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玛丽苏接受下限已经很低的我,居然要把我看十多年玛丽苏都要yue出来了。终极玛丽苏烂片呀,而且玛丽苏吗???难道是我老了,只觉得尬死了
首先,演员方面,桥本身材不行,我很疑惑日本演员为啥不健身塑形,但脸在镜头里完全透明感,整个人像易碎的玻璃娃娃,片寄凉太整个人土黄土黄,不懂化妆师为啥不给所有男演员涂口红,至少显气色一点吧,完全没有大明星的设定感。还有,这俩人演技都烂到发指,看他们
对玛丽苏接受下限已经很低的我,居然要把我看十多年玛丽苏都要yue出来了。终极玛丽苏烂片呀,而且玛丽苏吗???难道是我老了,只觉得尬死了
首先,演员方面,桥本身材不行,我很疑惑日本演员为啥不健身塑形,但脸在镜头里完全透明感,整个人像易碎的玻璃娃娃,片寄凉太整个人土黄土黄,不懂化妆师为啥不给所有男演员涂口红,至少显气色一点吧,完全没有大明星的设定感。还有,这俩人演技都烂到发指,看他们表演真的脚趾扣地,感受不到cp感和爱意,只看到提线木偶般的编程式演技。
其次,剧情。我是没想到都2021年了,日本怎么还拍这种玛丽苏,把观众智商放在脚下摩擦叭。开头莫名其妙,开始半小时只记住了最开始的可口可乐广告,yue,完全不懂他们是怎么fall in love 的,只觉得男主是个wsn,屁屁怪癖在我这就是达咩!
看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就在想emmm怎么还有一个小时呢,如坐针毡,简直了。清晰可见编剧意图,很想问编剧,这是花了一个晚上写出来的剧本吗?或者说根本就是机器人算法写出来的,如何做到明明有套路可抄,却抄的如此低级。小高潮,大高潮全都在意料之中,证实了它就是个烂片。
男主与未成年,莫名其妙,男主让我想起wyf,妈哒一个套路嘛这不是,看起来就像个骗pao的wsn,一点都不觉得女主梦幻,只觉得蠢死了。可想而知那些女生是不是也是这个心理,醉倒在wsn的柔情乡。
还有灰姑娘的水晶鞋,只想说我艹啊,那条项链,就像是衣袖红镶边,在她身上标记这是我的战利品的感觉,观感不适。虽然最后说女主重拾梦想学钢琴,但是改变不了她在感情中等待王子救赎的傻白甜。
这不是女生的A片,这完全是男性的意淫。
豆瓣说,我的字数太多了,只好奉献上我的第一部长影评,表达我对这部烂片的??
(片里面值得探讨的只有一个镜头,就是他们在剧院里分手,座位调换了,还蛮有意思。一星给这个镜头,一星给它带给我的吐槽欢乐)
“各位压言!”随着一声惊堂木,曾引起巨大轰动的网络悬疑连续剧《河神》有了续篇,即刚刚上线的《河神2》。有幸观看了前13集,就在自以为对整个框架有了一个大概把握时,奇峰突起,第13集竟完全反转了前面的叙事逻辑——丁卯(张铭恩饰)的父亲、肖兰兰(陈芋米饰)的父亲肖砚、郭得友(金世佳饰)的师傅竟同时殒命。三起爆炸案,不仅毁灭了所有线索,截断了两场感情,还让结局变得扑朔迷
“各位压言!”随着一声惊堂木,曾引起巨大轰动的网络悬疑连续剧《河神》有了续篇,即刚刚上线的《河神2》。有幸观看了前13集,就在自以为对整个框架有了一个大概把握时,奇峰突起,第13集竟完全反转了前面的叙事逻辑——丁卯(张铭恩饰)的父亲、肖兰兰(陈芋米饰)的父亲肖砚、郭得友(金世佳饰)的师傅竟同时殒命。三起爆炸案,不仅毁灭了所有线索,截断了两场感情,还让结局变得扑朔迷离。
谁能同时策划三场杀人案?经此巨变,肖兰兰将继续选择丁卯,还是转向范君尧?郭得友的师傅真的参与了谋杀外交官顾唯良(杨子骅饰)吗?敖旦将在如何痛下杀手?
众所周知,《河神》是2017年7月在爱奇艺独家上线的,开播当日点击量便达9千多万,半个月后则接近5亿,到8月中旬,更是蹿升到近8亿。
造成《河神》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画面精美、原著故事精彩、制作团队专业、演员表现出彩等。总之,《河神》拉高了网络剧制作水准的上限,但也给续集“挖了坑”——对于续集,观众既要求它和原作“看着像”,还要“有新意”。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河神2》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
与《河神》不同,《河神2》从一开始,反面人物敖旦(袁富华饰)便已出场,谜底也早已公开:“九牛二虎一鸡”。这种《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式的“露”,强化了故事的悬疑性——从首集一生门门主崔疯子(董向良饰)被名伶聂小秋(崔尔康饰)毒死,到外交官顾唯良在婚礼现场突然自燃,乃至启智女子学校惊天内幕……这些凶案似乎不难破解,可所有人在死前均毫无痛感,反而面带微笑。隐喻着在不同凶案背后,藏着某种神秘力量。可究竟谁是做局者?又是如何做局的呢?
