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的电影,不管剧情是否老套,传递的情感是真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苦命的母亲尽己所能去给傻儿子营造最好的环境,感人又痛心。虽然后面的转折多少突兀了些,但谁不希望好人能有一个好结局呢,也算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母亲去世前心里挂念的都是儿子,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地爱,他们的爱都很纯粹,看着很让人感动。
99年的电影,不管剧情是否老套,传递的情感是真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苦命的母亲尽己所能去给傻儿子营造最好的环境,感人又痛心。虽然后面的转折多少突兀了些,但谁不希望好人能有一个好结局呢,也算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母亲去世前心里挂念的都是儿子,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地爱,他们的爱都很纯粹,看着很让人感动。
前21集,主要是元震(赵文卓 饰)和程小妍(蔡文静 饰)的相识、相知以及相爱!高频度“发糖”让我一个大男生都有点招架不了!(ps:没有性别歧视)开局有点模糊,让观众摸不到头脑!①开场的“雨夜刺杀洋鬼子”
一句话也没交代直接杀鬼子,虽然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震撼。但是,我真的很懵(这人为什么在这??十万个?在我脑中浮现)。
②元震和程小妍的奇妙相遇与相爱
相遇太
前21集,主要是元震(赵文卓 饰)和程小妍(蔡文静 饰)的相识、相知以及相爱!高频度“发糖”让我一个大男生都有点招架不了!(ps:没有性别歧视)开局有点模糊,让观众摸不到头脑!①开场的“雨夜刺杀洋鬼子”
一句话也没交代直接杀鬼子,虽然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震撼。但是,我真的很懵(这人为什么在这??十万个?在我脑中浮现)。
②元震和程小妍的奇妙相遇与相爱
相遇太过巧合,虽然可能很多电视剧都是这样设定吧!相爱就更巧合了,真的只是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你一眼吗?不过根据后续剧情来看,真的就是巧合!!虽然也给出了一定合理的解释(性格很像程小妍的父亲),但并不能解释开始时的“疯狂倒贴”式追求!可能爱情就是这样吧!
③案件推理和分析不是很严密
码头浮尸案很多线索很牵强,就比如摩斯电码的发现是白映秋无意间提醒的。白头发丝线索在当时应该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没有基因检测技术)可能还有其他的瑕疵没找到
④程小妍蜕变巨大
程小妍在她哥哥死后,一心想为哥哥报仇,把元震托付给情敌白映秋,还不和他交往了!直接变身女战士,断绝七情六欲了!看过前面甜掉牙的我,接受不了这180度的大转变,隔了好几天才接着看的!
⑤格局有点小
剧中明面上现在有三方势力,一方是以曹云泰为首的黑帮派,一方是以孙有德为首的民工反抗派,还有一方是以正义自居的警察派。主要矛盾点就是在陷害元震或孙有德上,反派就没别的事做了吗?另一个就是元震、白映秋、孙有德的恋爱关系,这也是矛盾制造点之一了!还有就是暂时没发现反派这么做的目的!
⑥抓内鬼时的逻辑漏洞
为什么没怀疑局长?很明显,观众都能看出来,后面和曹云泰对话的就是局长,之前计划的那么周密只有元震、程棠、局长知道,走漏了消息为什么没怀疑他?还有就是监听电话那集,真的很纳闷为什么无条件相信局长呢?
21集前看发糖,21集之后看复仇?不知道后面剧情会怎样!我现在还没看完,就先不评价了!
《愤怒的小孩》????……这就是我的反应,我的真实感受。这部电影,无论是故事还是逻辑,美术或者剪辑,都只能说,好烂啊。电影唯一的厉害之处就是,腕儿都挺大的,就连刘德华都只能演板砖。怎么就接了这么个烂片呢,还烂在一起了呢?就在我好奇导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的时候,一查,导演黄雷,父亲是黄建新,好家伙,明白了。黄雷接受采访也表示,不介意大家说是沾了父亲的光,会向观众呈现更加有诚意的作品。对此,我只想
《愤怒的小孩》????……这就是我的反应,我的真实感受。这部电影,无论是故事还是逻辑,美术或者剪辑,都只能说,好烂啊。电影唯一的厉害之处就是,腕儿都挺大的,就连刘德华都只能演板砖。怎么就接了这么个烂片呢,还烂在一起了呢?就在我好奇导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的时候,一查,导演黄雷,父亲是黄建新,好家伙,明白了。黄雷接受采访也表示,不介意大家说是沾了父亲的光,会向观众呈现更加有诚意的作品。对此,我只想说一句,哪儿?吐槽完了说一下剧情吧,故事讲述了小孩小滶由于极度缺少父母的陪伴,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偶遇了从小被人贩子折磨被坏人追杀的兰兰,两人不断的被抓逃跑,突破重重危险,最后成为了一家人。电影立足于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缺少陪伴的现实问题。导演采用搞笑夸张的方式来讲述,是可取的,但是搞笑的地方不好笑,夸张的地方没逻辑也不好笑。我认为这部电影失败,最关键原因是太过脱离生活了。一天就对孙子说八个字的爷爷,怎么到最后就默契得像是忘年之交?丢了孙子不是着急去何处询问各处找寻,而是找电视台告诉儿子银行卡密码??,不服不行。整部电影的逻辑和人物形象的设计更像是低龄儿童卡通片,好人世界第一聪明,坏人世界第一蠢。全片最搞笑,也最无厘头的一句台词:“你现在最想干什么?”“我想当一名研究生”?
孕育一个婴儿需要10个月;
孕育一头小象需要24个月;
而《宇宙护卫队》从立意到面世,经历了36个月,1000多个日夜。
<孕育一个婴儿需要10个月;
孕育一头小象需要24个月;
而《宇宙护卫队》从立意到面世,经历了36个月,1000多个日夜。
现在让我,作为创始团队的一员来评价它,就像让一位母亲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实在是……哪儿都好看!一部动画核心的点太多,脚本美术设计原画建模动画技术发行市场等等等…. 今天主要说三个方面吧。 说3个核心词:科技、娱乐、教育。
科技:高投入、高要求、国内首个自研动画引擎专利
完美世界做游戏的时候,是国内第一个自研游戏引擎的公司;现在做动画片,又建了国内第一个自研动画引擎。
为了一部动画片去开发一套动画引擎,有点像为了吃个饼,去打铁造个锅。
我们也知道,造锅的时间远比做几个饼时间长,但为了把饼做出花样,做到极致,后续能做出更多美味的饼,我们义无反顾地、不惜花大价钱造了这口锅。
现在一到动画制作环节,动作捕捉室前就变得热闹。大家都爱看漂亮小姐姐,帅气小哥哥浑身贴满感应器,在大屏幕前跳舞,或做各种动作。每次我看到屏幕中的彩虹、风暴和演员做出同步动作时,都忍不住惊叹:科技打通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结界”,两者逐渐连结在一起了。
因为有了这部独一无二的引擎,角色动作的真实度和灵活性会上升几个百分点。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当每个方面追求极致的提升,综合的体验就会提升一大截。
大家可以在看片时细细体会,在此不赘述。
娱乐:拒绝恶搞、拒绝低俗、拒绝平庸
无疑这是一部儿童娱乐动画片。娱乐的宗旨是“带来快乐”,而创作它的过程却……不怎么快乐。无他,规矩多耳。
短短12分钟的一集,却要按电影大片的要求来做。情节要紧凑,要有节拍,要有开场、推进、转折、高潮、终场,要有人物弧光,要有对手戏……光要求就写了几十页,每个新编剧看到这些,都头大如斗。
写稿时,快乐与灵感并存;修改时,痛苦和纠结齐飞。每一集剧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反复煎熬中诞生的。剧本会往往开到很晚,但只要一起想出好思路,大家都会兴奋地鼓掌。
就因为目标“不想凑合”,要求“不肯凑合”,最后能通过审核的故事才能做到“集集有看点”。
开播以后,根据各方反馈,要求还在提升。
所以,如果说“看片的快乐是建立在编剧们的痛苦之上”稍嫌夸张,那要说“剧集是在对编剧们艺术创作力的残酷磨砺中开出的艳丽之花”则绝对正确。
教育:知识启蒙、美感熏陶、梦想萌芽
这部动画能否打上教育标签,要看对教育范围的定义。它当然算不上教辅,但如果说,教育就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一棵种子,带给孩子知识的启蒙,美的熏陶和梦想的萌芽,那它就是一部教育片。
为了融合教育功能,我们不仅邀请教育专家加入创始团队,还给剧本下了两条“军令状”:
1. 每集必须展现一个新动物的生物特性,我们叫“硬知识”。
硬知识也不能硬来,得巧妙融合在故事里,还得是特别容易记住的时刻。比如,《我不是丑小鸭》里,鸭嘴兽用嘴巴在水下探测信号,救回了鸭子兄弟们;《地底大冒险》中,鼹鼠用三维立体嗅觉带着风暴一起走出了地底迷宫;《大象妈妈在哪里》中,小象通过跺脚产生的低频振动远距离联系上大象妈妈,帮宇宙护卫队定位,救出妈妈……
每次设计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就已经让编剧绞尽脑汁了,公司却还不满足,还给出了第二个硬性要求。
2. 每集必须展现一个“软知识”主题,或是行为习惯,或是性格成长,或是亲子关系。
上面几集中,《我不是丑小鸭》里,讲述了鸭嘴兽对“自己是什么动物”这个问题,从烦恼、猜想、求证到接受的过程,暗含了“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最棒的”这个“自我认知”主题;《地底大冒险》中,风暴的包容和赞赏让害羞的鼹鼠建立了自信和交友的勇气;《大象妈妈在哪里》中,彩虹用器械放大了小象跺脚产生的声波,让用户思考,当自己力量不足时,可以寻求外力帮助……
正因知识点和主题都贯穿在整个剧情中,而剧情又是按照电影节奏感设计,紧张有张力。所以,我们不说教,但孩子记得牢。
可以想象,打造这样一部动画片,公司所花的成本是个天文数字。
骄傲的是,这里面没有一分钱是花在广告上的,
“我们把所有的时间、精力、财力都用来练内功了”
用科技的手段优化体验,用严谨的态度去娱乐,用娱乐的方式做教育。这就是我们想做、正在做,也会越做越好的《宇宙护卫队》。
全属个人见解,如有分歧,请理性看待!
我是看别人推荐才看到的,毕竟国产区垃圾太多,我不会去从垃圾里找美食,所以只能捡一些未曾被人发觉的。言归正传,剧情怎样发展就不谈,就谈烧脑的细节。好多人说是女主的梦境,现在我们就抛开梦境或者现实,只谈剧中n个角色的身份。看了下几个点评,私以为还没有评到一些细节。
首先大家都知道,男主的戒指是说明空间的重要线索,好多大佬
全属个人见解,如有分歧,请理性看待!
我是看别人推荐才看到的,毕竟国产区垃圾太多,我不会去从垃圾里找美食,所以只能捡一些未曾被人发觉的。言归正传,剧情怎样发展就不谈,就谈烧脑的细节。好多人说是女主的梦境,现在我们就抛开梦境或者现实,只谈剧中n个角色的身份。看了下几个点评,私以为还没有评到一些细节。
首先大家都知道,男主的戒指是说明空间的重要线索,好多大佬点评过,不再叙述,借用大佬的时空分类法,以abcd这种分类说明时空。女主a第一次进“湿地”(注意,是湿地,非森林)被女主X(X表示未知数)开枪,但是女主x被女主a反击打伤腿了,这里引出平行空间概念,女主a回家后和男主a聊天,导演给了好几个重点镜头:女主a左脸颊上有被树枝的伤痕。在女主早上a出发进湿地前的谈话中引出另外一个角色,断臂的老坎;晚上湖边夜话时哥哥a在谈被“狼”吓傻的陈叔的故事,这里的“狼故事”好多人觉得有深意,但是却没表现出来,我觉得这里应该是说明“杯弓蛇影”的效应,这里给出的女主镜头还有脸颊伤痕。
第二天凌晨,哥哥a还在睡梦中就被女主A(重点,因为左脸颊没伤痕,所以以A表示身份可能换了)问焊条在哪,然后给了电焊机的闪光镜头,具体怎样镜头没有表现出来,我觉得这里的女主应该换其他空间的女主了。
说到女主X这里,为啥女主a会被女主X袭杀?通过后面的剧情展开,我们可以推测女主X是非第一次进平行时空的,女主X是想杀了女主a取而代之。
女主A进了森林然后发现怎么一直走都回到某个有废弃标示牌的地方,这里可以称为平行时空的节点。回到湖边发现手划船不见了。回到家里和男主b争吵儿子死亡后的生活态度,看到哥哥b脸颊上有伤疤,女主才意识到回错了空间。这男主b对女主可能厌烦了,所以一副漫不经心样子,说两人可能都有因儿子死亡所造成的精神疾病,需要去看精神科。
再回森林里看到男主c,通过询问,得知空间无数,男主c去过的空间儿子都死亡了。但是这里的男主c是高材生,对平行时空了解颇深,男主c建议和女主A回地下室拿绳子做探索的链接工具。两人结伴来到家里地下室,却怎么也没找到,但是哥哥d的出现,让两人知道又换了时空,这里的哥哥d看到他们却是一副惊讶的表情,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男主d和女主d有吵架后冷战,甚至其他过分的事态。所以哥哥d看到男主c和女主A才惊讶,觉得他们奇怪。
回到森林起点,男主c去了探索某个空间,结果差点被发现,男主c第二次去了探索其他空间,却迟迟未归,女主A沿着绳子回了某个空间,这里暂称为e空间吧。女主A叫醒男主e,男主e却一副欢喜又害怕样子,想触摸却又不敢,然后哥哥e出现打晕了女主A。在男主e和哥哥e的逼问下,才知道有个女主z昨天下午就出现开枪杀男主e和哥哥e,但是却被男主e从二楼推下摔死,临死时告诉了男主e别信任和女主一样的任何人。最后男主e还是在女主A的哀求下放过了女主A。这里我们可以猜测,女主z知道平行时空的,但是她为啥要杀男主e和哥哥e呢?这是迷!
