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选择

添加剧情
1-32 33-20220306

    感受“活着”的中轴线

    “中轴线”本是一个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领域的术语,但在中国、在北京,它很早就“破圈”了。作为北京城“活着”的灵魂,它在地图上贯穿南北,时间上贯穿古今,鲜活生动,不断延续,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 南起永久安定的“国门”永定门,北至用“晨钟暮鼓”记录京城风云岁月的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全城,仿佛是从历史的脉络中“长”出来的一般,生生不息,贯古通今,并向未来延伸。 本期节目,“万里少年团”从中轴线的南北端分组行动,用“古都十二时辰”感受中轴线非同一般的厚重历史,用高度浓缩的平凡一日,体验中轴线生生不息、永远鲜活的人间烟火。 周韵、牛骏峰与“大师姐”张谨,跟随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教授从中轴线的南端出发,来到第一站永定门。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寓有“永远安定”之意,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1957年因疏通道路,永定门城楼和箭楼被拆毁。直到2004年才复建,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然而,重建后的永定门为何看起来如此沧桑?它采用的是什么复原方法?而用于防御为主的箭楼又为何还要开一个门洞呢? “老单”单霁翔和肖央则从北端出发,最先“打卡”了钟鼓楼。这里的“暮鼓晨钟”,为古都北京报送了800多年的北京时间每天十二时辰。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准。北京钟鼓楼有着一套完整的计时系统——刻漏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老单嘴里念叨的“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是怎样的敲鼓方式?在古时,每晚更定,司鼓校尉都会击鼓两遍,共108声,这个数字背后又象征着什么? 中轴线全长7.8公里,分5个1500米路段风貌和功能,集生态、政治、经济、生活、文化“五位一体”。可以说,中轴线不仅是一条物理轴,也是一条精神轴、文化轴,还是新时代首都的发展轴。轴线的构成由点及面,承载了北京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 节目中,“万里少年团”从吃、穿、住、行多个维度,沉浸式地体会中轴线沿途的“烟火气”。 老单和肖央一到首站钟鼓楼文化广场,就被市民们的表演热情所吸引,立马体验学习了龙绸舞。是什么原因让老单和肖央边舞长绸边念叨“捞饺子”“打对勾”? 之后,他们还前往什刹海体验了传承至今的冰雪运动,切身感受了一把在冬奥氛围衬托下更显活力的中轴线。 周韵、牛骏峰一行四人则一路逛吃,既享受了美食,还体验了“铛铛车”。在游览前门大街时,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昔日帝王的神圣场所今日已经完全融入人民生活。我们如今熟悉的商业街在过去为何被唤作“廊房”?它的用途是否与如今一样?“前朝后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中轴线是一个有生命的发展轴,不但连接了历史,也向未来不断生长。中轴线如今还在向南北延伸,北至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端则接续上了新建的大兴机场。这一创新传承,可谓古今国人在中轴线上书写着的“中式浪漫”。 北京中轴线申遗,是全中国认识北京的又一张“京名片”,也是全世界认识中国的又一枚“中国文化符号”。而生长、生活在这条轴线上和周边的人们,既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参与者、创造者。 在圆桌讨论中,大家谈到申遗,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申遗专家吕舟教授解读了北京中轴线是如何与国外中轴线进行区分的;中轴线体现了古人哪些特有的观念。
    上一集剧情(第20220220集)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