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
林立仁

    林立仁

  • 别名: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华裔纪录片导演。

详细资料

  • 华裔纪录片导演。

国际活动

标准

尼克松

标准的优势

这一设备在后来的中巴通航、中国—印尼通航、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我国领导人出访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伊朗等国时,多次得到使用,使专机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能安全降落,圆满完成了重要航班和专机的导航保证任务,受到国外的好评,并被外国媒体争相报道。为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林立仁不顾年老体弱和家务纷繁,多次出差去乌鲁木齐参加扩建机场工程,亲自主持安装和调试“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心,为此,民航总局上报国务院及空军党委批准,给林立仁记了三等功。

人物简介

林立仁,1913生于吉隆坡,高级工程师。广东潮安(今潮州)人。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院高工电机科。曾任航空委员会无线电厂课长、中央航空公司副工程师。1949在香港参加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起义。历史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工程师,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科学研究所室主任,中国民用航空局航行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理事。曾研制成功55型高频A/N无线电定向仪和58--1型仪表着陆设备。

主要成就

林立仁是民航科研所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华凤翔、林立仁、顾其行)。1959年中国民航首届科技成果展览会,林立仁为主导之通讯导航等技术革新科研项目,约占全部展览成果之一半。其科研成果,世界媒体争相报道,不少项目仍为世界众多国家采用。

增产节约,研制“特高频定向仪”

林立仁

“特高频定向仪”是在林立仁的倡议、技术指导及直接参与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而完成试制的。1953年初,民航电讯部门为保证民航事业的稳步发展,特别是保证飞行安全的紧迫需要,计划在全国各主要机场建立民航特高频定向网,但向国外购买特高频定向仪设备,不仅花费大量外汇,而且定货时间也长。当时国内某电讯厂也曾试制,但未获成功。尽管各种怀疑保守的论调不时在所内传播,林立仁则坚持发挥内在潜力,利用库存材料,自行研制,并提出“特高频定向仪”的初步设计方案,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在试制过程中,林立仁一心扑在无线电技术研究上,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做好充分的试制技术准备。同年6月24日,第一部民航“特高频定向仪”在天津张贵庄机场进行了首次实验,但未成功。随后,林立仁与所内同事便就地“安营扎寨”,苦心钻研,反复改进,终于解决了定向仪的纰漏和难点,于4天后再度实验,效果良好。担任试飞的老机长徐作诰一下飞机便向林立仁伸出了大拇指,说民航自制的“特高频定向仪”性能很好。

“特高频定向仪”改变了当时民航使用中波导航台导航,不能进行长距离定向且安全系数不高的局面。该设备的清晰信号,为减少飞行中的迷航事故,保障民航飞行安全和航线网建设都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当时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外汇支绌的情况下,为民航的增产节约打开了道路。从此,林立仁在民航科技领域中日益发挥出他的中坚作用。

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1956年,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全国科学技术人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林立仁也热烈响应。民航开展科技工作的起步阶段,首先必须根据民航的实际,拟订科研规划,组建科研机构,建立科技管理体制,开展急需又力所能及的科研项目。林立仁在上述各项工作中,都做出了可贵贡献。同年1月13日,民航局党委专题讨论了“向科学进军”问题,会议决定成立由华凤翔、林立仁、顾其行三位高级工程师组成的科研规划组。他们广泛听取有关民航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关于中国民航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方案(草稿)》。还聘请了4名苏联民航科学院的专家来华协助修订该方案(草稿)的工作。在中苏专家的努力下,制定了《民航科研组织系统图》和《1958-1960研究项目规划(草案)》等八个文件。1957年1月,国家科技规划委员会批准民航局成立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室,两年后又扩充为科学研究所,下设四个研究室,即经济研究室、飞机发动机研究室、无线电通讯导航研究室和技术情报研究室,附设一个金工实验车间。林立仁先被任命为该所工程师,随后于1960年8月兼任无线电通讯导航室主任。与此同时,民航科研所和民航各技术业务部门通力合作,大力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57年确定的十个民航科研项目中,“改进和研制通讯导航设备”项目是以林立仁工程师为主组织实施的。1959年8月,民航局举办了首届科技成果展览会,并出版了《1958-1959年民用航空科学技术成果汇编》,其中通讯导航技术革新项目约占全部成果的一半。

发明“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

仪表着陆设备示意图

林立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缺乏必须的技术图纸资料,又无实物样机参考,加之当时我国无线电工业还很落后,既无特高频绝缘介质,也没有稳定可靠的电缆,甚至没有足够功率的特高频发射功率管的情况下,他毅然承担了研制“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的项目任务。

他曾说,要发展事业,就得吃大苦,耐大劳,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他还说:“外国人能搞出来的,我们也一定要搞出来!”他首先从研制基本器件入手,一次又一次钻研技术,修改设计方案,攻克了研制过程中的一道道难关。如实验中林立仁发现滑翔仪的机器性能变化很大,下雨时从表面看不出什么,但是经过了两三个月的观察,每遇雨后天晴,天线内部透明胶周围就会凝结很多水点。于是他们在透明胶下面打了几个洞,让内部水蒸气蒸发,消除了由于天气变化对机器性能产生的影响。这套设备的许多零件完全是用手工制造的,全部装配器材都可以在国内解决。

林立仁还亲自上车床、上刨床操作。正是靠着爱国敬业的顽强毅力与意志,终于1958年4月试制出“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的样机,安装在上海龙华机场试用,效果良好。根据飞行机组的多次校验,认为该设备的场型、有效距离、航道宽度、线性、稳定性和调制深度差等方面,都符合国际民航组织对仪表着陆设备的技术要求,与外国的同类设备相比,具有体积小(相当于外国设备的三分之一)、重量轻、耗电量省(相当于外国设备的四分之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可靠性高等优点,接近当时仪表着陆设备的世界先进水平,达到国际民航组织附件十规定的一类标准,部分性能达到了二类标准。

随后,民航电讯修配厂又生产了12台“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分别安装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机场使用,都能在复杂天气条件下昼夜引导飞机安全着陆,对保障国内外航班以及重要专机的飞行安全起了重要作用。1964年9月,该设备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被授予国家发明一等奖。

人物评价

林立仁1963年被选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他曾应中国科学普及协会的要求,编写《无线电导航知识》、《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工作原理及使用说明》和《正交余隙对减小束内反射体作用之矢量分析》等科技著作。他工作一贯认真负责,严谨治学,从不计较条件、地位,任劳任怨,勇于创新,为发展我国民航建设事业,特别在通讯导航等科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填补了当时我国电讯工业生产的空白,对民航导航技术业务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他是民航职工所景仰的一位老知识分子。

主要论著

1,林立仁,无线电导航知识

2,林立仁,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工作原理及使用说明

3,林立仁,正交余隙对减小束内反射体作用之矢量分析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