女主A回到森林过了一夜,第三天发现男主f的尸体,然后知道男主c的人生和需求,男主c也告知女主A,回不到原来时空,还是找个时空把那个自己杀掉就可以取而代之。然后女主a离开了。画面这切换,这个时空的女主g有点重复女主a第一天进入湿地的过程,对讲机有声音传出,拿望远镜查看远处,土堆墙下饮食,结果却被女主A从背后用枪对着,女主g求饶,说还有儿子,却被女主A呵斥儿子死了。在女主A天人交战时,女主g回头,有没有看到女主A的面貌我们不得而知,只给了我们女主g被打晕的镜头。女主A失魂落魄的在森林里放空枪。然后回到了家里,这里的时空我们不知道是否是女主g的时空,第二天男主和女主A聊天,竟然聊到卖会所这事,然后交谈学历时,让我觉得男主可能是男主c,但是他怎么知道卖会所这个事?男主也回女主的问话哥哥去哪了,回答去山里了。然后镜头是女主A来到森林,却发现森林入口大门里的标识牌没有,在森林里那里想到男主c的理论,又被突来的枪声吓得大惊失色回转家里,却看到哥哥在打高尔夫球,交谈中得知老坎要来了,电话线也早一天修好了,哥哥让女主A去等待,然后发现老坎双臂齐全,哥哥也告知了儿子在娘家,通过接下来的剧情,女主a打定注意就在这时空,然后从地下室找来炸药准备炸掉森林里的时空节点那片。这里我没用字母分时空,是因为我没确定时空的起点坐标是在森林里的标示牌还是森林里的入口处。我个人理解,只要进了森林里的入口标识牌那里就换了时空,然后男主的回答和哥哥的地址说明了女主A这天换了二个时空,第二个时空有儿子。
其实一些细节导演也没处理好,所以没完成闭环,悬念没给足推测条件就等于不解之谜。好多人说女主g被女主A杀了,我认为不尽然,然后说时间轴,好多大佬说线性递增的,我也不赞同,从男主和女主A早上在湖边交谈卖会所时推测,那时候在男主时空里是女主a出现的第二天,因为第一天湖边烤火时哥哥才建议的。然后女主g在湿地的表现和女主a第一天在湿地的表现一样,相同装备相同姿势。
女主A视觉:女主a第一天进湿地发现女主X,女主a第二天进入森林碰到男主c,被男主e放生,第三天打晕了女主g,第四天和湖边男主聊天从森林回来和某个时空的儿子打了电话。女主g视觉:才准备从湿地进森林看看(第一天)。早上湖边男主视觉:谈卖会所(第二天)。哥哥视觉:老坎明后天来(第二天&第三天)。所以我觉得以上四个视觉说明各自的时空时间轴不同。
最后一解,女主A到了哪个时空?我觉得不在abcdefg这七个时空里。也不在和儿子通话那个时空,因为他们炸时空节点前就转换了,他们回转的肯定是另外一个时空,这也说明女主z为啥也想杀男主e和哥哥e。湖边男主的猜测如果是男主c也说明了时空节点炸不毁。
《她和她的她》,总共九集,第一集就看得我生气。正好吃完午饭坐在饭桌边上,就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没想到把蹲在我旁边的七夕给吓了一跳,抬头一副「你干嘛,莫名其妙」的神情。我本来打算一天看两集,最终没忍住,两天内把它看完了。
一句话概括这部剧的情节,就是女主林晨曦在中学时期遭遇理化老师性侵在步入社会以后被治愈的故事。结局过于美好,
《她和她的她》,总共九集,第一集就看得我生气。正好吃完午饭坐在饭桌边上,就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没想到把蹲在我旁边的七夕给吓了一跳,抬头一副「你干嘛,莫名其妙」的神情。我本来打算一天看两集,最终没忍住,两天内把它看完了。
一句话概括这部剧的情节,就是女主林晨曦在中学时期遭遇理化老师性侵在步入社会以后被治愈的故事。结局过于美好,像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一个理想版本,虽然更符合人们的期望,但现实中很难会真实发生。这个可能是这部剧的一个显著Bug,但我认为瑕不掩瑜,推荐大家去看。
这篇文章,我是想从剧里几个人物角色在重要事件中所作出的行为表现来分享一些我的观点,会有一些剧透,介意勿看。
师母许慧珍
许慧珍是女主角林晨曦的高中理化老师谢老师的妻子,大家都称呼她为谢师母。「谢师母」这个尊贵的称呼是许慧珍毕生追求,也是她一而再、再而三作出错误选择的根本原因。
在某个大雨天,林晨曦第一个到谢老师家里补课,其他同学都还没有来。由于没带伞,林晨曦全身淋湿,谢老师让她进入了卧室,主动帮忙擦头发,而后便性侵了林晨曦。这个时候谢师母从外面买完菜回来,看到房门有一道缝就望了一眼,看到了那副场景。
谢师母的选择是把门掩上,同时打开音乐,接着便去做家务活了。
事情暴露了以后,谢老师两口子、警察一同到林晨曦家里面和她的父母协商私下里调解掉。谢老师本人只寥寥几句谎言,剩下的全是谢师母一个人对战林晨曦父母。
我最初看到谢师母发现性侵而没有去阻止还有点诧异。因为按照一般娇妻的做法可能就是「打小三」,我以为的比较正常的做法应该是阻止这场性侵并且指出谢老师的问题,犯错的人是他,那么需要承担责任的也应当是他。
谢师母的做法最极品,就是助攻。林晨曦的学姐颜圣华同样多次被谢老师性侵,谢师母不仅没有指责谢老师,还去颜圣华家里看望她奶奶,并且提出要帮助颜圣华出学费。
看到后来就明白了,一切无非就是为了「谢师母」这个称呼。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本就低,婚姻让许慧珍的地位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尤其丈夫还是区域内声誉很好的优秀教师:「我爱他,他很优秀,大家都说我嫁得好,我怎么可能让他去坐牢」。为了维护这个必须要依赖谢老师才能存在的称呼,许慧珍就有了一系列匪夷所思但又在意料之中的操作。
这个时候的许慧珍不是许慧珍,是谢师母,她在践行父权制度下赋予妻子角色的规则和价值观,同时认可了这个制度下对女性赋予的最高荣誉,就是成为丈夫背后的辅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要保护好自己「谢师母」这个称呼所代表的的荣耀,那么就意味着要抹掉好丈夫谢老师的罪恶。
她判断一件事怎么样算处理得当,就是看最终的结果是否可以保住这个角色称呼,而不会是基于「我身为一个人应该怎么做」的考量。
载于《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04期
德国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只是以其他手段延续政策。”战争片是非军事的政治,通过影音效果、意境、意识形态等形式表现。中国战争片最能反映中国的政治文化。纵观中国电影从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年的发展,十七年间讲述战斗场面的战争题材电影大量涌现。众所周知,中国
载于《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04期
德国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只是以其他手段延续政策。”战争片是非军事的政治,通过影音效果、意境、意识形态等形式表现。中国战争片最能反映中国的政治文化。纵观中国电影从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年的发展,十七年间讲述战斗场面的战争题材电影大量涌现。众所周知,中国电影的一个主流类型就是“革命历史”电影。革命历史电影是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阶级武装斗争史,表现抗击外国侵略的诸多重要战役以及从国民党的统治下夺取国家政权的雄心壮志,因此,中国的战争片可以被划为革命历史影片的一个分支。
中国革命史以新中国的成立达到顶峰,作为中国革命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战争电影发挥着功用,影片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武装斗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等题材。毛泽东的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①总结了以武装斗争推翻压迫的经验,同时也肯定了通过战争建立国家的必要性。②这部历史历经若干阶段,各阶段均有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出产。第一阶段截至一九二七年,是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形成统一战线,投入北伐战争,表现这一历史时期的电影聚焦农民起义和革命军推翻军阀的战役。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为第二阶段,以土地革命为标志,这一阶段对于红军的创建、进军农村、长征至关重要。第三阶段是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为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令人难忘的流行影片都是反映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地雷战》和《地道战》。第四阶段为共产党与国民党内战阶段,亦称作“解放战争时期”,在表现这一时期的影片中,《南征北战》最为著名。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之后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上甘岭》③和《英雄儿女》④是中国电影里抗美援朝影片的典范。作为教育形式,战争片是革命史的视觉写照,是一部直观形象的历史。
战争片担负着诸多使命。战争片强调,在革命时期,一支强大的军队是阶级和民族斗争的核心力量;在冷战时期,在地缘政治冲突的威胁下,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保障领土安全的重中之重。正如毛泽东所言:“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毛泽东语录》英文版,第99页)。此类电影的教育功用就是刻画高于生活的英雄形象,展现他们的楷模风范,以此对大众进行道德教育。一般来说,英烈题材效果最为显著。战争片以浪漫现实主义风格,既娱乐观众又教化的同时育人。影片创造出视听冲击效果,为广大观众提供兴致、愉悦和宣泄。中国观众深受文化传统影响,以《孙子兵法》和小说《三国演义》为荣,因此醉心于兵法战术。战略家的足智多谋和排兵布阵的技巧是战争片的一大看点。战场上的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和战术智谋都为人称道,有勇无谋的鲁莽为人不齿。在一部典型的战争片中,这些特征全部呈现,而且将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场面与意识形态的熏陶结合起来。
跨国电影工业近年来也大量生产,但究其新近发展和政治内容,与中国经典革命战争电影相去甚远。虽然战争题材的电影仍尽情用高技术描绘两军交战,但更愿意刻画个人的饱经沧桑、恋情、创伤,以及高歌颂扬所谓真实的人性。韩国的《太极旗飘扬》和中国导演冯小刚的《集结号》就是两个突出实例。战争不再包含政治意义,而是变成个人故事的毫无政治色彩的大背景。无论是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侵略战争,还是卫国战争和解放战争,一切战争都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夺城掠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而这样的惨状有如自然灾害、天地不仁,既没有人性动因,也没有政治或道德目的。新近的“战争”充满个人的忠诚和军队的同志情谊或亲情纽带,而不再强调集体国家身份,这一新发展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血泊里生存,死里逃生。与其说描绘政治创伤,不如说有意模糊民族国家、地缘政治冲突,淡化过去与现在的意识形态分歧。通过重新审视在中国上映的抗美援朝影片,本文作者将从文化政治角度诠释冷战历史中的战争和冲突。
本文关注的是两部毛泽东时代的经典抗美援朝影片,即《上甘岭》(一九五六)和《英雄儿女》(一九六四)。作者将以《上甘岭》作为铺垫,继而深入细致探讨《英雄儿女》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主义主题。作者认为,这部电影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拍摄制作,正是对冷战中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反映,也是对第三世界国际主义的反映。影片将艺术、政治、军事经验提炼为精神政治。
《上甘岭》: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军工技术
电影《上甘岭》在朝鲜战争停战三年后的一九五六年上映,之后立即成为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有力地迎合了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一九五○年,中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举世震惊。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内战使这个国家满目疮痍,以这样的国力和经济状况,中国竟会冒极大的风险,参与冲突,与一个超级大国开战,这一举动确实出乎意料之外。中国人民志愿军武装条件差,武器落后。但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志愿军联合朝鲜军民,击败了装备优良的美国和联合国的部队,并成功地将对方逼上谈判桌。
《上甘岭》向世人宣告,英雄主义和高明的战略战术如何迫使敌人坐下来谈判。影片根据真实战役拍摄。一九五二年秋,板门店停火谈判休会期间,美军与联合国部队突然在三八线沿线附近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占领战略要地上甘岭和五圣山。影片根据真实战斗改编,讲述志愿军一支连队奉命坚守阵地,阻击敌军前进的故事。尽管志愿军战士一日之内击退敌军三十八次进攻,但是敌军增援部队包围上来以后,志愿军战士的数量远不如敌军,因而伤亡惨重。连队接到命令暂时退入坑道。山头被敌军占领后,连队以山腰为依托,攻击敌军侧翼,拖住敌军。战士们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坚韧,忍受极度的困难,在人身无法承受的困境下艰难生存并连续作战二十四天,坚持到中朝军队的大反攻打响。最终,美军与联合国军被迫重返谈判桌。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战争片的审美取向通常是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两者的平衡因作品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而异。影片《上甘岭》凭借对英雄的讴歌和对浪漫精神的讴歌,展现出其他电影中少见的现实主义英雄气概。赤膊战,伤亡惨重,尸体如山,狂风暴雨般的轰炸,最终还有种种极端困难,在黑暗的坑道中,在缺水断粮、朝不保夕、绝望和死亡每日威逼的条件下,顽强生存,甚至还要面对毒气战——这一切都是为了反映真实战争中的痛苦经历,令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影片强调对现实细节的描写,因此被一位评论家称为“新写实主义”,⑤这与《英雄儿女》一片的较为活泼、高扬的浪漫主义风格截然相反。
朝鲜战争打响后,民族自豪感随之日益高涨,影片的创痛、坚韧的现实主义与这种民族自豪感并不矛盾。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人民对新中国信心倍增,然而,人们也需要铭记,为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胜利也因此变得更加来之不易,意义重大。亲身经历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人为数众多,无数人在朝鲜战场上献出生命,国内的人则经历经济困难时期。如何真实再现这场战争,导演沙蒙的责任重大。他将惯常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平衡倾斜,推向更为强烈的、具有焦土味的现实主义。他虽然承认将战斗过程提升到更为浪漫的高度很重要,但是也提出,一部艺术作品应该忠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写实不能为宣传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让路。⑥
