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9375
  • 世界尽头
    2018/1/25 18:52:22
    演技满分,内容有点贪多嚼不烂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记忆大师》包含的元素太丰富,企图把情感线和悬疑线都走到顶端,而且立足让观众多次刷电影来制作电影,但因为篇幅的影响,缺失了链接的合理,反而在观影时让观众丧失了乐趣。因为观众是抱着看谁是凶手的角度去看电影,但过多的悬疑和故弄玄虚,以及快速说不清的翻转再翻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记忆大师》包含的元素太丰富,企图把情感线和悬疑线都走到顶端,而且立足让观众多次刷电影来制作电影,但因为篇幅的影响,缺失了链接的合理,反而在观影时让观众丧失了乐趣。因为观众是抱着看谁是凶手的角度去看电影,但过多的悬疑和故弄玄虚,以及快速说不清的翻转再翻转,...  (展开)
    【详细】
    9101252
  • 紫陌
    2022/7/18 18:13:40
    缘起中的萧熏儿形象不正
    目前看了前两集,来发表一下对萧熏儿的看法。 一、关于萧熏儿的另一面。 没想到缘起里的萧熏儿竟然这么腹黑。她杀柳席的时候说出来的那些话,真的跟反派一样,已经不是正当防卫,甚至有点过度报复了。 萧熏儿的另一面给人的感觉是是尖酸刻薄、阴狠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危险...  (展开)
    目前看了前两集,来发表一下对萧熏儿的看法。 一、关于萧熏儿的另一面。 没想到缘起里的萧熏儿竟然这么腹黑。她杀柳席的时候说出来的那些话,真的跟反派一样,已经不是正当防卫,甚至有点过度报复了。 萧熏儿的另一面给人的感觉是是尖酸刻薄、阴狠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危险...  (展开)
    【详细】
    14525216
  • lpp
    2017/5/22 14:43:03
    我想和编剧好好聊聊人生!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甚点!!!!!!!!!!!!

    首先我真的很想说!为什么一定要写死似玉啊啊啊啊啊啊!

    不行。心情真的久久无法平静,哭了我一包餐巾纸。非常不科学啊。前面已经有了次做梦,后来又来了一次。这个有点故意啊。就好像似玉是为了死而死的。明明希望就在眼前了。却一定要这样打破么。与小说真的严重不符啊。为了这个结局我还特意去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甚点!!!!!!!!!!!!

    首先我真的很想说!为什么一定要写死似玉啊啊啊啊啊啊!

    不行。心情真的久久无法平静,哭了我一包餐巾纸。非常不科学啊。前面已经有了次做梦,后来又来了一次。这个有点故意啊。就好像似玉是为了死而死的。明明希望就在眼前了。却一定要这样打破么。与小说真的严重不符啊。为了这个结局我还特意去看了小说。明明似玉成功了。活得好好的。

    不要过告诉我这叫现实。你们本来就是拍电视剧啊。人们已经被现实折磨的体无完肤了。为什么看的电视也要被虐?

    不过剧情其实挺合理的。可就是这个我才生气啊。似玉的死换来了大家的成长。呜呜呜呜,不要啊。会不会有第3部啊。似玉以另一种方式活过来。唉。

    似玉是如花的支柱。就这么死了。啊啊啊啊啊啊!不行,我还是好气。一想的这个就想哭。

    这部戏的定位不是校园喜剧爱情么!为什么最后有这么一个悲剧啊!我也很喜欢似玉啊啊啊啊啊啊!

    【详细】
    8556453
  • 马泽尔法克尔
    2014/11/18 23:02:03
    放着冷面杀手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做,学人家当什么表情帝
    由于电影的主演之一甄子丹近年来接戏水平十分吓人,加上身上还有些负面传闻,因此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对本片抱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我就劝他们,这电影的导演是陈德森,从之前的《十月围城》来看,应该是个很认真的电影人,所以这部影片也许不差。就为了一个甄子丹错过一部好电影未免得不偿失。

    因为对导演还有所期待,所以看完本片之后更难掩失望之情。《十月围城》的最大成功在于以情动人,本身是个比较主旋律的故
    由于电影的主演之一甄子丹近年来接戏水平十分吓人,加上身上还有些负面传闻,因此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对本片抱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我就劝他们,这电影的导演是陈德森,从之前的《十月围城》来看,应该是个很认真的电影人,所以这部影片也许不差。就为了一个甄子丹错过一部好电影未免得不偿失。

    因为对导演还有所期待,所以看完本片之后更难掩失望之情。《十月围城》的最大成功在于以情动人,本身是个比较主旋律的故事,但是通过与一帮子小人物、失败者的人生轨迹的交叠使普通观众产生共鸣。这一优点在本片里完全丧失了,没有一个人物让人喜欢的起来,导演似乎也完全没有试图通过故事与观众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感情丰富当然不是电影拍的好看的必要条件,但如果导演不屑于渲染情绪的话,那么能冷静的讲好一个故事也行。电影剧情拼凑感极强,故弄玄虚,主角的行为逻辑匪夷所思。最典型的莫过于中间夏侯武跟师妹去请教前辈堂前燕的由来,顺便套出了封于修这个人名,这里完全是故意做戏给观众看。电影要制造悬念有时候是要通过观众与戏中人的信息不对称来进行的,但是戏中人违反正常人的行为逻辑只为误导观众这就不好了。甄子丹可以做戏给观众看,但夏侯武不可以。夏侯武是电影中的人物,他根本不会意识到银幕外还有观众在窥视他,所以从夏侯武的心理出发,他只会做戏给电影中的其他角色看,比如给陆玄心看。但是当时的场景里只有夏侯武、师妹以及两位武林前辈,他跟在场的其他三个角色没有利益冲突,根本犯不上做戏给他们看。从后面的闪回来看,在这一幕发生的前一天晚上,夏侯武的师妹刚刚在武馆里问过他,“你是不是早就认识他(封于修)?”然后在这里又看到师兄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给陆玄心打电话,她不会怀疑师兄是神经病吗?一个正常人的做法应该是到了佛山确定了师妹安全然后就第一时间打电话给陆警官。

