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95232
  • xgndsqq
    2021/1/3 16:52:55
    地点-食物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流转 香港-冰室(菠萝包&蛋挞&牛河) 珠海斗门-琵琶鸭 日本东京-王味坊 越南岘港-野鸡卷&龙头鱼 马来西亚吉隆坡-椰浆饭&仁当 汕头-鱼露 汕头潮阳/马来西亚怡保-朥饼 节庆 河源东源-春节 潮汕谷饶-黄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流转 香港-冰室(菠萝包&蛋挞&牛河) 珠海斗门-琵琶鸭 日本东京-王味坊 越南岘港-野鸡卷&龙头鱼 马来西亚吉隆坡-椰浆饭&仁当 汕头-鱼露 汕头潮阳/马来西亚怡保-朥饼 节庆 河源东源-春节 潮汕谷饶-黄泰源饼店(糖塔) 韶关九峰-新造旅游节(马拉松赛) 河池环江...  (展开)
    【详细】
    13110290
  • 仙踪
    2017/4/27 15:07:59
    成熟的工业制作,烧脑的类型佳片
    徐静蕾一直给人以文艺女神的印象,然而事实上这些年她的身份转变极多,从演员到导演、写过博客、办过杂志。换而言之,徐静蕾从来不会给自己身上贴一个固化的标签,让某一个身份标识把自己限制住。

    而这一次的《绑架者》也是一次极为大胆的尝试和尖锐的突破,看完让人觉得,这还是那个拍《亲密敌人》《杜拉拉升职记》的老徐吗?

    如此硬派风格的电影,即使放眼国内,能够驾驭好的导演也就那么几个,而
    徐静蕾一直给人以文艺女神的印象,然而事实上这些年她的身份转变极多,从演员到导演、写过博客、办过杂志。换而言之,徐静蕾从来不会给自己身上贴一个固化的标签,让某一个身份标识把自己限制住。

    而这一次的《绑架者》也是一次极为大胆的尝试和尖锐的突破,看完让人觉得,这还是那个拍《亲密敌人》《杜拉拉升职记》的老徐吗?

    如此硬派风格的电影,即使放眼国内,能够驾驭好的导演也就那么几个,而徐静蕾首次触碰这类题材,能有这样的表现可谓惊艳。

    首先《绑架者》的制作极为成熟,体现了极高的电影工业水准。无论是拍摄时候的镜头运用,还是演员走位、视觉呈现,都显示出了非常过硬的水准。

    从开头的撞车戏,到医院里的割喉、贴身肉搏,再到明道和黄立行的追逐跑酷,街头飙车、游轮枪战……本片的动作戏极为密集,且都精彩绝伦,一个爆点接着爆点,非常的让人过瘾。

    好看,真是好看!明道和黄立行的那场追逐戏一气呵成,镜头的跟进、切换如同行云流水,堪称教科书般经典,相信会成为往后同类型题材影片的标杆存在。

    这一点应该与徐静蕾多年的从影经验有关,不要忘记,她已经不是初涉电影圈的新型导演,而是已经拍摄过多部佳作的成熟导演。

    然后本片作为一部悬疑犯罪片,切入的角度非常的巧妙。

    一个失去记忆的绑架者,一个孩子被绑架的女警察,一个隐藏在暗中的幕后黑手,人物的多重身份重叠,多重行为动机交叉,编制出一张扑朔迷离的大网,三条线索交叉叙事,环环相扣,情节抓得很紧,不断地牵着观众走。

    拍悬疑犯罪片对于逻辑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抓人眼球,还要有合理性,还要让人猜不透,就是这种处处挠在人痒处,让人迫切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却又想不明白,观众要的就是这种烧脑的感觉,而这对于导演来说,则更加挑战智商,毕竟,导演和编剧是要跟荧幕前的千千万万的观众进行智商上的角力。

    影片开头,黄立行饰演的绑架者杨念横空出世,没有前情交代,没有身份背景,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个开头颇有点《谍影重重》的味道,同时也让人想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经典作品《暗店街》。

