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教徒和教徒看这个感受很不一样。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看这个感受也相当不一样。。。。 做完礼拜的周日看这个,很庆幸,更坚定自己的信仰。"爸,你还相信上帝吗" 不如问,上帝应该赋予活在血性里肉身里的神职人员可履行神职的权利吗?天主教里,人是否只能通过神职人员才能和上帝建立联系?谁来监管神职人员?性侵是真的会影响一生,那么上帝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教会组织的童子军营上,那为什么要
非教徒和教徒看这个感受很不一样。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看这个感受也相当不一样。。。。 做完礼拜的周日看这个,很庆幸,更坚定自己的信仰。"爸,你还相信上帝吗" 不如问,上帝应该赋予活在血性里肉身里的神职人员可履行神职的权利吗?天主教里,人是否只能通过神职人员才能和上帝建立联系?谁来监管神职人员?性侵是真的会影响一生,那么上帝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教会组织的童子军营上,那为什么要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经历这些???相关神职人员被谁包庇又会最后受到怎么样惩罚? 受到的影响伴随一生的人们,是否只能通过脱里天主教来形成最后救赎?
技法成熟之后的欧容,我由衷地赞叹。最后圣诞节晚餐的高潮我连看两次,虽然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对话可能有些劝退,但现实中的和平抗争就是如此漫长而难熬。
三位主人公,前两位我称为抗争者的代表,他们都是艰难地战胜了阴影获得还不错的工作和家庭,有了一定的能力和地位,所以他们会成为发起和领导抗争的
技法成熟之后的欧容,我由衷地赞叹。最后圣诞节晚餐的高潮我连看两次,虽然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对话可能有些劝退,但现实中的和平抗争就是如此漫长而难熬。
三位主人公,前两位我称为抗争者的代表,他们都是艰难地战胜了阴影获得还不错的工作和家庭,有了一定的能力和地位,所以他们会成为发起和领导抗争的人。两位的立场虽不一致,一位在体制内部争取改良,另一位对体制失望透顶,要推翻体制,但对于共同的敌人,他们开启求同存异的合作。后一位我称为受害者的代表,他身心俱损,并没有像前两者一样幸运地在灾难后痊愈。
电影只描述了第一阶段的顺利合作与胜利,用圣诞晚餐的高潮暗示了未来失败的结局。阶段性胜利后有人要退出,作为旁观者虽然惋惜但可以理解,为这场旷日持久斗争投入所有的精力实在太过理想化。改良和革命的矛盾,也在此时爆发。最后用黑屏白字交代诉讼结果,法律追诉期因此而从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敌人势力实在强大,蝼蚁难以撼动危楼,但它们还是在改变。
《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父都躲过了牢狱之灾。相反,上述提
《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父都躲过了牢狱之灾。相反,上述提到的里昂地区教会负责人、枢机主教菲利普·巴尔巴兰以及其他六人被曝在知情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面临着“包庇狎童行为”的指控。 (来源:欧洲时报)普雷纳神父的律师曾要求延迟电影上映时间,担心它会对舆论产生影响,进而主导司法判决,在未被定罪之前,普雷纳神父应被视作无罪。最新进展中,巴尔巴兰被里昂轻罪法庭判处六个月缓刑,性侵主角普雷纳神父则因过了追诉期毫发无损。巴尔巴兰随即提出了上诉,并在期间向罗马教会递上辞呈,戏剧性地被教皇方济各拒绝,理由是在终审未来临之前,巴尔巴兰都应被“推定无罪”(百试不爽的理由)。巴尔巴兰一向高调行事,他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在法国2013年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中,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反对立场。《感谢上帝》中有一幕是当巴尔巴兰得知性侵事件发生超过20年过了法律追诉期时,说了句“感谢上帝”(Grace àDieu),这句荒谬的感叹传遍了全里昂,也是电影片名的真实出处。为了电影拍摄顺利进行,剧组用了假片名《Alexandre》,防止教会从中作梗。此外,电影中涉及大量教堂内景,为了避免和巴尔巴兰主教正面交锋,这些场景都是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教堂内完成,而没有选择事件发生地里昂。就像欧容所言,当你试图打破沉默,总会遭遇抵抗,但或许,这种抵抗下的直面相对,让影片酝酿着更强大的力量。欧容的最初想法是拍摄一部关于男性脆弱的电影,进而focus到普雷纳神父的案子。本来打算拍一部纪录片,但接触到这些教堂性侵受害者后发现,他们对纪录片的形式没有太大兴趣,毕竟媒体狂轰滥炸下,他们已经对纪实的形式麻木。所以最终决定拍成剧情片。
我这应该是摘抄的,之前记在别处的,找不到来源了,侵删
向以奇情故事取胜的法国导演欧容,这次令人大跌眼镜地转向批判现实主义,描述三名年少时遭遇神父性侵犯的男性受害者,成年后先后主动揭开难以启齿的悲惨经历,批判矛头直指天主教会里的恋童癖神父。这种严肃正统的社会及宗教题材不太像是欧容导演擅长的范畴,所以他以往那种活色生香或者骇人听闻的意象全无用武之地。他这次将功力发挥在剧本设计上,一位恋童癖神父的性侵事件先后引出三位男性受害者主角的故事,貌似传统的编