影片描绘了战场搏杀的死亡画面,此外还刻画了一系列独具特色、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这一系列人物中没有后来被称为“高大全”的崇高英雄形象。尽管连长张忠发本来有可能成为这样光辉完美的英雄形象,但是在影片中他粗言粗语,行事鲁莽,像个农夫。战斗正酣,他却要喝上一口,有时还我行我素,藐视军规,违抗军令。在缺少饮水的极度干渴状态下,连队政治指导员的责任就是维持士气,为缓解士兵的饥渴,他讲了一则《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曹操谎称行进路线前方有片梅园,饥渴疲惫的士兵闻听此言望梅止渴,奋力前行——一个非常“封建”的指导方法!影片在描写前线战斗方面没有遮遮掩掩,而是正面描绘了浴血奋战的残酷场面。影片一开场,张忠发的连队就奉命去接替另一支连队,这时观众得知等待被替换的连队几乎全军覆没,敌军的轰炸机和炮火对山头狂轰乱炸,山顶上的石头被炸得粉碎,整个山头被削去几英尺。在许多战争影片里,当一名士兵奄奄一息时,他会高喊战斗口号,壮烈殉国,这部影片也不例外,电影最后,一名战士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军碉堡的枪眼,挡住机枪射击——这一场景是对英雄黄继光的传奇事迹的再现。可是我们却先看到一排战士前仆后继攻击敌人碉堡,却惨遭机枪扫射,尸横血泊之后,剧中人物才扑向敌人的枪口。
影片的写实手法,真实中带着粗犷,却丝毫没有损害英雄形象,反而增强了英雄主义的力度。影片突出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他们虽然平凡,却英勇过人,坚忍不拔,因此这部影片的主旨还是积极向上的。关键时刻,爱国主义为英雄主义再添一把火。当战士们的处境陷入最低谷,生死未卜之际,一个在中国战争片中普普通通的形象,女卫生员王兰,高歌一曲《我的祖国》。这首歌以悠扬的曲调和爱国主义情怀,将影片《上甘岭》深深地印刻在几代中国观众心中。这一片段从王兰的脸部特写开始,然后用慢摇镜头,一一展现系着绷带的战士们,他们凝神倾听王兰的歌声,脑海里却呈现出祖国的影像。这首歌的视频宛若当代MTV音乐,组成为一组音乐蒙太奇镜头,这组镜头从奔腾的黄河到大小城市,从雨后春笋般的工厂到田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这组蒙太奇镜头意义重大,象征着新中国的工业力量,镜头中有林立的烟囱,宏伟的大坝,还有到处都在建设家乡的繁忙景象。这首歌也歌唱了生长在祖国的中华儿女,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战士们的使命就是保护这片土地,保护“我们的祖国”。正如歌词所唱:“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在最残酷的环境里,正是爱国主义支撑着志愿军战士,推动他们争取胜利。但是,仅靠精神力量无法赢得战争。新中国建立后,依靠工业实力和经济增长,中国开始制造现代武器,这也是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影片的战斗情节以敌我双方的悬殊差距为依托,美军技术先进,部队装备优良,志愿军装备匮乏,武器落后。战场上缺乏补给,运输补给的路线又频遭敌军炮火轰炸,所以志愿军和朝鲜军民需要时间将弹药、补给和部队运往前线。因此,从战术上讲,上甘岭战役是缓兵之计。部队指挥官坐镇地下指挥中心,指挥部队,他发现一小队人马就可以阻滞敌军进攻。这一战术的实战效果印证了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即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使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变得格外有分量,但是,抗美援朝是现代战争,中国人还是要依靠技术精良的现代化装备。西方对朝战争有个神话,将中国战士描绘成了分不清面孔的芸芸众生,他们像遮天蔽日的蝗虫一样蜂拥扑向美军,冲锋陷阵。作为对这一歪曲事实的有力辩驳,影片的科技主题表明,虽然有坚定的革命精神,但是依靠工业实力制造的现代化武器,也是赢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一主题在几部抗美援朝战争片里都有证可循,这几部影片都聚焦于保持补给线畅通的战斗。例如在《烽火列车》和《铁道卫士》⑦两部影片里,铁路和桥梁不断遭到空袭轰炸,此外还遭到特工的破坏,影片的叙事重点就是保证弹药补给从中国东北生产后方运往前线。从技术层面上讲,武器和战略对于赢得上甘岭战役至关重要。指挥战场全局的师长是一位军事行家,精通军事技术、武器弹药。连长张忠发被定位为神枪手,善用机枪。影片最后一场,大反攻打响,先进武器大肆登场,火炮如划过夜空中的流星,令观众震撼不已。重型炮炮火连珠,喀秋莎火箭炮万炮齐发,残酷无情地轰击着目标,一场壮观的火力对决就此上演,将军事力量升华到美学巨大景观。影片中指挥官的精通战略和对军力的表现都与《英雄儿女》的政治导向和宣传路线反差明显,后者是政治挂帅,而不是火力发号施令。
艺术、政治、冷战
与《上甘岭》相比,《英雄儿女》在描绘战场方面现实感较弱,在叙事和影片效果方面多了一些浪漫主义色彩。此处所言的“浪漫主义色彩”指的并非仅是激烈、过度的情感表达,夺目的意象和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特别指称斯图尔特·施拉姆(Stuart Schram)对毛泽东“军事浪漫主义”的评价。关于毛泽东的“军事浪漫主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运用,张曙光曾作过详细阐述。其中,有两个观点与我们此处的主题相关,其一,主观因素也属于战斗力,其二,浸润着意识形态和精神的政治,是军队的指引,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⑧依此见解,《英雄儿女》对战斗情节关注较少,而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宣传着力更多。影片中的宣传并非将错误意识强加给战士们,而是从积极意义出发,鼓舞士气,振奋军心。如上文提到的,战争片的任务是传扬革命历史知识。这部电影拍摄于一九六四年,正值“文革”前夕,影片通过赞美标榜自我牺牲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传达出毛泽东的指令——“党指挥枪”。政治与精神的紧密结合可以说是“精神政治”。
影片《英雄儿女》根据巴金一九六一年的小说《团圆》⑨改编而来。作家巴金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这篇小说并非他的名作,是巴金到朝鲜战场实地考察之后,根据亲身感受创作的,与他同行考察的是一队著名作家,其中包括魏巍,后者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赞美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篇散文可能是最为著名的抗美援朝战争文学作品。此行是让作家们近距离观察并亲身体验战场生活,为的是创作出鼓舞人心的作品,然而巴金的小说只着重于家庭关系。小说讲述了志愿军某团政委王文清向一位女战士隐瞒其身世的故事。女战士王芳是部队文工团的队员,事实上她是政委王文清的亲生女儿。二十年前,王文清和妻子在上海做革命地下工作。他的妻子被国民党警察逮捕杀害,随后自己也身陷囹圄。他将自己的女儿王芳交给邻居王复标抚养。老工人王复标将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抚养成人。抗美援朝战争中,王复标到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战士,将实情告诉女儿王芳,王文清才是她的亲生父亲。父女终得团圆。
小说内容简练,以家人团聚为重心,因此故事缺乏战争中戏剧化情节。然而,电影将小说发展成家人分离的故事,继而演绎为自我的迷失与找回,故事被安排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紧张氛围里。故事开篇,政委王文清遇见一名女战士,觉得面熟,后来发现这名女战士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王芳。一九三○年前后,王文清是地下党员,在上海做革命地下工作,他的妻子被国民党拘捕杀害,不久他本人也被捕入狱。此时,夫妻俩的朋友,老工人王复标伸出援手,抚养了他们的女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老工人的儿子王成参军,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与养妹王芳相遇。短暂团圆令人激动,但是很快他们再次分开,王成奉命执行一项关键战斗任务,坚守一处战略高地,任务要求再坚守一天,坚持到中朝部队联合发起总攻。身处这样的战略要地,志愿军战士伤亡殆尽,王成单枪匹马击退敌人一波接一波的袭击,身陷敌军包围的王成请求炮兵部队向他开炮。最后,他纵身跳入蜂拥而来的敌军部队,在爆炸中与敌人同归于尽。胜利之后,王文清告诉王芳,自己认识她的哥哥,钦佩他的英勇。在王文清的鼓励下,她和文工团一起传扬王成的英雄事迹。王芳在前线慰问演出时,为救一名炊事员而负伤,因此被送回国内治疗。不久,养父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分别二十年后,王文清再次见到老工人王复标,而此时王芳也伤愈重返前线,王复标告诉她,王文清是她的亲生父亲。
王文清并不是老练的军事指挥官,但是这位政委却引人注目。突出这一形象是在暗示一个理念,即政治工作或意识形态工作是军队的核心。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王直是亲身经历这一真实事件的一名将军,他对影片中政治工作的评论是:“准确反映了战时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方针。”由于这一政治人物形象,《英雄儿女》被广泛作为部队训练战士军纪的声像教材。此处所说的政治工作并非权力争斗,搞小集团,也不是强调领导地位或论资排辈。政治工作是要将政治意识提升为精神力量,并将这种力量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有趣的是,在毛泽东的军事用语中,与其说政治指的是战斗力,不如说是精神力量;与其说政治是战略或战术问题,不如说是道德情操和精神基础。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提升道德,淬炼高扬的品格。回顾《上甘岭》一片就会发现,师长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并没有政委在一旁协助工作。相反,在《英雄儿女》中,王文清首先是师政委,然后是军政委,超越军长称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影片的故事就是从王政委赶赴前线开始,但是他到前线是去鼓舞士气,而不是指挥战斗。王政委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一次鼓舞人心的讲演,这是战前动员。这次讲演给王成带伤参战提供了借口,伤势未愈的他从医院跑出来,重返部队。战斗过程中,王政委没有一次发布战斗命令,从不运筹帷幄,排兵布阵,而是反复鼓舞将士的士气,好像有精神力量就可以自动获胜。影片里,无论是在战后庆功,还是在文工团的宣传活动中,王政委始终扮演着最高领导的角色。有他坐镇,这部“战争”片的战斗生命彻底变成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王成的英雄事迹,让每名战士都向他学习,成为王成。王文清举止文雅,谈吐温和儒雅,丝毫没有指挥官的严苛。他就像父亲一样和蔼可亲,对战士关怀备至,他的形象与美国电影里常见的发号施令的霸道军官大相径庭。
影片对巴金的小说做出的一个重要改动就是塑造了王成的崇高形象,对王成的赞扬将精神政治升华为艺术。小说里,王成的死讯只有三言两语,而电影将王成重新塑造为形象高大丰满的战士,一个栩栩如生的传奇,在中朝军队中万众传唱。尽管王成的形象是对战士们的真人真事的艺术提炼,但是这一形象主要是以杨根思为原型的,杨根思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他的英雄事迹妇孺皆知。杨根思坚守一处战略高地,被敌军部队包围后,他呼叫炮兵部队,请求他们向他身边开炮。在电影中,王成身陷类似处境:他要阻击敌军,然而敌人成千上万。因此,他站在山顶,一夫当关,击退敌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最后,他被敌军四面包围,这时他用报话机请求指挥部“向我开炮”。这句喊话成为志愿军战士自我牺牲精神的终极体现,也因此成为经典台词。
尽管与《上甘岭》一样,《英雄儿女》的战斗场面也是浴血奋战,殊死搏斗,但是画面效果却不像前者那样真实严谨、弥漫焦土气,那么追求写实,而是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部黑白电影将王成的战斗表现以激烈的歌剧效果和戏剧方式呈现出来。评论家们已经注意到,贯穿影片始终的音乐在影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王成坚守战略重地,顽强阻击敌人进攻的过程中,音乐的效果更为明显。美军和联合国军即将占领战略高地,王成也准备带着炸药纵身跳入敌群,此时,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枪声、炸弹声、炮火声、爆炸声,还有战场的冲杀声,都弱下来。⑩气势恢宏的电影音乐加入进来,旁白的声音渐强,吟颂王成的勇敢和英雄气概。王成的战斗过程有合唱伴音,交响乐将战场变成了一幕场景宏大的战争戏,同时又是一出道德教育剧。这一段战斗的最后时刻,王成挺身站立,手举炸药,在小山顶上显得格外高大。这个镜头以低角度往上拍摄,使得王成健硕的上身占据了银幕的大部分,表现出中国盖世英雄的形象:顶天立地,头顶天,脚踩地。背景里万丈霞光,从云层透射下来,形成王成背后的神圣光环。适度距离的特写展现出王成的面部表情,坚毅、决绝,虽然面对死亡,却视其为最终胜利,以身殉道。他高大的形象沐浴着仿效超验光环的神圣光芒,这组镜头创造出强烈的歌剧冲击力,将王成的英勇功绩编排成崇高的音乐诗篇。
评论家们发现这部电影表面看似战争片,却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战争,倒是在赞颂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文艺活动上着墨不少。尽管王成的战斗篇章过于理想化、浪漫化,传达出的却依然是战争片的激烈搏斗效果。不过,这一战斗篇章仅占全片的五分之一。电影的重心在于悼念和颂扬王成的英雄事迹,以激励战士们学习王成。影片的主体刻画的是王成的妹妹王芳在军队营地歌唱表演,宣传王成的英雄形象。换言之,比起展现惊险刺激的战争场面,这部影片更注重文艺活动。为何一部战争片对战斗场面如此淡漠,却对文艺表演备加关注?我们可以从艺术在精神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寻找答案。
如果王成是传奇英雄,笼罩在超人的、神圣的光环下,那么他的战斗表现只是一个开始,此后有更为精心策划的活动,对他的英雄气概进行纪念和宣传。王成牺牲后,王文清作为军队政治部的政委,立即提议对王成的英雄事迹和英勇精神进行宣传。颂扬英雄精神,是中国军队的悠久传统,影片以艺术为媒介将弘扬英雄精神作为宣传精神政治的重要手段。军队的政治部定期组织宣传队,队员都是多才多艺的文艺兵。王成的事迹被变为一场盛大演出,部队借此机会鼓舞士气,教育战士,为后续战斗做好准备。朝鲜的民族舞蹈增进了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但是首要任务被设定为宣传意识形态。整场文艺演出的高潮就是《英雄赞歌》的歌唱表演。这首歌的歌词与旋律经久不衰,成为人民最喜爱的红色经典。时至今日,这首歌依然广受音乐爱好者们喜爱。
