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9
周企何

    周企何

  • 中国
  • 别名:原名园园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

详细资料


人物简介

人物漫像·周企何

周企何(1911—1988),原名园园,我国著名川剧演员;四川成都人;五岁入太洪班学艺,演娃娃生,九岁开始在成都登台演出,1926年入成都三庆会,从师唐阴甫,习文武小生;1930年倒嗓后学丑;曾搭班在四川各地演出;1935年后主演《梅花簪》《做文章》《迎贤店》等剧,受到观众赞扬;建国后担任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对川剧传统表演艺术有所发展;先后参与整理的《御河桥》《彩楼记》《玉簪记》等,都有创新;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一等奖,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去世。

五岁入太洪班学艺,演娃娃生,九岁开始在成都登台演出;1926年入成都三庆会,从师唐阴甫,习文武小生。

1930年倒嗓后学丑,曾搭班在四川各地演出。1935年后主演《梅花簪》《做文章》《迎贤店》《请医》《刀笔误》等剧,受到观众赞扬。

建国后,任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对川剧传统表演艺术有所发展,念白和表演生活气息浓郁,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先后参与整理的《御河桥》《彩楼记》《玉簪记》《意中缘》等,都有创新。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秋江》中饰老艄翁,获得好评,他在《请医》中的巫医生、《迎贤店》中的店婆,均有很高成就;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周企何曾作为四川省川剧演出团艺术指导,赴香港演出《迎贤店》与《意中缘》;港报推崇周企何“表演风趣脱俗,做工细腻自然,饶有幽默感,更具含蓄美,不愧为‘川剧幽默大师’。”

常演剧目有《做文章》《刀笔误》等;主演的《秋江》《迎贤店》《杜十娘》已搬上银幕。

1988年因脑溢血突发,不幸去世,享年77岁。

人物生平

周企何先生剧照

少时因家贫投师原太洪班名生角高青山门下学戏;同时又拜名花脸何玉山为师。不久,随师入鉴古堂深造,9岁便登台唱娃娃生。一年后鉴古堂与名小生王治安的班子合并为共和堂,他11岁时便随班到嘉定(乐山)演出。这时,业师何玉山不幸病逝,为纪念恩师,遂改名企何。之后,转回成都,拱过宋书田的结仙剧部和张少华的连城剧部,仍然演唱《安安送米》《罗成修书》等一批娃娃生戏。

民国十三年(1924),周企何经张少华介绍进入三庆会,向名小生唐荫甫参师继续工小生行。这期间,他向师傅及师爷唐广体学了不少三庆会常演的戏。如《离燕哀》《风筝误》《刀笔误》《情天侠》《情探》《柴市节》等。18岁左右,不幸倒噪,不得已学打鼓。19岁时,在师爷唐广体的帮助下,正式改学丑角。

周企何在戏班里,一贯勤学好问,善于模仿他人演技;尤其是改学丑行后,对名丑唐广体的每次演出,他都要仔细看,认真地记。唐老师也诲人不倦地把自己的表演经验传授给这位好学的门徒。同时,企何还经常抽空向三庆会中的老小丑陶金山请教,获益匪浅。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在24岁里,便能独立演出《抚琴会客》《梅花簪》《瞎子算命》《做文章》等丑角戏了。不久,他又向名丑鄢炳章、周海波学习《秋江》等剧,并在所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建国后,他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同阳友鹤合演《秋江》一戏,获得了演员一等奖。1953年,他参加了赴朝慰问团,演出了《迎贤店》等戏。1954年在影片《川剧集锦》中同陈书舫合拍了《秋江》。1980年,已高达69岁高龄的周企何,还随四川省川剧院赴香港演出,除担任副团长兼艺术顾问外,并演出了他的拿手好戏《迎贤店》,博得港澳同胞的盛赞。

