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体量的素材,一周断续看完,依然舍不得快进一帧。彼得杰克逊本人对音画的非凡修复、举重若轻的剪辑、从排练到演出到后记巨细靡遗的呈现,本质也是一场盛大粉丝行为。甚至除了第三部对天台Live多机位多视角的分屏处理,干脆放弃或回避了一些技术性或预设立场的主观表达,忠于原始影像,谨遵日历22天的脉络,沉浸式还原了摄影棚内排练实况,让每一位Beatle除了被奉上神坛广为人知的摇滚明星风采,成为更立体
八小时体量的素材,一周断续看完,依然舍不得快进一帧。彼得杰克逊本人对音画的非凡修复、举重若轻的剪辑、从排练到演出到后记巨细靡遗的呈现,本质也是一场盛大粉丝行为。甚至除了第三部对天台Live多机位多视角的分屏处理,干脆放弃或回避了一些技术性或预设立场的主观表达,忠于原始影像,谨遵日历22天的脉络,沉浸式还原了摄影棚内排练实况,让每一位Beatle除了被奉上神坛广为人知的摇滚明星风采,成为更立体、血肉饱满的“人”,有高光时刻也有人的局限。虫团四人排练现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些小组作业,披头士分崩离析的隐患也可见一斑,就像那句玩笑——50年后,要是人们还认为披头士解散是因为洋子坐在音箱上,那也太可笑。泡是灵感泉涌的创作核心,也是这一时期的团队领导者,虽然有些执拗独裁,却也是最心系集体谋求突破瓶颈、重获联结、积极转型、有明确艺术主张的那个。侬依然沉浸于自己世界,热衷一些无厘头侬言侬语,却早已悄然从先前领导者身份退缩,对团体明显有些心不在焉(屡屡迟到,和洋子如连体婴儿般形影不离),可当投入工作时魅力不减,与泡默契演绎早期共作曲目时神采飞扬,就像一个疏懒散漫但关键时刻不会let you down的天赋型选手。小乔一向温柔隐忍,为了让队友开心甘当绿叶,惯性please others甚至多少有些讨好型人格。但长期处于与保罗关系中的隐性弱势地位,剑拔弩张的压抑气氛这次初露端倪,而他的才华锋芒也再盖不住,纪录片里演唱的几首雏形《something》《all things must pass》《for your blue》,真是该死的甜美。讲到这,如果说列侬的传奇悲剧色彩构建了我对虫团的初印象,旋律天才泡用披头士三大件彻底拨动青春期的心弦,小乔的迷人之处则像是散开浓雾的湖泊徐徐展开。他对东方文化的痴迷、精神世界的求索使其创作除了西塔琴的异域风情,还多了一层忧郁的隽永。看到友邻评价小乔仿佛只存在于小说的人物,一面充满爱与关怀,一面又是不留余地的愤怒。这名silent Beatle可以只是腼腆笑笑,抱着吉他唱泡和侬的歌,也可决然选择退出乐队唱自己的歌,亲手打造信仰花园。如果说侬追求的是理想国,泡满足于物质世界,那小乔就是在二者之间柔和而坚定把握平衡的那个。林果与世无争的个性在团队中润物细无声,难怪年逾八十却看着比儿子还年轻。幽默、豁达、洒脱、敬业,懂得真诚而恰当地表达欣赏、给予关怀,写《格局》的人见了都想当场采访的水平,这样的开心果谁不爱呢。感谢这些镜头能在修复后重见天日,让我得以看见五十多年前那场摇滚史上著名天台表演、也是虫团最后一场公开演出背后的暗流涌动,有才华的碰撞、观点的交锋,有友爱和伤害,有剪不断的聚散纠葛,有追忆往昔的温情如初和令人感伤的物是人非,有天台反叛意气风发的高亢和分崩离析颓势已无可挽回的低落。是啊,all things must pass。每个人也像这支乐队一样有自己的long and winding road要走。但被定格在音乐和影像里的一切——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天我心里的Beatlemania,摇头晃脑的年轻利物浦男孩,不停歌颂的“all you need is love”,低落时总能抚慰我的《let it be》,mp3时代回家路上的《yesterday》,成为永远,永远。
开幕歌曲,采石人乐队第一首b面单曲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56年利物浦,列侬组建采石人乐队,paul 14岁,乔治13,2年后改名披头士,汉堡演出后林戈加入,加上经纪人爱泼斯坦,完工。64英伦入侵。标语猫王已死。卡尔艾伦。奖65年help。女粉真多。黄色潜水艇mv。
马尼拉机场是指菲律宾1966年下半年,披头士走到了乐队命运的岔路口。无止境的全球巡演
