时改证词会让她成为unreliable witness,同时跟检方签的协议也会作废,还会受到提供伪证的处罚。所以节骨眼上,她依旧选择了保全自己。

    …………………………...…………………………...……………………………

    从Cindy各种背景回忆能够看出,她性格的关键词是:鸵鸟,不负责任,没有原则。

    几件事都可以体现:逃避照顾女儿,当有女朋友的男生的炮友,在机场工作的时候小偷小摸。她不敢承担做母亲的责任,也不敢承担指证当权者的责任。所以这一季中她的选择,虽让人心寒,却合情合理,符合美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也符合她的人设。

    案件初始我就猜到Taystee必会被判有罪。原因很简单,要是Taystee判了无罪,编剧故意埋的这么多伏笔,不都全付诸东流了吗?编剧不会白做工的,所以陪审团一定要判Taystee有罪,这样下一季才有东西写嘛~

    【详细】
    96732121
  • 特利安Torian
    2023/1/11 19:54:04
    很不合时宜的电影,不过至少比那些有闲情雅致虚构“爱伦坡西点连环谋杀”的电影要有意义一些

    电影里主角最后的台词“越战是完全失控的混乱,不确定是在拯救世界”显然是误导性的。

    战争难道不都是混乱的?你是指意大利人当街把墨索里尼等法西斯分子处决不够混乱?还是美军轰炸德国和日本的城市不够混乱?难道对着墨索里尼的尸体歇斯底里的吐唾沫的人群和东京街头堆叠的焦炭状死尸是有序和可控的程序和结果?那么,为什么处决法西斯可以接受,轰

    电影里主角最后的台词“越战是完全失控的混乱,不确定是在拯救世界”显然是误导性的。

    战争难道不都是混乱的?你是指意大利人当街把墨索里尼等法西斯分子处决不够混乱?还是美军轰炸德国和日本的城市不够混乱?难道对着墨索里尼的尸体歇斯底里的吐唾沫的人群和东京街头堆叠的焦炭状死尸是有序和可控的程序和结果?那么,为什么处决法西斯可以接受,轰炸纳粹和军国主义国家的城市可以接受,处决越共和轰炸越共就不能接受,成了一些人口中的“完全失控的混乱”呢?

    暴君、刽子手、奴隶主屠杀成千上万,给无数人的脖子上拴上铁链子迫使他们当奴隶,为什么有些人对这些罪行如此麻木,视而不见,甚至赞许?为什么为自由而战的人杀掉暴君、刽子手、奴隶主,却被有些人视作“不可接受、无法容忍”的行为,以至于他们为此痛心疾首口诛笔伐,并且把法西斯、纳粹、恐怖分子、战犯的帽子扣到为自由而战的人的头上呢?这些人大概更想生活在有古拉格,有红色高棉的骷髅山,以及少数红色权贵作威作福的国家吧。

    任何战争的混乱也比不上我们周围那些脑子里一团浆糊的人的观点混乱。人们的思想确实被巧妙的毒化了,以至于成了是非不分的恶棍。

    除了某些误导性的信息,这个电影还可以,可惜不合时宜。因为现在乌克兰人正在奋起抵抗俄国的入侵。人们难道不该为自由而战吗?就该做奴隶?这是很不合时宜的电影,不过至少比那些有闲情雅致虚构“爱伦坡西点连环谋杀”的电影要有意义一些。然而我只能给它比那些我连看都不想看一眼的“颇有闲情雅致”的电影更低的分数,因为它一面看似借主角之口谴责“你们这些媒体只报道对战争不利的内容,以偏概全”,一面在电影里确实以偏概全展现出诸如把越共扔下飞机和哭泣的小孩的场面,问题是,怎么不问问越共干了哪些事情?在那些电影没有拍的历史的角落里,有很多哭泣的小孩的父母就是越共打死的。

    大日本帝国的航母确实是美军击沉的,亚特兰大的军工厂确实是谢尔曼烧毁的,但战争不是谢尔曼挑起来的。如果奴隶主和暴君想要为害世界,人们只有迎战他们,打破奴隶的锁链,摧毁法西斯的战争机器或城市,为自由而战。

    虽然这个电影不合时宜,但至少呈现了一点点为自由的世界而战的战士在战场上的艰苦条件。

    向争取人类自由、捍卫人类自由的人致敬,他们是不分时代和国籍的。

    【详细】
    148811096
  • 不吃面包_
    2019/3/27 22:58:50
    不会起标题

    看标题以为会是部欢乐轻喜剧,没想到却在全八集,平均每集不过20min的小芝麻里收获了不少西瓜籽,内涵相当的……在这里,我想用“夫妻平权”形容应该比“女权”更恰当。

    剧里,不会刻意展现婚姻的坟墓性或离婚后的回归本性,不会平面化得塑造极端好或不好的人物形象,也不会强行用温情或所谓责任给予故事一个强扭的圆满结局。剧中的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人过着和所有人大同小异的普通生活,遇到一些可能发生在

    看标题以为会是部欢乐轻喜剧,没想到却在全八集,平均每集不过20min的小芝麻里收获了不少西瓜籽,内涵相当的……在这里,我想用“夫妻平权”形容应该比“女权”更恰当。

    剧里,不会刻意展现婚姻的坟墓性或离婚后的回归本性,不会平面化得塑造极端好或不好的人物形象,也不会强行用温情或所谓责任给予故事一个强扭的圆满结局。剧中的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人过着和所有人大同小异的普通生活,遇到一些可能发生在任何家庭中的普通矛盾,当然也包括如今愈发普遍的离婚。

    一个对细节诸多挑剔的女人和一个受够了被管制的男人终于在有一天为结束这种彼此干预的生活而离婚,然而他们与其他离婚夫妻不同的是,结束法律关系却仍旧住在一起——采取轮班上岗制,即各自带三个孩子一周,值周的人陪同孩子住主屋,另一个人就住主屋旁边的车库(国外的车库看起来就像一个九十平方米平方米的精装房)。

    在这种制度的轮换下,夫妻双方都从凝重的家庭氛围和繁重的夫妻责任中解放出来,有机会去寻找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倾斜重心而失去的自我。同时,值班的丈夫体会到身为家庭主妇的前妻的辛苦,而妻子也在一系列的经历中有机会了解到前夫真正的想法。通过离婚后的合作生活,他们反倒学会了如何放松与互相尊重,学会了照顾对方的情绪和分担辛苦。

    除此之外,二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孩子们充分认识到这个家是由各司其职的父母共同创造而成,二者缺一不可。身为女权推崇者的大女儿一边头头是道地讲着女权理论,一边却无形中否定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价值,在她的价值观里,似乎只有足够酷炫、绝对追求自我才是值得推崇的独立勇敢。可当妈妈告诉她,自己为家庭所做的一切并非因为天花板只有这么低,而是因为他们的降临原本就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因为爱,所以心甘情愿去做,所有一切无关牺牲与束缚时,女儿的女权说终于打破真空玻璃瓶,实现两代人思想的拥抱。

    任何女人疯狂起来都可以很吓人,当然男人也是。可很多父母即便有很多在孩子眼里“不正常“的地方,也终究没有走向疯狂,不是因为他们刚强,而是因为使命感在让他们硬撑。很难想象当自己有了家庭、为人母时,要如何完成如此庞大的人生课题,但可以预料得到,所有一切都必须手忙脚乱得从零学起,因为这门课既没有培训学校,也没有统一课标。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自己有且仅有一次的生命,便理所应当的要求父母不可以出错,否则就是对自己宝贵人生的摧残,可父母的人生又能重来几次?大家都是第一次走没有回头的路罢了。

    人生不必刻意寻找和塑造,找准目标,顺其自然,越是步步紧逼,越是难于追寻。

    【详细】
    100721094
  • i姑娘
    2009/2/15 20:27:40
    攻壳机动队笔记
    这果然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的合成词,代号,典故。

    押井守(和宫崎骏、大友克洋)在日本有三大监督之称。2004年《Innocence》进入了嘎纳竞赛单元,创动画片之先河。
    攻克系列目前包括两部电影版和两部TV版。从故事上,两部电影《GIS》和《Innocence》是故事连续的。TV版的攻克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和《GIG》。


    这果然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的合成词,代号,典故。

    押井守(和宫崎骏、大友克洋)在日本有三大监督之称。2004年《Innocence》进入了嘎纳竞赛单元,创动画片之先河。
    攻克系列目前包括两部电影版和两部TV版。从故事上,两部电影《GIS》和《Innocence》是故事连续的。TV版的攻克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和《GIG》。




    硅与铬的狂欢节 ---关于Cyberpunk
    原载于大众软件中旬刊,作者是NTRPG的JHVH
    专题

    现在回首上世纪80年代,是个很奇妙的年代。虽然全世界陷入冷战的阴霾,但是美国本土却充满着奇异的乐观精神。这反映在80年代早期的电视、电影,和通俗文化中。那是电子信息技术爆炸的年代,计算机科技日新月异,美国的新生一代也刚刚步入大学的学堂,充满想象力和活力的通俗文艺作品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科技先进的未来。这个时代的美国校园电影,带有在日后看来十分geek的特征,角色经常脱口而出一些拗口的科技名词,计算机和电子科技充斥着全片情节,故事的展开不外乎是阳光明媚的加州大学,天才而富有朝气的大学生,军方颇具冷战色彩的激光武器试验和迷幻特质的电子乐。这个年代也有着自己的问题,日益严重的毒品泛滥,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大张旗鼓公开的向它开战;市场经济的自由带来各种迅速膨胀的跨国企业;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也复兴了西方各国的右翼政治势力;而与我们最相关的视频游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

    虽然在1980年,因为缺乏品质监控体系和急功好利,导致雅达利平台的彻底失败,进而影响了北美的游戏产业,但是新兴的任天堂马上就填补了这个缺口。像其他日本大企业一样带着“反噬”的姿态席卷了美国,这也带来当时主流社会的恐惧,在当时的一些流行电影中,经常能看到巨大的日文招牌,忍者和操着母音过多的英语训斥人的日本上司,这也间接影响了我们这篇文章所要叙述的世界。最终,IBM-PC在80年代取得巨大成功,但从ZX Spectrum[1],Commodore 64[2]到Amiga[3]系列的家用电脑,逐渐扩大了个人电脑上娱乐功能的比重,也因为平台的特殊性,日后许多旗帜性的Cyberpunk游戏就诞生在他们身上。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描述的未来世界面貌:阴雨连绵的天气;自然资源耗尽的荒凉地表;巨大的人工都市;毒品,瘟疫和暴力横行;体制森严的寡头强权;游走在网络间的赏金黑客,人们已经将电子科技移植到自己的身体上,他们不再是纯粹的有机体,但也不是机器人,他们往往被称为电子人。(Cyborg)[4]

    什么是Cyberpunk?

    科幻评论杂志《新星快递》的编辑兼作者Lawrence Person这样描述说:

    一个典型的“Cyberpunk”角色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他们往往被一个电脑科技和信息流通极为发达的反乌托邦性质的社会所遗忘,整日只关注新鲜科技,他们乐意进行身体改造方便侵入庞大的虚拟网络世界。[5]
    Cyberpunk故事的戏剧冲突,通常来源于黑客,人工智能和渗透入社会每个角落的联合跨国集团。社会科技先进,但也没有达到跨越星系的水平,世界带有后工业时代的敌乌托邦特征。

    拜众多小说和好莱坞科幻电影所赐,Cyberpunk的虚构作品往往也带有部分neo noir色彩。

    最初Cyberpunk指的是一类特定的角色: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但是缺乏社会常识和伦理道德的年轻黑客。从字面上理解,它代表技术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所以通常引申为“机器所造的无政府状态”或“藉机器来对抗机器的造反运动”

    Cyberpunk所描述的技术手段非常的激进,借由生物遗传技术来达到生物之间的器官移植,甚至包括人的胚胎,技术创造的机器可以“比人更像人” (More human than human--《银翼杀手》)。[6]看过电影《黑客帝国》的人很好理解这种用来控制和支配大多数“常人”的技术。很多通过电子、机械和生物科学的系统科技用来“替代”人体器官的功能,最终采用这些技术的机器零件将取代人的自然组织,将人变成会说话的电脑。[7]

    Cyberpunk融合了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生命价值的沦丧,它必然营造一个弱肉强食的,自私的未来世界。他用冰冷的理性来预言了一个争求生存,丧失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极端社会。也可以看作是对以往文艺作品中那种科学乐观精神的反动。

