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8278
  • osigen
    2020/9/2 0:15:25
    我要的是“之所以”的细节,不是所谓的he或曰完美的爱情。

    本来只想给两星的,但很喜欢那里的自然环境,想永远住在那里。电影的逻辑很不现实,或者显得浮光掠影还差很多细节。两人一见钟情,在激情荷尔蒙的作用下,两人同居了,过了一段时间,女2突然说I want to be a mother,然后不管不顾的离开了,结婚去了!后来女2的老公战死沙场,就回来找女1,女1像“望夫石”一般的活了过来,结局两人白头了打情骂俏+三口之家的画

    本来只想给两星的,但很喜欢那里的自然环境,想永远住在那里。电影的逻辑很不现实,或者显得浮光掠影还差很多细节。两人一见钟情,在激情荷尔蒙的作用下,两人同居了,过了一段时间,女2突然说I want to be a mother,然后不管不顾的离开了,结婚去了!后来女2的老公战死沙场,就回来找女1,女1像“望夫石”一般的活了过来,结局两人白头了打情骂俏+三口之家的画面。我真的惊呆了,这什么玩意??我在想女1“want to be a mother”有两层意思,(1)她想要一个孩子,(2)她想要成为一个母亲,但出于社会规范,只能跟男的结婚才能成为“合格”的母亲。如果是(1)的话,明显两个人可以商量去找精子,但是(2)的话,也只能尊重女1的选择,但结局是个什么鬼,女1不是“望夫石”好吗,电影这点过于爱情至上主义了,老年人看着不喜欢啊一一作为个体的主体性一下被女2的“招之则来,挥之则去”彻底打碎了,而且,明显这分手快十年?了,一见面就复合的节奏,老年人看着可危险+莫名其妙,因为我要的是“之所以”的细节细节,不是所谓的happy ending或曰完美的爱情。

    【详细】
    12842502
  • 阿木
    2013/10/31 19:25:00
    《猎仇者》:黑色都市里的我要复仇
    作为一种故事的母题,“复仇”在古今中外里都不断的出现,也成就了一些经典作品,如元杂剧《赵氏孤儿》、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都一再的将复仇这个元素放大;在电影艺术里“复仇”也是屡见不鲜,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黑帮》便是将纽约城的发展变化与复仇的叙事母题紧密结合,韩国的朴赞郁也推出“复仇三部曲”(《我要复仇》、《老男孩》及《亲切的金子》)赢得不俗的口碑,而内地新导演伏羲的故事长片处女作《猎仇者》则是
    作为一种故事的母题,“复仇”在古今中外里都不断的出现,也成就了一些经典作品,如元杂剧《赵氏孤儿》、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都一再的将复仇这个元素放大;在电影艺术里“复仇”也是屡见不鲜,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黑帮》便是将纽约城的发展变化与复仇的叙事母题紧密结合,韩国的朴赞郁也推出“复仇三部曲”(《我要复仇》、《老男孩》及《亲切的金子》)赢得不俗的口碑,而内地新导演伏羲的故事长片处女作《猎仇者》则是在复仇的架构下审视人性、复仇与宽恕等。
    从片名来看,“猎仇者”,也即寻找仇人的人,在影片开场时便是一连串快节奏式剪辑将一些新闻报道串联一起,带出一宗数年前发生的案件,然后,开出租车的吴镇宇搭载了刚从监狱里出来的樊少皇这个乘客,而樊少皇想要包下他的车,寻找当时一起作案的同伙复仇,但殊不知的是,想要为当年的案件复仇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樊少皇一个人……
    很明显影片里吴镇宇扮演的出租车司机这个角色借鉴了马丁·斯科塞斯的经典之作《出租车司机》,以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视角来看这个带有灰暗色调的城市里的犯罪,即使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城市里也充满着各种置法律于不顾的罪案,如吴镇宇开车路过花店时便看到了流氓们来收保护费,随后吴镇宇开车带着樊少皇去寻找他的仇人,也很多时刻是发生在大白天里,甚至是那流氓头子孩哥也是在大白天前来旅馆寻找樊少皇……
    不过随着影片的后半部分时故事逐渐转向于吴镇宇,影片也加强了夜戏,并借鉴了一些当年黑色犯罪片的风格元素。受到法国电影的影响,四十年代的好莱坞一度掀起了黑色电影的潮流,影评人马绍姆在总结1946年的好莱坞电影时就指出,“幽暗的黑影,空中抓掳的双手、轰鸣的左轮手枪、虐待成性的坏蛋、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女主角,以一众最不正当地对精神官能症、不纯洁的性和谋杀的令人心悸的展示的方式,闪过银幕”,而在《猎仇者》的后半部分里,也杂糅了不少类似的场景、故事,如高潮戏时吴镇宇、樊少皇、林雪等的对峙,狭小的空间里灯光较为昏暗(这点不得不赞扬一下本片的摄影,而黄岳泰的加盟担任影片的监制也为影片的摄影加分了不少,以黑色电影的类型片模式强化了影像的悬疑风格),人物关系也较为复杂,何况还有孩哥的暴戾、吴镇宇的神经质等。
    当然,可能也是受到了审查制度的制约,影片《猎仇者》并不像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般聚焦于复仇的快感及背后的复杂人性,而侧重于复仇与宽恕之间的暧昧、复杂关系,这不仅是折射在樊少皇的父亲在课堂上的讲话,也在于最后一刻时作为复仇者的吴镇宇面对仇人时的艰难抉择。不得不说的是,在香港电影里常常演绎这类有点怪异、神经质角色的吴镇宇,再次演活了影片里的这个复仇者的形象。
    【详细】
    63651102
  • 郭恒在
    2014/10/30 23:23:46
    这不是一吻别
    之前看到电视剧《红高粱》的官方微博上配图说莫言老师看剧看哭了,莫言老师哭得楚楚动人我见犹怜,当时就被打动了,一定要追剧。追了六集就知道莫言老师为什么哭了,改成这样,也只能哭了。
      周迅拿出刘晓庆不老的勇气和赵雅芝不变的容颜演19岁的九儿,本来也没有什么违和感。但看到九儿在母亲死了之后的表现,那么不正常,之前还逢人下跪想救母亲,母亲死了之后就在院子里胡闹,完全不管母亲的尸体挂在那里,情感反
    之前看到电视剧《红高粱》的官方微博上配图说莫言老师看剧看哭了,莫言老师哭得楚楚动人我见犹怜,当时就被打动了,一定要追剧。追了六集就知道莫言老师为什么哭了,改成这样,也只能哭了。
      周迅拿出刘晓庆不老的勇气和赵雅芝不变的容颜演19岁的九儿,本来也没有什么违和感。但看到九儿在母亲死了之后的表现,那么不正常,之前还逢人下跪想救母亲,母亲死了之后就在院子里胡闹,完全不管母亲的尸体挂在那里,情感反应那么出戏。这当然不怪周迅,编剧的问题,最起码不应该把一个尸体掉在那里,掉在观众的心头不放下来,这即使在不怎么讲价值观的中国也是也不对的,死者为大,况且剧中人物九儿有勇有谋更应该先把母亲的尸体放下来。在这个地方应该是表现价值观的地方,编剧错过了。母亲去世这么大的事情,对九儿就好像没有什么事似的,马上就跟情人张俊杰准备结婚,甚至私奔了。
      两人约定私奔,互换草做的戒指,还接吻。不说这段表达的多么21世纪,多么西方。总体还是很浪漫,很感人。万万没想到,张俊杰被母亲套话,被父亲出卖,九儿被花脖子掳上山了。九儿误会是张俊杰出卖了自己。尽管张俊杰一个人不顾父亲的反对上了强盗山来救九儿,但九儿铁了心,认定是张俊杰出卖了自己,自己高攀不上张俊杰。还反过来让花脖子也绑了张俊杰,帮助花脖子赚钱。这个剧情扭转真是天雷滚滚啊。不说前一天你们刚刚私定终身啊,你们还是亲梅竹马好了很多年不是兄妹恰如情侣。九儿还是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一个人,怎么突然那么铁了心呢,哪怕你用被你玩得团团转的花脖子的脑袋想想,张俊杰会是出卖你的人吗?出卖了还会做孤胆英雄上山来救你吗?这个情感大逆转,编剧用自己的情感代替了九儿的情感,花脖子没有办了九儿,编剧亲自办了。
      还是价值观的问题,怎么就那么容易不相信爱的人,对爱的人怎么就那么不信任,对爱为什么没有理解和宽容。同样是用误会这种编剧技巧,想起同时在播《唐顿庄园》第五季中贝茨发现安娜竟然用避孕药,而他们两个一直想要个孩子,贝茨大怒。但马上一个更大的秘密被公开就是其实贝茨一直知道安娜是被强奸了,他一直没有说破,他爱她,两个真正爱着的人即使对方真有秘密不说,彼此也知道一定是因为爱,也是能够理解能够原谅能够继续相爱甚至爱得深的。
      我们的爱情就那么浅薄吗?这不是一夜情,不是一吻别,这是爱情。
      算了,弃剧。
    【详细】
    7172987
  • 给你可乐
    2021/6/3 16:49:28
    战争主题下的文艺与哲思
    BBC拍摄的电影,从拍摄手法到画面感,都透露出十足的英伦复古文艺气息。开头的航拍战后汉堡街景,仿佛把我们拉回到战争过后的废墟现场;女主在车站与男主久别重逢,点到为止又不失亲昵的亲吻脸颊,用细节把把英国绅士、熟女文化阐释的恰到好处;女主与闺蜜在餐厅展开的圣诞节礼...  (展开)
    BBC拍摄的电影,从拍摄手法到画面感,都透露出十足的英伦复古文艺气息。开头的航拍战后汉堡街景,仿佛把我们拉回到战争过后的废墟现场;女主在车站与男主久别重逢,点到为止又不失亲昵的亲吻脸颊,用细节把把英国绅士、熟女文化阐释的恰到好处;女主与闺蜜在餐厅展开的圣诞节礼...  (展开)
    【详细】
    13586216
  • 独一无二
    2021/12/8 0:02:39
    从此,学校似乎变得非常大,再也没有遇到过他