向以奇情故事取胜的法国导演欧容,这次令人大跌眼镜地转向批判现实主义,描述三名年少时遭遇神父性侵犯的男性受害者,成年后先后主动揭开难以启齿的悲惨经历,批判矛头直指天主教会里的恋童癖神父。这种严肃正统的社会及宗教题材不太像是欧容导演擅长的范畴,所以他以往那种活色生香或者骇人听闻的意象全无用武之地。他这次将功力发挥在剧本设计上,一位恋童癖神父的性侵事件先后引出三位男性受害者主角的故事,貌似传统的编剧手法,实则用沉重的现实锋利地剖开受害者的内心世界,由点到面去刻画性侵对受害者的成年生活带来种种不可预计的影响。受害者总是相似的,然而他们却有不同的隐衷。第一位是事业有成的中产精英,成熟内敛稳重,担心孩子受影响;第二位是情绪化的普通中年IT男,擅长用媒体炒作;最后一位是来自社会底层人士,瘾君子兼有性心理障碍,这位则最有看点也演绎得最出色。三人的阶层属性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与教会及神父的抗争手段,更重要地还体现出他们身边家人的迥异态度。有的家人得知真相后表示理解全力支持,有的家人则选择继续充耳不闻,或者逃避现实。这里面最主要是出于宗教的巨大影响力,绝大多数当地民众都是天主教徒,一方面不肯接受信仰的崩溃,另一方面则乐意充当无声的帮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这个剧本的野心相当大,批判的内容由表面上的恋童癖神父,到宗教制度,再到媒体影响力,最终落到人心之不可测之上。面对如此不堪的性侵丑闻,即便亲如自己的父母妻儿,还是有难以调和统一的对策和应对方式。然而,三段故事内容有不少重复的嫌疑,尤其是关于父母关系的交待,以及他们婚姻生活的情节,令整个篇幅变得冗长,节奏也愈加丧失掉
整个观看体验非常震撼,完成度非常高,结构近乎完美,节奏也把控得极其稳。(写这个短评全程激动死了)
同样是神父性侵幼童的题材,我个人认为欧容完全吊打当初斩获金像奖的《聚焦》(同样是在影院观看的,《聚焦》更多的是一种无需动脑的爽感,而《感谢上帝》更多是撕扯肉身的焦灼),二者的视角(关怀对象)的不同也显示出
整个观看体验非常震撼,完成度非常高,结构近乎完美,节奏也把控得极其稳。(写这个短评全程激动死了)
同样是神父性侵幼童的题材,我个人认为欧容完全吊打当初斩获金像奖的《聚焦》(同样是在影院观看的,《聚焦》更多的是一种无需动脑的爽感,而《感谢上帝》更多是撕扯肉身的焦灼),二者的视角(关怀对象)的不同也显示出了美国电影和欧洲电影(特别是法国电影)的文化差异。《聚焦》关注的是外部,主角是揭露真相的媒体英雄,最后也是单一的伸张正义的完成。而《感谢上帝》以受害人为主角,带我们沉潜入人的灵肉探讨这个看似是非分明实则力场纠缠扭错的“Problem”,深入探讨了不同阶级(影片以最保守的中产为中心切入口足以看出欧容的犀利和魄力)、不同灵魂(性格)在这个“Problem”大背景下所面对的更多无法解决的“Problem”,并辐射到了家庭关系、社群与教会、信仰与教会(宗与教)、媒体利益、司法机关(法律与正义)等众多重大哲学议题。张力十足!
可以说《聚焦》只是外部的独白,一份实用性的美式档案,而《感谢上帝》则完全是将复杂的政治、伦理、神学等话题放置在一个充满对话性的开放场域中。用巴特的话来说,前者只是可读的,而后者却是可写的。
几位受害者主角在圣诞节餐桌上的对话可谓是全片的高潮,扔掉信仰还俗的激进主义者立场、因为信仰所以反抗的革命者立场、底层与被毁灭的人的沉默、革命完成后怎么办······抛出问题,没有答案,法国存在主义传统的论辩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全片最震撼的一笔要属片末儿子问了父亲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这时给了珀波一个面部特写,仿佛一切都停留并凝固在了那一帧——悲恸、困惑、牺牲、真理、笃定······珀波的脸将一切呈现又将一切蕴藏。
略带神秘主义色彩的音乐流畅穿梭和微寒而富有棱角的光影依然可以辨认出欧容的影子,但这部时政纪实类片子可谓是最不欧容的欧容,更冷静、更克制、更中立,欧容让我们通过本片看到一个更加醇熟的艺术家。
P.S 梅尔维尔·珀波因为《双面劳伦斯》常让我在开片的时候调戏。褪下《双面劳伦斯》的逃离反叛与异装到《感谢上帝》的中产家庭生活与Burberry风衣,这张曾让我着迷的脸向我不露痕迹地唇语着什么,怅然若失。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同一题材,不同于「聚焦」的媒体视角,本片从个体出发呈现了神父对儿童的侵犯对被害者们的成长、家庭以及信仰的影响。两部影片的叙事均冷静克制,「聚焦」通过呈现记者对于线索的深挖揭露出普遍存在于全球的神父娈童现象,带给观众震惊与愤怒,本片则从个体视角出发,通过对三个主角个人和家庭现状的呈现,让观众对被害者的经历和此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多了一些理解与共情。
主角一:虔诚的天主教徒,父母冷漠
同一题材,不同于「聚焦」的媒体视角,本片从个体出发呈现了神父对儿童的侵犯对被害者们的成长、家庭以及信仰的影响。两部影片的叙事均冷静克制,「聚焦」通过呈现记者对于线索的深挖揭露出普遍存在于全球的神父娈童现象,带给观众震惊与愤怒,本片则从个体视角出发,通过对三个主角个人和家庭现状的呈现,让观众对被害者的经历和此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多了一些理解与共情。
主角一:虔诚的天主教徒,父母冷漠,依靠自己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支持陪伴,孩子懂事可爱。多年后发现童年时神父的恶行不止在自己身上发生,为了正义开始执着但体面地与教会周旋,期望此事可以在教会内部予以解决,但历时两年仍然无果,不得已向司法机关告发。
案件的调查引出主角二,家庭幸福,因为童年遭遇得到父母格外的关爱和支持,父母也因此忽视了哥哥的成长,导致哥哥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受害者。热爱架子鼓的主角得知神父仍然在职可以不断接触孩子时热血被激发,不但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还将此事披露给媒体,同时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寻找其他被害者,积极推进事件进程。(本片关于非营利组织的部分让我不断想起「每分钟120击」,体现了NGO在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媒体的曝光引出主角三,单亲天才儿童,童年遭遇对其生理心理均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成年后生活潦倒,感情不顺。在神父被揭发后积极参与调查,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支持与救赎,人生就此发生改变。曾经未及时保护儿子的妈妈活在自责中,因此一直陪伴在儿子身边,退休后的她在事件被曝光后积极参与和陪伴,以弥补对儿子的亏欠。
三个主角的经历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的受害者,也让观众从三种不同的角度看到童年的不幸遭遇会给受害者身心和家庭带来何种影响。同时通过表现受害者追寻正义过程的艰辛揭露出教会背后虚伪的一面。影片最后亚历山大儿子的提问给了主角和观众一记灵魂拷问:代表信仰的教会已然失信,那么我的信仰是否依旧虔诚?