    诞生

    “Cyberpunk”这个词汇,一般译为“赛伯朋克”,它是由控制论(Cybernetics)+朋克(Punk)组成的。Cybernetics一词含义广泛,最初是代表机器与动物互动,控制与沟通的理论,也有传言他的词根来源于希腊文的“飞行员”或“舵手”,在通俗文化中则泛指电子人,机器人,电子手术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83年,作为科幻小说杂志“AMAZING”57卷,由小说家兼计算机顾问Bruce Bethke[8]创造的一篇短篇科幻故事的标题。这篇小说是关于年轻的黑客的故事。据Bruce Bethke自称,这个词汇来源于1980年他所构思的故事的草本,并非是临时的灵机而动,而是作者有意的创造。Bethke意图创造一个带有高科技色彩的朋克文化术语,并且让它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结果“赛伯朋克”很顺利的达到甚至超过了作者的预期。但是这个时候“赛伯朋克”还没有构成日后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时髦的名词真正开山立派要归功于以撰写“赛伯朋克”和“蒸汽朋克”闻名的美加科幻小说作家William Gibson,[9]他在1982年问世的小说集《燃烧的铬》[10]中就提出了“网际空间”(Cyberspace[11])这个概念,随后他本人和其他的作家才逐渐完善了“赛伯朋克科幻小说”流派,并且对于“赛伯朋克”的末世色彩和反乌托邦概念定下了基调。

    特征

    虽然“Cyberpunk”一词诞生较晚,但是日后构成“赛伯朋克”定义的一些概念其实早就零星出现过。

    1科技发展和人性冲突的负面论调

    未来世界在“赛伯朋克”风格的观点下往往是科技被滥用并且渗透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它几乎是不受节制的掌控了生活中的一切社交活动。技术对未来世界是这么重要,但是又不能解决社会的问题,社会充满严重的阶级矛盾,并且地球本身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自然环境被破坏,吸毒和犯罪不断困扰着求生的人们。

    2人类和机器的界限模糊

    除去标志性的电子人之外,“赛伯朋克”也模糊了具有人性的机器意识和人本身的区分。通过电子化的科技,人性的部分逐渐被机器的部分占据。在一些日本的“赛伯朋克”电影中,显示的更为极端,机器智能取代了人性;或者机器意识占据整个社会的支配者地位,人类退属于游走边缘的流放者角色。而且此类特征也往往显现出一种对于“感知”的重新定义,比如黑客帝国中的矩阵——一个完全不输于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人们丝毫感觉不出异常[12],这对于人类的唯心主义哲学提供了某种心有灵犀的对衬反映。

    3大集团对于整个社会的绝对控制

    “赛伯朋克”往往热衷塑造一个对于社会具有莫大权威和控制力的实体,有的时候他是一个单一的集权政府,更多的例子则喜欢用巨大的企业集团。他被描述为在一个文明繁荣后衰落的世界,保存幸存者的堡垒型城市的统治者,通常是个用冠冕堂皇理由采用高压政策的独裁角色。[13]

    4地下世界是描述故事的核心

    “赛伯朋克”在情节上将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到一个意图推翻现有权力进行革命的地下社会——面对高压统治的平民社会,还有一个典型的“反英雄”特色的主角。

    5无处不在的网络化信息平台

    “赛伯朋克”在网络化水平上是高度发达的,人们不需要坐在家里上网,社会的各个角落或者人脑本身都无时无刻不在流通着大量的资讯,而且它又表现出信息的矛盾化和歧义性,让人们对世界的真相认知总处于模糊不清或颠覆的概念下。

    6“赛伯朋克”的视觉艺术风格

    “赛伯朋克”作品在视觉上总是呈现一个充满高度概念化风格和贫民窟肮脏特色的近未来,“赛伯朋克”主题的电影在配色上喜欢单一的冷色调,在装饰上有很多华而不实的元素,比如《银翼杀手》雨夜的城市,亮丽的招牌和鲜艳的霓虹灯管等。由于很难对“赛伯朋克”的艺术主题下精确的定义,此类作品通常喜欢采用哗众取宠的,让年轻人看来眩目的、“酷”的视觉符号。[14]

    “赛伯朋克”的文艺作品受到很多其他艺术流派的影响,因为其风格的黑暗特质,通常与好莱坞的黑色电影(Film noir)相吻合,也经常出现“赛伯朋克”背景的侦探小说和游戏。比如《银翼杀手》,《捍卫机密》(《Johnny Mnemonic》)[15]。但也并不都是带着黑色电影风格,比如迪斯尼的科幻片《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16]),相对来说更为奇异,风格也明朗得多;还有大受欢迎的《黑客帝国》三部曲,具有更多动作片的特质。当然“赛伯朋克”本身也衍生或影响了其他的科幻作品综合流派:将蒸汽机技术架空的幻想风格的“蒸汽朋克”;与“蒸汽朋克”相似的“机械朋克”;利用柴油发动机和石油能源进行架空的“柴油机朋克;”将电子技术更换为生物科技的“生化朋克”及去掉了悲观反乌托邦色彩的“后赛伯朋克”,诸如《蒸汽男孩》[17]、《神秘岛》[18]、《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19]、《生化振荡》[20] 和《攻壳机动队》[21]等一堆脍炙人口的动画与游戏产品都能从“赛伯朋克”的衍生物中溯源而上,找到精神上的母体。

    生于文学

    William Gibson在1984年完成的《神经漫游者》[22],曾获得科幻小说奖项的三重冠(“雨果奖”、“菲利普·K·迪克奖”、“星云奖”),被认为是“赛伯朋克”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他的小说兼具大气的文笔,对于未来的细致描写和令人着迷的深度,可以说是一部奠定“赛伯朋克”基调的里程碑式的小说。随后他又相继创作了《计数为零》[23]、《蒙娜丽莎超载》[24],组成他的矩阵三部曲(也称蔓生三部曲,原意是波士顿和亚特兰大之间“城市蔓延”区轴的俚语)。虽然“赛伯朋克”刚刚问世的时候被认为是一种进步,对于当时标准的科幻小说“赛伯朋克”较为激进。后来很对评论家展开了关于这种文学体裁是否是一场崭新革命的激烈讨论,有些人认为从60年代开始的“新浪潮”风格与“赛伯朋克”如出一辙的讲究技法和形式,而且“新浪潮”是把科幻小说带入主流文学的推动力之一。“新浪潮”与“赛博朋克”在精神上有其相似点,都是对于科技采用一种不信任甚至否定的态度,整体风格偏向于悲观和消极色彩。而且关于 William Gibson所采用的独特叙事手法,也有好事者找出一些大师级的作品进行对比,在这些前人之中,有一位大师不得不提,那就是菲利普·K·迪克[25]。他的小说经常是关于社会沦丧、人工智能、偏执性和独特的那种客观世界与主观所感知的真实世界之间的模糊界限的主题,对于“赛伯朋克”影响甚大的电影《银翼杀手》就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么?》[26]一书)。总之,越来越多的考据证明这种有些文化自省的流派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也不是诞生于某个人的创新,在“新浪潮”主义及其后来的众多小说作品中,作家们对于网络化,科技和社会寓言的省思互相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彼此,从“软”一点的社会化科幻小说到更具学院派味道的“赛伯朋克”,是上世纪60-80年代知识分子们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影射。
    “赛伯朋克”也激发了很多不属于创作团体第一梯队的自由作家加入到整个流派的发展中来,像Walter Jon William的《束缚》(Hardwired[27])、《旋风之声》(Voice of the Whirlwind[28]),George Alec Effinger的《重力也无能为力》(When Gravity Fails[29]),这些新派作品不止安于纸上,他们还动用了多媒体手段采用在线杂志的方式发布。90年到开始标榜大量幽默和自嘲的Neal Stephenson[30]开始崭露头角,他的《雪崩》[31],《钻石时代》[32]也标志着所谓“后赛伯朋克”主义的兴起。与所有人不同的是 Stephenson的小说很喜欢用架空的历史背景来描述一个自由化的网络社区,反乌托邦要素被逐渐削弱,强调网络人格与现实的冲突,《雪崩》所描述的巨大的虚拟现实世界“Metaverse”和“Avatar”对于现今的网络更具有现实意义。

    如果你是一名对于“赛伯朋克”颇感兴趣的读者,那么有一些书是值得一读。William Gibson的矩阵三部曲已经引进了《神经漫游者》;Bruce Sterling[33]的“赛伯朋克”诗集《镜影》(Mirrorshades);女作家Pat Cadigan[34]被誉为最好的小说《脑玩家》(《Mindplayers》);John Shirley[35]的短篇小说《热力追踪》(《Heatseeker》),还有Neal Stephenson的《雪崩》。

    影视作品

    好莱坞工业不会忽视时髦的次文化现象,在“赛伯朋克”引起热潮的时候,一些具有敏锐嗅觉的导演抓了机遇,迎合了制片商对市场趋之若鹜的投机心理制作了一批精良的新派科幻片。从较早的《1984》到现在无人不知的《黑客帝国》三部曲,电影逐渐褪去了自身的政治寓言性质和知识分子的警世意味,但是另外的独特部分,像神秘主义和宗教却顽强的缠绕在此类电影的精神轮回上,大概这也属于人类对人性所不确定的部分寻找的某种救命稻草或者避难所吧。

    《发条橙子》[34]
    1971年出品的《发条橙子》作为文化符号在前几年很受大学生追捧,毫无疑问的,《发条橙子》具有鲜明的“前赛伯朋克”印记,包括展现暴力的超现实风格的影像语言,大胆的性暗示特征,对人行为的药物控制和因果业报等等。电影也对后来的“赛伯朋克”产生了启示作用,从那个年代对我们所处的年代作了一次戏剧化的演绎。影片中人物的造型怪异,从街头的帮派斗争,年轻人对长者的反叛,自由意志与强制的行为控制都有一种象征性的企图。[35]虽然颇具社会模型的先驱意义,但是《发条橙子》“朋克”味道太浓,工业技术味道太淡。

    《大都会》[36]
    弗烈兹·朗具有代表性质的作品。这位表现主义的伟大德国导演难以置信的在1927就预言了一个准确的反乌托邦世界,技术带来的革新没有消除阶级和人类的苦难,相反一个集权化的巨大企业集团蓄意的将人类分化为精英和工人阶级,前者住在如同室外天堂的未来风城市里,工人们则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贫民窟里 [37],他们的价值就是受控于机械化的工时制度不断供养上面的人们寻欢作乐。电影带有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被阶级森严压迫着的劳动者,高高在上享受一切的选民阶层。日本漫画巨匠手冢治虫曾经用漫画创作手法描绘过《大都会》,后被导演大友克洋于2001年改编成气势宏大的动画电影[38]。有趣的是,原著中两个阶层的斗争被幻化为人与人造人之间的战争,机器则是充当被压迫和被损害的一方,人造人玛丽亚也充满着更多人性,这不得不说是现代文化对人的定义产生的某种微妙的改变。

    异形[39]
    这是被“赛伯朋克”文化所钟爱的杰出导演雷德里·斯科特在1979年执导的一部划时代的惊悚科幻影片。在这部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影片里,也出了日后被认为是典型特征的某些元素,比如巨大的采矿船的人工电脑系统“MOTHER”,对船员生命毫不关心的联合公司Weyland-Yutani,作为公司代理秘密培养和运输异型活体的人造人同事。这是一部求生存的电影,空旷而冰冷的飞船如同囚笼,船员们被阴谋安排放进了一只恶魔,却不得不相继牺牲生命试图去驱逐它,到最后只有雷普莉发现了这是一起被安排的阴谋,而冷静的Ash此时凶相毕露,从此到《异型4》,雷普莉也没有对人造人有过好感,即使他们都已经证明了自己对于人类的价值。