    还有就是,夏侯武身为一个习武之人,渴望与封于修一战,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真的有必要拿其他同道中人当诱饵吗?他其实可以说服警方对潜在的受害者进行统一保护,然后自己出马跟封于修约架。王宝强扮演的封于修是个类似于魔人布欧的角色,活着的乐趣就在于杀死强者。擂台比武也要按照基本法来进行,所以一般的点到为止的比试满足不了封于修的欲望,但如果是水平比他不知高到哪里去的夏侯武发出挑战,相信他很难忍住不约。从后面他被夏侯武打败后请对方杀死自己来看,他并非怕死之辈。所以如果夏侯武真跟他约架,哪怕明知道是警方的陷阱,与高手过招的强烈欲望应该也会刺激他约约约。何况以夏侯武的身手,摆脱警方的监视是分分钟的事,他完全可以一出狱就先配合警方安置好其他潜在受害者和师妹,然后去跟封于修约,无论警方同意与否。那样的话电影大概半个小时就能演完。

    本片的打戏当中,一开始的监狱风云和最后的公路对决都比较精彩。中间封于修杀死几大高手的部分,则有凑数之嫌。第一场压根没演出来,第三场通过闪回演了一半,也就第二四场释延能与樊少皇出场的算是比较实惠的武打戏,但也没能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我严重怀疑是动作导演甄子丹为了保证最后自己出马的压轴戏份足够拉风而把前几场戏故意设计的稀松了一些。在这儿稍微跑点题,貌似释延能和王宝强都是少林弟子吧,怎么这俩人的艺名风格差异如此之大?

    甄子丹设计的武打风格我一直欣赏不了,他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接战之前,双手一定要不停在空中翻飞舞动,就像圣斗士在放大招之前要先摆一会儿pose。除此之外,由他设计的打斗戏,人物的手臂动作幅度总是特别大。既然大家都很清楚功夫是杀人技,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这种在体力消耗方面很不经济的招式?甄子丹这些年来演过的口碑最好的电影恰好就是洪金宝而非甄子丹本人担任动作指导的两部《叶问》,我想绝非偶然。

    这部电影最令人失望的莫过于王宝强了。一开始宣传这电影时说王宝强要演个变态杀手,很多人都觉得是个笑话,我却不这么想,反而觉得导演有识人之明。之前《天注定》里王宝强的表现有目共睹,其扮演的冷血杀手真是看得观众不寒而栗。越是他这种平淡无奇的长相,越能反衬出角色的变态和冷酷。有武术根底,又成功演绎过变态杀手,这样的履历让我觉得王宝强很难把封于修这个角色演砸。结果导演又让我意外了。本来只要让王宝强重复自己在《天注定》里的表演然后再加上一些动作戏份就可以了,导演偏偏要给他加上夸张的表情和令人蛋疼的台词。表情方面,王宝强只要目露凶光的站在那儿,一个安静的变态美男子的形象就跃然银幕之上了,结果电影中的他却时刻歪鼻子斜眼的,配合上本就亲民的长相,根本不会让人联想到连环杀手,顶多是个村头恶霸。那些略显风骚的台词配合上宝强犀利的普通话,也是几乎要把观众的耳朵给听醉了,让人觉得这就是个患了中二病的乡村非主流。曾经化春哥为神奇的陈德森这次手握王宝强这样一个公认的演技派却只发挥到这种程度,实在令人惋惜。

    顺便说一下,本片导演陈德森似乎一向都对调教内地实力派男星的颜艺这件事十分上心。早在这一次宝强鼎力贡献表情包之前,就有《十月围城》里的胡军在大银幕上尽情展现五官的风骚走位。只不过那部电影本身情感充沛,看得观众时时热血沸腾,因此演员偶尔表情夸张一点也不会让人太容易出戏。

    如果拿主演甄子丹近两年的其他电影作为对比,那本片简直可以称为惊喜之作了,但以陈德森的水平,却只达到如今的效果,恐怕他自己和观众都不会甘心。这部电影跟去年的《金刚狼2》一样,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了最后的彩蛋。只不过本片的彩蛋可是长达两分钟的对香港武打片的致敬,因而仅凭着彩蛋就把电影整个的可看性给拉高了一个凳次。听着激动人心的《如来神掌》的音乐,看着画面中闪过的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与一个个令人敬仰的名字,回忆着那些年看过的以及憧憬着那些年错过的一部部经典香港武打片,几乎被前面无趣的电影情节冻住的热血终于在最后又沸腾起来。只不过,经典不会过时,但经典的吸金能力会。观众怀念经典,但并不表示观众会允许电影人们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功夫是杀人技,所以如何不断设计出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杀人招式是动作片拍摄者们应该始终放在心上的。希望经典的存在能为现在和未来的电影人不断提供灵感,而不是束缚他们的思路。
    【详细】
    71982530
  • dlz
    2011/12/19 13:03:33
    20年后再看此片感到如此地亲切
    第一次看这个片是上小学集体电影的时候,当时只记得大人们在聊天时时常提起片子里一些搞笑的荤话(比如“一撇腿一女子”),还有秋菊内襟子长外襟子短、红袄绿裤等土的掉渣的打扮。20年之后我在美国再一次认真地看过此片,第一次感到如此地亲切和真实。我的家乡在大西北,确切来说离此片的拍摄地点很近。所以片子里的方言听起来都是无比亲切的家乡话(比如“把大棉袄一ma”,“往撑子上一放”,好多年都不曾耳闻了)。很多人一
    第一次看这个片是上小学集体电影的时候,当时只记得大人们在聊天时时常提起片子里一些搞笑的荤话(比如“一撇腿一女子”),还有秋菊内襟子长外襟子短、红袄绿裤等土的掉渣的打扮。20年之后我在美国再一次认真地看过此片,第一次感到如此地亲切和真实。我的家乡在大西北,确切来说离此片的拍摄地点很近。所以片子里的方言听起来都是无比亲切的家乡话(比如“把大棉袄一ma”,“往撑子上一放”,好多年都不曾耳闻了)。很多人一直拿张艺谋”刻意暴露中国人土的一面而讨好外国人”说事,其实张艺谋在此片中正是无比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西北农村、乡、县的面貌,“土”其实是真实的一面,只是很多好面子的中国人不愿意或不太情愿接受而已。农村里的热炕、红辣子、玉米棒、大海碗、架子车、尘土飞扬的公路、摇摇晃晃的农用三轮车、一个个嘴里叼着烟身着洗的褪色的深蓝色中山装采购年货的农民们。。。这些记录都真实的不能再真实,这些偷拍得来的珍贵镜头如实地描述了当时的风土人情,而现在恐怕都很难重复当年的这些珍贵的镜头。如果这些是“土”,那么很奇怪,很多人fan的那些清宫辫子、长袍马挂不是更“土”吗?换个名头叫“传统文化”就“洋”起来了吗?

