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遇到舅公后的“粟一柯”,到如今不知为何成为了高考失利的粟一柯。希望我能像粟一柯那样幸运!这种小众的电影真的是细节把握真的太好了,成本虽低但是能把现在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年轻人的浮躁、不羁、放纵、懒惰、虚荣展现的太过真实。看完这部电影真的能让我自己深刻的去思考一下如今我到底在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我本是遇到舅公后的“粟一柯”,到如今不知为何成为了高考失利的粟一柯。希望我能像粟一柯那样幸运!这种小众的电影真的是细节把握真的太好了,成本虽低但是能把现在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年轻人的浮躁、不羁、放纵、懒惰、虚荣展现的太过真实。看完这部电影真的能让我自己深刻的去思考一下如今我到底在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这部电影我是在爱奇艺看的,我一般很少看没有知名度的电影,不过有知名度的好的就那些,早就看完了,跑步的时候,喜欢看电视,就随便找了个评分可以的。结果没想到这一看,还惊艳了我,结果点进去之后就一直在跑,忘记了自己在跑步,一直跑到电影结束,好在电影并不长。。
剧情其实非常简单,一个不学无术的青年,辍学在
这部电影我是在爱奇艺看的,我一般很少看没有知名度的电影,不过有知名度的好的就那些,早就看完了,跑步的时候,喜欢看电视,就随便找了个评分可以的。结果没想到这一看,还惊艳了我,结果点进去之后就一直在跑,忘记了自己在跑步,一直跑到电影结束,好在电影并不长。。
剧情其实非常简单,一个不学无术的青年,辍学在家。母亲为了他绞尽脑汁也没有办法,后来,家里来个亲戚是搞文学的,孩子和长辈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也没什么交集,却机缘巧合的,成为了同路人,孩子在长辈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那个领域,找到了自己该做的正事,对于学习不再迷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重新参加考试回到了学校。
这样的励志片屡见不鲜,不过拍的确是很好,没有那么重的下笔,却也恰到好处。里面的演员除了那个舅公,之前见过应该是个老戏骨,其他的都是第一次见。大家演技没有那么惊艳,那种生涩感却很真实。剧情没有什么高大加持,一直都是平平淡淡,循序渐进。但是也能渐入佳境。看完之后你会无比确定,这很正常,可能千千万万个家庭里面会有发生这种故事的人。而且故事的本身,非常励志,又很良性,让你看了之后充满正能量。挺好。
影片中有两处特别打动我的地方,第一处是舅公拿着出版物和稿费回到饭桌的时候。说不清是因为看到了粟一柯努力成果的欣慰,还是因为看到了小姨一家人被敲打一番后的痛快,又或许两者都有。于前,是一个不再被迫选择而自主且自觉作为的人,在某种契机之下,出于无聊和不甘的心态被动又主动地尝试了一把。很幸运,这个尝试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回应。电影里,粟一柯第一次笑是在舅公批改了他的第一份写作手稿之后
影片中有两处特别打动我的地方,第一处是舅公拿着出版物和稿费回到饭桌的时候。说不清是因为看到了粟一柯努力成果的欣慰,还是因为看到了小姨一家人被敲打一番后的痛快,又或许两者都有。于前,是一个不再被迫选择而自主且自觉作为的人,在某种契机之下,出于无聊和不甘的心态被动又主动地尝试了一把。很幸运,这个尝试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回应。电影里,粟一柯第一次笑是在舅公批改了他的第一份写作手稿之后,我想,当时的他心里一定不自觉地产生了很多美好的设想。于后,是一个自始自终在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国家长固有育人理念背景下成长的人,面对“高考升学是唯一出路”和“写小说搞文艺的都是不务正业”的偏见,用反其道而行之的结果明确且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否定观点,也可以说是对世俗权威的一大挑战。电影里,粟一柯有一段独白,大意是说父母一边想要精神控制子女,一边又不希望子女活成自己的模样。这可能是许多家庭父母的真实写照,出于延续生命或者填补缺憾的无意识期盼,以一种自认为百分百正确又可以避免走弯路的方式教导孩子,觉得这是为他们好。这也是影片中“知耻而后勇”的来源,是父母施压在孩子身上的希冀,是无数望子成龙案例的缩影。我们社会的包容度好像并不高,普遍被接纳的是高考上大学这一贯的做法,可明明孔夫子也说过要因材施教。另外,对于不和别人喝酒聊天、说真话、做事刻板和仪式感满满的舅公,大家都觉得只是个稀奇古怪的人罢了,不说相处融洽,就是连不起争执都很难。可事实是,舅公是活得最通透的人,他有自己沉浸的世界,做事有一套严格遵循的规则,对他人拥有豁达的心态。可是你看,我们的社会却不免排斥这样的“异类”。电影第二个打动我的地方是粟一柯告诉他母亲决定复读改考文科的时候,那是他为真正拥抱自由而跨出的第一步。原先我也以为粟一柯先前的种种举动是打破禁锢、拥向自由的表现,直到河边聊天时舅公的那一番话。舅公说粟一柯写的小说对主人公胆小怯懦、一味逃避和只会空想的性格描写得很到位,粟一柯听到这话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反驳,他说他明明写的是一个挣脱束缚、走向自由的人。看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自认为掀起滔天巨浪的青年人,在洞察一切的旁观者看来其实只是漾起了一圈水纹;而那些青年人,既是你,也是我。借用《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里的一段话就是:“在你心里,你把自己看得太该死的重要,你是如此该死的重要,使你觉得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对每件事恼火。事情只要不如你的意,你就可以掉头走掉。你大概以为那是表示你有个性,胡扯,你是又软弱又自命不凡。”对此,欧丽娟老师的解释是:“什么叫作“事情不如你的意就掉头走掉”,那不是表示你很软弱到你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吗?你甚至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吗?所以你就掉头走掉,这是世界上最容易解决的一种方式,可是那不表示你很软弱吗?我们很多人的认识都是在似是而非的情况之上,所以你既软弱,你没有勇气去承担你不喜欢、那不如你意的事情,你觉得收拾残缺很麻烦,你去应付一些你不喜欢的事情很讨厌。可是你这样的事情都不能面对、不能解决的时候,你凭什么说你是勇敢,凭什么说你是有能力的人?结果你偏偏还自以为有个性,那这不是自命不凡是什么呢?明明就是个懦夫,就是一个庸才。”影片快结尾的时候,粟一柯用赚来的稿费给母亲买了围巾,给舅公换了一副新的老花镜。母亲一边假意斥责乱花钱,一边又忍不住内心的欣慰,把生活中很多中国母亲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可我们知道,纵使母子俩在以某种形式相互折磨,但他们依然是世界上最最深爱彼此的人。此外,舅公于粟一柯而言应该是个亦师亦友的存在。最后的最后,粟一柯骑着单车疯狂赶去报名高考的时候,像极了他在自由的道路上奋不顾身的样子。舅公最后留给粟一柯的一句话是:“痛苦是创作的土壤”,于此,我们知道,电影是结束也是开始。粟一柯的“痛苦”之旅才刚刚开启,而认知上的觉醒则是他旅程出发前的一个起点。
看完电影,“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句话一直浮现在脑海。影片中所展现的家庭是现在生活中大部分家庭中的日常,粟一柯的妈妈与大多数妈妈一样,满心希望孩子好,但却从未询问过孩子需要的人是什么。
在与妈妈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舅公出现在了他的生活里。舅公性格古板执拗,常遭到邻居的投诉与房东的驱赶。粟一柯与舅公最开
看完电影,“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句话一直浮现在脑海。影片中所展现的家庭是现在生活中大部分家庭中的日常,粟一柯的妈妈与大多数妈妈一样,满心希望孩子好,但却从未询问过孩子需要的人是什么。
在与妈妈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舅公出现在了他的生活里。舅公性格古板执拗,常遭到邻居的投诉与房东的驱赶。粟一柯与舅公最开始一直是互不打扰的状态,但渐渐的在妈妈的请求下两人开始熟络,粟一柯在舅公巧妙的指导下开始爱上学习,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粟一柯正如家里沙发前的三幅画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状态。
电影太有意思,好多镜头有电影美学那味了!随笔让我想到豆瓣的书影音评,都是在表达需要。
学渣表示粟一科完全就是真实写照,可惜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舅公这样的贵人。我还记得初二的时候疯狂攒钱买各种文学小说存了一柜子,结果被老师、父母打压后一下子失去了对文学的热爱,不过就像舅公说得,你也有道理但心虚的人才总找借口,现在
电影太有意思,好多镜头有电影美学那味了!随笔让我想到豆瓣的书影音评,都是在表达需要。
学渣表示粟一科完全就是真实写照,可惜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舅公这样的贵人。我还记得初二的时候疯狂攒钱买各种文学小说存了一柜子,结果被老师、父母打压后一下子失去了对文学的热爱,不过就像舅公说得,你也有道理但心虚的人才总找借口,现在的我依然会买书只是变成了存书而不是看书,爱阅读的人应该是像舅公那样深夜依旧在阅读。编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你应该随时保持阅读的习惯,但是不能借用阅读去逃离现实。”
其实我觉得玛丽莲梦露画像被毁掉更像是一种借喻手法(肯定也是蓄意报复藏本之仇)舅公拆解了以前的粟一科,种下了全新的一棵树。(看着那一箱书我留下了羡慕的眼泪??)
