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33443
  • 爱影
    2018/12/24 6:30:52
    警惕:人人都是“建筑师”

    善意提醒,本文含有严重剧透。

    首先我最好奇的是片名,豆瓣条目是这样的:

    此房是我造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经查阅后得知片名的英文版原来是一首英国童谣,童谣的内容是一套嵌一套的,比如说杰克造的房,杰克造的房里有块蛋糕,杰克造的房里有块蛋糕被老鼠吃

    善意提醒,本文含有严重剧透。

    首先我最好奇的是片名,豆瓣条目是这样的:

    此房是我造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经查阅后得知片名的英文版原来是一首英国童谣,童谣的内容是一套嵌一套的,比如说杰克造的房,杰克造的房里有块蛋糕,杰克造的房里有块蛋糕被老鼠吃了......

    童谣的“杰克房体”如此,怎么编就看你乐意了。

    只不过,要点在于,里面的元素——房、杰克、蛋糕、老鼠等等等等,越唱到后面,之间的关联就会越来越远,比如说杰克和老鼠的关联。

    如果只将元素独立列举出来:杰克和老鼠,老鼠和杰克。会造成什么?困惑!

    对,这就是本片主人公的状态——困惑,而且是越来越困惑!

    接着讲讲主人公Jack

    拉斯的作品,大多以人物为中心,然后对其进行血淋淋的剖析,具有很强的警世意味

    光看看译名就很有趣

    黑暗舞者、反基督者、女性瘾者、忧郁症患者等等,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主人公都是因个体需要跟群体抗争的例子,反人类,反宗教,反科学......全都打上引号

    本片也没跳出去,回溯了反人性变态杀人狂魔Jack的养成。

    影片提了两个问题,第一,狂魔他为什么喜好杀人。第二,他杀人有什么样的特定目标。

    童年,成长阴影

    性格缺陷

    人际关系

    人生观、世界观

    艺术审美

    音律,音律,音律

    ......

    这些,跟杀人成瘾仿佛都有内在关联,也仿佛都只沾了那么一点点边

    到最后,我觉得Jack都快要疯了

    看样子,困惑的不仅仅是观众。

    这时候,此前只闻其声的心灵导师维吉尔跳将出来,

    引经据典了一番,最后劝导Jack,盖个什么鸟房子啊,你不就是为了逃离这片苦海、这个操蛋的世界吗,follow me!

    困顿的Jack半信半疑地跟了上去,堕入地狱与天堂间不可跨域的深渊,永世不得超生。

    精彩吧?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维吉尔的扮演者是希特勒特型演员甘茨

    导演可能是有意的,

    仿佛希特勒在隐蔽处叫嚣:杀人?跟我比你们还差得远!!

    问题解决没有?那是观众的事,人人都有蓝图,个个都搞建筑。

    Jack又不是地球上唯一一个!

    变态吗?恶心吗?

    那就去宽恕,而不是杀戮

    【详细】
    98461295
  • Nagar
    2017/5/4 13:49:43
    打了调查局的脸
    很多人把它作为卧底警匪片或偶像转型片来看。我感觉它的讽刺意味远大于情节。那些被调查的人里,有无脑的流氓,有图财找乐的煽动者,有军迷,有种族主义平民老百姓。如果没有卧底的调查和干涉,他们平时只是发发牢骚,打架斗殴,游行,搞搞聚会。可是有了当局的介入,反而无形中推动了这些人成为恐怖分子。结局的两段精准点题,那些人只是以受害者自居,自怨自艾,但从未想过反动;而当局则以伪装的真诚,套取他们的信任,改变他们
    很多人把它作为卧底警匪片或偶像转型片来看。我感觉它的讽刺意味远大于情节。那些被调查的人里,有无脑的流氓,有图财找乐的煽动者,有军迷,有种族主义平民老百姓。如果没有卧底的调查和干涉,他们平时只是发发牢骚,打架斗殴,游行,搞搞聚会。可是有了当局的介入,反而无形中推动了这些人成为恐怖分子。结局的两段精准点题,那些人只是以受害者自居,自怨自艾,但从未想过反动;而当局则以伪装的真诚,套取他们的信任,改变他们的命运,换来虚假的真相,并以此为荣。
    【详细】
    8518218
  • 王星眸
    2017/2/9 21:31:39
    表白二爷
    番外是独立的小故事,要下墓还要有家国,在表现上和节奏上都有些不稳,开始与日本人的周旋,和在日本军营搭台唱戏有些拖沓。

    但是仍有亮眼,二爷出场一根齐眉棍,和白湛梅对戏一段,一根棍子挑、点、打、拨力度刚劲又不失轻盈,潇洒之余一扫阴柔之风。

    喜欢的另一个原因是演员演出来了让人预期之外的东西。这次的妆容改去二月红老九门中深情微红的眼周,在眉间和鼻梁直接添加了更深色的阴影,借助于
    番外是独立的小故事,要下墓还要有家国,在表现上和节奏上都有些不稳,开始与日本人的周旋,和在日本军营搭台唱戏有些拖沓。

    但是仍有亮眼,二爷出场一根齐眉棍,和白湛梅对戏一段,一根棍子挑、点、打、拨力度刚劲又不失轻盈,潇洒之余一扫阴柔之风。

    喜欢的另一个原因是演员演出来了让人预期之外的东西。这次的妆容改去二月红老九门中深情微红的眼周,在眉间和鼻梁直接添加了更深色的阴影,借助于此,更好的把人物性格更全面的刻画。并且演员虽然在身姿上还不够,但从语调气息和神情里看到少年老成,莫名欣慰。

    最后,表白二爷。
    【详细】
    8348269
  • 小片片说大片
    2020/10/18 15:18:07
    《小时代》2.0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你想象过财富吗?

    你想象过从200平米的大床上醒来吗?

    如果你想象过,那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你想象过财富吗?

    你想象过从200平米的大床上醒来吗?