通过嵌套结构,《河神2》变得异常完整——它不像传统类型剧那样,以故事为核心,通过主角的不断取胜,维持观看节奏。《河神2》的整体就是一个大凶案,主角小河神郭得友、丁卯毫不知情,只是在一个个毫无头绪的小凶案牵扯下,才一步步走向最终结局。
这种结构即“中国套盒”。中国古人在写小说时,有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不完全遵守“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叙事顺序,而是常将几个不相干的故事平列开来,有的故事能走到终点,有的则半途而废,俨然是一座“叙事迷宫”。
以《水浒传》为例,它不是以梁山泊的建立、发展为脉络,而是先讲九纹龙史进的故事,在一百单八将中,史进仅排名第23位,为什么要放他第一个出场呢?作者没有解释,接下来却转去讲鲁智深,由此引出“林(冲)十回”,进而是“武(松)十回”“宋(江)十回”“石(秀)十回”等,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故事拼装成一个整体,却埋着共同的线索——逼上梁山。
“五四运动”后,这种结构曾饱受批评。胡适先生曾说,《水浒传》是诲盗之作,认为许多报纸在刊武侠小说,但这种小说实在是最下流的。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西方学者才意识到,在类型化冲击下,故事正变得越来越公式化,基本按《圣经》的叙事模式:坏人为害人间—人民走投无路—大英雄从天而降—问题彻底解决。
叙事僵化,影视人只好在视觉冲击力上做文章。于是,怪兽越来越恐怖,画面越来越血腥,靠暴力、色情、酷炫、猎奇来刺激观众。可任何刺激只能一次性成功,这就像迷上辣椒后,人们会越吃越辣,不再满足原来的辣度。这其中,存在着边际效应:刚开始,增加100斯高威尔的辣度就够了,到后来,即使增加1万斯高威尔,人们仍不满意。
要走出这种越刺激越麻木的困局,《河神2》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回归“中国套盒”的叙事传统,复归传统志怪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看,《河神2》可以视为是一部现代志怪。
首先,《河神2》采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多个线索同时推进,其中许多未必与案情有关。比如张神婆(苇青饰)催婚,顾影(王紫璇饰)的焦虑、郭得友的犹豫、张神婆的温情……都没有推动案情发展,但它自己构成了一个故事。再如破启智女子学校案时,顾影潜入学校的意义不大,她与学校大姐大陈似如之间充满危机的关系,也游离于主线外。但正是“故事套盒”,才给观众以真实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完整的的故事,我们常被多个故事、半故事牵引,在不同的叙事中游移。生活从不呈现出它的底牌,只有在不断选择中,人生才得以延续。《河神2》表现的不是传统类型剧的低智“闯关游戏”,而是一个胶着、挣扎、持续的过程。生活没有线性,非线性叙事才契合真实。
其次,用“技能”拓展新的叙事空间:比如“点烟辨冤”,从现代科学看,是一种催眠术,但在《河神》与《河神2》中,它又是绕过现实暗礁、直接抵达答案的捷径,是非线性中的线性通道。这和传统“中国套盒”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掐算、《封神榜》中姜子牙的灵魂出窍、《水浒传》中的戴宗的“神行甲马”近似——非线性叙事更真实,但电视剧注定与生活有别,否则,人人都在亲历生活,为什么还要看电视剧?电视剧提供的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帮助人们真正反省生活。在《河神2》中,“点烟辨冤”不再高能,竟被戎傲霜(张子琪饰)的“银铃封”克制,而“银铃封”放大了人的内心幽暗,不突破内心的障碍,便无法突破它。《河神2》中延续了大量“科技梗”,比如白磷燃点为40℃,只在影视灯光照射下,才能自燃,而白磷有强烈的大蒜味,融入药膏,顾外交官才会将它涂抹在身上……在一连串“偶然”背后,科技是将它们连接起来的那个“必然”。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志怪的特色:它提醒着观众,在表面相同之下,隐藏着太多不同,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它的眼睛。
其三,“志怪”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志人”:中国有异常丰富的志怪传统,体现出农耕文明对“外面的世界”的高度兴趣。如果说,《搜神记》时代还停留在“记录怪事”,不是“有意为小说”的层面上,那么,到《聊斋志异》时,“志怪”已完全在“志人”。在蒲松龄笔下,仙狐鬼怪皆有人性,“志怪”只是手法,“志人”才是目的。在《河神2》中,体现出同样的趣味:丁卯、肖兰兰、范君尧的情感冲突;丁卯与戎傲霜之间的若即若离;小河神挣扎在对师傅的感恩之情与怀疑之间……他们貌似超脱旷达,却都有难以摆脱的精神困境。在《河神2》中,故事只是外部推力,每个人想去解决自身的问题、摆脱疑惑的纠缠,才是真正的“核”。这与普通人的生活体验是如此靠近,所以,即使没有怪兽,没有血流满地,没有遍地废墟,《河神2》依然保持了强烈的悬疑感。这是因为,我们都想从这些在复杂关系中挣扎的角色身上,获得自己的生命体验。
在《河神2》中,最具现代志怪意味的,也最让人沉醉的,是它出入真假之间,娴熟地在想象与历史之间切换。通过对上世纪20年代老天津卫文化的展现,特别是将其中的哏、其中的传统与现代冲突、其中的前卫、其中的江湖气息等予以精致地刻画,呈现出强烈的雕刻美——显然,《河神2》的精致是在骨子里的。
以《河神2》的大背景——海河“裁弯取直”为例,其实,这是发生在1918—1919年的真实事件。
清末民初,海河的三岔河口是直隶五河入海处,因“河身弯曲异常,泄渲不畅,久为研究水利者所诟病”。雍正时,怡亲王胤祥(康熙的第十三子,雍正的得力助手)曾有类似“裁弯取直”的提议,此后李鸿章、冯国璋都曾试图推进,但三岔河口是天津最繁盛处,“丁沽风物久闻名”,各方拒绝搬迁。直到1917年7月,因华北大雨,“水决天津,淹灌全埠,难民露宿,呼号求援”,各方才下决心彻底整改。但天津的顺直水利委员会由租界外方把持,民国政府拨款中含盐税,清末为支付赔款,盐税作为担保,已抵押给列强,要动这笔钱,难度巨大。中外双方激烈博弈,后在天津商会介入下,工程得以进行。1919年12月,“裁弯取直”工程竣工。1922年、1924年,天津遭遇更大洪水,“裁弯取直”工程发挥巨大效力,天津城区安然无恙。
在《河神2》中,启智女子学校的故事占据较多篇幅,也符合天津作为中国现代女学发源地之一的历史背景。1907年,天津女校已达17所,而同时期北京仅12所。天津明显强于北京。剧中周墨青,可能化自著名教育家林墨青先生,林曾创办17所女子小学,他的一位庶母姓周。
在传统志怪中,常代入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其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历史有无数种解读方式。与历史相契合,所以志怪呈现出亦幻亦真的意味——一切不完全是想象,它曾经被经历,甚至就是前人眼中的真实。这才构成生活中最本真的悬疑。
檀板响起,众生悚然,一颦一笑,一悲一喜,故事是现代的,精神却是传统的,所以《河神2》让人如醉如痴。
在你小时候,有没有特别渴望得到的东西,或者是一台游戏机,或者是一个洋娃娃,又或者是一辆四驱车……当你的愿望无法满足的时候,你会选择放弃,还是执着的想要拥有它?