“说出来又不愿承认真是没骨气”太像我了,我是个宁愿写短评被淹没也不愿写影评的人,但是我又希望被人点赞,这代表着有人认同我的想法、感受,就像粟一科被舅公夸赞有趣就能乐呵一天,但是又害怕、羞于承认想当作家会被人嘲笑、不理解。
看着现在刚高中毕业的孩子勇于说出自己对未来的规划,那朝气勃勃的样子看了真让人羡慕!特别是我看到有人吐槽二十岁知道什么,但是我现在接触刚二十岁的人大多已经有一个自己想要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着。
我从未想过文艺作品对自己的影响,我想这部电影是自己人生当中第一个告诉自己,原来那些文艺的故事对于自己的影响会如此之大,会如此之深。那些抖机灵的话语会将自己引向多么遥远的未来,而那些人文的关怀,那些对于事物的感知,那些感性的情绪会令自己有多少新的想法,做出自己人生重大的选择。为此,书籍自己一本一本,不厌其烦,只想知道真理的尽头到底在何方。
我从未想过文艺作品对自己的影响,我想这部电影是自己人生当中第一个告诉自己,原来那些文艺的故事对于自己的影响会如此之大,会如此之深。那些抖机灵的话语会将自己引向多么遥远的未来,而那些人文的关怀,那些对于事物的感知,那些感性的情绪会令自己有多少新的想法,做出自己人生重大的选择。为此,书籍自己一本一本,不厌其烦,只想知道真理的尽头到底在何方。
用语言塑造的人物性格好扎实,主角急忙将电视盖好,母亲进门:“又在打飞机”发现了不止一次,同时习惯有一定嫌弃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后面的“只是一个意外”说到笑点上了。一棵树教小孩子写作文“我不撬锁很久了”哇联动了“我不做大哥很久了”。
三人会谈时,主角说:“我谈吉他你说我不务正业,我想去登山,
用语言塑造的人物性格好扎实,主角急忙将电视盖好,母亲进门:“又在打飞机”发现了不止一次,同时习惯有一定嫌弃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后面的“只是一个意外”说到笑点上了。一棵树教小孩子写作文“我不撬锁很久了”哇联动了“我不做大哥很久了”。
三人会谈时,主角说:“我谈吉他你说我不务正业,我想去登山,你说我浪费时间,我想去学文科你说理科好找工作”我看书你说无用,我玩滑板你说浪费钱....这就是对广大家长所说的话....请多问问孩子的意见多和孩子谈谈心多支持支持孩子,而不是一昧的打压所谓“激将法”。
一棵树对文学无知时毁了舅公的文学名著,舅公在走后把“梦露”变成了“痛苦是创作的土壤”。
剧情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一棵树是理想,舅公是知道文学有意义但无力量一直徘徊在现实与理想之中,不想放弃文学但又不得不接触现实,中途来的一家人是现实一派与舅公为代表的理想派对峙,在理想派与现实派的斗争中,一棵树趋于下风,幸好舅公及时使出现实的支撑“稿费”结束了场面掰回一局。
为了逃避现实而沉浸与理想中的胜利是失败的。
一份唤醒混沌的精彩书单:
《棋王》—《象棋的故事》—《契诃夫小说选》—《包法利夫人》—《白痴》—《罪与罚》—《涅朵奇卡》……
看似所有人都推动过男主“一棵树”(粟一柯)找回核心力量:
1.小区孩子们。反推力有二。一
一份唤醒混沌的精彩书单:
《棋王》—《象棋的故事》—《契诃夫小说选》—《包法利夫人》—《白痴》—《罪与罚》—《涅朵奇卡》……
看似所有人都推动过男主“一棵树”(粟一柯)找回核心力量:
1.小区孩子们。反推力有二。一是上门请求开锁的小男孩,他妈妈口头的反面典型,瞬间让他愤怒,幽默而机智的教小孩写作文之际,干脆把自己杰克苏一把:帅,小区小孩子都崇拜他。但是小男孩说:我并不崇拜你。一句天真的话,更似一针微量清醒剂。另一是上门做客,将要去英国留学的表哥。二十岁不到的少年的话,很尖锐。“一棵树”冲口而出:我也写点东西。舅公锐利地把这句出口的话铭刻下来:说了又不敢承认。说了,自己承认了,才是自我的推动力。
那些上门要求辅导作文的小孩子,手里举着的一张张十块钱,是一棵树的第一桶金。
辅导他人,恰可以推动一棵树做一个出色的老师,观念出色的老师,他教他们拥有自己的看法,独立思想恰从这里真正明晰起步。
2。妈妈。(1)强势与苦心。家务不做却抱着电视不放,参与家务抱着书本,前后两种状态,真是天壤之别。分水岭是在妈妈一次购物?晚归,使一棵树不得不动手做泡面给自己和舅公吃。一棵树捧着书本陪妈妈晒衣物,后来一棵树买了蓝色的围巾给妈妈。做家务,是成人之道啊。(2)善良温和的待人接物,是无形渗透给儿子的家教。妹妹对舅舅的评价跟一棵树妈妈一对比,差别很大,妈妈对舅舅的包容和责无旁贷的心态,某种程度上是给儿子的福报。一棵树能得到如此高冷而正义十足的舅公的言传身教的点拨,是他痛苦落榜的迷茫中的光亮。他从表面的礼貌,逐渐发展到发自内心接纳、尊重、信服、喜欢、感激舅公,除了经典文学的力量,也是家庭教育打开的通道存在的必然。当然,青春期加上出路迷茫,大人小孩都有彷徨感,好在把舅公请回家住的时候,这通道就开点上了灯,通上了光。
3。舅公和他的生活方式。(1)无功利的世界和明确的自我存在。舅公为了表达需要而写随笔,对于看不惯的事情(高空抛物、楼道侵占),直接干预和表态,这本来就不是芸芸大众的做法。(2)需要你帮我读书。跟小孩需要他指导作文是相似的。一定不要做付出状,而是适当索取,让孩子被需要,让孩子做事,做事才有意义感和成就感。(3)阶梯式书单和一次次批改。(4)如果不想读就放弃,这也是文科好,尖锐的对话不过是直面真实的方式,追问到代为投稿。(5)提醒报名,这时候就是代为家长了,填补了母亲本身的弱点。要做的事情,一定不能着急。等对方有心时,那就临门要踢上一脚的。这就是家长存在的必要:决断力。
4。自己。面对真实需求。而那些骄傲、要面子、颓丧,不一定是永远的状态,剥开蒙尘,它们可能是唤醒前的“蹊跷”和“混沌”,是成长的必经。
1舅公说你还是很聪明的(我没说)其实他也在努力(努力也没用)您这是激将法吗?(我说的是实话,我就不明白了,你干嘛非要逼他复读啊)还不是为了上大学呀?(你以为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呀?就他这样的,就算上大学也是是浑浑噩噩成天混日子,还不如把这个名额让给别人,放弃算了)我让您点拨一下,你怎么劝他放弃呢?(我是劝你放弃)
2你看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想法。(不管我想做什么你都会反对。我想学