    一、烂

    邱飞和周舟在足球场相遇的桥段像极了《你的婚礼》里的许光汉和章若楠。

    建筑系的高材生玩命做模型设计像极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赵又廷。

    一说拍照。

    <

    一、烂

    邱飞和周舟在足球场相遇的桥段像极了《你的婚礼》里的许光汉和章若楠。

    建筑系的高材生玩命做模型设计像极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赵又廷。

    一说拍照。

    你就去角楼。

    宿舍关门了。

    好烂的梗。

    图书馆一起自习。

    多少情侣因为互相激励,相互成就双双升入理想的学校。你们却把一起自习拍得像混日子。

    替别人接黑锅那不叫担当。

    供养你的亲人什么感受你担当了吗?

    片子里面的歌儿也就杨阳唱得还行,因为预期低,所有人都知道他唱得肯定不如摇滚乐队的主唱,毕竟刚学。其他的歌儿各种口型不对,相当不出色。

    十几年后女主通过大海报发现了男主的踪迹。

    所以这十几年你们都没找过对方是吗?

    那这个一往情深是不是太假了?

    我有充分理由怀念女主是剩下了所以才想起了对方。

    男方爱得也没那么深,爱的深不深并不车上挂个前女友类似的挂坠就是深。

    万一那些挂坠是来自不同女孩儿的呢?

    整个故事无法讲得流畅,因为这就是硬拗出来的电影。

    邱飞和学长一开始傻傻分不清楚,因为长得都差不多,根本不出众。

    女主演过《芳华》,正脸看着还挺好看,军训听歌的时候摄影拍了她一个完整侧脸,实在和正脸没法比,冯小刚没骗我,果然没整过容。

    男主打架那几场戏,换谁都得打,但是几场架打下来,男主除了憨憨和敢出头、会打架,好像没有别的优点了。而且这三个点仔细想想好像也可以归纳成一个点。

    二、仅剩的小幽默

    如果说本片有什么优点。

    那就是孙睿仅剩下的那点幽默。

    什么“我总掉链子。”

    什么“有点苦。”

    望远镜偷窥创收。

    小超市说我有车时的男性自豪感。

    小超市离不开老师找一个新的。

    以及请对了沈腾。沈腾的气场和他们不在一个层次。

    随便演都是在带着主演演戏。

    三、幸运的不是我

    世界很大,分开之后再难碰巧相遇。

    世界很小,女主只通过一个地方就能简单地再次找到男主。

    我的高中同学里,有两个同学的家长都是中学同学恋爱结婚生子。

    我有个同事大哥,也是初中一路走来现在过得非常幸福。

    这样好运的人的确有,可惜不是我。

    【详细】
    140521888
  • 天地人合一
    2020/7/3 17:46:21
    观《这一年》

    小化沟村,地处深山,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当地村民,贫困已久,向往城市,生活幸福。整村搬迁,政策入乡,村民虽喜,心有担忧。扶贫干部,走家入户,沟通工作,困难不断。动员支书,牺牲小我,带动整村,实现搬迁。支书牺牲,带头拆房,废墟残垣,爱人垂泪。村民见状,纷纷行动,年底之前,搬迁实现。进城分房,喜笑开颜,时逢过年,红红火火。年关一过,工作难找,没处挣钱,倍感挫折。心生退却,想回山村,种田养牛,一切

    小化沟村,地处深山,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当地村民,贫困已久,向往城市,生活幸福。整村搬迁,政策入乡,村民虽喜,心有担忧。扶贫干部,走家入户,沟通工作,困难不断。动员支书,牺牲小我,带动整村,实现搬迁。支书牺牲,带头拆房,废墟残垣,爱人垂泪。村民见状,纷纷行动,年底之前,搬迁实现。进城分房,喜笑开颜,时逢过年,红红火火。年关一过,工作难找,没处挣钱,倍感挫折。心生退却,想回山村,种田养牛,一切照旧。扶贫干部,劝导帮扶,重拾信心,再次奋斗。找到工作,拿上工资,县城生活,步入正轨。新房建好,准备搬家,钥匙之上,再起风波。工作刚有,资金短缺,高额缴费,难以负担。呼朋唤友,交谈诉苦,同乡好言,自我奋斗。波折度过,住进新房,窗明几净,气象一新。精神面貌,对比从前,大相径庭,容光焕发。老人康健,日子幸福,人生之路,新的征程。

    【详细】
    12703367
  • 小斑
    2021/8/24 5:49:05
    不幸被我料中了

    最近十年都没怎么看国产剧,因为大部分在我看来属于“没事找事”,纯粹浪费时间。

    什么国仇家恨甚至天崩地裂,都是为主角谈恋爱设计的。十几集无信息的台词无表情的对视演了跟没演一样,观众习惯倍速拉进度条找单独CUT看也跟没看差不多。四、五十集的电视剧演完,某热心剧粉剪出十五分钟男女(男)主互动的戏份,其他剧粉在那刷“好甜啊”、“嗑到

    最近十年都没怎么看国产剧,因为大部分在我看来属于“没事找事”,纯粹浪费时间。

    什么国仇家恨甚至天崩地裂,都是为主角谈恋爱设计的。十几集无信息的台词无表情的对视演了跟没演一样,观众习惯倍速拉进度条找单独CUT看也跟没看差不多。四、五十集的电视剧演完,某热心剧粉剪出十五分钟男女(男)主互动的戏份,其他剧粉在那刷“好甜啊”、“嗑到了”、“嗑死我了”……我个人真当觉得太惨了——你们自己的恋爱得是有多苦啊才会那么喜欢吃工业糖还能从里头尝出蜜味的?

    所以有人安利自家哥哥姐姐的新剧时,我都要先问“几集”,24集以上的不看。就算被安利到的,基本也是两集弃或者三集之后4倍速+快进——反正不影响剧情理解(大多数看了开头我的脚趾头就知道结尾,台词说了上句我的肚脐眼能对上下句)。

    我是没想到,一部从公面上讲是追捕罪犯保护国家自然资源,从私面上讲是自我救赎追踪杀友宿敌非常“有事”的电视剧而且只有8集的剧,居然还能拍出拖沓的感觉。

    这剧开头非常好:时代、背景、人物、关系、矛盾,三言两语便一清二楚。尤其是三个狼子的塑造,尽管套路痕迹明显,但是用心且到位。就不知道我是不是被烂片熏出了敏感体质,一边准备追起来了一边却总疑心这后头有坑。

    13820815
  • 石猫
    2021/11/24 21:53:22
    被华人劳工刻下的诗句震撼到了
    本来以为那个年代的劳工不同于写在历史课本上的那些清朝公派留学生以及民国的各色留洋才子,文化程度应该都很低,仅仅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战乱,才只身前往异国,有点像难民一样的印象。 片子中提到有几百首这样的诗句刻在墙上。在那样的排华环境下的异国,写下这样的诗句。无论是...  (展开)
    本来以为那个年代的劳工不同于写在历史课本上的那些清朝公派留学生以及民国的各色留洋才子,文化程度应该都很低,仅仅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战乱,才只身前往异国,有点像难民一样的印象。 片子中提到有几百首这样的诗句刻在墙上。在那样的排华环境下的异国,写下这样的诗句。无论是...  (展开)
    【详细】
    14017215
  • 浥蕖軒
    2008/12/7 12:16:45
    朱家溍先生:为影片《倾国倾城》订正史实
    已故故宫著名专家朱家溍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能学到很多知识

    ----------------------------

    为影片《倾国倾城》订正史实

    朱家溍

    之一:西太后的言谈举止

              很久以前有一天,在梅兰芳夫人家里,
    已故故宫著名专家朱家溍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能学到很多知识