    如果你想象过,那么今天这部电影,就来告诉你,你想象的还不够。

    本周刚刚上映的:

    喜宝

    12923504
  • 真诚
    2021/6/27 21:09:13
    疯狂的念头愈发强烈

    难道说只有长个肿块才能放肆的真诚爱

    太猛烈的消失得太快

    这辈子只爱疯狂的人

    也只有

    也只有真诚的疯子

    天哪,现在是20

    难道说只有长个肿块才能放肆的真诚爱

    太猛烈的消失得太快

    这辈子只爱疯狂的人

    也只有

    也只有真诚的疯子

    天哪,现在是2021年

    最近有关外星人的声音都变得多起来

    可是我还没有

    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做我自己

    乳牙,对我而言掉落的有点晚

    抓到你的时候,

    当我抓到你的时候,世界也会疯狂的爆炸

    是个自私鬼,前言不搭后语的时候如果有人能用眼睛告诉我他读懂了那么一定会亲一口他

    我会找到的吧

    【详细】
    13638524
  • ゜静
    2022/12/2 14:06:03
    自古爱情就是奢侈品,为爱执着的人总是会受伤。

    根据蒲松龄原著《聊斋志异·小翠》改编。

    根据蒲松龄原著《聊斋志异·小翠》改编。

    14794219
  • Helloimxyz
    2022/7/4 18:01:13
    1993年的夏天:破碎、清澈却明亮
    在七月一个昏昏欲睡的午后点开了这部名为“九三年的夏天”的影片,与Frida小女孩1993年的夏日不期而遇,坠入西班牙乡间树影斑驳的浓烈阳光中。 九三年的夏天,因为点燃的烟花太过耀眼而来不及悲伤。九三年的夏天,在神像、湖蓝色睡裙、树林中发生。 “你为什么要回家?” “因...  (展开)
    在七月一个昏昏欲睡的午后点开了这部名为“九三年的夏天”的影片,与Frida小女孩1993年的夏日不期而遇,坠入西班牙乡间树影斑驳的浓烈阳光中。 九三年的夏天,因为点燃的烟花太过耀眼而来不及悲伤。九三年的夏天,在神像、湖蓝色睡裙、树林中发生。 “你为什么要回家?” “因...  (展开)
    【详细】
    14494220
  • lll
    2022/8/6 22:05:51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精神与经济独立,自强,勇敢,吃苦耐劳,乐观都是琳宝身上闪耀的优点。她爱生活,爱唱歌,爱笑爱跳,爱拼爱搏。看着她的笑,你完全猜不到她的生活都经历过什么苦难。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因为贫困辍学,被父母以6000元卖给家暴男,回到娘家躲避后,被家人多次送回,最后她果敢逃出家暴男家庭,再也没回头。在她的家乡还留着他的孩子,这是她在外闯荡时最大的牵挂。在寻求生计过程

    精神与经济独立,自强,勇敢,吃苦耐劳,乐观都是琳宝身上闪耀的优点。她爱生活,爱唱歌,爱笑爱跳,爱拼爱搏。看着她的笑,你完全猜不到她的生活都经历过什么苦难。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因为贫困辍学,被父母以6000元卖给家暴男,回到娘家躲避后,被家人多次送回,最后她果敢逃出家暴男家庭,再也没回头。在她的家乡还留着他的孩子,这是她在外闯荡时最大的牵挂。在寻求生计过程中,别人看她是一个瘦弱的女性,不愿给她一个机会尝试开大货车,在她多次碰壁后终于有人愿意给这位女性一个机会。就像导演柯文思说的,琳宝不会 take no for an answer,琳宝的生计都是凭借自己不服输的态度挣来的。生活给她的一记记重拳都被她还了回去,琳宝的人生可以说是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写照。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看似瘦弱的女性身上迸发的巨大力量。

    【详细】
    14560388
  • 章节
    2013/4/8 14:30:45
    台偶像剧之父带新星闯内地 《创可贴》江苏将播
    打开大陆电视荧屏看电视剧,来自台湾的艺人面孔越来越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红的马景涛等台湾演员,到林心如、吴奇隆、苏有朋等艺人,再到林依晨、阮经天、陈乔恩、霍建华、安以轩(微博)等一代新人,都毫不例外“北上”淘金,甚至扎根大陆。

    即将于4月10日登陆江苏卫视的《爱情创可贴》中,观众们又将“遭遇”另两个来自台湾的新面孔:张睿家、曾之乔。虽是新人,但不容小觑的是他们进军内地的势头。一
    打开大陆电视荧屏看电视剧,来自台湾的艺人面孔越来越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红的马景涛等台湾演员,到林心如、吴奇隆、苏有朋等艺人,再到林依晨、阮经天、陈乔恩、霍建华、安以轩(微博)等一代新人,都毫不例外“北上”淘金,甚至扎根大陆。

    即将于4月10日登陆江苏卫视的《爱情创可贴》中,观众们又将“遭遇”另两个来自台湾的新面孔:张睿家、曾之乔。虽是新人,但不容小觑的是他们进军内地的势头。一方面,张睿家曾获金马奖最佳新人奖,自身实力不俗;而当选台湾偶像剧新星的曾之乔,已被部分内地观众熟悉。更关键的是,此次两人进军内地,是由曾执导《爱情魔发师》《王子变青蛙》《偷心大圣p.s男》的“台湾偶像剧教父”刘俊杰“率领”。十分擅长挖掘演员最具荧幕价值的刘俊杰,曾亲手打造出明道陈乔恩,蓝正龙(微博)隋棠等经典偶像剧情侣组合。因此,不少业内人士预测,通过江苏卫视《爱的创可贴》的播出,这部小清新风格作品势必又掀起新一轮追星风潮,张睿家、曾之乔将成为又一对备受追捧的青春偶像组合。