在你小时候,有没有特别渴望得到的东西,或者是一台游戏机,或者是一个洋娃娃,又或者是一辆四驱车……当你的愿望无法满足的时候,你会选择放弃,还是执着的想要拥有它?
童年很喜欢的一部剧,看过无数遍。苏有朋的所有角色中,最喜欢杭铁生,喜欢他的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但为人又不死板,懂得机变,会撩妹,爱玩笑。王艳的凝香自带仙气,不仅颜值高,心地善良,还很聪明,与铁生很相配。宋丹丹演的铁生娘迷迷糊糊,爱多管闲事,总是好心办坏事,但却是个可爱继母,还有赵毅演的陆师爷,能掐会算还会治病,身上小毛病不少,有时还很傲娇,却是铁生最能信任的好兄弟
童年很喜欢的一部剧,看过无数遍。苏有朋的所有角色中,最喜欢杭铁生,喜欢他的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但为人又不死板,懂得机变,会撩妹,爱玩笑。王艳的凝香自带仙气,不仅颜值高,心地善良,还很聪明,与铁生很相配。宋丹丹演的铁生娘迷迷糊糊,爱多管闲事,总是好心办坏事,但却是个可爱继母,还有赵毅演的陆师爷,能掐会算还会治病,身上小毛病不少,有时还很傲娇,却是铁生最能信任的好兄弟,也为这部剧带来不少欢乐。
这部剧似乎是分成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给人的观感各有侧重。印象最深、拍得最好、故事完整性也高的就是第一单元,重点不仅仅是凝香的身世,更是铁生与凝香从一见钟情到生死相许的感人经历。铁生和凝香都是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人物,当初真的是讨厌死天龙太子了。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的故事彼此之间互有关联,涉及朝堂后宫恩怨,更多地展现了杭铁生的为官之道。剧中的严相爷一直令我深感可惜,他是个好人,就因为一念之差,帮了心爱之人不该帮的忙,被王爷抓住了软肋,再也没有办法遵从本心地做他想做当做的事。同样,梅妃也让人恨不起来,她也本性不坏,有是非大局观,但她当年爱慕虚荣,杀了真正的梅妃,好让自己顶替入宫,无论她做什么都无法挽回这个罪过,也伤害了三个深爱她的男人。严相爷和梅妃,他们一个是贤相一个是贤妃,可惜却没有办法当到底。立身为正不能妥协一步,有些错一旦犯了,一辈子都要为此偿还。第四单元古井冤剧情更加偏向破案,小时候还被这个单元的镜头给吓到。这个单元的女配都很漂亮,徐露的董玉凤、金铭的喜鹊,还有方圆的白荷。郑宽虽说是被董太师所害,但他与董太师的恩怨还累及到了旁人,他们两个一丘之貉,全都心狠手辣,自私自利,闹到最后咎由自取,谁都别怨谁,只是可怜了玉凤。啊,还有,毛乐演的小爹爹也很有意思。
总之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古装剧,真实地讲了段发生在古代的虚构故事,而这种类型的古装近年已是不多见。很庆幸我的童年看到的是这种三观极正的古偶。其实根据整部剧来说,或许给四星更为合适,而多给的这颗星是我的偏心,算是对时光让回忆变得美好的馈赠。
首先,伍思薇是上帝给亚裔姬佬的恩赐!!!
单电影来说四星+我最爱的青春姬佬题材+亚裔+伍思薇=满分五星!!!
这其实是一部我等了好久的电影,从去年宣布开机开始follow了演员间的互动,读了剧本,然后是一步步宣发最后看着它上线,真的超激动超期待的。
首先,伍思薇是上帝给亚裔姬佬的恩赐!!!
单电影来说四星+我最爱的青春姬佬题材+亚裔+伍思薇=满分五星!!!
这其实是一部我等了好久的电影,从去年宣布开机开始follow了演员间的互动,读了剧本,然后是一步步宣发最后看着它上线,真的超激动超期待的。
进入以下内容前
小学生稀烂文笔警告??情绪激动语无伦次警告??