    92年的西北,当时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发芽,片子里如实地记录了这一特殊时代的众生之相,大多数人老实、淳朴、忠厚,例如秋菊的公公、帮忙的村民、看车的老妇人、旅店老板、严局长、李公安、也包括那个脾气很倔的村长,当然也不乏一些奸猾之徒(比如那个人力三轮车夫),但尔虞我诈黑心贪婪当时还不那么普及。片子里的村长确实是当时农村里的典型形象:家长式作风、好面子、脾气倔强但心肠不坏。看到很多人拿什么“民主”说事,其实我所知道的是,当时中国西北的广大农村大部分村长都是这个样子,其实他就是2000年封建传统熏陶下来的族长角色,一村之长面对的是与自己生活生长在同一块土地并血脉相连的村民,他扮演着封建大家长和政府的代理人双重角色。这种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持续下去。所以他不会对秋菊见死不救,他也不会轻易地向秋菊认错,这是他的角色和角色所承载的性格决定的。贴近生活,所以真实。村长对于他打人的最终处理想法是自己出钱,但面子上不能丢,“事情这就过去了”是他(甚至还有秋菊丈夫)的最终理想。但秋菊是个特例,她不像很多农村妇女那样逆来顺受,而且勇敢地选择了抗争,她倔强的性格和村长在片子里交相呼应(如李公安所说:我今天是遇上犟人了)。秋菊在家里其实扮演着能干的女主人的角色,片中可以看出是她掌管着家里的经济和支出,买辣子打官司什么的都是她拿主意。秋菊去城里一趟给全家人都买了新衣服,这些点点滴滴可以看出这个孝顺能干的儿媳妇在多么用心地打理这个家,她深爱着这个家。庆来的妹子如实地扮演着一个安分守己的小姑子角色,秋菊怀孕不方便,哥哥起不了床,很多粗活重活都是这个小姑子在做(比如拉车),而秋菊也很爱这个妹子,在宝鸡市找不到她时急得大哭。一个冬天都是小姑子陪着大肚子的嫂子来往奔波,这样好的姑嫂关系确实令人羡慕。庆来是个忠厚老实的庄稼汉,很多主意都是靠秋菊拿的,他是很在意很爱她的妻子的,虽然后来在秋菊出发前生气(还说“去了就不要回来”),但是最终还是在寒冬腊月大半夜生起一把火在路边满面笑容地守候,夫妻两人就跟没有事一样欢笑谈论,可见两人其实根本就没有隔阂根本不把一些小争吵当回事(如果换做现在一些城市里的夫妻,根本不可想象)。秋菊难产打出血,村长照例先挖苦了几句(充分地显示了自己要面子的特点),但是依然在雪夜从王村找回人把秋菊送到医院,事后还说明自己送秋菊来跟她打官司无关,让她继续告。这种嘴硬心肠好的人确实是很典型的西北农村汉子。还有一些令人温馨的点点滴滴,比如村长家那一群可爱的女儿们,秋菊每次来来去去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姨,来了奥。。。姨,走了奥。。” 村长家的人都很和善,“快上炕,暖和,小心感冒了,“给你也舀一碗面”。。。好像秋菊和村长的龃龉根本就和他们无关一样。有人可能会纳闷,其实这正是真实记录了西北农村的人的淳朴,村长家人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特殊,在他们看来他们和秋菊一样都是这个村的村民,都是亲朋好友,城市里当官的家里人那种“官气”在这里根本不存在。孩子出满月,全村子的人都来祝贺喝满月酒、大红棉袄、长面、馍圈等无不展现了一种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充满了生命力,没有那种都市的无病呻吟和颓废,这才是中国人的真实,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淳朴、忠厚、向上、充满生命力。

    这部片子在我看来其实是一部真实的记录片,如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一角,原生态的张力会令很多矫揉造作黯然失色。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美之所在,如此地令人亲切。在海外漂泊的日子里,无论自己多少次多么冠冕堂皇的置身于西方的古老的教堂、炫目的华尔街还是幽禁的常春藤校园,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的还是故乡的血,我的耳边还在回想着亲切的乡音,我的根在仍在那遥远的黄土高原。。。

    【详细】
    52202029
  • 剑走偏锋858
    2015/9/10 12:04:07
    《冲出月亮岛》朱泳腾:刚毅兼备上演越狱逆袭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部分抗战系列优秀剧作集中热播,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由实力派演员朱泳腾、韩雪领衔主演的《冲出月亮岛》深受观众喜爱,情节不山寨,人物不神化,自然不生硬,特别是该剧作为这其中最具特色的一帜以“烧脑”出彩,不仅有以往的武斗,更突出抗日战争中的智斗,烧脑的计谋被玩转的出神入化。越狱版本的抗日战争场面让观众们大呼过瘾,少了前线战场上的腥风血雨,却不失惊心动魄。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部分抗战系列优秀剧作集中热播,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由实力派演员朱泳腾、韩雪领衔主演的《冲出月亮岛》深受观众喜爱,情节不山寨,人物不神化,自然不生硬,特别是该剧作为这其中最具特色的一帜以“烧脑”出彩,不仅有以往的武斗,更突出抗日战争中的智斗,烧脑的计谋被玩转的出神入化。越狱版本的抗日战争场面让观众们大呼过瘾,少了前线战场上的腥风血雨,却不失惊心动魄。

    有勇有谋,方显英雄本色

        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尔虞我诈的“计谋战”对演员是极大的考验,特别是作为数不多的“烧脑”剧作,它对主角神情、气质、脑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不过这对于朱泳腾这位拥有独特气质的实力派演员而言可谓是本色出演。由朱泳腾饰演的刘墨扬兼具了隐忍、睿智、审时度势、果敢等一系列的“越狱者”的特质。

