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毒影评

82541396
  • Listen
    2016/12/4 8:24:30
    初见赵德胤

    内容简单清晰,真实深入,剧情的推进节奏合理。演员除主角外都是业余的,正因如此,才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真实。期间没有过多的渲染,几处呼应,恰到好处。最后男主人公烧地,起舞,给人思考的仪式感。杀牛的那个情节让人不忍,描述了这种对生活的绝望。2016年12月的深圳艺穗影展,赵导亲临现场分享,80后,直接不做作,顺利的导演人生,一直选择做小成本电影。他说是电影选择了他。

    内容简单清晰,真实深入,剧情的推进节奏合理。演员除主角外都是业余的,正因如此,才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真实。期间没有过多的渲染,几处呼应,恰到好处。最后男主人公烧地,起舞,给人思考的仪式感。杀牛的那个情节让人不忍,描述了这种对生活的绝望。2016年12月的深圳艺穗影展,赵导亲临现场分享,80后,直接不做作,顺利的导演人生,一直选择做小成本电影。他说是电影选择了他。

    【详细】
    8209187
  • XEcstasy
    2016/12/3 23:43:33
    男女主歌唱的都不错
    7.5分。
        全片生活化的叙事与表演,让观众感觉到时间实实在在的流逝,但最大问题也在这一块,节奏太慢,略显拖沓;展现了缅甸华人的生活困境以及中缅边境生活方方面面与中国的息息相关,得以一窥缅甸底层人的生命状态;挖玉石和贩毒成了快速致富的危险旅程,大城市生活成了普遍向往。
       导演映后说脸上涂的是缅甸本土男女都会
    7.5分。
        全片生活化的叙事与表演,让观众感觉到时间实实在在的流逝,但最大问题也在这一块,节奏太慢,略显拖沓;展现了缅甸华人的生活困境以及中缅边境生活方方面面与中国的息息相关,得以一窥缅甸底层人的生命状态;挖玉石和贩毒成了快速致富的危险旅程,大城市生活成了普遍向往。
       导演映后说脸上涂的是缅甸本土男女都会涂的,是一种树根磨出来粉,作用是防晒、祛痘,而许多华人为了掩饰自己华人的身份会去刻意涂上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华人在缅甸的地位可见一斑),三妹第一次见男主(制片人演的)时不理不睬直到男主说出汉语才搭上车也是这个原因。
    (深圳艺穗影展)
    导演真人确实蛮帅
    导演真人确实蛮帅
    【详细】
    8208545
  • 李盒子
    2016/6/2 20:43:09
    穷人,冰毒,偷渡客
    穷人,冰毒,偷渡客,缅甸腊戌的三个关键词。在赵德胤的镜头下,三者具备了某种自然且紧密的关联,同时也构成了他绝大多数电影的主题。《冰毒》正是其中之一。

    《冰毒》里吸食毒品的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富人、也不是常因此见诸报端的明星,而是那些艰难谋生的穷人。电影开头,穿着缅甸纱笼的男人在农田卖力地处理废弃的秸秆,在菜地里采摘能够卖钱的菜叶,他们耗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务农,赚的钱却越来越无法维持基
    穷人,冰毒,偷渡客,缅甸腊戌的三个关键词。在赵德胤的镜头下,三者具备了某种自然且紧密的关联,同时也构成了他绝大多数电影的主题。《冰毒》正是其中之一。

    《冰毒》里吸食毒品的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富人、也不是常因此见诸报端的明星,而是那些艰难谋生的穷人。电影开头,穿着缅甸纱笼的男人在农田卖力地处理废弃的秸秆,在菜地里采摘能够卖钱的菜叶,他们耗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务农,赚的钱却越来越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

    这是一个处在进步的社会中,底层人的生活缩影。整个建置过程便注定了电影的基调,它是灰色的,同现代文明相隔绝的。这种感觉一如影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缓慢而迟滞,从不流露任何感情和关心。

    他们开始想方设法谋生活,但“星星是穷人的珍珠,日落是穷人的剧目”这样朦胧诗意的画面永远不会出现在赵德胤的电影里。在他眼中,这些特殊地域的残破与衰败远不能催生出浪漫主义的花朵,星星和落日也不会成为穷人的灵魂收容所。电影里,庄稼汉只能用家里唯一值钱的黄牛换来一辆破旧不堪的摩托车,挤在大客车门口期待着能有好运降临;从小被人贩卖到中国的缅甸女人,想等攒够了钱把孩子接来,从此远离那个痛苦之地。不论是出于何种贫穷,他们最终殊途同归,面对贩卖冰毒的暴利诱惑,最终走向了自己希冀的反面。