作为宣传活动的领衔文艺队员,王芳被刻画成一名活跃热情的女青年。她多才多艺,擅长表演朝鲜长鼓舞、独唱、说快板书,还会作词,表演中国北方民族艺术大鼓书。她的形象十分重要,为影片带来持久的吸引力。然而,她的文艺活动虽然旨在颂扬她的哥哥,激励战士们向他学习,却首先是一个从意识形态上转变自我的故事。她满含泪水写出了歌词的第一稿,悼念自己的哥哥——用一名战士的话说,太软绵绵,过于多愁善感。但是,在政委的指导下,她得以超越兄妹之爱和个人感情。改写后的歌词将她哥哥的英雄事迹提升到更高的政治与艺术高度。她的表演将精神政治改编为戏剧,任务是传扬王成的英雄气概,将王成的精神灌输给每一名士兵。她的歌词为王成的形象注入了气冲霄汉的磅礴。一名战士,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一个拯救世界的高大英雄形象浮现出来:“地陷下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还有,王成的美德也在于维护世界和平:
烽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
青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
舍身忘死保和平。
随着歌声,镜头为观众慢慢展现全景。然后,一组远景镜头展现大地与天空,松柏更是展现出英雄精神的永垂不朽。英雄形象传扬开来,观众们看到中国和朝鲜部队的多兵种形象:坦克连,炮兵连,战斗机群,和步兵战士。宣传大获成功,促使文工团奔赴前线广大地区继续表演宣传。
在艺术和军事这一紧密结合的背后,是毛泽东军事浪漫主义的作战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至革命早期。在延安讲话上,毛泽东指示,对于抗日战争,文学和艺术与军事同等重要,不可或缺。作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11)文学和艺术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艺术的聚合力“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12)。说到抗日战争期间对武器的崇拜问题,毛泽东曾经写道:“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13)
这样的作战思想是毛泽东提倡的奉献精神的原则之一:有道德动力的人,齐心协力,联合起来,可以胜过武器与技术。冷战时期,共产主义者与他们的敌人之间的力量与资源上的差距与革命时期大不相同,却又相似。六十年代初期,中国与苏联决裂,结果苏联撤回了对中国的技术和物资援助,这些技术和物资却都是中国非常需要的;美国的对华禁运政策又封锁住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形势所迫,只有复兴人们的革命信仰,重振人们的主观意志力,将精神政治作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才能弥合日益扩大的物资短缺和技术落后的缺口。精神政治的复兴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锻造意志力,树立共同目标,统一利益,巩固团结。文艺政治以引人入胜的文艺表演作为媒介,激发大众的思想感情,旨在动员大众,培养大众全民皆兵,时刻备战。作为大众的意志力楷模,与其说军队是军事组织,不如说它是政治组织:军队思想纪律严明,对于在全面范围内重组中国社会具有道德模范作用。军民一家:军队和人民是鱼水之情。军队是一所学校,是生产单位,是大学,是艺术与表演的发源地。
这一军事文化传统表明,在“文革”前夕,通过军事化进行政治动员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军队中一再强调文艺宣传,在全国展开学军活动,指示大众学习雷锋,学习其他军队英雄,再度强调精神政治,此时又达到空前的高度。冷战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面对日益严峻的行政官僚风气,宣扬精神政治变得尤为重要。从五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强硬派与温和派各有主张。温和派强调用文化、渐进手段实现现代化和现代性,主张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和理性规划,由技术专家来实现工业化,以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路线为模型。强硬派则主张维护革命精神,继续走文化革命路线,增强革命动力,巩固平等主义精神。在后者看来,社会主义并非仅是对机器的统治,还要基于革命道德观,创造新人和新的人类关系。后来,这一分歧加剧,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针对苏联思想的“修正主义”导向展开意识形态争论,并且反对美国参与亚洲事务,后一点是中国军事-工业情结的又一例证。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将第三世界大众阶级的意识提升为全新的“统一战线”。作为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力量,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劳动者奋力推翻阶级制度,他们在中国革命那里找到了成功的范例。从五十年代至“文革”,中国加倍努力结盟新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与此不无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宣扬新英雄的美德是与全球前景和国际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导向产生分歧,中苏关系破裂,结果毛泽东的第三世界体系背离了苏联的世界革命模式。与由上至下的集权主义模式不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将重点置于由下至上的大众反抗运动和独立运动。在毛泽东看来,苏联是在搞修正主义,试图通过和平共存、缓和关系的手段与美帝国主义讲和。六十年代中期,世界第一大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了中国的敌人,而且走上腐化堕落之路,成为官僚主义盛行、技术专家治国的资本主义政党-国家。苏联专注于发展国力,疏远劳动人民,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美国的一丘之貉。弗兰茨·舒曼(Franz Schumann)将这一情况视为当时的世界普遍现象,他写道,经济和科技发展催生出念念不忘军事-工业体系(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的官僚主义国家。美国的自由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苏联的实际意识形态,创造出一个由垄断团体和技术精英统治的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国家,“因此,美国和苏联之间不仅有体系上的类同,也有意识形态上的相似”。(14)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官僚化头重脚轻,毛泽东的第三世界体系正是对这种官僚化的有力回应。毛泽东提出:“凡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异化必然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就是专制暴政,要么就是民众起义。”(15)因此,继续革命斗争的使命就落在劳动人民和反抗殖民主义的人民肩上,而支持他们革命,中国义不容辞。在美国城市贫民区起义的黑人,持不同政见、反主流文化的西方年轻人和学生,新兴国家的反殖民主义、刚刚获得独立的人民,全世界这样的人民要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共产国际的国际主义遵循的是斯大林的中央集权模式,而毛泽东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依靠的是最广大的民众群体形成的世界阶级。回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主题,民众政治强调“统一战线、游击战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推动阶级斗争,发动农村武装斗争的不是精英政党-国家,而是由党领导的军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文革”期间,中国鼓励组织革命运动,支持反修正主义、反国家社会主义政党,并以第三世界国家为盟友。(16)
在第三世界国际主义里,对国际政治的描述,是以人民战争和人的主观意识这样的措辞来表达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林彪于一九六五年发表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文章将抗日战争置于当代地缘政治环境下,强调这场战争与第三世界革命的关联。他声称,二十年前取得的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瓦解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改变了亚洲地缘政治版图上的力量平衡。这一胜利是激励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动力。美帝国主义在东南亚扩张势力,这正是日本人过去的行径,越南人民继续斗争,就像抗日战争一样,是全世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一部分。(17)
国内革命战争的关键在于武装斗争,领导这一武装斗争的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的基础是统一战线政策。武装斗争的成功要求一支绝对服从党领导的军队,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攥紧拳头。林彪重新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力,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内部在政治与道德上的分歧以及官僚政党组织与自发的道德精神净化的背离。林彪强调,毛泽东的建军思想重在将政治推到最前线。极权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在苏联、美国、中国共产党内出现,脱离了社会和人民。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指出,自从五十年代后期,毛泽东就开始怀疑共产党内部有修正主义趋势。为发动全党,毛泽东退而依托军队。(18)毛泽东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视作一支灌输革命道德的军队,而且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中流砥柱。军队可以自成一体,在党的腐化官僚体系之外独立存在,而且作为局外人,军队可以使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政党-国家复兴起来。毛泽东对军队道德信心十足,这样的信心来自过去的革命经验和民众运动。过去和现在的斗争成绩卓著,这就是革命道德的证明。抗美援朝战争也是证明。尽管贫穷的中国饱受战争蹂躏,军队装备不良,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实力相差悬殊,但是就是这些武器装备差,还时常忍饥挨饿的志愿军战士,却战胜了美国军队的科技猛“虎”。
于是,革命道德战胜了对现代武器和科技的崇拜。这令我们回想起前面提到过的战争片主题,即人与武器的对抗——道德统治与技术专家治国论者对现代高科技的信心。要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只依靠武器是办不到的,必须要依靠精神力量才行。这种精神不是个人主义的自吹自擂,而是源于有组织的统一力量,这一组织要以道德使命为动力,还要目的明确。被赋予精神力量的政治迅速发展壮大,并且强调道德观念的实践。所以,为了旺盛的斗志,有必要突出政治,强调正确的世界观。林彪写道:“人民军队固然也要重视不断改进武器装备和提高军事技术,但是,人民军队打仗不是单纯地凭武器、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凭政治,凭指战员的无产阶级革命觉悟和勇敢精神。(19)
由于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同志的建军路线,这支军队就能够始终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提得高高的,把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空气搞得浓浓的,把士气鼓得足足的,把团结搞得好好的,把对敌人的仇恨搞得深深的,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打起仗来不怕苦,不怕死,要冲就冲得上,要守就守得住。一个人顶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用,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20)
这就是著名的“精神原子弹”思想,这一思想将思想道德与军事力量等同起来。战争是其他形式的政治,军事力量源自政治力量,只是在精神上被放大增强。英雄人物能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在强调道德使命的驱使下,可怕的战斗霎时变为悲壮的胜利,而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战士也变为最可爱的人。
家庭、阶级、国际主义
描述二十世纪亚洲战争的影视作品,回应着冷战两大阵营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分野。冷战不仅仅关乎美国和苏联两个霸权的对垒。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有自己的冷战观。冷战对垒,一方面是资本主义通过帝国殖民在世界各地的扩张,为抵制扩张,各民族人民举起反殖民反霸权的大旗,为争取独立自主、掌握自己民族国家命运进行艰苦卓杰斗争。在朝鲜战争问题上,本来学者就少有留意这方面的文化影视作品,冷战结束后,更少有人去分析朝鲜战争的影视和叙述。政治或历史学者对冷战和朝鲜,一般总是注意地缘政治,东北亚安全,外交政策和核扩散问题。但是,冷战是一场文化战,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的斗争,这并不是新闻。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制造者就声称,冷战从始至终是关乎道德正义,宗教信仰的斗争,是一场正义和邪恶之间的较量。而对立一方的话语则把正义邪恶易位。但是道德语言上的僵化生硬,与实际全球地缘政治的激烈较量相匹敌。冷战的确是一场文化信念的激烈交锋文化斗争。一方是以自由为旗号的“自由民主”宗教迷思,以资本主义市场扩张为旨归的世界图景,另一方同样具有世界抱负,坚信为劳动者求解放的社会主义前途。近年来,研究冷战时期文化与政治的学者,被全球化的视角所遮蔽,并不注意地缘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背景,更不重视第三世界去殖民、反霸权的运动。
