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青校树

    全100集
  • 主演:
  • 地区: 捷克斯洛伐克
  • 年代: 1991

青青校树影评

1555268
  • 凉也啊
    2019/7/5 19:52:04
    从《河畔》中窥探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废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当代年轻人的七宗罪 到现在为止,我依然相信《河畔》这部电影是一只遗珠,尽管在豆瓣上它的评分只有略显可怜的6.3,不过对于艺术作品的“打分制”本身就不能够作为量定一个作品价值的绝对依据,每个人的情感节点不同,所以试图依靠一个故事去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是一件比较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当代年轻人的七宗罪 到现在为止,我依然相信《河畔》这部电影是一只遗珠,尽管在豆瓣上它的评分只有略显可怜的6.3,不过对于艺术作品的“打分制”本身就不能够作为量定一个作品价值的绝对依据,每个人的情感节点不同,所以试图依靠一个故事去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是一件比较随...  (展开)
    【详细】
    10288254
  • 逐鹿人
    2019/2/11 19:56:48
    凭什么《星际穿越》硬伤很多也是神作,《流浪地球》有硬伤就要被喷呢?因为.......

    关于科幻作品的“硬伤”问题,这几天真的是看到了太多的撕逼。其中流浪地球粉丝们最气不过的就是:

    灭霸一个响指就能毁灭半个宇宙,这么大的硬伤你们怎么不吐槽?

    《星际穿越》男主进了黑洞都没被扯碎,你们怎么奉为神作?

    关于科幻作品的“硬伤”问题,这几天真的是看到了太多的撕逼。其中流浪地球粉丝们最气不过的就是:

    灭霸一个响指就能毁灭半个宇宙,这么大的硬伤你们怎么不吐槽?

    《星际穿越》男主进了黑洞都没被扯碎,你们怎么奉为神作?!

    凭什么好莱坞电影有硬伤就跪舔,《流浪地球》有硬伤就狂喷?

    你们这些喷子,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然后就把这个归结为“崇洋媚外”,上升到民族气节,弘扬文化自信的高度去了。

    9964559
  • 仰仰仰望星空
    2022/12/22 13:10:40
    只道现在是寻常

    最喜欢的是马原和阿来的两集,不过马原老师令人羡慕的归隐田园生活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不如像阿来老师那样“ 抹去偶然性的特征,我把生命看成一场奇迹 ”。


    最喜欢的是马原和阿来的两集,不过马原老师令人羡慕的归隐田园生活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不如像阿来老师那样“ 抹去偶然性的特征,我把生命看成一场奇迹 ”。


    【详细】
    14839130
  • Maggie_in_LA
    2020/10/19 11:35:37
    《夺金营救》:营救之外,居然温馨感人

    看完后还真的被片中的爱情故事感动,而且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塑造得挺有人情味,就算这次连姆·尼森演的是一个小偷,依然是兼具浪漫和英雄情怀。

    连姆·尼森的经历在好莱坞是典型的“迟暮英雄”,50岁以前的他并不出名,主要在戏剧类电影中出演配角,常常以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示人。但2008年一部小成本动作片《飓风营救》(Taken)彻底改变

    看完后还真的被片中的爱情故事感动,而且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塑造得挺有人情味,就算这次连姆·尼森演的是一个小偷,依然是兼具浪漫和英雄情怀。

    连姆·尼森的经历在好莱坞是典型的“迟暮英雄”,50岁以前的他并不出名,主要在戏剧类电影中出演配角,常常以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示人。但2008年一部小成本动作片《飓风营救》(Taken)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竟然让当时56岁的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动作明星。与很多肌肉男或喜欢玩特效、高难度动作戏的男星不同,尼森总是演出身边的普通人,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得不凭借自己的能力讨回公道。也许没有很花哨的特效场面,却每每总靠亲和力及正义感获得观众共鸣。他之后主演的动作片,都被翻译为”XX营救”。