    正因为是横空出世,所以才有无数种可能性,让人无法猜到影片接下来的走向。黄立行找回自己身份的动机,也与片中白百何饰演的女警察林薇破案找到自己女儿的动机相合,于是两人便从对立走向合作,在这过程中又免不了对抗,这样的矛盾交织,同时加上暗中警局内鬼这一条线,共同推进着剧情发展。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演员的精彩诠释。本片的另一个极大的看点就在于演员身上。

    黄立行真是棒啊!一直来说,黄立行的个人形象是比较硬朗中带着一点痞的味道,更适合那种都市型男的角色,而这一次则是纯粹的不苟言笑的硬汉风格,当然也有那么一两处,冷不丁来一下很冷的那种“冷面笑匠”式表演,但整体来说,这一次黄立行的表演是纯硬汉式居多。

    街头追逐、贴身肉搏、跑酷、枪战,黄立行在这部片子里真是风头出尽,偏偏又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只能让人承认,哦,他就是这么酷……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肌肉棒子,片中黄立行饰演的人物杨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是一个融合正义与邪恶,是一个游走在暗与明的边缘的人物,黄立行的表情、情感表现都相当到位。嗯,都表现成这样了,还能有啥好说的呢,只能膜拜……

    白百何一直是口碑和成绩都很好的演员,成名以来,几乎每一部片子都有着很好的票房回报,是当之无愧的票房女王。饰演女警察,这也不是白百何的头一回了,上一次是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的小片警荔枝。显然这一次的角色更加具有挑战性,她不仅是一个警察,同时一个母亲。

    其实白百何在片中的这个角色不好演,在公职和母亲这两个身份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点,不能变成伟光正的扁平化形象,也不能过于浮夸。白百何是很用心去阐释这个角色的,能够用很细微的表情变化,将人物的徘徊挣扎表现出来。她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演员,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明道给我的记忆,还是在小时候看的《王子变青蛙》这样的偶像剧,而这一次,算是重新认识明道吧。不知不觉间明道已经摆脱了偶像小鲜肉的形象,在这部片子里的表现是非常成熟的,开始的追逐打戏、结尾的天台上那场戏,明道表现出了一个角色截然不同的两面性,这是相当值得肯定的。