        最不可思议的是,在他无端被拘捕、被抓进月亮岛之后,发生了好多匪夷所思事情。初试反抗遭挫后便审时度势,酝酿了一个庞大的名为“章鱼”的越狱计划,上演“抗战版越狱”。自始至终他自导自演,受过致命的误会,险入敌人的陷阱……在与敌人的周旋和对爱情的守护过程中,心思缜密的刘墨扬不断顺势而为,设计了一个个烧脑的计谋。最后,使大局一步步被自己掌控,计谋不可谓不深,心思不可谓不细。在一幕幕的镜头中,朱泳腾都能自如驾驭,表现自然得体,角色也是自然深入人心了。无疑,这部融合了谍战、悬疑、抗战的剧作演绎起来烧脑费神,朱泳腾毅然驾驭自如。

    刚毅始终,独具温柔
        说起朱泳腾,很多观众并不陌生。他是荧屏上的“老面孔”,但时不时给观众一个不同的观感体验。在《明天我不是羔羊》中,他是当代的青年企业家,给观众们呈现了一个矛盾挣扎中的高雁翎;在《我的抗战》中,他用真功夫塑造了硬汉子聂天鸣;在《四大名捕》中,他把无情这一角色折服了千万观众。朱泳腾绝对不是美丽型的男人。既没有迷人的造型,也没有动人的眼睛,和时下流行的粉色男孩大相径庭。但他的外表刚毅、硬朗,但细 细体味却有着男性特有的温柔,忧郁的眼神中流露出古典和高贵。

        在生活中,朱泳腾是众所周知的“暖男”老公和“暖心”老爸,他既是严厉的父亲,又是贴心的老公。闲忙无阻,他对家人的照料都是最用心的,不管什么时候都能看到他独具特色的温柔。

    南有嘉木,青秀于林

        热播剧《冲出月亮岛》是朱泳腾在演绎事业中的一个巨大挑战,也是一个颇具意义的新起点。有“抗战版越狱”之称的《冲出月亮岛》为了让剧作烧脑变得更加真实,避免生硬而迎合大众的感观,朱泳腾和导演达成一致,加入自己的想法,对剧情进行进一步整改,埋下伏笔而给观众带来惊喜。随着剧情一步步浮出水面,观众们也为能屈能伸、运筹自如的刘墨扬而叹服。一个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伏笔让“烧脑狂潮”汹涌袭来,众多网友纷纷赞叹:“这实在是提高了国产抗日剧的脑洞值!”

        这些年来,朱泳腾一次次刷新自己在观众们心中的形象,也一次次用作品证明自己的演技突破,这其中的蜕变与成熟,自然有其内在的过硬素质,更有其外在的不断努力与磨练。这不禁令人想起,其实,朱泳腾在1997年出演的《南方有嘉木》就有注解,那时他正值及冠之年,却早早预演了他注定卓越的征程:南有嘉木,青秀于林,必然不凡!
    【详细】
  • 75951513
  • 木雕禅师
    2012/7/31 20:20:32
    请叫我英雄——林雪
    请叫我英雄——林雪
    香港演艺圈中闲谈天津有三宝:张学友、尔冬升、林雪。前两者一个歌神,一个名导,都名震天下,唯有林雪并不被老百姓熟知,但熟悉港片的人看到林雪,都会“哦!”一声,林雪,就是那个杜琪峰电影中频繁露脸的胖子……林雪,如何从大字不识的搬运工走到黄金配角?8月3日《请叫我英雄》上映,讲述小人物阴差阳错成为大英雄的喜剧故事,我们听听林雪是怎么说的。

    关于过去:
    请叫我英雄——林雪
    香港演艺圈中闲谈天津有三宝:张学友、尔冬升、林雪。前两者一个歌神,一个名导,都名震天下,唯有林雪并不被老百姓熟知,但熟悉港片的人看到林雪,都会“哦!”一声,林雪,就是那个杜琪峰电影中频繁露脸的胖子……林雪,如何从大字不识的搬运工走到黄金配角?8月3日《请叫我英雄》上映,讲述小人物阴差阳错成为大英雄的喜剧故事,我们听听林雪是怎么说的。

    关于过去:

       我出生于天津,原名林捷,小时候家境很好,爷爷是国家一级工程师,林彪下台之后我更名为林雪。因为爷爷去世和其他时政风波原因,中学一年级(1978年)我们一家四口举家到了香港。本来是要去印尼的,但因亲戚在香港,就在此定居下来了。小时候觉得香港是天堂,很美。95年回内地拍《马永贞》时,当时娶了我太太,我太太是我天津的邻居,现在她在香港教普通话。
       因为自己没有学识,为糊口我只能去油麻地等果栏(生果批发市场)做搬运工。后来当过小贩、学过木匠、当过工人,什么都干,只要能糊口,所以也在《撞到正》、《鬼掹脚》等剧组打过杂,第一部做场务的电影是1986年林正英的《一眉道人》,觉得好玩,可以看明星。
       差不多30年的从影经历,我是从一无所知到什么都愿意学,场务、道具、灯光、机工、剧务、制片……都做过。什么都愿意演,《暗战2》中一场打耳光的戏,挨了700多个耳光才拍好……有时候,一部片子身兼三、四职:场务、道具还有技工,甚至还有演出。后来带着《放逐》去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有记者告诉我,我已经参与拍了130多部电影。
       
    关于名师
       
       师傅杜琪峰的领导能力特别强,他知道因才适用,将每个人的才华都发挥到极致。他明白每个人适合做什么角色,然后就分配你去做,结果你百分之百是那个角色的最佳人选。他很注意我们在现场做事情的表现,我做剧务时,因字写得太潦草,每次给师傅看报表时,他都会很头痛,被师傅批评很不细致,说我还是做演员合适一点。他对生活很细腻,很有洞察力。他拍出来的东西都很细腻。
       王晶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也明白市场要什么,然后就拍什么。他是香港最接地气的一个导演。尔冬升是个全能型导演,他知道演员的辛苦在哪里,自己写剧本,拿捏得很准。我第一次与尔导合作时,提出“能否在戏中有自己的想法”,导演便跟我有商有量,并且沟通用普通话,很亲切,有家的感觉。
       