    ----------------------------

    为影片《倾国倾城》订正史实

    朱家溍

    之一:西太后的言谈举止

              很久以前有一天,在梅兰芳夫人家里,吃过晚饭,正在喝茶聊天的时候,梅夫人从一个拆过的信封里,抽出一张照片,递给我看。她笑着说:“你看,我这有一张西太后的相片。”我拿在手里一看,果然是“西太后”坐在宝座上的照片,当然这不用研究就知道是扮演的。我问:“这是谁?”她说:“这是我那个干女儿,你知道,就是李桂芬的女儿卢燕,从前在上海常住在我家。”我说:“我想起来了,从前您给我看过她唱《汾河湾》柳迎春的照片,很不错,够得上梅派扮相。”她把来信也给我看了,我才知道这张西太后照片不是一时高兴拍着玩的,原来这位卢燕女士正在拍摄西太后的故事影片。

            从这幅照片上来看,她扮演得很有气派,貌美而老练,正是西太后这个角色应具备的形象。这里所谓形象不是说她面貌完全和西太后一样;以西太后60岁左右的照片来看绝不能给人以美感,不过她年轻的时候曾经美过,既然是拍摄彩色故事片,当然需要卢燕这种形象。过去的电影或话剧演这个角色,总是老丑一派的,我认为西太后这个反派角色,要从本质性格来构成人物形象,如果仅仅以老丑来体现,反而减弱这个反派女性人物的深度。

           后来梅夫人约我去看这部影片,我才知道片名叫作《倾国倾城》。我向来对于话剧或电影只看看现代题材的,我最不愿意看历史故事题材的话剧或电影,因为这种题材总是给人以不伦不类的可笑感觉。这次因为有卢燕的照片先人为主,又因为应梅夫人之邀,所以就去看了。关于卢燕的扮相和演技,给我的感受和从照片上得到的印象没有两样,的确很好,并且觉得美丽而生动。影片拍摄技术也很好,但影片本身却是玩噱头的,不能算是历史故事片。看完之后,梅夫人问我:“你看怎么样? ”我说:“还是您的干女儿演得好,不过整个影片是闹着玩的。”她说:“你看哪一点不对?”我说:“不是哪一点不对,而是所有细节没有一点对的。”

           例如,一、西太后屡次把“去”字,念成“克”,像是故意显示这个特点。实际北京旗人有某些字音词汇是有地区的差异(内城和三山、健锐营之间)和阶层的区别(宗室觉罗八旗和包衣旗人之间),例如把“去”字念成“克”。在北京旗人当中确有一部分人是这样说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去”就是去,而不念成“克”。我虽然是1914年出生的人,但我青年时候,北京亲友中旗人,还有不少仍然保持原来风俗习惯的,据我接触到的他们上层人,“去”就读作去,而市民阶层的有一部分人“去”读作“克”。我问过载涛先生(光绪的弟弟),据他说“去”念“克”是一般八旗兵丁的习惯语。解放初期话剧《清宫秘史》里也有这个语音,据载涛先生说:“我们(指他的家庭)根本就不这样说话,宫里主位们(指后妃)更不说‘克’呀‘克’的。”

           二、影片中西太后吃早饭的地点虽没有表明具体的地点,但出现的景象,是在太和殿或皇极殿一类的大殿中,高高的宝座台上摆桌吃饭,这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事。帝后传膳的地点虽无规定,但绝无到大殿高台上吃饭的例子。以西太后的寝宫而论,在宫内不外长春宫、储秀宫,或乐寿堂;在颐和园也是乐寿堂。这些地方都是接近住宅式的房屋。传膳就在室内当中摆一张椅子,椅子前面摆一张类似炕桌样子的宴桌,满洲语叫作“图思根”。在一张图思根上面又加摆一张图思根,两张图思根叠摞在一起的高度,相当于一个普通方桌的高度。在上面一张图思根上摆列食物。要更换一批食物时,就把上面一张图思根撤下,再换上一张,摆列另外的一批食物。在座前图思根上摆的食物都是她喜欢吃的。还有很多照例不吃的食物,都摆在一张一张的许多高桌上,是为了赏人用的。

          三、宫中演戏的地方,如在紫禁城内,有宁寿宫的畅音阁、重华宫的漱芳斋,在西苑则有晴栏花韵、南海的纯一斋。在颐和园则有德和园、听鹂馆。以颐和园为例,譬如在德和园演戏,戏台是坐南朝北的,看戏的地方颐乐殿是北房七间,和戏台之间还有大院子。太后坐在北房东次间的前檐炕上,光绪坐在西次间前檐炕上。皇后坐在东进间前檐炕上,妃嫔们坐在西进间以及东西梢间。赏入座听戏的王公大臣在东西两侧的房间内,分别其地位高下,有二人一间的,有四人一间的,也有六人一间的。其余就是宫女太监,各有职守,不是看戏的。所以真正看戏的没有多少人,院子里空着不坐人。如果是太后坐在正面楼上包厢,两旁坐满了人,楼上楼下,人山人海,拍手叫好,这种景象内廷演戏是没有的。从前北京在家庭中演堂会戏也没有拍手叫好的,何况皇宫?并且,宫中演戏是早晨六七点钟开戏,到下午就散了,从来不演夜戏。

           四、按清代制度,皇太后圣寿节,照例在慈宁宫大殿升殿受贺,中和韶乐设于慈宁宫檐下,设丹陛大乐于长庚门,表案设于宝座前,设皇帝拜位于慈宁门正中。在这一天的早晨,皇帝率群臣到慈宁门,大臣们立在慈宁门外。礼部尚书奏请皇太后御慈宁宫,由太监接奏,皇太后戴朝冠、穿朝服出宫,中和韶乐奏《豫乎之章》。皇太后在慈宁宫大殿正中宝座升座,乐止。礼部尚书向皇帝奏请行礼,皇帝在慈宁门正中站立,丹陛乐奏《益平之章》。鸿胪寺官引大臣们在慈宁门外各就拜位立。鸣赞官奏“跪”“拜”“兴”(兴就是起立),皇帝在鸣赞官口号中行三跪九拜礼,礼毕。礼部尚书奏请皇太后还宫,内监接奏,中和韶乐奏《履平之章》,皇太后从宝座下来,乘舆还宫,乐止。礼部尚书奏,礼成。皇帝从慈宁门退下,升舆还宫,王公百官退。

           影片中如出现西太后过60岁升殿受贺,就应该像上述情景,而不可能是大臣们都排着队进入殿内。按制度,皇帝只在慈宁门中,王公大臣只能在慈宁门台阶下。清代也没有在行礼时喊“万岁”的制度。

           当皇帝率百官退下以后,内监设皇后拜位于慈宁宫檐前正中,设贵妃、妃嫔拜位于左右稍后;公主、福晋、一二品命妇在东西丹墀,一切行礼仪式和前者一样。但两者是分别举行的,不是男女混杂的情况。

           五、光绪在西太后生日朝贺时,应该是朝服。按清代皇帝朝服,据《会典》载:“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春秋用青绒。”

           六、有几个镜头是特写西太后梳妆的,这几个镜头拍摄手法很好。但后侧面的特写镜头中看出,对“两把头”是什么样子,了解不够。

           我们中国妇女梳头,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梳“头”是指头上的髻而言,也就是说“发型”。髻的样式很多,但有个规律:就是这个髻有的在头顶上,有的稍偏后,有的在脑后,有的下垂在后颈部。清代汉族妇女的髻,早期是稍偏后,晚期则髻在脑后。满族妇女“两把头”的髻是梳在头顶上的,脑后只有平平下垂的雁尾。如她脑后还有个很大的发髻,和汉族北方妇女梳的“片纂”式头一样。另外还有“两把头”在头顶。影片中那种满汉双上的发型却是没有的。

          满族妇女头顶上这个髻,俗名叫作“头座”。这个头座盘成并用头绳扎稳妥之后,用一个形似眼镜架的叉子,插在头座上。以头座左边的一把头发往叉子的右圈上绕住,以右边的一把头发往叉子的左圈上绕住,前面以“匾方”别住。头座前面一排发中间分开,往两边横梳,也总绕在头座上。姑娘不露出鬓来,叫作“抿顶”;妇人则露出绞过脸的方鬓角。头座后面下垂的发,把发梢挽回来也扎在头座上,惟一的要求是越平平地贴在脑后越好。用黑丝线在中间缝出一道中线,最下端略微翘起一点,这部分叫作“雁尾”(音椅儿)。因为左右前后的头发都要绕在头座根上,所以这里有个“头箍”把这部分掩盖起来。这个头箍的制作,可以简单地用一条有花色的线针织品,在头座的根部围起来;也可以无限的奢侈,用珍珠宝石串成一个头箍。

          前面所说的两把头上的“匾方”就是一根大扁簪,可以是铜的、银的,也可以是金的、翠的。头座中间贴着头发插一朵较大的花,叫作“头正”,可以用绒绢花,也可以用珠翠一类的花,或鲜花。头座左前面插一支铺贴在发上的花,叫作“扒花”。右前面插一支翘起的花,叫作戳枝花。这支花的下面戴一根大耳挖,一根小耳挖。两把头的两翅上各有一个叉子针,插进去,在头翅上只露出一朵平铺着的梅花钉。头座后插两支“压鬓花”。以上的花可以全用珠、翠、宝石的金银首饰,也可以用绒绢花,或扎的珠花,也可以三者或两者穿插着戴。上述的是两把头的梳法和式样,以及戴首饰的规格。