    这次,68岁的尼森在片中出演退伍军人汤姆,一共抢了12家银行,从未失手,被称为“速战速决大盗”,连FBI也拿他束手无策。他抢银行的理由居然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不想浪费了自己曾经在军队中学习的“炸弹专家”的技巧。当他偶然遇到了一位在储藏仓库工作的员工安妮后,却坠入爱河,打算金盆洗手,不仅主动自首,还打算将所偷来的钱全部归还。意想不到的是,负责接手他案件的FBI却在拿到钱后独吞,还意外枪杀了另一个FBI探员,嫁祸于汤姆,导致汤姆被FBI追杀,女友也遭到生命威胁。

    影片对于连姆·尼森的粉丝来说不会陌生,虽然投资不高,却风格与之前的“营救”系列相似,依然是设计巧妙又充满温情的动作片,甚至不失浪漫情节。就算额头的皱纹及走路时的驼背不断提醒人们尼森年过花甲的年纪,这位“营救大叔”依然凭借对爱的执著,过硬的实战技巧和温和谦逊的气质,塑造了一个迷人的侠客形象。

    本片也塑造了不少生动有趣的配角给人印象深刻。比如杰弗里·多诺万(Jeffrey Donovan)出演的一名FBI高级官员,一改FBI威严的形象,反而平时办公总是带着一只可爱的宠物狗在身边,还因为与妻子离婚,又惨失战友,令人心生同情。这样的形象减少了FBI给人的刻板印象,让人物更加有亲和力,每次小狗出镜都会萌到观众,让人看到了这位不苟言笑的FBI领导私下里非常有爱心的一面。

    出演汤姆女友的《实习医生格雷》(Grey's Anatomy)女星凯特·沃什 (Kate Walsh) 也贡献了生动有趣的表演,塑造了一个聪慧又具有幽默感的女友形象,两人之间爱情线给原本黑暗、腐败的犯罪剧情增加了很多温情。

    不知道68岁的尼森还能在大银幕上“打”多少年,但喜欢看他每次亲手制服坏人的观众一定不会对本片失望,希望他也顺便拯救一下目前岌岌可危的影院(最终确实在本周拿下票房冠军)。

    129231388
  • 豆友62480107
    2021/5/25 14:09:09
    保罗的缺憾与激情的不再
    速1到速8每一部都看了好几遍,印象最深的依然是速1中布莱恩与米娅相遇的那个黄昏的下午,“要搭车吗?” 保罗和米娅眼中闪耀着的才是激情。 韩和吉赛尔讨论去哪里定居时,吉赛尔提出想去东京,“we always talk about Tokyo" "OK Tokyo it is". 这才是激情。 布莱恩去拉皮尔斯...
    速1到速8每一部都看了好几遍,印象最深的依然是速1中布莱恩与米娅相遇的那个黄昏的下午,“要搭车吗?” 保罗和米娅眼中闪耀着的才是激情。 韩和吉赛尔讨论去哪里定居时,吉赛尔提出想去东京,“we always talk about Tokyo" "OK Tokyo it is". 这才是激情。 布莱恩去拉皮尔斯...  (展开)
    【详细】
    13567241
  • 弗朗西斯哈哈哈
    2023/1/23 21:01:45
    HOTEL

    记得高中英语老师也放过一次精灵旅社,但也记不大清楚究竟放了一些什么内容,只记得关了灯的教室,不断闪烁的光影和教室里温暖的气息,也许是这些记忆和selena让我对精灵旅社格外青睐,也一路看到她的成长,各色各异的角色聚在一起,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但都有着温暖纯良的内心,这是精灵旅社最本质的核心吧,不论你是什么样子,祝你永远快乐,永远拥有温暖别人的心地和被温暖的幸运

    记得高中英语老师也放过一次精灵旅社,但也记不大清楚究竟放了一些什么内容,只记得关了灯的教室,不断闪烁的光影和教室里温暖的气息,也许是这些记忆和selena让我对精灵旅社格外青睐,也一路看到她的成长,各色各异的角色聚在一起,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但都有着温暖纯良的内心,这是精灵旅社最本质的核心吧,不论你是什么样子,祝你永远快乐,永远拥有温暖别人的心地和被温暖的幸运

    (最后一部是在2022年的五一和SU一起去看的,当时是很清澈的春末夏初,见到她的时候她手里捧着一束雏菊??)