    关于朋友

        因为经常跟刘青云、吴镇宇、黄秋生他们在银河的电影里搭档,因此大家成了朋友。刘青云曾跟我说:你最熟悉你自己,别人可能不太熟悉你,你是来表演一个电影角色,你自己会看的很别扭,但别人会看得顺眼,要“投入角色”。吴镇宇和黄秋生都是好兄弟,在他们二位面前,我仍是新人,因为他们演戏太好了。
       我很敬佩刘德华的准时准点,别看他今时今日已经做到这么高的高度了,他对任何人都态度很好,这是现在很多艺人匮乏的一面;我称古天乐为哥哥,我们相识于《百年好合》,之前听到他的负面新闻很多。见面第一次他问我:“你是传说中的林雪吗?”,我问他:“你是传说中的古天乐吗?”,外表看似大男孩,实则内心很成熟,古天乐为人十分仗义,他做很多好事都是悄悄的去做,当我需要帮助时,他总会义不容辞地帮我。
       
    关于英雄

        《请叫我英雄》的导演傅咏是一个对电影很有憧憬的人,很努力,但是太过投入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大会分享和吸收外界的东西。很像徐克。在拍《破坏大王》时,我就见识了钟姐(钟丽缇)的大方与派头,当时她是当红玉女。所以感谢傅导给这个机会,圆了我的梦,与偶像一起拍戏,而且是有很多对手戏的感情戏。
       乔任梁是个很努力地年轻人,还需要磨练演技,他时常很给自己压力,我就拿《暗战2》里挨了700多个巴掌的那场戏给他看,这是一个做剧务的朋友(银河电影中的“马尾”)来打我。演戏中遇到这种压力和反应是必经的、是剧情需要的。小乔和施艳飞这些小女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电影成功一半是靠运气的,当然要全部努力才可以。现在国内电影很多盲目的去跟风,可能就会有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慢慢暴露出来,这是很多电影公司棘手的问题,投资人也好,制片人也好,大家都要重视。
    【详细】
  • 55281824
  • 洞澈
    2022/11/13 20:44:00
    底线女主

    这么久又遇到一部剧让我特别讨厌女主,当然与演员无关,也抛开演技,只是非常不喜欢叶芯这个角色的性格,极端完美主义+理想主义+白莲花,碰了N次壁依旧固我,不接地气空中楼阁,看似想要改变社会风气和现状,其实感觉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贵族洁癖在审判和对待社会现实,还真少见,作品塑造这个角色是为了当反面教材吧

  • luminary clock
    2019/4/21 1:42:01
    希斯特斯兄弟:反神话与家庭本位

    (本文涉及一些意识形态批评和精神分析的内容,但考虑到笔者并非对应专业的学生,因此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鉴于本片是笔者观看的首部欧迪亚电影,因此作者论的部分只能略去不表)

    崩溃的资产阶级神话

    (本文涉及一些意识形态批评和精神分析的内容,但考虑到笔者并非对应专业的学生,因此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鉴于本片是笔者观看的首部欧迪亚电影,因此作者论的部分只能略去不表)

    崩溃的资产阶级神话

    随着高度模式化的类型电影在观众中引起的审美疲劳和二十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的快速勃兴,反类型电影渐成燎原之势。而作为类型电影标杆(好莱坞生产数量最多、最成熟的类型电影)的西部片也顺势成为了各种反类型的逐鹿之地: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解牵动起对殖民主义的反躬自省(《与狼共舞》);英雄形象的模糊乃至逆转则曝露出更具层次感的人性困境(《不可饶恕》);后现代的拼贴和戏仿亦挤占了一席之地(《八恶人》)。

    相较上述各影片,同为反类型西部片的《希斯特斯兄弟》在某种意义上讲注意!)却具有更加深入而反叛的文本——“反类型”已不再足以形容本片的特质,“反神话”(更确切地说,“反资产阶级神话”)或许才是更加贴切的形容。

    故事的前半段大体上承袭着西部片的古老套语:司令发出赏金令——兄弟杀手接受命令采取行动——追杀一个身怀淘金秘方的技术人员(沃姆)和一名叛逃的跟踪者(莫里斯)(其间穿插了一个兄弟俩在小镇铲除地头蛇的情节——同样是陈词滥调),沃姆和莫里斯逐渐发展的关系则作为支线与主线平行剪辑在一起。

    但类型片的陈词滥调在沃姆亮明自己的终极目标时发生了偏离——在一场互诉衷肠的室内戏中,沃姆告知莫里斯,他的目标是利用自己的淘金秘方,和众多志同道合者一道,在达拉斯建立一个摒弃功利主义、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理想社会”。随后影片重新回到以希斯特斯兄弟为主线的剧情,并在一场发生在繁华的旧金山的兄弟反目、一场四人在淘金地的意外邂逅(以希斯特斯兄弟被俘为结局)与一场形势所迫下的相互扶助后,两组人马渐渐开始了感情与观念的交汇沟通,并在一次次合作和交流后宣告了一个隐匿于山林、对未来颇有憧憬的淘金团队的成型。

    显然西部片的固有逻辑已然“脱轨”,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则是“资产阶级神话”。

    “神话”的存在意义——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即是将意识形态自然化(按我的理解,即“合法化”)。意识形态/象征秩序自在的不一致性与空洞性必须被掩盖,不可表述的历史之真则必须被“历史话语”所替代。而具体到资产阶级所要掩盖的创伤和空洞,即是其剥削性和掠夺性。

    影片前四分之三(注意!)正是通过希斯特斯兄弟的经历完成了这一神话修辞术。希斯特斯兄弟(以及莫里斯)自然而隐秘地被褪去了剥削者(作为殖民者“司令”的打手)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了“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空想社会,“利用淘金技术(以工业征服自然)支持理想社会的运转”更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逻辑)的(预期的)缔造者。于是在“绝对主体”(而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支配社会行动的人道主义幻觉下,在精心构织的与淘金团队的共情下,观众心安理得地被支撑影片前四分之三(再次注意!)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询唤为主体。