          后来在方法上有所演变,就是说两把头不用真发来梳,改用青缎子做成两把头的形状,套在头座上。当然,头座还必须用真发盘成。前面一排发,也照原来的方法梳成,只是后面的发也梳在头座里面,而用假发做成雁尾,以线拴绕在头座上,以保持原来整个形状。但下垂的程度比原来的长,差不多垂过领口,这是因为这种安装青缎子的两把头,比原来真发梳的加大了,至于首饰的形式和部位,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子。

          七、太后在宫中,或西苑,或颐和园,不论住在什么地方,凡是从甲地到乙地,不但宫里人没有接连不断大喊“驾到”的情况,即使小声说话,也从来没有“驾到”这个语汇。宫中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太后或是皇后,譬如在颐和园住,有时从所住的宫步行出来闲走,当然前后总有太监宫女,如果看见前面有内务府的官员或工匠一类的人时,在最前面的太监有向对面来人暗示“主位来了”的责任。这种暗示不用说话,而是用嘴唇吹压低声音的口哨。这个对面的人就赶紧避开。如果地方较窄避不及的话,就转过身,面朝墙垂手侍立,等候主位过去再走。

    之二:珍妃入宫经过

              有家报纸转来读者的信,问珍妃和翁同龢是什么关系,何以翁同龢推荐珍妃。又问李莲英害过多少人等等问题。很显然,这些问题想来都是由于看《倾国倾城》影片所引起。《倾国倾城》是根据杨村彬所编的《清宫外史》话剧本拍摄的。这些剧情只是剧情而已,请不要当真事来看。

          肯定明确地说,珍妃能参加挑选的行列和被选中为嫔,与翁同龢毫无关系,时间也不是在光绪大婚一年多以后才挑选珍妃。事实是光绪大婚时同时册封瑾嫔、珍嫔。光绪二十年同进为妃。后因珍妃习尚奢华,屡有乞请,姐妹二人同降为贵人,二十一年又同进为妃。《清史稿 后妃列传》就是这样记载的,其他可靠的史料也相同。

          关于瑾妃、珍妃被选中的过程,据亲见此事、当时的御前首领太监唐冠卿讲,是这样的:光绪大婚前的冬天,西太后为光绪选皇后,在体和殿(西六宫之一的储秀宫前面)召备选的五个姑娘进内,依次排列。这五个人,首列是都统桂祥之女,即西太后的内侄女;其次为江西巡抚德馨之两女;末列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两女,即后来的瑾妃、珍妃。当时西太后面南坐着,光绪在座旁侍立,还有荣寿公主和近支几个亲王福晋都立在座后。

          座前设一长桌,在桌上陈设着一柄如意,四个大红绣花荷包。这是准备给选中的人的定物,如果选中为皇后,就给一柄如意;选中为妃嫔的给一个荷包。当时西太后指着五个姑娘向光绪说:“皇帝,看谁可以选为皇后就给她如意。”说着就把如意递给光绪。光绪拿着如意就走向德馨的长女,刚要把如意递给她,这时候西太后大声叫“皇帝”,当时光绪愣了一下,看见太后示意,才明白太后的意思,不得已把如意递给首列的桂祥之女。太后匆匆忙忙叫荣寿公主把两个荷包递给长叙的两个女儿,就算挑选完毕,于是德馨的两个女儿就落选了。这次选定以后,次年正月大婚典礼。皇后由大清门,经天安门、午门进宫。瑾、珍二嫔是在皇后进宫的前一日由神武门进宫。以上是珍妃被选中的真实过程。

          光绪的意中人一一德馨的长女,后来和一位名叫占鳌的世家弟子结婚,过着正常的日子,可能比正位中宫的生活要舒服多了。

          光绪年间,北京有个名旦角演员余玉琴,据德、占两家的亲友们说,德馨的长女面貌很像化妆后的余玉琴。同时又据内务府的人说,光绪很喜欢看余玉琴的戏,常常点他的戏并且给很优厚的赏银,于是当时人们流传着一种猜想,就是说光绪看余玉琴,大概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这是一个笑话插曲,与上述史料性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影剧中李莲英的妹妹也和瑾珍二人站在一个行列备选,这仅仅是剧情而已。事实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这次挑选的性质是选后选妃嫔,而不是内务府一年一度选宫女子。李莲英的妹妹根本不可能在这个行列中取得备选的资格。并不是像剧本里所说,因为什么“满不点元,汉不选妃”,这是一类市井里巷之语,皇帝不可能用这类市侩成语当作什么依据的。况且清代也不是绝对没有汉人妃嫔。顺治的妃嫔中就有几个汉人:恪妃石氏,滦州人、吏部侍郎石申之女。还有陈氏,生有皇子,名叫常宁。还有唐氏、杨氏都是汉人,至于旗人点元虽然只有一个崇绮(即同治皇后之父),也不能绝对说旗人没有状元。

          清代皇帝行大婚礼的,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朝。因为他们都是儿童年龄即皇帝位,到了结婚年龄,必须选后选妃。挑选的对象是八旗官员的女儿,而内务府包衣佐领下人员的女儿是不在被选之列的。另有一个类型,是在皇子时代已经结婚,如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即帝位时,原来的福晋(皇子之妻)就册立为后;原来的侧福晋就册封为妃或嫔,不存在选后选妃的问题。如果选,也只是属于例行的选秀女。平时照例选人宫中的秀女有两个来源:一种秀女是指八旗官员的女儿,地位较高。一种秀女,是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女儿,地位较低。八旗官员的秀女可选为嫔,或妃,或指配宗室王公大臣子弟。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秀女仅供内廷使令,叫作宫女子。每三年选八旗秀女由户部主办。每一年选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秀女由内务府主办。

          八旗秀女选人以后,封为贵人,或封为嫔、妃,都由皇帝的一句话来决定。例如西太后即属于这个方式选进宫,最初封为贵人。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秀女,当挑选时是有区别的,选的目的是供使令的,没有选入即封名号的前例。但作为宫女子如果派去伺候皇帝又得到宠爱的话,也是由皇帝一句话来决定,可以封为常在、答应、贵人,慢慢升为嫔、妃都是可能的。譬如说,李莲英的妹妹这样一个人,的确当时西太后曾经传进宫去,有时在左右像得宠的小猫小狗一样。她已经取得这样条件:假设光绪喜欢她,也是一句话,就可以给她一个常在、答应的身份,然后升为贵人、嫔、妃都是完全可能的,无须参加什么备选行列的手续。不过光绪并没有喜欢她,所以一切都没有了。

    之三:召见官员

              影片不止一次地在银幕上标出历史年月字幕,当然是以历史故事的面貌出现的。我向来认为,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题材编写小说或剧本,除了大事不能变更以外,对于剧中角色和情节是可以创造的。但创造的人物必须是那个时代可能出现的人物,说话必须是那个时代人说的话。情节的发展必须不违背历史条件。而这个电影剧本中的人物以真实人物而论,例如:光绪、翁同龢、李鸿章、恭王等人在银幕上出现的言谈举止,绝不是他们应有的言谈举止。

          一、影片中新创造的人物,例如寇连材,在皇帝召见大臣的房间突然出现,慷慨发言,在人群中挤来挤去,连续喝酒,以及向太后上条陈;程月楼在颐和园晚上和珍妃相会。寇连材、程月楼这类人物,在当时的条件下都是不可能有的。

          二、光绪召见官员应该穿常服。常服冠冬季用海龙或紫貂,春秋用青绒,夏用织玉草或藤竹丝,上缀红纬、红绒结顶。穿常服袍,颜色可以用宝蓝、古铜色、枣红等,四开楔。外罩石青色的常服褂(没有花色),穿靴不挂珠。

          三、光绪和翁同穌、李鸿章三人密谈,这属于召见的性质。召见的制度,如果地点在紫禁城内的话,习惯是在乾清官西暖阁,或养心殿东(或西)暖阁。皇帝坐在木炕的座褥上,由奏事处太监到值房传旨:“叫×××”(都是叫名字,不叫大人老爷等称呼),然后领着被召见的人到暖阁门前,掀起帘子让被召见的人进门。奏事处太监立即退出到院外,原来是内殿的随侍太监也退出。

          被召见的人进门,先跪安,口称“臣×××恭请皇上圣安”。起立后,走到炕前,在已经铺好的红边白毡厚垫上跪下。皇帝先说话,到谈话完毕,还是由皇帝说“跪安吧”。这时候被召见的人跪安,然后倒退几步,到了接近门槛的地方,转身出门。召见,可以召见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召见几个人,但室内只有皇帝和被召见的人,严格规定不许有另外的人,包括太监都不准停留在室内,这种召见的仪式和规定始终未变。如影片中光绪和翁同龢、李鸿章三人平起平坐,是绝对没有的情况。