因为读过剧本,也知道这是一部伍导拍来纪念自己与一位直男友谊的电影,所以在看之前我对于男女主之间的人物关系已经相当清楚了(尤其剧本里其实结尾是有位乘客说:“哎呀那是你男朋友吗真sweet ”Ellie回答说:“不他是我的朋友”),有些人可能会纠结他们俩之间是暧昧还是友谊,实际上除了中后期paul有一些单方面的举动,电影主要描写的还是他们之间很可爱很珍贵的友谊。
实际上我对伍思薇的这个尝试感到相当惊喜和支持,太多太多青春电影都把重心放在男女情爱上,而绝大部分lgbt电影更是难逃“自我认同”这个主题,可是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现实中爱的方式和形式绝不止一种,可爱有趣的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需要建立在恋爱关系的基础上,那太狭隘了。友情和亲情其实是更多青少年生活的写照(至少本母胎solo是这样的.....说多了都是泪),看多了情爱纠葛为重心的电影难免心累(这部也有但不是中心哒),来一部蠢萌可爱的友谊也相当有趣。
不得不说伍思薇真的太懂了太会了,本来就看过剧本知道两个人独处的场景实际上不过几幕就没有抱太大期待结果看下来真的就还是甜甜甜甜甜
前期虽然没有太多独处场景但是写信发简讯在墙上轮流画画实在是太浪漫太戳我了,真的这和谈恋爱有什么区别吗?!!!而且说实话看之前一直很担心ellie的感情线也会捉摸不定弄得三个人之间箭头乱糟糟,结果幸好ellie的感情指向从头到尾都很明确,所以不多的独处里对Aster的好感也表现的相当明显和可爱;后期就更不用说了我觉得她们俩独处时的空气中都充满了粉红泡泡hhh
结局我觉得和booksmart相当类似:Diana留给Amy电话号码约定gap year里去找她;Ellie勇敢地拥吻Aster(剧本里写Aster回吻了)并约定几年后再见。可能在有些人眼里不确定关系就是开放式结局吧?但是在本肤浅姬佬眼里这就是大写加粗的HE啊!!!!
说实话这部电影最戳我的那条线是Aster和Ellie关于画作中“Bold”的讨论,因为真的太浪漫了
Aster一开始是一个放弃了Bold寻求安稳的状态,她有一个有钱有势能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利益的男友、一个安心嫁人在小镇安稳生活的未来,她不知道这种安全的感觉是否就是爱情,自己是否应该就此嫁给特里格,她向上帝祈求一个提示,就在这时那封信出现在了她的储物柜。(好命中注定好浪漫)
然后她们开始像接龙一样谈论着彼此在艺术创作上的观点,Aster说她放弃作画是因为辛辛苦苦画好一幅画以后不敢大胆地再添一笔,于是Ellie就给了她一个坐标和一面能够任画五笔的墙(真的好浪漫,涂鸦对话是本片最戳我的一幕)
要说车戏,已经很多了,打戏却不足。
===============
队员,说实在的,没看出太多必要性,我觉得组一队杀手突突突干脆。
5~6个杀手,带上几十发子弹,各自行动互相支援,足以灭掉任何场景人数不超过100的目标。
要说车戏,已经很多了,打戏却不足。
===============
队员,说实在的,没看出太多必要性,我觉得组一队杀手突突突干脆。
5~6个杀手,带上几十发子弹,各自行动互相支援,足以灭掉任何场景人数不超过100的目标。
更别说这种偷袭的,你甚至可以干掉所有人,完成“暗”杀——By 刺客信条。
===============
一直在放小故事,一个接一个。
大概是导演也知道,主剧情太单薄了,撑不住电影,所以玩起了小剧场。
===============
绝对是一部不及格的片子。
如果你追星,当我没说。
嗯……我正在追这部剧,首先我想表明一下我的态度,剧是拍得挺好的,不属于虐的那种,挺吸引人,我最喜欢夕雪,五颗星有三颗星是给她的,不但因为李溪芮,更是因为她的存在,我才会看下去。然后一颗星给晓晴,一颗星给王后。晓晴善良可爱单纯,傻楞楞的,给我带来不少欢乐,但是又由于我个人对于傻白甜剧不太感兴趣,所以只给了她一颗星。至于王后,我不怎么喜欢她的性格,并且她有野心,她后来是想吞噬晓晴成为主人格的,冲
嗯……我正在追这部剧,首先我想表明一下我的态度,剧是拍得挺好的,不属于虐的那种,挺吸引人,我最喜欢夕雪,五颗星有三颗星是给她的,不但因为李溪芮,更是因为她的存在,我才会看下去。然后一颗星给晓晴,一颗星给王后。晓晴善良可爱单纯,傻楞楞的,给我带来不少欢乐,但是又由于我个人对于傻白甜剧不太感兴趣,所以只给了她一颗星。至于王后,我不怎么喜欢她的性格,并且她有野心,她后来是想吞噬晓晴成为主人格的,冲动又野蛮,比较反派。虽然她一直在协助夕雪,但是同时也差点害死了夕雪和晓晴。不怎么喜欢,给一星。当然对于李溪芮的演技,我打满分10分。其次,对于东山,我挺看不懂的,有点渣,喜欢夕雪又喜欢晓晴,说他在乎夕雪更多,是因为他和晓晴在一起的时候会想起夕雪,而跟夕雪在一起的时候却只有夕雪,他对夕雪更热忱。说他在乎晓晴更多,只是因为他更喜欢对晓晴笑,并且第一集也说了如果再重来一次,我还是会再爱你一次,可见他对晓晴似乎更在乎一些。
最后,对于我来说,整部剧了,最耐看的就是夕雪的存在,如果没有夕雪,我是绝不会看下去的。
太太太喜欢夕雪了。
看完可爱的八集,只是非常羡慕有从小长到大的朋友。
现在35+的我从小也是长在母亲工作单位的院子里,从小也有几个可以在楼下叫名字下来玩的女生好朋友,平时总是一起玩各种游戏。记忆中没什么男生,小时候总觉得男生是另一个世界的生物。反而跟妈妈同学的儿子在一个小学和初中,由于家长的原因家又住的很近,总可以在一起聚聚,稍
看完可爱的八集,只是非常羡慕有从小长到大的朋友。
现在35+的我从小也是长在母亲工作单位的院子里,从小也有几个可以在楼下叫名字下来玩的女生好朋友,平时总是一起玩各种游戏。记忆中没什么男生,小时候总觉得男生是另一个世界的生物。反而跟妈妈同学的儿子在一个小学和初中,由于家长的原因家又住的很近,总可以在一起聚聚,稍微熟悉一些,也算不得青梅竹马。高中不在一个后渐渐断了联系,而妈妈和他妈妈倒是经常可以见,我也可以从妈妈那里听说那个男生的消息,妈妈总是无意转达说他谈了个什么样的女朋友,怎么又分手了,为什么又辞职了等等。我想我妈妈也是这样跟他妈妈说一些我什么时候领证了什么时候结婚了这些有的没的消息。本来不是很关心的人,因为小时候的情谊又想多听听八卦,就是淡淡的情绪无波无澜的听着一个又陌生又熟悉人的信息。
直到有一次妈妈聊天跟我说起,之前他跟他妈妈说要是找到我这样的媳妇就挺好的,为什么没早点让他妈妈牵线搭桥这种的话…我才惊到了。那个时候我已经生了老大,肚子里还怀着老二。我惊诧的问我妈为什么突然说到这个话题,我都结婚这么久了怎么说到这些。原来是我博士毕业回国后在老家补办了个简单的婚礼回门仪式,他妈妈在席间拍了我的照片给他看了。当时听了这些我也是哑口无言,哭笑不得。
其实也没有后续,过了两三年他也结婚了,找了个年轻的小姑娘,现在他也只是躺在我微信里面的一个人名而已。看了电视剧,感觉只是有一群能陪着长大变老的朋友真的很好,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小时候的玩伴渐渐的长大了升入不同学校,加上体制改革,妈妈的单位破产了,院子也被房地产收购开发成商品房,朋友们各家都搬走了,也就慢慢断了联系,都是有联系方式的陌生人罢了。
珍惜眼前人,珍惜青春!