1舅公说你还是很聪明的(我没说)其实他也在努力(努力也没用)您这是激将法吗?(我说的是实话,我就不明白了,你干嘛非要逼他复读啊)还不是为了上大学呀?(你以为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呀?就他这样的,就算上大学也是是浑浑噩噩成天混日子,还不如把这个名额让给别人,放弃算了)我让您点拨一下,你怎么劝他放弃呢?(我是劝你放弃)
2你看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想法。(不管我想做什么你都会反对。我想学吉他,你说不务正业。我想去登山,你说浪费时间。我想学文科,你说理科好找工作。所以我也不知道哪件事情,我可以自己做主,因为你都会说不行。)有道理,不过心虚的人才总找借口
3有时人类的命运仔细想想,也让人觉得蹊跷,那些日常生活中安安静静生活着的普通人,那个银行的小职员,那个清扫垃圾的,唱诗班第二排中那个中年女人,他们的身后都有无限的历史。从原始的混沌开始,经历了种种事件。。。
4 他们把我们每一个人分别关进一个完完全全的真空之中,关键一间和外界严密隔绝的空房间里,不是通过鞭笞和严寒,从外部对我们施加压力,而是从内部产生压力。从早晨到夜晚,从夜晚到黎明,我的眼睛,耳朵以及其他器官都得不到丝毫滋养,我真是形影相吊,成天孤零零的一筹莫展的守着我自己的身体,以及四五件,不会说话的东西。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没有什么可听,没有什么可看,我身边是一片虚无,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虚无之境,处处如此,一直如此。(茨威格)
5如果你和我一样,和母亲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象棋的故事》里B博士的痛苦,法西斯不需要对你严刑拷打,只需要在精神上折磨你,摧毁你的意志,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厉害的酷刑,不幸的是,很多父母都懂得这东西,他们喜欢在意志和精神上控制子女,同时又希望子女成为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这很矛盾,而我和母亲好像没有任何共同点,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共同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对彼此的折磨。
6我离开了家,准确的说,是母亲的家,我带了两三件衣服,几本书和一些钱,准备赶八点的火车去北方,那里有原始的生命力,有没被草嘈杂淹没的净土,还有单纯漂亮的姑娘,想到这些,我就有些激动。行李的轱辘在地上摩拳擦掌,我仿佛听到火车离站时,车轮在铁轨上的摩擦声,所有熟悉的东西都在后退,在消失,尽管人的一切最终都会消逝,但其中还是有些值得争取的东西,比如,。自由
7,一个人要是知道自己是傻瓜,就不再是傻瓜了。陀斯托耶夫斯基
8,你把那个人物还是很真实的,办事拖拉,胆小怯懦,喜欢胡思乱想,写出了很多年轻人的通病
我写的是一个打破禁锢,向往自由的人
你所谓的自由是什么呢?背上包,一走了之,四处流浪?你知道人为什么都喜欢沉浸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吗?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问题和麻烦,很多人不是想着去解决问题,而选择了逃避。为什么?因为逃避最简单,那些成天只知道抱怨,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的人,其实是最没用的。
9.我决定再考一次,不过这次我选择改考文科
你想好了吗?
总要试一下嘛。
10.
痛苦是创作的土壤。
今天聊一聊一部可能没什么人看过的电影《睡沙发的人》。
今天聊一聊一部可能没什么人看过的电影《睡沙发的人》。
人类无知的边界是你对无知的毫无所知。在一句很难理解的开头语中,我想展开我对于一个国内小众电影的热议。它真的很平凡,生活琐事,带动着青春无病呻吟地无望,让我们想到了一个18岁,刚刚走入成人的那个每个人心中都曾经历的样子。
我们在18岁时,经历了幻想中的痛苦。那么灿烂而无望,我们嘲笑自
人类无知的边界是你对无知的毫无所知。在一句很难理解的开头语中,我想展开我对于一个国内小众电影的热议。它真的很平凡,生活琐事,带动着青春无病呻吟地无望,让我们想到了一个18岁,刚刚走入成人的那个每个人心中都曾经历的样子。
我们在18岁时,经历了幻想中的痛苦。那么灿烂而无望,我们嘲笑自己长得丑陋,我们对社会畏惧,对自己的能力毫无信任。我们在成人与未成人之间,带着自惭形秽的自我践踏,和对生活的无望,一日日毫无意义地度过。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如果没有书籍,也许我们会在那个阶段,找不到出口。
还记得,每个暑假,我都在各种书籍中度过,看得眼冒金星,甚至曾经在厕所差点晕倒。对于现实生活的毫无兴趣,让书籍成为唯一可以避难的天堂。
还没醒来也许就听到了,妈妈打扫房间的声音,有时是爸爸特意为了叫我起床放的流行歌曲。然后他们各干各的,各有各的乐趣,在家务和电视,或者不知名的沉思中度过了每个周末。而被忽视,是惯常的,而到了18岁那年,我才习惯了那个忽视,觉得被忽视,让自己藏在角落,也许是个很好的事情。
在我37岁的一个晚上,回忆那个青春时,我还是心有余悸,那每个没有意义的下午,我在荒漠中孤寂地遨游。还好一本本书籍,让我在空洞中找到了抓手。不论是基督山伯爵还是简爱,亦或是白鲸,那冒险的或是青春的岁月,让世界在空洞中被扎开了一个缝隙,让我闻到了自由的味道。
这可能就是《睡沙发的人》想要表达的。青春的痛苦,无意义,却又现实地如此坚固。
我很喜欢《睡沙发的人》的调子,连音乐都普通的无法评说,而就在那最后的一句,痛苦是创作的土壤——那个优秀的字体映入眼帘时,我的心被触动了。那是回忆交织着愧疚的心理活动。
每日的生活,如果有了表达的需要,才从无意义的黑洞中嗅到自由的味道。在即将溺毙在黑暗中的我,像是被输了氧气,又拿起书本,拿起思想的表达利剑,重新活了过来。
01 引言
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五遍,一遍一遍地重复,是因为电影画面有一种几乎就发生在隔壁家的邻近感。里面的人物角色设置,就像你某个教室的同学,或是家里的表哥表弟,又或者是隔壁邻居家的小孩。
