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
薛其坤

    薛其坤

  • 中国
  • 别名: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薛其坤,196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1980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1984年7月毕业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8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9月至2005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5月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2005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12月任物理系副主任,2010年7月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3月任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5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2016年9月,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金100万美金。   2017年1月,在未来论坛2017年会,颁发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同月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详细资料

  • 薛其坤,196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1980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1984年7月毕业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8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9月至2005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5月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2005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12月任物理系副主任,2010年7月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3月任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5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2016年9月,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金100万美金。   2017年1月,在未来论坛2017年会,颁发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同月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人物经历

1977年9月,就读于山东蒙阴县第一中学[18-19] 。

1980年9月,进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

1984年7月,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9月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

1987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进行研究生学习。

1990年7月,硕士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6月,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学生,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1994年6月)。

1994年8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9月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担任日本文部省教官、助手(-2001年3月)。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

1998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3月,担任凝聚态物理中心SF4研究组组长。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年2月,前往瑞士IBM苏黎世实验室做访问科学家(-2000年3月)。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1年12月,前往香港大学物理系做访问教授(-2002年1月)。

2005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4月,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2010年6月)。

2008年,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2010年7月,出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3月)。

2011年,出任临沂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 。

2013年3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5月) 。5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7月,任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 。

2016年9月,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金100万美金。

2017年1月,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之一。12月24日,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

2020年2月,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Vinokur博士和德国马普学会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的Steglich教授共同获得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薛其坤是自1957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12-13] 。

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

2020年12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9年

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9年

中国科学院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1年

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2001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委

2001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纳米物理和器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

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2年

厦门大学纳米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2002年

中国真空学会纳米与表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

北京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

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年

中山大学显示材料与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

山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2002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届信息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2003年

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

《物理》编委

2004年

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2004年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2004年6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5年

蒙阴一中名誉校长

2006年

德州学院兼职教授

2006年

烟台开发区科技顾问

2006年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2006年

北京电子能谱中心主任

2007年

江苏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主任

2007年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2007年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

2008年

原子分子纳米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

兰州大学客座教授

2008年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2008年

河南省科学院学术技术顾问

2010年

“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2011年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主任 

2012年05月11日

河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13年01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席学术顾问 

2018年

第二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 

人物轶事

考研3次博士读7年

1984年,薛其坤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的他,开始考中科院的研究生,这一考就是三年。 第一次考研,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第二次考研,物理只考了39分。但他依然坚持,第三次考研,终于考进中科院物理所。 

薛其坤毕业的时候,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继续跟着导师读博士。别人的博士读5年,一般最多6年就可以毕业了,他却读了7年。读博期间,他被导师送到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可是让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这恰恰是“噩梦”的开始。在日本的导师要求他们:一周工作6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准时到达实验室。 

“7-11”院士

薛其坤在清华大学有一个比“院士”还要响亮的名号——“7-11”。早上7点扎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这样的作息时间,薛其坤坚持了20年。 “7-11”源自日本留学时的“魔鬼训练”。1992年6月,薛其坤来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他的导师樱井利夫要求,工作日必须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起初,语言的不通、严苛的作息,让薛其坤感觉孤单,跟家人通电话,几乎要落泪。后来他不仅把“7-11”复制到周末,还把这个习惯带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人物评价

薛其坤

薛其坤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2013年,薛其坤带领其研究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震动,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其为“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 。(清华大学评)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