朝鲜战争首先提出的论题是帝国主义在东亚的霸权。美国是东亚冷战的始作俑者。美国在东亚或称远东的战略是加强巩固在此地的影响和霸主地位。通过经济渗透,投资,建立傀儡政权,这计划要接替老牌英国法国帝国主义,使东亚成为美国的资本市场的安全港,为资本扩张谋求新的乐园和生产基地。自由市场,是冷战自由世界意识形态的题中之意。自由市场是软实力,如何与帝国联姻呢?回答是:自由主义帝国。这个概念来自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家阿里吉(Arrighi关于全球资本扩张的描述)。帝国主义的历史上,资本扩张、市场开拓,是通过国家和资本的神圣同盟联手进行的。在冷战中,这种同盟,被称为军事工业体系(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朝鲜半岛,早在十九世纪末,就是帝国主义国家觊觎、争夺的地域,海外的“自由市场”。美国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力图在韩国立足。开始是以制造韩国内部的分裂。美国参加朝鲜战争,是殖民统治与帝国政策的逻辑结果。
芝加哥大学东亚问题专家布鲁斯.卡明斯(Bruce Cumings)根据历史资料,对美国在韩国的地缘政治,进行过类似的分析。卡明斯是美国学界东亚问题上具有批判锋芒的知识分子。美国入侵伊拉克之时,他毅然著《朝鲜:另一个国家》(North Korea:Another Country)。此书将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相提并论,影射、并直接抨击伊拉克战争。卡明斯指出,朝鲜战争在美国历史学界及大众话语中是个被封尘遗忘、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其根本原因是此战标志美国帝国主义不可一世的狂妄屡屡挫败,连遭重创。与二○○三年的伊拉克不同,朝鲜战争起因于韩国人的一方与另一方开战,实属内战。引用英国一九五○年在任的英国内政部长理查.斯多克斯的话,卡明斯论证,一九四五年由美国单边决定的北纬三八线的分隔,是“导致韩国发生内战的诱因”。斯多克斯这么说:如果是美国的内战,美国人根本无法容忍在北方和南方势利范围之间划一道想象的界限。假设英国代表美国南方的利益进行武力干涉,那么美国人会如何回应,那是毫无疑问的。打这个比方并不离奇。因为美国内战并不仅仅是两个美国群体的人在争斗,而是在两个对立的经济体制的对立,就如在韩国一样。(21)
卡明斯的论证实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在朝鲜“侵略”南韩之前,美国便暴露占领并瓜分统一的韩国的殖民主义行径。而两种经济体系的对立,恰恰是冷战对立的核心内容。冷战中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各方面:扶助拥有特权的统治阶级,资助寡头政权,推行“民主”制度,通过依附经济体系和自由市场进行新的殖民,对土地和农民进行剥夺,等等,卡明斯都一一列述,并指出,“问题是韩国社会,不象美国人想象的那样,具有接纳自由主义体系或民主党的基础。韩国人口中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农民。而少数人却拥有巨大的财富,这些地主豪绅成为韩国民主党的真正社会基础。在殖民时代,几乎所有这些财主们都受惠于殖民统治,损国而肥己,而大多数人却苦难深重。历史的证据再清楚不过了:美国的干涉,代表了韩国最小的集团,并不是尼斯特(Nist)所称的‘最大的一个群体’,从此以后巩固了权势集团”。
《英雄儿女》可透视东亚冷战、国际主义、第三世界反霸的主题。国际主义表明,中国的革命是民众反抗殖民主义、反对霸权的运动,可以延伸至世界革命,形成了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面对南北朝鲜内部危机,美国于一九五○年六月出兵干涉,威胁中国的领土和东北工业基地,同时也扰乱中国解放台湾的计划。但是,中国的参战决定与其说是出于战略考虑,不如说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这场危机为广泛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效应提供了契机。陈兼指出,毛泽东等领导人相信,通过坚决打击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和中国台湾的侵略,中国的新领导团体“可以将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动力,这将有助于巩固中国人民的革命冲力,同时使得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领导权合法化”。(22)中国革命志士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他们不仅准备巩固国家,增强国力,改造社会经济结构,而且还准备将革命的势头推向整个东亚。中国革命不仅是中国的革命,也是世界的革命。在国内,中国革命反抗统治阶级,抗击帝国主义,是民族独立运动。在国际上,中国革命通过斗争获取国家主权,与其他国家的劳动阶级的斗争步调一致,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帝国主义。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正如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Levenson)所言,“是同一个被压迫的阶级,有着共同的命运”。(23)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提出革命者既是爱国者,也是国际主义者,因为不同民族的人民可以建立起一个国际阶级,这个阶级的基础是共同利益和共同努力(24)。革命的成功鼓励了这样一种看法,即中国的革命经验可以传授给其他民族和人民。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反抗国内统治阶级的经验与反抗殖民主义的亚洲其他民族产生共鸣,不仅如此,在挣脱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霸权的枷锁方面,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其他国家人民提供了先例。正是在这一意识形态架构内,我们才认识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才能理解此后中国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在全世界内继续革命,《英雄儿女》对这一理念也有所提及。
《英雄儿女》拍摄于一九六四年,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多年,中国正值“文革”前夕。影片讲述的已不仅是抗美援朝战争本身,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提出世界革命的设想。从五十年代末期到整个“文革”期间,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反殖民运动和独立运动不断增进联合,挑战苏联和美国构成的冷战两极结构。六十年代,反殖民主义、不结盟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毛泽东的第三世界思想对这些浪潮作出了回应。如此看来,美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放入更广阔的地缘政治版图,充当美国参与东南亚事务的急先锋。《英雄儿女》将抗美援朝战争拍摄成一场中朝人民联合抗击帝国主义的斗争,目的是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保家卫国。这部影片亦可视为点缀着国际主义的英雄史诗。
中国革命与国际主义之间的关联,在家庭与阶级的关系中得以证实。影片刻画的不仅是家庭关系,也是这些关系在国外的延展。中国革命是一场反抗国内统治阶级,反抗外来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家庭关系首先承载的是阶级意义。亲情与社会阶级情是个很好的观察角度。王文清是地下革命工作者,而王复标和儿子在一家外国资本家开设的汽车厂当工人。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这个工人家庭打下深深的烙印,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闸北区,街区被毁,他们被迫搬迁。父子两人都是受剥削的工人,他们与外国老板们发生冲突,最终动起手来。另一方面,王文清是一名革命者,担当领导角色,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工人家庭的支持,他将无法抚养女儿。理论上讲,他和劳动阶级同样都是革命阶级。在巴金的小说《团圆》里,虽然团圆的故事发生在朝鲜,但是这一阶级基础却在国内。电影将这一阶级基础作为重点进行强调。王复标的劳动阶级背景和王文清的革命党员资格都被扩展到更大范围,重新塑造。老工人象征着来自国内的武器补给和道义支持。王文清,作为政委,也可以说是主管意识形态的首长,身处战争前线——象征着在国外斗争的革命领袖。
在小说里,家庭关系是以阶级为基础的,而且是国内的,但是电影拍摄凸显出一个强大的国际层面。家庭关系也被延展为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使得两国人民亲如一家。在一个朝鲜家庭,父亲带着一个女儿生活,这家人非常宠爱王芳,把她当作亲生女儿看待。王芳跟自己的朝鲜“姐妹”学习朝鲜民族舞蹈,对那位朝鲜老人则以朝鲜语中的“父亲”相称。在最为动情的一场戏里,朝鲜老父亲和女儿淌着带冰的河水,冒着美军飞机的枪林弹雨,将受伤的王芳送到河对岸。影片反复突出饱受战火蹂躏的大地景象,也是为了表明,朝鲜军队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联合力量将会护卫与中国唇齿相依的朝鲜的河山。中国战士将不惜牺牲生命,保卫朝鲜国土。
家庭关系还被延展为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亲密团结。在这部战争片中,军事行动常被日常生活和后勤场景所替代,包括运输、基础设施维修以及中朝两国之间的人民交往、文艺表演和文化交流。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将家庭关系提升到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高度。如果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目的只是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一己安危,那么就没有理由在这场战争片里重彩描绘文化纽带与交流。如果中国的民族感情排在首位,为何两国之间的友谊、互助、文化联系还会如此显著,如此重要呢?如果我们将《上甘岭》和《英雄儿女》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前者是对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与坚韧的赞扬,将他们的英勇行为与纯粹的爱国主义联系起来,而这种爱国主义的一个源头是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回想一下那首音乐电视般的歌曲片段,一名女战士歌唱祖国,而一群战士们想象着壮阔的祖国山川。另一部影片《铁道卫士》将保卫祖国作为首要关注点,因此影片重点表现有爱国警惕性的主人公们如何挫败美日联合发起的颠覆活动。而在《英雄儿女》一片中,两个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虽然有民族主义的因素,但民族主义体现的正是国际主义视角。
国际主义构想出一个不同文化间的、不同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基于一个想象出来的共同体,全世界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和人民都在其中。国际主义思想体系有别于一般跨国、跨文化关系。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紧密。作为中华帝国的附属国,朝鲜与中国通商贸易,联系甚多。在孙中山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期间,大批朝鲜人参加中国军队,领受军衔,成为中国军队的将士。许多朝鲜人也参加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他们在中国东北立下赫赫战功,战斗表现可敬可畏。在华战斗后,又返回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朝鲜部队约为七万五千至十万人。(25)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朝两军以往的合作经验显然加强了两军高层之间的团队协作,朝鲜指挥官们是中国将帅的同志,亲如手足。历史上的合作可能是国际主义因素的开端,但是合作经验还不足以形成意识形态。
影片聚焦国际主义,表明中朝两国之间在文化与军事上的合作,而这个关系,又通过第三世界国际主义视角呈现出新的意义。五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向苏联一边倒的,但是实干的中国领导人也为工业化寻求与美国建立贸易和外交关系,结果却徒劳无功。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毛泽东和中国领导人们开始将苏联视作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两个超级大国成为两大霸权,他们处心积虑,想要以南方和东方的新建立国家为代价,换取对全世界的占领。针对两极结构,革命给出的有力回应是,重申民族独立,经济上自力更生,进行区域不结盟运动。这一回应也具有阶级意义,它敦促全世界的被压迫阶级继续革命,反抗霸权。
第三世界的观点勾画出一幅阶级分析的世界地图。第一世界由美国和西欧工业化国家组成,是特权统治阶级。苏联和东欧,作为次一级的世界阶级结构,组成了第二世界。贫穷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其中包括工人阶级、农民和全世界的贫苦大众、弱势群体。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发动起针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反抗斗争。作为中国的自然盟友,第三世界也是中国实施的大规模对外援助的受惠者,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投入巨大,往往与本国的贫穷境况和薄弱的国力很不相称。尽管第三世界国家也对中国作出回馈,在一九七一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投了中国的赞成票,但是国际联盟的理想已经超越了国家利益和权力的分享。将发展中国家紧紧联系起来的根本因素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这些因素以全世界无产阶级大众的紧密团结为基础。(26)
第三世界的亲密关系是以不同社会和不同人民之间的纽带为基础的。文化交流着重强调将“人民”这一大众群体作为一个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文艺作品和电影将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被欺压阶级,同时又树立起万众一心的反抗全体制的趋势。电影《英雄儿女》正符合这一国际团结的框架。说到社会主义者的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列文森指出“人民”——他们可能来自第三世界,也可能来自第一世界;“可以既是民族主义者,同时又是国际主义者”。由于国际主义(列文森的措辞是革命或共产主义式的世界主义)的基础理念强调由不同国家的人民构成的被压迫阶级,因此,国际主义“可以与民族主义相辅相成,而不会削弱民族主义”。这是因为各国人民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目标。在有限的疆域内,一个国家的人民组成了这个国家。在国内,被压迫的人民作为革命阶级,以自己的广义民族身份和对国家主权的所有权,创造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国家。在国外,全世界被压迫阶级的人民,基于共同的目标,成为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如果在一个国家内部,某一阶级宣称是国家主宰,然而实质却为帝国主义效力,鱼肉人民做帝国主义的走狗,那么尽管这个阶级统治着这个国家,但是它不配获得民族主义的称号,因为它并没有代表人民的志愿。