开幕歌曲,采石人乐队第一首b面单曲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56年利物浦,列侬组建采石人乐队,paul 14岁,乔治13,2年后改名披头士,汉堡演出后林戈加入,加上经纪人爱泼斯坦,完工。64英伦入侵。标语猫王已死。卡尔艾伦。奖65年help。女粉真多。黄色潜水艇mv。
马尼拉机场是指菲律宾1966年下半年,披头士走到了乐队命运的岔路口。无止境的全球巡演不仅给乐队带来了身心俱疲,还为他们蒙上了各种心理阴影。在意外错过当时菲律宾的独裁总统马科斯夫妇的早宴后,乐队被菲律宾驱逐,踉跄地撤离。同时列侬关于乐队比耶稣更流行的一句戏言,使他们遭到抵制,特别是在美国的“圣经带”(美国的基督教福音派在社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地区)被强烈抵制,当地人不仅聚集焚毁披头士的唱片和其他产品,乐队还收到了3K党的死亡威胁。
不懂剪辑,所以不清楚后期制作会对事实产生怎样的影响。不过话说PJ真是做到了顶级粉丝啊,八个小时披头士加六部中土,羡慕死。把所有了解到的虫学资料在这里写一通也没必要,姑且记一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点:首先不评价洋子,只是欣赏不来她的叫声……后边希瑟学她太有趣了。列侬的艺术家个性在片子里体现很好,不仅包括各种神奇整活行为,还包括一本正经给队友推荐那个后来把他们坑惨的经纪人的时候——不过苹果公司倒闭那件
不懂剪辑,所以不清楚后期制作会对事实产生怎样的影响。不过话说PJ真是做到了顶级粉丝啊,八个小时披头士加六部中土,羡慕死。把所有了解到的虫学资料在这里写一通也没必要,姑且记一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点:首先不评价洋子,只是欣赏不来她的叫声……后边希瑟学她太有趣了。列侬的艺术家个性在片子里体现很好,不仅包括各种神奇整活行为,还包括一本正经给队友推荐那个后来把他们坑惨的经纪人的时候——不过苹果公司倒闭那件事太复杂了,唉。其次,哈里森夫妇俩没考虑做过时尚节目吗?太会穿了。佩蒂一个镜头,好漂亮。小乔那把琴上画的嬉皮风格花纹也很好看。不过小乔态度一直阴沉,后边吉米键盘手来的时候才肉眼可见变好了。小乔的个性和位置已经不适合待在团队里了。麦卡真是顶级天才啊,等迟到队友的空档里写歌那段把人看傻了,有些人生来就是做艺术的。其实泡爷是真正把人事看得清楚的那一个,性格如此。林果性格真的好棒啊。真的,队里有这样一个人太棒了。
天台那段给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街头采访,行人对披头士毁誉参半的态度。现在隔五十多年来看显得更真实——片子里提到的,当时的那些报纸报道和事实形成的反差可笑而可怖。还有,录节目的时候给人家餐桌上的花束里藏个录音机,这行为……
然后是最喜欢的一个细节:警察接到一堆投诉说太吵了,在公司门口和天台扎堆喊关扩音器,于是经理Mal上天台把主扩音器关了。列侬和小乔先愣了一下:"关了?"紧接着小乔一个反手又把扩音器打开,做了个类似翻白眼的表情,几个人当没事一样又接着唱下去。
可以,这很有趣,这很摇滚。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像那些警察和路人一样的普通人。披头士的名誉和财富能让他们去做很很摇滚很酷的事情,并且这一切会流传下去,而某些"现实"则不会被写入历史;然而这是他们自己赢得的也是应得的能力——这是艺术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
褪去艺术,他们也只不过是普通人。
艺术是解药。
窥探最伟大乐队,四个人性格鲜明,一直比较喜欢的Harrison展现出和乐队主线(基友Paul和John主导布鲁斯感)不太一样成熟的更多元独立化音乐审美取向,加上Yoko给John带来性格上的转变
窥探最伟大乐队,四个人性格鲜明,一直比较喜欢的Harrison展现出和乐队主线(基友Paul和John主导布鲁斯感)不太一样成熟的更多元独立化音乐审美取向,加上Yoko给John带来性格上的转变
一次看完了将近八个小时的纪录片,大量之前没有公开过的片段让我看得十分过瘾。这次看完Get Back也让我对每一个成员有了新的看法。
和以前一样我还是最喜欢Paul,我觉得我跟他真的很像。在整个计划中只有他一直在带着大家往前走。Epstein去世之后大家没有了“家长”,都变得很散漫,Paul很想督促着大家把这个