    银翼杀手[41]
    你应该知道对于“赛伯朋克”这是一部影响多么大的影片,以至于本文一再提及它的大名。雷德里·斯科特令人惊叹的营造了一个未来的洛杉矶,以至于 William Gibson在观看完影片之后都不得不声言这部电影的布景风格与他《神经漫游者》所设想的未来世界是多么一致。充满巨大的日本艺妓广告招牌,绚烂的霓虹灯,中文和日文作为文化符号不断出现,一个混合着各肤色民族,多种文化杂陈的未来社会。据说这个未来派的洛杉矶是受到“赛伯朋克”影片中的概念圣地——香港的启发,它拥有着工业时代的作风:如同金字塔般矗立在夕阳之下的泰瑞尔公司大楼和不断喷出烧天火焰的烟囱[42],也具有各种贫民窟特色的建筑:充满自行车的基因大道;平民市场风格的动物大街等,它们鲜明却又极为协调得融合到了这个兼具荣耀与黑暗,科技与落后的未来派洛杉矶。电影叙述的未来的领导者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泰瑞尔,他通过基因技术再造了次生代复制人替代人类进行危险而辛苦的工作,直到复制人不堪重负起来造反。被镇压以后,这些本来就被人为的限定了器官衰竭限期的奴隶,还要面对恐惧的人类的追杀和灭绝,他们虽然聪明,强壮,好斗,具有人类一切积极的求生遗传成果,但是他们不可避免的只有几年的寿命。当次生代复制人发展到了第六代,这些人造人就与他们的造主分不出二致了,为了避免社会安全上的问题,人类专门成立了一支抓捕和处决权集一身的特殊执法单位——银翼杀手,他们通过一种被称为VK心理测试的方法来区分正常人与次生代六型复制人,一旦发现他们,就马上处决。在故事中这种“处决”被称作无伦理色彩的“报废”。影片中的“反派”,那些人造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为了延长自己的生命混迹于贫民窟,为了接近它们的造物主——那高高在上,对人类和复制人而言都宛如天神的泰瑞尔博士,这些复制人沦为了杀人者与受害者的角色。他们的挣扎是符合理性的,却又是无望的和暴力的。电影探讨了“什么是人?”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在影片叙述里,那个2019年的洛杉矶,“纯种”的自然生命是稀少的,并且成为奢侈的商品,人类在冷漠的市井生活中变得颓废又犬儒,美德的丧失和同情心的吝啬使得整个社会群体变得比“复制人”还没有“人味”。影片借用了原著中的Voight-Kampff测试这一辨别人类与复制人的巧妙设计,象征性的体现了复制人在面对一系列变态的虐待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移情特征,比他们的造主,复制人在道德和情感上的完善是一种有意的反讽。影片的末尾也富涵启示意味,面对陷入困境命悬一线的主角戴卡德,复制人的领袖洛伊的寿命也终于走到了终点,他惋惜生命的价值,拉了戴卡德一把。在雨中,他擎着一只白色的鸽子[43],像一位诗人一样说出了一段偈语似的台词:“我亲见亲历过一些事情,那是你们人类难以置信的,在猎户星旁遭受袭击裹满烈焰的船;伏于谭豪瑟门明耀不息的射线,那些岁月,宛如雨中的啼泪汇入时间的洪流中消失不见,我的末日如期而至”,随后逝去。伤痕累累的戴卡德戴着被灌输记忆的复制人女主角瑞秋选择了流放。门前,戴卡德再次看到莫测高深的搭档盖夫留下的折纸,这是悲悯的祝福?还是暗示追逐羔羊的猎犬也是迷失的羔羊?关于戴卡德是否也如同瑞秋一样是被赋予了“人格”的复制人这个问题,一直在影片的粉丝群里被津津乐道着。《银翼杀手》除去哲学上和美学上的经典地位外,也是新派黑色电影“neo noir”的先驱。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从剧本,选角,艺术概念设计到开拍,都不顺利,历经波折在北美穷酸的上映却并未获得一鸣惊人的成功,但是随着国际化的发行和时间的磨砾,这部影片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小众电影(Cult Movie),在日后的几年里被肯定了它应有的殊荣。1999年,一个电视剧集《全面回忆2070》成为了《银翼杀手》的衍生产品,这部本来是作为电影《全面回忆》副产品的电视剧阴差阳错地加入了《银翼杀手》的虚构世界中,剧集仍旧讲述人类侦探与他的机器同事的故事。情节上关于人造人的权利和人为什么为人进行了再探讨,不过它非常短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令人深刻的印象就消失了。

    机械警察[44]
    《机械警察》大概是80后印象比较深刻的“赛伯朋克”形象了,从红白机的游戏到电视台的译制片,当时的人们想要了解这部作品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机械警察》属于“赛伯朋克”的次文化现象中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方面它描述了一个中规中矩的近未来反乌托邦社会,另一方面,除去机器警察这些元素外,电影中的世界几乎与80年代末的美国现实世界的底特律城完全一样。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对暴力的直观渲染是毫不修饰的,以至于影片不得不删减一些镜头,但是它并不是单纯的渲染暴力,虽然有大量血腥的镜头,不过也突显了该片的现实主义风格。3中的大反派OCP公司终于被民众唾弃,濒临破产,反而受控于一家日本公司。《机械警察》还出过不少动画与电视剧衍生产品,甚至还有一款《机械警察》的互动主题影院。

    终结者[45]
    《终结者》系列对于“赛伯朋克”文化的影响力也可称得上位居前列的,州长阿诺营造了一个极为成功的“硬汉”形象[46]。T-800机器人,他们内部是合金的骨骼,能够模仿任何人类的声线,有着令人胆寒的红色目光,力大无穷而又百折不挠。外部则包裹着和人一样的细胞组织,血肉和毛发,如果遭受重创,他们也会流血并展现出骇人的金属头颅。时至今日,大家印象深刻的可能是被誉为系列最高峰的《终结者2》,比起影片1来,这一部特效更多,更“打”,3除了影片最后的“审判日”场面外又有点让人提不起兴致。影片成功之处就是在1里带来了一个恶梦一般的金属骑士,然后在2里这个不放弃追杀的恶魔又变成充满父性特质的保护者,3里又赋予终结者不少黑色幽默特质。关于《终结者》没有必要多说些什么,“I will be back”几乎是人人都会用的一句口头禅。

    黑客帝国[47]
    《黑客帝国》三部曲己经成为了新世纪的影像圣经和文化标志,关于试图解构这部影片的文章太多,它充满隐喻,符号,宗教意义的线索数不胜数。他最为成功的一点是在大银幕上成功的具象化了“Metaverse”的虚拟世界[48],一个和现实一样真实的世界,一个模拟了物理定律和感知体验的数码空间,人人在其中如同生活在20世纪末的现实,上班工作,结婚生子。除了一点,实际上他们都是提供机器能源[49],与矩阵共存的生物电池[50]。电影《第十三层》也曾构建了这样一个命题,我们存在的世界虚拟了一个过去的世界,而我们的世界是被未来的世界所虚拟的,影片的结尾还同样暗示未来的世界也是如此。黑客帝国伴随着世纪末的更迭,集所有流行文化之大成,再加上“酷”翻天的视觉语言和武打设计,故作深沉的剧本和台词,拉上所有的年轻人过了一把“赛伯朋克”的终极体验,此后,最为成功的影响就是人人都对这种虚拟空间的笑话习以为常,“赛伯朋克”的电子化网路不再是少数geek了解的那怪异的,充满亮氖色调和电路的 “格子”世界了,像真的一样,就是矩阵给人们的最新印象。

    动画
    动画作为独立的媒体,在表现“赛伯朋克”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时候具有先天的优势,一样异想天开的笔触,比小说直观,又比电影自由和无拘无束。随着电脑CG 技术的广泛运用,很多动画电影的迷幻特质要远远超过了通过演员真实表演的电影,这也正是“赛伯朋克”所蓄意营造的感官形象。《倩影刺客》(Aeon Flux)是韩裔美国人钟彼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实验风格动画,在《黑客帝国》大红大紫后,这位导演也参与了《黑客帝国动画版》的制作,人们通过《Matriculated》这部短片又反过来关注他早期的《倩影刺客》,寻找某种一脉相通的灵感。虽然查理兹·赛隆主演了电影版的《倩影刺客》,但爱好者认为这位坚持不出演过激镜头的好莱坞女星塑造的Aeon Flux与动画版的女主角完全是两个人,个性上几乎找不到共鸣。《倩影刺客》[51]是一部后现代“赛伯朋克”,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乌托邦城市,由一群寡头实行监控式的管理。女主角Aeon Flux衣着暴露,性格风流,身手矫健。她与大反派Trevor可谓爱恨交织的一对,因为动画风格的不统一(这也是它的特色),《倩影刺客》在情节和人物设置上有很矛盾和难以自圆其说的特质,Aeon与Trevor在第一季里还比较中规中矩,到后来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让人扑溯迷离,他们互相都想杀死对方 [52],却永远忘不了在较量中调情。《倩影刺客》中的Aeon不是不死英雄,相反,她失败的次数几乎和成功一样多。但是在她死亡之后,故事仍然由一个全新的Aeon继续演绎下去,Trevor培养了很多Aeon的克隆体,所以在这部极端的成人动画中,Aeon在解决危机的尝试中,可能死于各种意外。除此之外,《倩影刺客》也具有很多“生化朋克”的特征,大胆的广角镜头和分镜,看起来十分倾斜的线条,都让这部动画充满着超现实主义风格。《重金属》则是早期奇异的一部动画电影,它是与““赛伯朋克”相辅相成的一个分支黑暗科幻流派的代表作。“重金属”本身也是一部可以独立成章的庞大系列,我们说的这一部是 1981年的动画版,这部影片有着喧哗的摇滚配乐和似是而非的科幻元素,火辣的女性角色和肆无忌惮的裸体镜头,说明这部动画的应对层面是面临大学联考的苦闷高中生。因为“重金属”系列的色情意味和薄弱的“赛伯朋克”符号,我们在这里不能详细论述它,但是它在通俗文化中的影响之大却丝毫不逊于“赛伯朋克”的任何一部作品,甚至在《南方公园》第十一季里你还能看到她被戏谑的身影。《亚基拉》[54](也译《超能力少年》)和《苹果核战记》[55]都是诞生于 1988年,可以说它们是标志着日本动画工业从80年代迈入90年代的标志。《苹果核战记》是标准的“赛伯朋克”的设置,但是带有作者士郎正宗的个人印记;《亚基拉》则是大友克洋早期的重要代表作,影片有令人惊叹的构图和流畅的镜头,但是在情节上比较倾向于传统的少年漫画。两部动画都有着强烈的动作风格,哲学意味较为淡薄,但是它们代表着日本的新动画时代的到来。2004年的《苹果核战记》则走得更远,该片和士郎正宗的原著并没有太多的重合之处,可以当作是原著情节线的补充,但是人物设置并没有保留迪娜[56]和普里欧斯那种微妙的关系,片子运用了大量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因为预算的问题,导致动画除了迪娜的角色外全部失真,比如说动作捕捉运用的不足和毛发的虚假问题暴露的较多。不过场景和机器的渲染可以说得上精美。故事方面因为类似外传的性质,所以并未从原著中受益多少,又因为线索过多,导致情节有些七零八落的感觉。《苹果核战记》的2004版是一部普遍让人失望的作品,虽然有着技术上的卖点,却导致了很多熟悉细腻和手绘风格的日式动画迷的反感,即便如此,CG技术在士郎正宗的另一名著《攻壳机动队》上却收到了满堂彩的效果。当然,这要归功后者拥有更雄厚的制作实力和资金。押井守在1995年完成的《Ghost in the Shell》同样对原著进行了巨大的变动,尤其是主角草薙素子在漫画中和动画中的性格可谓判若两人。押井守是个很善于拍摄晦涩动画的导演,《Ghost in the Shell》是《亚基拉》之后日本动画在国际市场名利双收的又一案例,詹姆斯·卡梅隆曾经盛赞《Ghost in the Shell》是第一部真正视觉效果卓越,主题上又达到文学高度的成人动画。影片中未来时代的人类更换电子义体已经是普遍的行为[57],日本的情报和反恐单位公安九课的成员草薙素子和巴特参与调查隐藏在网络中的傀儡,此后他们揭开了一系列的阴谋。押井守在这部片子里大胆运用电脑图形技术丰富了图形语言的张力,并且在主题上也触及到了质问人本身这一命题[58]。《Ghost in the Shell》在日后启发了电影《黑客帝国》和《Avalon》等“赛伯朋克”电影。很多观众都会对与片中那精致的香港场景,伴随着日本能乐风格的主题曲《谣》而不断流转的影像印象深刻。[59]2002年TV版的《Ghost in the Shell Stand Alone Complex》[60]推出,这部动画特别加强了原著中大人气的蜘蛛型坦克塔奇克马的戏分,音乐部分由菅野洋子负责。《攻壳机动队》的太过成功带来了 2004年的电影序作《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61]。《Innocence》伴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迹轻而易举的将韩国动画电影《晴空战士》挤出了排名,它鲜艳的色彩伴随着场景的主题毫不吝啬的迸现着,丰富而不杂乱,突破了以往“赛博朋克”电影青冷的色调[62]。影片的主题在“何以为人”的基调上更加大胆地提出了什么是构成人与人格的本质,生命和人造生命,感知与真实的哲学区分。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心灵课题相吻合。片子在绝大部分都是巴特的戏份,通过杀人的玩偶,狗与巴特的重叠和冲突展开沉闷的叙事,直到巴特陷入利用儿童控制的娱乐机器人的重重包围,全片一反之前的压抑和低调,将铺垫出来的爆发力一举宣泄出去,伴随着与傀儡融合的素子终于在千钧一发的态势中出现,影片转入行云流水,畅快淋漓的动作场面中去。在紧密,渐强的鼓声中,影片的镜头剪接和戏剧冲突终于达到了高潮。《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是一部全面超越前作的动画电影,在商业上还是文化上都取得了盛大的荣耀,直到今日,它仍然是一部最杰出的“赛伯朋克”电影。

    游戏
    游戏部分是“赛伯朋克”文化中最具有小众化色彩的分支。不是说你在游戏中很难看到触及它的元素,而是被泛化和引伸了。基本一切科幻背景的游戏都能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记,但是又难以构成完整的意象。纯粹的“赛伯朋克”游戏在如今基本已经消亡了,因为计算机游戏精英味道的淡去,使他们的本来面目越来越模糊和陈旧。我们先来说计算机游戏的鼻祖纸上游戏。
    较早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是“Cyberpunk”系列[63],它主要包括2013,2020和203x版本。他们来自William Gibson、Bruce Sterling等人的文学作品。主要将背景设定在未来21世纪的美国西海岸。书中有详细的内容介绍“赛伯朋克”的术语和推荐书目。规则从早期的角色职业系统过渡到自由度更大的技能点系统。战斗规则很写实,往往一颗子弹就能要了玩家角色的性命,所以扮演者需要小心谨慎和保守的战术。设定中出现了大量标志性的装备,武器和技术,但是毕竟出版于80年代,对于苏联的解体和手机的出现并没有预测到,导致游戏背景和现实脱节成为平行世界,在当时这不算什么问题。 “GURPS Cyberpunk”[64]是采用“泛用角色扮演”系统的另一版游戏,它的出名不止源于规则本身。在1990年美国特勤局曾经突击检查了“GURPS Cyberpunk”的出版公司Steve Jackson Games,罪名是规则书中描述的内容可能涉嫌电脑网络犯罪。这件事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事后Steve Jackson Games上诉成功,但是影响已经无法挽回,索性Steve Jackson Games在日后出版的玩家手册封面干脆印着“本书曾被美国特勤局查封”的字样。“Ex Machina”[65]随着“后赛伯朋克”的热风外加“新人类”主题在2004年登场,它有着Tri-Stat d8和D20两个不同的版本。最后要说一下“Shadowrun”[66],这部游戏来自于出产“MechWarrior”的FASA,它的特别之处是融合了奇幻风格,像是地精,精灵、巨魔和龙等生物,这也导致Gibson本人的反对,“Shadowrun”也出过一些视频游戏,包括最新的在线多人射击版本。

