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
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

  • 美国
  • 别名:Iosif Aleksandrovich Brodskiy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双子座
  • 人气:0°
  • 介绍:

详细资料


人物经历

约瑟夫·布罗茨基

1955年起,布罗茨基辍学谋生,先后做过车工、司炉、医院太平间运尸工、水手等13种工作,并开始写诗,多数发表在由一些青年作家和艺术家所办的刊物《句法》上,并通过诗朗诵和手抄本形式流传于社会。一些诗歌甚至传到了国外,赫然登在正式刊物上,往往连他自己也浑然不知。他很快崭露头角,被称作“街头诗人”,并受到阿赫玛托娃和其他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赏识。这期间与彼得堡几位写诗的青年人切磋诗艺,后来他们被称为“彼得堡集团”。

1962年起,布罗茨基成为公安部门监视的对象。他经常受到骚扰,两次被关进监狱的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最恐怖的是给他强行注射镇静剂,半夜又被粗暴叫醒,拉他去冲冷水浴,然后用湿浴巾把他浑身包紧,再将他推到暖气旁烤干浴巾……他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出狱后不敢住在家里,到处流浪,但仍未能逃脱警方的追逐。

1963年,布罗茨基发表著名长诗《悼约翰·邓》,这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同年年底,布罗茨基被捕,因他喜爱长期被斥为“颓废派”的阿赫玛托娃等人的诗歌,他在电车上读这些作品,读毕又给别人传阅,有时复印出来散发给朋友们。这些就成了后来指控他的16条罪状之一。

布罗茨基

1972年6月,他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他被告知,当局“欢迎”他离开苏联,接着便不由分说地将他塞进一架飞机。原先要将他发配到以色列,但诗人要求去维也纳,因为他的偶像奥登在那里。离开祖国前,他给勃列日涅夫写信:“我虽然失去了苏联国籍,但我仍是一名苏联诗人。我相信我会归来,诗人永远会归来的,不是他本人归来,就是他的作品归来。”奥登热情地接待了他,将他推荐给众多作家,并为他筹措到1000美元的资助。不久,布罗茨基受聘于美国密执安大学,担任住校诗人,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教书、写作生涯。

诺贝尔奖证书

1987年,由于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年他47岁,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

1996年1月28日,布罗茨基在纽约因心脏病突发于睡梦中离世,享年55岁。 

人物作品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创作时间

《韵文与诗》

诗集

1965

《山丘和其他》

诗集

1966

《诗集》

诗集

1966

《悼约翰·邓及其他

长诗

1967

《荒野中的停留》

诗集

1970

《诗选》

选集

1973

《言语的一部分》

选集

1980

《致乌拉尼亚》

诗集

1984

《小于一》

散文集

1986

《二十世纪史》

诗集

1986

《论悲伤与理智》

散文集

1996

(以上参考自新京报 )

人物评价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是继普希金之后最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像一枚从另一个帝国射来的导弹,一枚善良的导弹,其承载的不仅是他的天才,而且是他祖国的文学那崇高而严苛的诗人威严感。”——苏珊·桑塔格 

后世纪念

布罗茨基美国书房

约瑟夫·布罗茨基

布罗茨基故居博物馆

彼得堡市政府将铸造大街24号诗人当年与父母居住的寓所重新修复,建成布罗茨基故居博物馆。博物馆于2015年5月24日诗人诞辰75周年前夕向公众开放。 

布罗茨基传记

2015年是布罗茨基冥寿七十五周年,俄罗斯又出了两部诗人传记,它们是:B.邦达连科著《布罗茨基,俄国诗人》;B.索罗维约夫著《孤独的光荣结局》。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