一次看完了将近八个小时的纪录片,大量之前没有公开过的片段让我看得十分过瘾。这次看完Get Back也让我对每一个成员有了新的看法。
和以前一样我还是最喜欢Paul,我觉得我跟他真的很像。在整个计划中只有他一直在带着大家往前走。Epstein去世之后大家没有了“家长”,都变得很散漫,Paul很想督促着大家把这个project做好,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说一些不中听的话,但George和John反而会对此产生抵触情绪,搞得大家都挺难受的。
在Rooftop Concert唱Dont Let Me Down 的时候John忘词了,Ringo和George都在旁边笑,但 Paul却笑不出来,表情很凝重,等John想起歌词才笑得出来。
I‘ve Got a Feeling 在录音室里录了很多遍都录不好,制作人Glyn都觉得OK了,但Paul就是不满意。反而最后在天台演出的那个版本是最好的一次,包括George的那段吉他solo也很好,最后这个版本也收录在了专辑里面。
各个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Paul真的是一个对自己很高要求且很自律的艺术家。他永远是我的榜样。
John也是一个天才,但是真的太散漫了。以前和Paul一起搞创作,质量真的太高,但和小野洋子一起之后就走了另外一个路线。每个人审美不一样,我还是喜欢他之前的作品。
George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在Lennon- McCartney组合的光辉下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他想要退出也是情有可原。
Ringo还是一如既往的可爱,每一次排练都准时到场,性格也很好,真的很让人暖心。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是能看出来他对这个乐队也有很深的感情。
黑人小哥Billy的加入让整个乐队有了新的活力,他进来之后整个乐队的气氛都变得不一样了,那一手电子钢琴真的给很多首歌曲都注入了灵魂。太牛了。
一开始在Twickenham彩排真的太难受了,大家天天都在吵架,根本排不出曲子,后面搬到Apple Studio真的好了很多,又是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好的地点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最后真的很感谢导演Lindsay-Hogg。一开始也是他提出了很多建议,去北非演出的点子我太喜欢了,可惜最后没能实现。在整个project中他也给了很多建议,作为一个只比John大几个月的同龄粉丝,是他鼓励着他们四个一路坚持下去。
最后的Rooftop concert他也真的准备得太好了,哪怕在演出当天他都还不知道Paul想不想上去表演。十个机位,安排现场采访,hidden camera,真的牛,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真的太崇拜他了。
自此,Beatles的每一张专辑都过完了50岁生日了,相关的活动也都已经结束。粉丝们的下一次狂欢会是什么时候呢?虽然不知道到那时候还会不会有现在这么多喜爱Beatles的人,但肯定要算上我一个。
对我来说,这部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2021)有两大看点:
一是《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2001,2002,2003)导演彼得(Peter Jackson,1961- )的剪辑。
对我来说,这部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2021)有两大看点:
一是《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2001,2002,2003)导演彼得(Peter Jackson,1961- )的剪辑。
二是前所未见的靓画质,因为它采用的素材是电影胶片,而不是视频档案。看这台机器:
part1 为了录制电视节目,The Beatles将花费三周的时间来创作和排练14首歌曲,开始时George和Paul总是会意见相左,有时候说的有点让Paul生气,会直接吵起来,(看着太让人难过了),John看起来一直很认真听,但是很少说话,感觉是被小野洋子影响了,Ringo镜头还是一样很少感觉还没有Yoko多,结尾午饭时George突然说要离开乐队。印象