    视频游戏

    银翼杀手
    《银翼杀手》的同名电脑版解谜游戏由维真互动娱乐发行于1997年,它是著名的西屋工作室开发的。游戏正好赶上多重结局流行的时候,所以《银翼杀手》有着六大类12个不同的分支。这部游戏是一部对原著致敬的作品,在美术风格,配乐和演员配音上都与电影相一致,西屋请来了片中的主演西恩·杨和威廉·桑德勒等几位配角来为游戏中的相同角色配音。《银翼杀手》最棒的地方是它完全再现了电影中的洛杉矶,在视觉效果上充满蒸汽,光晕和大雨,某些场景刻意营造和影片镜头相同的透视构图,让影迷们过了一把自已做银翼杀手留连于洛杉矶街头的瘾。招牌和霓虹灯管将画面渲染得五颜六色又富于动感,一眼就能看出就具有“赛伯朋克”的典型风格[67]。游戏的故事也是抓捕“复制人”,西屋很聪明没有在若干年后作出一个仍然是电影情节线的游戏,他们塑造了一个比戴卡德更玩世不恭,喜欢自嘲的“银翼杀手”新人“麦考伊”。麦考伊调查与戴卡德不同的案子,在情节上有交集,但基本上是全新的故事。除了老角色和老地方,游戏也按照原著风韵进行了再创造。玩家可以设置角色的行为模式,让麦考伊变得更温和或富有进攻性[68]。游戏也再现了那个3D照片分析仪ESPER和VK心理测试机,前者是获取线索推荐游戏的关键,后者则是点缀。可惜游戏的解谜部分有些平淡了,无论是剧情还是对话都靠近电影,变得十分cult向。好在《银翼杀手》被引进过,并且进行了汉化,让国内的玩家少了认识它的障碍。

    电脑魔神(CYBERMAGE: Darklight Awakening)
    这是一部大多数人从没听过的游戏,可是相信我,这款游戏被EA引进过。《电脑魔神》是ORIGIN在1995年开发的一款DooM Like游戏。比《系统振荡1》稍晚一些,很不幸的也被它的光芒所盖过。但是《电脑魔神》却是一款这么独特的游戏,尤其是考虑到他出品的年代[70]。《电脑魔神》是一部具有社交和冒险性质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和《系统振荡》系列一样,玩起来很像是RPG。它所设定的背景是一个大社团企业控制的未来社会,复制人的步兵军团,保卫实验室的机器人,进行身体改造的各种恶棍和角斗士都突出了“赛伯朋克”的标志性特征。就连主角本身也被改造成了电子人。可是它也融入了奇幻游戏的要素,比如故事风格[71],角色和魔法技能。主角见义勇为却莫名其妙的被人改造成了电子人,又被社团的复制士兵追杀,然后接受一位号称“大地之母”的女性神灵的委托,与社团争夺“黑暗之光”的控制权而争斗。所以主角也能使用各种光怪陆离的法术,不仅如此,他的敌人也包括僵尸,术士这种理应出现在《毁灭法师》里的玩意[72]。本作融合了奇幻游戏与“赛伯朋克”游戏的风格,有高度工业化的大都会[73],也有哥特风格的古堡。在贫民窟和下水道中你能分别遭遇全副武装的暴徒和脱离现实的怪物,这使得游戏本身的风格非常奇怪,你既是除暴安良的黑暗英雄又是斩妖除魔的白袍法师。但是美术风格统一,色调发暗,未来都市又不乏高亮的氖色,十足的“赛伯朋克”风格。游戏的地图大得惊人,巨大的贫民窟如同迷宫一般,广场的电视广播到处播放着宵禁的通告。你可以在蜘蛛网型的几个区域之间随意进出,让这个游戏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这在当年那个线性室内关卡充斥的FPS年代十分的突出。甚至于游戏可以选择对话,[93]购买武器[94],在夜店搭讪女酒保[95],赌博和在角斗场下注[96],还有广播和电视随处播放[97],在营造社会感的细节上,这款游戏比日後的《杀出重围》还要好!可惜游戏在当时稍显复杂,又有《系统振荡》珠玉在前,便显得悄无声息。现在再来看,一个95年的游戏有这么多的互动,丰富的载具[97]和一个社会化的任务系统,实在很惊人。

    杀出重围(DEUS EX)
    这是最具盛名的“赛伯朋克”游戏。《杀出重围》是《大刀》之后Ion Storm的救世之作,在John Romero昏了头大张旗鼓的在给Ion Storm烧钱的时候,奥斯汀分部的Warren Spector却把一个绝世名作踏踏实实的推到了台前。2000年出品的《杀出重围》属于在当时颇具眼球效应,但却被低估的作品。当年的RPG正好是 “D2”呼风唤雨的岁月,《杀出重围》被当作一款虚幻引擎的FPS游戏来看待,的确用这个标准的话,它的画面并不算爽心悦目,射击感也干瘪得很。但是随着时间的磨砺,这部游戏从小众圈子里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很多人到2004年才慕名去接触它,一碰就一发不可收拾。凭心而论,我个人认为《杀出重围》所受的评价有些高了。这主要体现它任务和开放性的不足,而且游戏中没有大的分歧点,导致一些关键事件的处理上没有什么不同的反馈,游戏的关卡设计并不算出色,只能说做出了不同通关路径的区分,但是并不特别好玩。当然如果你不用最杰出的开放性RPG的要求去苛责它,那么《杀出重围》的细节可以说很好,情节上也足够让人细细咀嚼了。“DEUS EX”来自于拉丁文“deus ex machina” (从机器中走出来的神),也就是古希腊戏剧中表现天神神降的术语。通常比喻为在危机一刻化险为夷的奇迹,用“DEUS EX”作名字可能暗指游戏中各方的势力都妄图获得神一样的权力统治世界。《杀出重围》并不是第一个看起来像是FPS的RPG,不过它有一个典型的“反乌托邦”背景,2050年的世界被一种称为“灰死病”的致命瘟疫所包围,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只有通过大财阀Bob Page旗下的公司VersaLife生产的一种纳米疫苗“Ambrosia”才能有效的阻止疾病的扩散。由于这种资源的稀缺,社会变得分化严重,只有权贵和精英分子才能获取这种疫苗,普通的大众变为流浪于街头巷尾可有可无的劣民,控制了“Ambrosia”,也就间接掌控了政治权利。于是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军方势力,政府机关和财团勾结在一起,美国和西欧各国都有与之相抗的义军组织出现。在这么一个集合了“赛伯朋克”全部重要特征的游戏里,主角JC Denton跟随哥哥的步伐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反恐联合部的一名探员。他任职的第一个任务就要解决在独立日这天美国分离主义分子劫持“Ambrosia” 事件[98]。基本上,反乌托邦,电子改造,阴谋论,反抗的义军,阴沉的黑暗环境在这部游戏全都出现了。JC Denton是采用第二代纳米技术增强的改造人,他不用通过终端,只要利用脑内植入的“infolink”系统就能网上连线。他的最初身份是类似替政府做脏活的“黑衣人(MiB)”角色,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个巨大的阴谋论呈现在玩家眼前,直到最后,你会发现游戏的故事复杂的让人头疼。《杀出重围》里的势力众多,关系又是纠缠牵扯不清,他们大多影射一些现实世界就存在的事物,比如“光照会”(Illuminati)、“12王权秘社(伟大12, MJ12)”,科学家秘密组织“X-51”,连邦应急管理局(FEMA),和AI Daedalus的前身互联网监控系统ECHELON,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游戏的乐趣和存在感。尤其是游戏中存在的各种物品都是模块化,你可以拿起枕边的台灯,商店里的起士条,打开电视和水龙头,还能阅读各种书籍、报纸。除去丰富背景世界,提示隐藏地点和推进情节的信息外,很多书籍是引用真实的小说、文集,所以《杀出重围》的世界观刻画得十分成功,但是NPC系统有些薄弱,分支任务也少得可怜,毕竟游戏中的多数关卡都是纯粹的战斗地图,不能说不是一种美中不足。《杀出重围》在游戏方式上着重提供不同的体验,因为增强型插件[99]和技能系统的分歧,玩家可以发展善于正面冲突的滥强角色;善于从各种险恶环境渗透的间谍型角色,或者干脆利用电脑技术和电子学侵入系统的黑客型角色。游戏中有各种各样的电脑,安全系统和防盗门可以破解[100],他们可以减轻游戏战斗的强度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就提供了游戏丰富的玩法,有斗智的;有斗力的,也有简单直接的凭着工具和技能硬来的办法或者靠着收集信息和支线任务得到密码,获得帮助的“和平社交”玩法。玩家也可以选不同类型的武器技能专精,或者加装枪械模组来加强火力;隐秘性;装填速度等。在这些方面游戏提供的选择远比一个FPS丰富,这也让角色呈现千人千面的可能,增加重复可玩性。这部游戏剧情曲折,含义丰富,不过英文字体较小,看起来颇为吃力,但是信息栏的底色和边框都有着很多备选方案,也称得上是体贴玩家。如果你英文还过得去,又喜欢“赛伯朋克”和阴谋论的话,不碰一碰它颇为可惜。

    无声狂啸(I Have No Mouth And I Must Scream)[101]
    《无声狂啸》改编自Harlan Ellison曾获“雨果奖”的同名“后启示录”互动科幻小说。这款游戏有着浓重的超现实风格和阴暗的故事,让人玩起来十分的不舒服。未来的世界是一个被超级强权们的电脑统治的世界,它们合为一体变成有自我意识的主脑:AM,并毁灭了人类,但是新生的造物主留下了5名幸存者供他消遣[107]。109年过去了,AM唤醒了这5名都有心魔的可怜人类作为他的玩偶[102],他给了幸存者们各一个任务,让他们面对自身的心结去揭开旧日的伤疤,AM强大的可以营造一个虚拟的世界来折磨这些人,从中满足他那病态的复仇感来宣泄憎恨。《无声狂啸》是“The Dreamers Guild”制作的享有最高声誉的游戏,它完全再现了“Cyberspace”这个概念[103],所有的角色所经历的事物都是由AM根据受害者的记忆所制造出来的[106]。因为主题的黑暗,《无声狂啸》是一个令人感到绝望的游戏,即使在过程中人们试图救赎人性的光辉一面,但是带来的反射却更加阴郁和悲观。最后在AM那个扭曲和象征性的内部场景[104],到处都是扭曲的脑沟和金属的机器,游戏的正式结局,失败的幸存者被AM物化成一个蠕动的肉团,不得不依靠AM生存,永生永世的化为电子元件的傀儡[105]。而在完美结局中,幸存者的肉体随着AM的崩溃而消亡,他们的意识融入到电路中去永远监视主脑,避免他的死灰复燃。

