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片开始不久,我以为导演要把一个女战士按回母亲位置上。在性别议题高度敏感的2020,这种规训女性的倾向好像容易被骂。但是,“规训”这个词太紧张了,我不愿意这么去理解。
在渡河之前,我们可以看到,表情冷漠的李楠偶尔不自觉对孩子们露出笑脸。显然,冷漠狠心的战士
1、
影片开始不久,我以为导演要把一个女战士按回母亲位置上。在性别议题高度敏感的2020,这种规训女性的倾向好像容易被骂。但是,“规训”这个词太紧张了,我不愿意这么去理解。
在渡河之前,我们可以看到,表情冷漠的李楠偶尔不自觉对孩子们露出笑脸。显然,冷漠狠心的战士身份只是她的有意防御。没有人在意她的本性与本意。为了摆脱封建男权的梦魇,她选择放弃母性、变成男人来逃脱。而本片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试图告诉李楠们,不需要抛却女性身份,不需要成为男人,也能从“非人”变成“人”。
既要看到李楠选择重新成为母亲,也要看到罗大叔点到为止的劝说。对李楠们“不勉强”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值得称道。不管异性或同性,谁都没有立场强求另一独立个体的生活。
看得出来,对罗桂田、丁大勇这两个角色的塑造,是有意在反拨对保育员职业的刻板印象。不是只有男人能上前线,也不是只有女人能带孩子;上前线的女中豪杰固然可敬,带孩子的男人也闪闪发光。强行抛开zz至上的背景来说,故事里呈现的性别平等、职业平等的状态,还挺理想的。
2、
感觉琼花有些变油腻了,但是谢晋没有。每次我快要嫌弃谢晋作品永远一个味道的时候,就会有某个场景让我泪流满面地打脸。这一次是罗桂田去世。
罗大叔躺在厨房的草堆上,心满意足地看着孩子们,渐渐闭眼。孩子们顾着玩面团,玩够了才发现“爷爷睡着了”。小孩奶气地说“爷爷累了”,大家不忍吵醒,自觉保持安静。他们又发现“爷爷哭了”,轻轻帮他拭去眼角的泪。在这个脏乱的厨杂角落里,逝者获得了天使的祝福,和天堂一般的静谧。
谢晋善用配乐来煽动情绪,这一场却很安静,没有一点多余的声音。(当然,不包括李楠出现之后的内容。)少即是多。
3、
孩子在这个片子里几乎是最高价值的象征。孩子是永恒美好的,大人才是要成长的。虽写着献给“国际儿童年”,对妇女的真诚关怀却一分不少。
关怀妇孺、珍视生命,是谢晋一贯有之的精神。在阴影远未消散的徘徊时期,这很珍贵。今天又是带着滤镜看谢晋的一天啊!
1、谢晋的电影总是有自己的风格,马背上的摇篮,从保育院这个特殊的侧面放进战争的大时代。不仅有儿童的天真,还有战争的残酷,还有女主角李楠心态的转变,当然还有老红军罗桂田的正直和善良。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电影阐述了人性之美,还有一众小朋友高超演技2、那首“爷爷为我打月饼”,旋律优美动情,而且也是小学必唱曲目。还有几首插曲罗天婵的睡吧孩子,李谷
1、谢晋的电影总是有自己的风格,马背上的摇篮,从保育院这个特殊的侧面放进战争的大时代。不仅有儿童的天真,还有战争的残酷,还有女主角李楠心态的转变,当然还有老红军罗桂田的正直和善良。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电影阐述了人性之美,还有一众小朋友高超演技2、那首“爷爷为我打月饼”,旋律优美动情,而且也是小学必唱曲目。还有几首插曲罗天婵的睡吧孩子,李谷一的马背上的摇篮,胡松华的翻山越岭上路程。不过三位大歌唱家的作品远远不如那首童声合唱。3、细节不错,比如那个红玻璃片4、有一场戏非常不能忍,逃亡途中路过敌军哨卡,保育员的小孩哭了,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保育员把孩子的嘴给蒙上了,小孩几乎被蒙死。最后逃脱敌人追捕,小孩在苦苦救助下才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