part1 为了录制电视节目,The Beatles将花费三周的时间来创作和排练14首歌曲,开始时George和Paul总是会意见相左,有时候说的有点让Paul生气,会直接吵起来,(看着太让人难过了),John看起来一直很认真听,但是很少说话,感觉是被小野洋子影响了,Ringo镜头还是一样很少感觉还没有Yoko多,结尾午饭时George突然说要离开乐队。印象深刻的还有get back 是因为John迟到,Paul吐槽他创作出来的,之后之后GetBack还被改成了批判白人民族主义的内容。p2开头讲了乔离开的原因是:合体之后做音乐总是充满妥协,而且会被Paul要求这里这样弹奏,那里怎样弹奏。不过好在其他三个三顾茅庐(真的找了George三次哈哈),之后搬到新工作室和比利加入之后,所有音乐的创作和排练进入正轨,lennon和Paul一起唱two of us好有爱,一如既往的配合默契,四目相对也会露出开心的笑容。"It's like you and me are lovers","Yes"。Part3开头Paul带Linda和女儿来录音室。她在地上爬来爬去,也会对着麦克风乱叫哈哈太可爱了吧lennon和Paul在控制室跳舞,paul有事出去,其它人继续排练。Paul回来之后又发生了争吵,明天就要去天台演出,但是Paul想排练好14首歌再去。午饭时George向Lennon讲自己的歌足够唱十年了,但他只是想以后出自己的专辑。我突然意识到乐队的解散己经不可避免了。直到最后的屋顶演唱会,看的人又开心又难过,虽然这次表演已经看过十几遍,但是前几次看完全没有难过的感觉,完全没有想过这次表演之后就会解散,而且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合体了。之前只感觉他们的现场演出在各方面都像是神话,之前看let it be感觉戛然而止,没想到之后还有一天的录制。第二天录制最后几首歌时lennon和Paul互相说"Good night",随后开始唱Two of us,三分镜定格在泡的特写和侬的特写,随后泡唱Long and winding road。最后唱Let it be,还是和之前一样,录到中间就突然搞怪,直到最后一遍paul盯着镜头唱Let it be,Lennon坐在地上模仿,感觉像是唱双簧,却是最好的一次。我意识到他们所有伟大完美的歌都是在这种搞怪轻松的氛围中创作并录制成功。最后穿插着警察和路人采访的两分镜三分镜和四分镜贯彻到了片尾,直到第二天的录歌,直到电影落幕。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真的是万众瞩目了,之前还期待可以影院见面,可是因为疫情变成网络上映。(这或许是为什么有三级吧)
刚上映的时候我为了学习,忍了一周才看。第一集的前十分钟大混剪让我又兴奋又飙泪,直呼:奥斯卡,就你了!
下面想说一说整部纪录片改变了我对虫团后期的一些看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真的是万众瞩目了,之前还期待可以影院见面,可是因为疫情变成网络上映。(这或许是为什么有三级吧)
刚上映的时候我为了学习,忍了一周才看。第一集的前十分钟大混剪让我又兴奋又飙泪,直呼:奥斯卡,就你了!
下面想说一说整部纪录片改变了我对虫团后期的一些看法:
1. 泡并不是讨厌洋子才要闹解散,如泡所说,这个原因实在是太荒唐了。(不过洋子真的像那种坐在别人宿舍打游戏的讨厌人...)但是泡的性格比较要强,喜欢秩序和调理(泡泡你是INTJ吗?)他一直试图在侬无心统筹乐队事物时扮演领导角色,试图保证乐队的效率和质量。然而他的好心确没人买账,大家总是觉得泡的控制欲强,但是泡为了乐队正常运转又很着急,所以出现了乐队内部冲突。泡的完美主义还会要求大家不停录制。其实这不是谁的错,只是到了一定阶段,每位成员的方向有所改变,大家已经不在乎做最好的披头士成员了,所以人心难聚。(突然觉得我在团队里就是泡泡这种性格,我能理解泡泡的着急,也被其他人讨厌...)
2. 之前看电影Let it be,因为年代久远,整体色调偏暗,给人一种压抑、沉闷感,恨不得空气中都飘着“要解散”“要解散”的低语。看了修复后的剧版后,不仅色调明快了,而且加入的新片段里很多都是大家一起做音乐的欣喜和快乐。原来音乐真的可以治愈一切!看着那些片段,真的都会忘记这是一个马上要解散的乐队...