    在过去行业类型片,在国内来说不算发达,而这一次《绑架者》表现出来的是极高的工业成熟度,可以说在全方位上了一个新台阶。未来行业类型片的细分、发展是必然趋势,希望《绑架者》能带一个好头吧。
    【详细】
    85031918
  • 王贤
    2007/11/16 19:17:19
    《父子》与《当幸福来敲门》
     昨天看了由郭富城主演的《父子》,也不知道怎么的,马上就想起了前阵子看的美国励志片《当幸福来敲门》。也许是两个片子中都有父子这个关键词吧!但是两者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
        首先是故事性质上,《当幸福来敲门》是典型的励志喜剧片,全剧的过程虽然有不少曲折艰苦,但我们是感动,而这也是为了最后结局的成功做铺垫和反衬,越是艰苦到
     昨天看了由郭富城主演的《父子》,也不知道怎么的,马上就想起了前阵子看的美国励志片《当幸福来敲门》。也许是两个片子中都有父子这个关键词吧!但是两者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
        首先是故事性质上,《当幸福来敲门》是典型的励志喜剧片,全剧的过程虽然有不少曲折艰苦,但我们是感动,而这也是为了最后结局的成功做铺垫和反衬,越是艰苦到最后就越是感人至深,说白了就是要达到拍片的基本目的。而《父子》看下来一直是很压抑的。因为它是一个生活化的悲剧。随着故事的一步步推进,我们看不到任何的光亮与希望。
        我个人觉得《父子》是部人性的悲剧。主人公周长胜在面临失业与饥饿时,选择了偷窃,而且是让他的儿子去偷。这是怎么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啊!依我看,周长胜是一个典型的平庸小人物,尤其是最后他没有勇气自杀。而他在片子中表现出来的好的方面(真的屈指可数)其实是固有人性的体现。但是我们在看完片子后对主人公并没有多少恨,至少我个人感觉是这样的。这深深地表现出了导演在处理情节故事手法上的高超。其实导演谭家明将我们的这种恨暗藏在了平凡而又真实的悲剧里。因为电影在叙事上生活化痕迹浓郁,这是缺点也是制胜点。缺点来说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不能绝对地将平白的生活置于大众眼前。制胜点,正是因为其生活化,所以真实。我个人感觉《父子》很有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味道。我不说它像散文主要是因为它有点深度——作为电影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华语电影。
       《父子》中无法掩饰的更多的是生活的真实与残酷,而在面临这种境况下人做出的选择与行动。我们对于主人公的恨基本上都转换为对生活沉重的嗟叹与无奈,以及对故事任务遭遇的同情。
        再看看《当幸福来敲门》,它是很典型的好莱坞励志电影,我个人认为可以与《阿甘正传》相媲美。与《父子》相对照,取材同样的生活化,所以显得真切朴实。但是,电影表现出来的味道却截然不同——《父子》的浓重压抑气氛使我们感到社会生活的残酷和对幸福追求的艰难;《当幸福来敲门》的氛围则宽松多——这在侧面反映出了中美两国不一样的社会风貌。《当幸福来敲门》的人物在面临生活困苦时可以依赖社会救济,而我们的《父子》呢?偷窃真的可以说是很下策。当然这和两个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不同有很大关系,克里斯·加德纳聪明勤奋,有对幸福和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周长胜则嗜赌成性,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出手打人,还欠了高利贷。这点上可以说周长胜要学学克里斯·加德纳的“自助者天助”的道理,虽然这是在看好电影后的题外话。
        另外,本人觉得这两部影片在命名上很有意思。《当幸福来敲门》英文原名叫《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我想第一个(也许是中国人)也是最为关键的被这部电影感动的人是翻译这部影片的人。一般人都只是照着字面意思翻译的,况且影片中也提到了不少“追求幸福”的字眼。能如此准确且诗意得翻译出这个片名的实在是好呢不容易!这让我在赞叹影片时也不得不佩服译者的高水平。《父子》的命名多少有点牵强,感觉影片主要在表现的是周长胜一个人,虽然儿子BOY的出镜时间和周长胜差不多。而它的英文名是《After This Our Exile》,个人感觉好很多。Exile的常用义是“放逐,流放”。很有韵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两部电影
    【详细】
    12401476
  • Die Katze
    2020/8/1 2:16:16
    看着不对劲,原来问题出在中港合拍上。

    根据炮兵一师老兵的文章:本片真的有真实原型,不像中港合拍的某某行动号称根据真实行动改编,其实并没有那种行动。

    根据炮兵一师老兵的文章:本片真的有真实原型,不像中港合拍的某某行动号称根据真实行动改编,其实并没有那种行动。

    “该片根据1979年对越作战时,广州军区炮一师27团在进攻朔江战斗中,派出的敌后观察所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很多外景也是在27团驻地拍摄的,群众演员由部队抽调的。炮一师师长宁金源、参谋长邱达雄担任军事顾问。宁金源曾任炮一师第十任师长,现在是著名画家。邱达雄后任广西军区司令,授少将军衔。
    在全国影院上映《闪电行动》电影之前,1980年10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曾经在炮兵27团驻地拍过军教片《闪电行动》,在各大军事院校进行内部教学,以此为基础,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与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联合重拍《闪电行动》,然后向社会公映。
    敌后观察所深入虎穴,孤军作战,一旦被发现,凶多吉少,我炮兵27团敌后观察所历经穿越国境线,躲避敌公安屯,被敌人发现搜山,紧急从悬崖转移突围,深入敌后道路里程二、三十公里,在敌人心脏里坚持了三天三夜的观察。尔后,又随步兵366团先头营行动,战斗了十六个昼夜,十三次报告情况,八次指挥炮火射击,歼灭越寇三百四十余名,摧毁敌炮阵地两个,火炮五门,火力点、支撑点五个。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作战任务。
    炮兵27团开设的敌后观察所,是79年对越作战,整个东西两线,派出唯一的敌后观察所。
    战后合成军首长给敌后侦察观察所记集体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吴志平“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侦察副班长孙传崇等所有敌后观察所人员记二等功一次。”