    台湾艺人大陆掘金成风潮

    今年初,曾经一手捧红F4的“台湾偶像剧之母”柴智屏,感慨台湾偶像剧生产链上人才的大量流失,决定退出台湾电视剧市场,解散了旗下专拍偶像剧的两个公司,将重心转移至电影和经纪方向,并加速了“北上”的步伐,和大陆的娱乐圈展开越来越多的合作。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台湾导演、演员、剧组工作人员到大陆发展。

    男艺人方面以阮经天、赵又廷、蓝正龙等为代表;主持方面有欧弟、魔术表演有刘谦等。女艺人方面,“女神”林志玲频频与内地导演、演员合作。而从前辈级的刘雪华、俞小凡,到林心如、贾静雯等中生代,再到陈乔恩、林依晨等新生代,台湾女艺人也越来越多的到内地发展。

    据统计,现在浙江横店影视城的艺人中1/5是港台艺人。2012年台湾影视界赚钱的前三名均活跃在大陆:昔日小虎队的“霹雳虎”吴奇隆,因在大陆出演《步步惊心》等剧再度走红,以2.7亿新台币位列收入榜第一,演而优则制的苏有朋、林心如则以2.01亿及1.94亿新台币分居二、三名。

    洋气、创意吸引大陆“伯乐”

    为何台湾艺人纷纷“北上”?曾出演《戏说乾隆》等热播剧的黄文豪认为,根源还是一个“钱”字:大陆电视剧蓬勃发展,一集一小时的制作费,在50万元人民币左右,大约200万元新台币,如果是大制作的戏,则无上限;而台湾,一集90分钟的戏,能有100万元新台币已属不错。台湾更没有电视台或者公司能出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人民币去拍一部电视剧。其次是场地,大陆有许许多多的影视城可以提供场景,别的不说,单单是央视自己一家电视台就拥有4大影视城,这在台湾是不能想象的。

    大陆导演尤小刚曾笑称,大陆一线演员的身价够台湾拍两部剧了。此外,台湾二线演员在片酬上也获得不少提升。比如在大陆参演了《童话二分之一》、《幸福最晴天》等偶像剧的张钧甯酬劳为15万元一集。据了解,她在台湾的身价,顶多也就15万新台币一集,和大陆相差了约4倍,而这已经是台湾的一线水平了。除了演员外,其他工作人员“北上”后的薪酬也得以提高,从道具师到导演,薪资都比台湾要高一个级别。

    此外,台湾艺人自身的知名度和洋气的表演,也是吸引大陆导演、制片人的重要因素。比如《康熙来了》等台湾综艺节目在大陆坊间影响力颇大,顺势提高了台湾艺人知名度以及内地市场对台湾艺人的需求。

    大陆制片人唐小姐认为,台湾的创作团队性价比很高。国内的影视剧题材大都单一,古装剧、家庭剧、年代剧等题材较缺少新意。《爱情闯进门》导演韩风认为,台湾的团队也往往更有新意,自己经常能从台湾团队中学到很多新的技法。乐视网自制剧负责人张屹也认为,内地大多演员表演风格过于刻板,不够“洋气”,台湾团队拍摄的内容更时尚、更洋气。

    台湾新星内地“闪耀”

    目前,偶像剧在台湾、大陆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反差。由于台湾剧本不太接地气,偶像剧“式微”;相反的是,大陆偶像剧市场正蓬勃发展,只是“口碑”欠缺,要么制作“山寨”,要么剧情“雷”倒众人。而即将于4月10日登陆江苏卫视黄金档的《爱情创可贴》,被业内人士看做是台湾、大陆在偶像剧方面“优势互补”的代表作,因为其具备“优良基因”。

    首先,该剧导演是被誉为“台湾偶像剧”之父的刘俊杰——在台湾偶像剧历史收视排名前10名中,刘俊杰执导的《爱情魔发师》《王子变青蛙》《偷心大圣p.s男》独占3部,是上榜数量最多的导演,这就从“源头”上遏制了“雷人”的效果。


    剧情方面,《创可贴》拒绝山寨:定位“治愈系”,更加体现写实时,这也是偶像剧的出路。制作方面更杜绝“山寨”:服装都是一线品牌,家具都是专门把关的,全部的宜家特色家具,道具舞美绝不山寨,完全贴近生活,既有偶像剧经验也有生活剧的底子。

    演员阵容则是台湾、大陆的“强强联合”。其中凭借该剧进军内地的台湾新星,也相当耀眼。男主角张睿家曾凭借电影《盛夏光年》荣获过第43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殊荣,此次《爱情创可贴》是其内地首秀。刘俊杰坦言选中张睿家就是看中他内敛的表演方式,这非常契合《爱的创可贴》中孤僻王子唐少磊的人物气质。另一当家花旦曾之乔,形象甜美,从歌曲组合出道,已凭借《青蛙王子》等片,成为台湾偶像剧新星。如此“金童玉女”组合,势必成为台湾又一对备受追捧和看好的青春偶像。
    【详细】
    58372260
  • 驴耳朵
    2018/12/5 7:46:57
    爆炸案亲历者的一些回忆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过去5年半了,发生的时候,即将初为人母的我怀着9个月的身孕,现在老三都要一岁了。

    爆炸案发生时,我在终点线不远处的公园野餐;mit校警被枪杀不久前,我从koch楼前(老公的实验楼)路过,所以我说自己是亲历者;但和那些真正被恐怖份子深深伤害的人们和家庭来说,我们其他的波士顿人是多么幸运呐。

    这部电影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几次落泪,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但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过去5年半了,发生的时候,即将初为人母的我怀着9个月的身孕,现在老三都要一岁了。

    爆炸案发生时,我在终点线不远处的公园野餐;mit校警被枪杀不久前,我从koch楼前(老公的实验楼)路过,所以我说自己是亲历者;但和那些真正被恐怖份子深深伤害的人们和家庭来说,我们其他的波士顿人是多么幸运呐。

    这部电影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几次落泪,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但很多小细节却仍非常清晰,我打算把这些细节记录在这里,以防以后老了记不得了。