很喜欢这种展示事件操作和推进过程的影片。这些受害者在站出来揭发神父恶行的过程中,有外在的阻力,有内心的挣扎,有再见到神父时的仇恨,有受害者见面时的互相慰藉,有母亲的支持,也有伴侣的理解,这些都被细致的展现出来了。
很神奇的是,这些受害者都正常长大了,虽然有着很深层的内心阴影,但至少他们turn out to be ok,而不是像在其他关于性侵的影片中那样一辈子被毁了抬不起头。我觉
很喜欢这种展示事件操作和推进过程的影片。这些受害者在站出来揭发神父恶行的过程中,有外在的阻力,有内心的挣扎,有再见到神父时的仇恨,有受害者见面时的互相慰藉,有母亲的支持,也有伴侣的理解,这些都被细致的展现出来了。
很神奇的是,这些受害者都正常长大了,虽然有着很深层的内心阴影,但至少他们turn out to be ok,而不是像在其他关于性侵的影片中那样一辈子被毁了抬不起头。我觉得这要归功于两点,一是父母的重视和理解,二是在一个性开放的国家,娈童行为带来的生理伤害居多,羞耻感相对于亚洲文化来说更少一些。
看完这部影片,才理解me too运动的意义,一定需要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受害者的抱团非常关键,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孤独且弱势的。星星之火慢慢燎原,看着一个人点亮另一个人、一个人拯救另一个人,这种勇气和力量的传递是本片最动人的部分。
不知为何,感觉法国人对待任何人事都有一种既认真又潇洒的态度,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人格和自己独立的逻辑体系,做对自己负责的决定,对自己真诚。另外,对我们隐晦的东亚文化来说,法国人亲友间的坦诚也是让人羡慕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吧。
看影片之前不理解片名的含义,看完才知道原来是一语双关,“grace à Dieu(感谢上帝)”本代表“heureusement(幸运地)”,而在这些受害者身上却成了malheureusement(不幸)的同义词,实为讽刺。
开场定格移动出旁白,这还不欧容?你们对欧容一无所知~ 在诉讼期的两位角色,从接受到拒绝,有些太程式化了,节奏不太对,那种所谓的《聚焦》感也不强,欧容强在编剧,离了编剧,风格便立不住脚。 沙发上的镜头和《登堂入室》中的很像,也许是同个人演的缘故吧 每次做爱,都是三人性,我,老婆,还有普雷纳,恰恰验证了我的初次影响理论。 似乎作为一个讨回公道事件的过程,反派(如果有)设置的过于微弱或不够迷人。
开场定格移动出旁白,这还不欧容?你们对欧容一无所知~ 在诉讼期的两位角色,从接受到拒绝,有些太程式化了,节奏不太对,那种所谓的《聚焦》感也不强,欧容强在编剧,离了编剧,风格便立不住脚。 沙发上的镜头和《登堂入室》中的很像,也许是同个人演的缘故吧 每次做爱,都是三人性,我,老婆,还有普雷纳,恰恰验证了我的初次影响理论。 似乎作为一个讨回公道事件的过程,反派(如果有)设置的过于微弱或不够迷人。 餐桌上吵架那场还不错,是长子与小儿子的“超越自卑。” 暗房这种地方,也忒刺激了吧 直到斑马病和他女朋那段,才进入状态。 说到“在空中画个屌”的时候,我旁边好看的姑娘笑了起来。 如果很快进入节奏,把这个变成有相同遭遇的人的聚会,再产生角色之间的关系,不是暴风雪山庄那种,也许还蛮有趣的 你组建了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很佩服 夫妻同被性侵,只有共同经验相同,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生活除了面包店外,一片空白 最后的分段煽情,大概就是想进行探讨,是否应该相信上帝,应该以怎样的立场相信上帝吧。
感谢上帝 从柏林的主竞赛单元就一直列为本年度的年度期待之一。真的爱欧容,他“纪实化”的镜头下竟拍出了潮水般的澎湃。堪比四两拨千斤,大量的旁白和叙事化的剧情推进初观感可能有点儿闷的错觉,但一到后半程,就忘乎所以感觉两个多小时的对白其实暗流涌动。讲性侵,边缘群里的案例这里面特别多的案例《聚焦》《开战》《每分钟120击》,尽管珠玉在前,但是“恋童癖”“神父”这些敏感又带走庄严肃穆色彩的话题在欧容的
感谢上帝 从柏林的主竞赛单元就一直列为本年度的年度期待之一。真的爱欧容,他“纪实化”的镜头下竟拍出了潮水般的澎湃。堪比四两拨千斤,大量的旁白和叙事化的剧情推进初观感可能有点儿闷的错觉,但一到后半程,就忘乎所以感觉两个多小时的对白其实暗流涌动。讲性侵,边缘群里的案例这里面特别多的案例《聚焦》《开战》《每分钟120击》,尽管珠玉在前,但是“恋童癖”“神父”这些敏感又带走庄严肃穆色彩的话题在欧容的镜头下显得不那么紧张,平淡中充满着力量。叫人怎么你不爱欧容。当然,看欧容的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福利就是,颜值永远那么高这位算是这位类型片导演的一些个人标签吧。《感谢上帝》题材在欧容的作品中,虽然稍显“主流”,但这则故事中通过3位男性受害者刻画出来的社会群像描绘,抽丝剥茧中方见高级。 本次摄影和剪辑因为题材的限制,没有太大的亮点,但整体成片不错,柏林的奖还是值得,总的来说,稍逊《聚焦》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往往触目惊心。而当真实事件遇上儿童性侵案件,更是多增几倍绝望感。令人痛心的,不只是发现之时,更是真相揭露、却依然无能为力的那一刻。