他从早期在萧楷臣的影响下所养成的观书赏画的良好习惯,以及同诸多著名画家张大千、徐悲鸿、冯灌父、关山月、张采芹等的交往中,论画说戏,互相启发,引画理入戏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念白和表演生动细腻、韵味浓郁,刻画人物惟妙惟肖著称,逐步形成了抒情写意的独特风格,在川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如《秋江》中的艄翁,《画梅花》中的共天监、《请医》中的瘟医生、《迎贤店》中的店婆、《柴市节》中的留梦炎、《投庄遇美》的梅媪和《审玉蟹》中的宁欣等。

由于周企何热忱地献身于川剧事业,曾先后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并被接纳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还担任了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等领导职务;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周企何先生因脑溢血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人物轶事

周企何与张大千

张大千挽周企何的妻子筱鹤卿对联手迹

当初,张大千住成都时,终日埋头作画,不喜娱乐。有朋友劝他休息时应去看看川戏。他说早年在家乡内江看川剧,俚语多,较粗俗,所以不感兴趣。朋友说,这里是四川首府,川剧表演非同一般区县。特别是正生泰斗贾培芝唱做极为讲究,有的戏造诣很高,值得品赏。经再三劝说,张大千只好答应去看一次。谁知张大千一看贾培芝的戏,竟被川剧迷住了。回到寓所,对贾一直赞赏不绝。当即从柜中取出一把宣纸折扇,挥毫作画,又在扇的另一面题写“艺术”二字,并称古今皆不易得,惟贾培芝先生可以当耳。第二天,亲自将此扇送去。从此与贾培芝结下深厚友情,并成为这个戏园里的常客。

张大千不仅和贾培芝结成好友,而且还与名丑周企何交上了好朋友。有一次周企何的妻子筱鹤卿邀约名旦陈书舫去看望张大千,大千乘兴给陈书舫画了一幅小像(这幅画像后来存在四川文物馆中)。及后,大千飘流海外,贾培芝、周企何、陈书舫等仍念念不忘他们的好友张大千。

1982年,周企何在香港演出,想到张大千爱听川剧,便将新录制的几卷录音磁带,托人从香港辗转送给张大千。大千先生听到乡音川剧,怀念故乡老友,很快便回赠一幅中国画作特以致谢。当时,周企何听说张大千正以祖国名山大川为题材,挥毫书写长卷,十分高兴,可惜大千画犹未竟,在台北就与世长辞了。周企何惊闻噩耗,不禁老泪纵横,哀念不已。

1984年,由张大千家乡——内江市川剧团新创作排演的现代川剧《张大千》(由邱笑秋编剧、导演),应四川省诗书画院之邀,赴蓉汇报演出。笔者有幸,随团至锦江剧场。笔者深知周企何是张大千的好朋友。当天,便托本团演员童刈秋(周企何的学生)送几张票去恭请周企何老先生来剧场看川剧《张大千》。开演前笔者在舞台右侧的耳幕缝里,窥见三排正中周企何并同他女儿、女婿(周企何的女婿系张大千之孙)坐在观众席上了。

大幕启后,周企何看得十分专注,看到台上展现的大千先生辗转巴西、美国等地,晚年常怀思归之情时,周企何不禁热泪盈眶。剧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张根发(内江人,曾在美经营过餐饮业)不远万里,到台北探望八叔张大千,谈到四川内江的变化时唱道:“家乡大变样,旧貌换新装,当年猪屎巷,而今新楼房。当年的烂泥凼,而今大广场……餐厅麻辣烫,一路火锅香。川剧园、大剧场。折子戏,票卖光……有个演员叫周企何,演的是《迎贤店》里的老板娘。”剧中的张大千还说,周企何,那是我的老朋友嘛!这时,周企何激动异常,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引得前后左右的观众都一齐注视着周企何,他简直忘掉了自己是在剧场,而高声慨叹曰:“今晚我见到了我的老朋友了。”(当时笔者见此情景非常有趣,将此写成了一篇文艺短稿,寄往北京《戏剧电影报》,很快就在1984年49期上刊载了)。

演出结束后,周企何感动地说:“我与张大千先生自分别后,直到他在台北逝世,一直未能相见,可是,我今晚在成都的舞台上却见到了他,我太高兴了。倘若真有灵魂,大千先生在九泉也会感谢你们的!”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