    赵德胤也许是近年来台湾最受推崇的独立电影导演之一,媒体频频冠之以“下一个侯孝贤”、“李安的接班人”等等光环。其实,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他曾是侯孝贤主导下金马电影学院的学员,受到过李安的亲自提点,更重要的是他极度写实的电影语言。《冰毒》中大篇幅的长镜头、演员无剧本的即兴表演,无不体现出导演对于电影本质的探索与理解。电影只有十天拍摄期,100万台币(约合人民币20万)的拍摄经费,而且几乎没人会想到它是出自一支仅有七人的拍摄团队之手。赵德胤受到关注是有理由的,不论是他拍摄风格还是他的拍片模式,都截然有别于市场条件下的绝大多数电影。正如台湾媒体人陈乐融所言,“赵德胤的低成本拍片模式,刷洗了台湾自《海角七号》成功后对‘商业类型片’或精致或粗糙的大量仿制,回归侯孝贤一脉的人文内涵与艺术外衣。”

    赵德胤电影的独特之处,更体现在他所选择的拍摄题材,他将电影的触手延伸到之前从未有人涉猎的领域——缅甸华人。这些人第一次成为了电影的主角,电影也注定要揭开与我们的理解相异的另一种现实。作为第四代缅甸华侨,赵德胤试图在包括《冰毒》在内的“归乡三部曲”中勾画出他曾经生活过的腊戌原本的样子,这里落后、停顿、没有希望,十年前和十年后几乎找不出太多差别。它像极了另一个中国,或者说是旧日中国的“垃圾回收厂”,这里还保留了在中国也许早已被淘汰的传统(水烟、门联、安老衣……),而这些风俗也许只能在现在中国的一些偏远农村见到。

    移民的第一代华人最初怀抱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来到缅甸,却不想他们后代的生计依旧无比艰难。就“异乡人”的主题,《冰毒》其实更具有一种普世意义。类似对于移民生存状况的探讨,可以是新加坡导演陈哲艺在《爸妈不在家》中对菲律宾女佣的刻画,而在当下中国,移民的时代主题似乎更为深刻,譬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便试图从更大的时空、更宏观的角度来探讨“流动”的议题。

    《冰毒》中,王兴洪饰演的农民和吴可熙饰演的三妹实际展现出穷苦移民后代的两种生存状态。前者代表了本分的庄稼人,在面对贩毒唾手可得的财富时,往往表现出犹疑与胆怯;后者代表了遭遇更为不幸的一群人,他们因绝望而获得勇气。其实,电影中没有穷人不是被绝望所包覆,他们因此获得某种力量,又被它诱惑,走向绝路。所以,冰毒更多的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它一方面代表了财富与希望,一方面又成为灵魂坠落的深渊。当我们猜测两位主角会有怎样的结局时,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了前文的叙事中,等待他们的必定不会是想象中生活富足、亲人团聚的场景,故事注定以悲剧收场。

    赵德胤坦陈,相比于“归乡三部曲”的前两部,他在《冰毒》中加入了更多的主流叙事元素。正如他有意为之的结尾,片头被拿去当作抵押品的黄牛扮演了绝望,最终死于屠刀之下。杀牛的场景与疯癫的农民构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的蒙太奇,低下的农工阶层终于还是无法扭转自己的命运。
    【详细】
    79201750
  • Mr沛过日子
    2015/11/22 21:19:18
    《冰毒》: 等待的影像艺术
    《冰毒》,看标题会以为这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剧情片,而事实上它不仅在故事上平铺直叙,在风格上也显得迷离沉闷。
    这是台湾导演赵德胤继《归来的人》、《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之后的第三部剧情长片。《冰毒》目前正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展映,提名2014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之前入围柏林电影大观单元……对于一个年仅34岁的导演来说,这样的荣誉来之不易。《冰毒》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中缅边境的腊戌,也是导演
    《冰毒》,看标题会以为这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剧情片,而事实上它不仅在故事上平铺直叙,在风格上也显得迷离沉闷。
    这是台湾导演赵德胤继《归来的人》、《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之后的第三部剧情长片。《冰毒》目前正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展映,提名2014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之前入围柏林电影大观单元……对于一个年仅34岁的导演来说,这样的荣誉来之不易。《冰毒》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中缅边境的腊戌,也是导演的故乡。故事中男主角是当地一个典型农村家庭的年轻男子,女主角(三妹)是被卖到四川的外籍新娘。三妹因为家人的去世短期回到缅甸,无意中结识开摩托车的男主角,三妹赚钱心切,说服男主角一起做冰毒交易。最后三妹被捕,男主角慌乱中逃离现场。

    人与时代
    赵德胤导演没有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台湾的缅甸人,而是将观众带到了这些异乡人的另一端 —— 他们的家乡缅甸,意图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当下”缅甸。95分钟的时间里,故事并不出彩,反而是细节的铺陈让电影意蕴深长。导演将镜头对准缅甸社会,展现人物的生活状况。如同贾樟柯导演(《小武》《三峡好人》《天注定》等)用影像呈现现代化下暴力混乱的中国,赵德胤用镜头捕捉了全球化发展下的缅甸。在两位主角的故事进程中,电影涉及了缅甸当下出国打工,买卖新娘,毒品交易这些议题,从而简单建构了“缅甸”这一个电影形象。
    对于当下社会的表达,是很多导演都在处理的题材,他们都在关注“人与时代”。社会的发展或进步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社会冲突,社会暴力和社会混乱,而在这个现代化的全球化影响的大时代中,作为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时代相处,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相处。也因此,个人的记忆或者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时代和社会的脉络。
    结尾处,一头牛被宰杀,镜头完整地呈现了这个画面,鲜血流出,电影结束。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结尾,牛的死亡与人的生存形成了一种映照。而作为导演,选择这样的方式结尾是需要有胆量的。赵德胤说,在缅甸牛就是人们的家人。