    其实爆炸案发生后,我情绪激动立刻写了文章记录下来,很快被当时的网站推到首页,但可能是为了宣传,那个网站对我的文章标题进行了修改,变成了我不喜欢的角度,我删掉了文章。事件热度过去后,我又重新贴了出来。在这里,我就简单讲一下。那天,天气特别特别的好,从我家到马拉松终点线的线路特别特别美,所以即使快生了,我还是和老公去看马拉松了。其实我真的很想去终点站附近看看,但人太多了,我们决定大肚婆不要跟着乱,改道去边上的公园吃我自己包的寿司。吃着吃着,彭的一声,又彭的一声,我以为是摩托车的声音(有时候摩托车会发出很响的爆声),我老公很警觉,我还笑他,逗他是朝鲜打过来了。直到我们发现人群大批离开现场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知道后,老公领着我坐在河边,我们不敢过查尔斯河回家,怕二次爆炸。事后回想起来,我当时没有寒怕,只是真的非常尿急,除了这个再没有其他情绪了。再后来,mit校警被杀的那天,我和我老公都因为有事没有去实验楼,回家看电视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好了,说是要简单说,又啰哩啰嗦说了一堆。现在要记录细节了,其他的事情,电影都描述的很好了。按照时间顺序来。

    1、爆炸现场一定是很混乱,但周围的区域实际上很平静,因为大家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一头雾水,即使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严重程度。我其实还想迎上去看看究竟怎么回事。后来,我现在还深深地记得她的表情。一个应该是刚刚冲完线的亚裔跑步者,披着银色的保暖布,一边哭一边挣扎着往河边跑(不是因为受伤而挣扎,应该是太累了),她从我们身边路过,我看着她的脸,哭泣着扭曲着,我心想,她为什么要哭,太累了吗?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次一看到马拉松爆炸案相关,我就会想起这张哭泣的脸,和挣扎着跑远的身影。

    2、当年,作为穷学生,手机没有流量,没办法上网查。给同城的表弟挂电话,让他搜索一下。他挂了电话没多久又打了回来,告诉我出事了,快点离开,离开的越远越好。我让他不要告诉家人,省得大家担心,表弟说:“姐呀,这个事情挺大的,我估计是瞒不住的。”后来,我和我老公给自己的手机开了流量

    3、爆炸案当晚,追踪了好几个留学生论坛之类的网站。有些寻找某些留学生的信息,我记得就有寻找受害人之一吕令子的信息,是她的室友,发现她去看马拉松却一直没回家。我隐约记得(准确性已经不可考了),一个贴子说,和吕令子一起去的朋友被在一个医院找到了,伤重,但情况稳定,她不能说话,但是有在纸上写着:(大意)吕令子应该是不行了。唉,真的是太令人心碎了。我还记得,最初,吕令子的家人不愿意透露她的姓名,之前寻人的贴子里,大家呼吁不要再提吕令子的名字,因为这样违背她家人的意愿,后来是波士顿大学进行了劝说,三位受害人的名单才正式公布出来。对了,电影里提到了,三位中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去看他妈妈跑马拉松,人生还没开始就匆匆结束了,这个小男孩有个妹妹,在爆炸案中失去了一条腿。恐怖份子真的是太可恶了,为什么连无辜的孩子都不放过?!

    4、时间快进到恐怖份子枪杀mit校警的那天,对了,因为我老公是mit的博士生,我家就住在mit附近。我回到家,发现一个朋友来做客了,这个朋友家离我家其实挺近的,走路20分钟的样子。做客的时候,社交网站上就出现了枪杀校警、抢车的消息,家里还可以听到警车在附近呼啸而过的声音。我这个朋友,是个大男生,我们都寒怕得不敢让他回家了,他就在我家客厅凑合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知道战场转移到Watertown他才离开。案件结束后,通过新闻我们知道了恐怖份子的住处,就在不是很远的地方(central square附近)。

    5、事件结束后,走在mit的校园里,大家都会主动跟每一位校警表达感谢。可惜,Sean Collier再也听不到这些感谢和赞扬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的一位朋友需要住处,我的另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说,他的朋友急需一位室友,想让我帮忙联系。我问及需要室友的原因,我的要好朋友顿了一下,说因为原来的室友,在波士顿爆炸案中去世了。我才恍然大悟Sean Collier其实是我好朋友的朋友,我很可能在他们的聚会上见过他。大家都只知道他是一位英勇牺牲的校警,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想起他也只是一位大男孩呢。我想象着他的室友,他的朋友,回到家,东西都在,却看不到sean的身影,到了月底,室友一个人要付双份的房租,命运真是愿意捉弄人。

    6、枪杀校警的第二天,波士顿大封城。真的是谁都不出门,街上静悄悄的。我原本需要在家赶文章,但那个时候谁还有心思写文章。我记得我当时想,去他的分数,不管了!我要亲自听听恐怖份子落网。(没多久教授发邮件,说因为这次大搜捕,文章不用交了)所以那一整天,我和我老公都在刷社交媒体,看电视,后来我们发现了更好的方法。

    7、这个方法就是听警方频道,最快得到消息。下载手机app就可以听了,当时我就挺着肚子坐在椅子上守着电话听着警方广播频道。直到晚上,终于听到了恐怖份子被抓获。广播里各种级别的警察用雀跃的口吻互相庆祝鼓励。我忘了具体的内容,就是一句话,每个人都重复。究竟是good job,还是congratulations呢,我是真的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当时激动的心情。

    8、我要提一个让我有一点点惭愧的细节。在fbi公布嫌疑犯照片时,Reddit展开了热烈讨论。我的一个Facebook好友转发了他们的一个热门观点,白帽子的嫌犯(那个弟弟)是失踪了的一位年轻男士某某某。在马拉松前几天(还是几个礼拜?)就在马拉松路线上的街边公园里,树上、长凳上,贴了好多寻人启示,某某某失踪了还是离家出走了,他的家人在寻找他。巧合的是,某某某特别像白帽子的恐怖份子,再加上寻人启事贴在离爆炸案不远的地方,我记得我有给我朋友留言对这个推论表示震撼。当然时候证明是乌龙一场,还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二次伤害,唉。

    9、大封城的那天,很巧,有个认识的阿姨从费城途径波士顿去纽约,她给我带了我妈妈要给我的东西,本来说好了她去纽约再邮寄给我,不知道为什么,她非要在波士顿当面给。还要求我老公在封城的情况下去机场找她。我当时就很生气,这位阿姨是在搞笑吗?!当然我们没有去,命更重要。这个阿姨,以后再没有太多的联系。

    10、我老公当时的导师,工作非常非常的忙。但爆炸案发生后,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放下了手头所有工作,每天在医院里进行了大量的截肢手术。这些医护人员也是英雄!