          恭王奕是光绪的伯伯,但他进宫见光绪,还是照前面所说的属于召见的仪式,没有例外,不可能并座,更不可能躺在床上休息,也不可能有珍妃在旁服侍。

          四、西太后召见恭王和召见李鸿章、翁同龢时,恭王和翁同龢都不可穿便服。李鸿章虽然曾经赏穿黄马褂,但马褂是“行装”。在北京也无须穿。这三个人被召见都应当常服补褂朝珠。这三人的常服冠的形式质地都一样,就是普通所谓的红缨官帽。恭王是红宝石顶;李鸿章和翁同龢都是珊瑚顶;李是三眼花翎,翁则一眼翎。三人的补褂都是石青色;恭王的补褂是四团龙,前后是正龙,两肩行龙。李鸿章是前后四爪正蟒,翁同龢的补褂,应当是仙鹤。

         五、恭王见西太后,在历史上前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仪式。在同治初年,恭王是议政王身份的时候,召见的仪式是。进门跪安,然后站着说话,在他的身旁有个茶几,放一碗茶,但这碗茶从来也不喝,谈话完毕跪安,倒退到门槛,然后转身出门。在光绪年间则是以领班军机大臣的身份出现,就完全和一般召见的仪式一样了。但是也绝不可能出现大吵大闹的情
    况。

         六、若是西太后称恭王为六爷,而恭王向她说话却是“你”怎样,“你”如何,这在当时是没有的。太后在召见其他大臣商量事情的时候,如果提到恭王,她是说“恭亲王”怎样怎样,但当面在必须叫名字的时候,还是叫名字。而恭王见太后时则口称“皇太后”,不可能有“你”“我”等代名词。珍妃没有和恭王见面的可能,更不能称恭王为老祖宗。

         又,称李鸿章为李伯爷,这也是设想出来的称呼。他虽然封爵是肃毅伯,后来晋封为肃毅侯,在当时社会上习惯称他为李中堂,从来没有人称他李伯爷、李侯爷。因为清朝大学士就是相国,比侯伯更尊贵。也不是对李鸿章一人如此,和他同时的人曾国藩、左宗棠都是侯爵,都是大学士,人都称他中堂,而不称他曾侯、左侯。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是三品卿衔出使外国,人都称他曾侯爷;李鸿章的孙李国杰袭侯爵,作的官是广州副都统,人都称他为李侯爷,而不称李副都统,这是因为官职没有爵位高,所以很自然地称呼为侯爷。

         七、官员们见太后时,一面叩首一面说着如“老佛爷万寿无疆”等等的话,这在当时是没有的。官员们不论是见皇帝或见太后,都是跪安,说:“臣××请皇太后圣安。”以下就是回话,或说所要奏明的事情,没有其他废话,也不能叫老佛爷。官员们当面必须称她“皇太后”。至于太监,譬如李莲英正在“该班”(值班)的时候,太后从屋里走出来,李莲英这时候只垂手侍立,既不需要行礼,也无须说废话。如果太后问话,他立刻跪下回话,如果他主动要奏明什么事,也要跪奏。如果不是他“该班”的时候,他主动进来奏事,一进门先跪安说“奴才×××请皇太后圣安”,不是说什么“老佛爷吉祥”一类的话。当时“老佛爷”这个语汇是太监和内务府的官员们背地对西太后的一个代词,但当面还是称皇太后,至于大臣们不论当面或背地都不叫“老佛爷”。道“吉祥”这种问候方式,是太监们彼此之间见面互相问候时说的话。太监在帝后面前没有这种规矩,见大臣们也没有这种规矩;只有内务府的一些低级官有的染上这种习气,见了有地位的太监表示是自己人,问候一声“××老爷吉祥”。在那个社会,有不少语言很讲究分寸。是有区别的。

         八、一群穿戴朝珠补褂、顶翎辉煌的人在街上吃豆腐脑,这种情景在当时是不会出现的。这种打扮的人必须骑马或坐车,自己无车也要雇用街上的车。从前较小的官员也有步行上衙门的,他们是把靴帽袍褂包在一个包袱里拿在手上,身穿便服,走到衙门里才换上官衣,这是常有的事。至于朝珠补褂穿戴齐整的官员,有没有在街上吃东西的时候呢?也是有的,但一定是叫跟随的仆人,或车夫去买了来,在车里坐着吃,绝不可能自己在街上吃,那属于“有失官体”。

    之四:怎样看待李莲英?

               关于李莲英的传说,从前只听到他贪污受贿的罪恶,没有听见过说他曾经害人的事。陷害珍妃这类事是不可能的。至于那些不属于害人的事,例如什么演礼时,大家都在等他一人,这类事也是不可能的。朝贺礼,无须演习,即使要演礼,也无须大家都等他。他也没有不到的可能。

          关于宫门费,在当时有些官员向太后进贡时,要向经手的太监送宫门费。李莲英当时是总管太监,当然要多拿的,这是事实。至于剧本中李莲英向皇帝要宫门费,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曾经有过传说:李莲英调唆西太后与光绪之间的不和,或者说遇事刁难光绪等等,有些野史、笔记也有过这类记载。

          我曾听见三个人说过一些关于李莲英的情况。这三个人.一是名画家溥儒,我曾经向他学过画,他是恭亲王奕之孙。一是我从前的邻居蒙古王阿拉坦瓦齐尔,他是光绪年间御前大臣、亲王伯颜诺谟祜之孙。一是故宫博物院的技师徐文璘,他在光绪年间当过宫中造钟处的“柏唐阿”(满语,工匠的意思)。

          溥儒说:“李莲英,在当时能那样聚敛发财,都是内务府那些人替他造的声势。譬如有个记名海关道,正在等待外放的时候,内务府有一种掮客式的官员,就向这个人来游说,他可以走李总管的门路,包你一定得到肥缺。于是说出一个数目,经过要价还价的过程,最后成交,银子被经手人拿走。等‘引见’过后,旨意下来‘苏松太道,著××补授’。某人得到这样效果,当然觉得投这笔资真是划得来,这条门路真灵。掮客也可以拿这件事作为活人广告来吹嘘,他就可以有更多的生意。行贿的人固然达到目的,可是李莲英并不敢向太说。这件事的效果也并非连英的力量。因为,西太后这个人的性格,是以英明自居的,丝毫不肯大权旁落,怎哪能容忍让李莲英一个太监来操纵。假设李莲英真有一次向太后说某个官员贤否的话,不论这个官员是真的贤或否,李莲英便会立刻革去总管。

        “李莲英是个非常狡黠的人,他不会干这样蠢事。实际一些等待放缺的官,已经预备引见,不过有头等肥缺,或此等的区别。总之会得一个缺,即使不走门路,也一定得到一个。这次不放,将来也必有。那些花钱走门路的人,得到好缺,其实也是碰运气来的,但他认为是走门路的效果。又有些人花钱走门路,然而得次等缺的人,则遗憾地认为自己钱出少了,某人某人得到好缺一定比他出钱多。至于没得缺的,也认为这次钱没花到家,再等一次吧。这样相因相果,加上那些掮客也故神其说,就造成更大的声势。

          “李莲英只是一心一意全副精神把太后伺候好,如果有人参奏李莲英招权纳贿卖缺的话,太后当然不会相信。她可以这样想:李莲英招什么权,他从来没向我保举过什么官,也从来没说过某个官员不好。这就当然参不动,于是李莲英的地位就更稳固,进银子的机会就更多。”溥儒先生这些说法,当然来源于他的上辈。

          阿拉坦瓦齐尔的祖父伯颜诺谟祜是教光绪一切礼节和骑马射箭的师傅。在毓庆宫和翁同龢一文一武,每天和光绪在一起,两人同是光绪的心腹近臣。如果说当时朝中有帝党后党的话,这个伯王和翁同龢都是地道的帝党。阿拉坦瓦齐尔对于李莲英的说法也是来源于他的上辈。阿拉坦瓦齐尔说:“李莲英这个人,可谓真圆滑,不但西太后喜欢他,光绪皇帝也喜欢他。光绪从小时候就是由李莲英担任看护,光绪叫他‘谙达’(满语:老伙伴,也含有师傅的意思),并且对我们太王爷(指伯王)还夸奖过‘李莲英忠心事主’。”以上是阿拉坦瓦齐尔所说的话。

          徐文璘先生在光绪年间除担任修理钟表以外,还负责到皇帝屋中给钟上弦(弦就是发条),他对于常去的地点和所接触到的人都很了解。他说:“光绪住南海的日子,李莲英住中海的 ‘福禄居’。光绪常带着随侍太监到‘福禄居’找李莲英聊天。每次去的时候,李莲英出门跪接,然后跟着进屋。在前檐炕上,赏李莲英坐,他叩过头就坐在炕前脚踏上,陪着说话。光绪喜欢西洋钟表,李莲英也爱摆弄钟表,有时拆卸了装不上,就叫我(徐自称)去。”以上是徐文璘先生所说的话。