    然而,戏剧性的是,随着弟弟查理把一大桶腐蚀性的淘金溶液倒入水中与随之而来的沃姆和莫里斯的横死,神话突然崩塌了。伴随着身负重伤、痛不欲生的莫里斯饮弹自尽,看似宏大永恒的“理想社会”烟消云散(值得一提的是,意外发生前不久,哥哥伊莱失去了马“浴缸”——一个寄寓着伊莱对资本主义文明美好想象的符号——成为了一个精巧的预兆)。

    神话的破灭必然带来历史债务的清偿——兄弟俩必须和“司令”(殖民者/剥削者)“两清”。于是影片的后四分之一希斯特斯兄弟(此时查理也因被溶液腐蚀而失去了右手)一路北上,与“司令”派来的杀手你死我活,杀出一条血路奔向与“司令”的殊死决战。

    不可否认,最终缺席的“决战”(当希斯特斯兄弟赶到时,司令已经死了)让本片大大露怯(下文还会谈到),但当我们回顾影片时,片中“反神话”尤其是“反资产阶级神话”的姿态仍是清晰可辨。

    复归的家庭本位

    神话破灭了,有趣的是,神话的破灭看似“激进”,但其倾覆却并非来自科学唯物主义对其意识形态本质的揭露,相反,摧毁神话并取而代之的,是古老的“家庭本位”。

    当我们重新审视神话砰然堕地的时刻就会发现,尽管有满塘的死鱼指涉“以工业征服自然”的人道主义背后的掠夺性,但归根结底导致一切悲剧的还是精神混乱、把过量腐蚀性的淘金溶液倒入池塘的弟弟查理——而查理,正是一个在畸形家庭里长大、俄狄浦斯情结固着的弑父者、精神病患者,一个在过度严厉的父性超我下具有强大欲望(正是这种欲望导致了神话破灭的悲剧)的放纵者;而与之成平行对照的则是莫里斯——一个同样无法认同于父亲而愤然出走的叛逆的儿子。仿佛神话的破灭不是由于其内在的空洞和包裹的谎言,而是由于原生家庭的悲剧。

    当素朴的家庭本位意识暴露出来后,破灭的神话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了一层忧郁与悲凉的煽情色调,而结局最终也无可逆转地被导向了大团圆(包括上文提及的“决战”的缺席)——母亲站在门口迎接儿子们(致敬《搜索者》,经典的画框构图,不过这次,牛仔不是被放逐——因为此时需要放逐牛仔的资产阶级神话已经破灭了——而是复归),接着欧迪亚以一个舒缓流畅的长镜头和一系列画内剪辑勾勒出一个温馨、和谐、完满的家,摄影机最终落幅在躺在自窗外洒进的明媚阳光下面露满足笑容的伊莱身上——漂泊的、苦难的游子最终回到了家的怀抱,尽管有无数的“不可表述的历史之真”依然被掩盖(比如,兄弟二人接下来将以什么方式进行生产生活?)。

    值得补充的是,影片的题目“希斯特斯兄弟”(The Sisters Brothers,兄弟姐妹)似乎正是某种对家庭本位的暗示。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回缩到了“家庭本位”,《希斯特斯兄弟》依然是反叛性的——毕竟在破除神话这一层面上讲,它已然超越了许多的反类型电影。

    P.S. 与影评正文无甚干系,但还是忍不住说一句,影片在结构的完整性和母题的呼应复现上处理得非常妥帖,虽然是一种古典而非后现代的模式,仍是值得称道的。

    【详细】
    101262799
  • TGH2DSY
    2019/8/10 12:48:37
    期待中

    看了预告,有点出乎意料,剧情看起来不是狗血爱情剧,而是励志青春,感觉杨超越的戏份不会多,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剧情的主线发展。而杨超越的表现也是比我预象的好,原声配音、融入剧情的表演,对比她之前舞台的表情管理,进步很大。原来有点担心的粉丝,现在应该可以把心放下一半了。我已经好几年都不看电视剧了,看了预告片,也打算追一追,毕竟是杨超越第一次,也算是万众期待了。

    看了预告,有点出乎意料,剧情看起来不是狗血爱情剧,而是励志青春,感觉杨超越的戏份不会多,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剧情的主线发展。而杨超越的表现也是比我预象的好,原声配音、融入剧情的表演,对比她之前舞台的表情管理,进步很大。原来有点担心的粉丝,现在应该可以把心放下一半了。我已经好几年都不看电视剧了,看了预告片,也打算追一追,毕竟是杨超越第一次,也算是万众期待了。

