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33-56
拓植斯土
随着移民大潮的涌入,清朝台湾进入大垦拓时代。 清代台湾修筑了一千多条水圳,最大的是彰化的八堡圳,它于康熙年间由泉州人施世榜斥巨资历时十年建成。施世榜等大垦户率先引领了台湾的“水田化运动”,使彰南平原变成米粮仓。 台中盆地的垦拓也始于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被称为“番驸马”的广东人张达京,是台中早期开发最重要的领军人物。 康熙四十八年的一份“陈赖章垦照”,标志着台北大垦拓的开始。漳浦人林成祖开凿了大安圳,成为板桥平原的开发始祖;南靖人郭锡镏父子两代以三十年时间,在台北筑成瑠公圳。 台湾东北部宜兰平原的大规模开发,始于嘉庆年间。年过六旬的漳浦人吴沙被称为“开兰第一人”而青史留名。 许多清政府官员也对台湾开发作出贡献。诸罗知县周钟瑄捐建了三十几条水陂。凤山知县曹谨建“曹公圳”,后人为表感恩,将其升格为神,建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