3.俏芝显然是一直受到JP两人的“压制”后终于爆发,不仅在与队友关系上,还在创作上。不可否认,俏芝一直被视为虫团中安静沉默的那一个,以至于受到忽视。事实上,他的确拥有独立制作优秀专辑的才华,虽然不及mclennon,但足以撑起All things must pass这样的专辑。所以Let it be 时期和大家闹翻,也是不可避免。
4. 果子虽然没有其余三人的才华,却是虫团里不可或缺的粘合剂。果子温和开朗,和其他三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反而是看似沉静的俏芝爆发了。
5. 有人说虫团解散也有
(未完明天继续)
3个部分,8个小时,记录了1969年1月2日到31日,披头士如何创作录制了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以及那场著名的屋顶演出。52年后我们有幸拿到一张“Yoko体验卡”,借以窥探天才音乐人的创作过程,以及乐队在最后合作时光里的无奈和感伤。
3个部分,8个小时,记录了1969年1月2日到31日,披头士如何创作录制了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以及那场著名的屋顶演出。52年后我们有幸拿到一张“Yoko体验卡”,借以窥探天才音乐人的创作过程,以及乐队在最后合作时光里的无奈和感伤。
1 We've had so much success, we don't care if it fades tomorrow. We've reach the point where we don't have worries anymore.我们如今已功成名就,因此不惧他日凋零。我们到了无所忧虑的地步。
半个世纪过去了。
可是,披头士却是永远的。
他们曾经风靡全世界,如今依然在全世界流行。
无数的歌迷们始终如一的追随着这四个唱歌的英国小男孩,即使他们再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解散,但他们的痕迹却永远存在着。
半个世纪过去了。
可是,披头士却是永远的。
他们曾经风靡全世界,如今依然在全世界流行。
无数的歌迷们始终如一的追随着这四个唱歌的英国小男孩,即使他们再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解散,但他们的痕迹却永远存在着。
一首Yesterday,被全世界一遍一遍地传唱着;
一首Hey Jude,成为永不过时的翻唱经典;
一首Let it be,用最平静的温暖释怀一切,却又让歌迷们暗暗地沮丧。
因为这首Let It Be是The Beatles乐队的最后一支单曲,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句号,是一首绝唱。
不过,在看完流媒体Disney+制作的披头士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后,那种平静的温暖蔓延开来,照亮了所有的灰暗。
《披头士乐队:回归》
The Beatles: Get Back
1969年在特威克纳姆摄影棚里,四个来自利物浦的曾经的青年偶像留起来长发和胡须,英伦入侵时的那四个青年似乎不见了,他们似乎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这时离他们10年历程的结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从《Rubber Soul》开始,the beatles开始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道路,在《Sgt.Pepp
1969年在特威克纳姆摄影棚里,四个来自利物浦的曾经的青年偶像留起来长发和胡须,英伦入侵时的那四个青年似乎不见了,他们似乎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这时离他们10年历程的结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从《Rubber Soul》开始,the beatles开始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道路,在《Sgt.Pepper's》之后,似乎就暗暗弥漫着一丝同之前不同的气息,不再占据主导的John,愈发独立的Paul,还有慢慢难以被继续压抑的George。第二集的开头Paul说“五十年后再看,就知道解散是不是因为Yoko坐在音箱上了”,三个人的独立似乎早就是一件确定的事了。
7个小时的纪录片将我们带回了1969年创作《Let it be》的22天,几近冗长的感觉使得电影的神话感消失了,我们好像真的回到了那最后的岁月。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解散的阴郁与悲伤,而是那四个陪伴我们多年的偶像。
the beatles在1963年的专辑《Please Please Me》上留下了这张四人低头向下看的照片,1973年发行的精选集《the beatles 1967-1970》的封面再现当初的那张照片。他们依然是那个一群爱出风头的人组成的,有趣由紧密的团体。
整整八个小时,花了三天看完,我人生最爱的乐队陪我度过人生最难熬的时光。这真的是一部非真爱粉看不下来的纪录片啊,琐碎的排练、开玩笑、互相吐槽、开会、争执,也是第一次对四个人的性格有了非常具体的了解。还是最爱Paul。John, George和Paul三个人都有非凡的创作才华,但Paul身上社会的属性最强,在乐队上放的心力最多,其他两个更加像是艺术家了,而且可以看出J
整整八个小时,花了三天看完,我人生最爱的乐队陪我度过人生最难熬的时光。这真的是一部非真爱粉看不下来的纪录片啊,琐碎的排练、开玩笑、互相吐槽、开会、争执,也是第一次对四个人的性格有了非常具体的了解。还是最爱Paul。John, George和Paul三个人都有非凡的创作才华,但Paul身上社会的属性最强,在乐队上放的心力最多,其他两个更加像是艺术家了,而且可以看出John在这个阶段心思已经在很多别的事情上面了,包括他不时提到的平权、马丁路德金,而Paul才是那个带着整个乐队往前走的人。
最后的天台音乐会看哭了,虽然并没有唱几首歌,穿插着警察上门和路人采访的剪辑神了,没有一个童话不会落幕,但Beatles给了好几代人的感动永远会持续。
EP 1
1. 关于乐队要不要去国外再巡回,Ringo打死也不想去。理由是:我们的受众在英国和美国
我想说:Ringo你真的太低估自己也太低估这个乐队了。21世纪的今天,看看全世界多少人还在唱Beatles
2.