列文森将人民理解为民族团结和国际团结的主体,这是根据毛泽东的第三世界理论得来的,是仿效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国民人民思想,(27)但这并不表明列文森同情第三世界主义。第三世界主义可以被称为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它结合了深远的国际团结关系,这些关系富含民族身份与文化身份,有历史传统赋予的,也有自创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使得对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资产的评价得以从国家和国际两个视角进行,从而将视角转为国内的和国外的、本地的和世界的。民族文化不是作为遗产和独有财产被精心守护起来,而是成为其他国家共同享有的开放性公共资产。
强调对文化遗产的共同享有与对现实主义的一种解读密不可分,这一解读是不折不扣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按照列文森的理解,现实主义也是由阶级阶层来定义的。现实主义关乎“现实生活,主流生活,与故步自封孤芳自赏的精英们无关”。在探讨中西跨文化翻译问题时,列文森指出,中国对西方文化著作的翻译也遵循这样的阶级意识,并且偏爱欧洲国家普通大众反抗他们古老贵族政权的故事。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又强化了适合大众的风格。大众化的民族风格也是国际主义的、开放的,并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真实的语言来自日常生活,是从人们生活的世界和人民或大众的风格继承下来的,从字面意思讲,老百姓就是“百家的姓氏”。由于独特的国家风格是每个国家自己创造出的文化成就,因此一种自创的国家风格可以与另一种独特的风格交流融合,这一原理的基础在于,由不同人民创造的文化成就可以互换。一个人能够理解意大利人民或英国人民,虽然或正是因为他们自己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化,如中国人创造出中国文化。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结合,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文化背景里的强音,两种主义的结合很好地解释了影片《英雄儿女》对家庭关系的突出强调。家庭关系就像是一个隐喻,将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联结起来——在文化交流与非军事合作方面,比喻成一个革命大家庭。例如,王芳是一名跨文化的国际文艺工作者。她擅长表演中国的通俗艺术大鼓书(中国河南省的一种以鼓点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但是她的第一次演出是在中朝两军庆功会上,表演的是优雅的朝鲜传统长鼓舞,她的长鼓舞是跟朝鲜姐妹学的。王芳对这两种流行的民族艺术形式的表演,暗示了普通百姓可以共享文化。随着镜头在她的表演和中朝观众之间的切换,表演者们到底是朝鲜人还是中国人,难以辨别。抗美援朝战争的口号是“保家卫国”,这与“抗美援朝”联系密切。文艺工作者们以宣传式的语言来歌唱勇士,勇士们为朝鲜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抛洒热血为保朝鲜江山长青,繁荣昌盛。
总之,在冷战的大环境下,带着毛泽东的军事浪漫主义色彩,影片《英雄儿女》将艺术与宣传带回军旅生活,在对英雄主义的普及宣传活动中,将精神政治改编成戏剧传达出来。在“文革”前夕,这种精神上纯净化的军旅生活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楷模。影片不是简单地歌颂勇气和战斗精神,而是将一种英勇的主观意识和一个道德角色以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这个主观意识同时具备民族性和国际性,促进以第三世界国际主义为基础的文化交流。
(本文经作者本人校正)
①《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二卷,第512页。
②政治理论家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主张,欧洲国家的构建是在君主发动战争的需求推动下实现的。详见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第110页。Francis Fukuyama(弗朗西斯·福山).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11.
③沙蒙、林彬:《上甘岭》,1965.
④武兆堤:《英雄儿女》,1964.
⑤⑥孟犁野:《新写实主义英雄史诗》,《当代电影》2002年第5期,第52页。
⑦方荧:《铁道卫士》,1960.
⑧Zhang Shuguang(张曙光).Mao's Military Romanticism:China and the Korean War,1950-1953.Lawrence Kansas: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1995,p.1-11.
⑨巴金:《团圆》,《英雄的故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⑩吴荣彬、文仕江:《从1978年前后战争片看电影声音创作差异》,《电影文学》2011年第6期,第121页。
(11)Mao Zedong.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s.Ⅲ.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7,p.70.
(12)《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二卷,第196页。
(13)Mao,Zedong.Selected Words of Mao Tsetung.Vols.Ⅱ.Beij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7,p.143-144.
(14)(15)(16)Schumann,Franz(弗兰茨·舒曼).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2nd Edition,enlarged.Berkeley and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521、521、526-527.
(17)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8)Schwartz,Benjamin(本杰明·史华慈).China and Other Matter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74.
(19)(20)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第26、24-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1)North Korea:Another Country,p.193-194.
(22)Chen Jian(陈兼),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Chapel Hill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p.87.
(23)Levenson,Joseph R(约瑟夫·R.列文森).Revolution and Cosmopolitanism:The Western Stage and the Chinese Stages.Berkeley and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25.
(24)《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二卷,第196页。
(25)Cummings,Bruce(布鲁斯·卡明斯).North Korea's Place.New York and London:The New Press,2004,p.241.
(26)Zhu Tianbiao(朱天飚)."Nationalism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China Review 1(Fall 2007),p.1-27.
(27)Levenson,Joseph R(约瑟夫·R.列文森).Revolution and Cosmopolitanism:The Western Stage and the Chinese Stages.Berkeley and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其实刚刚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还是被男主萌萌的幽默所吸引,也就是无心,在他遇到月牙开始,一连串啼笑皆非的事,却也透着人生暖暖的情谊。《无心法师》将捉妖、情感、惊悚、悬疑等诸多元素相糅,在剧作结构上细心思量,剧情悬念与笑点兼具,很吸引人也很招人喜欢。就是只有20集,感觉不够看啊。很喜欢韩东君,挺帅的,也很喜欢陈瑶,给人很清秀的感觉,挺喜欢的。最近这几年网剧发展的很不错,继续加油!!!
其实刚刚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还是被男主萌萌的幽默所吸引,也就是无心,在他遇到月牙开始,一连串啼笑皆非的事,却也透着人生暖暖的情谊。《无心法师》将捉妖、情感、惊悚、悬疑等诸多元素相糅,在剧作结构上细心思量,剧情悬念与笑点兼具,很吸引人也很招人喜欢。就是只有20集,感觉不够看啊。很喜欢韩东君,挺帅的,也很喜欢陈瑶,给人很清秀的感觉,挺喜欢的。最近这几年网剧发展的很不错,继续加油!!!
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
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家长小孩一起观看,画面制作很美观,故事情节的很有意思。
给体育盛事和银行抢劫开了个头,现实与故事结合,很有现实感。
巨大磅秤的银行金库也是很有创意。
但是,说服力太差。
一,男女主cp感太差了,女主年轻十岁还可以对戏。
二,叛徒往下潜水,男女主往上爬行,居然都能够离开这个精巧的金库。
三,金库通风管居然可以爬到办公区。对了,通水的哦。。。。。真是精巧的设计。
四,五百磅的气体
给体育盛事和银行抢劫开了个头,现实与故事结合,很有现实感。
巨大磅秤的银行金库也是很有创意。
但是,说服力太差。
一,男女主cp感太差了,女主年轻十岁还可以对戏。
二,叛徒往下潜水,男女主往上爬行,居然都能够离开这个精巧的金库。
三,金库通风管居然可以爬到办公区。对了,通水的哦。。。。。真是精巧的设计。
四,五百磅的气体怎么运到称的底部的不知道,直接就送到底了。特么底下直接影响了上面,在下面疯狂操作不好吗?
五,精确到收音机重量的称,跳一下不香吗?撑一下不香吗?
六,磅秤如何精确计算里面的人数灌满的?还中途跑了一个。又如何灌满即排水的?意义是什么?
七,保安是否强行等到完全排干了水再进去?这么爱干净的吗?
配乐响起,美国往事经典台词出来了,不管是致敬还是恶搞。反正很喜欢的。这就如同剧透一样,这个女人不是好人。
靓坤的终结者是湾仔枪神,而它的终结者是个开头的女人,她爹死了,不得不说,这不是许冠文演得大军阀的剧情吗。向经典电影致敬,这也是电影人经常运用的手法。比如,姜文在《一步之遥》里面,就向《教父》《唐吉诃德》《情人》《工厂大门》《红磨坊》《月球旅行记》《低俗小说》等一大堆电影致敬。
配乐响起,美国往事经典台词出来了,不管是致敬还是恶搞。反正很喜欢的。这就如同剧透一样,这个女人不是好人。
靓坤的终结者是湾仔枪神,而它的终结者是个开头的女人,她爹死了,不得不说,这不是许冠文演得大军阀的剧情吗。向经典电影致敬,这也是电影人经常运用的手法。比如,姜文在《一步之遥》里面,就向《教父》《唐吉诃德》《情人》《工厂大门》《红磨坊》《月球旅行记》《低俗小说》等一大堆电影致敬。被后来者致敬的越多,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这部作品的经典程度有多高。有十部电影,就曾被一百部以上的电影致敬过,更夸张的,第一名被五百多部电影致敬过,这何等概念啊!OMG!
网大,或者更准确,正规的说法,是网络电影,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最初是以打题材与审查擦边球这招,来行走江湖的,这跟网络小说,是差不多的“出身”,先以重口味来吸引一般人眼球,“大闹一场”后,相关的尺度肯定被收紧,这是连最瞎的瞎子都能测算出来的“命数”。
然后就开始“卖惨”,网大,以及网文改编的网大不是拍不好,只是不让那么
网大,或者更准确,正规的说法,是网络电影,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最初是以打题材与审查擦边球这招,来行走江湖的,这跟网络小说,是差不多的“出身”,先以重口味来吸引一般人眼球,“大闹一场”后,相关的尺度肯定被收紧,这是连最瞎的瞎子都能测算出来的“命数”。
然后就开始“卖惨”,网大,以及网文改编的网大不是拍不好,只是不让那么拍……
但问题是,就算是百无禁忌的B级片,也不光是卖弄情色与暴力,那只是外界对B级片的误解,与天真的想象,因为虽然像卡梅隆这样的天才,最初时也拍过《食人鱼2》,还没有主控权,但他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之王”,靠的可是第一部《终结者》那样,以小搏大,无比精巧的剧本,更重要的是,就算第二部预算暴涨,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不会为了追求没用的场面,像再后来别人“跟风”继续拍的《终结者》续集那样,花重金营造未来世界场景,甚至反复穿越,多重平行世界,把观众和主创的脑子都搞乱,却没有多少意趣。
而像卡神这样的“头部”,或者说是什么“S级”导演,B级片只是用来练手,而不是像一般想象中,是B级片培养了他,话说到底,是他得具备从B级升级到A级的能力。但这同样不意味着,当一个编导在B级片领域,混得风生水起,TA就有了升级上位的“资本”,因为还有一种很大的可能,就是这位导演天生就只适合拍B级片。
而上述这一段,把B级片一词,替换成网大,应该也不会有任何的违和。
21日先上线的《断金》,跟眼下绝大部分当代犯罪动作片一样,把罪案本身“出口转内销”,去东南亚转了一圈,再回来,好象这么一操作,就会凭空多了自由发挥的机会,但实际上这种思维,跟B级片是一样的,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只图眼前所谓一时又虚幻的“自由”。
《断金》一开始,之前在《我不是药神》里向警察质问“你能保证这辈子不生病吗”的老奶奶,这回跟过去的范冰冰一样,由于气场太强大,便改变了“性别”,在道上被称为“侯爷”,她的绝招是“徒手”开枪,当然只是个把戏,很快用特效与慢镜揭了底,其实背后有很多手下在替她老人家远距离开枪。
而吴樾扮演的弟弟牵涉其中,扮猪吃老虎,一系列“骚操作”,使得他整个脱逃与整容的计划,完美到让人难以置信,而且整个过程,影片用几分钟就全部交待完了,与之相比,《谍影重重》里的伯恩就算不失忆,也是太过“呆萌”了。
但当吴樾在接下来的戏份中,主要扮演大哥时,整个故事的走向就马上诡异起来了……也说是说,这既不像成龙在《双龙会》里,一文一武,大玩反差,也不像吴宇森在《变脸》中,将原本的科幻故事,简化成正邪逆转对峙,吴樾的《断金》是将孪生与变脸的元素,混为了一谈。
首先请允许提一个问题先,弟弟在策划这个整容计划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他哥哥接下来的反应?如果考虑过,那装死,整容,“隐居”的计划,本身就是不成立的……那《断金》这部电影,为什么还要拍呢?