伤害已经造成,如何弥补,谁来弥补,怎么走出伤害,预防伤害,是这些影片共同探讨的话题。今年年初,就有这样一部儿童性侵案件改编的电影。成年之后的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对抗邪恶,让真相浮出了水面——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往往触目惊心。而当真实事件遇上儿童性侵案件,更是多增几倍绝望感。令人痛心的,不只是发现之时,更是真相揭露、却依然无能为力的那一刻。
伤害已经造成,如何弥补,谁来弥补,怎么走出伤害,预防伤害,是这些影片共同探讨的话题。今年年初,就有这样一部儿童性侵案件改编的电影。成年之后的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对抗邪恶,让真相浮出了水面——
很多人都在说欧容不再搞奇情drama选择搞主旋律了,挺没意思的balabala
这部电影还挺不可思议的。
观影开始就让我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培耶尔神父作为最受争议的侵害者,无论面对受害人还是警方都坦然承认了他对受害者的性侵。但就对他的惩处想要获得一个让受害人能平静的结果,抗争者们却还是走了这么远都没达到。
现实中几乎所有性侵相关的案件都
很多人都在说欧容不再搞奇情drama选择搞主旋律了,挺没意思的balabala
这部电影还挺不可思议的。
观影开始就让我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培耶尔神父作为最受争议的侵害者,无论面对受害人还是警方都坦然承认了他对受害者的性侵。但就对他的惩处想要获得一个让受害人能平静的结果,抗争者们却还是走了这么远都没达到。
现实中几乎所有性侵相关的案件都在于双方就“性侵与否”的事实,进行初步博弈。
专门去看了新闻资料,培耶尔神父本人也否认了所有受害者对他的指控,相应巴尔巴兰也可能不会得到惩罚。
欧容真的是一个斗士啊……他把荒诞缝到电影里,镜头取景叙事节奏光影配乐没有一丝一毫的煽情,冷静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让观者都觉得太过于真实以至于不太欧容了。结合真实的新闻看才能直观的感受荒诞。
“电影里神父居然会承认性侵了?”
“电影里神父承认了却没有得到惩罚?”
培耶尔神父在欧容的电影里都只是一个导火索。欧容假托“一个坦诚的性侵犯”所真正嘲弄憎恶的是巴尔巴兰主教所代表的横跨了数百年的宗教机构,虚伪纵恶,假仁假义,腐朽无知。
其他特别细腻的人性闪光点,结社存在的问题,场面调度之类的就不说了,总之这还是个体对抗庞大机器的一场斗争,理性也能从中彰显出来。
在刷碗的时候想到了欧容的奇情与他这部好像没那么特别的作品。纯粹其实也不纯粹,电影是他主观印象的反映,但他的责任感和他的艺术技巧可以在他的表达里并驾齐驱,而用不煽情去鲁莽轻易的毁坏一切。
目前看到新闻说神父还是被判有罪,但是宗教更向上阶层的地位还是难以触动,道阻且长啊。
总之欧容永远不让我失望。
小学,在人大校园住。校园的公共澡堂男部有个大池子。我特喜欢在里面玩。
有一次,我自己去洗澡,在大池子里泡澡。一个成年男子靠过来,跟我套近乎。
寒暄几句,就说“给我看看你的小鸡鸡,我给你做做健康检查”。我心想,他也不能干嘛,就给他看呗。他尝试扒开包皮,那会儿我应该做完了包皮黏连手术,小鸡鸡还挺健康哒。
看完我的小鸡鸡,他说“你摸摸我的”,说完把我手拉过去,摸
小学,在人大校园住。校园的公共澡堂男部有个大池子。我特喜欢在里面玩。
有一次,我自己去洗澡,在大池子里泡澡。一个成年男子靠过来,跟我套近乎。
寒暄几句,就说“给我看看你的小鸡鸡,我给你做做健康检查”。我心想,他也不能干嘛,就给他看呗。他尝试扒开包皮,那会儿我应该做完了包皮黏连手术,小鸡鸡还挺健康哒。
看完我的小鸡鸡,他说“你摸摸我的”,说完把我手拉过去,摸他的生殖器。我捏了捏也没觉得有啥不同,也觉得有些尴尬,就说,我得冲澡去了,再见叔叔。
这人之后我没在见过。而这段不好不坏的经历,却如你所见,清晰的留在了记忆里。
那么,是不是我年龄再大点,场所再隐秘点,就可以互相帮助了呢?我觉得是肯定的。
我这段在现在看来也没什么的健康检查,其实心里感觉也是有点恶心的。更不用说电影中描述的不同程度受到性侵犯男孩们了。
由我的经历,我可以非常肯定
1.他们的记忆会非常清晰
2.隔代中老年男人,触碰少男的身体和生殖器官,会非常恶心。
(这和父亲帮忙洗澡,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3.对他们往后的生活,必然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基本这辈子就被毁掉了。
那为什么会对少男的心里甚至生理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以我寥寥的那么一丁点感受分析,
首先,和陌生的、隔代的中老年男人之间,没有感情情感作为性行为的基础,那么,请给个理由先,我为什么喜欢和你在一起,并互相摆弄生殖器?不是你情我愿、霸王硬上弓,导致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性。
第二,心理阴影从何而来?为何提起往事会流泪?影片中给出了一些答案,但并不够深刻。首先对神职人员,是100%信赖的。而当发现自己被控制、精神和肉体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任人摆布、任人摧残,甚至被人利用且无处沟通时,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最相信的信仰和人的好印象,一瞬间就被完全瓦解,不疯即死,或者变得极度抑郁。提起往事,就会想起那种无法逃脱的无助感。
第三,为什么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性教育的缺失+童年错误的引导,会让受害者抵触性,抵触异性,封闭自己,有软肋压在心底,并且对性,包括与异性和同性相处,都会自卑。