    【详细】
  • 14915262
  • se
    2019/2/21 9:07:15
    无力扭转的国民性

    日本电影近年来非常喜欢拍摄类似题材的电影,如《预告犯》,塑造一个去制裁法律无法制裁犯人、并且自身也拥有类似过往阴影的主人公,然后多展现社会舆论和公众对他的娱乐化消费与关注,来表现当代日本社会法律的无力以及日本国民“事不关己”的风气(这本身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数的类似作品,最后都会落入视野过窄、主题过于单薄无力的状态,警察都是同样的“自身凭借法律无力制裁”但同时又要抓捕私情上不想抓捕的主人公

    日本电影近年来非常喜欢拍摄类似题材的电影,如《预告犯》,塑造一个去制裁法律无法制裁犯人、并且自身也拥有类似过往阴影的主人公,然后多展现社会舆论和公众对他的娱乐化消费与关注,来表现当代日本社会法律的无力以及日本国民“事不关己”的风气(这本身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数的类似作品,最后都会落入视野过窄、主题过于单薄无力的状态,警察都是同样的“自身凭借法律无力制裁”但同时又要抓捕私情上不想抓捕的主人公,从而凸显法律的无力;而国民一方也是同样的说着一些隔靴搔痒甚至支持“天诛”之类的话语,来抨击日本社会的自私风气;而主人公最终也多会以生命来殉道,用这种玉石俱焚的手段来呼喊自己的抗议。这些东西其实在日本电影当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模式化的套路,虽然具体设定和背景、发展会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最终都会落入这一框架,难以跳脱出来。

    相比这些作品,反倒是《错乱的一代》这样的电影,完全不涉及社会现状分析、社会弊端现象的揭露、主人公反社会人格成因解构,而单纯地来展现主人公“反社会人格”形成后的行为,强调其被社会现状扭曲后的暴力和破坏欲本身,直接用“社会所造成的结果”的展示反过来抨击社会,更有新意,而且形成了一种更为直接有力、完全不似《预告犯》等憋足劲头但又无处着力的艺术效果。

    而这部《22年后的自白》,在大体的方向上,与《预告犯》等并无太大差异。但是相比后者,它在主题的表意结构上更为完整,主题上走得更远,立意表达上的构思相当严密,通过呼应、象征来形成立意的升级,并在最后漂亮收尾,轻轻一笔就完美地承载住了前边较为庞大的表意系统,可以说是举重若轻。

    首先,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借用了现实性更强的社会背景:犯罪时效制度的取消。时效制度的实质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对犯人的追责权限。但是,犯罪时效制度所造成的过往的犯罪制裁不力,就这样被时间掩埋在了历史之中。本质上看,这个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是对过往因时效制度而无法看到犯人被制裁、悲愤终生的遗属的一种失责。犯罪的追责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权限,但遗属的痛苦是永远持续的。

    另外,在本片中,实际上导演还设置了一层更大的社会背景,来将这个立意进一步升级,即日本的时代背景。在开场的部分,导演首先通过阪神大地震的相关新闻视频,提出了阪神大地震这一真实的事件;而后在播放了“与阪神大地震同时发生的杀人事件”的新闻片子并给出了当时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应后,用一连串的蒙太奇飞快地交代了日本20世纪末到21世纪期间的一系列社会大事件,结合阪神震灾后飞快建设而起的高楼的画面,来传达了一个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建设,阪神震灾造成的阴影、与因时效制度而无法追责罪犯形成的遗属的阴影,同样地自动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了。用阪神震灾这个“日本当代最严重的事件”来呼应时效制度,使得影片的利益实际上从某种具体的社会事件升级到更广义的“日本社会”与“日本人”,而时效制度也成为了对此广义概念的象征和影射。导演借由杀人事件所抨击的,随着时间流逝而掩盖、人为淡化的阴暗,并非某一特殊事件,而是这样一种日本的社会性与国民性的趋势。