《尚食》里的朱瞻基 — 贵不可言!
《尚食》里的朱瞻基 — 贵不可言,却并非高不可攀!
朱瞻基的贵,不只是他身份的尊贵,更在于他那与生俱来的皇家贵族之气,他身形挺拔、龙章凤姿、风采卓然,令人颇有一番赏心悦目之感!当然,这份气质的呈现和演员许凯个人颇为优越的外
《尚食》里的朱瞻基 — 贵不可言!
《尚食》里的朱瞻基 — 贵不可言,却并非高不可攀!
朱瞻基的贵,不只是他身份的尊贵,更在于他那与生俱来的皇家贵族之气,他身形挺拔、龙章凤姿、风采卓然,令人颇有一番赏心悦目之感!当然,这份气质的呈现和演员许凯个人颇为优越的外在条件以及作为专业演员对角色的揣摩是密不可分的。朱瞻基的贵,还在于他心有百姓和国家,他能诗词、工书画、会武功、善权谋、知进退、重民生、有抱负、知人善任。但朱瞻基也不是完美的,聪明如他,在所爱之人面前偶尔也会有无措无力之感,流露出孩子气的一面,其实还蛮可爱的,这份真情也挺可贵的不是?
在我看来,《尚食》不仅仅是一个美食剧,美食只是一个桥梁,被用来展现从朱棣、朱高炽到朱瞻基三位帝王时期的文化生活画卷。它是一个群像大戏,每一个人的戏份都不太多,先不论后期剧情如何,目前为止,核心主线还是清晰的,每个角色都在为剧情服务,尚没有因配角过度加戏以至于主次不分的情况出现。
对于《尚食》,我一直最期待的是看许凯如何诠释朱瞻基人生中的三个阶段 – 皇太孙、皇太子和一代帝王明宣宗!随着皇爷爷的谢幕,朱瞻基的身份也随之转变,好圣孙晋升成为皇太子,那就先简评下第一阶段的好圣孙吧。
第1-13集,皇太孙时期 — 青年聪俊、博览好学、心中有丘壑、被小厨娘吸引初尝爱人滋味
作为好圣孙的朱瞻基,除了日常料理政事,出现最多的场合 — 书屋,经常会见的人 — 老师!和女主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有也多数在用膳的时候。
初登场
那场戏设计得还挺巧妙的,短短几分钟便向观众交代了朱瞻基为人的大致品性。彼时,朱瞻基和内侍同乘一辆马车,闻听皇爷爷班师回朝且汉王已抢先入京迎驾,会对东宫不利,马车轮子陷在泥洼里出不来,对比身旁焦躁急切的内侍,朱瞻基却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还拿起旁边小书架里的一本书翻看了起来,后将不停呱噪的内侍一脚踢了出去,说与其在车上着急,不如下去推车来得正经,然后也不顾地上泥泞下了马车带动大家一起推车。虽说只是一件小事,但以小见大,朱瞻基遇事不惊,冷静中透着沉稳,言语中透着自信,身为上位者却能亲自上阵带动下属一起解决困难,随身的书也在告诉观众他是一个勤勉好学之人。
首先这是一部限制级电影,不适合青少年。故事在moondog的荒诞生活中娓娓道来,他是一个放浪不羁的诗人,更像是流浪汉。故事中不断地有舒缓的背景音乐,歌词大概是主人公的诗意,这音乐让人感觉轻松自在,很贴合个性,海边的黄昏也是美丽的,只是主人翁胡子拉碴像个怪诞的疯子,结尾才感觉到那才是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
首先这是一部限制级电影,不适合青少年。故事在moondog的荒诞生活中娓娓道来,他是一个放浪不羁的诗人,更像是流浪汉。故事中不断地有舒缓的背景音乐,歌词大概是主人公的诗意,这音乐让人感觉轻松自在,很贴合个性,海边的黄昏也是美丽的,只是主人翁胡子拉碴像个怪诞的疯子,结尾才感觉到那才是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
蓝道兄弟的人生轨迹,在面对同一个经济危机的时候,迥然不同。
威廉达福继续选择给私人造大楼,结果走投无路,饭都吃不饱。弟弟选择了市政工程,给城市造公园,造大桥,风生水起,声望甚至超越了市长,成为呼风唤雨的实权人物。
莫不是选举产生的,不需要对市民负责,他是市政府下面的建筑委员会公园委员会等一系列委员会的首脑,还是总承包商。经济危机下的市长要
蓝道兄弟的人生轨迹,在面对同一个经济危机的时候,迥然不同。
威廉达福继续选择给私人造大楼,结果走投无路,饭都吃不饱。弟弟选择了市政工程,给城市造公园,造大桥,风生水起,声望甚至超越了市长,成为呼风唤雨的实权人物。
莫不是选举产生的,不需要对市民负责,他是市政府下面的建筑委员会公园委员会等一系列委员会的首脑,还是总承包商。经济危机下的市长要想有政绩,只能是靠政府的公用设施建设,每一任市长都不能失去他,干工程就要有拆迁,他狡猾的把脏活累活转包给了利伯曼,自己只享受成功的风光。