由于小时候受过刺激,导致从内心深处抵制性方面的交往。再有就是,由于小时候接触有关的事情是非常态的、甚至变态的,因此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周围的异性,从而自卑。这个自卑不会忘掉,因为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全片笼罩着一种压抑的氛围。信仰,有时候给予你力量;有时候,却会成为囚笼。片中的几位主人公,在被神父性侵犯后的二三十年里,一直在阴影下生活,更有甚者需要亲人的帮助,才能勉强度日。受虐待的人们有的选择站出来,有的选择沉默,没有对与错,只有恨,他们恨自己,更恨普雷纳特神父。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句话和一个场景——“但是在那个机构里,那个体制里,它竟然允许一个恋童癖,可以犯罪,不受
全片笼罩着一种压抑的氛围。信仰,有时候给予你力量;有时候,却会成为囚笼。片中的几位主人公,在被神父性侵犯后的二三十年里,一直在阴影下生活,更有甚者需要亲人的帮助,才能勉强度日。受虐待的人们有的选择站出来,有的选择沉默,没有对与错,只有恨,他们恨自己,更恨普雷纳特神父。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句话和一个场景——“但是在那个机构里,那个体制里,它竟然允许一个恋童癖,可以犯罪,不受惩罚”,这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在诉讼时期已过,无法让神父受责而愤怒所说的;“感谢上帝,所有这些诉讼,时效已过”,这是巴尔巴林在发布会上不小心说出的心里话,更可笑的是,这句荒谬至极的话真的被现实中的主教说出;最令人心颤的场景,则是受害者伊曼纽尔看二十多年时光的流逝后,再度看到普雷纳特的名字,竟倒地抽搐;最后一句话,则是“你还相信上帝吗?”,这是亚历山大的孩子向他提出的直击灵魂的疑问。片尾,受害者们回归自己,却又仿佛继续遭受着所带来的苦难,继续过着难以为继的生活,直到永远。看到这里,我庆幸,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
真的很感谢翻译的朋友,由于拍摄时案子并未结束,电影没有给出普雷纳特的结局。而翻译的朋友特地在片末给出了最新消息,让我们知道了恶人终有恶报,不过,也更让我感受到了西方教会的势力之大,如此牵涉到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性侵案的施暴者,仍迟迟没有被送进监狱,只单单免除了圣职……
《感谢上帝》在很多人看来是冗长的沉闷的,但这种冗长沉闷本身却承载着及其重要非常核心的作者观点:正义不会从天而降,上帝也不会主持公道,正义只可能是复杂艰难的抗争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花费了巨大代价但仍触及不到根源,但也绝对不会徒劳无益,这种冗杂实际是叙事体内外的一种统一一致。
例如第一个主角亚历山大,他的段落充斥着大量的旁白,以这种方式表现他与教会之间信件往来的内容,这一点遭
《感谢上帝》在很多人看来是冗长的沉闷的,但这种冗长沉闷本身却承载着及其重要非常核心的作者观点:正义不会从天而降,上帝也不会主持公道,正义只可能是复杂艰难的抗争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花费了巨大代价但仍触及不到根源,但也绝对不会徒劳无益,这种冗杂实际是叙事体内外的一种统一一致。
例如第一个主角亚历山大,他的段落充斥着大量的旁白,以这种方式表现他与教会之间信件往来的内容,这一点遭到很多人诟病,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也是最为华彩的一个设置。欧容为什么不直接拍他与教会人员的正面交涉呢?因为这种间接的交流给观众带来的阻塞感、不畅感非常有效地表现出了亚历山大申诉的低效和难以接近真正权力的无力。旁白或对白使用的同时欧容又使用声画对位(声音闪前),即声音先于它出现的场景,或和人物的动作进行叠加,以突显亚历山大的坚毅和迫切的决心。而这一整个部分,是最令我感动的,即使后来我们知道亚历山大几乎所有的努力都是成效甚微的,但欧容的一种执着似乎亚历山大的执着印证着那种“统一一致”,形式内容形成共鸣,以及用大量移动摄影执着地去拍亚历山大的行走,包括几次长焦镜头中,亚历山大垂直地走向摄影机(直面的勇敢)、跳跃的逻辑性剪辑(行动的连续,不因受挫而阻断),这些都体现着一个普通受害者的主动性,在他不具备《聚焦》里的记者那样的专业技能,又没有违背程序正义伸张真正正义的超人力量,以至于这种朴素的主动性很难不令人动容。我现在可能已经记不清那些繁琐的申诉流程和顺序,但他穿过每一条街道、进出每一个场所的身影,我永远不会忘记。
亚历山大的天主教家庭背景,让他对教会抱有天然的信任和对宗教的绝对虔诚,所以他的诉求始终仅仅针对神父本身是否受到裁决,这种方向性错误和他的势单力薄导致了他的发声是不中要害的。到这里电影出现了结构性的推进,这种推进回答了“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还要不要做什么?”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事实是,行动未必能撼动强权,但信念和希望一定能传递下去。这里形式上视点的转换又对位了叙事上信念的接力。