    而在本片中,同样也通过日本国民这样一条暗线的构建,反映了这个立意。在开场的一连串蒙太奇中,可以看到当时国民与社会舆论对于杀人事件的激烈反响和对办案不力的警方的严正谴责。但是,随着影片进入当代的段落,导演多次使用网络直播的弹幕、摄像机拍摄的画面、电视中的画面等一系列“经由国民之口”、“社会舆论与媒体之视角”拍摄出的东西,来拍摄公开身份的杀人犯以及相关事件。借此,导演刻意地强调了“社会舆论在当今对此事件的看法和反响”这一要素在片中的重要地位。与开场中的舆论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的时代下,国民将杀人犯当做一个娱乐化的人物而消费甚至崇拜追捧。这样的对比和反差,无异于是将导演抨击的对象---用时间来淡化过往的群体,扩展到了日本国民,使其上升到了一种日本社会的普遍现象与某种国民性的层次。

    而对于影片中的剧情展开与人物设置,自然也是紧密地贴合了主题。首先,杀人犯自我揭露的整个事件,实际上恰恰变成了一种抨击。在过往即将被彻底淡化的节点上,通过这一事件,再一次唤起了即将被选择性忘记的黑暗与过失。由于这个事件,本已随着新闻热点的变化而被媒体抛弃、社会忘记的遗属,再一次被推到了台前,让这些遗属并未随着时间而掩盖的痛苦再一次暴露在了所有人眼皮底下。而在最后揭露事实的部分中,不惜整容也要追查凶手的妹妹男友、因为自身的过往黑暗经历而产生痛苦的犯人,都成为了同样的、过往无法淡化而痛苦的存在。想要杀死犯人的两个遗属、几乎绞死犯人的妹妹男友,都印证了犯人所说:“你就是我的影子”(此时还特意用了两人在电视上的倒影的镜头,来强化这个概念)。犯人与所有遗属同样,都痛苦到要用杀人来排解的程度。

    同时,在人物设置和剧情发展中,导演同样没有忘记对真实性的强化。在影片展开的部分中,阪神震灾可以说是和事件息息相关。主角失踪的妹妹,即是从受灾地来到了东京的。而在她初到警察公寓的段落中,因为看到晃动的灯而联想到地震,产生了恐惧。这揭示了她对于震灾而产生的痛苦阴影。而随后,当她和男友准备结婚,似乎可以摆脱阴影迎来新生活的时候,她却失踪,而男友也拿着结婚戒指跳楼自杀。通过阪神震灾与杀人事件的持续捆绑和呼应,这一幕实际上再一次将本片的所指从单纯的杀人事件、杀人时效的取消的层面,上升到了更广义的“日本的所有负面社会事件”这个层面----阪神震灾中受到阴影、生活被破坏而无法重建的妹妹和男友,正是另一种的“杀人事件中的遗属”。而正如开场段落的蒙太奇中展示的那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灾地得到重建,随着社会事件的更新时间不断推移,阪神震灾不再得到关注,受灾的阴影也逐渐被社会淡化忘却,但受灾者的痛苦却是无法终结的。并且在妹妹被杀的段落,导演也不忘记要将阪神震灾与杀人事件进行捆绑来完成立意的升级:妹妹死前称“自己应该在地震中死去”。借此,导演强调:对于经历者来说,过往的痛苦是无法随着时间淡化的。可以说,在全片中,导演持续性地保持着阪神震灾与杀人事件的高度结合和同步,以此来不断地让电影的立意升级,从对某一单一社会事件的抨击,升格到对“对任何社会事件都选择忘却和淡化”的日本社会性与国民性趋向的抨击。

