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6
东林党

    东林党

  • 别名: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东林,编剧,代表作《王府刀客》。

详细资料

  • 东林,编剧,代表作《王府刀客》。

历史背景

东林旧迹

面临这种国事日非的形势,一些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 

起因

顾宪成画像

顾宪成直言敢谏,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员经常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顾宪成因争立皇太子事引起神宗反感。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习称阁臣),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顾宪成回到了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恰好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他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顾宪成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得到许多地方人士以至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修复了这所书院。同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8-9] 

兴起

高攀龙画像

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他们不顾路途遥远,纷来沓至,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一部分在朝任职的正直官员,也同东林讲学者遥相应合。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了一个舆论中心,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那时所谓的“党”,不同于近代的政党,既没有固定的章程,也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而是指政治见解大致相同、在政治活动中经常结合在一起的一批人。

无锡东林书院旧址

党争

主词条:东林党争

东林书院旧址

东林党与对立各派之争,围绕着是否拥立朱常洛(神宗长子)为皇太子这条主线,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中激烈争斗,其间,双方都利用京察制度作为打击对方的手段。

政治思想

一、反对空幻虚无、谈空说玄。

东林学派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对王阳明“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他们主张“知辅行主”,意为做人不能大谈空论,要有自身想法和实际行动。[23-24] 

二、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尽管东林书院和我国古代其他书院一样,讲学和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家经史著述,但其不论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讲实学,办实事,有实用,求实益。这一点在东林书院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讲学和学术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关于东林讲学活动情况和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领袖生平言行的记载中,都有比较清楚的反映。诸如:《东林书院会约仪式》第一条强调,会讲属业余自愿性质,所以参加会讲的通知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来参加。第三条规定,举行会讲时,主持会讲的会主由大小会公推产生,根据实际需要,由不同学者担任;第四条规定,每次会讲推举一人讲《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即“四书”中的一段内容,然后大家“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第十一条强调要尽量简化来与会的学人之间的交拜手续,不搞繁琐的礼节和形式主义。 

政治主张

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是东林党的三项具体主张。

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工场手工业更加发展。在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作坊主、手工匠以及其他城市平民,开始形成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给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带来了新的影响。东林党就有不少人是中小地主兼营工商的。他们有的人突破了传统的农为国本的经济思想,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新观点。如赵南星说:“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李应升反对关卡重重、商税繁多,要求执政者“爱商恤民,上不妨工而下利于途(指贩运)”。

可是从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起,神宗派宦官到各地采矿和征税。神宗一开始派出矿监、税使,东林党人就表示反对。山西巡抚魏允贞在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上疏指出:宦官出领矿、税,为民祸害。魏允贞因此受到神宗的切责。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大学士叶向高上疏要求罢撤矿监、税使。同年,吏部侍郎冯琦上奏说:这些矿监、税使不但使贫者断绝生计,富人也蒙受其害,这样下去,势必激起大乱。

李三才反对矿监、税使的言行,在当时影响最大。他于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就任凤阳巡抚。在凤阳巡抚管辖的地区内,有好几个矿监、税使,残害百姓。李三才在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五月上疏万历帝,揭露万历帝派遣税使、矿监这一弊政的要害。

李三才任职凤阳巡抚期间,曾经严惩太监陈增的爪牙,罪大的则加以捕杀,打击了陈增的气焰。他还奏劾陈增的重要帮凶程守训贪赃数十万银两等罪,使程及其同伙被捕解京,终于伏法,远近大快。史书上说,李三才“以折税监得民心”。两淮地区发生灾荒时,他经报请朝廷获准,对灾民加以赈济,还免除了应纳的“马价”(一种苛税的名目),因此李三才的言行赢得了民心和朝野正直人士的赞扬,声望日隆,有可能被推举进入内阁。齐、楚、浙党一派官员生怕李三才入阁会对自己不利,就连连上疏攻击李三才奸诈贪横。顾宪成等东林党人则驳斥这些谰言,于是双方又发生了一场笔墨官司。由于一再受到攻讦,1611年(万历三十九),李三才不得已自动辞职。这就是当时喧闹得不可开交的李三才入阁事件。[26-27] 

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死去,朝廷宣布撤掉一切矿监、税使,过去因反对矿监、税使而被处分的官员也酌量起用。至此,反对矿、税之弊的斗争以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而告一段落。