有黑人团体游行反对莫,他雇了私人侦探去打探对方底细,本来是查乙方的,结果查到了甲方老板的黑材料,他想勒索点钱,却被误杀。手下莱昂内尔失去了人生导师和父亲,他必须找到原因,才能开启下一段人生。
最终,他的办法和师父的办法,也没什么不同。师父有媳妇儿,也不怎么喜欢乱搞,就是要点钱。被杀是意外。莱昂内尔最终的目的也只是保护那个女孩儿。黑材料被送出去,顶多只是混淆一下舆论,泼一下脏水,并不会给对方构成毁灭性打击。
但这是莱昂内尔必须做的,也是他仅能做的,黑人女孩儿要说也并不脆弱,她是个律师,有正当的工作,也很独立自主,与其说莱昂内尔救了女孩儿,不如说女孩儿救了他,没有这个案子,他甚至都活不下去,他没有事做。
很羡慕电影上的人物,在他们平凡的无聊的人生中,总有一天神奇的巨大的事情降临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的人生发生转折,从此走向不同的方向,而实际上呢,大部分的平凡无聊人就这么平凡无聊到死,什么波澜都不会有。
对于莱昂内尔的妥瑞症,也许他并不是妥瑞症,而是主意识无法成功压制大脑其他自主功能,那些功能自动自发的运行,对外界的信息输入自动处理产生一个个结果,提供给主意识选择,因此他的思维才会那么的开阔,能从乱糟糟的线索中联想到一个符合逻辑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他知道了黑人保罗是女孩的舅舅,而白人比利是女孩的叔叔,uncle这个词不分叔叔舅舅也真的是醉了。
在不久以前,黑人还曾被人认为是个低人一等的种族,黑人大朋友小朋友走在街上总是小心翼翼,看见白人警察也往往会绕道而行。
但18年《黑豹》的上映打破了这一陈见,这部影片宛如农奴翻身林肯复活一般,给所有的黑人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知道了在遥远的,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的漫威宇宙的世界中,有一个无比伟大且科技实
在不久以前,黑人还曾被人认为是个低人一等的种族,黑人大朋友小朋友走在街上总是小心翼翼,看见白人警察也往往会绕道而行。
但18年《黑豹》的上映打破了这一陈见,这部影片宛如农奴翻身林肯复活一般,给所有的黑人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知道了在遥远的,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的漫威宇宙的世界中,有一个无比伟大且科技实力堪比天顶星的国家
《泪痕》是北影厂1980年摄制的,编剧孙谦、马烽,导演李文化,作曲陆祖龙、时乐濛,作词乔羽,独唱李谷一,演员有李仁堂、谢芳、杨威、周森冠、侯冠群、李孟尧、茂路、李百万、程学钦、邵万林、方辉、于文仲。
这是一部反四人帮题材的电影,表现形式是政治破案片,内容充满了中国人熟悉的阴谋、暗斗。电影当年影响很大,还获得了百花奖。
本片拍的还是很好看
《泪痕》是北影厂1980年摄制的,编剧孙谦、马烽,导演李文化,作曲陆祖龙、时乐濛,作词乔羽,独唱李谷一,演员有李仁堂、谢芳、杨威、周森冠、侯冠群、李孟尧、茂路、李百万、程学钦、邵万林、方辉、于文仲。
这是一部反四人帮题材的电影,表现形式是政治破案片,内容充满了中国人熟悉的阴谋、暗斗。电影当年影响很大,还获得了百花奖。
本片拍的还是很好看的,因为它设置了很多悬念,吸引观众往下看:孔妮娜为什么会疯?曹毅这么个好干部怎么会上林彪贼船?木村公社到底怎么回事?魏新老婆之死有什么蹊跷?等等,通过新任县委书记的调查了解,层层剥茧,谜底慢慢揭开,最后发现是一个重大冤案,隐藏很深的帮派势力大boss最后也浮出水面。这种先是充满迷雾曲折,最后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描写方式是观众很喜欢的。片中有些情节今天看依然能打动人,比如孔妮娜平反那场戏我就被感动了,说明它确实是有艺术魅力的。
影片中,李仁堂演得很不错,堪与《创业》里的华政委相媲美,得百花影帝也算实至名归。谢芳装疯时演的挺好,情感真挚,只是一恢复正常,就又变回原来那个冷静的谢芳,又显得有距离感了。杨威演的公安局长似可商榷,他的人设是个老公安,但没有老公安的那个派头。常言说居移气养移体,一般干公安多年的人应该自然而然有一种威严,神态气质眼神应该有特点,毕竟这是个特殊行业,杨威都没有。还有茂路也很怪,他在上影都是演龙套的,怎么这次北影拍电影把他请来演个重要配角?