    并且,在“警察”这一人物的设计上,本片也与类似题材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本片中的警察并非单纯追捕凶手的“为正义而生”的存在,而同时也是受害者之一,他的妹妹和前辈都死于杀人事件。因此,对于警察来说,他所面临的并不只是因时效制度而导致无法伸张正义的愤怒和无力,同时还与遗属们一样,拥有无法通过时间淡化的过往阴影(当他走回到妹妹死去的屋顶时,他从有照明的地方走入忽明忽暗的走廊,然后进一步进入完全黑暗的天台,象征着他走入过往的黑暗)。这样一来,比起同类型的警察人物,这个人物能发挥的作用无疑更多、而且形象也更为立体且有说服力了。他既有着作为遗属的痛苦和越过法律制裁犯人的冲动,但也有作为警察不得不遵从法律的立场,这样的纠结使得他的痛苦变得有说服力而且深刻,而这种不惜引诱犯人出面才能排解的、深刻的痛苦,则强化着影片的抨击力度。同时,借此设置,导演在保持本题材一些“固定模式”的前提下,刻意地突出了“遗属的痛苦”这一因素。他动用一切的人物和设置来强化作为遗属以及事件直接关联人的痛苦和阴影,来传达一个信息:比起单纯的“法律无法伸张正义”这种概念化的东西,法律的过失导致的无法终结的事件相关者的阴影,才是这一过失最严重的后果;掩盖与淡化过往所造成的对“人”的亏欠,才是这个行为最大的罪孽。

    而同样,本片当中的媒体一方的设置,也与警察同样,比同类型的角色拥有更丰富的作用。一般影片中的媒体人的塑造,大多停留在“娱乐化、消费犯罪事件来获取眼球”的定位上,被用作对社会舆论的批判。本片中同样有这样常规化的部分,但不止于此。在全片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拍摄”类镜头:对真凶,著名媒体人的纪录片拍摄。而在最后的高潮段落,同样有纪录片摄制组的机器在拍摄真凶暴露本来面目的全过程。借用这样作为影像永久保留的摄像机拍摄画面,导演强调了:过往的痛苦不应该被淡化,而是应该被社会和国民永久铭记的。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有趣的部分。时效制度的取消最终应用在了这个案件上,而这个案件中相关人的阴影也将不再会随着时间而被淡忘,将在法律层面上得到弥补。一切似乎都走向了HAPPY ENDING。但是,在最后的镜头中,导演却让画面长久地停留在了犯人即将发行的犯罪自白小说上。这一幕强烈地预示了随后即将发生的事情:《我是杀人犯》一书发行时情景的再演,社会舆论和国民即将再一次像上一次一样,娱乐化地追捧这本书和这个事件。这个收尾的方式,恰到好处地接住了此前导演一直在升级的立意:从时效制度取消这一社会事件,上升到日本广义的国民性和社会性层面。借助时效制度的取消,杀人事件通过法律角度得到了“不被淡忘”和痛苦的弥补。但是,从国民和社会舆论的角度上,日本人依然正在、也将会一直持续着对过往阴影的淡忘,这种国民性的方向,是法律层面远远无力扭转的。

    【详细】
    99943776
  • 瓦坎达王后
    2017/4/24 11:11:03
    永远心怀感恩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Always Be Grateful. 这部电影可能要从丹丹说起。 记得很久以前看了《入场券》的预告片,觉得虽然故事过于抓马,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于是满怀期待地等影片出资源,想着就算看脸也足够。 片子上映后口碑并不是很好。有《不速之客》的前车之鉴,我对于丹丹挑片子的口味其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Always Be Grateful. 这部电影可能要从丹丹说起。 记得很久以前看了《入场券》的预告片,觉得虽然故事过于抓马,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于是满怀期待地等影片出资源,想着就算看脸也足够。 片子上映后口碑并不是很好。有《不速之客》的前车之鉴,我对于丹丹挑片子的口味其实不敢...  (展开)
    【详细】
    8497263
  • 雲水
    2018/9/17 0:56:16
    It’s OK to be happy