不知道《战狼》的编剧刘毅老师,对此会有什么反应呢?
除非弟弟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哥哥,或者以为他早就死了,整容后却没想到哥压根没死,或者当年哥哥和弟弟一样,是在装死,感觉这哥俩都有装死综合症……又或者,这真的是弟弟计划中的一环,那就是把自己犯的事儿,捅的篓子,都扣到哥哥的头上,还得让人怎么都不相信哥哥有那么一个同卵双胞弟弟。
这样子的话,这对兄弟俩接下来的人生“剧本”完全是另一种写法,而不是哥俩看起来都急着救对方,但实际上弟弟从一开始就不需要这么做,更何况一开始哥哥,还有那个女警都那么简单的被警方抓住,但之后又同样简单的自救脱逃……那被捕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多两场枪战和动作戏吗?
老实说,这么设置剧情的话,用再多的电脑特效来表现追车时车内的打斗,都是无用功。更不用说,最后那个侯爷突然像绿魔一样,踩着飞行器逃跑,又被打了下来,这样的结局与动作设计,除非《断金》走的是纯粹的动作喜剧路线,才适合。
真的太喜欢这部剧了,第三季实在不忍心把它看完,大爱Casey啊啊啊啊,真的太帅了。Sam有的困惑其实是很多年轻人都会有的困惑,从中受益不少。妈妈的爱总是很伟大,总能无限的给予给这个家庭,爸妈二人的感情最终和解是非常令我高兴的,最后一季看的真的很感动。看到Casey最后跟izzie在一起真的是好喜欢她俩啊。最后的勇敢爱真的是爱了。
真的太喜欢这部剧了,第三季实在不忍心把它看完,大爱Casey啊啊啊啊,真的太帅了。Sam有的困惑其实是很多年轻人都会有的困惑,从中受益不少。妈妈的爱总是很伟大,总能无限的给予给这个家庭,爸妈二人的感情最终和解是非常令我高兴的,最后一季看的真的很感动。看到Casey最后跟izzie在一起真的是好喜欢她俩啊。最后的勇敢爱真的是爱了。
冒着中雪,慕名去看了《完美陌生人》中国版。总体感受是超出预期的。
相对于原作(2016意大利版)场景的封闭性(封闭在一个房子里)和话题的单一性(所有的秘密都是两性关系),《来电狂响》的中国化改编可以说令人惊喜:
不仅有7位主角在房子里展开主线剧情,更有天南地北若干看似毫无关联的小人物一步步深入秘密中心,最终串联成一张完整的关系网, 冒着中雪,慕名去看了《完美陌生人》中国版。总体感受是超出预期的。 相对于原作(2016意大利版)场景的封闭性(封闭在一个房子里)和话题的单一性(所有的秘密都是两性关系),《来电狂响》的中国化改编可以说令人惊喜: 不仅有7位主角在房子里展开主线剧情,更有天南地北若干看似毫无关联的小人物一步步深入秘密中心,最终串联成一张完整的关系网,支线各自饱满而相互交错,这是其一; 其二,不局限于个人道德作风问题,而是通过多元的社会矛盾(职场性侵、婆媳关系等)和时代特征(网红直播、外卖迟到等),探讨了小人物在大环境下的无奈与无力。 以上两点,足以看出编剧/导演的功力和用心。单凭第二点,电影所展现出来的格局和人文关怀,就足以让它“超越原版”——至少对中国人来说,是更有共鸣的。 当然,中国版也不是完美的。比如,支线人物轮番出场,常让人有突兀之感,剧情不免有些散乱;临近结尾的大段鸡汤,结尾的MV画面,硬生生把画风拗成了公益广告片。 个人猜测,后者可能是审查的锅;前者也情有可原,毕竟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能把故事都说圆就不错了,还要兼顾起承转合行云流水,是太难了。 所以,也正因为咱们的中国特色,《来电狂响》离“神作”还差了点意思。 剧情就不展开说了。只是,有一点我很在意: 戴戴(代乐乐)为什么要去隆胸? 之所以会纠结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发现,在这7位主角(3对CP,1位女性)中,戴戴是非常特殊的一个。 特殊在什么地方呢?(以下有轻微剧透) 其一,戴戴是唯一一个上帝视角,从头到尾都非常冷静。别人有问题,她能冷眼旁观给出专业分析;火烧到她自己身上,她也没有失态,而是表现得早已看透一切,继续冷眼旁观。 其二,戴戴被公开的3个秘密(要去隆胸,在女儿房间装了摄像头,已经离婚),相对于其他人来说,简直干净得不能再干净。 其三,游戏结束时,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已经交代清楚,剧情已经被补充得非常完整,只有戴戴还是一个谜。没人知道她为什么离婚,为什么离婚了还要去隆胸。 这不是很奇怪吗?我无法不怀疑这是编剧/导演刻意的留白。 而且,戴戴和她老公文伯(田雨)的关系,也是大家当中最平淡的。没有第三者来电,没有猜忌,没有爆发,有的只是隐忍不发、话说一半和不了了之。 是因为不爱了吗?不一定。知道戴戴要去隆胸之后,文伯明显内心有波动,还要躲起来克制情绪。戴戴反问他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也是不死心。但他这时候又假装不关心了。 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原本恩爱的夫妻走到了这一步呢? 又是因为什么,明明都还有感情却无法回头了呢? 电影里没有回答。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夫妻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也不吵架,也没有第三者,过着过着就过不下去了,就离了。 别人看他们是羡慕,他们自己是麻木。离了还能住在一起,假装恩爱,无非是还没有勇气做回自己,不想失了体面。 比起第三者、婆婆、买房……各种外力导致的离婚,这种缘分尽了似的离婚,才是让人最无力,也最不甘心的吧。不然,戴戴最终离开的时候,文伯又为什么不舍呢? 热闹的social背后,人人心里都有说不出的苦。有感情的最终分开了,有问题的反而和好了。人生总是这样。 就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吧。反正,到最后都会后悔的。也没有什么是永远的。
高开低走,明显看出删减不连贯的地方。不过婕修还是很好嗑的,除去现实因素,文学作品中的姐狗简直太好嗑了好吗!开头进展是快了点,之后就越来越好嗑啊,怎么会有人get不到呢。彭彭的脸看起来很好捏的样子,宋修勾
高开低走,明显看出删减不连贯的地方。不过婕修还是很好嗑的,除去现实因素,文学作品中的姐狗简直太好嗑了好吗!开头进展是快了点,之后就越来越好嗑啊,怎么会有人get不到呢。彭彭的脸看起来很好捏的样子,宋修勾
好像是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国内系列破案剧了,案发系列数起来还是2看的比较多,1看过的不多,但是印象中和2一样都是两个队长各一个案子的,片尾曲一直都没换,也一直都很喜欢
1的内容记不太清了还,但是眼镜队长我很喜欢,觉得长的还挺好看的(??ω??)??
好像是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国内系列破案剧了,案发系列数起来还是2看的比较多,1看过的不多,但是印象中和2一样都是两个队长各一个案子的,片尾曲一直都没换,也一直都很喜欢
1的内容记不太清了还,但是眼镜队长我很喜欢,觉得长的还挺好看的(??ω??)??
(写在前面的话:由于笔者对《悲惨世界》的了解来源于2007年的日本动画片《悲惨世 (写在前面的话:由于笔者对《悲惨世界》的了解来源于2007年的日本动画片《悲惨世界:少女珂赛特》,并未研读过原著小说,因此本文涉及的原作情节或与小说有一定出入,请各位多多指正。) 本剧为2019年富士电视台开台60周年特别企划,改编自法国作家雨果的世界名著《悲惨世界》,舞台改成了日本的平成时代。精妙的本土化改编,是一次有趣的原著解读。下文将从不同的角色出发,对主角马场纯的一生的遭遇进行情节回顾和本质探讨: 距离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还有7天。 对于刚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们来说,大学的开学典礼也意味着他们成年新生活的开始。 新生活的到来,总是让人兴奋又激动的,但同时伴随的,还有一些敏感又尴尬的状况会发生—— 必须出席的新生见面会,学长学姐一言不合就开始灌酒玩游戏 距离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还有7天。 对于刚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们来说,大学的开学典礼也意味着他们成年新生活的开始。 新生活的到来,总是让人兴奋又激动的,但同时伴随的,还有一些敏感又尴尬的状况会发生—— 必须出席的新生见面会,学长学姐一言不合就开始灌酒玩游戏 看的是108分钟完整版,内容涉及到性,但未至于沦为个别人口中的低俗情色电影。看完之后和电影简介的个别观点、理解有点出入,甚至觉得电影简介在个别观点上有误导。 电影故事结构还算清晰,每个引子和内容、角色都有一一对应,故事的叙述还是相对顺畅,小敏(阿Sa)和阿权(吴浩康)的夫妻关系,小敏对父亲和后妈还有生活的态度都有循序渐进的描写,反而是小敏和嘉豪(吴慷仁)的关系描写有点突兀,忽然从 看的是108分钟完整版,内容涉及到性,但未至于沦为个别人口中的低俗情色电影。看完之后和电影简介的个别观点、理解有点出入,甚至觉得电影简介在个别观点上有误导。 电影故事结构还算清晰,每个引子和内容、角色都有一一对应,故事的叙述还是相对顺畅,小敏(阿Sa)和阿权(吴浩康)的夫妻关系,小敏对父亲和后妈还有生活的态度都有循序渐进的描写,反而是小敏和嘉豪(吴慷仁)的关系描写有点突兀,忽然从好好说话就变成了做羞羞的事。 演员、演技方面,阿SA演同类角色的演技有没进步,就交由看过《雏妓》的朋友们点评了,对于我来说她的戏路算是有突破,因为我对她记忆还是停留在《我老婆未够秤》、《下一站·天后》、《新警察故事》里面的阳光小妹形象,近年她有份的电影我就只看过《枪王之王》。而吴慷仁这位演员对于我来说挺新鲜,表演自然,角色帅气中带点痞子的味道,再搭配海归厨师这个身份,我身为一个男生都有点招架不住。 这部电影还是有正能量的,面对婚姻、事业、家庭全军覆没的窘况,小敏还是找到方法去开解、释放自己,最后重新审视自己和父亲、后母的关系,也把茶餐厅光荣结业放下了担子,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像小敏这样被婚姻、事业等几方压迫的角色其实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一念无明》的阿东(余文乐),最后她还能重新出发算是好结局了。 像《非分熟女》、《一念无明》、《人间喜剧》、《起势摇滚》这些类型的港产的小资电影,里面可能有引人深思的主题、励志的故事、搞笑不失内涵的对白,个人是挺喜欢。 2021.追虎擒龙 5.5 王晶导 犯罪 廉政公署驯服跛豪和吕乐 因为坚持才会有希望 人人被命运裹挟无可奈何 内心戏饱满动作戏过瘾 服化道到位街景逼真还原 郑则仕的猪油仔入木三分 王晶把雷洛跛豪的故事拍了N次,这次最不商业,所以分数低,但同时也最有野心,直接影射今天的利益集团,而且饱含了对香港与中国未来的双重思考。 2021.追虎擒龙 5.5 王晶导 犯罪 廉政公署驯服跛豪和吕乐 因为坚持才会有希望 人人被命运裹挟无可奈何 内心戏饱满动作戏过瘾 服化道到位街景逼真还原 郑则仕的猪油仔入木三分 王晶把雷洛跛豪的故事拍了N次,这次最不商业,所以分数低,但同时也最有野心,直接影射今天的利益集团,而且饱含了对香港与中国未来的双重思考。 影片的基点是,贪腐集团维护了社会安定带来了繁荣发展,人人有工做有饭吃,社会欣欣向荣,这里的影射意味不能更强。是权钱交易的潜规则建立了秩序,因为人类社会一直都依靠利益运转,人人求利就必须分成三六九等,所谓的平等其实古今中外都不存在。然而,时代会发展,既得利益者一定会抗拒改变,所以他们一定会盛极而衰,注定了要被淘汰。 香港的问题出在哪里?在于利益集团不断推高房价,让普通百姓看不到未来的希望,酿成了广泛的社会不满。而当中央政府着手解决问题,这些集团又抗拒监管,煽动民变。影片中徐乐让警察怠工,造成社会混乱,明摆着就是影射香港这几年的乱。那么如何把这些利益集团连根拔起?影片也给出了提示,就是打破他们的攻守同盟,挑动他们内乱。 中国的问题更复杂。资本家在全世界搞全球化不择手段牟利,但是在中国踢到了铁板,所以这两年冲突不断。