影片有个情节不合理,就是让华如玉一直照看孔妮娜,她是个县委常委兼公社书记,忙得很,又不是公安局的内勤,怎么能让她来照顾孔妮娜呢。还有,帮派势力老大是县委办公室主任,而副书记是小弟,但办公室主任有很多杂事要做,很辛苦,让老大整天干活,小弟相对清闲,不大合理,坏人会这么做吗?文艺作品为了制造悬念这么做还行,现实生活中恐怕不行。本片编剧这么设计可能是参考了四人帮的情况,王洪文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职务者,但实际老大是江青张春桥。这种参考未必合理。
影片拍的早,时代特色挺明显,墙上还挂着毛主席和华主席的照片,对林彪还是一口一个林贼,上贼船什么的,还让一个女青年造反派当县委常委公社书记,是个正面人物。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看《泪痕》之前我刚看完文革电影《山花》,也是孙谦、马烽编的,但那部电影非常垃圾,主人公蛮不讲理,只会扣帽子说大话空话套话。我看过介绍孙、马两人文革时期经历的文章,也是很难的,见了江青也是胆战心惊的,在那种环境下,要自保也只能胡说八道。导演李文化也是,当年拍《决裂》,尤其是拍《反击》,那可是江青的御用大导演,现在又反戈一击,拍起了反四人帮的电影。
?h??Vt_7
恕我直言除了每一集都是独立故事的设定以外,我认为二者基本没有太大的可比性。黑镜一直以来的侧重点都是放在科技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并肩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社会的融合、矛盾以及更多开放性的启示。黑镜的看点源于每一个故事足够的脑洞以及脑洞与优秀剧作的整体呈现,从第三季开始转接美剧到第四季完全美剧化,很多人认为走下神坛,之前在微博发了一篇长文说了下自己认为导致第四季较多差评的原因,这里不赘述,但是我依然
恕我直言除了每一集都是独立故事的设定以外,我认为二者基本没有太大的可比性。黑镜一直以来的侧重点都是放在科技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并肩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社会的融合、矛盾以及更多开放性的启示。黑镜的看点源于每一个故事足够的脑洞以及脑洞与优秀剧作的整体呈现,从第三季开始转接美剧到第四季完全美剧化,很多人认为走下神坛,之前在微博发了一篇长文说了下自己认为导致第四季较多差评的原因,这里不赘述,但是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科技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值得反思和憧憬的好作品。而九号秘事它的主题则完全侧重在人性上面,每一集两位男主都会带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故事,而每个故事更像是小品的呈现,九号的故事更多的通过透析人性的弱点去进行发散,通过略夸张的戏剧方式把这些特征放大,并通过优秀的反转能力,让观众过目不忘。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两部剧根本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就个人喜好而言,我认为九号的第四季和黑镜第四季一样,也同样没有前面三季精彩,虽然它的评分来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分。
走进影院前,对《武汉日夜》颇有疑虑:
首先,新冠疫情是2020年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各媒体轮番聚焦,几乎穷尽了所有讲述的可能,再拍成纪录片,还会有人看吗?
其次,在网络视频冲击下,让原本就不太受关注的纪录片处境更难。以2019年为例,中国全年生产故事片850部,纪录片才47部,比动画电影
走进影院前,对《武汉日夜》颇有疑虑:
首先,新冠疫情是2020年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各媒体轮番聚焦,几乎穷尽了所有讲述的可能,再拍成纪录片,还会有人看吗?
其次,在网络视频冲击下,让原本就不太受关注的纪录片处境更难。以2019年为例,中国全年生产故事片850部,纪录片才47部,比动画电影(51部)还少。其中26部纪录片进入院线,总票房仅1.5亿元,远低于2018年的5.3亿。随着网络视频生活化、个人化的讲述方式普及,“真实”已被重新定义,则纪录片该何去何从?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武汉抗疫是一次伟大的集体行动,作为纪录片,理应呈现出足够的诗意与激情。可一旦落入主题先行、粉饰生活的陷阱,又会引发真实性的“塌方”。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两难选择。
所以,在影片开始前,心中已默默地、提前给它打了个6分(10分制)。
肯下笨功夫,才会有好电影
然而,《武汉日夜》还是打动了我,因为它的拍摄方式。
《武汉日夜》忠实地记录了抗疫过程中几十位普通人的故事,他们职业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却意外被疫情锁定在同一空间中。一般来说,日常生活缺乏戏剧性,硬讲成故事,往往会给人造成“不真实”的感受,而在“不真实”的平台上,很难摆放价值。
对此,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其一,搬演:搬演是一种独特的纪录手法,即“真实再现”,就是让当事人重新扮演曾发生的故事,在纪录片的历史上,《北方的纳努克》《夜邮》《911》《中国工厂》等经典之作均使用了搬演。在搬演与真实之间,一直存有争议,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纪录片都离不开搬演,只在使用程度上有区别。过度依靠搬演,肯定会引起观众不满。
其二,直接电影:即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所热捧的纪实美学,它要求创作者像“墙壁上的苍蝇”那样,冷静、忠实地记录,尽可能使用长镜头。直接电影依然重视纪录片的故事性,可“墙壁上的苍蝇”毕竟趴不了太久,所以这种影片多聚焦在重大事件上。
《武汉日夜》更多地采取了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段——它的故事性更多是镜头捕捉而来,而非搬演,这使拍摄过程变成漫长的捕猎过程。
这是一件吃力却未必讨好的事。
说“吃力”,因为在跟踪过程中,有的人物会“跟丢了”,只好放弃;有的人物会突然拒绝合作,只能中断;有的人物在结果时可能逸出常理,只好删掉……即使遇到那些具有典型性、愿意配合的人物,也需长时段跟踪,以从海量素材中发现故事性。直接电影的素材量与成片量有时可达50:1,而《武汉日夜》中绝大多数镜头是在传染区完成的。这样的笨功夫,如今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武汉日夜》体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匠人精神。
说“未必讨”好,因为直接电影由细节组成,在故事进入高潮前,部分观众会觉得节奏慢、琐碎。直接电影是挑观众的,真正的纪录片爱好者从《武汉日夜》一开始便会感到眼前一亮——要的就是这个调子,要的就是这个味道。
太多细节,闪耀着光彩
可以说,《武汉日夜》是从海量的素材中,“刨”出来的作品,所以它在细节上,有难以替代的光彩。
首先,来自生活本色的克制感:《武汉日夜》拥有足够多的采访量,无需把“宝”押在“爆点”上。它来自生活,即使达到故事高潮,也能做到不滥情、不肉麻,不会像故事片那样刻意积累矛盾、制造冲突。
比如在片中,医生向患者家属通报患者去世消息的两段,本是难得的“苦情戏”,可《武汉日夜》却处理得波澜不兴。当医生将遗物交给家属,随口问道:“身份证不在里面?”患者家属回答:“不在,他的身份证在我身上。”这其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况味,根本无法设计出来,只能在实际生活中遭遇。
其次,呈现出疫情的残酷。在《武汉日夜》中,有的当事人未能抢救成功,特别是一位护士的父亲,也没能挺过疫情。非常时期,一切从简,从医院到火葬场,没有仪式,没有送别。护士凄惨的哭声,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也许有人会问:把别人的痛苦记录下来,有意义吗?会不会与“抗疫胜利”的主题不协调?