第二个主人公佛朗索瓦无神论的宗教观,以及他受到神父的伤害没有亚历山大严重,使他的意识更加清醒,更加具备勇气,并且不会被情绪所牵引,他很清晰地认识到教会体制内部的腐坏和相互包庇。而在统筹方式的设置上,他也相对亚历山大有了明显的升级,我们可以看到弗朗索瓦不断地打电话,通讯的方式由信件变成了声音的直接触碰,前者起初的孤军奋战也变成了众人拾柴,进一步变为面对面的高效交流。情节上的客观结合结构上的主观在现实意义之上赋予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在铺满了整个叙事空间的主动行动元之中,欧容细密地在三段式、三个轴心人物的周围铺排、插入了诸多客观的现实困境,几乎涵盖了所有儿童性侵的社会、伦理议题,比如受害者之间的阶层差异、侵犯造成的情感障碍(亲子、兄弟、伴侣)和生理后遗症、足够有代表性的父母群体的不同反应和态度。这些问题直到影片结束,几乎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导演也没有试图去做人为的和解,他依然和角色保持一致,全然没有顾忌,依然专一地注视着主角在现实阻碍和重压之下逆风而行、追逐正义的过程。
《感谢上帝》让人感到“不好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性侵者的描绘同《聚焦》一样“寡淡”,对立的回避也就消解了冲突的激烈,除了几处象征角色敢于直面羞耻过往的闪回,只有两次正面出现,即使如此,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普通老人。欧容矛头所指的并非“恋童”,“恋童”在他看来只是一种病,没有必要刻意丑化恋童者,他们“就是那样”。尽可能回避这种带有奇观和消费属性的概念,虽然削弱了可看性,但这种叙事减法使他们面对的那种更加抽象的难以撼动的无形的力量、狡诈丑恶的人性和坚硬腐败的教会体制赤裸裸的暴露无遗,也使得结尾巴尔巴林主教谦和的表面下那句“感谢上帝”更加讽刺、更有力度、更加令人震颤。这种纯粹统一的受害者封闭视角实际上汇聚成了一股更加沉静、更加凝重的宣泄势能。
而黑暗和邪恶力量的正面表现被欧容巧妙融入了视听语言,从亚历山大第一次接触女调解员开始压力就无处不在,亚历山大和她坐在画面的正下方,上方则被空旷、森严的教堂空间所笼罩,形成一个人物极为弱势的构图;亚历山大在教堂和巴尔巴林主教在教堂面对面交谈时,画面逆光,人物被蒙上阴影;亚历山大和神父对峙,使用低角度取景,且二人始终未曾同框;包括结尾通过上摇镜头拍到的教堂外部;主教居室内也以大红色块作为主要视觉基调。
之所以认为这部作品要优于大多数此类题材的电影,是因为作者既绝望又积极的姿态,有观察、有立场、有方法论,简单来说就是它囊括了所有关于神职人员性侵可能涉及的话题。不试图煽动情绪、赚人眼泪,打破了神话叙事,不会本末倒置、扭曲事实;其次文学式的叙述足够客观真实,符合现实逻辑,不去掩饰现状的消极和正义的无力;最后在这两点基础上欧容又完成了对个体、对体制、对信仰递进式的拷问和控诉,同时在特别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在阴云之下、黑暗之中,我们能做点什么?我们要做点什么?我们应该相信什么?
以下为本人作为导演?演员粉丝自带【两米八滤镜】的毫无逻辑激情发言。(言下之意就是ky好走不送)
呜呜呜首先看见他们两个又合作了,我真情实感开心到下楼跑圈?原地飞升??还有什么比自己喜欢的导演和钟爱的演员合作更令人开心的呢?(我承认我有一点点cp情节在里面)
《以恩宠之名》是目前siff我看得最投入的一部,从开场Melvil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一直到片尾亮灯,我人就没“离开
以下为本人作为导演?演员粉丝自带【两米八滤镜】的毫无逻辑激情发言。(言下之意就是ky好走不送)
呜呜呜首先看见他们两个又合作了,我真情实感开心到下楼跑圈?原地飞升??还有什么比自己喜欢的导演和钟爱的演员合作更令人开心的呢?(我承认我有一点点cp情节在里面)
《以恩宠之名》是目前siff我看得最投入的一部,从开场Melvil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一直到片尾亮灯,我人就没“离开”过电影(这里的离开指走神,有一点点的走神都算)。看之前翻过一些评论,有的人觉得这部电影“很不欧容”,可是,什么又是“很欧容的”呢?
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我个人觉得《以恩宠之名》依旧是“十分欧容的”———这部电影拥有欧容以往(我看过的)每一部电影的闪光点:人物和人物之间自然流淌的细腻的情绪(伴侣之间、亲人之间、教会和受害者之间等等);还有精致严整的结构(这一部在结构上给我的舒适感不亚于《登堂入室》);以及剧情本身更是毫不拖泥带水,每一条“证词”每一个纠结的瞬间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它们都处在一个刚刚好的位置)......换个人拍,还可以做到这样吗?我不知道。欧容的电影就像一条做工精细手艺独到的项链,即便有时候我觉得项链上的某一节珠子/挂坠不太好看,但也有一种“它们应该被放在那里”的感觉。
《以恩宠之名》确实和欧容以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不一样”,因为它完全是“另一部电影”,“另一群人”的“另一段故事”。它没有(视觉上)完整的露骨的、花样繁多的性行为,是性行为(在这部电影里)不重要吗?当然不是,这样一个题材,性行为是不可回避的,但欧容知道“如何去展现性行为”才是真正重要的。对于性行为,欧容当然不会去回避(他也从来没有回避过),那些交谈、邮件、质问等等,台词都说得很明白了,而另一些点到即止的地方并不意味着遮遮掩掩或是贬义的克制。
接着扯一下我家珀波,他和欧容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自然没什么好担心的,看得出来两个人还是百分之百的契合,脱节感?不存在的????最后希望他们下一次也能一起拍片嗷??