EP 1
1. 关于乐队要不要去国外再巡回,Ringo打死也不想去。理由是:我们的受众在英国和美国
我想说:Ringo你真的太低估自己也太低估这个乐队了。21世纪的今天,看看全世界多少人还在唱Beatles
2. George说要不要唱点别人的歌。John说:我不唱别人的歌。我只勉为其难唱你们的歌~George又说:有些人的歌比我们的好啊。John回了一句:所以我才不唱啊~~
啊,原来你是这样的约翰列侬啊~~
3. George离开的如此突然,就好像说我回家吃个午饭,但再也不会回来。我看这一段的时候在玩手机,听着四个人排练说吃饭,突然就听到george说要走了。我猛抬头,倒回去又看了一遍,才明白,他是要离开乐队。作为EP1的结尾,震撼,但也伤心。
A great event which you‘ve already got the answer like the Titanic.
A great event which you‘ve already got the answer like the Titanic.
You're not so good, I know. You are single, you don't have a girlfriend, you just started your business, you are tired into a dead dog every day, and your third cervical ver
You're not so good, I know. You are single, you don't have a girlfriend, you just started your business, you are tired into a dead dog every day, and your third cervical vertebra is always uncomfortable. Every year,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says that you are sub-healthy, less than 130 pounds but slightly fatty liver. I know a lot about you, but you don't know mine. Hehe, it's not fair.But I'm fine. Don't worry about it.I know that at present, including before and in the next few years, you are thinking about a question, how to make yourself a very powerful person.But ten years later, you didn't become a very powerful person, but of course, you didn't get along too badly.Remember, when you were 19 years old, you loved martial arts comics with blood, fantasizing that you were a soldier who could kill dragons with a horizontal knife at once, holding a sword in your left hand and having a bright blade. The enemy is coming, you said, you also deserve to fight with me? Within three rounds, I will definitely finish you. My girl is waiting for me. Oh, by the way, www.iyuezhi.com girl waiting for you is your first love. Do you still miss her now? Forget it, because sooner or later you won't think of her.Later, after you graduated, you got a stable job, and your half-year-old mom was appeased. Your dream changed again-you began to fantasize about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at least to make your heart www.ilearninglife.com wander.At that time, you always said that the world is your bed, where?
John抛妻弃子,和Yoko在一起造成鼎盛时期的披头士分裂的故事过于有名。以至于让我一直有种错觉,像是披头士花个十年达到顶峰,John三十几岁爱上了四十岁的Yoko。结果John是1940年生人,20岁成立披头士,23岁成为顶流,而且在23岁当爹。和Yoko结婚时,也不过29岁。
真是年轻啊。一个29岁的摇滚巨星,和一个穿着黑色套头衫,黑色皮裤,还带着黑色礼帽的36岁熟女艺术家。
John抛妻弃子,和Yoko在一起造成鼎盛时期的披头士分裂的故事过于有名。以至于让我一直有种错觉,像是披头士花个十年达到顶峰,John三十几岁爱上了四十岁的Yoko。结果John是1940年生人,20岁成立披头士,23岁成为顶流,而且在23岁当爹。和Yoko结婚时,也不过29岁。
真是年轻啊。一个29岁的摇滚巨星,和一个穿着黑色套头衫,黑色皮裤,还带着黑色礼帽的36岁熟女艺术家。Yoko一言不发,但是存在感巨大。眼神坚定到像是说:我就是在这了,你有意见你自己上啊?确实是迷人的。
不过Yoko的迷人也没有大到能凭一己之力撕裂披头士的地步。因为很明显,有一个更年轻的天才,已经不满足于在Paul和John支配的披头士中存在了。George——披头士里面我最喜欢的创作者,也不能免于在团队合作中说着最伤人的话:“你让我怎么弹就怎么弹啊,只要你开心就行。”天啊……这句话真是拱火利器……不管是团队合作还是感情生活,只要你想吵架,说这句话总没错……
Pual,唯一一个想要完成作业的小组长兼学霸。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要挑起这个人设,注定会受最多的伤。
所以,做人还是要做Ringo。好好打鼓就是最快乐的!