在《武汉日夜》中,医务工作者因长期穿戴防护服,导致面部等出现疱疹,甚至溃疡;在抢救室中,垂危者痛苦的呻吟;在病房里,患者的绝望……正是这些似乎残酷的画面,让观众对疫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事实上,疫情是无情的,把它造成的伤痕藏起来,就无法理解它的危险性,也就无法理解武汉人民究竟做出了怎样的牺牲。
其三,礼赞了平凡的爱:在《武汉日夜》中,当丈夫看到妻子在短信中说“真想活下去”,突然泪奔;当妻子逐渐康复,仍留在隔离区,夫妻二人只能招手致意……从装扮看,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丈夫不是帅哥,妻子不是美女,他们的装扮不拉风,家中又是如此狭小拥挤,可他们却将爱阐释得淋漓尽致。
类似细节在《武汉日夜》中比比皆是:录音机中,孙子用背古诗词鼓励垂危的爷爷;老军人终于能尝出食物的滋味,说“这就算吃了满汉全席”;驰援武汉的医生回归前,像拍打朋友那样拍打着诊疗设备……
细节是会说话的。这些纯净、精致的细节,是“笨功夫”给予《武汉日夜》的回馈。
讲好故事,不等于好纪录片
重视细节,重视个人讲述,在今天,绝大多数网络视频也是用这种方式拍摄出来的。可从网红吃播,到达人秀,乃至B站,精品却不多。
这说明,只有直接电影是不够的,好的纪录片还应有更深的思考。
吃播式视频的短板在于,它们只是把基层民众的劳动简单地转化成炫酷的视觉图像,将其娱乐化。观众看到的只是美食出锅的畅快,辛苦的处理过程被压缩成炫酷的刀功、勺功,成为大快朵颐的前戏。
直面普通人,而不是消费普通人,取决于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换言之,就算同样是“墙壁上的苍蝇”,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武汉日夜》看到的:出在方舱医院中,依然认真准备高考的小患者;是一群陌生人,为了让每个孕妇都不被感染,组成志愿车队,深夜为大家服务,他们甚至找不到合身的防护服,有人裤子太长,垂到地上,只好拖着走;是终于战胜病魔的爷爷回家后,又成了孙子的噩梦——不得不继续背诵古诗;是一直笑对病情的患者,得知父亲去世后脸上僵硬的笑容;是怕传染孩子,每天只好在汽车里过夜的医生夫妻……
《武汉日夜》能看到这些,因为它有一种悲悯,一种尊重,一种对人间烟火的敬意:正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们,托起了国家,正是他们的奉献、坚持、勇气,还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就是我们能最终战胜疫情的根本力量。只有真正理解他们,才配说家国情怀。因为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它有非常具体的内涵。
毫无疑问,纪录片应该讲故事,但不能被故事绑架,变成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武汉日夜》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了“讲个好故事”的层面。
突发事件总会过去,诗意却能长久传承
《武汉日夜》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它的诗意。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展现的是真人真事,但什么是“真实”,取决于对生活本质的理解。真实电影创始人让·鲁什曾说:“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的记录现实,应主动地挖掘真实。”镜头中的真实只是生活表象真实,更深的真实藏在人们内心,等待激发。
事实上,对生活理解越深入,就越会发现,生活的本质是诗意。
在《武汉日夜》中,大量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从而在“真实的”影像上制造出陌生感,促成了诗意的达成。
比如在疫情中,两名志愿者相爱结婚,镜头没有聚焦在双方的表情上,而在在结婚证打钢印上,女生不断抱怨,男方没花什么钱就得了一个媳妇,可当他们在街上穿行时,女方的脚步还是透露出喜悦的信息。
再如即将痊愈的妻子面对手机摄像头,跳起了舞,为了抢救,她的头发被剃光,虽然那不是最美的她,却是最快乐的她。
援助武汉的上海年轻医生即将回家,通过视频和爷爷、奶奶通话,说回去要拍一张全家福,老人耳背,没有听懂,不得不用模糊的回答来掩饰。即使他能听清,可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拍一张全家福?当《武汉日夜》最终定格在这张全家福上时,故事便升格为寓言:全家团圆才是最美好的,在疫情中,这么多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劳动者之所以在默默奉献,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正是为了守护更多家庭的团圆。
这些似乎寻常的镜头,仔细品味,其实充满了陌生意味。不夸张,不喧闹,不拔高,不煽情,同样可以产生催人泪下的力量。常说大事件要有大创作来匹配,但事实上,很多大事件之后虽有创作,可真正的大创作却不多。《武汉日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突发事件总会过去,而诗意却能长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