    11、发生爆炸的接到boylston street和隔壁街道newburry street是波士顿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大部分很上档次的旅馆都开在这里。爆炸发生后,警方封锁了这些街区,很多外地赶来参赛运动员没办法回到自己的旅馆了。当时好多当地居民自发组织起来,邀请这些运动员来自己家居住避难。要不是因为我真的快生了,我们也很想参与,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12、最后的最后,自从爆炸案后,我再也没去看过波士顿马拉松,一到人多的地方我就有点害怕,赶紧找好撤退路线。有了孩子以后,就更怕这种事情。每次看到新闻里报导恐怖袭击,我就不敢想象现场那些可怜的孩子和他们无助的家长。所以每次去人多的地方,我和我老公都会提前指定好逃跑路线,我们说好了,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一人抱一个孩子就跑,我跟我老公说:你抱着一个跑得远远的,千万别回头等我,相信我,跑不动我就藏好,我会保护好其他孩子的。

    就这些吧,希望恐怖份子赶紧消停,不要再为了自己无聊的想法而毁掉那么多人的生命和爱!

    【详细】
    98023354
  • frozenmoon
    2015/11/6 20:14:40
    只有傻子抬头看天
        到底怎样算作是痴傻,怎样算作是聪慧。有时,这不是智力范畴内的问题,更多的时候被用来描述一种处事法则。很多词汇的概念与含义,一旦到了中国就需要重新翻译,最终滋生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潜含义。中国语境当中的执着和较真,通常被人讪笑作痴傻;而狡黠和圆滑则被赞美为聪慧。你看,有时候,褒义与贬义,在中国的标准暧昧而游移。
       &
        到底怎样算作是痴傻,怎样算作是聪慧。有时,这不是智力范畴内的问题,更多的时候被用来描述一种处事法则。很多词汇的概念与含义,一旦到了中国就需要重新翻译,最终滋生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潜含义。中国语境当中的执着和较真,通常被人讪笑作痴傻;而狡黠和圆滑则被赞美为聪慧。你看,有时候,褒义与贬义,在中国的标准暧昧而游移。
        
        字面上的褒贬,谁都能区分,但他们更明白,文字意义上的褒贬与现实生活层面的利害,有时相互冲突。由此,我们必须选择一种实用主义的从事方式进行生活,但又总是把有些猥琐不堪的行为用暧昧的辞藻进行一次语义转换的包装。
        
        所以,当你叫一个人傻子的时候,就有了复杂的况味,它夸赞了一个人,本分、老实、值得信赖,但同时也辱没了一个人,因为他愚钝、笨拙、不谙世事。很多事在中国需要按照潜规则去做,按照明规则去说。这是生存之道。
        
        陈建斌饰演的拉条子,就是一个不懂得生存之道的人。更麻烦的事情在于,他放弃自己生存之道的同时,还总想把一切彻底搞明白,这样一来,就会戳破别人小心翼翼构建的生存之道。所以,人们厌烦他,躲避他,欺负他。他生存境况的困窘,来源于他总想把明规则和潜规则彻底打通,变成一条规则,把明面上说的话和暗地里做的事统一成一套系统,但他所处的环境,每个人都有两套语言法则,两张面孔,两套价值体系,根据所遇到的情况,随取随用,用后即抛,毫无心理负担。但拉条子不行。而在那个世界里,只有傻子才只会使用一套系统。
        
        从文本结构上讲,这部电影过于文学化了。它有一个毫不掩饰的首尾呼应的闭合结构。陈建斌遇到了一个粘着自己的傻子,一系列荒诞的事件之后,最终,陈建斌自己却成为了傻子。这其中的隐喻有些过于明显和直白,所以,如果从艺术片的标准去衡量,这不太高级。但从故事本身来看,这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很有意思。

        《一个勺子》中的每个人物都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精神状态中,看似朦朦胧胧,难得糊涂,但实则精明透顶。对于生活,他们只攫取自己需要的、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部分,而对于实用性之外的一切,高于生存和物质哪怕一厘米的东西,他们都尽力避之不提,视而不见。这群人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绝不多嘴多舌,从不追根问底。

        比如村长,一个看人下菜碟的典型,对于是非曲直,他不太关心,关心的是是否给自己惹事,是否对自己有利。他在羊圈门口指着拉条子说,“你卖人呢?”但你很快就会发现,他指责的其实不是这些,重点在于“你还独吞。”你看,如果你给他分一些,那这事就是另外的性质。对于他来说,事情的对与错,在于与他是否有利益相关性。

        再比如,那个派出所民警,她所做的就是倾听,记录,给拉条子倒杯热水,超出一点都不会多做,这一切都还具备很现代化的说辞,“傻子也有公民权”。她不帮助傻子找家人,也不想太费心思去查找那些前来诈骗的嫌疑人。她就在那间几平米的办公室里,就坐在椅子上,这是个有趣的象征,她是固定的、雕塑化或者吉祥物化的、无实用性的,一种txt格式的存在,而不是可以运行的exe形式的存在;再比如大头哥,只看重利润、资源和人脉,其他的都像个笑话,他富有但仍然焦躁、恐慌,他的财富并不稳定,内心更无处安放。