    潜龙谍影和掠夺者(Metal Gear Solid系列和Snatcher)
    日本游戏较少触及到现实主义的社会题材。基本上一切商业流行的因素都能在游戏中找到,所以“赛伯朋克”很多标志性的元素如:改造人,未来都市,超级强权和网络科技在游戏中经常出现,不过却并不醉心于营造“赛伯朋克”世界核心的理性主义和哲学论题。所以很难把随便一个SF系或“后启示录”元素的游戏直接牵强的拉进到这个流派来,如果算上数量庞大的Gal Game和改编游戏就更难区分了。基本上无论这些RPG或者AVG都有着“赛伯朋克”的表皮,但骨子里还是主流的类型游戏。因为他们缤纷多彩却不统一的风格,导致本文在涉及日系“赛伯朋克”游戏时叙述的困难。所以我们这里引用的游戏是众所周知带有标注性的小岛个人作品。小岛秀夫在早期的“掠夺者”系列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赛伯朋克”游戏,这部作品呈现了一个人与“掠夺者”相互争夺生存机会的矛盾主干,又杂以主人公Gillian Seed的身世之谜,加上各种科技工具和新神户这个充满未来色彩的城市[108],较好的实现了小岛电影化风格的游戏雏形。游戏虽然有着容貌和体液与人类几无二致的人造人“掠夺者”这个最大的反派角色,不过该作关注的并不是种族冲突和社会阶级的刻画。“掠夺者”的角色更多是被当作一种香艳又危险的发展工具 [110]推动游戏的流程,剧情的主要部分是Gillian 个人与身周人的故事。在这一点,小岛可以说充满了对《银翼杀手》和《终结者》的致敬,以至于发行面向欧美市场的MD CD版,不得不修改“掠夺者”的设定以免惹上版权官司[111]。游戏对于日后《潜龙谍影》的一些核心设计概念起到了铺垫作用。《潜龙谍影》系列则从早期的反战题材逐渐走向“赛伯朋克”色彩越来越多的2和4,从最早的强化骨骼忍者“灰狐”[112]到《自由之子》里的“爱国者”和网络系统试验;4里更是登峰造极,不但出现了“美女与野兽”[113];“左轮山猫”控制的跨国私人军事企业和“月光”型合金装备;而且也把小白脸“雷电”[114]干脆也变成了电子人,这些都是“赛伯朋克”最鲜明的特征。而在矛盾上,从最初的核武器和巨大的发射战车“合金装备”,逐渐变成了意图控制世界的AI和颠覆它们的“山猫”这另一支号称继承了“引导者”遗志的阵营。不得不说小岛在概念上走得愈来越远,虽然很多人依然沉迷于他那充满镜头感的过场,但是系列的最新作4出来后也有人抱怨很多地方过于超现实。《潜龙谍影》在概念上的信息是丰富的,又是隐喻的;规模庞大,细节繁多,让人昏头转向、云里雾里;多少有些故作玄虚之嫌,只有少数孜孜不倦的铁杆才会发掘内里隐含的线索。

    暗影狂奔(Shadowrun)
    《暗影狂奔》系列一共有4个版本的同名视频游戏,除去在次世代平台上最新的连线射击游戏外,Sega Mega-CD版是由日本公司开发的一款互动解密游戏,虽然画质尚可[115] ,但是素质一般,基本上只有单调的事件脚本和早期创世纪式的战斗,玩家很容易就厌倦,而且游戏设计有硬伤,导致自由度过低,金钱和装备取得方法的也十分苛刻、死板。此外,由澳大利亚开发商Beam Software制作的超任版《暗影狂奔》则名气较大,它由老厂Data East发行,在日美两地均推出过。超任版的《暗影狂奔》[116]是一款比较独特的解谜性角色扮演游戏,它的画面并不突出,甚至有些粗糙。游戏很奇怪的采用假鼠标的操作系统,无论是调查,对话还是战斗,玩家都要操纵指针进行互动,这就使得游戏的实时战斗变成纯粹的手指运动[119]。不过游戏的风格十分具有“赛伯朋克”风,情节悬疑感很强,主角在停尸房里醒来几乎忘记了一切,然后玩家需要不断地利用手边的线索在巨大的游戏世界中梳理事件的真相。游戏中的指示少得可怜,这就迫使玩家多交流[118],多探索。使得游戏的早期变成了一个指点式的解谜游戏。玩家获得的道具只有简单的说明[117],因为这种风格,进行游戏的难度较大,玩家必须有很好的条理性和逻辑感。游戏有一些设定比较有特色,比如同伴系统,关键字系统和侵入“矩阵”的“扫雷”战斗模式,在《暗影狂奔》的冠名游戏中,超任的这一版比较受东方人的好评。MD版的《暗影狂奔》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款,它由BlueSky Software开发,是一款开放风格的RPG游戏。剧情的开始部分也很简单:身为影行者(“shadowrunner”)的兄长意外被害,主角闻讯而来为他复仇。不过兄长Michael究竟为何人所杀,他最后执行的任务是什么,他又因为什么被人杀害全都是谜。要想了解这些,只有先开始挣钱。是的,揭开兄长身上的谜团需要钱;抵抗街头帮派的袭击需要钱;军火弹药、电子插件,身体改造也需要钱。玩家只能在危机四伏的贫民窟开始艰难的讨生活,不断获得金钱和 “果报”才能使自己强壮起来,应付调查中的各路人马和谋杀背后的真相。MD版中的矩阵系统和超任版有很大不同,后者是一个不断在虚拟空间中解除ICs和电脑元件的第三人称战斗系统,它的难度更大,需要玩家培养的细节也越多[112]。矩阵中玩家化为铬人,不断与各种ICs和Cpu较量[123],从而攻破系统完成自己的目标。MD版的难度很高,基本上没有钱就寸步难行,玩家必须在报酬和难度都逐渐上升的各种任务中不断深入,完后随意的去触发主线剧情。也因为如此,MD版没有线性的情节推进,玩家的自由度更高,可以说组队和魔法系统都有空间任人发挥,所以带来的体验要强于超任版。在剧情上,MD版只能说是采用纸笔世界观的简单原创情节,不如超任版的故事完整和连贯。双方各有长短,都可以说得上是《暗影狂奔》背景优秀的视频游戏。感兴趣的话,你不妨都找来玩一下。

    系统振荡系列(System Shock)
    《系统振荡1》是Looking Glass Technologies在开发完《地下创世纪2:世界迷宫》后有意创造的一款融合RPG与AVG元素的FPS游戏。在1994年那个时代,3D多边形还属于稀罕物,《系统振荡1》却做到了全3D的环境,有斜面的地形[124]和物理引擎效果。游戏开创了一个惊悚流派的“赛伯朋克”新类型,因为人为的系统入侵活动删除了军方太空站AI的伦理限制程序,AI SHODAN开始了一系列失控的疯狂行为,她屠杀了太空站上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将剩下的幸存者改造成了变异的怪物和电子人,她还把触手伸及到了地球,准备用大功率的开矿镭射炮把地球切成两半。这个危急时刻,SHODAN的始作俑者TriOptimum公司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侵入系统的罪魁祸首,接受电子改造手术刚刚醒来的主角——一个黑客。“大企业”、“敌对的人工智能系统”、“电子改造”、“人为的灾难”和“黑客”,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系统振荡1》全部拥有了,除此之外,它还很好的把《异型》中那种在密闭空间面对生存威胁的感觉还原了:主角面对的是一个冰冷又危机四伏的太空囚笼,这里有屠杀后血腥,危险的变异人和机器,还有歇斯底里的SHODAN那无处不在的监视。《系统振荡1》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商业FPS游戏,比如键鼠操作[125],故事驱动的游戏方式,和环境设备的互动,气氛的渲染和紧凑的事件,它也为日后像《杀出重围》这类的“赛伯朋克”第一人称游戏的高起点做了奠基。画面的色调在关卡主题上的区分十分明显[126],它还营造了一个如同《电子世界争霸战》里那样的“电子空间”世界[127],与SHODAN那的决战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不过因为游戏的主题小众,加上超前的很多设计,《系统振荡1》在“Doom2”风行的年代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更多的回报。1999年,Irrational和 Looking Glass推出了《系统振荡2》,时隔5年,游戏采用Looking Glass为《神偷》打造的“黑暗”引擎。这部引擎拥有很好的物理效果,用3D技术实现了故事的续作。时间距离1代已经过去了40多年, TriOptimum与全球政府UNN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随着双方的精疲力竭和超光速航行技术的问世,两边决定放弃对立联手探索深层空间。于是军方飞船Von Braun作为Rickenbacker号的护卫一起参予了远航。他们在一颗行星找到了一个不断发射信号的蛋形遗迹,没想到反倒引来了和40年前一样的恶梦。本作可以说是《系统振荡1》的全面延续和升级,从系统,故事线到游戏特色都保留了1代的优点,而且大大加强了惊悚元素。由于钢铁狭小的星船空间和颜色的单调,很多人难以忍受2代的这种极端风格[129]。《系统振荡2》允许玩家选择职业,在步兵队;海军和秘密警察OSA三种部门之间选择[128],它们分别代表战术素养、科技与精神能力的区别。游戏将那个危险的AI SHODAN[130]又带回了故事中。由于画面的表现力增强,更多的尸体和怪物让人感到恶心[130],但在可玩性上依然出色。2代保留道具,装备、插件和升级模块的丰富化,破解和入侵电脑也增加了一个更直观的工具[132],玩家可以选择手动进行小游戏或者靠技能自动来做,这在时下很多的RPG也能看到这种设计。《系统振荡2》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续作,尤其在气氛的营造上令人印象深刻,多年以后Irrational开发了大受欢迎的《生化振荡》就是在它精神上的一种延续。

    “赛伯朋克”游戏数量庞大,但是因为年代和题材的原因,很多作品难以归纳进来。像是以小队战术和企业战争知名的《暴力辛迪加》;改编自《神经漫游者》的同名游戏;MicroProse出品的吸血鬼“赛伯朋克”游戏《BloodNet》和维真的《Beneath A Steel Sky》,都是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但是随着游戏产业进入2000年以后,“赛伯朋克”文化渐渐退出了主流游戏涉猎的区域,和计算机游戏早期热门的类型一样,划入少数人怀旧的范围之中。当然因为电脑科技的进步,“赛伯朋克”所热衷的一些元素也不再具有魅力,甚至变得古怪。人与机器,物理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身影在日益开放的,融合的游戏文化中还是可以经常的看到,虽然主题不再沉闷和黑暗。






    攻壳机动队中的典故解密
    原载于《动漫贩》2004年第一期
    文:Le_cirque_de_k
    责编:ROOKIES
     
         本文将涉及的是攻壳机动队TV版动画中大量出现的文学影视引用。《Ghost in the shell: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简称SAC)在今年的动画领域内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在放映中期即获得文化厅艺术赏Animation部门大奖和东京 2003Animedia公募动画部门优秀赏,8亿日元的投资更保证了其相当高的素质。士朗正宗的原著漫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已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作为 TV版的SAC,除了较全面的体现原著思想,并使其比声明卓著的剧场版更为丰富以外,还有其他方向的大胆尝试。监督神山键治显然想在他的得意之作中让观众们猜谜,将cyberpunk那部分敏感自省的特性淋漓尽致的发挥。于是在动画中出现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大量引用,使得SAC在故事主线延伸,悬念塑造,思维引导等方面,形成了另一个引人深入的探索空间。
     
    一. 塞林格情结
     
           首先,请一起回忆塞林格(J.D.Salinger)三部作品的名称:《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笑面男》(The Laughing Man),《香蕉鱼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of Bananafish)。大概很多SAC的爱好者立刻就会想起些什么。SAC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塞林格作品的典故,而笑脸男人更是贯穿全剧的主线。如果你恰好还看过塞林格最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下文简称为《麦》),那么隐藏的线索也将渐渐呈现在你的面前。
        《麦》的主人公霍尔顿对麦田守望者的向往,隐隐包含着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可当他觉得无法面对现实时,只是选择将自己变得又聋又哑,世界在他的眼中是可疑混乱,“假模假式”的。“麦田守望者”的职责,是阻止疯玩的孩子们堕入深渊。这本书被SAC引用的词句在11集中第一次明显的出现。
          当那蓝色颜料所写的句子出现在镜头中时,估计所有小说的爱好者都会油然而生喜悦和亲切吧!下面我们就来逐条理清SAC中出现的与塞林格作品以及其他文艺作品的联系。
     
    A 霍尔顿与葵
     
         11集最后,形迹被托古萨发现的葵,在消去了几个好朋友的记忆后,给他们留下了纪念品——自己的棒球手套,镜头在怅然若矢的沉重音乐中快速拉近,手套上有蓝色优化颜料留下来的《麦》中的名句“You know what i'd like to be?I men if i had my goddam choice,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当然,这句话是拆开来在小说里出现的。在书第22章,被学校开除的霍而顿回到家中,和妹妹菲比聊天。不过显然当时的他心不在焉:“可我没在听她说话。我在想一些别的事儿......一些异想天开的事”,“你知道我将来喜欢当什么吗?我是说将来要是能他妈的让我自由选择的话?(You know what I'd like to be?I mean if I have my goddam choice?)”虽然妹妹不一定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他还是继续念叨:“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得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相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葵在看管所扮演的角色,或多或少仿如守望者的职责。他引导那些孩子们,避免他们过渡沉迷网络而对自身造成伤害。可正如同霍而顿的守望者无法办任何事,只能去阻止事情的发生那样,葵所做的,也只能是在一旁,默默的守护这这些孩子们而已。
     