因此这部电影毫无距离感,反而有一种极其现实的接地气,看起来就像是你家楼下一推门就会见到的人、一下
01 引言
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五遍,一遍一遍地重复,是因为电影画面有一种几乎就发生在隔壁家的邻近感。里面的人物角色设置,就像你某个教室的同学,或是家里的表哥表弟,又或者是隔壁邻居家的小孩。
因此这部电影毫无距离感,反而有一种极其现实的接地气,看起来就像是你家楼下一推门就会见到的人、一下楼梯就能听到的声音。
02 生活原本的样子
高考落败的栗一柯,跟小混混朋友一起去朋友前任家“偷”东西。被妈妈接出来以后,在家里继续混日子。
栗一柯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单亲家庭,长相平凡,看起来也不太是有什么天赋异禀的样子。他读书成绩垫底,校长能记到他的“标签”是【考试成绩最低】的同学。
他的妈妈也是世界上普罗大众的那种爱唠叨、刀子嘴型的那种妈妈,对儿子也是粗暴教育,甚至拿钱或者搬出家门这类语言“威吓”儿子。
为了让儿子安心复习,她拔掉网线、收起了电脑。嘴上骂骂咧咧,但背后还是替儿子张罗起了复读的事宜。
03 遇见一个人,改变这一生
后来,舅公出现了。
舅公这个角色设置也是极其令人头痛的,他不随和,行事又较为古板,没有普通老年人身上的那种和蔼,反而多了一份读书人的清洌,从不言笑,讲话也是直得像是万年钢铁男。
但却是这个古板的老头,用文学的力量启迪了小男主栗一柯。
这一对老少配,老头与男孩的角色搭配让整部电影充满了张力,他俩的相处方式也给电影剧情增加了令人不禁莞尔的喜剧元素。
我曾在这部电影里数次读到了令人感动的细节,首先是舅公第一次出现时那不小心打翻的一箱旧书。我第一眼看到了《罪与罚》和《荆棘鸟》,那已经有点被翻脱了皮的书封看起来颇起来有些年代了。为了给舅公腾出房,栗一柯睡上了沙发,此处点题,是为睡沙发的人。
04 阅读的启示
舅公每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栗一柯刚依然是背着妈妈在家看电视,把手机藏在书本里假装看书,做选择题靠在茶杯里掷色子拼概率。背英语单词,永远是第一个英语单词“abandon,abandon”那样机械而又无意识地在那里挣扎。
他们的第一次【打交道】是舅公因眼睛老花,而让栗一柯帮忙阅读。栗一柯只读了两句话,就错了好几个字。
某个睡完懒觉醒来的早上,栗一柯看到了舅公放在他沙发旁的一本《棋王》,考虑到他读书起来错字连篇,舅公随书附了一本新华词典。这里当然是编剧俏皮设下的一个幽默点。
而栗一柯真的开始阅读起来了。
生命也因此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按下了按钮。
05 阅读的意义
他给舅公读《棋王》的时候,两个人坐在窗边,老人穿着棉麻的白衬衣,老花镜用绳子挂在胸前,依然不苟言笑,但那一刻,他在栗一柯心中植下了光明的力量。
后来,《象棋的故事》、《月亮与六便士》、《罗亭》、《包法利夫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等络绎不绝。
栗一柯像被点亮了阿拉丁神灯。他进入了阅读的世界,也开始写随笔,他和舅公两人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做“文学交流”。他开始在说话中引经据典,他说,如果你跟我一样也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就会明白《象棋的故事》里面B博士的痛苦。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也是阅读的意义。
他在文学的意向中,想象自己离家出走,摆脱了妈妈的桎梏,感受了自由的高尚。他不停地写,写作给他创造了一个巨大无垠、广袤无边的世界,那是独属于他的、真正属于他个人的精神空间。
再遇到朋友时,朋友还是那副混世愤慨的样子,但一柯却蹦出一句金句回应说“一个人要是知道自己是傻瓜,就不再是傻瓜。”这话出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朋友却说【什么司机、脱衣服什么司机】,哈哈,鸡同鸭讲。
这就是阅读给人带来的改变,它改变你的语言方式,它丰富你的思维方式。你开始会变得有厚度,或者说有深度。
06 阅读点亮生命
后来,小姨全家来了。
这个剧情设置,其实就挺现实的,像极了我们春节过年回家会遇到的情形。小姨借关心栗一柯的近况和未来打算,言辞中毫不掩饰自己儿子即将去英国的【优越感】。心理上发现,一个人越是自卑,越是追求优越感。
舅公终是看不下去了。他若无其事、云淡风轻地给栗一柯拿来一本杂志,还附赠上了稿费。此举,无疑是拯救了餐桌上的栗一柯。
但是不得不说,这在栗一柯生命的洪流中,成为一盏照亮他思维的灯塔。那是有生命启示意义的。那是对他的肯定,那是一种发自灵魂的精神认可。
半夜,无心入睡的栗一柯推开舅公的门,舅公依然在阅读,那短短不到四五秒的一幕画面,在我后来反复重看的过程中,数次感动了我。
后来舅公搬走了,去了老人院。
但是他带给栗一柯的意义却或许是长此一生的。
舅公应该是我最喜欢的电影角色,没有之一。整部电影下来,表演浑然天成,没有玛丽苏,没有主角光环,一切就像日本小津安安二郎电影里的那样,日子平淡如水,却在细水长流中耐人寻味。
如果不是舅公的出现,栗一柯的生命轨迹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07 结尾
这让我想起了八九岁时的一个夏天,我在外公家一个有点掉漆的红色木箱子里翻到了舅舅的藏书,那里面整齐地排列了几十本经典名著。当时还是学生的舅舅极其珍爱这些书,从不舍得外借。
但鉴于我当时表现出的对阅读的渴望,或许是碍于妈妈开口,他借了我一本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以及著名的《简爱》。
在那个空气中飘着西瓜甜香的下午,我坐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开始我的【阅读生涯】。
如果没有遇见舅舅给我的那本名著,如果不是阅读那些滚烫的句子,如果不是在后来的生活中保持系统持久的阅读。今天的我,又将是一种怎么的生活态度呢?