        这三个人代表了中国现实中三个人群的侧写,民警代表着体系内,大头哥应对着社会人,村长就是底层的民间。而全部这些人,都是空心化的,过着一种木讷的生活,完成工作也好,赚取钱财也罢,都是机械式的反应,大脑被自我取缔了,反正也不需要运转,运转就会产生麻烦和痛苦。而那个乡村小卖部的老板,一直在念叨着“人生就是这样。”这句哲学版片汤话成为了对那些人的座右铭:想不清的不想,接纳,顺从,从中寻找利益。这就够了。

        对于他们来说,嘴是用来吃肉的,最好少说话;脑子是用来算计的,最好少思考。这里面的所有人都弃绝了精神,只供奉肉身。但拉条子做不到。他一直想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自己什么都没做错,但最后却好像就只有自己一个人错了。所有人都超然物外,只有拉条子置身事中。他老婆金枝子卡在了拉条子和那些空心人之间。想想,可能她最悲哀。

        拉条子有他的信仰,一种在他看来执拗的,属于好人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信条,他认了后果也就是了;而空心人也有他们的信仰,利益、物质以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也不痛苦。但金枝子成了牺牲品。她没办法彻底弃绝人性中的光芒,有时甚至比拉条子还要善良,但她也没办法彻底变成和拉条子一样憨直,她接通了世俗,但又无法彻底世故。用哪个标准要求自己都于心有愧。更何况,她还有一层本能的母性,那个真正的傻子进了门,就莫名地喊妈,找她要吃的,思念儿子的坑突然也被填满了。

        《一个勺子》的故事发生地被设定在乡村和县城的结合点,中国社会转型期完美的横截面,这里的一切都粗粝、现实、不加掩饰却又充满矫饰,有着满地的尘土和满眼的广告。在这个人类史上前所未见的转型期中,有些人自以为是,有些人不明就里,有些人把这种转折看做一次机遇,有些人只能沦为食物链的底端。人们在里面你争我抢,耗尽了人性中一切温润的部分。你不能粗暴地把电影里那些满脸疲态,眼神势利的人都归纳为失德者,他们就是空心化。在各种现实的挤压和飞速的变化下疲于奔命。对于这样不知所终的人们,你又怎能矫情地要求他们充盈呢?拉条子家里那群呆萌又肮脏的羊成为了这群人最好的镜像。每个人都在迷途。
        
        那么,到底谁是傻子?那个智力上确实存在缺陷的人,是所有人公认的傻子,但除了他之外,其他的人,你很难说到底谁愚笨谁聪慧。你说拉条子傻,显然他是善良,但你说他精明,他又过得如此不堪;你说那些空心人傻,他们又如此精明,在生活里游刃有余;但你非说那些人聪慧,他们又像猪一样永远无法抬头看天。这一点最悲凉,一个扭曲的环境中,价值标准会变得混乱,混乱之后,人们为了活着,就不再有人的形态,我们像一滩污水一样可以随意迂回,因时就势,以求得自保和利益最大化。最终,我们加害于他人又反过来加害了自己。每个人都冲着别人喊傻子,每个人也都听到别人喊自己傻子。
    (文/杨时旸)
    【详细】
    76512941
  • 心路飞扬
    2021/9/2 17:00:05
    悬疑复仇片。可惜真相揭秘有点早,让悬疑的氛围寡淡了些。另外我觉得复仇的方式有点匪夷所思,劳师动众,不就是毁掉这个家嘛,如果不是要折磨他们,这种方式是否合理
    悬疑复仇片。可惜真相揭秘有点早,让悬疑的氛围寡淡了些。另外我觉得复仇的方式有点匪夷所思,劳师动众,不就是毁掉这个家嘛,如果不是要折磨他们,这种方式是否合理…… 男主的奶奶在海边观察海鸥时,被恶犬袭击死去。父母参加完奶奶的葬礼,在回去的路上遭遇车祸也死去了。男...  (展开)
    悬疑复仇片。可惜真相揭秘有点早,让悬疑的氛围寡淡了些。另外我觉得复仇的方式有点匪夷所思,劳师动众,不就是毁掉这个家嘛,如果不是要折磨他们,这种方式是否合理…… 男主的奶奶在海边观察海鸥时,被恶犬袭击死去。父母参加完奶奶的葬礼,在回去的路上遭遇车祸也死去了。男...  (展开)
    【详细】
    13842215
  • 艾小柯
    2014/11/16 22:13:03
    有关《星际穿越》的三个问题
    1.科学的问题

    诺兰的《星际空间》有两个细节非常打动我。一是Endurance太空站到达木星后准备进入虫洞,这个只在理论上存在的高维空间在银幕上的视觉展示是球体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隧道洞口。在“进入”的镜头系列中,Endurance并非抽象地“嗖”一下没入球体,而是缓步接近虫洞,眼看球的体积越变越大,球形表面反射出宇宙里无数遥远星系的斑斓投影。太空站不断接近,球体表面不断扩张,变得巨大
    1.科学的问题

    诺兰的《星际空间》有两个细节非常打动我。一是Endurance太空站到达木星后准备进入虫洞,这个只在理论上存在的高维空间在银幕上的视觉展示是球体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隧道洞口。在“进入”的镜头系列中,Endurance并非抽象地“嗖”一下没入球体,而是缓步接近虫洞,眼看球的体积越变越大,球形表面反射出宇宙里无数遥远星系的斑斓投影。太空站不断接近,球体表面不断扩张,变得巨大,充满了Vmax巨幕,之后才是库珀那个壮士赴死般的“我们进来了”。相比宇宙的庞大的未知和虫洞的无限细节,人类最先进的太空站是那么渺小,尤其在Endurance到达未知星系之后飞向巨大的黑洞 "Gargantua",在明亮的黑洞辐射对比之下不过是一个几乎可被忽略的小黑点。宇宙之壮阔,人之弱小却无知无畏,这在视觉和心理上都无比震撼,充满悲怆的诗意。