今天西方世界的舆论和政府都操纵在他们手里,全球顶尖的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都操纵在他们手里,所以无论软的硬的他们都不怕,而且还在利用今天的疫情抢占道德制高点。最可怕是到处都有官商勾结的庞大的贪腐集团,就好比影片中的香港,连政府的机体都已经被贪腐深度地毒害侵染。如果连自己人都不能相信,我们还能拿什么跟他们玩? 王晶的意思是成立一个独立的干净的部门,就像香港的廉政公署。然后中央要对这个部门大力支持大肆宣传,赢得广泛的民意支持,就像影片中的舆论战。最后还必须授权,要给这个部门尚方宝剑,让它有能力清除机体内部的毒瘤。说白了,就是要充分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今天全世界的人民都被资本欺压甚至形成了习惯,所以我们应该把全世界的人民都团结起来。 这条路没有错,但是在规则和制度上需要有设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通过民间的方式来运作。 首先是规则透明开放监管,一切规则的制定修改都由大家讨论决定,这相当于是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它变成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平台。然后我们的管理员,更多是通过私下沟通和舆论引导来带方向,实现隐形控制。 其次是等级制,也就是对大家的公益奉献决定了每个人的等级,而这个等级直接和利益挂钩。说白了就是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社会治理,惩恶扬善。我们可以让十个人抢一把椅子,只有排名在前十分之一的人可以得到获利机会,谁想获利就多做公益奉献。至于获利渠道,我针对线下社区设计了四大类几十个项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交流。 第三是服务能力,要能够为所有用户提供独家的定制化服务,更重要的是服务可以只给一半,谁感兴趣就得给管理员出钱出力做贡献。这方面我给几万部电影做了70字的标签,支持关键词检索,真正目的是从电影检索延伸到所有互联网内容的检索。因为人人离不开网上的内容,谁能提供更好的检索服务,就占据了未来的制高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专栏。 最后一条最关键,就是这个平台可以管理所有人的行为,控制力太强,所以它的启动必须得到官方的授权。目前我只得到了默许,他们也在看我能不能做得起来。所以我的态度就是暂时按兵不动,不给我授权就不启动。没有尚方宝剑,我就不可能把它真正的威力释放出来。所以兄弟们目前只能提前占位,顺便挣点小钱。 其实每个草民都在挣扎求生,却常常被环境裹挟无能为力。那么什么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复杂纷乱的世界? 我的建议是八个字:希望诚实,相信报应。希望任何事件的当事人说的都是真话,相信他们会为自己的一切言行承担后果。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表态,我自己就曾经被多次禁言。既不想被禁言,又想要坚持良知,我们唯一能表达的就是,希望他们没有撒谎。这是从正面和善意的角度看问题,但同时又清楚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反对一切谎言和欺骗。 而相信报应的真正含义是,所有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谁也别往上面甩锅。因为任何系统都难免会出错,我们可以不断优化,但是不能把系统推倒重来,所以最重要的是一切错误都得有人承担。只有下面人人担责,才能让上面掌舵的人免责,千错万错都是底下的错,掌舵的人永远没错。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系统的良性运转,才能促进系统的主动纠错。 这种态度最有建设性,不仅能帮我们安身立命,还能成为我们的进身之阶。因为只要我们表了这个态,就意味着我们肯承担责任,能维护掌舵者的利益,所以我们就是他的可用之人。无论你在任何企业机构或者社会组织里,这种态度对你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往深点说,每当你公开表达这种态度,就是公开宣扬要让掌舵者免责,这就等于是维护掌舵者的利益。你在网上得到再多的赞,都只是你的个人利益,但是发表这种观点得到的每一个赞,都是你给掌舵者做出的贡献。我在做的系统,就是要对每个人给掌舵者的贡献量化评估,永久备案。希望以后全世界无论谁想得到利益,都可以给我们的掌舵者做贡献来换。 我相信,旧的秩序一定会被新的秩序取代。旧的秩序是权钱交易,新的秩序就是公益奉献。 下面梳理一下关于权贵如何垮台的电影。以下内容来自于我给几万部电影做的标签,查豆瓣短评用70个字概括一部电影的优点,相当于豆瓣的浓缩版。 1997.摇尾狗 8.1 巴瑞·莱文森导 黑幽 柏林评审团 影射克林顿性丑闻 阴谋论的集大成 幕僚都是狗摇着总统这条尾巴 把政治传媒电影商业讽刺个遍 展示了如何通过景观媒介控制人心 2007.棺材200 7.3 政治 即将分崩离析的社会人人自危 强权社会的腐败失衡源于自身的以暴制暴 痛入骨髓的荒诞寓言 苏联解体的深层隐喻 极端变态恶趣味至极 人物丰满立体 2009.囚室211 8.0 西班牙 讽刺官僚腐败的力作 人性在夹缝中的挣扎和抗争 体制不讲诚信才是真正的暴徒 政治之下谁都是棋子 映射的现实似曾相识 节奏紧凑剧情抓人 画面叙事风格犀利 2009.金钱帝国 6.5 王晶编导 犯罪 跛豪的改写版 廉政公署成立的自传 每一点进步都经历了撕心裂肺的阵痛 很真实很震撼 折射了内地转型期的现状 2012.套利交易 6.9 犯罪 揭开亿万富翁焦头烂额的人生 雄辩之下满是谎言 帮所有人保住饭碗却被所有人抛弃 没有一个好人批判的够狠 金融都是骗局 环环相扣心理战精彩 权贵们更会掩饰和欺骗 2013.较量 8.3 悬疑犯罪家庭人性 误杀瞒天记的最初母版 恶警催生刁民电影刺激灵感蚂蚁扳倒大象 细节设置更合理生活感更强 平静中突然迸发的激烈 以小博大的典范 2013.大西洋帝国 第四季 9.3 政府是最大的黑社会 根子里的腐败促成了虚假罪恶的繁荣 血淋淋的世界充满希望与背叛 帮派才是底层致富的唯一途径 叵测与宿命交织满是无力 2015.聚焦 8.8 人性犯罪传记 奥斯卡影片 调查天主教性侵丑闻的攻坚过程 凌厉割喉的步步求证 极度冷静克制于无声处听惊雷 教会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 抽丝剥茧丝丝入扣群戏精彩 2017.王者 7.7 政治犯罪人性 极尽所能描写检察官们荒淫无度腐败丑恶的黑历史 囤集各方黑幕操纵舆论下狠手除掉异己 要做主人的主人 色彩人物隐喻都非常大胆 镜头语言转场非常棒 郑雨盛好帅 2017.亿万 第二季 9.3 检察官和金融大鳄的较量 都有各自的欲望挣扎善心 赌上一切就为扳倒对方 口口声声公平正义背后全是霸权私欲 尔虞我诈环环相扣高潮迭起 2019.黑水 8.5 真实改 一己之力扳倒黑心巨头 在现行法律下斗智斗勇促成制定新的标准 斗争者的心灵状态史 冷峻直接揭示令人惊骇的真相 对中国大陆的现实警醒意义 2020.毒枭:墨西哥 第二季 9.0 世界总能比你想的还黑 好人坏人都注定无法取胜 富可敌国也只是当权者的棋子 赢家是腐败到顶的墨西哥政府 黑美国很绝 拍出了电影级的质感
今生·传武
她穿着清丽的粉裙,腕上笼着一对银镯,半低着粉颈,将自己悄悄绣的荷包递到心上人的眼前。
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她懵懂地像个孩子——羞涩腼腆,却又丝毫不去掩饰。一旦爱上了,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
可惜,世上总是有这般的错过——他爱的人不是她。
也许,爱,也是有先后的。他在她之前,已经深深地将另一个女子放在心里。原
今生·传武
她穿着清丽的粉裙,腕上笼着一对银镯,半低着粉颈,将自己悄悄绣的荷包递到心上人的眼前。
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她懵懂地像个孩子——羞涩腼腆,却又丝毫不去掩饰。一旦爱上了,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
可惜,世上总是有这般的错过——他爱的人不是她。
也许,爱,也是有先后的。他在她之前,已经深深地将另一个女子放在心里。原就没有多余的位置留给她,哪怕她对他有千般爱万般好,他却也丝毫不放在心上。她的柔情,他不愿接受,也不愿去解读;哪怕有一天,他读懂了,却也接受不起。
这一生,从故事的开头,他们便注定了要彼此错过……
没有爱,最终却也成了婚。只是,他们的婚姻,缘于一场交易。使他对她,不仅没有好感,更凭添了厌恶。
他是如此的决绝,用绝食来抗争这个他不情愿的秦晋之好。千回百转后,他还是不能和自己深爱的女子在一起——他们的爱之间,有着太多的伤痛与阻隔。最终,他还是遵从父母之命,与他那个注定辜负的女子拜了天地,结了姻缘。
她这次披上了鲜红的嫁衣,蒙了绣着鸳鸯与连理枝的红盖头,以为这就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被幸福淹没的她,未曾留意到丈夫的异样。他在新婚之夜,带着他心上的人远走他乡,逃离了自由的枷锁,也逃离了她。
从此,海阔天空,一切与她无关。
她顶着朱家媳妇的名号,却在新婚的第二天成为了弃妇。梦醒了,她的世界也就此崩溃。于是,她变得疯疯傻傻,将自己与现实隔绝起来。他会回来的,他一定会回来的……她不断在心中默念着、麻醉着自己。她似乎是忘记了什么,但她始终记得她是他的妻,是朱家的二儿媳妇。对她来说,这已足够。
时光荏苒,人事几番变更。她与父母分开,生死不知。至此,她再没有退路。即便有诸般委屈,也无娘家可诉。离开朱家,她便无家可归。而那个抛弃过他的丈夫也回到了家。嫁为人妇后,她实现了一切身为媳妇应承担的义务,在朱家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任劳任怨;在丈夫身边,却从未得到一个妻子应得的一切。他把一生的爱与坚守给了另一个女子,半点没有余下给她。哪怕是暖语几句来哄骗她,他也不曾有过。
在离别的日子里,她不知他如何险中求生,不知他如何与他深爱的女子无奈诀别,不知他如何获救从戎、驰骋疆场;而他也不知她如何形单影只在烛光中盼望天明,不知她心底的凄婉忧伤随着多少的泪与痛滴下,不知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着他回家……
戎马倥惚的他,再次见到了他明媒正娶的妻,四目相投,也只能尴尬收场。他,仍旧不爱她。对于她的痴心一片,他依然承担不起。她的痴情与等待,此生他已然是无力偿还。见,还不若不见。
她的热情,在这一次次的失望后,终于磨灭得消失殆尽。她把她对他的爱,埋到了心里面更深的角落——一个不会被轻易触碰到、不会让她疼痛入骨的地方。她决定只做他的妻,一个彻头彻尾、名副其实的名义上的妻,仅此而已,却也别无他法。
直到后来,他与另一个女子的爱终于彻底的击溃了她的坚持,她只能绝望地选择退出。让他心愿得偿,迎娶他的心中挚爱。岁月被时光淘洗,她不再是那个一心追逐爱情的少女了;她的爱不再求回报,只要他能比她幸福,便已足够。
她离开了他,嫁了一个恋慕她多年的男子。她平生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她曾沉浸在生活的甜蜜中。爱情本就是施爱与被爱的共同体。她爱他,爱了这么多年,从未有过半点回馈。可这幸福也是短暂的——她的丈夫饮弹自尽,她刚刚再历新婚,又成新寡。
可惜,他也至死未能与心爱之人厮守终身,甚至一天夫妻也未能作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为了家国荣辱,慷慨就义。随着一声轰响,纠缠他一生的儿女情长从此烟消云散。他欠她的,此生永不能清偿;她欠他的,来生亦不能还。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也许她会早些放掉他;但即便一切都重新来过,她一定还会再次爱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