          这三条不同来源的资料,彼此没有矛盾,并且可以互相补充。我认为溥心畲先生说李莲英是非常狡黠的人,阿拉坦瓦齐尔先生说李莲英真圆滑,这两个评语都很恰当。当时太后已是老年人,而皇帝还年轻,谁都估计是太后先死。李莲英对此也不会有什么反常的估计,所以两面讨好的做法,对于李莲英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他也具备这种手段和条件,而故意刁难光绪以及调唆西太后整治光绪的传说,似乎不合逻辑。因为如果这样做,对于李莲英自己是不利的。并且两宫不和是事物本质决定的,李莲英也起不了那样大的作用。

          太监的服装没有什么特殊。有的话剧或电影工作者,都因为曾经看见过一张流行很广的西太后照片,前面站着李莲英、崔玉贵等人,太监都穿蟒袍,误以为太监或高级太监以蟒袍为制服(甲午风云》故事片也是如此)。其实不然。按清代制度:元旦、冬至、夏至和帝后的寿日等盛大节日,七品以上官员都穿蟒袍。当然有品级的太监也如此。皇帝或太后生日每次穿蟒袍还不止一天,在这个期间内叫作“花衣期”。不过穿蟒袍外面还要罩补褂,这一套叫“吉服”。只有在夏季免褂期间,可以敞穿蟒袍不罩补褂。西太后带着穿蟒袍的太监那幅照片,一定是在免褂季节内“花衣期”照的,所以说,并不是敞穿蟒袍就意味着高级太监。

           李莲英和寇连材对面说话,李莲英的衣服戴着领子,而寇连材光着脖子没有领子。可能是想以这两人的服式不同来区别他们的地位高下。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用一个人有顶戴,一个人没有顶戴来区别;或一个蓝顶,一个金顶来区别,就合情合理了。清代服装制度,穿官衣只有伏天的日子里规子,所以李莲英的衣服无论质地多么高级,寇连材的衣服无论是什么样的次品,但在戴领子或不戴领子这个细节上,二人必须一致,不然便成为在同一场景或同一镜头中,有穿着不同季节服装的人了。

                                                                                                                                                                           1979年6月7日
    【详细】
    157613614
  • 乔克得
    2018/1/30 20:13:26
    《每分钟120击》:熊熊烈火,焚我残躯
    《每分钟120击》作为LGBT题材的电影,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它不同于同期大热的《call me by your name》,也不同于25年前的《费城故事》。它是一部典型的杠杆片,通过一个抗艾组织的内部对冲与外部抗争,折射边缘群体的个体处境和公共命运。小切口,撬动大问题。 纪录片式的... &
    《每分钟120击》作为LGBT题材的电影,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它不同于同期大热的《call me by your name》,也不同于25年前的《费城故事》。它是一部典型的杠杆片,通过一个抗艾组织的内部对冲与外部抗争,折射边缘群体的个体处境和公共命运。小切口,撬动大问题。 纪录片式的...  (展开)
    【详细】
    9114230
  • 老蓉
    2014/5/22 17:27:30
    尴尬的大陆人
    我只去过一次香港,从深圳口岸排队入关,先是面对深圳年轻的公务员盖章,然后走十几步面对香港边用粤语聊天边工作的大叔公务员盖章,港味气息扑面而来。在小窗口前大叔用粤语加手势示意我撩开敞开的大衣前的长丝巾,我还以为是看我腰上有没有绑武器,结果过关后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是看我是不是大肚婆想要过去生孩子。
    其实我是不明白为什么大陆人非要去香港生孩子,为什么不符合条件的人非要生二胎,交不起罚款又能怎样?不能
    我只去过一次香港,从深圳口岸排队入关,先是面对深圳年轻的公务员盖章,然后走十几步面对香港边用粤语聊天边工作的大叔公务员盖章,港味气息扑面而来。在小窗口前大叔用粤语加手势示意我撩开敞开的大衣前的长丝巾,我还以为是看我腰上有没有绑武器,结果过关后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是看我是不是大肚婆想要过去生孩子。
    其实我是不明白为什么大陆人非要去香港生孩子,为什么不符合条件的人非要生二胎,交不起罚款又能怎样?不能像买房那样贷款月月割你肉么。
    我在深圳的同学说,香港的教育和福利是非常棒的。一个“棒”字不用过多解释了。望子成龙的父母总爱用“棒”来鼓励孩子,因为他们想给孩子最好的,可是自己力不所能不及的情况下也非要去追求所谓“好的”生活,我不认为那是孩子想要的,用自己爸妈一生的努力和没有尊严的生活来换取,至少影片中的大陆人是这样的。
    阿辉除了给阔太开车没有其他方法挣钱,而去香港产子的中介费需要20万之高。他试过向李太预支薪水,由于李太的突然家变没有办法成功;他去赛马场探听消息赌马,结果没有赢;他去修车厂卖车的零件;他去找以前的女友要开医院证明,结果被女孩在气愤中拒绝,两次,毫无尊严地乞求,仍然只招来臭脸和拒绝,于是阿辉眼中终于泛出了憋屈的泪光——都是生活所逼。
    最后的情节是阿辉胜利了,卑微的大陆人胜利了,虽然吓到了李太和我,但是他胜利了。我在想,这样真的可行吗?如果可行大家不都采用这种方法了?或者,边境的安检会更严格。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香港人把大陆人称作“蝗虫”,大陆人通过把下一代挤进那块小而富饶的土地,默默地用强大的力量占据了香港。富人和穷人都一样,只不过富人用金钱,穷人用无奈的手段,也许成功只发生在电影里。
    刘嘉玲用优雅和美丽的服饰、妆容和姿态诠释了香港人的风度,陈坤用路灯下含着屈辱和绝望之泪的眼睛演绎了大陆人的尴尬。但是无论港人还是大陆人,都是默默地、安静地、坚强地面对着生活和自己内心的纠结。
    【详细】
    6678813
  • 玄叶苏
    2021/12/13 16:00:04
    成年人的爱情结局

    这部剧的情景设定,可不仅仅是两个成年人,而是两个事业成功的成年人。

    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理由阻碍其他人的决定和想法,更何况是爱情。爱情这种连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清楚的问题,外人有什么资格进行评判,所有的评判都可以简单粗暴的认为是自私,不管是对自己所谓关心他人的自私,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自私,抑或是作为父母的关涉。 爱情这种东

    这部剧的情景设定,可不仅仅是两个成年人,而是两个事业成功的成年人。

    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理由阻碍其他人的决定和想法,更何况是爱情。爱情这种连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清楚的问题,外人有什么资格进行评判,所有的评判都可以简单粗暴的认为是自私,不管是对自己所谓关心他人的自私,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自私,抑或是作为父母的关涉。 爱情这种东西,任由它来,发展,冷却,仅此而已。如果一致热烈,那便更值得祝福,毕竟人世少见嘛。

    现在是两个事业成功的成年人的爱情。这完全不同了。

    从来不懂爱情的父母,从未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父母,从未达到子女事业高度的父母,只懂得朴素道理的父母,如果这一次如此反对这场邂逅 ,那么在此之前,在子女到达事业的巅峰之前,和父母的冲突一定不只一两次,在一次次的冲突后,成年人早已认识到自己与父母的差异,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坚持自己的认知有多重要,自己的路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又将去往何处,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如此一路走来,为何在爱情上会对父母妥协,不可能。父母只是被告知就好,父母的感情需要自己消化,成年人无法抚慰和平复,父母会慢慢放下,或者一直不放下,那又如何。

    一个是顶级时装公司设计师,一个是顶级时装摄影师,这样的爱情如何发展?只要自己快乐就好。 以前的付出,以前的受伤,以前的回忆,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下啊。看看王菲和谢先生的爱情,大概可以体会一下吧。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事业,拥有金钱,拥有美貌,为何不能按照心的方向谈恋爱,不可能会在乎那么多外界的评判,评判这种东西,在他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太多了,不差关于爱情的评判,也不会在乎。

    所以,剧中的父母是自作多情了,但是父母总是这样的,谁还不拥有“爱”孩子的父母呢?剧中的Mr.J为何要每天讨好一个“正牌”母亲,也是我最不理解的。 本就是不亲近的关系,为何因为爱上了哥哥的前女友就每天回家了呢;“正牌”妈妈,只要被告知就好了,顶级摄影师要做什么,怎么谈恋爱,都是自己的事才对呀。想想剧集开始那些帅气的台词和动作,怎么到了第10集就怂了呢?