平稳主线之外的凛冽高光。
平稳主线之外的凛冽高光。
《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
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
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父都躲过了牢狱之灾。相反,上述提到的里昂地区教会负责人、枢机主教菲利普·巴尔巴兰以及其他六人被曝在知情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面临着“包庇狎童行为”的指控。 (来源:欧洲时报)普雷纳神父的律师曾要求延迟电影上映时间,担心它会对舆论产生影响,进而主导司法判决,在未被定罪之前,普雷纳神父应被视作无罪。最新进展中,巴尔巴兰被里昂轻罪法庭判处六个月缓刑,性侵主角普雷纳神父则因过了追诉期毫发无损。巴尔巴兰随即提出了上诉,并在期间向罗马教会递上辞呈,戏剧性地被教皇方济各拒绝,理由是在终审未来临之前,巴尔巴兰都应被“推定无罪”(百试不爽的理由)。
巴尔巴兰一向高调行事,他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在法国2013年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中,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反对立场。
《感谢上帝》中有一幕是当巴尔巴兰得知性侵事件发生超过20年过了法律追诉期时,说了句“感谢上帝”(Grace àDieu),这句荒谬的感叹传遍了全里昂,也是电影片名的真实出处。为了电影拍摄顺利进行,剧组用了假片名《Alexandre》,防止教会从中作梗。此外,电影中涉及大量教堂内景,为了避免和巴尔巴兰主教正面交锋,这些场景都是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教堂内完成,而没有选择事件发生地里昂。就像欧容所言,当你试图打破沉默,总会遭遇抵抗,但或许,这种抵抗下的直面相对,让影片酝酿着更强大的力量。
欧容的最初想法是拍摄一部关于男性脆弱的电影,进而focus到普雷纳神父的案子。本来打算拍一部纪录片,但接触到这些教堂性侵受害者后发现,他们对纪录片的形式没有太大兴趣,毕竟媒体狂轰滥炸下,他们已经对纪实的形式麻木。所以最终决定拍成剧情片。
这里不得不提前段时间占据媒体头条的“Theodore McCarrick性侵事件”,Theodore McCarrick(下简称TM)是前华盛顿地区红衣主教,一位男子公开指控他在1971年曾被时任纽约地区主教的TM性侵。跟《感谢上帝》中的普雷纳神父不同,TM否认了对他的指控,不过纽约主教区调查后发现这些指控并非胡编乱造,有事实证据支撑,遂将案件上报梵蒂冈。根据媒体报道,在这段时间内,TM隐居在堪萨斯的一座修道院进行苦修(是诚心忏悔还是为了平息众怒?)
听证会举行后,梵蒂冈撤去TM的神职.他也成为近代以来层级最高的被逐出教会的人物。教皇对此的态度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也不允许TM主教上诉。
TM的犯罪,是对权力的滥用,利用神学院学生、教堂儿童对主教的尊敬心理,就像《感谢上帝》中的受害者说的,在那个当下,你被选中和神父单独相处,这种时刻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谈资,会让你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也是一种腐败,它具有普遍性,这是权力所到之处必然存在的阴暗面。这些都是TM犯罪的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到了TM主教对“法外之性”的追求(就像婚姻中的出轨,它们带着天然的性刺激),甚至认为天主教会里运作着一个庞大的“Gay Clergy Networks”,有人专门运送着年轻俊俏的男孩,为教会权势人物服务。
性,依旧是一个taboo。因为是禁忌的,就必然充满诱惑。
我不由想到前不久纽时的一篇叫做“同志神父的沉默危机”《A Silent Crisis for Gay Priests》 的报道,内容是关于同志神父的采访和调查,当中抛出的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神父到底该不该有性欲?
众所周知,天主教中的神父(可以追溯到四世纪)奉行独身主义(celibacy),性行为被视为“不纯洁”,这等于把神父和七情六欲隔绝开来,圣人化,偶像化。长久以来,它就像一种默认圭臬,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的制度,很少觉得不妥。直到神父娈童的丑闻被主流媒体报道,透过受害者的叙述,我们才发觉这个制度的荒诞性。首先它否认神父是有欲望的,或者说如果它承认这种欲望的存在,那就要求神父们压抑性欲,把身体和灵魂都交给上帝。其次,独身主义真的能够维系神职人员团体的圣洁吗?还是充其量只是谎言和罪孽滋生的温床,一个借口,一块遮羞布,让教会更加高高在上,也更加神秘不可测。
这种对“性”的清高姿态还表现在对同性恋的排斥上,虽然教皇方济各对同性恋表明过温和的拥抱立场(2013年他那句惊天动地的“Who am I to judge”言犹在耳)但长久以来,教会对同性恋都是抱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譬如坚持同性恋倾向是一种神经失调、驱逐同性恋教徒,让他们活在羞耻中。
尽管同性恋在神父中的比例高得惊人,根据纽时的数字,这个比例30%~40%,个别神父甚至认为占比高达75%,其中有wei来自佛罗里达的神父这样说:
“A third are gay,a third are straight,and a third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they are”。(1/3是同性恋,1/3是直男,剩下的1/3连他们的性取向都搞不明白)纵然同性恋在神父群体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全美真正敢公开出柜的神父10%都不到。这种悖论让“神父性侵”注定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或道德层面来抨击,受害者不仅是那些对神父怀抱崇仰之心的孩子,神父也是,他们活在黑暗中太久,已经变成一种符号,就像裘德洛在《年轻的教宗》里诠释的,黑暗能拉开角度,塑造某种伟岸的形象,但不知不觉,这种黑暗也侵蚀了它极力成就的伟大。
接受纽时采访的神父们都要求谈话能够确保机密性,以防受到所属教会或者上级的惩罚。教会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住房、健保甚至是退休金,神父如果被发现性取向“不合规”,即使他遵守独身主义,也还是有大概率失去上述三样保障。
教会把罪名扣在同性恋身上,认为他就是导致神父们堕落的罪魁祸首。英文中对天主教会的同性恋群体有一个cult味十足的表达:薰衣草党(lavender mafia),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教会对同性恋的恐惧转化为专制行动,它变成一种人尽皆知但又开不了口的秘密,虽然我们都知道,一个有同性恋的神父并不代表他就是性侵怪物,这种做法让人想到中世纪的“猎巫”行动,当时基督教为了维护自身权威,将所谓的异教徒赶尽杀绝。