写到最后我发现了,如果披头士能够再多一个贝斯手,说不定还能活得长一点。(心疼鼓手和贝斯)
P.S.
还有一点很感动。看到一首歌的诞生。
我第一次看见一首歌的诞生是在kinki kids的综艺节目《新堂本兄弟》里。凭着我的记忆说吧,不一定准确。当时嘉宾是玉置浩二(大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养活港台乐坛的众多日本友人之一)。他和kinki两个人坐在一起聊天。堂本光一问他,平时怎么写歌的呢?玉置浩二说,这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事吗?堂本光一二话不说拿出一把吉他:you can you up。玉置浩二拿着吉他。伴随着无比优美的第一句旋律,《むくのはね》就这样在摄影机前诞生了。
当时我鸡皮疙瘩四起。
感谢创作者们,让我一次又一次地爱上这个世界。
S01正如PJ本人所说,很惊讶在他们这段时间的footage里看到很大部分依然是温暖友爱的瞬间。四个老朋友互道早安,乔说泡的胡子很适合他,一起嘲笑杂志中对他们的描写“真蠢”,侬哥一会儿安安静静一会儿又做鬼脸耍宝,果子说他能坐在这看泡弹一整天钢琴,泡在钢琴上创作let it be的同时洋子和Linda在一旁聊天。Linda太漂亮太有气质了。镜头前的他们意见分歧的时候没有抬高语调,乔出走也是平平
S01正如PJ本人所说,很惊讶在他们这段时间的footage里看到很大部分依然是温暖友爱的瞬间。四个老朋友互道早安,乔说泡的胡子很适合他,一起嘲笑杂志中对他们的描写“真蠢”,侬哥一会儿安安静静一会儿又做鬼脸耍宝,果子说他能坐在这看泡弹一整天钢琴,泡在钢琴上创作let it be的同时洋子和Linda在一旁聊天。Linda太漂亮太有气质了。镜头前的他们意见分歧的时候没有抬高语调,乔出走也是平平静静的。恰恰是这样,所有人都能看出他们的疲惫。乐队开玩笑说该离婚了,侬问“那孩子归谁”?从他们唱Two of us开始,我又悲又喜精神分裂。他们对彼此关怀,但是小心翼翼,生怕触碰了这两年生出的隔阂。每当侬和泡一起唱他们的老歌,配合默契观察对方,目光相遇时总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媒体写这段时间的他们总会提到,他们只要在一起玩音乐,状态就永远是最初那两个心灵相通的利物浦少年。他们对待歌词永远是那么随性那么酷。歌迷看见他俩在69年面对面弹吉他或共用一麦或相视一笑怎能不感叹那如梦般的老时光呢?在难得玩音乐玩嗨的时候,他们俩又蹦又跳,仿佛两只猴子互相跳舞。泡曾在采访里说他们其实不识谱,但谁会相信披头士竟然不识谱呢?可他们就这样拨弄着一个个和旋,音乐就产生了。泡的创作力依然震惊老粉,那些旋律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泡那时候的嗓子就是神仙。S02第二集开头就是暴击。谈及解散时,摄像长时间对准泡的特写镜头,我仿佛看见他心底的悲伤就要溢出眼眶。泡:“五十年后人们谈论起披头士的解散是因为洋子坐在了音响上”。哄堂大笑。泡对侬说,我们老了以后也许就能互相理解,然后就能一起唱歌。次日早上果和泡一起弹钢琴,果子操作摄影机对准弹钢琴的泡,泡边唱边对果子/摄影机笑。乔回录音室后,大家看到报纸上写他们上个星期对对方拳打脚踢,侬跳起来假装给乔几拳。泡还全文朗读了这篇关于乐队堕落的报道。侬的废话真是太好笑了。他也是最不爱洗头不爱换衣服的那个。回到录音室后录制进展顺利,那天侬泡乔都穿了绿色衣服,画面极其和谐。I can watch them rehearsing all day!排练嗨了,侬泡乔站起来弹吉他,开始唱Help和Please Please Me,他们回忆旧时光的时候好开心啊。唱Two of us侬泡一直看着对方。当泡说这几首歌能串成一个故事,侬说"It's like you and me are lovers","Yes"。他们默契欢快地唱着最早的老歌,我们感叹美好的同时又感到心碎!泡回忆印度时光的时候是多么不舍得解散啊。这一集没有心,在那么多他们唱two of us和老歌的甜蜜里,穿插着即将解散的提示。S03泡带Linda和Heather来录音室。Heather模仿Yoko的怪叫,在地上爬来爬去,泡把Heather扔起来我都怕H的头撞到天花板。侬泡突然唱起Twist and shout,泡唱Long and winding road看着大家加了句"you done left me",泡拉着侬在控制室跳舞,泡独自唱草莓地的时候镜头切给侬和洋子的恋爱报道(导演你没有心)。真的看到了屋顶演唱会,止不住的悲伤,止不住的眼泪。他们的现场演出是那么的鲜活!