    二是库珀和布兰德博士在Endurance事故之后在高速旋转中实现飞船和太空站的对接,事件演变的速度、剪辑的紧凑、配乐节奏的紧张度和细节展示的不厌其烦都让人目不转睛。我特别欣赏这一节里大环境镜头和对接细节以及宇航员们表情的反复穿插剪接,简直没有一秒废镜头,没有一刻不看得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的。

    科幻小说《三体》作者刘慈欣在采访中说他读罢克拉克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突然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真正的科幻应该是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应该让他们终于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来,长久地仰望星空。”

    这样的仰望,就是科幻的终极魅力。

    但只靠“幻想”,科幻作品是立不起来的。没有足够坚实的科学细节来支撑、呈现想象力,作品只能是“悬幻”、“胡幻”。科幻作品里的科学细节越扎实,幻想部分的魅力就越强大。评价一部科幻电影的魅力,最根本的标杆我认为必须是科学细节,是科学的视觉表现。情节则处于第二位,为科学的推导和想象力的推进服务。

    如果和2014年的其他科幻作品比较,单从视觉效果出发,《星际穿越》的摄影其实不如早些时候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但《星际穿越》的独特性在于它要视觉展示的是人类不曾探索过的未知领域。在表现未知,缺乏参照系或评价标准时,对科学细节的精心度反映出的是创作者的诚意。尽管不是所有的细节都经得住推敲,但《星际穿越》中的以下元素为其硬科幻的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类走向灭亡的设置——环境恶化的现实主义
    ?太空站的设计方案及旋转产生人造重力
    ?高维空间在低维空间里的投影形式
    ?相对论对时空扭曲的猜想(包含极大的夸张,比如在外星一小时,人间已七年的情况下重力只有1.3G)
    ?黑洞的外部视觉形态
    ?黑洞潮汐力
    ?黑洞内部的时空奇点的幻想

    这其中虫洞的球体展示在科幻电影中是里程碑式的,将永载影史。就连向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代表宇宙终极秘密的黑色方石致敬的机器人,都因脱离了人的形态,设计巧妙新颖而将成为经典。

    当然,《星际穿越》的体系并未能完全解决它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这其中我个人最不能释怀的是事件的因果循环(“母子怪圈”)。当然,这是一切时间旅行科幻作品都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而《星际穿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旅行题材。但既然电影提出了这个终极问题(谁把虫洞放在那),却没有试图在“改变历史”和“创造未来”之间达成和解,在我看来这始终是个不小的遗憾。


    2.价值观的问题

    诺兰在《星际穿越》里展示了面对死亡人类对保存文明火种的两种态度,他让人类在经历高维空间、时间扭曲、黑洞,以及科技发展一路狂奔之后终于回归到了唯一的价值尺度——爱。这样的设置很难不让一名中国科幻迷联想起《三体》。

    就如同《三体》因为这个最终选择所受到的最大批评,《星际穿越》也因这种近乎言情电影的设置得到了两极分化的评论。《纽约》杂志和NPR的影评人David Edelstein在极大赞扬了《星际穿越》的视觉效果后说电影的后1/3简直“俗不可耐”,把一个了不起的科幻故事降格成了庸俗的滥情剧。“煽情”,基本上是对《星际穿越》最普遍的批评。

    我个人对“煽情”这件事的“情”看法中立——毕竟一部作品终归要努力调动人心,我甚至还相当欣赏“爱”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最终钥匙这个结论。造成煽情结果的关键不在情本身,而是这个“情”的表现方式,尤其在一部严肃的硬科幻电影里,“怎么煽”才是关键。一个好的科幻作品其实很像我们在科学研究里建立模型:“幻”的部分在于建立假设——目前技术水平达不到的科技发展已成现实, 目前还不能证实的猜想已被证实等等;“科”的部分则是假设之后的一切事件演变、情节走向,一切都在假设的基础上严格遵循逻辑关系,呈现合理的证据和论证过程。科幻可以在设立前提假设上天马行空,这之后却不能胡乱推导,不能在逻辑关联上掉链子。哪怕结果指向的是超越逻辑的情感信仰,推导过程也必须严格遵守思维逻辑,偶然却终必然地呈现系列事件的前后关联,一步步推向那个终于无可避免的终极真相。

    在分析《星际穿越》之前,我们先来简短回顾一下刘慈欣是怎么在《三体》里让宇宙的命运导向爱的。

    《三体》里有两个关键人物,一是“面壁人”罗辑,二是“圣母”程心”。前者由一个玩世不恭的混混终于走出个人小天地,直到承担起全人类命运,其契机是为了在“末日之战”中拯救妻儿。 虽然爱的最后落脚点是罗辑这一个家庭,但情感驱动的人类文明和纯逻辑驱动的三体文明的较量却是贯穿《三体》系列整体的。换句话说,“爱”的出现在整个故事里有非常充分的铺垫,它从最开始就被设计并紧密渗透至人物的行为选择以及最后的故事走向里,尤其在《三体II》的结尾,刘慈欣甚至特别安排了三体文明观察员来强调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人物罗辑从始至终对爱的选择都是合理统一的,并不需要超越逻辑思考的信仰的僭越。这个层次上的爱的归总,不是煽情。

    再看程心,在《三体III》中,这个学识出众,因“阶梯计划”而为整篇宇宙史诗埋下契机的人物是个十分蹩脚的“拯救者”,她与罗辑最初的玩世不恭正相反,几乎是沉醉于同情心与泛爱的泥沼中不愿自拔,毫无领导能力,每每在涉及全人类生死命运的重大选择前掉链子、犯错误。然而刘慈欣偏偏一次又一次把这样一个人物推到命运的十字路口,让她代表全人类说话。在这个巨大的不合理面前,故事的终端指向了信仰,因为无论谁作领袖,在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不论人类文明再怎样技术爆炸,再怎样选择采纳最正确的科技进步之路,面对宇宙终极真相,死亡只是早晚问题。除了献祭之爱,其他一切统统不值一提。

    《三体》在程心这个层次上爱的归总是有逻辑断层的,需要价值观的飞跃,是为煽情。然而这样的煽情是通过一个庞大的科技进化、历史推导、宇宙命运终端走向的系列过程才终于实现的,它严密、缓慢、步步渗透,直到最终变为哲学性的思想升华。哪怕读者的看法根本不同,不买账这个“爱是永恒”的终极结论,那也还得是佩服大刘指引整个宇宙走向爱的叙述过程。

    那么对比一下,《星际穿越》里,诺兰是怎么煽情的呢?