    而设计师的妈妈应该更体恤女儿才是啊,难道女儿10年的悲伤作为妈妈都看不到吗,只要能放下悲伤,重新爱别人,管他是谁呢,无条件站女儿啊;因为别人的正宫妈妈一番言论,而没有面子,无法负担,就攻击女儿的爱人,说到底就是越线了。作为帅气的设计师,只会不再与妈妈分享爱情的快乐。

    什么都有的成年人,爱情是什么? 是真正的爱。

    【详细】
    140631195
  • 曾狄
    2015/8/9 22:34:49
    《我爸比我小四岁》:甜蜜的父爱,温馨的泪点
    中国式的传统教育通常严厉苛刻,在传统理念下,常常会出现“棍棒出孝子”的教育模式。老一辈的父母们总认为只有打骂才能成材,于是孩子在被不断的打击甚至恐吓中长大,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而那些印象中传统的严父是特别让人难以亲近的,他们偶尔又会摆出一副倚老卖老的姿势,裁决着子女们的学习选择,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似乎,在漫长的岁月里父亲这个名词,反而是成为一块左右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绊脚石。这一种模式在当时看来,
    中国式的传统教育通常严厉苛刻,在传统理念下,常常会出现“棍棒出孝子”的教育模式。老一辈的父母们总认为只有打骂才能成材,于是孩子在被不断的打击甚至恐吓中长大,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而那些印象中传统的严父是特别让人难以亲近的,他们偶尔又会摆出一副倚老卖老的姿势,裁决着子女们的学习选择,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似乎,在漫长的岁月里父亲这个名词,反而是成为一块左右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绊脚石。这一种模式在当时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现在看来,问题确实很多。而随着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出现了另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与长期传统严父教育模式相反的另一种形式存在了。这一类型的父亲往往经济充裕,他们不是严苛的父亲,但却因为工作压力而失去对子女们的关爱。这一类型的父亲常常忙于应酬,常常忽略了对自己的孩子的感受。他们不是严格,而是漠视。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固定不变的一种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中生存,会使得孩子完全没有紧迫感和压力。这一类型的父亲,以放任自流的糖衣炮弹教育,孩子们也难以成材,反而会成为可怕的富二代。然而,新的时代新的人类,随着90后00后的出现,我们整个社会开始转变,这种转变已经从一种严苛的教育模式,或一种纯粹的糖衣炮弹放养,两者慢慢转换为共融的交流模式。而《我爸比我小四岁》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著名企业家为了教育自己的女儿,自导自演了一出“游戏”,好让女儿体会生活的艰辛,可谁知命运使然,竟让这一切成为了现实。一个曾经富甲一方的企业家,一个被众星捧月的公主就这样沦为了平民,这部电影仿佛是《爸爸去哪儿》的浓缩精华版,有喜剧情节,有笑点泪点,有启迪。相信看完电影后,你也许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影片中那些温馨的片段,阳光下的旋转木马,那些晴空下绿荫旁的骑车小女孩,那些其实我们可以和孩子们共度的温馨时刻,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难以看到。因为就像前文所说的一样,有的时候父母有时间有精力,却未必会照顾到身边的孩子的感受;而有时候,父母真正能放下假期的同事,又能放下架子和孩子们相处,又常常沟通困难。事实上仅仅是放下假期,又同时放下架子,就已经对于许多父母来说是难上加难的事了。而这部电影想讨论的甜蜜的父爱,是同等事件中的一大主题。为了能烘托出这一主题,白凯南饰演的老陈终于放下高高在上的父亲形象,放低姿态,放下身段,甚至叫女儿“姐姐”。一个慈父的形象,从换位的那一刻便开始。而他的小萝莉女儿乖巧又有点放肆,这不就是当今社会上那些千金小姑娘小萝莉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吗?从换位的那一刻,她也开始叫白凯南饰演的父亲为“老陈”。这样的换位设置其实完全合乎情理,一个人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这个问题才不是问题。爸爸小我四岁,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爸爸可以用和我一样的高度,去看我看到的一些东西。爸爸小我四岁,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可以体谅爸爸也会弱小也会无助,也有不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沟通困难?为什么教育困难?或许只是由于我们时常不会换位去思考。最终,大人小孩实现了沟通上的共融。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造就了误会冲突的产生,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在行为反应上的差别,也会摩擦出矛盾。比如有的孩子会听你的话去做,有的孩子会赌气不去做。当这种情况产生,不妨可以尝试一下,和这部电影一样用换位的方式,去化解一些用棒打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部电影其实并没有走明星策略,也没有大制作大班底大肆宣传,但扎扎实实的叙事,和稳当适合的演技,成就了这部电影现在的效果。这在大片云集的当下暑期档时刻,显得尤为真诚。这种真诚,你会从细节上感受得到,全片没有明星谱,更没有全国大范围站桩式宣传。这种电影就是这样告诉你,我们是用心在做事。做一件探讨亲子关系的事情,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大道理侃侃而谈,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大明星压阵助场。这件事情就是以小见大,就是用典型事例,做一次简单演说。这个故事就是用让你参与进来的方式去了解,你要相处的对象,就是你的孩子。相信,这部电影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大人,更适合全家欢。而影片,还在后半段用反转来叙事,丰富了情节的生动性。从而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叙事结构。这也在缓冲前半部分的直铺线路,拐了一个漂亮的回车,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我爸比我小四岁》这部电影,以有趣的、生动的、调侃的手法反映了一个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这个故事里,有温馨的泪点,也有浓浓的父爱。这个故事里有换位的思考,也有自如搭配的幽默。这个故事,值得每一个大朋友、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们一起观看。家长有时适时放下架子,小你的孩子四岁五岁六岁都不妨碍你们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一起走过人生最美好的亲子时光。因为这段时光永远换不回来,因为这段教育永远值得珍藏,多多聆听孩子的心声,才能更加融洽的和你的孩子相处。
      
    【详细】
    75641993
  • 唐宋
    2010/2/21 11:55:43
    热爱生命
    还没开始下笔,我就发觉思维已经走题,但是既然已经乱七八糟想了一通,姑且粗浅记录一下,算是对脑海里的自言自语做个定格。

    关于组织。看完以后,首先联想到便是《阿凡达》。没办法,阿凡达是这几年电影领域的大事件,因此在我的大脑皮层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有人称阿凡达反人类,因为杰克背叛了他的第一本质属性所圈定的那个组织,即地球人。电影里头这个组织主要是由采矿公司及雇佣军来代表,被设定为一个贪得无厌
    还没开始下笔,我就发觉思维已经走题,但是既然已经乱七八糟想了一通,姑且粗浅记录一下,算是对脑海里的自言自语做个定格。

    关于组织。看完以后,首先联想到便是《阿凡达》。没办法,阿凡达是这几年电影领域的大事件,因此在我的大脑皮层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有人称阿凡达反人类,因为杰克背叛了他的第一本质属性所圈定的那个组织,即地球人。电影里头这个组织主要是由采矿公司及雇佣军来代表,被设定为一个贪得无厌冷酷无情的群体,所以观众很容易将自己与这样一个群体切割并且认同杰克的背叛行为。

    在本片开头当迪特遭受各种虐待时,我还以为这仍然是一个《阿凡达》模式,而导演不过是照例铺垫高潮然后来一个反高潮转折之类的。但结果这是与主题一致的铺垫,开头是敌对的社会环境,后面是敌对的自然环境,主题则是生存。最后迪特终于成功回到组织的怀抱,那是一个哈里路亚式的欢迎场景,让积累了很久的压抑疲倦饥饿困顿伤痛恐惧化作庆祝的火炬熊熊燃烧,煽情至极。整个过程,类似《肖申克的救赎》,但不同的是,安迪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人在战斗,而结局也更具冲击力并且更隽永。

    做为这两种组织关系形态的折中,我们更常见的是《集结号》里头的组织。在我们所受的教化里头,个体是组织的一颗螺丝钉;但其实多数情况下个体更像是混凝土里头的沙石,比不上一颗螺丝钉那样关键。组织通常懒得理睬你,你也很难去反抗组织。各种潜规则的存在,使得边缘个体要去惊动组织就得付出高昂代价,所以谷子地实在是运气不错的了。

    关于英雄。单靠反人类的话,杰克肯定无法成为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事实上,他虽然反对了当时的地球人,但他捍卫的是作为人性根本的正义与良知----今天的地球人似乎仍然在珍惜或者装作珍惜这个。

    迪特是英雄吗?很多国人估计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似乎就是很惊险地躲了一次猫猫回来,没有立什么功。不但如此,他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报废了一架昂贵无比的轰炸机,也没有救出同伴,亮点不过是没有签那份悔过书以及恐慌之下杀了几个民兵。当然,他最大的成功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小命,但对曾经被“为了救公社一头猪而牺牲生命的英雄”洗脑的人来说,这算是哪门子好汉呢?

