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疏无常而乏味,是快餐时代人们予以吃饭的特点。外卖重油重辣,短暂的激起了平凡生活的涟漪,过分刻意的调味料在舌尖上肆意横行,味蕾似是不堪其扰,以至于重口的调味料都不能再带来分毫刺激。兼着此时,用餐的仪式感也在逐渐消泯,运输途上的颠簸似乎将人对食物的最后一丝敬意打散,等待食物的只有风卷残云式的洗劫摄入。影像的力量并非千钧,而是在迂回处触动一刹,打开手机点进视频,知晓一个人也能好好吃饭。
这个片子的影像风格或将被误认为是一部纪录片,于电视剧刻板模式下的结构叙事不近类似,愈加体现的是一种对于自然生活时光流淌状态下的亲切记录。食物只需经历厨师对于食材的加工,勿需镜头以特写或后期倚仗特效的方式去传递此间“天然去雕饰”的美好。更多以本片主人公五郎所给出的种种反应,与屏幕前的观众共情,小确幸蔓延间就是一次细致的别样鼓励。看到五郎在街巷穿行,不会与印象中熙攘的日本割裂,两者并行间,鼓动着渴求闲适的心,这份律动也褪去了快节奏强加的麻木。时光匆匆如白驹,大的遗憾为人生添佐味,是追忆年华似水怅惘后的释然;小的美满则为不负人生,是直指前路坦荡际的底气。
知微见著,纳豆的拉丝自咬下就不可更改,微微晃动的手腕是下意识且得体的解决方法,唇齿间的滑携着豆香散荡又泄开,吃到兴处,“战歌”式的背景音乐响起,咀嚼间便是幸福随味觉涌动起落,繁复的交锋过后,收尾旗帜的鼓动是最后一口披萨边揽上鲜红酱汁慰留的洁白盘底,也是人对美食的一份投诚;有序轻放放下餐具,便是期待止戈后的再次交锋。
食物以一种宝贵生存资料的符号化形象盘踞于历史,随着发展它不再宝贵,伴着发达它逐渐式微。然,主人公五郎仍能用至今存在的习惯折射出食物地位,一句“我开动了。”是对于食物的仪式,也是一份文化的传递。《窗边的小豆豆》中主人公小豆豆在享用“山之味”、“海之味”前便要先学会那句“我开动了。”美食本身能够传递文化,但餐前仪式给这种带有经年累月的沧桑感习惯带来了舒适过渡晕染。
一闪而过的瞬间常是细密的契合,用餐的食客在接过老板细心包装的外带后说出了现代化给予美食的馈赠——数字化的网络平台让无法与店铺不期而遇的食客慕风味而来,也说明不似五郎一样对探寻美食有独到之处的人们仍能享受此般妙曼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