    查看老兵撰写的全文请点击原文链接。

    【详细】
  • 127661088
  • 寒暑假(已丧偶
    2016/2/23 11:20:48
    历史流淌后真正的红色
    迎着影片透过来的带有沧桑感的昏黄的光,我们仿佛亲临历史。以前只能通过历史书与前人既定的结论来评判的历史,此刻作为第一手历史材料搁置于我们眼前,任由我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我们看到,尽管目所尽处充斥着贫穷落后:破旧的房子,生产力低下的农田,被小农意识阻塞大脑的农民……尽管人们生活贫穷,而历史也即将从日常生活中漫漶出一场政治思想风暴,但那确乎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农民在地里干活,快乐地流淌着黑色
    迎着影片透过来的带有沧桑感的昏黄的光,我们仿佛亲临历史。以前只能通过历史书与前人既定的结论来评判的历史,此刻作为第一手历史材料搁置于我们眼前,任由我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我们看到,尽管目所尽处充斥着贫穷落后:破旧的房子,生产力低下的农田,被小农意识阻塞大脑的农民……尽管人们生活贫穷,而历史也即将从日常生活中漫漶出一场政治思想风暴,但那确乎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农民在地里干活,快乐地流淌着黑色黄色的汗水,这日子,恐怕不比二战后在咖啡馆里忧郁的一代迷茫青年难过。背景设置在这样一个村庄里,而李双双这样一个农村劳动妇女作为一个浓墨重彩描摹的正面人物形象占据了我们的视线。
    很巧妙,这部电影运用了许多对比。李双双和人她的老公喜旺哥,一个大公无私,铁面无情;一个富有人情味,贴近凡人生活。李双双有着男人一般的刚毅和勇气,而喜旺哥却会耍性子、使小心眼,显得有些像女人的小家子气。这种性别的错位,颠覆了传统,张扬了个性。使整个电影的生活画面顿时丰富充实起来,也使人物,尤其是喜旺哥的形象鲜活起来。喜旺哥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行为、眼神、动作,使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乃至现在,人们生活中一些易于捕捉和感受的情感。正如我们所知,历史不是朝代变更,不是王侯将相自叙一生,而是沉淀在历史底部因为千百代人的生生不息而越发从尘土中焕发神采的平凡普通甚至卑贱的生活。
    在文学历史的长河和文艺批判史上,自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反面人物。我们发现,历经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往往拥有个性极为复杂的人物,如《红楼梦》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单一个性。却是心肠辣度、精明能干的凤姐,敏感多疑的黛玉和城府极深的宝钗等百年来一直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研究而越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也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的人物话题。我有时感觉,人物形象是在文艺批评中不断延续下来而深入人心的。艺术有它扎根的土壤,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要扎根在人性深处,或者以匍匐的姿态与生长出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衣物的黄土地共生共存,才是迸发出汩汩活水的源头。并且成为艺术形象本身的人物形象不是静止的,他/她的价值将在人们反复的阅读体验中得以拓展和升华。单一的形象即使塑造得再辉煌,也终将被历史风干。这就是历史与时间在艺术中的关系。艺术作品需要放在它诞生的时代考察,也需要时间的考验检验它的普适价值,从而才有资格成为人类心灵的甘霖。
    在电影《李双双》中,光辉高大的典型正面形象倒塌后是什么在站立呢?什么东西拥有穿越历史的魅力呢?是真正的个性。有个性的东西有灵魂,不管是什么形式和艺术,文学、电影、或是舞蹈音乐色彩,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灵魂,才能去浸染他人的灵魂。《李双双》是否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呢?显然,《李双双》这部电影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商业影片或文艺片,由于诞生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它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明显的政治教化意义。