    【详细】
    10392184
  • 文泽尔
    2009/4/30 0:13:19
    党徽的背面恰是万字轮:关于拉贝其人其片的一点随感
    门萨党徒Florian Gallenberger最近因为这部片子受到了不少媒体的指责,《南德日报》《法兰克福评论》及专业电影期刊《电影院》不约而同地批评本片为求获奖及迎合观众口味而对拉贝原著进行了过多的改编,其中一些言论甚至显得相当尖刻:“一些(请注意两处引号内的措辞)”人物形象出于艺术创造的目的被“再次拔高”过了。言下之意有两点,其一是片中或真实或杜撰的人物不合史实,F.G.不带“严肃态度”地将
    门萨党徒Florian Gallenberger最近因为这部片子受到了不少媒体的指责,《南德日报》《法兰克福评论》及专业电影期刊《电影院》不约而同地批评本片为求获奖及迎合观众口味而对拉贝原著进行了过多的改编,其中一些言论甚至显得相当尖刻:“一些(请注意两处引号内的措辞)”人物形象出于艺术创造的目的被“再次拔高”过了。言下之意有两点,其一是片中或真实或杜撰的人物不合史实,F.G.不带“严肃态度”地将本应有更多纪实要素的敏感题材拍成了商业片;其二则在对拉贝本人事迹本身的评价标尺上。自96年底日记被公布以来,其形象和事迹在德国就备受争议:美国时报当时称拉贝为“好纳粹”,一个“中国辛德勒”的称号,略带强制地给这位已过世半个多世纪的汉堡商人定了性(一些观点亦认为辛德勒仅仅是“小拉贝”,他的形象才真是被电影给拔得过高:辛德勒那1200人规模的犹太人收容工厂,实际是为着战后他本人的“去纳粹化”铺好后路,与拉贝等人义务拯救20万南京平民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行动相比,根本是云泥之别——孰是孰非,与本文无关,此处按下不表)。
    但德国民众私下里大概认为将一个救助者形象同纳粹简单联系起来是不合适的,尤其是作为一种带有“某种意味”的宣传手段,就更加不是滋味。《拉贝日记》的原著琐碎、零乱又朴实,我早些年前曾读过,现在的印象也是零零散散:其实这位西门子工程师和纳粹党之间的联系实在是不紧密,他在南京待的时间过长,(似乎,这里我的印象不是很确定,待考)是在中国加入的纳粹党,于祖国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在南京事件之后归国才有所了解(这就像是君特格拉斯承认他的党卫军身份,说是当时的一种“自觉”一样:当然也有些人说这位老人是为了那本《剥洋葱》的销量借题炒作)——他的事迹到底是否应该过多地和纳粹概念本身栓在一起,这里暂且不论。不过有一点我印象颇深,就是日记中拉贝多次利用了他作为纳粹党员的身份,将进入他宅邸滋扰他所庇护的中国平民的日军喝退。一面纳粹党旗,举起的时候可以作为冲锋杀戮的信号,放下时倒成了醒目的黑色红十字标。我猜当时拉贝所救助的那些南京市民中,大概也有些会将卐错认成卍,将这位说着大家听不懂的方言的外国大叔当成乱世里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吧。
    南京1937年末1938年初发散出来的各色人性,打零拆散来审视,比单单盯着30万这个数字看应该要理性得多:陆川和F.G.都清楚这一点,这算是作为电影人的自觉。不过两人的手段不同,在各自国家收获的评价也不同。陆川更倾向于描述事件,角色是他的画笔而已。在已有的不少评论中可以发现,上万人“不争唯等死”的那个镜头刺痛了很多同胞的内心,观毕不觉要去批评或感慨这种将人性打得过散的消极运镜心态。这样处理究竟好是不好,各人眼里当然不会有定论,不过我猜,收集资料时的陆导多半看过一张名为“南京入城式当日、菓子?煙草の配給を受け、喜んで日本軍の万歳を叫ぶ南京の避難民(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heers_for_Japanese_forces.jpg,转自维基,看不到请翻墙)”的历史照片(这对于一位拍摄过以保护藏羚羊为主题的纪实类影片的导演而言,是个还算合理的推测):一点小恩惠就能够让中国平民拥着鬼子军官高喊万岁,这让人不觉忆起鲁迅在仙台看国民围观同胞被砍头影片时的沉痛心情——还原时景心态的要素,《南京!南京!》应该是做到了的。F.G.则更倾向于表现人物,他的重心是切题,是“艺术化还原(顺着德国媒体的思路走)”一个真实的拉贝。虽然这个片子获了奖,但这点却还是有点难做到,因为五十年来敏感惯了的德国人很难弄明白——其实这部片子,纳粹也可忽略,南京也可忽略,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商人在做着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而这正是所谓人道主义精神在实例方面写下的最恰如其分的注脚。
    拉贝的妻子多拉倒不认为丈夫在南京的行为有多值得夸耀,尤其在拉贝先生被作为某些别有用心的象征之后,她借媒体之口说了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语:“托尔斯泰有一段日记大概是这样写的:孩子们有时把面包、砂糖和钱送给别人,以为这是在行善,因而自鸣得意。孩子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可是大人们应当知道拿别人的东西送人,这并不是在”行善“。”,这段话的韵味有好几层,因而我认为引得高明,但在这篇文里详细剖析这段却似乎不合主题(这或许是借口,毕竟由此发散过多也不太好。p.s.这段话貌似索尔仁尼琴在自传里也引过,但立意不同)——认为“孩子们”指“拉贝”、“政府”或者“媒体”,都可引出一番不短的议论及考证,关于拉贝问题在德国的不见定论,由这个例子自可窥其一斑。
    有趣的是,年轻的才子导演F.G.在中国待了两年,媒体便有些对他认生,刻意将他曾经获奖的《Schatten der Zeit》和《Ich will sein》搬出来为他本人进行注解,并且故意强调和《John Rabe》之间的“大不相同”。似乎F.G.在红色中国待了两年,拉贝没有拍好,反而自己倒变成了第二个“拉贝”似的。罢了,如前所述,F.G.是门萨党徒,拉贝则是“好纳粹“;卐是第三帝国党徽,卍万字轮又被玄奘念成”德“……纳粹与佛陀,恶与善,德国与中国,鬼子与南京,这一切的反说正说、慷慨陈词、正义凛然、历史原貌、艺术改造之类,当下都不过是流于2d画面、扬声器声音及手敲文字的争论。哪一天鬼子再来,围城之际给读这些文字的读者们一把枪,你敢挺身向前么?那时候你在想些什么呢?
    请别拿这问题来反问我,我没经历过那场面,拿浪漫的假设来堆砌道德高度,某文可办不到^^
    【详细】
    20032409
  • 余思梦游仙境
    2007/1/16 14:39:31
    时间的温度----《暖》
    时间的温度----《暖》

    导演: 霍建起 (Jianqi Huo)
    主演: 郭晓冬 / 李佳 / 香川照之

    我常常在想,这是不是男人眼里理想的女人,用青春等你一辈子,最后只是等着你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悄悄回眸。看《云水谣》的时候我想起了《暖》撇开时代背景和贫富差距,也许这两个片子所传达的意思就是一个公式,年轻女人+承诺=一辈子的悲哀。
    可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的,虽
    时间的温度----《暖》