    离散情绪
    电影里面似乎处处在释放一种“离散”的情绪:不管是故事中提到了当地人去马来西亚,去中国大陆,去台湾打工,还是女主角三妹从四川回到缅甸,参加老人的葬礼,都萦绕着消散不去离散感。而这些情节也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这是导演个人的经历(祖籍在南京,祖父迁居云南后又到缅甸,16岁到台湾念书一直到现在),也是电影的个人印记。而离散不仅是简单的乡愁,它是时代变迁中个人无法抗拒的力量,是几十年沉淀几代人积累的一种情怀。电影中用了不少镜头来交代老人的离世,三妹从四川到云南找到老人的“安老衣”,然后带到缅甸家中,为去世的父亲穿上,好让他的灵魂能够回到故土安息。
    在采访中,导演直言对于这种“离散”的把握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直觉,个人的成长经历积淀了这种直觉。老人离世的情节就是出自他儿时的记忆,自己花了两天两夜送“安老衣”的往事。
    “一旦你离开家乡,时间和空间会将你转变。家乡是一旦离开就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影像美学
    在影像美学上,赵德胤似乎沿承了侯孝贤的风格。不仅是那些显而易见的静止长镜头:人物角色在长镜头下不急不忙的生活;而且体现在对于影像的态度上:自然地呈现而不是刻意地创造。不同的是,导演认为自己的长镜头是在表达一种等待,人们等待改变的到来,而且相信这种改变是积极的,他们期待改变。因此长镜头营造出的时间感诠释了这种等待。而侯孝贤的长镜头是一种个人的美学风格,类似于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艺术。回想《悲情城市》中那个固定长镜头:人物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远景处是九份的一条大河。这或许是对电影中留白艺术的一个很好阐释。
    而导演自己觉得电影的影像美学更贴近于东南亚的风格,或者是南美电影的风格。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共同表达着“离散”的大主题。另外也因为他们都西方语境中被归于“第三世界艺术”的美学风格,受限于经济和技术,电影影像倾向于纪实的表达手法。

    《冰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脚本去解读缅甸社会和离散情绪。有趣的是,社会的发展有快有慢,电影的进步也有先有后。从日本到台湾,到中国大陆,再到缅甸,社会的发展进程都沿着特定的轨迹和规律;从小津安二郎到侯孝贤,到贾樟柯,到赵德胤,导演都从社会变革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或许,电影便是如此,与社会和时代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详细】
    76671795
  • 半碗馄饨
    2015/2/6 9:36:36
    《冰毒》:最原生态的禁毒宣传片
          导演:赵德胤
          主演: 王兴洪 / 吴可熙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糜烂腐朽的镜头,甚至连对毒品的渲染也几乎没在电影语言中直接的表达,《冰毒》拍得是人类世界中最具“魔力”的
          导演:赵德胤
          主演: 王兴洪 / 吴可熙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糜烂腐朽的镜头,甚至连对毒品的渲染也几乎没在电影语言中直接的表达,《冰毒》拍得是人类世界中最具“魔力”的一种东西,导演却用最为平常的语言来表达,谈到毒品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梦之安魂曲》的疯狂感,而本片恰好站在了《梦之安魂曲》的对面,现在了最平常不过的一种接触与渗透。
         这样一部带着很浓重的文艺色彩的电影,同时也没能避免一切自以为是的同类片共同的弊端,在导演有些自说自话的镜头中,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大量的镜头几乎是放任演员肆无忌惮的说出对白,导演或许在追求自然流露,可是或许除了自己很难真正打动观众,总感觉导演很不负责的将电影的任务加载在了演员的身上,尤其是对于非专业演员来说缺少了必要的调教,这是很缺乏自信的表现,在这样的一部电影中演员和环境甚至成为了绝对的焦点,至于电影本身反倒成为了配角,原本故事所应传达出的毒品的人的腐蚀完全没能流露出来,这是本片最大的败笔。
         电影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原生态的生命感其实为这部影片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底子,导演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挖掘一点点人性的光辉本片或能呈现出很不一样的面貌,当然可能是个人所追求的有所不同,导演在影片中很克制或许就是避免有着主旋律的煽情,但整部电影对于人物和故事没有丝毫的升华就无可避免的沦为一种平庸,而且如果是以还原为基准的话,电影的结尾就显得很突兀,甚至可以说是在一种猝不及防之中便成为了禁毒宣传片式的结束。《冰毒》被文艺氛围裹挟着沦为了那种为了文艺而文艺的电影。
    【详细】
    736982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