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路人采访都在夸这只乐队,我已止不住流泪。侬泡唱歌时的眼神交换和会心笑容一刀一刀切割着歌迷们脆弱的心。看到警察出现在屋顶的泡兴奋地吼着“Whoo!”(泡一直期待着和警察局的交锋哈哈),听见对面屋顶粉丝高呼"Rock and roll"的侬回应一声“Yes!”。真的看见了侬在结束时说“Hope we pass the audition”,我的眼泪爆发,一直哭到彻底黑屏为止。出字幕后的三首歌是导演真正杀歌迷的高潮。侬和泡互相温柔地说"Good night",随后开始唱Two of us,画面定格在泡的特写和侬的特写,这是属于他们俩的故事。随后泡唱Long and winding road显得格外凄凉。最后泡盯着镜头唱Let it be,侬坐在地上做着鬼脸。可惜披头士乐队已经兜不住四个人顶尖的才华,也圈不住大家的心了。几年后,列侬在纽约接受采访时说,“我现在可以为保罗做任何事情,我相信他也会为我这么做的”。94年的纪录片里集齐了泡果乔,片子最后果子对大家说“我真的很喜欢跟你们待在一起”。
原文:https://variety.com/2021/film/reviews/the-beatles-get-back-review-peter-jackson-1235118878/
原文:https://variety.com/2021/film/reviews/the-beatles-get-back-review-peter-jackson-1235118878/
第一部分以George离队作为结尾。
纪录片的对话中充斥着数不尽的同时代的人与事,以及太多太多有趣的梗,比如他们在排练室里重复当年在《一夜狂欢》中的台词。一下子回忆不起来所有的细节,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第一部分以George离队作为结尾。
纪录片的对话中充斥着数不尽的同时代的人与事,以及太多太多有趣的梗,比如他们在排练室里重复当年在《一夜狂欢》中的台词。一下子回忆不起来所有的细节,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仅仅想分享一下几位人物给我的感觉,只是自己的感觉。
George Martin是个非常稳重、务实且真诚的人。
Sgt. Pepper之后的Paul的确很强势(不至于粗鲁也不至于独裁),但他的确也很强大,是中流砥柱。Paul在这头七天基本上就已经创作成形了Let It Be中最重要的几首歌(甚至Abbey Road里的组曲),且不是从储备歌曲中改编的。第一部分中Paul与Northern Songs最大股份持有人Dick James的互动非常微妙,能看出在当时Paul就已经察觉出端倪并且很不待见他了。
John的确不再像早期那样领导乐队了。在第一部分中,除了Don’t Let Me Down以外他参与创作的全部是乐队不完善的储备曲目,但也很大方的贡献出了自己的Across the Universe。也许是因为他如今多出来的艺术家身份令他分心,比起曾经的clever beatle如今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funny beatle。
George在性格上是一只猫,非常典型的猫。他创作的歌在当时的排练室中的确表现力不强,他自己也说了都是些慢歌,且不便用于演出。但是从多年后的结果看来,只有真正照着他自己的意思来才能把其长处放大。也就是说,他的音乐有多好,在录制出来之前可能真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从George与其他成员的争论中可以感觉到,他貌似是整个披头士中最不披头士的一员,因为他的很多尝试都是与披头士所定义的摇滚乐背道而驰的。事实也恰恰证明,绝大多数外民族的文化元素和音乐元素——甚至各色各样的人,都是通过George进入披头士的世界里。我认为George可能是一个自身才华大于自身能力的人,不过我当然没有资格这么说啦!
Ringo真的很真诚、很幽默、很大方也很欣赏另外三只beatles。可能是因为此前已经有过一次离队史,此时的他心态更成熟,他很认真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同时也承认自己在创作能力上稍较逊色。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显得处境尴尬,反而,仔细观察的话可以感受到:没有他的话这支伟大的乐队貌似更容易分崩离析。
期待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