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0
雷蒙·格诺

    雷蒙·格诺

  • 别名:Sally Mara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双鱼座
  • 人气:0°
  • 介绍:

详细资料


简介

雷蒙·格诺(RaymondQueneau),1903年2月21日生于勒阿弗尔(塞纳-因弗里厄省,今滨海塞纳省),曾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76年10月25日在巴黎去世。法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数学家,文学社团“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Ouvroirdelittératurepotentielle,简称Oulipo)的创始人之一 。1933年,格诺的第一部小说《麻烦事》(LeChiendent)获得双偶奖。

生平

雷蒙·格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青年时代在巴黎索邦大学及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学习期间曾经修习亚历山大·科耶夫 关于黑格尔的课程,并深受其影响。

格诺常参加超现实主义社团的活动,并于1924年加入其中。1930年退出之后,他参加了《一具尸体》的编订,并撰写反对安德烈·布勒东的檄文,名为“德德”(Dédé)。在《奥黛尔》这部小说中,格诺以讽刺戏谑的文风讲述了他的超现实主义经历,小说中的人物Anglarès即以布勒东为原型。

与超现实主义决裂之后,格诺开始专注于“文学狂人”的研究,并开始编纂《非严肃科学百科全书》。小说《利蒙的孩子》(1938)便是以这部百科全书为蓝本创作的。

1925年至1927年,格诺被派往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服兵役,并学会阿拉伯语。1932年在希腊旅行期间完成《奥黛尔》。自此,格诺大胆地与传统语言进行了决裂,把法语口语大张旗鼓地引进了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从根本上淡化了高雅语言和通俗语言之间的界限,使文学语言变得越来越通俗化和大众化。可以说,格诺为以后出现的广泛使用与口语贴近的句法和词汇并以发音为基础进行拼写的“新法语”奠定了基础。暮年时他与鲍里斯·苏瓦林合作出版刊物《社会批评》,而后又参加《不妥协报》的编辑。

1933年,格诺出版第一部小说《麻烦事》(LeChiendent),并获得第一届双偶文学奖。有评论者认为该作是格诺对笛卡尔《谈谈方法》的文学阐释。之后格诺又写了四部基于自身经历的小说:《最后的日子》、《奥黛尔》、《利蒙的孩子》和诗体小说《橡树与狗》。

格诺当过几年记者,并做过几份小差事。1938年,他进入伽利玛出版社任审稿人和英文翻译,而后成为审稿委员会成员。1954年,他被提名为“七星文库”负责人。在此期间他也创办了自己的杂志社——Volontés,并开始对心理分析感兴趣。

1942年的小说《皮埃罗,我的朋友》获得巨大成功。1947年,《风格练习》出版。这是一本根据不同文风写成的小集子,其中有一些段落已被伊夫·罗比尔改编成戏剧。据说格诺创作《风格练习》的灵感出源于巴赫的《赋格的艺术》。

1949年,格诺的译著《彼得·艾伯特逊》出版(原著乔治·杜·莫里耶)。1950年,他以笔名SallyMara出版《我们总是对女人太好了》,该书几乎被禁。另一部更具有实验性的小说《圣·格兰格兰》(Saint-Glinglin,1948)是1934年之后出版作品的合集。

在自由法国运动期间,格诺常去圣日耳曼德佩区。在萨特的建议下,他同意让约瑟夫·考斯玛为他的诗作《如果你想一想》谱曲,这首歌随后成为左岸歌手朱丽叶·格蕾科的成名曲之一。

格诺于1948年进入法国数学协会。此后,他致力于将算数的规则运用于自己作品的构造之中,如使用莱斯库勒(Lescure)发明的S+7法:随便找出一个文本,再拿出一本字典,将文本中的所有名词都用字典中该名词之前或之后的第七个名词替换。1950年,他进入“啪嗒学院”并成为总督(Satrape),次年被选为龚古尔评审委员会的成员。

1959年,格诺出版《莎西在地下铁》(Zaziedanslemétro),著名短语"Doukipudonktan!”(d'oùqu'ilspuentdonctant,中文“哪来谁这么臭!”)便出自这本小说。奥利维于斯诺将其改编成戏剧,而后路易·马勒将其改编成电影。

受到一场瑟里西文学研讨会的启发,格诺在1960年与法国数学家弗朗索瓦·勒里奥内(FrancoisLeLionnais)合作创办了一个文学研究团体,实验文学研究会(leSéminairedelittératureexpérimentale,Selitex),即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的前身。出于对组合数学的浓厚兴趣,格诺邀请近代图论之父ClaudeBerge加入工场。1972年,格诺在《组合理论期刊》上发表文章。既乌力波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乌班波”(潜在绘画工场),“乌特拉波”(潜在悲喜剧工场),“乌巴波”(潜在漫画工场)等涉及各种艺术领域的“潜在工场”。

随着《百万亿首诗》的出版(1961),格诺成功完成了对文学和编辑这一双重形式的探索。“百万亿”是格诺计算出的所有可能的组合总和:“就像一个制造诗歌的机器,但数量有限;的确,这个数量,即使是有限的,读者也还是要花两亿年才能读完(如果每天24小时一刻不停地阅读)。”

格诺1965年的小说《蓝花》同样获得了成功。在这部小说里,格诺叙述了中国道家思想家庄子梦蝶的寓言。同年,他又出版了一部评论集,《杠杠、数字和字母》(Batons,chiffresetlettres)。 

雷蒙·格诺于1976年10月25日在巴黎去世。

雷蒙·格诺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启蒙老师。 

作品

格诺全集由珈利玛出版社“七星文库”编辑出版。

小说

《麻烦事》,1933,双偶文学奖

《石头的嘴脸》,1934

《最后的日子》,1936

《奥黛丽》,1937

《利蒙的孩子》,1938

《严冬》,1939

《混杂的时间》(《石头的嘴脸》第二部),1941

《皮埃罗,我的朋友》,1942

《我们总是对女人太好了》,1947

《圣·格兰格兰》,1948

《萨利·玛拉日记》,1950

《生命的星期天》,1952

《扎西在地铁》,1959

《拿着曼陀林的狗》,1965

《蓝花》,1965

《伊卡洛斯的飞行》,1968

诗歌

《橡树与狗》,1937

《眼神之海》(LesZiaux),1943

《致命瞬间》,1948

《小型可携带宇宙起源论》,1950

《如果你想一想》,1952

《百万亿首诗》,1961

《拿着曼陀林的狗》,1965

《基本道德》,1975

《逻辑分析》,1947

Courirlesrues,1967

Battrelacampagne,1968

Fendrelesflots,1969

论文与评论

《杠杠、数字与字母》,1950

《理想文库》,1956

《乔治·夏邦尼埃对话集》,1962

《边境》,1963

《模范故事》,1966

《希腊行纪》,1973

《民主道德论》,1993

其他

《风格练习》,1947

Contesetpropos,1981

Journal1930-1940,1986

Journaux1914-1965,1996

Lettrescroisées1949-1976,1988

Surlessuitess-additives,JournalofCombinatorialTheory12(1972),p.31-71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