    他其实也有充分铺垫,无论是地球上长长的看似无关大体的家庭生活,还是太空站里库珀看孩子们一点点长大的视频电话,都是在为后面爱的回归铺路。Ann Hathaway的角色布兰德博士凭借直感要求去勘探另一个星球,并点名爱有可能是一整人类尚不理解的却真实存在宇宙力,就更是情节安排上的关键一笔,看似不经意,却是打开整个电影谜题的钥匙。

    但《星际穿越》最大的问题在于:库珀的女儿墨菲作为人类命运的拯救者,是怎么推断出小时候家里的“鬼”就是库珀的呢?

    电影里唯一给出的论据是库珀临行前送给墨菲的手表,却没有什么推导论证过程。或者说,这个信息如果不是库珀传输的,或者墨菲不认为是库珀传输而是其他一些他们当初理解的高维生物,人类也照样可被拯救。墨菲对库珀之爱从而解读出了数据信息这一节,要求观众必须跳离逻辑推理选择“信”。

    这种要求逻辑断裂的情感推导,我认为是造成David Edlestein所说的“俗滥戏码”的关键原因。墨菲这条线的薄弱(一方面也是为篇幅所囿)是《星际穿越》的最大问题,也是导致煽情结果的关键。这条线在对爱的表现方式上,《星际穿越》远逊于《三体》。

    但另一方面,库珀对墨菲的爱传达出了关键性的数据信息这条线却是前后贯通的,其对“爱”的科幻表现形式上甚至超越了《三体》。

    在黑洞里,库珀终于恍然大悟后,向机器人Tars解释为什么他存在的这个小小的高维空间的三维投影恰好是他离开地球之前的那一天时,他说爱,作为一种力,指引他来到了这个方位——就好象重力决定了三维世界里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爱,作为一种高维的“量子力”,可以决定人在高维空间里的位置,也就是人将出现在低维空间投影中的何时何地。后来库珀在失去意识之前看到了Endurance空间站他们通过虫洞时的布兰德博士,有了那个神秘莫测的握手,这也同样是爱的力量。

    在《三体》(和大多数的科幻作品)里,爱作为超越物理规律的信仰,是脱离物理空间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力量,人类对爱的回归是确认自身存在价值的坐标,这个回归是抽象的,哲学性的;但在《星际穿越》中,爱不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力,而被描绘成了高维空间量子态的一种具体的、实际存在的力,就跟重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力相类似,实际参与了宇宙的物质组成,甚至很可能是高维空间的某种基本力形态。《星际穿越》试图对爱进行的这个具体的、物理态的力学解说方式,是极具突破性的,非常惊艳。

    我不能确认《星际穿越》对爱的这种力学解说在科幻史上是否绝无仅有的,但不管你是否接受他的这个猜想,我认为这都是让它最终区别于其他科幻作品的价值关键。


    3.哲学的问题

    说完了“爱”的问题,再说说黑洞的问题。

    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银幕黑洞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电影中宇航员大卫在经历了一些列和飞船电脑斗智斗勇之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隧道一样的空间。这个进入空间的镜头有近乎十分钟之长,没有对话和任何情节发展,就是光影在银幕上不断变幻。大卫通过的这个隧道式的空间被普遍认为是进入黑洞。在这个漫长的视觉隧道结束之后,大卫来到了一个房间,他发现自己迅速变老,代表宇宙终极奥秘的黑石再次出现,还有一名星孩。

    和《2001太空漫游》比较,诺兰对黑洞的展示是具体的,从无边无际的飞沙到以三维形态投影存在的高维时空都触目可见,可逐一逻辑分析。在黑洞时空扭曲的内部,库珀的行为依然和之前拯救人类命运的大设定息息相关,黑洞之外的故事在黑洞之内延续、发展,终于完满闭合。库布里克则完全相反,在宇航员大卫在通过黑洞之后,库布里克完全是以超逻辑的视觉象征合集的方式来终结电影的。大卫的变老、黑石的出现和星孩的诞生彼此之间没有叙事上的逻辑关联,甚至任何一种试图把黑洞边界之后的内容和之前进行叙述性上逻辑关联的尝试都将失败。换一种说法,诺兰的黑洞之旅是以已知推测未知,是给出答案,是闭合的;库布里克的则是以未知表现未知,是提出问题,是开放性的。

    在我看来,随着科技发展,维度变幻,任何以肯定状态存在试图给出答案的方法有可能被证伪;而提问题则是老实的(或狡猾的,取决于你的判断视角),精准地以视觉符号表现全部的未知也比提出某种形态的答案更加困难。库布里克用具象的视觉符号来表达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对宇宙的未知进行了同样抽象的诗一般的视觉猜想,这是我认为为什么《2001太空漫游》能由科幻终于上升到哲学,至今依然是无法被超越的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对比之下,《星际穿越》对黑洞的视觉展示是无比壮丽的,而既然我们现在谁都不理解黑洞,都在猜想,都不确定,那么诺兰在电影中所进行的“爱”的猜想也便未尝不可。然而一旦提出解说,就难免落于巢臼,尤其这个解说只作为完整故事的结尾匆匆出现,不再进一步被逻辑拆解分析研究。在这一点上,《星际穿越》的确更类似于《超时空接触》,充满了科幻的激情和热忱,却还没能站到哲学的高度,由科幻终于走向严肃的信仰。

    所以《星际穿越》最终解决的并不是科幻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它解决的还是好莱坞的问题。
    【详细】
    7194514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