    导演: 霍建起 (Jianqi Huo)
    主演: 郭晓冬 / 李佳 / 香川照之

    我常常在想,这是不是男人眼里理想的女人,用青春等你一辈子,最后只是等着你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悄悄回眸。看《云水谣》的时候我想起了《暖》撇开时代背景和贫富差距,也许这两个片子所传达的意思就是一个公式,年轻女人+承诺=一辈子的悲哀。
    可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的,虽然结尾拍得那叫一个煽情啊。清清朗朗的音乐,一片翠绿的山野农涧,一整片的白芦苇地,还有移动又开阔的镜头,还有郭晓东的声音,都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尤其喜欢一开头那个郭晓东演的井河骑着自行车飞驰在山野农路里的镜头,白衬衣,削瘦的脸,还有低低的那一句:“从考上大学算起,我差不多有十年没有回来了。家乡没有太多的变化,我却已经成了外人。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
    在小溪中间的那座主桥上,井河与暖相见,这个女孩跛着脚,背着大捆的木柴和稻草艰难地行走着,不再美丽。一跛一跛走路的声音印在了井河的心上,他疑惑地一句:“暖儿?”两人在溪边重见,却已经物是人非。初恋情人-暖-是让井河不敢再见又不曾忘怀的人。暖的悲哀现状和平静的脸刺痛了井河,他决定推迟回城的日期。
        暖变得粗鲁邋遢而不在乎形象,她现在的丈夫是哑巴。井河惆怅地问一句,“你好么?”暖反问:“啥叫好?”这是时间的作用么,时间把暖曾经对生活的温度降到了冰点,可是昨天并没有走远,那时的暖漂亮出众,能歌善舞,在村里人看来,暖迟早要离开农村。很多年轻人,当然也包括井河,都喜欢她,只有放鸭子的哑巴,总是和暖过不去。
        省里的剧团乡下演出,暖爱上了团里的小武生,临走时,小武生答应有机会就接暖出去,可是除了暖之外,没有人相信小武生会回来接她。这一等就是两年,井河想方设法排解暖的苦闷,他反复说服暖专心读书,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他无法替代小武生暖心里的位置。
        如果不是那次秋千上的意外,暖或许还有别的机会远走高飞,如果井何真像他上大学前所说的,毕了业一定要回来接暖,暖也许不会嫁给哑巴。
        井河终于面对了自己真正的情感,他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不愿回家,其实就是害怕看见暖儿。在那些秋千荡漾的每一个日子里,井河犯了所有男人的错误,“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暖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要不然,我就永远别想取代她心目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我真想就这样永远的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他把瞬间的激情和狂热当作了永恒的力量,他把秋千上一次又一次的飞翔变成了自己年轻的身体里萌发的力量,可是他错了,他爱着暖儿,但他离开农村之后上了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井河在城市里找到了他以为更重要的东西,他没有忘了自己的承诺,可他却希望是暖儿放弃了等待,这一过就是十年。
    暖和哑巴结婚7年,女儿已经6岁了。井河走进他们的家,暖的平静,哑巴的生硬,小女孩的好奇,使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他知道,暖一定也像等小武生一样等过自己,也像相信小武生一样相信过自己的话,10年过去了,现实已无法改变,留给井河的只有深深的歉疚。
    这就是初恋,爱情再也不是我们的全部,而暖执著的两段感情,最后都深深伤害了她,充满幻想和憧憬的等待以后是无尽的失望,青春流逝后的绝望。井河和哑巴一样,他们都挨过暖儿,可是哑巴不同,在井河离去之后,他默默地,甚至是固执地帮助着暖儿,温暖着她的心,他给与了暖儿井河所不能给与的现实,他活生生地站在暖儿的面前却得不到爱情,因为他是个哑巴,这就是现实,爱情会输给灯红酒绿的城市,也会输给身体的残缺,暖儿残疾后似乎终于和哑巴平等,他们结婚了。但井河的出现打破了哑巴心中的平静,时光倒流,往日重现,他从女儿的眼睛里看到了当年的暖,哑巴当年偷偷藏过井河的信,在最后的时刻,哑巴让暖儿跟着井河走,他说不出话来,只能不断地比划着井河看不懂的语言,他想让暖儿走,带着女儿跟井河离开自己。
    结尾很感人,真的。也许是因为哑巴的无声这一切才显得那么的悲哀,动人。我忘不了暖儿的哭泣。
    哑巴是从始自终唯一爱过暖儿的人,在希望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宽容地让暖儿去寻找她的新生活,只是哑巴不知道,十年的现实已经变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金汤,没人能再次打破现实的力量伤害别人,而井河,也不能再带着暖儿离开,即使是曾经的承诺也不行。井河是个太沉醉于承诺的男人,太沉醉于承诺的男人是懦弱的,懦弱于这个现实社会带给他的压力,这就是男人,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男人都如此。男人是幸运的,他们只不过偶尔会因为承诺的缺失而忏悔,女人是悲剧的,她们会因为承诺的落空而搭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
    他说“以后有什么事,一定要来找我。”“等我下次回来,给你带北京的二锅头。”“叔叔一定会来接你的。”没人知道井河还会不会再回来,没人知道井河会不会忘记。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自己的初恋了,想着想着眼泪就下来了,没有人怪为什么男人要做出承诺,这是女人们愿意听的,愿意在每个下着雨的潮湿夜里等待并为之盼望的,但是时间的温度最终会降临,会把这些承诺冷却甚至冰冻,会在男人的心底不留一点痕迹。
    片子里常常涌现出潺潺的流水声,很好听,对白显得那么忧伤,那么缓慢,潮湿的爱情叫人想哭,却被现实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地吹干。小女孩哭着告诉井河,“我爸让你带我和我妈走。”井河看着暖儿随着哑巴越走越远,再次对小女孩做出承诺:“等你长大了,叔叔一定把你接回城里读书。”
    我在想,井河又一次承诺了,他面对着这个漂亮的满脸泪痕的小小女孩子做出了十几年后的承诺,我们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什么,或许井河在十几年后会潦倒,也许十几年后井河的老婆会不同意,也许十几年后井河再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而这个转着红伞的小小女孩背负了十几年的希望,又会是什么样子……
    我不知道,什么让男人变成了这个样子,也许是时间,也许是男人的本质。片子的最后有一段井河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过失
      如此说来 我是幸运的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
      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 哑巴是幸运的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 暖是幸运的。

    也许哑巴藏了他们的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悲剧,但是我想,不是,还是现实和时间改变了井河,这是悲伤的爱情,也是暖的悲剧,是她和哑巴相互扶持的背影。
    【详细】
    1112286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