这部电影的有趣性从标题就可以体现出来。睡沙发的人,为什么说以睡沙发的人为标题呢?睡沙发既是粟一柯的睡觉的方式,也是粟一柯的一种人生态度——悠闲。就像舅公说的那样,年轻人就是这样,不知道往哪里去,在原地徘徊,然后又爱抱怨。但这样的生活也有其张力,这种悠闲的生活中,我们仍然会做出抉择。粟一柯踏出的那一步,不是因为他改变了,而是因为他决定了。
我们的态度就是couch
这部电影的有趣性从标题就可以体现出来。睡沙发的人,为什么说以睡沙发的人为标题呢?睡沙发既是粟一柯的睡觉的方式,也是粟一柯的一种人生态度——悠闲。就像舅公说的那样,年轻人就是这样,不知道往哪里去,在原地徘徊,然后又爱抱怨。但这样的生活也有其张力,这种悠闲的生活中,我们仍然会做出抉择。粟一柯踏出的那一步,不是因为他改变了,而是因为他决定了。
我们的态度就是couch。年轻人会下定决心,但是我们不会像老一辈人那样,过分认真的对待一切。这是一个消费的世代,也是一个娱乐的世代。当我们处在这个世代之中的时候,我们也就是这样的环境之中的一个代表,一个标志。粟一柯喜欢女星,喜欢jojo,喜欢玩电脑,玩手机,然后他喜欢上了文学。他不是没有艺术的细胞,从家里的摆设就可以看出来,他本身是喜欢艺术,并且是有艺术品位的。(而且喜欢jojo的人,大概品位都还可以?)他的人生的轨迹并没有跳出之前的藩篱。我们享受着一切,却又在一切中沉浮。
但是我们并不是无助的。我们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选择,其他人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老少的对话很有深意。但是最终成就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自己。粟一柯能出头,能下复读的决心,更多的是像米三儿说的那样,他最有出息。
我们一起couch,一起欢笑,最后我们也能决定什么时候走出房间。
原创: 言华 AVA笔记本 2018-10-07
《睡沙发的人》的主人翁是高考落榜的粟一柯。他一直游手好闲,母亲命令他在家复读。他无心向学,但找工作时又挑三拣四。
他的舅公因为性格古怪而被房东赶了出来,无处落脚,母亲无奈将其收留。如此一来,粟一柯便成了“睡沙发的人”。
这是
原创: 言华 AVA笔记本 2018-10-07
《睡沙发的人》的主人翁是高考落榜的粟一柯。他一直游手好闲,母亲命令他在家复读。他无心向学,但找工作时又挑三拣四。
他的舅公因为性格古怪而被房东赶了出来,无处落脚,母亲无奈将其收留。如此一来,粟一柯便成了“睡沙发的人”。
这是一个小成本电影,一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生活中无数的平凡片段,无业游民+失学青年的生活可谓是“丧”无天日。
当脾气古怪的舅舅跟几箱书一起搬进粟一柯的家,他的生活乃至人生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学霸和小学渣的互动相当好看,一本本名著成为了他们沟通的桥梁。
第一本书出现时,电影的节奏以及粟一柯的生活都发生了有趣的转折。
“这书不是叫《棋王》吗?怎么总是写吃的呀?”
“你都还没读完呢。”
于是粟一柯便去把书翻完。
他觉得这本书“挺有意思的”,接着便问“还有差不多的书吗?”
第二本出现的是《象棋的故事》,可粟一柯并不满意“其实也不一定要跟象棋有关。”
“你都还没读呢?怎么就知道不好了?”
于是乎,一本接一本,粟一柯被舅公拉入了书海。
他甚至还开始教附近的孩子写作文。
可以说,书重塑了粟一柯的人生。
从某种角度来看,阅读时件奢侈的事情。
但我想再没有什么比剥夺一个人阅读的权利更令人抓狂的了——但凡领略过知识领略过书中世界的人,还能离开吗?
时至今日,阅读似乎成为了或缺生存技能的手段。满目所见的都是“有用之书”,或是那些教导人如何“有用地”读书的书籍。
然而,阅读与写作的本意在哪里呢?
诚如电影中舅公说的那样,写作只是表达的需要。
阅读又何尝不是吸收的需要呢?
写作与阅读,就仿佛是一呼一吸。
电影中着墨最重的是小说《棋王》。书中的王一生眼中只有吃和棋。这两样,仿佛便是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他吃,也只是为了棋。
人的一生,有这种真实的追求,脚踏实地去做着,这其实才是生活的踏实。
世界是属于外面的,而我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阅读与写作之中,就像是,专注又不专注地沉浸在我的一呼一吸之中。
这个,才是呼吸的本意,才是写作与阅读的本意吧。
相关日志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是《睡沙发的人》,可以说是一部没什么名气的小众电影。
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鲜肉网红,没有大的制作投入,甚至连导演也名不见经传。但就是几个普普通通的演员,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又诙谐有趣、朴实无华又发人深思的小故事。同时,这部电影里还暗藏最值得读的经典名著书单哦。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是《睡沙发的人》,可以说是一部没什么名气的小众电影。
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鲜肉网红,没有大的制作投入,甚至连导演也名不见经传。但就是几个普普通通的演员,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又诙谐有趣、朴实无华又发人深思的小故事。同时,这部电影里还暗藏最值得读的经典名著书单哦。
影片名字叫《睡沙发的人》,一开始,我还以为睡沙发的是舅公。看到舅公搬进粟一柯的房间,而粟一柯只能睡沙发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主角终究是主角,接下来主角的改变,才是重头戏。
影片拍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不单单是靠几个静止在家具、电线杆的空镜,最重要的,是“细节”。
导演是深刻知道细节塑造故事和人物的重要性的,从影片里男主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时强调“细节”,也能一窥导演对这一写作
影片名字叫《睡沙发的人》,一开始,我还以为睡沙发的是舅公。看到舅公搬进粟一柯的房间,而粟一柯只能睡沙发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主角终究是主角,接下来主角的改变,才是重头戏。
影片拍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不单单是靠几个静止在家具、电线杆的空镜,最重要的,是“细节”。
导演是深刻知道细节塑造故事和人物的重要性的,从影片里男主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时强调“细节”,也能一窥导演对这一写作理论的理解。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由生活细节造就出来的冷幽默。
比如,粟一柯把花瓶摔了,反手就抽出一个酱油瓶,倒掉酱油,刷掉标签,新花瓶get。
小学生找他指导作文,他说没空,小学生拿出十块钱,粟一柯甚至还问他有没有别的作业要写……
笑料都是生活小事,不是捧腹大笑的辣油火锅,但是令人莞尔一笑的清汤小粥,却别有一番风味。
看完片子,很想重拾丢下很久的书,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下去,不愁生计,不忧未来,只想单纯享受文学的乐趣。虽然很难。
以前自己也是可以一天读完一本书的文青,那时候全身心投入在文学世界里,即使兜里没几块钱,但是因为尚在象牙塔里,不知生活艰辛,所以心无旁鹭。
后来要自己去讨生活,左右彷徨,如履薄冰,高企的房价让人看不到希望,为了一个未来“安稳的生活”,每做一步选择都在考虑性价比、回报率,至于书,是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了。
看见粟一柯,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甚是感慨。
但是粟一柯是幸运而勇敢的,他还有时间,还有梦想去追求,而我,早已在琐碎生活中丢掉了初心。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回忆起曾经的自己。原来我一直过的不快乐,是因为把自己的心弄丢了,逼迫自己变成一个为“生存”而奔波的工具。而工具,又怎么会快乐呢?
