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1】片子的亮点在于罗长姐这个人物,导演对于纪录片本身并未有更深的挖掘,或者说,导演本身的认知程度和阅历尚未能驾驭这样的题材。
【20181216】 晚上整理手机里备忘录时发现一年前在台北看金马影展时记录下来的只言片语,遂作补充。
1.拍纪录片的人心里一定要有爱和理解(爱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出于个人观感,我并不喜欢这部作品。导演和剪辑俩人是夫妻搭档拍片,在罗长姐所在的村外的镇上住招待所,每天从镇上到村里拍摄,晚上又回到镇上去住。剪辑在去年金马的映后上提及到罗长姐养的猪时用的词是“畜生”,或者本身并无恶意,但是当时在场观众一阵倒吸气的声音,内心大概觉得这样的词汇比较怪异。这个场景即使时隔一年仍然印象极其深刻。剪辑时用“母猪和人一样有爱”来建构动物的情感,这是合理的吗?纪录片剪辑和隐喻的关系要处理得恰当很难,如何保持一个模糊并且开放的边界?
2.在这个电影里,导演参与的成分太多了,拍摄对象精神病人行为的僵化,对一些很残忍的场景赤裸裸地呈现,比如罗长姐的儿子吃饭时的苍蝇和饭食杂乱场面,有些镜头令观众有一种非常难以形容的“恶心”感,这又让我反思纪录片伦理和观众看纪录片的情绪调动及共鸣两个问题。观众看片和导演看片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但我大多数时候作为观众看片,作为导演看片的经历非常有限,暂且回答不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搁置。
3.“罗长姐的高贵”?我更觉得这一家子人的生活当真只是一段平凡人的生活,罗长姐把儿子带回家养,政府会有辅助金,一年四万。而在剪辑中,很多似乎互相矛盾的问题并未能够通过画面得以呈现。纪录片是从生活里面长出来的,自以为是的剪辑将剧情片的编剧手法平移到纪录片中来真心不可取。纪录片的残酷也在于,导演的世界观会在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你怎么看待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你所呈现出来的影像就是什么样子。导演跟拍了这么久,对罗长姐是什么想法?又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活的呢?不明白。
4.纪录片的立场。影片中不少镜头隐喻,月亮遮住了叶子,猪的形状和罗长姐的影子相互呼应。这种手法的运用倒是给了影片更丰富的解释空间,我也发觉,好像当下的大家都有一个习惯,你好像什么都要给强拔出什么立意和观点,大家都想要拔高生活的立意。其实这只是一段山村里普通人的人生啊,只要你顺其自然地讲述出来,远比你硬要给影片附上什么高深的意义更打动人,保持一个模糊的观感反而更有多层次的思考。
5.结尾罗长姐在阳光的阴暗处休息,孙媳妇在阳光里晒太阳。我还蛮喜欢这个镜头,这样的结尾方式意味很绵长。这是一次偶然的记录吗?我也担心是否是一种人为的摆拍诠释?影片中确实不少看得出人为处理的痕迹,让人觉得有些虚假。
6.最大的问题,我仍然觉得,作者和拍摄对象的心理距离始终没有达到这个选题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