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7
王瑶

    王瑶

  • 中国
  • 别名:夏笳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双子座
  • 人气:0°
  • 介绍:夏笳,中国影视科幻题材编剧,1984年生于西安,双子座。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2006年于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电影史论硕士学位,从事科幻电影方面的研究。2010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科幻“后新生代”代表作家。被知名人士誉为中国科幻影视的唯一希望。影视作品有《Parapax》《离骚II:关于成长的个人陈述》。

详细资料

  • 夏笳,中国影视科幻题材编剧,1984年生于西安,双子座。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2006年于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电影史论硕士学位,从事科幻电影方面的研究。2010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科幻“后新生代”代表作家。被知名人士誉为中国科幻影视的唯一希望。影视作品有《Parapax》《离骚II:关于成长的个人陈述》。

人物生平

王瑶少年时期

1928年,离开平遥,考入太原进士中学。

1931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后因学费昂贵转张家口察哈尔第一中学高三年级。

1934年,王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因其学识渊博,思想解放,在校内获得美誉“小周扬”、“小胡风”。 

1935年,参与反对“华北自治”学生运动,并成为其中骨干。

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1日,受命主编《清华周刊》第45卷。 

1937年暑假,回乡,不久抗战爆发,因战乱未能随学校南迁,困于家乡,以从商和帮人辅导功课而糊口生活。同时也因此与党组织脱离。 

1942年,南下成都,在当地的中学任教员教书生活,不久迁往昆明,同样在当地的中学教书。9月,正式在西南联大复学,其后考入清华研究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攻读和研究汉魏六朝等中古文学。随后在清华从事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研究。

194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学系,同年在清华大学复员。随后,清华研究院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得以留校任教。

王瑶青年时期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王瑶随校返教,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等职。与杜琇相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年中,王瑶先后在《新生报》《语言与文学周刊》《清华学报》《国文月刊》《文艺复兴》等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古文学论文30余篇,内容涉及中古文学中许多重要学术课题,史料详尽丰富,观点博大精深,分析材料和论证的方法更是独辟蹊径,从而奠定了王瑶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1951年11月,全国文联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开展的“洗澡”运动中被作为重点批判对象进行批判。

1952年,服从院系调整后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等课程。5月,《中国新文学史稿》脱稿。

1953年,《中国新文学史稿》正式出版,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同时王瑶也因此成为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学科的奠基人。 

1954年11月,撰文《从俞平伯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谈到考据》,直接参与了对俞平伯的批判,以后多不愿提及此事。

1957年,受到毛泽东亲自接见并鼓励他为新中国文化建设多做贡献。 

1958年,“反右派”斗争中被当作学术上的“白旗”受到批判,但仍然坚持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

1968年8月,被关进牛棚,接受审查与监督劳动。 

1973年,结束在“五七”干校的审查批判,回到北京。以后亲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并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78年,招考"文革"后首届硕士研究生,报名800余人录取7人。  

1989年,11月,抱病参加在苏州举行的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会。12月13日,因患肺病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 

家庭成员

成员

姓名

影像资料

妻子

杜琇

王瑶与妻儿

儿子

王超默(1947~)

女儿

王超冰(1949~),知名学者,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人合著)

次女

王超华(1952~)

家庭成员资料整理自  

代表作品

著作名称

初版信息

著作名称

初版信息

中古文学思想

1950年,上海棠棣出版社

李白

195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古文人生活

1950年,上海棠棣出版社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问题

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中古文学风貌

1950年,上海棠棣出版社

中古文学史论集

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中国新文学史稿

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仅为上册

1953年,新文艺出版社,上下册

鲁迅作品论集

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与中国文学

1952年,上海平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

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润华集(随笔集)

198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诗歌发展讲话

1956,中国青年出版社

以上资料整理自  [13-14] 

学术思想

历史文学史观

王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师朱(朱自清)法鲁(鲁迅)”效法鲁迅的路子。鲁迅的一段文字曾经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王瑶认为:“这话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遗产时的重要指针。对陶渊明这样一位历来对他有过许多模糊认识的诗人,这样的研究就显得更其重要。”注重史的关联,考察文人生活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知人论世是鲁迅坚持的方法,鲁迅一向已注意到文艺与时代及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到这时更觉得非先弄清楚历代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不可。王瑶继承和发扬了鲁迅这种这种方法,在研究中尽可能接近历史,了解历史,将人物和作品与他产生的时代联系起来。 

客观文学史观

王瑶(左一)、吴组缃与学生合影

与时俱进史观

王瑶时刻注意文学史与历史、时代保持互动。在学术研究中,他讲求“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历史研究也必须倾听生活的召唤,时代的召唤”。他在一系列文章中专门强调“历史感”的重要性,如《研究问题要有历史感》等文章,直言特别是在现代文学研究中,许多文章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缺乏历史感,不能把所论述的作家或问题与当时的时代条件紧密联系起来,更甚者有的研究者为了造成文学所谓的深刻,妄加揣测和臆断,抛开时代的背景与联系去分析作家作品,这都是不严肃甚至的错误的。  

教学成果

王瑶一生桃李天下,他的弟子几乎遍布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全部研究领域,其中研究有所大成者不在少数,以下略举几位:

人物评价

王瑶(前排左三)与学生们

严家炎(文学史家):“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我国第一部史料丰富、体系完备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下了基石。他的鲁迅研究、巴金研究以及现代文学许多专题的研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钱理群(文学史家):“在我看来,王瑶师正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鲁迅式”的学者,“鲁迅式”的知识分子。” 

温儒敏(北大中文系主任):“他的出色之处在于尽可能调和与化解矛盾,并在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写作状态中探讨如何发挥文学史家的才华与史识。” 

蓝棣之(文学评论家):“他讲课富于艺术的魅力,没有讲稿,却能旁征博引;纵横驰骋,海阔天空,却又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态度客观,但很有激情。” 

夏中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王瑶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具有大学者资质的学人。” 

人物影响

人物纪念

王瑶纪念文集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