但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如果当时人们的政治生活确乎如此,那么《李双双》可称是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虽然是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形式。它虽然没有描写出彼时中国广阔的农村生活画面,但是居于一隅地反映了农村当时日常生活中的茶米油盐酱醋茶,他们的吵吵闹闹,各自怀揣的小心思,乃至一些沿袭千年的小农思想,都在一幕幕鲜明活泼的生活场景中生动地反映出来,并由此折射出当时中国广大的乡村生活画面。所幸,影片并没有以教条主义的形式条条框框地教育人民。不仅如此,影片还具有一定颠覆性,站在当时的文化角度,应该是“反封建”的体现吧。首先,影片颠覆了中国农村传统妇女的形象,传统意识(尤其是在相对更封闭的农村)里的妇女应该顺从丈夫,可李双双却经常和她丈夫“对着干”,对丈夫的所作所为提出质疑甚至否定;传统意识里的妇女温婉柔弱,可李双双却好强泼辣甚至有些刚硬;传统意识里的妇女相夫教子,主管内务,李双双却好关心大家的事;传统意识里女子无才便是德,李双双却能在政策指导上提出建议;传统意识中的妇女眼界狭小,而李双双却能把眼界放开不被家庭琐事拘泥。诚然,作为一个正面典型人物,李双双被尽量塑造得理想化以达到统治阶级的教化目的,但我们也能看到她温柔贤惠的一面,看到她因丈夫的出走而流下的泪水,人物形象正因此而较为丰满了。因此,随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典型正面人物形象倒塌时,该人物本身有血液流动的肉体会留下,或是一种“非典型”的精神会留下。而正面典型人物轰然倒塌时,或许留在人们心中的却是一些非典型人物。因为真正的个性拥有穿越历史的魅力。文学既可以是熊熊燃烧给人温暖与方向的火炬,也可以是幽暗的使人害怕惊悚的鬼火,但它唯独不能是一堆死火。死火燃尽,只剩灰烬。
    最后再说一下主流倡导与大众意识的变迁。我认为一个社会,对于一件事物是好是坏,评判标准和观点因人而异,千姿百态,但往往有一种占上风成为主流意识。比如,我认为所谓现代的服饰就是由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后的服饰演变过来。撇开日渐高效的现代社会对服饰便利简单的要求而言,我们可以把不经时代变迁的欧美服饰拿过来直接穿在身上。因此忽略它的改变,从欧美服饰到现代服饰,只做了空间转移而非时间转移。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们穿西装打领带,而不着旗袍、和服做为日常的服饰?这正是因为欧美在经济上占了主导地位于是在文化的传播(包括潜意识里的)上也就有了主导权,于是他们的文化也成为主导意识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理念。主流倡导并非永远屹立不倒,大众意识也并非永远不变。也许有一天,大众意识会变成小众意识,小众则会变成大众。历史流淌后真正的红色,是太阳,火焰,还是红旗,是只有在历史河流冲刷后才显露出的真正颜色。而艺术作品随着主流倡导和大众意识的变迁将如何沉潜改变,则是又一个有趣的问题。
                                                          2011年春大一
    【详细】
    77862700
  • 2017/10/29 17:10:13
    电影《红剪花》的情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记得第一次看到《红剪花》剧本时,就让我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当我第一次看到红剪花成片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有喜悦也有苦涩。到《红剪花》决定10月27日在院线上映时,我心里就又增加了一块石头和一份忐忑。从开始决定拍摄《红剪花》时,我就开始经历着故事里的一切。甚至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记得第一次看到《红剪花》剧本时,就让我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当我第一次看到红剪花成片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有喜悦也有苦涩。到《红剪花》决定10月27日在院线上映时,我心里就又增加了一块石头和一份忐忑。从开始决定拍摄《红剪花》时,我就开始经历着故事里的一切。甚至是...  (展开)
    【详细】
    8892254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