最后,用舅公的话来结束本文吧,谨以此文,记录我开始找回自己的第一天。愿你我,都不再是“只会沉浸在幻想中,而不行动的人。”
1 苟且和远方
电影开篇没多久,看到粟一树躺在沙发上被单词的模样,就知道这部电影不会太差,因为他已经塑造了一种真实,不仅仅是生活,更是活生生的、曾经的那个我。
-
北方、自由。这也是很久以前我曾经向往过很久的东西。不止一次在面对着白底黑字写满了题目的试卷、密密麻麻罗列着概念和公式的课本和教辅的时候,一次次拿起笔,写了一页又一页全是错误的答
1 苟且和远方
电影开篇没多久,看到粟一树躺在沙发上被单词的模样,就知道这部电影不会太差,因为他已经塑造了一种真实,不仅仅是生活,更是活生生的、曾经的那个我。
-
北方、自由。这也是很久以前我曾经向往过很久的东西。不止一次在面对着白底黑字写满了题目的试卷、密密麻麻罗列着概念和公式的课本和教辅的时候,一次次拿起笔,写了一页又一页全是错误的答案,然后想,远方,想,自由。想这个暗无天日而毫无意义的世界,想我不能这么活着,想我的天空我的梦想我的才华,我怎么能够困在这样毫无意义又渺小至极的琐碎里。我的生活应该是有着阳光和沙发,有着书店和猫,有着咖啡和文字的,应该是那样温暖而美好的模样,可以在午后甜甜地睡去,也可以拖上一个行李箱,一往无前地说走就走。
可就像是电影里的舅公说的那样,这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不过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幼稚。
-
不久前,一家人在吃饭,一群人谈论起正在吃饭的表弟的学习,分分激励他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表弟却说,“人生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能只知道学习。”所有人都笑了,包括我。和一桌子家长一起笑起来的时候,我知道,我不同了,我长大了。
我已经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诗和远方,真正的生活,不是想当然地抛弃眼下的苟且去追求远方,而是苟且着攒足了资本,才有资格去追求什么梦想。
-
很长一段时间,我自怨自艾过,后来也埋怨过身边的环境,埋怨过父母。甚至某一刻,突发奇想地认为,是这个家庭拖累了我,若是我生在一个家境优渥的世家,父母都有着不凡的才华和野心,我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得过且过的模样,我想,我这般毫无作为,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后果。于是有了母亲一直耿耿于怀的一次争吵,那一次,我毫无来由地否认了她整个人生,只因为她说了一句,“我们对你并没有什么过高的期望,只希望你平平凡凡、健健康康地过一生,如果能够比我们过得更好一点,我们就更高兴了。”就是这一句话,像一条致命的导火索,点燃了我积累许久的怒气,那一刻,我想到的是:啊,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碌碌无为的原因,正是父母的不求进取,产生了这个更加毫无作为的我。
相当的一段时间内,我备受这个念头的折磨,我不停地去想,如果我生在的不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如果我从小就被灌输着进取和向上的理念、周围充满了更高层次的优秀的人才,我会怎样优秀,我的人生会怎样大放光彩。
而事实上,那不过是一种借口。
-
小学的时候,我第一次骑自行车载人,在去城市广场的路上,路过一段因为修路而坑坑洼洼的柏油马路,没控制好车龙头,两个人双双倒地,朋友没事,我却摔得格外惨。
回家后和母亲讲这件事情,将所有过错都归结到了那条不平整的路上,母亲却说:“这只是客观因素,凡事都有主客观两方面,你有没有想过主观因素呢?”
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了很多年,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主观”和“客观”这两个词,当时母亲对这两个词的阐释让我糊涂了很多年。后来越是清楚了主客观的意思,却越是铭记母亲说的那句话。
——每一件事情都有主客观两方面。
的确如此。
纵然所有的一切都有根源,我的“庸碌”必然脱不开家庭的影响,但是,又何尝没有我自己的因素呢。换句话说,如果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是这样惫懒的性格,就算有着一个牛逼哄哄的家庭,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吗?而就算是家庭不够显赫,难道就一定没有突破现状的可能了吗?答案都是否定的,而事实上,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世界上的例子都多得数不胜数。
我想自己真正的成长,应该就是开始在接受自己所有现状以及真正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未来的那一刻。
-
到了三本的大学后,我很长一段时间相当抑郁,我是那样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我强烈否定着所有,也否定着自己。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曾经的不用功读书,却不止一次地羡慕那些在考完高考后大哭或者大笑的人。我羡慕的,是那种为了一件事情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精力,然后最终获得结果的那种解脱和释然的感觉。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试过,为了一件事情拼尽全力。
我很想试一试。
无关任何虚无缥缈的理由和未来,仅仅是好奇于那种全力以赴的感觉,仅仅是想要知道,如果真的拼尽全力,自己可以走得多远、爬的多高。
对于一个懒散惯了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注定充满了痛苦和折磨的开始。
而事实上,经过了开头的那些不适、经过了和早已被懒散里里外外浸泡得透彻的身体及心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带来的是一种无法代替的畅快淋漓。
那种几个小时几个小时集中注意力,那种时间不再是一不留神就整天整天毫无意义从指间流逝而是一秒钟一秒钟滴滴答答认认真真走过;那种一天过后腰酸背痛,却有着一整页密密麻麻笔记和努力的痕迹的体验:走出呆了一天的图书馆抬头看到夜晚的天幕夜晚的灯光的感觉,妙不可言。一眼看去,就像是所有的道路都成了铺垫,而一盏盏路边的灯光,都是星辰。
有一种充实的东西酝酿在胸腔里,你仿佛可以看见,自己面前的路,不再是漆黑一片,你不再是一个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人;恰恰相反,好像哪里都是光,而你的未来,还很长很长,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2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前一天专业考试,最右边的一排坐了好几个上一届的重修生。考试刚开始,余光里同一排坐着的那个学长频频地看向我的方向,尤其是我一翻动试卷他就会立刻朝我的方向看过来。
我甚至不需要转头验证,就知道他在干什么。
因为曾经的我,也这样干过。
考试前,在安排出来的考场座位表中,拼命寻找和自己同一个考场的同班同学,开玩笑又带着恳求的语气拜托对方考试的时候照顾一下自己,给自己看一下。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对着一道道题目无从下手,一大堆公式不知道该用哪一个,一大堆数据算了又算却始终得不出一个能够稍微让自己信服一些的结果。在别人的都奋笔疾书的时候我却到处张望着,指望着那个同班同考场的同学,也盼望着自己能够被上天垂怜一不小心看到一个周围同学的答案;真正瞄到了哪个人的答案,和自己的校对后,又是百般纠结,不知道应该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对方,生怕抄到了一个比自己还差劲的,阴沟里翻船。
那种卑微、那种心虚、那种紧张、那种焦虑,仿佛还历历在目,我甚至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旁边坐着的,不是那个学长,而是两年前的自己。