结果

由于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熹宗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开馆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维华的基础上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的档案资料,打击东林党,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次年,东林书院被拆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等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都遭到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杀害。有“东林六君子”“东林七君子”之说。

1627年(天启七年),崇祯帝即位,魏忠贤被贬南直隶凤阳府看守皇陵,后魏忠贤畏罪自杀,阉党成员被革职下狱乃至处死,自此,阉党集团被彻底剿灭。正因如此,东林党人余人才免遭打击。1629年(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遭到迫害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 

影响

东林党人号称"清流”,影响着天下的舆论。上述皇位继承权之争和京察之争,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但是,这并不能掩没东林党人在这些斗争中力图革新朝政、反对统治集团中最反动腐朽势力的进步作用。

由于东林党人威胁到其他非东林党人的利益,许多非东林党的官员为自保也纷纷以地域为单位,以高官为领袖,结成帮派,一时朝中宣党、浙党、楚党、齐党林立,他们联合起来打击东林党人。斗争由原来的阁部之争和门户之争逐渐演变为党派斗争,规模进一步升级,性质更加严重,影响也更加恶劣,明代政争急剧恶化,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评价

东林党既是一起历史事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虽然发生在晚明时期,但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许多年来,学界一直把它视为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备加关注,有关撰述也络绎不绝。推崇它的赞誉为文化盛举,诋毁它的斥责为讽议朝政。

东林点将录

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

大学士叶向高

吏部尚书赵南星。

左谕德缪昌期

左都御史高攀龙

礼部员外郎顾大章

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

浙江道御史房可壮

福建道御史周宗建

左副都御史杨涟

左佥都御史左光斗

大理寺少卿惠世扬

太仆寺少卿周朝瑞

河南道御史袁化中

福建道御史李应升

陕西道御史蒋允仪

山东道御史黄尊素

浙江道御史夏之令

吏科给事中刘宏化

刑科给事中解学龙

刑科给事中毛士龙

工科给事中刘懋

尚宝司丞吴尔成

光禄寺少卿丁元荐

广西道御史游士任

礼部主事贺烺

尚宝司少卿黄正宾

左佥都御史程正己

左通政涂一臻

礼部尚书孙慎行

刑部尚书王之寀

内阁中书汪文言

大学士刘一燝

大学士韩爌

大学士孙承宗

吏部尚书周嘉谟

吏部尚书张问达

左都御史邹元标

右都御史曹于汴

礼部尚书王图

刑部尚书乔允升

工部尚书冯从吾

吏部左侍郎陈于廷

左春坊左谕德钱谦益

户部左侍郎郑三俊

礼部右侍郎公鼐

光禄寺少卿史记事

光禄寺寺丞李炳恭

翰林院修撰文震孟

礼部主事荆养乔

翰林院简讨顾锡畴

翰林院庶吉士郑鄤

吏部员外郎周顺昌

吏部员外郎张光前

吏部员外郎孙必显

翰林院简讨姚希孟

刑部尚书王纪

兵部左侍郎李瑾

兵部右侍郎孙居相

兵部右侍郎李邦华

兵部右侍郎刘策

兵部右侍郎何士晋

户部右侍郎陈所学

左副都御史孙鼎相

右佥都御史徐良彦

右佥都御史周起元

右佥都御史张凤翔

右佥都御史朱世守

右佥都御史程绍

右佥都御史王洽

右佥都御史李若星

左通政使刘宗周

大理寺少卿韦藩

太常寺少卿韩继嗣

太常寺少卿赵时用

太常寺少卿李应魁

太常寺少卿程注

太常寺少卿沈应奎

吏部郎中夏嘉遇

吏部郎中邹维琏

吏科给事中陈良训

兵科给事中甄淑

户科给事中郝土膏

兵科给事中沈惟炳

户科给事中薛文周

兵科给事中萧基;