    前一阵忙于毕业,有一段时间几乎杜绝了一切社交活动。但其实不出门的日子里也没有真正做出什么有效成绩出来。因为自己的晚期拖延癌,最后所有的工作都还是积压在死线前拼了老命完成的。我也知道自己的尿性,那些拼命之前的日子其实都是无效时间。可是当有人叫我出去玩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还是拒绝,宅当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打内心深处觉得,有任务没完成的自己不应该出去玩耍,就像小时候妈妈教导的作业没写完不能看电

    前一阵忙于毕业,有一段时间几乎杜绝了一切社交活动。但其实不出门的日子里也没有真正做出什么有效成绩出来。因为自己的晚期拖延癌,最后所有的工作都还是积压在死线前拼了老命完成的。我也知道自己的尿性,那些拼命之前的日子其实都是无效时间。可是当有人叫我出去玩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还是拒绝,宅当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打内心深处觉得,有任务没完成的自己不应该出去玩耍,就像小时候妈妈教导的作业没写完不能看电视一样。

    好不容易写完了论文,顺利毕业了,进入找工作的状态了,闲暇时间多得不得了,可是有人约,仍然本能拒绝。对方问为什么啊?因为我要找工作啊。可是找工作又不是工作,不用一天到晚地找吧?可是除了找,我还得做简历,写CL,学技能啊,总要做点什么才好。那你晚上也要做这些吗?好吧我承认其实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没心情玩耍。可是就因为心情不好才要出去啊,和朋友在一起会让你心情好起来。逼得我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内心,I feel I don't deserve to have fun before I find a job. 这里的找到工作,曾经是拿到offer,通过某一门课,找到实习,写完论文顺利毕业……各个任务之间无缝对接,甚至还有重合期。换句话说,我差不多一直处于觉得自己不配享受生活的状态中。

    似乎越是理性的人越是会有这种不理性的心理状态,怕快乐,更准确的说,是怕自己不配享受快乐。因为理性的人都知道这世间一切美好都是标好了价格的,却不知道这价格自己付不付得起。所以当戴安前一秒还在试探性地享受一个热吻,下一秒被女儿们找到之后直接收拾行李走人时,我完全能够理解她,我甚至觉得早在共进晚餐的时候,在飞机上欣赏壮丽的西部风光时,她心里就已经无数次预演过这一幕了。可是我没有想到老飞行员会捧着她的脸说It’s OK to be happy,这要是年轻人的小鸡电影,年轻的男主角该是黯然神伤或生气的状态,到底是人生阅历不同,老男人一眼就看出问题的症结。

    怕快乐,还不惟是文艺老年的专配。看起来精明强干的薇薇安,分手之后过着潇洒自在的独身生活,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嗯对就是吃肉嘛),她是第一个把五十度灰介绍给老姐妹的,可是和曾经的恋人重逢后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她在自家酒店天台留着观景台,日日都可以看到两个人曾经最喜欢的地方,可是对方在天台表白之后,她却退缩了。女王人设有的是方法找乐子,可是真正的能满足她的快乐摆在眼前时她却不敢接。法官大人约了两个人就停用了约会网站的账号。四个人里唯一正视自己的需求并锲而不舍追求最简单的快乐的就只有一个卡罗尔,到底是食色性也,日日与食物打交道的人更懂得听从本性的呼唤,在色之一道上也绝不委屈自己。

    整个片子以一本小黄书为楔子,讲的其实就只是一句“不要怕”。不要怕年纪大了,没有法律规定老年人就只能奄奄一息等死;不要怕约会恋爱,大不了就是再分一次手嘛,又不是没分过;不要怕快乐,反正又还能享受多久呢?It’s OK to be happy,在任何岁数。

    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老了,可是看看这帮七八十岁还活跃在银幕上孜孜不倦教比自己小几十岁的人享受生活的老阿姨,看看满头银丝还把自己收拾得体体面面和老姐妹相约影厅的老太太们,又觉得自己不是老,而只是弱。不知要到什么岁数,才可以相信It’s OK to be happy.

    【详细】
    96541408
  • 和Nat看电影
    2023/1/20 22:06:37
    一场夏梦,快乐都是表面的。

    1490019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