    E 红色的猎人帽
         《麦》中曾经多次提到霍而顿自己拥有这么一顶帽子是多么得意——“那是顶红色猎人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鸭舌。我发现自己把所有那些混帐宝剑都丢了之后,刚下了地铁就在那家体育用品商店橱窗里看见了这顶帽子,只花一块钱买了下来。我戴的时候,把鸭舌转到脑后——这样戴十分粗俗,我承认,可我喜欢这样戴。我这么戴了看上去挺美。”而在SAC的最后一集,那顶红色的猎人帽更是成为了素子和笑脸男人在图书馆接头的信号,他们在带上帽子的时候都刻意的将其反转了。当然,这么隐晦的引用,假如观者对塞林格不很了解就很难注意到。
          下面再来看看另外两部塞林格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是塞林格“格拉斯”系列的小说,因为里面的人物都以格拉斯为姓,所以如此标志。《香蕉鱼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of bananafish)写于1948年,可以看做是这一系列的第一本小说。小说很短,也很晦涩。“香蕉鱼”是主人公格拉斯-西莫对一种鱼的称呼。其实,这种鱼是不存在的,只能说存在于西莫的想象中。主人公去过欧洲战场,个性善良,信仰上帝。但其种种举止却被世人认为精神分裂,活在不被理解的世界,大概让他觉得毫无幸福可言,所以他选择了安静的死去。这之前,他和一个小女孩玩的时候,开心的说到了这种鱼,之后他回到旅馆,没有惊动自己的恋人,用布包着枪饮弹自杀了。网上有一句评论,“善良者都是那些内心脆弱的人,因为他们不能欺骗自己的心。”香蕉鱼似乎在这里是一种内心不被外界承认的美好。在SAC中,它出现在12集那位在电子脑中放映超现实电影的导演的故事中,大概是用来表示这位神无月涉导演不被使人理解的无奈是和格拉斯-西莫如出一辙吧。
          而与笑脸男人的“Should I?”这一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则是那位导演的意识残留在塔其克马心中的一问了。在12集中,塔其克马将校女孩送回的时候,那不得屏幕上出现了来回滚动的沙翁名句“to be or not to be”,仿佛是在对每一个进入这个电影世界的人说:to be,or not to be......似乎是在对那些为电影而着迷,不愿意回到现实世界得人发问。
          在这一集中,素子和这位导演有过一段针锋相对的对话。个人认为是这部动画中相当成功的一个地方——
    “怎么样?”
    “我当然不会说那是个糟糕电影。不过,基本上无论什么娱乐都只是一时的,而且也应该如此,想这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是一位迷住观众使其无法离开的电影,不管它是多了不起的东西,只是有害无益”
    “哦,很严厉的批评呢......在这里的观众中,也有人一回到现实就会遭到不幸。如果你把那些观众的梦想夺走,你承担得起责任吗?”
    “承担不起啊。正是在现实生活中拼搏,梦想才有意义.......只是把自己投射到别人的梦想里的话,跟死又有什么两样?!”
    “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啊。”
    “如果你把逃避现实叫做浪漫的话。”
     
          从笔者的观点看来,无论是站在麦田守护孩子们的快乐,还是变得又聋又哑对黑暗闭口不言;是为了反抗世界的不理解而自杀,抑或是将观看电影的人们久久迷惑 ——都是为素子所明确批评的。素子曾经对犯人强烈的表示过对“又聋又哑”的驳斥,也对那前卫导演的ghost做过如上针锋相对的批评,这愈发使她形象变得冷峻鲜明了。而教本编写者洗练犀利的文笔,更在此可见一斑。
          另外一部作品就是塞林格写于1949年的《笑面男》(The Laughing Man)了。小说的内容与第十一集有很多相似之处。一群少年,属于一个课后和星期六活动小组,组织名为“科马齐斯”(Comanches),领队的是一位成年人,被大家称为“头儿”,他给男孩们讲述一个名叫《笑面男》的肥皂连续剧。这本小说,在塞林格的写作生涯中被认为不怎么重要。其中的剧情和SAC各处地方的相似之处以及惹人遐想的地方相当多,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剧中素子曾经提到,9课早已经对这本小说进行了调查。书中笑面男的行为与笑脸男人的行为也多有相似之处,但苏子并不认为这会为笑脸男人事件的解决提供很大的帮助。其与SAC最大的联系,莫过于那个经常用于笑脸男人攻击时使用的logo。而其中笑脸男所戴的帽子,更是让人不自觉的想起霍而顿最爱反着戴的那顶猎人帽。所以说SAC的主线,似乎仍在《麦》这本书中。
        《麦》对读者的影响,可说是相当引人瞩目。读者几乎都成了主人公霍而顿的拥趸,而这些人之中,又有一些成为轰动世界的谋杀事件的作案者。1989年7月18日,一位疯狂的青年在洛杉矶用手枪射死了布莱德.希伯林德21岁的女朋友演员丽贝卡。警察在凶杀现场的祥子里发现了作案用的手枪,染血的衬衫和一本破烂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和他的妻子大野洋子正准备走进自己居住的达科他大厦时,一位叫查普曼的男子轻轻的喊了一声:“列侬先生”。随后即扣动了手枪的扳机,他一共开了5枪,四枪打中了列侬。从此乐坛少了一位传奇人物,而这个叫查普曼的男子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踱到一边,掏出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安静的翻阅,等待警察的到来。最后查普曼被控杀人罪,当警察审讯查普曼试图了解他的杀人动机时,查普曼说:“我希望你们都真心的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很多答案。”1989年,迷恋美国女演员朱迪。。福斯特的美国青年欣克利,为了引起朱迪.福斯特对他的注意,在华盛顿的希尔顿酒店门前,向刚结束演讲的里根总统开了六枪,抓获他的警察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书,从破旧的程度,可以看出这本书被他经常性的翻阅,那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些行为,无一不在让我感受一种所谓“平静的疯狂”,而这些谋杀者的暗杀行为,也与笑面男虽然拥有超A级黑客的水平,但仍然采用暗杀这样的手段的动机非常想象。
          《麦》真是这么富有魅力的一本书么?最后一集,完全失去同事消息的托古萨,面对被隐藏的真实,将《麦》的书从高空扔下,却正表达了其中另一类的怀疑。反叛的霍而顿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疑的(当然艾利和菲比除外),而觉察到这不完美,就只能选择逃避的态度么?如同笑脸男人退居在一旁观看闹剧的发展?象霍而顿为能够又聋又哑而快乐不已?这都不是正确地选择。答案,都在那书的落下了。
     
    二. 新浪潮
     
          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在1958年,当克罗德.夏布洛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其》和让.鲁什的影片《我这个黑人》等一批比较新颖影片纷纷出现在法国银幕上的时候,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得法国电影。从1958年-1962年的5年间,大约有二百多位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是世界电影世上的奇迹。
          值得注意的是,新浪潮产生的时期与塞林格创作《麦》处于一个时段,第二此世界大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令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他们。这成为该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塞林格可谓是代表人物),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戈达尔是个中弄潮儿)。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种时代的印痕。采用这种时代的文学艺术产物作为SAC的暗喻手法,不禁让我联想到士朗正宗原本漫画第一页所写的时间设定,攻壳机动队所处的时代——“各种网路展现在眼前,纵使想让成为光电的意识相同一个方向,但这时代资讯化的程度,仍无法使孤独的个人统合成为复合的个体”。因为电子脑的出现,所带来的社会与个体精神上的动荡,与20世纪60年代人们精神上的彷徨,颇具相似之处。
          导演戈达尔(Jean-LucGodard)的《阿尔法城》(alphaville),《精疲力竭》(A bout de souffle)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出现在SAC第3集“小小的反抗”中,巴特拿起的电影胶带上。《阿尔法城》(alphaville)的故事,和那位意大利青年与jely的关系有着惊人的相似。影片中男主人公Lemmy Caution是戈达尔从法国系列惊险电影中借用的英雄人物,而阿尔法(alpha)城是某集权国家的首都。在阿尔法城,计算机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大型机算计能够自动解决一切问题,一切都在计算机的掌控之下,爱和哭是不被允许的感情。Lemmy来到阿尔法城是为了暗杀该城半是电脑半是人的领袖。但他遇到了设计Alpha 60的工程师的女儿娜塔莎并爱上了她。最后他带她逃走时,身后是正在灭亡的整个城市,而娜塔莎逐渐清醒,最后说出“我爱你”几个词语。从SAC中意大利青年的收藏来看,其乃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忠实拥趸,而他似乎也正是以《阿尔法城》电影剧情为蓝本,要将jely带走并教会她“爱”。另外,同样是机器构造管理的城市,SAC第11集中出现的看守所孩子们在网络上嬉戏的虚拟城市“vitual city alpha”,灵感似乎也来源于这alpha-ville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SAC中最后jely背叛青年的情节又与《精疲力竭》(A bout de souffle)相当相似。电影讲述的是流氓Michel因偷车而受到了警方的追捕。后来他杀了警察,展开一段亡命的跑路生涯。来到巴黎后的Michel 认识了美国女孩Patricia并爱上她,希望将她带到罗马。而最终,出卖Michel的竟就是Patricia。最后,警方找到Michel,将之射杀于街头。jely最后对意籍青年的背叛,与电影同出一辙。jely似乎早已有爱的感情,并在最后关头,说出了一句在任何电影种都找不到的对白。这似乎又是监督的一个伏笔,暗示AI产生自主情感智慧的可能性。而在塔其克马的智慧成长过程中,这种暗示更是比比皆是了。
    大家看到这里,都会多多少少体会监督的良苦用心了。很多细节流露出了监督的倾向以及在SAC中处处渗透的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怀旧感。而由此也能看出,SAC教本撰写人员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把握故事的功底。
     
    三. 将花献给塔其克马
     
          在令翻译头痛的第15集“机器的时间”中,塔其克马们聚在一起滔滔不绝。它们为了自己突飞猛进的智力而烦恼,甚至为了掩饰自己智力的提高,想出要假装低智的表现以瞒过素子观察的方法。其中有一位一直在看书的塔其克马,拿了一本叫做《把花献给艾芝农》(Flowers for Algernon)的小说。这本书是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在1959年撰写的一部科幻小说。丹尼尔因此成名,本故事于66年发表了长篇,更是使其获得不仅仅局限于科幻界的拥戴和尊崇。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智商只有六十八的低能儿——查理,整个叙述也就是查理以第一人称所写的日记。小说叙述了由于先天弱智而受其父母冷眼的查理,从小受到外界的不公待遇,单纯真善良的他,总是单纯的认为世界万物都想当美好。只是他人为自己如果能变聪明,周围得人就会更加喜欢他。于是他成为二位科学家的实验物体,与真正的实验白老鼠——艾之农,共同接受了脑部手术。查理的日记最初是写得一塌糊涂;但随着实验的成功,日记也越来越写的头头是道。小说的引人入胜处,在于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心智逐步开敞,人格逐渐成长的奇妙过程。查理由弱智逐渐变成天才,但生活却从光明落入了黑暗。他发现原来真实社会充斥者焦虑,不安,褊狭,猜忌。而从他人的角度看,原来善良的查理,此时却变得咄咄逼人,敏感离群。这不完全的实验,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比查理更早进行智力增强实验的白老鼠艾之农首先死去了。不久,智力已增进至比常人还要高的查理,开始发觉他的智能正一日一日的衰退。当在智力攀升至最高峰时,了解到这项试验注定失败,经历种种心情转折,查理的日记开始一天一天的退步了,但他仍继续挣扎,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面对这一切。可是终于有一天,他回复到以前那种混乱的境地。而他最后所能做的,就只是把花献到艾之农的墓前......
         《把花献给艾芝农》得到科幻界两项至高的荣誉——雨果奖(Hugo)1960年最佳短篇小说和星云奖(Nebula)1966年最佳长篇小说。而其在这一集的出现,也映证着塔其克马们后来的担心。开始时塔其克马为了自己每次出勤实践的机会能够获得经验的增长而兴奋不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AI智力的提高,他们渐渐意识到,智力的增进只会引起素子对他们的怀疑,导致最终失去一切。果然,他们最终还是因为智力过于发达被送回厂家重置了,将失去拥有巴特和寻找小狗的美纪的所有记忆。这不是和艾之农以及查理的命运机器相似么?
        监督在这里使用这本书作为塔其克马未来命运的暗示,总让人觉得有些隐隐的心痛,送给今日之艾之农的花束,亦是送给明日自己的花束。而阅读这本悲伤的小说的塔其克马,是不是也隐隐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终于,这一切的伏笔在25集爆发了。看书的塔其克马在实验室被解体,为真正体会到所谓的“死亡”而高兴。而剩下的三台,想尽办法去保护巴特,可惜他们的武装已经完全被解除,而偶然得到的唯一弹药,也在最后关头无法发射。面对自己的命运,看着面前圣洁的圣女像和一步步逼近的敌人,塔其克马用可爱得让人心碎的声音发出了“神啊,为什么我们如此无力?!”的叹息。如同看到《A.I.》中那面对仙女执着的说着“请让我变成真实的人!”亿万次的大卫,每个观者的心都在这里被紧紧的扯动了。当然,塔其克马们比大卫幸运一点,死去前得到了素子的理解,并如愿以偿保护了巴特。然而,无论他们多们不想忘记巴特,在他们的记忆被清除之后,在他们为了巴特体会到“死亡”之后,又有谁能为他们献上花束呢?
          综合以上SAC所涉及的内容可见,这次攻壳系列的脚本创作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最后一集SAC妙语连珠,各国文学艺术家的名言,作品,思想走马灯一般一一登场,而听起来,这更像是笑脸男人与素子体内的自己自言自语,连站在一旁的荒卷都说自己是“有听没懂”。更不要说神山健治成熟运用的电影化分镜处理和菅野洋子极具电子场景感的配乐了。无论在任何方面,《Ghost in the shell:Stand Alone Complex》都不愧为今年最具冲击力的TV动画。
    【详细】
    169629927
  • BONBON
    2009/9/21 23:39:13
    沈默之雨——《指間的重量》
    天空不見一絲澄澈 / 你眼底的一場風雨/ 蔓延的透徹 / 我已經擱淺在一個夢境 / 而現實的世界總是喧鬧 / 你說 浮光掠影抓不牢靠 / 而寂寞的人總是天真 / 沈默的抗辯卻總是說得太多 / 你曾經輕輕的走過 / 不帶走什麼 只是時間 / 你的靈魂多麼哀憐 / 透明的像要毀棄 整個世界 / 雨始終下著 / 我濕淋淋的離開 / 雨始終下著 / 我已經破碎

    又一部描写青少年成長的電影,
    天空不見一絲澄澈 / 你眼底的一場風雨/ 蔓延的透徹 / 我已經擱淺在一個夢境 / 而現實的世界總是喧鬧 / 你說 浮光掠影抓不牢靠 / 而寂寞的人總是天真 / 沈默的抗辯卻總是說得太多 / 你曾經輕輕的走過 / 不帶走什麼 只是時間 / 你的靈魂多麼哀憐 / 透明的像要毀棄 整個世界 / 雨始終下著 / 我濕淋淋的離開 / 雨始終下著 / 我已經破碎

    又一部描写青少年成長的電影,从另一个層面展现社会的灰暗,和青少年成長種種的問題. 結局有些牽強,但這個故事注定必須以死亡為結局.