同性恋神父往往是先知道“柜子”的存在,才知道自己是gay。同性(尤其男性)间的友谊是危险的,极易在“性”的边缘试探,这也是为什么教会存在类似的警示箴言:Numquam duo,semper tres.(不要成双,保持三个人)(ps教会大概不晓得3P概念^_^)
纽时援引了一位神父的话,充满戏谑:
You couldn’t have a particular friendship with a man, because you might end up being homosexual,and you couldn’t have a friendship with a woman, because you might end up falling in love, and they were both against celibacy. With whom do you have a relationship that would be a healthy human relationship?(你不能和男性建立特殊关系,因为那可能演变成同性恋,也不能和女性坠入爱河,这和同性恋一样,是违背独身主义的。所以和谁才能建立所谓的健康关系?)今天(在美国),神职培训一般是大学/大学后开始,但在1980年代,教会招的男生要小得多,他们大部分都还在青春期。现在那些四五十岁的神父都经历过这一时期,那种环境让他们的“性发展期”“性观念”是扭曲的,神都不能结婚,从一开始性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节制和服从。“性”,从来不是一件可以享受的事。
但神父们的欲望,并不会因此消停。在教会里,“性活动”跟“出柜”是两回事,它暗示柜子明关暗开,也显示了教会的虚伪:它默许着这种行为,但却不允许人们公开谈论它。
沉默的阴谋。(conspiracy of silence)
受访人中有一位叫Bob Bussen的神父说:
我五十多岁的时候出柜。进神学院时“我18岁,是个年轻热情的白人处男,对直男、gay 这些东西一无所知。很多年来我守着这个秘密,我祈祷的是能在别人发现我是gay前死去,而不是让上帝改变我(的性取向)。当然最后他还是选择勇敢面对自己。甚至是以公开露面的形式接受采访。
101034504 暖小喵2019/3/3 8:05:45该如何负重前行?这是一部没有任何煽情情节的电影,但当影片结束,电影院的灯光重新亮起的时候,往回家的车站走的路上,我竟流下了眼泪。并不是出于感动,而是一种共情反应。当所有的事情被暴露在阳光下,得到了媒体的报道,大众的关注,神父被调查,进入司法程序,可是然后呢?这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男孩,大多都到了为人父的年龄,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痛苦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减了吗?这一切抗争,并不是为了复仇,更多的是一种愤怒的质
【详细】这是一部没有任何煽情情节的电影,但当影片结束,电影院的灯光重新亮起的时候,往回家的车站走的路上,我竟流下了眼泪。并不是出于感动,而是一种共情反应。当所有的事情被暴露在阳光下,得到了媒体的报道,大众的关注,神父被调查,进入司法程序,可是然后呢?这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男孩,大多都到了为人父的年龄,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痛苦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减了吗?这一切抗争,并不是为了复仇,更多的是一种愤怒的质疑,对于神权的质疑。相比于中国的观众在观影后的点评,欧容的这部新片显然在法国本土得到了更多影评人和观众的认同。我想这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欧容选择将这个真实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就好比是文学作品里的介入文学一般,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拷问。当红衣主教在记者发布会上说出:“Grace à Dieu”(感谢上帝)这句颇具讽刺意味的短语时,有记者愤怒地发出了质疑,在法语里,这也是"Heureusement"的意思,“幸好”的意思。我不禁在想,这个“口误”是否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地把上帝当做了一种推脱罪责的方式呢?
电影中以三位主人公为主线,描述了他们人生轨迹,目前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二十几年后“突然的”发声。
Emmanuel说比起Alexandre自己一无所有。他的身心都受到了永远无法消散的创伤,无法像个普通人一样处理亲密关系,靠药物维系镇静,甚至还会有一些暴力倾向。当他向她妈妈问出为什么曾经在小时候吐露过这些事以后她并没有所作为时,他妈妈说的是,“我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 在听到这一段对话以后我忽然明白了一些事情。这个细节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母亲愿意承担下这个团体的电话接线员的“苦差事”,去聆听更多有过类似遭遇的“受害者”的倾诉,这大概也是出于愧疚的一种自我宽慰和救赎。
相比于Emmanuel, Alexandre和Fran?ois过上了看似圆满的生活,有分担自己的痛苦的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出于对下一代的保护(当年的神父如今仍在参与宗教活动),让他们选择了不再沉默,这也使得更多人站了出来,选择了不再沉默,这所有的发声可能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后续的影响,甚至给家人带来困扰。他们的痛苦和受到的创伤并不会就此消失。该如何背负这些沉重的回忆前行?Emmanuel一直反复说的是:“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真好”。也许当有人可以分担苦痛的时候,他们所背负的包袱真的能不再如此沉重。如果当初Emmanuel的任何一个家人能表现出对于他的理解,他可能不会如此“扭曲”地生活着。
电影结尾的时候,Alexandre的儿子问他,爸爸,你还相信上帝吗?我们并不知道答案。对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来说,神父对他们的侵犯也是一种背叛,背叛了他们对于神父,对于上帝的信任。神父作为一个个体来说,也是神权的化身。红衣教主说他不喜欢Alexandre反复提到的pédophile这个词,因为在教义里(纠正一点,后来经朋友提醒,电影里说的应该是从词源学的角度这个词的意思,我没记清楚),神父就是应该爱孩子的,这一切是多么的讽刺。上帝究竟赐予了我们什么?
感谢上帝,无论如何,生活都要继续。
100171362 看电影看到死2019/2/14 2:27:46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时隔十年,欧容再次带着新片《感谢上帝》回到柏林的主竞赛单元。近两三年来,欧容可以说是频频推出新作,尤其是在创作上还不断地尝试新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