    可是在美国,他完全可以成为英雄。比如杰西卡·林奇,去伊拉克打酱油被俘获然后被营救,而回国以后立马“被”英雄了。比起林奇,迪特应该算是大英雄了。不幸的是,在我们国家,曾经有许多这样的英雄被当成叛徒或者奸细批判甚至杀害,也曾经有许多战士因此被俘以后宁可选择流落敌域,而更多的则是默默老死并把自己的被俘经历当成一生耻辱(小说《黑雪》)。不仅是他们,有许多真正的战斗英雄,在付出血肉代价以后,若不能谋个一官半职,很快也就被忘记。一将功成白骨枯,这二三十年,过去造反得胜将军们的后辈亲属们开始大规模瓜分祖辈夺来的江山,但无数曾经博命的兵士以及他们的后代却依然只能抬轿。

    写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了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因了伟大导师列宁的称赞,这部小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不断提到。其实,小说跟本片同样,都是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命与死亡抗争的故事。两位主人公不坐以待毙而是克服险阻、艰难求生;这过程中都渗透着伟大的生命意志。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确都是英雄。当片尾迪特被问到是什么信仰支撑他创造奇迹,他的回答颇为反高潮,似乎顾左右而言他,但这样却反倒真实一点了,因为热爱生命本身也是一种信仰。

    去年的除夕之夜,央视新闻联播里头放到胡锦涛主席去看望一批老战士的镜头,场景平静缓慢,但却给我很深印象。我们这个国度,口号与宣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事实上一直对个体与生命缺乏应有的认识与尊重,希望明天会更好。
    【详细】
    30031524
  • 蒹葭
    2015/2/28 9:34:57
    2014最佳动画片
    我是看完了《驯龙高手2》和《变形金刚》过来评价的,驯龙的影评那时候貌似没写,似乎也是没有太多印象, 可能是第一部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于是再看到成群结队的小龙在大屏幕前晃来晃去总会有点迷糊,对了,那里面的爹爹死的很好,恩,这个等我想起来的去那个电影页面说。
    周末无聊翻出来的电影,没想到会给我这样的惊喜。相比于保证很高期待看了的却从头到尾没笑出来一声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可爱的动画片竟能激发我
    我是看完了《驯龙高手2》和《变形金刚》过来评价的,驯龙的影评那时候貌似没写,似乎也是没有太多印象, 可能是第一部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于是再看到成群结队的小龙在大屏幕前晃来晃去总会有点迷糊,对了,那里面的爹爹死的很好,恩,这个等我想起来的去那个电影页面说。
    周末无聊翻出来的电影,没想到会给我这样的惊喜。相比于保证很高期待看了的却从头到尾没笑出来一声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可爱的动画片竟能激发我的笑点四五次,片尾还有一丝丝感动,在那个不太快乐的2014年,这也算是又一大惊喜了。
    画面:四星半
    现如今这动画电影的技术已经不用质疑了,毕竟连星星的表情都能做出来,做几个积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同的是,影片中的所有一切一切完完全全由积木展现,这却是让人惊叹的。我们看到了积木的浪花,积木的蒸汽,爆炸,彩虹,一切都是那么的可爱,颜色是那么的缤纷靓丽。而在这一切之上,画面中的细节又是展现的那样细致入微,人物的表情,衣着,服饰,包括脸上的胡子,对于这种单位是方块的世界观,能够展现到这种程度,主创人员的想象力是可见一斑的。
    人物:五星
    DC的正义联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了,不过现在这乐高的世界里一睹为快也是件开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当这些英雄人物汇聚在一起说着自己应该说的话却在一个自己不应该生活的世界里的时候,带来的种种槽点和各种令人捧腹的笑话真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幽默。但是,这种层次又不会让没有看过这些电影的人们看不懂。你可能不明白绿灯侠跟超人放在一起有什么好笑的,那么蝙蝠侠喜欢黑色总能让你噗嗤一下吧:你可能没有童年不知道两个米开朗基罗都是谁,邓布利多和甘道夫的梗看不明白,星际迷航的大飞船总能看懂吧。这样一部电影里面的人物混杂到足足能够沾满一座墙,然而我们却还是感受到了每个人不同的内涵和个性,而当最后这一切揭开谜底的时候,我们有会同样动容。
    剧情:五星
    好的,还是超级英雄,超级英雄依然是一个小人物,美国式的演讲,不过这么多这么多的老套的内容,为什么还是会让人记住呢?原因就在于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主人公们自己完成的。这想必是这部电影最让人兴奋的地方吧。(当然,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美帝国的小孩子们也被超级英雄们的形象洗脑很深啊。)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了这么精彩的一个故事,这么有趣的一个又一个的积木造型,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有一个的超级建筑师。最最重要的是,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于是我们看到最后才会有跟片中人物一样的共鸣“这些都是你一个人做的吗?”是啊,这些真的是一个两个导演,几个编剧完成的作品吗?他没有教育却仍然深刻,没有刻意而流露出来的无比自然。这部影片全篇节奏紧凑,内容丰富,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最后当真相解密的时候又让人恍然大悟,伴随着音乐一起回味影片中的种种美好。

    挺好的,当华纳拍完了《哈利波特》这下又玩完了《指环王》,我挺期待他下一部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动画片的!
    【详细】
    73911225
  • 蕾丝
    2010/9/29 4:22:26
    你看你看爱情的脸
           每个人感动的G点都有所不同。Kick哥曾经狂煲《东邪西毒》以致人神共愤,而我看《春光乍泄》已经看到走火入魔,只因我对藏在粗口下不断原谅不断回归的爱情迷恋得忘乎所以。

          就算同一部电影,热爱的原因也会有所不同——谁又会知道,我喜欢《5
           每个人感动的G点都有所不同。Kick哥曾经狂煲《东邪西毒》以致人神共愤,而我看《春光乍泄》已经看到走火入魔,只因我对藏在粗口下不断原谅不断回归的爱情迷恋得忘乎所以。

          就算同一部电影,热爱的原因也会有所不同——谁又会知道,我喜欢《500 Days With Summer》是因为Summer最后和男主说的那段话:不。你知道吗,有一天我坐在咖啡厅里看着书,一个男生走过来问我关于作者的事情。现在他成了我丈夫。只因在我要放弃自己的坚持时,她提醒我要相信爱,相信命运,相信有那个人。

          假如说《春光乍泄》让我看见那个任性挥霍爱的自己,那么《分手说爱你》让我看见自己身上阿花的另一面。



          从天水围到中环的阿花大概深爱着阿JOE,否则不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身边,容忍他的幼稚自私,不负责和不成熟。一个有生活负担的漂亮女孩,默默地和现实对弈,呵护一份细碎平淡的爱情。可惜男孩如阿草,只是像城市里无数长不大的大男孩一样,以为有爱就是一切,甚至他们的爱也是单向的、自私的。女比男成熟,以及女人的巢穴特性,与发达的社会对男人责任越来越宽容相遇,在这个电影所设定的狭小环境中显得冲突更大。

          也许因为我也生出过像阿花一样的感叹,所以当阿花问阿草“你有无念过自己要做咩啊”的时候,眼泪不禁落了下来——爱一个人,不但要在他身上找到一份愉悦和快乐,还会凭空生出母性,希望对方过得好,哪怕用他不喜欢的方式去要求他。然而到某天,你会崩溃,会累,会逃避,因为你会想起:其实寻寻觅觅,你也想找个依靠。

           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你知道那个人,不懂得为了给你一个未来而努力;

           不是因为他没出色,你从来没期待过他有多出色,但你也需要他不断前进的安全感;

           其实,你可以和这个世界搏斗,可以用瘦小的肩膀撑起所有,但你需要在身后有个温暖的臂弯。

            我们都曾经是阿花或者阿草,我们都曾经深爱对方,但在现实面前无力抗争。

           想起曾经做签名的那句话:现实这只怪兽太强大,我又不是奥特曼。

           

         这部电影另外一个泪点在机场,阿草赶过去,没有挽留阿花,只是跟她说,电话要24小时开着,找不到她,他很害怕。没有怨恨,没有问她能不能不离开,于我,是这部电影触动我的又一个点。

         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出轨也好,离你而去也好,在关键时刻捅你一刀也好,你都会知道,这就是ta的性格。不是不会怨恨,阿草在病床上也有歇斯底里地问为什么,但是真正到关键时刻,你也会无视自己的痛楚,仅仅是为了走过去告诉她,未来没有我,也请一路你走得稳稳妥妥的。

        想起有人跟我说某人的坏时,心里一沉,但也知道,那就是他,没有太多意外和愤怒,虽然有负于我。甚至还为他辩解:这是他的生存方式,支撑着他的自尊吧。

        其实报复谈何容易,break up club能提供精准服务,而阿草还是无力写下阿花的名字。当你越了解一个人,越把ta看作生命一部分的时候,的确越容易报复。但若是真的爱ta,你一定下不了手,因为你会希望她不要受伤害,至少不受来自你的伤害。

     

       爱情有很多张脸。

       但出现在热恋和激情里的那一面,只是爱情的前戏。爱ta,占有ta,得到ta,有时候仅仅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爱情的渴求投射到对方身上。在我年少的时候,会恐惧无法分辨爱和激情,时常问自己,什么是爱情?

       直到失去了还依然挂念,直到在艰难的时候依然仅仅握着ta的手时,我才敢轻轻地对自己说,爱情,它真的来过。

      有些得到来自失去。当揭开爱情的面纱时,往往你看清那张脸,却无法再拥有了。

     

    “你知道今天的我有什么不同吗?”

    “我还是像以前一样爱你”
    【详细】
    3759223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