一直没有等到我做选择题的学长拿出了手机,在桌子底下上网搜索。我看着他神经质地时不时抬头前后观察巡考老师,看着他每次收起手机的时候手都在紧张地无意识抖动。谁都知道作弊被抓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偷看或许还能够含糊其辞,若是用手机被抓,那就是铁板钉钉的处分了,但是他还是这么做了。
明明是和我无关的事情,却让我莫名觉得无比悲哀。
计算题做到一半,余光里有刺眼的东西闪亮,我侧过头去,就看到那个学长大腿间一片刺目的反光,他缩了缩手,反光消隐了大半,我恍然大悟:他在用手机的时候太过紧张,一不小心打开了手机的手电筒功能。
学长手动了动,手机被他的大腿遮住,我看着他腿间地面一片明亮的反光,有心想要提醒,他却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在意我的注视,慌慌张张地往后望了一眼,然后张开双腿遮挡,手机放在两腿之间,开始继续搜索,直到他将手机重新放回了兜里,都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手机的手电筒功能打开着。
我在看到他的裤兜没有透光后,下意识地松了口气。
做完计算题,回到前面做选择题。
我故意把一个个字母都画得极大,果不其然瞥到余光里,我写一题,那个学长也跟着写一题。
等到我把选择判断做完,老师也晃悠开了,那个学长再次拿起了手机。我注意到他的手电筒已经关了。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一定会知道那一刻自己有多难受。
从小到大,我在老师口中听到过最赞同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人会喜欢考砸”,这个世界上只有想要更好的人,不会有期盼着更差的人。对于成绩、对于学习也是一样。哪怕是再不爱读书的人,哪怕是再麻木的差生,也不会愿意看到自己做不出的题目、自己低分的试卷。
那一刻知道自己不足、知道自己不够好的自己,是难受的,是沮丧的,没有一个人会例外。——我看到的,是那个学长忙着偷看答案、忙着注意老师、忙着作弊,但是我毫不怀疑,整场考试中,一定有某一个时刻,这个学长像曾经在考场上这样做过的我一样,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极度失落击中,那一刻,你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人,你觉得,全世界都在看不起你,包括你自己。
——这样的时刻一定一定不只一个,一开始,你会奋起,会有那么一段时间的坚定决心想要改过自新,但是这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很快,你就会重新被压垮,因为中途冒出来的你,对大堆大堆的知识,根本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是男主和表哥(?)在饭桌上的争执,从学习扯到所谓的才华最后以舅公拿着刊登着男主小说的杂志出现而完美落幕——事实上,就像现实,就像是男主一开始对邻居家小朋友说自己在看书时,小朋友反问的那一句“你也会看书吗”和小朋友对此的解释:“我妈妈说,如果我不看书就会变成你这样,上不了大学”一样,戳心窝子的话永远在不经意间从天而降,而往往这个时刻,没有什么舅公、没有什么超人来拯救你于水火之中,只有你自己,站在原地,承受着整场暴击,而你无力反驳。因为你就是那个loser。
在我看来,电影做的最用心的地方就在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上,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曾经有过无数个这样的瞬间,但是这样的瞬间在你尚且“沉睡”之时,哪怕将你的一张脸戳得稀巴烂也无济于事。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你永远叫不醒一个沉睡的人。
一个没有打算改变自己的人,就算不断受到周围的刺激,就算羞耻,他也只会生气地咬咬牙,然后继续堕落。
知耻而后勇?不存在的。
3 人生是自己的人生
电影开头,男主的母亲一个劲地逼他去复读,男主的舅公劝男主的母亲别再浪费时间,趁早放弃这个毫无指望的想法。
——后来我每一次和母亲说起曾经高中时期的颓废和惫懒,每一次,我都会说她那时候管我、逼我是在浪费时间,如果那时候她没有逼得那么紧,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不仅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走得更远一些,而且可能我会更早明白一些事情,说不定所有的结局都会不一样。而每一次,母亲的答案也都是一样:没办法,这就是为人父母,我也知道逼你没有用,除了让我们两个人都更加不开心以外,不会有任何实际的效果,但是我做不到不管你,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那样逼你、管你,哪怕不仅没有用还会使事情朝着事与愿违的方向发展。
电影中的男主妈妈,最终选择放弃了管束男主,任他自生自灭。
现实中的我,最终脱离了父母和家乡,到了一所三本的高校里念书。
我们都是这样,曾经以为,那个小小的屋子,是世界上最痛苦、最坚固的牢笼,我们都曾经幻想着离开,幻想着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展拳脚。
可是就像电影中舅公问男主的,真正的自由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那不过是一种对无力改变的现实和那个一无是处的自己的逃避。
让我最猝不及防的,是离开家后,浓烈到无法遏制的想家。没有想象中的解脱,没有想象中的畅快,恰恰相反,只有完全未知的恐惧和迷茫。
——我终于到了无边无际的海洋,却忘了在出发前先想一想自己会不会游泳。
我像一个溺水的人一般,曾经的什么牢笼不知何时成了生活中的救命稻草。我抓住每一个机会想尽办法回家,每一天给父母打好几个电话,一听到听筒里传出来母亲的声音,就会泣不成声。
我终于明白,自己从前所有的任性,所有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一直以来,不过是一个建立在岛屿上的乌托邦,而那座坚实的岛屿地基,就是我的家,我的父母。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一直以来任性妄为的底气。而离开了这些的我,什么都不是。
——也直到真正失去了这些曾经浑然不知的依仗,我才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明白了一件其实自己一直都知道的事情:这个人生,是我自己的。
-
有人说,考研和高考相比,最大的难点在于高考是一条直通通的道路,你没有选择,而周围的一切都在逼着你往同一个方向走,你要做的,只是听从这些周围的声音,顺着他们的指引往前走,就够了;但是考研并不是,考研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选项,一个你随时可以反悔的选项,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往前走,该往哪里走,一切都只能够由你自己决定,而稍一个不慎,或许你踏入的,就是万丈深渊,这,才是考研最可怕的地方。
高中和大学最大的区别,也正是如此。
我第一次发现,其实所谓的辽阔并不是一件好事,恰恰相反,那是一种折磨,因为你的面前时时刻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项,却没有任何的提示;你不知道哪一个方向上有着地雷,哪一个方向上有着甜美的果实,你不知道哪一条路可以一往无前而哪一条路会让你伤痕累累,最可怕的是,这是你自己的人生,而你,只有这一次机会。
从小到大,无数次听过这样的话:读书是为你自己读的、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风靡一时:听过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所有的道理我们都懂,所有的理论早已不止一次地在耳边千锤百炼,但是,往往我们却要等到四处撞得头破血流后,回过头来,才会愿意承认,是的,曾经那个自己不屑一顾的道理,就是这个世界最真实、最精炼的准则。
直到真正离开了家,离开了那所避风港,我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第一次,如此切实地体会到,这个人生,是我自己的,而我漫漫人生路上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一个岔口,我每一个刹那的抉择,都是一个连成最终那条线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点;是它们,一个个累积或说累乘,构成了我如今的一切,构成了如今这个存在着的我。所有其他,都不过是自我逃避的借口。