湖广道御史刘芳

江西道御史方震孺

山东道御史李元

福建道御史魏光绪

四川道御史练国事

河南道御史谢文锦

云南道御史李日宣

贵州道御史张慎言

山东道御史刘思诲

湖南道御史刘其忠

河南道御史杨新期

湖广道御史刘大受

山西道御史侯恂

云南道御史胡良机

四川道御史宋师襄

河南道御史熊则祯

右佥都御史熊明遇

南京广东道御史王允成

南京吏部郎中王象春

南京江西道御史陈必谦

南京山西道御史黄公辅

南京四川道御史万言扬

南京工科给事中徐宪卿

天启四年甲子冬归安韩敬造 

人员名单

东林党成员名单

顾宪成

邹元标

赵南星

李三才

叶向高

汪文言

杨涟

左光斗

周朝瑞

袁化中

高攀龙

顾大章

黄尊素

周顺昌

缪昌期

周宗建

丁学乾

吴裕中

吴怀贤

刘铎

夏之令

李应升

鹿善继

吕维祺

孙承宗

贺逢圣

汪乔年

焦源溥

贺良

蔡懋德

惠世扬

李亥

顾宗孟

魏光绪

练国事

蒋允仪

刘懋

赵洪范

刘宗周

万言扬

陈于廷

朱国桢

孙龙

王纪

黄公辅

涂世业

汤兆京

章嘉祯

孙启相

孙鼎相

乔允升

钱谦益

曹于汴

黄正宾

邹维琏

孙慎行

憎樱

丁元荐

王之雅

崔景荣

刘宪龙

程正己

涂一榛

方震行

王允成

徐宪卿

冯从吾

郑三俊

郑曼

毛士龙

李炳恭

李邦华

史记事

夏嘉遇

甄淑

刘思海

熊奋渭

郝士膏

熊德扬

耿如杞

刘璞

张慎言

马鸣起

江秉谦

李日宣

乔可聘

薛敷教

沈思孝

徐石麟

周嘉谟

刘一燝

翟学程

韩爌

杨惟休

蔡毅中

宋磐

沈正宗

王恰

李宗延

倪思

张鹏云

程注

赵世用

方员度

沈维炳

朱钦相

胡良机

杨姜

李遇知

霍守典

汪应蛟

杨维新

蒋大中

姚希孟

胡永顺

麻僖

王时熙

陈士元

宋师襄

乔承诏

潘云翼

吴良辅

李乔仑

翁正春

朱大典

陈奇瑜

孙绍统

洪如钟

朱国弼

林汝翼

杨栋朝

王振奇

赵彦

唐绍尧

周洪谟

陈道亨

张问达

周汝弼

刘廷佐

史永安

田珍

段然

方逢年

李继贞

顾锡畴

黄承业

师众

毕佐周

王之寀

邓美

何栋如

吴用先

孟淑孔

许俞敬

熊明遇

何士晋

杨时乔

卢化螯

钱士晋

施天德

王图

翟凤冲

陈一元

陈长祚

毕懋康

李腾芳

彭遵古

程国祥

徐如珂

钟羽正

蒋正阳

林乔枝

韩策

汪先岸

郭正域

孙丕扬

王元翰

王宗贤

孙玮

李孔度

李仙品

周道登

朱世守

杨一鹏

陆完学

陈良弼

李玄

王祚昌

杨新期

谈自省

马孟祯

韩奇象

方有度

金世俊

米万钟

王继谟

方大任

陶朗先

张国纯

赵清衡

何如宠

徐遵阳

何吾雏

沈应时

姜习孔

王钟庞

候洵

史孟麟

刘洪训

张道睿

孟称光

彭汝南

吴弘济

刘士章

萧近

韩霖

易应昌

张国纪

吴道坤

姜逢元

薛文周

刘之凤

陈新芝

区九伦

陈邦瞻

陈仁锡

张经世

李守俊

刘策

陈一敬

宋焘

钱龙锡

江东之

陈子庄

黄道周

于孔兼

刘元珍

戴忠

王淑汴

满朝荐

沈演

赵德麟

贺王醇

黄毓祺

周孔教

韩钟勋

朱灏

刘起服

李复阳

林宰

侯恪

梅之焕

成基命

王国兴

安希范

杨嘉祚

欧阳东凤

戴韵

魏大中

刘宪章

姜志礼

金世衡

徐缙芳

刘弘化

李思诚

陈言

赵昌运

冯琦

黄龙光

李若星

岳元声

吴弘业

魏应知

姚思仁

张拱宸

刘芳

陈必谦

张永祯

季希孔

解学龙

范景文

万景

胡祈

许誉卿

欧阳调律

房可壮

公鼐

周起元

余懋衡

霍瑛

陈熙昌

刘斯陛

汪康谣

徐良彦

李承恩

张继孟

杜三策

杨建烈

朱光祚

萧基

王心一

顾允成

章允行

文震孟

游士任

王象春

吴尔成

侯震炀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