    >>>
    阿立手上大大的鐲子上刻著整段整段的基督徒的主禱文
    阿立喜歡去89層觀光臺,因為覺得那裡離天堂最近
    “你相信有神嗎?”“我相信有天堂!”

    >>>
    喜歡做梦的大雨其實早已預見未來,自己的,阿立的,老廖的
    他學會了承受世界的不公不義,也將要為此付出代價

    >>>
    大雨将骨灰撒向天空那一刻,阿立是否已經到达天堂?
    “我看到天空陰晴不定的變化,感覺到随風翱翔的自由,我知道自己終于得到解脱,這里就是天堂。”

    >>>
    --"這个世界没有所謂的公平,也没有什麽東西是属于誰的"
    --“終有一天妳會了解,指間掂起的重量,或許是我們無法承受的重量 .”

    两指之間究竟能够承受多少重量,青春,生活,還是另一個人的生命?


    吳中天的真人很帥,聲音厚厚軟軟的,簽名時精緻的橫顏,比鏡頭上更小更好看些
    他會在合照時將手背在身后,稍稍彎下身子遷就女生,這樣的小動作很貼心
    他會戴著黑超坐在電影推介會最後一排,很認真地聽導演介紹影片,像個認真的學生
    面對面經過叫他名字,他微笑點頭,低調謙虛,像個普通大男孩
    還有他的簽名,字很好看。
    【详细】
    2370847
  • 遥远的磐石河
    2019/1/7 18:17:19
    两个人物

    珂赛特对把自己一手养大的恩人好像谈不上多少感情,成婚后当冉阿让告诉他要永远离开时,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不舍的感情,以后好像也没有再看望冉阿让,自顾自过着贵妇人的日子,这对于相依为命的父女感情来说很不可理解,也或许是天性凉薄使然?

    而那个珂赛特的丈夫,曾从外祖父家负气出走,并一度为自由参加街头起义,失败受伤恢复后却心安理得养尊处优地继续生活在原来他要背叛

    珂赛特对把自己一手养大的恩人好像谈不上多少感情,成婚后当冉阿让告诉他要永远离开时,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不舍的感情,以后好像也没有再看望冉阿让,自顾自过着贵妇人的日子,这对于相依为命的父女感情来说很不可理解,也或许是天性凉薄使然?

    而那个珂赛特的丈夫,曾从外祖父家负气出走,并一度为自由参加街头起义,失败受伤恢复后却心安理得养尊处优地继续生活在原来他要背叛的保皇党人家庭中,这个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简直让人莫名其妙。

    而这两个人的爱情,从剧中来看,颇像中国《西厢记》中张生半夜跨墙私会崔莺莺的桥段,这就是一见钟情吗?《西厢记》中的男女爱情本身就很狗血,原来西方人也好这种调调儿!

    可以说这部剧中,有些情节是比较生硬的,毕竟是六十年前了。以上两个角色,是我所不喜欢的,原因如上。但或许书中不是这么设计的,原书我是在二十多年前看过,都有些忘了。

    【详细】
    9879421
  • 买超
    2009/2/6 9:45:14
    向宁浩致敬
    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是横空出世,有点不太真实,似乎偶然而得,《疯狂的赛车》则证明宁浩的时代来了。

    冯小刚太老,累了,逗人乐是累人的事,看看从卓别林到周星驰,私下里都郁郁寡欢,就知道搞笑有多累,有多心酸了。何况冯导如今是大导演了,虽然草根习气仍浓,可到底不同过往了。不着四六的影视公司没有了,开车讨薪的司机,在美国混日子不得志的中国混混,跟班的摄影师,统统不见了,变成骗VC的“海归”,优
    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是横空出世,有点不太真实,似乎偶然而得,《疯狂的赛车》则证明宁浩的时代来了。

    冯小刚太老,累了,逗人乐是累人的事,看看从卓别林到周星驰,私下里都郁郁寡欢,就知道搞笑有多累,有多心酸了。何况冯导如今是大导演了,虽然草根习气仍浓,可到底不同过往了。不着四六的影视公司没有了,开车讨薪的司机,在美国混日子不得志的中国混混,跟班的摄影师,统统不见了,变成骗VC的“海归”,优雅的空姐,跑北海道度假谈情说爱,唱日本歌掉眼泪,“小资”了,也“文艺”了。再往下,该往奢华糜烂里走了,拍现代版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宁浩还年轻,有无限的可能,只有有足够的天才,就有足够的时间供他挥霍。故事结构仍然延承《疯狂的石头》的多线索,错综环绕:一个禁赛的自行车运动员,想给死去的师傅找块像样的归所;一票飘到大陆的台湾“山寨”黑社会,要和一位身手矫健的“泰拳”高手交易毒品;一个黑心的保健品商,雇佣两个够“专业”的农村杀手除掉自己的老婆;几拨人就阴错阳差搞到一起。再掺上卖墓地的徐铮讲述“潜规则”,和“人生后花园”,两个一心要破大案,却总是关键时候“掉链子”的警察。捎带,把不贴谱的“保健品”,牟取暴利的“开发商”,一并调侃了一番。你要看热闹,绝对够热闹,你期待悬念,绝对够精巧,你要找乐,就开心得笑吧。没人说别破坏了他的孤独,没人拿黄金、菊花来搞什么象征,做视觉艺术。你笑完了,痛快了,故事也结束了。

    冯小刚拿语言调侃,宁浩讲故事,讲得精巧,讲得幽默,虽然人物也常常出语惊人,台湾黑社会说“本地的黑帮太没礼貌”了,杀手说:“干一行,爱一行”。可冯小刚拿舌头“逗你玩”,你能把中间的笑料拆开了单独讲,宁浩的逗笑,离开了故事,就没意思。所以你一定要坐在那里看,融进去,才能忘情地笑,笑得忘掉自己。冯小刚像相声,像小品,宁浩的是电影。

    对大陆而言,宁浩的尺度够大胆,能够上映实在是奇迹。又是黑社会,又是买凶杀人,泰国毒贩穿着人民警察的衣服,死了还在指挥交通,黄渤开车带着死警察去报案,值班警察不问事,先让你填表。我小时候,《黑炮事件》就号称“黑色幽默”,和宁浩比,差得太远了。宁浩一部电影,死了一堆人,而且死得惨烈。如果只看死人的段落,几乎不像喜剧片。我们习惯了分析,这个故事歌颂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所以讲故事前,要先想想有什么社会意义,是不是符合当前形势和潮流,别触动了什么人的软肋,惹得人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宁浩老老实实讲他的故事,不怕犯什么忌讳,如果你看到了什么意义,看到了讽刺,那也是你自己的感觉,宁浩可什么都没说。电影就是这样的。其实所有艺术都如此,急着讲道理的是哲学,不是艺术。

    美中不足的是,尽管宁浩明显比原来有钱了,故事里有了追车、爆炸、比赛的大场面,还生硬地夹了一堆广告,故事却不及《疯狂的石头》。最后部分混乱而生硬,相比之前紧扣密接,仿佛漫不经心。黄渤作为主角,却是最不出彩的人物,开场比赛和结尾比赛的呼应,是常见的俗套,没有太大必要,像文章里的“游词”,除了凑故事时间,看不出多少意义。银牌救命,更是好莱坞及各类模拟好莱坞影片中烂得不能再烂的桥段。九孔饰演的保健品商除了推动故事,摆出一副夸张造型外,也缺乏亮点。倒是“杀手”、“台湾黑帮”最有喜剧效果。不过从性格上讲,都有出乖卖傻的成分,不像《疯狂的石头》,通过情节伏笔给予人物行为以合理性,没有斧凿拼凑的痕迹。不过,瑕不掩瑜。而且,我听说这个故事光通过审查就用了十个月,三个小时的故事压缩成两个小时,有点乱也理所当然。

    我要向宁浩致敬!为了这样的故事,这样开怀的大笑,这样大胆的表述。中国的电影和中国的思想一样,要更开放,更灵动,更坦白,更兼容,才有出路。

    顺便说一下,“泰拳”的段落紧凑舒展,没准宁浩还有做动作片的潜质尚未发掘,不知他是否愿意再试试这种类型片,没准能开创出新风格来。
    16571796
  • 阿九
    2016/3/20 19:16:32
    一部喜剧和情感为主的国产片。。。。
    没有看这个电影之前,就已经知道这是大体怎样的电影,好吧,因为真的不知道看什么电影的节奏,哈哈。很明显这是《邻家特工》的节奏,好像就是一个以喜剧为主的节奏。顺便还穿插的一些梗 ,如果说它很差的情况,还不是很差的。不能说是一部烂片,真的不能这样去说它呀。主要...  (展开)
    没有看这个电影之前,就已经知道这是大体怎样的电影,好吧,因为真的不知道看什么电影的节奏,哈哈。很明显这是《邻家特工》的节奏,好像就是一个以喜剧为主的节奏。顺便还穿插的一些梗 ,如果说它很差的情况,还不是很差的。不能说是一部烂片,真的不能这样去说它呀。主要...  (展开)
    【详细】
    7819216
  • 花无缺
    2008/8/21 19:59:27
    情节太烂
       刚开始变态的杀了那么多人,后来又说要控制毒品市场...李连杰后来又说他们的目的只是想从警察局偷些资料...以那么人的身手,偷资料要费那么大力吗...看完了也没搞懂那帮人的目的是什么...开头的场景很唬人,越到后面越一般,虎头蛇尾
       刚开始变态的杀了那么多人,后来又说要控制毒品市场...李连杰后来又说他们的目的只是想从警察局偷些资料...以那么人的身手,偷资料要费那么大力吗...看完了也没搞懂那帮人的目的是什么...开头的场景很唬人,越到后面越一般,虎头蛇尾
    【详细】
    1476132
  • 笨笨
    2017/7/7 15:55:38

    看刘若英的《征婚启事》,片子很安静,正好符合夜的氛围。  一个女子,在不停的征婚。始终在同一家餐厅的不同座位上,有PVC板厂的工人,有小学数学教师,有淫媒,有广告人,有推销员,有吉他买手,有演员,有出狱人员她始终在看他们有时高亢有时低迷的表演着。 完全是种荒谬的场景。在一张大报上登则征婚启事,以为可以从此天空更广阔,没想到那广阔之外全是自己不想要的另一种生活状态。惯常的层次和秩序可以被打破,

    看刘若英的《征婚启事》,片子很安静,正好符合夜的氛围。  一个女子,在不停的征婚。始终在同一家餐厅的不同座位上,有PVC板厂的工人,有小学数学教师,有淫媒,有广告人,有推销员,有吉他买手,有演员,有出狱人员她始终在看他们有时高亢有时低迷的表演着。 完全是种荒谬的场景。在一张大报上登则征婚启事,以为可以从此天空更广阔,没想到那广阔之外全是自己不想要的另一种生活状态。惯常的层次和秩序可以被打破,可打破之外却不能接受。   有初次见面就要求结婚的,有介绍她走高级路线出卖肉体的,有推销防身用品的,有假扮瘸子试探她反应的。。。陌生人相见,彼此没有背景人际的牵绊,站起来转身可如一滴水融入大海般消失在都市的人流中,于是就无所掩饰的表达出真实的一面,比如说可以兴致勃勃的介绍自己最爱的A片,比如可以面无羞涩的提出一夜情,比如说可以如查户口一般把身家职业想法问个清楚明白的。在那些人们看来,一纸征婚启事就是把一块猪肉摆上了公众的案板,可以为大众所品评挑选,他们拥有了那种权利。