电影没有热血燃烧的口号,没有青春萌动的爱情,有的是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和逐渐成长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幽默和小趣味,让年轻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青年演员刘霖也因为演活了影片中“持续性混吃等死,间歇性踌躇满志”的佛系青年粟一柯而获得FIRST影展最佳演员提名。而扮演“高冷”舅公的演员则是曾在电影《亲爱的》里饰演法官的老演员袁忠远,此次他一改往日的老干部形象,变成一个清高又有点可爱,语不
电影没有热血燃烧的口号,没有青春萌动的爱情,有的是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和逐渐成长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幽默和小趣味,让年轻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青年演员刘霖也因为演活了影片中“持续性混吃等死,间歇性踌躇满志”的佛系青年粟一柯而获得FIRST影展最佳演员提名。而扮演“高冷”舅公的演员则是曾在电影《亲爱的》里饰演法官的老演员袁忠远,此次他一改往日的老干部形象,变成一个清高又有点可爱,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知识分子。这一老一少的搭档几乎承担了影片中大部分的笑点。
导演龙飞表示这是一部喜剧文艺小品,调子比较轻松,并没有试图去讲一些大道理或挖掘很深的社会意义,只是想讲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每个人也许都会遇到一个能改变你、让你变得更好的人,那个人也许正在你身边,也许已离你远去,但当你回想起来时,总会有一丝温暖和感动。
小成本电影的魅力。
我之所以会用1小时17分钟去看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它得奖或出类拔萃,而是因为我尊敬的老师是这部电影的制作者。所以我这篇短影评也许会有偏颇,望其他看官切勿较真。
这几年来有一个趋势,就是小成本电影越来越收到瞩目。《Lady Bird不得鸟小姐》《Boyhood少年时代》《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
小成本电影的魅力。
我之所以会用1小时17分钟去看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它得奖或出类拔萃,而是因为我尊敬的老师是这部电影的制作者。所以我这篇短影评也许会有偏颇,望其他看官切勿较真。
这几年来有一个趋势,就是小成本电影越来越收到瞩目。《Lady Bird不得鸟小姐》《Boyhood少年时代》《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三块广告牌》《Manchester By The Sea 曼切斯特的海边》等等。这几部电影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提名和若干奖项。理论上来说这几片其实并不讨巧,制作方并没有按照奥斯卡的评委的口味去创作的。1.它们没有太多政治正确的因素。(《为奴十二载》、《至暗时刻 》,《华盛顿邮报》)2.它们不塑造英雄式的人物。(《逃离德黑兰》《模仿游戏》、《血战钢锯岭》,《万物理论》)3.不讨论刺激的伦理问题。(《水形物语》、《月光男孩》《她》)
所以小成本电影的魅力在于人物的刻画和贴近生活的真实。(基于第二个因素我需要申明王家卫导演的作品不在我讨论范畴之内。)这几部奥斯卡提名级别的小成本电影,把每一个平庸平凡的屌丝男、屌丝女、屌丝妈、屌丝警察、屌丝父亲内心最深处的焦躁表现了出来,并且诱导荧幕前的观众发出内心最迫切的无声呐喊。好了,这是作品的目的。《睡沙发的人》这点没有问题,也把男主角的青春期困惑表达了出来。完成了这点,这个片子只能说勉强及格。60分
关键在如何表现青春期的情绪和蜕变,演员和编剧需要怎么做才能完美的呈现这种内敛的情绪。电影艺术和小说最最忌讳的就是角色直接硬塞给你中心思想。如果这很难理解,我举个例子。这里点名批评某部以飙车为题材的第七部电影。光头男主角反复重复了一句话: "你是我的家人。(来表达这些飙车兄弟间的友情,同时也炒作一把那位逝去的演员)。” 我个老天爷,这种直接和观众做露骨直白的概念传输等同于编剧的在告诉观众:我真没艺术天赋,你们将就着看吧。简而言之,就是并没有“诱导”观众做出内心迫切的呼喊(即是共鸣)。我们回头看看《睡沙发的人》是怎么做的。1. intertextuality 中文叫互文性 。书本和哲学贯穿了整部电影。 屌丝男主每一次的蜕变都是通过阅读新的文本获得新的灵感,在朋友的对话中抛出一句哲学名言来传达自己的心灵困窘和找寻解脱的方式。这种表达形式不装逼也不突兀。因为青春期的人做的最自然的事情就是把刚学的东西用上装逼。 2. 和家人的摩擦。观众不难看出舅公在故事里是一个伯乐的角色。看似木那的舅公,每一次都把屌丝男主的文章进行仔细的学究式的修改。男主从一开始的别扭到后来主动“投稿”给舅公。男主的青春期成长与转变也从这里得以体现。3.加一些小细节,如男主不开锁了。青春期要自由便离家出走了。懂得表达真实的情感了(教导小朋友写真实的作文)。这些都是一些编剧刻意安排的桥段来表达青春期的蜕变。所以我再加20分,目前80分。
我总评85分,最后的5分是老梗的笑点不突兀,叙事节奏不拖拉(至少我没有快进),玛丽莲梦露(舅公的报复)画龙点睛。剩下的15分扣在,某些群主演员说实话有些出戏。剧情有点老套,看到一半基本上能猜到未来会怎么发展。四舍五入 90分!(开心)
在First影展上看到《睡沙发的人》这部影片,相当惊喜。这部影片的题材并不算很新,老少搭配的设置其实在欧美和日本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但它好就好在在两人互动的细节上做出了新意,老头与男孩之间的交流是男性化的交流方式,没有太多语言,而是别具一格的“文字往来”,让人忍俊不禁。男孩在睡沙发的过程中慢慢认识到自己,完成蜕变。我也是一个常常睡沙发的人,只不过依旧懒散。整部影片人
在First影展上看到《睡沙发的人》这部影片,相当惊喜。这部影片的题材并不算很新,老少搭配的设置其实在欧美和日本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但它好就好在在两人互动的细节上做出了新意,老头与男孩之间的交流是男性化的交流方式,没有太多语言,而是别具一格的“文字往来”,让人忍俊不禁。男孩在睡沙发的过程中慢慢认识到自己,完成蜕变。我也是一个常常睡沙发的人,只不过依旧懒散。整部影片人物不多,主要是老头、母亲和男孩三个人,三个人的性格都比较突出,人物塑造上还算成功,母亲强势的背后又有着隐忍和善良,老头古板、不通人情世故的背后又有着睿智和顽皮,男孩慵懒的背后又有着不羁和理想。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不错,尤其喜欢老头和男孩的表演,幽默得很自然。国产喜剧能够让人会心一笑的不是很多,大部分的喜剧都在很用力地搞笑,生怕观众不笑,而这部电影里面的笑料大部分来自于生活,会让人有共鸣。影片的美术风格不太像国产电影的风格,有点偏向于欧洲的一些轻喜剧电影,色彩饱和度稍高,颜色搭配上比较大胆,选用了大面积的红色与蓝色做基调,一下子就定下了轻喜剧的调子,setting也比较有意思,男孩房间的海报有jojo,有one piece,竟然还有上个世纪的性感女神,此处就不剧透了。整体有一点怀旧的风格,个人很喜欢这种调子。也有遗憾的地方,整部电影大部分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镜头语言上的发挥不大,映后主创也谈到预算很少,是自己出钱来做的一部片子。导演野心也不大,第一部就想拍一部有趣的故事,从观影现场笑声不断来看,他确实也做到了。在First还看了一些影片,大部分影片都比较沉闷,节奏明快的太少,参加电影节的导演很多在乎的是自我表达,在乎观众的不多,有的影片整个影院甚至有一半以上的观众在看手机,结果出来的评分还挺高,我有点疑惑。国产电影里不乏大制作的商业大片,也不乏作者型电影(每年各大电影节很多),缺乏的是中小体量、故事又讲得不错的类型片。这些影片才是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因为《睡沙发的人》第一场放映,放映设备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声音上有瑕疵,我又去看了第二场放映,不为什么,纯粹为了支持国产电影里这种小体量的好片子。希望导演他们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