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是重庆青年电影展的展映电影,也是这部电影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因为不是最终版本,没有正式公映,所以不做评分。
看完电影的整体观感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有很多瑕疵和硬伤,后期剪辑修改应该会做的更好。其实像导演说的一样,这部片子的题材大于导演本人 的想法表达。
在整体风格方面,和《百鸟朝凤》一样,凝重写实,地域特色鲜明,都是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冲突,表现传统文化失去了传承者和时代意义。其实在整体完成度上,一点都不逊色于《百鸟朝凤》。
我比较惊讶的是,导演居然是一位只有36岁的年轻人,就有这种聚焦四川本土文化的想法,还是应该被鼓励和认可的。在没有看电影之前, 我一度以为导演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因为现在的年轻创作者很少有想法去关注川剧的传承问题。
片子的整体风格是偏写实派的,当然也有商业片的处理方式。导演也知道这样的题材和体量是比较小众的,为了不让观众失望,所以编剧方面处理的比较商业化一些。比如开头营造传统手艺人的尴尬处境和悲哀,人贩子反派的设置,也成为了商业类型片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这种反派威胁一直贯穿情节的始终,情节和戏剧张力也一直在。
看了下导演的个人介绍,导演以前做过电视台编导,也做过记者,拍过网剧,拍过宣传片,经历还是挺丰富的,部分和我本人有点像,特别能理解拍这部片子的初衷。导演这些方面的经历,都可以在片子的细节中提现出来。导演对社会的看法和理解,对于四川文化的理解,对于传统与现代传冲突的理解,都可以通过镜头画面传达出来的。
比如关羽人物性格与主人公人物性格的衬托,达州特产灯影牛肉“有灯就有人”的作文式点题。
看了三个重庆青年电影展的片子,《卧云》《清风的味道》和《会考试的猛犸象》,处女座多多少少有一种乡愁的表达和体现,多多少少会有对川渝地域文化的情感流露,每个人感受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情绪又都大抵相同。
《卧云》是我续《雨中的树》《逆生·亲爱的小孩》之后,看的第三部达州本土电影,能拍出来本身就很不容易。
达州是一个几乎没有川剧的四川城市,也是一个几乎没有电影的城市,要拍这样一部表现川剧的电影也很不容易。第七届重庆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给了《卧云》,可以说是给导演很大的鼓励了。评委会主席谢飞导演也表示,这样一部有浓郁四川地域色彩的电影让人眼前一亮,导演本人也表示对于获得这个奖项有些意外。
就题材本身而言,因为是第一部长片,稳扎稳打,没有过多的野心,导演本人也知道题材的受众太小了,以后院线正式上映也很难说服院线经理多排片,川渝地区排片可能会高一些。
从故事本身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老套的题材,一群或一个老艺人对某种非遗文化的坚守,遭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淘汰和冲突。将故事发生的时空放置在2000年前后一样不会有什么变化。
然而正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让人们回头凝视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也让这些有表达欲望的导演们,有了抒发乡愁和对于传统文化没落的担忧的情感。
这样就很容易拍成一个传统文化没落的挽歌和哀曲,将故事落入俗套和平庸。但是《卧云》在立意上,没有把它写成一个苦大仇深的挽歌,而是聚焦于当下,书写川剧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社会脉络上,从八九十年代的川剧热,到后来川剧的没落,全国剧团解散热潮,短视频风波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恶搞,这些都与现实息息相关的剧情脉络。
拍一个川剧的故事,以一种乡土情结抒发,以个人生活经验为依托,以本土资源为支撑,其实是有很多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的。
这些困难受限于导演本人较浅的阅历,不太成熟的作品经历,不太广泛的人脉资源,还有受限于社会大环境的不景气,观众群体的匮乏。
在剧作上,导演对于川剧的没落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不甘心,无可奈何的态度的,但是并没有停留于表层的思考,而是落地在川剧的现代传承上。
片名《卧云》是川剧的一个表演动作,也是目前川剧的一个尴尬态势,更是川剧人抬头望天的姿态。
川剧演员这个职业,也变得越来越尴尬,以前这个职业能为个人带来荣誉和社会地位,现在这个职业却给有些人带来了压力和累赘。
主人公是演关羽的,性格也是像关羽的,见义勇为却没有得到公司的认可与理解,照样是劝离工作岗位,还因此与人贩子结仇,最后被捅那一刀,郑卫国是死是活,成了一个开放式结局,而这也正是川剧在时代潮流发展上的结局。
未完待续,空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