    【详细】
    8650440
  • 马克
    2018/11/20 18:57:29
    反应历史的片子

    二战题材,一群来自各国的飞行员加入盟军飞行大队,虽然行为散漫,但是作战一流,消灭了盟军击毁敌机数量的20%,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战友,战争是残酷的,但盟军的作风一码归一码,作战可以表扬你,战后一样遣返你,当法律对自己有利时奉行法律,当道德对自己有利时鼓吹道德,当民意对自己有利时顺应民意,当权者永远有一套说辞,而弱者只能任人宰割,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二战题材,一群来自各国的飞行员加入盟军飞行大队,虽然行为散漫,但是作战一流,消灭了盟军击毁敌机数量的20%,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战友,战争是残酷的,但盟军的作风一码归一码,作战可以表扬你,战后一样遣返你,当法律对自己有利时奉行法律,当道德对自己有利时鼓吹道德,当民意对自己有利时顺应民意,当权者永远有一套说辞,而弱者只能任人宰割,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详细】
    9774186
  • 海狸桑的沙琪玛
    2018/1/25 8:49:43
    脑洞预测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就喜欢这种 time slip 还有生死探讨的剧情,就喜欢贯地谷这种丧到不行的人设,就喜欢当爱情旅馆公关当上瘾了的多哥 男主风间(六角精児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没看过原著,从目前只出的两集来看我有以下猜测: 1. 出于某种原因,风间被困在了 2017.2.24 到 201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就喜欢这种 time slip 还有生死探讨的剧情,就喜欢贯地谷这种丧到不行的人设,就喜欢当爱情旅馆公关当上瘾了的多哥 男主风间(六角精児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没看过原著,从目前只出的两集来看我有以下猜测: 1. 出于某种原因,风间被困在了 2017.2.24 到 2018.1.11 这十个月...  (展开)
    【详细】
    9100271
  • 灰狼
    2021/12/11 12:11:06
    小妞电影之后,是地摊文学电影的伟大复兴

    1

    《扬名立万》和《古董局中局》有一种明显的同质性。

    一方面是,它们有旧的质感和山寨特色,仿佛是世纪之交国产商业片刚入道时候的制作;另一方面是,它们还贴合着现实的娱乐环境,分别主打“剧本杀”和“密室逃脱”的时髦卖点,似乎

    1

    《扬名立万》和《古董局中局》有一种明显的同质性。

    一方面是,它们有旧的质感和山寨特色,仿佛是世纪之交国产商业片刚入道时候的制作;另一方面是,它们还贴合着现实的娱乐环境,分别主打“剧本杀”和“密室逃脱”的时髦卖点,似乎这些元素比电影的剧情本身更值钱。

    说它们旧和山寨,是因为这些故事模式似曾相识且有年代感:《扬名立万》说的是上海滩耸人听闻的富豪谋杀案,众人和凶犯同处一室,嵌套着密室推理的层层解谜,是奇情故事之搬演;《古董局中局》则是围绕文物的层层藏匿,用上了五行八卦和摩斯电码等怪力乱神,各种故布疑阵,仿佛是从街边老爷爷那听来的故事。

    14059569
  • 烤不准
    2021/11/21 0:39:53
    卧龙导演凤雏编剧的华丽表演

    导演名字叫别克,这是有大厂作为金主爸爸?同时身兼编剧之一,93年的,说的好听点成长空间很大,说难听点这片子就烂在你手里了。

    最难以忍受的,就是画面太暗了,每个场景都很暗,暗到我都看不见背后到底有没有站着个真凶,只能凭借配乐听声辩位,脑补式自我恐怖。不过也可能是我所在破电影院的关系,这个我就先不怪导

    导演名字叫别克,这是有大厂作为金主爸爸?同时身兼编剧之一,93年的,说的好听点成长空间很大,说难听点这片子就烂在你手里了。

    最难以忍受的,就是画面太暗了,每个场景都很暗,暗到我都看不见背后到底有没有站着个真凶,只能凭借配乐听声辩位,脑补式自我恐怖。不过也可能是我所在破电影院的关系,这个我就先不怪导演了。

    片子不长,105分钟,一个半小时的量,对于并不复杂的剧情来说算是比较适中,起承转合,很难出彩,但中规中矩的拍好一个恐怖片,我觉得并不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结果,掉链子了,而且,后面这个链子掉的,真的是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故事很简单,白百何作为异地打工族,租个单间,一个小女生的,辛辛苦苦,挺不容易。然后显然,有个变态真凶一直在潜入白百何的出租屋,偷窥她监视她,到底是图谋不轨的上司、还是咄咄逼人的中介、还是古怪孤僻的保安、还是帅气阳光的兽医、甚至是看似知己的闺蜜?前半段大概一个多小时的时长,整体的氛围我觉得营造的还算及格。哪怕有些刻意,但可称得上合格。配乐和氛围比较贴合,镜头的运用节奏感很强,一众演员演技在线形象吻合,三步一小吓五步一大惊的,把白百何的紧张、害怕、无助烘托到位并且逐步升级。

    至于恐怖片中不可或缺的战术性低级行为,比如白百何回家就是不喜欢开灯、比如发现凶手后在高档餐厅大庭广众不直接联系警官而是选择往犄角旮旯儿跑、比如每天都被凶手潜入竟然毫无察觉,姑且就算是情有可原吧。毕竟从设定和计划来看,是希望将白百何塑造成一个妥协到略显软弱的单身女性,随着不断收到伤害,最终才实现突破和爆发的这样一个形象,至于在过程中有些细节不那么合理,恐怖片嘛,也可以接受。

    故事讲究的是起承转合,前面这一个多小时,起、承,直到转的部分,都是令我还算满意的。没想到,突如其来的,真凶被揭露的转折之后,最后“合”的部分,让我彻底领略了导演编剧非比寻常的卧龙凤雏之力。

    真凶毫不意外的抓住了白百何,却出人意料的场景一变,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现代都市,到了一个装满监控、地下室、遥控门的不知道什么郊外的厂房。这倒罢了,真凶开始说自己童年的悲惨遭遇,然后突然就冒出来两条恶犬,原来真凶还是吴老狗一门?然后,真凶放着俩貌美如花的妹子不管了,把另一个半死不活的小崽子又提溜回市区去了,这是要走伪装自杀的路线?结果就被警察发现了,然后真凶抢了辆SUV就往郊区厂房跑,警察更厉害,抢了一辆貌似送外卖的摩托还是电瓶车可劲儿追。真凶回去吧,准备杀俩妹子灭口,不舍得用自己祖传的猎枪,于是拿了一桶汽油就往关妹子的牢房里倒,汽油准备的倒是挺充分,拿出来个打火机战术性死活打不着。这时候警察来了,同恶犬搏斗完了,直接把妹子拉出牢笼,然后真凶没办法,只能掏出祖传的猎枪就开始跟警察枪战对打。警察叫曹叡,当过皇帝,身手不太行,被打倒了。这时候,战术性慢镜头开始出现了。没错,好像不是猎枪,是霰弹枪,真凶对着即将逃出小院儿的妹子二人组开枪,闺蜜战术性替白百何挡枪倒下。哦,忘说了,俩人跑出小院儿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战术性下起了中雨。眼瞅着白百何跑出小院儿,真凶准备拿闺蜜出气补枪的时候,白百何又战术性开着SUV回马枪就往真凶身上撞。没想到,就当以为成功了,白百何去救曹叡的时候,真凶战术性毫发无伤又开始要打白百何。白百何又战术性的女性力量大爆发,配合警察开枪几发子弹,终于把真凶推下了燃烧着汽油的牢笼,故事结束。

    最后这精彩到无与伦比的极限拉扯,让我充分见识到了编剧的博闻强记、博采众长、博学多才、博古通今。仿佛但凡缺了一点点的元素,这个片子就是不完整的一样,把一切可以贯彻囊括进来的战术思想,都充分体现在了最后的短短半小时中。动物、童年阴影、畸形爱情、追逐、飙车、枪战、大雨、女性爆发、机关、千与千寻、闺蜜等等元素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发指。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格局还是太小了!

    结尾处,导演编剧突然以字幕的形式,画风一转,重点提示:除了下载反诈APP意外,必须要知道,女性有选择单身的权利!有一个人住的权利!我们要关爱单身女性的安全和健康!好家伙,这主体升华的,明年诺贝尔文学奖没你我可不承认。纵观整个故事,白百何和小神婆,有哪怕一丁半点儿要单身的意思吗?小神婆倒追帅哥兽医,白百何都微信网恋了啊。然后异地打工独居?里面除了开篇遇害的新闻女性和白百何,有哪怕强调过主角仅仅是女性群体吗?男的打工仔不用租房吗?本来还想说,我作为一名异地搬砖民工,前半段竟然深有共鸣。白百何住的房间跟我那间格局还贼像(但是她那房子比我要大!)。异地打工人,租房成本又高,居住的环境也乱,鱼龙混杂,背井离乡,的确是充满了艰辛和劳苦的。可是,导演字幕一打,我是男的所以我就白给了呗?那你前面倒是多整俩租房的妹子啊。遭受职场骚然,相对男性更加弱势,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束缚,女性群体的确是更加不容易,既然想要表现这一主题,那就在前面的故事剧本和表现上多花点心思花点笔墨呗?纯靠字幕升华流,我懂了,这是又要融入贾跃亭的PPT元素吧。

    总之吧,前半段我觉得能有3-4星,后半段1星,1星还是冲着白百何和小神婆的颜值演技给的。最起码,呼应一下前文,先把灯调亮点吧。

    【详细】
    140072335
  • 无尾电影
    2018/4/21 10:44:42
    这部片看得人起生理反应,第一次希望它可以打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五十公斤熊”,更多影评和资源欢迎关注。

    去年最让人不适的R级片,当属《生吃》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五十公斤熊”,更多影评和资源欢迎关注。

    去年最让人不适的R级片,当属《生吃》

    9309316
  • 离离塬上草
    2017/5/4 9:55:35
    我想成为人 为我爱的人

    我想成为人 为我爱的人

    什么样的存在,能够跨越时空,穿越生死?什么样的存在,能够抵达永恒,瞬间永生?是神兽吗?超越了人类思维的极限,存在于无垠的时空宇宙,拥有不老不死的身躯,无所不能的神力,永远不会被伤害,永远不会被遗忘?

    月灵是这样的存在,江置也是。

    人的身,神的血液,长生不老的事实,让多少平凡卑贱的人,心生艳羡。多少人虔心期盼的永生,却被月灵和江置弃

    我想成为人 为我爱的人

    什么样的存在,能够跨越时空,穿越生死?什么样的存在,能够抵达永恒,瞬间永生?是神兽吗?超越了人类思维的极限,存在于无垠的时空宇宙,拥有不老不死的身躯,无所不能的神力,永远不会被伤害,永远不会被遗忘?

    月灵是这样的存在,江置也是。

    人的身,神的血液,长生不老的事实,让多少平凡卑贱的人,心生艳羡。多少人虔心期盼的永生,却被月灵和江置弃如敝屣。没有所爱的人,即使存活千年,又有何意义?人,永远不会知道,这种孤独,这种痛彻心扉的苦。

    从来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会受伤?仿佛这身躯拥有不可思议的魔力,无论什么,都可以轻易实现。从来,都是默默守护,为自己的家人,为卑微的爱恋,哪怕仅仅远远看见你的笑靥,也能成为我满足的喟叹。平淡似水的生活,江置以为就会这样,云淡风轻,只要自己爱的人,能够平安、快乐。

    直至命定的那一刻,褪下腕珠的刹那,原来,一切不过是幻梦。原来,自己竟然是一半人一半神兽的“怪物”。“我,就那么可怕吗?”为什么看着江置的眼神,变得那么鄙弃?那么不屑?那眼神,像利剑,像匕首,刺入心脏,连,血都没有。原来,我,仅仅,只是这样吗?

    心脏依然在跳动,血液却似乎不再沸腾。没有家人,存在何意?

    总是会有人,被真心打动,总是会有情,在迷蒙间诞生。守护,是江置二十年的人生信念,不论家人,或者朋友。“我想成为人,为我要守护的人”。

    【详细】
    8517624
  • 鬼舞辻无惨
    2021/1/31 21:17:37
    客观上对第一季评价和对第二季期待(有少量剧透,慎入)

    从剧情的细腻上讲真的是无可挑剔,从三观上讲真的是颠覆认知,虽然最后让奈奈醒悟做出了剧情的补救,但是犯下的罪行依然很严重,真心对她的消除能力者死的冤啊,在我心里他和上条当麻一样的,严谨的说,要是出第二季,我希望可以类似寒蝉一样那些被害的无辜人实际上还没有死之类的,要不然我就更期待第二季大家发现了她的秘密以后如何给那些折磨奈奈,一步步把奈奈逼到万劫不复的绝路,给那些惨

    从剧情的细腻上讲真的是无可挑剔,从三观上讲真的是颠覆认知,虽然最后让奈奈醒悟做出了剧情的补救,但是犯下的罪行依然很严重,真心对她的消除能力者死的冤啊,在我心里他和上条当麻一样的,严谨的说,要是出第二季,我希望可以类似寒蝉一样那些被害的无辜人实际上还没有死之类的,要不然我就更期待第二季大家发现了她的秘密以后如何给那些折磨奈奈,一步步把奈奈逼到万劫不复的绝路,给那些惨死的无辜少年少女一个交代

    【详细】
    1317921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