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7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 英国
  • 别名:Edward Morgan Forster、E. M. 福斯特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摩羯座
  • 人气:0°
  • 介绍: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语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却又铺叙自然。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莫利斯maurice》和《霍华德庄园》( Howards End)都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①虽然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仍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详细资料

  •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语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却又铺叙自然。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莫利斯maurice》和《霍华德庄园》( Howards End)都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①虽然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仍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人物经历

1879年1月1日,福斯特生于英国伦敦。1897年,福斯特入学剑桥大学,加入了门徒社(TheApostle),结识了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约翰·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和学者列顿·斯特拉奇(LyttonStrachey)等人。门徒社成员推崇哲学家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的关于摈弃旧体制、创立新伦理的思想。福斯特的关于个性自由的人文理念开始形成。在此期间,他爱上了同班同学H.O.Meredith,Meredith后来成为小说《莫利斯》(Maurice,又译《墨利斯的情人》)的主人公之一克莱夫的原形。

福斯特大学毕业后去意大利和希腊旅行,陶醉于那里的异族文化,更加深了他对英国僵硬的社会秩序的不满。1905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WhereAngelsFeartoTread),描写一位英国贵妇与一位意大利平民结合后两家对此的不同感受。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1910年,发表《霍华德庄园》(HowardsEnd,又译《此情可问天》)。该小说描写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三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与纠葛,表现了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状况。

1913年,福斯特访问了英国诗人兼同性恋运动先锋爱德华·卡宾特的住舍。之后马上动笔写《莫利斯》。小说大体上为三个人物,并以其中两个人的团圆告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福斯特加入了国际红十字会并赶往埃及。1917年他在亚历山大港认识了英俊的电车司机默罕默德·艾尔·阿多。他们之间的恋情持续了两年,福斯特称这场充足的爱情经历使他真正成为“一位成熟的人”。1919年,阿多结婚后,福斯特离开了亚历山大港回英国,但两人仍保持书信来往。三年后阿多得肺结核去世前,福斯特从印度回国的途中探望了他。阿多的去世对福斯特的打击很大。

20世纪三十年代后福斯特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尤其对民权和自由特别关心。1928年官方禁止发行雷德克利夫·霍尔(RadclyffeHall)的女同性恋小说《孤独之井》(TheWellofLoneliness)时,福斯特与女性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Wolf)带头对此表示强烈的抗议,并在法庭上为霍尔声言。针对纳粹在欧洲大陆的猖獗,福斯特出任了全国公民自由委员会的首任主席,呼吁大众不要盲目跟从张伯伦政府的绥靖政策,要用清醒的头脑对待法西斯的扩张,不要轻信希特勒的诺言,不能为自身的和平而冷眼旁观其他民族受欺凌。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大不列颠举国陶醉于和平的幻觉中,这时福斯特写下了《我的信念》(WhatIBelieve),喊出了“如果我要在背叛国家与背叛朋友两者之间作一抉择的话,我希望自己有胆量背叛这样的国家”,充分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胆识。二战爆发后,福斯特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BBC)上坚定地宣传人道与正义,对法西斯和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并提醒人们要以防英国自身也可能成为独裁的政权。福斯特这时期的言论后来收录于《为民主的两个乾杯》(TwoCheersforDemocracy)中。

1930年,福斯特结识了二十八岁的警察罗伯特·巴金汉,两人的情谊维持了四十年之久。罗伯特结婚后,他的妻子逐渐接纳了福斯特为家庭的一员。罗伯特的子女后来也把福斯特当爷爷看待。罗伯特的儿子和孙子都取名为摩根,他的家也成为福斯特朋友们聚会的场所。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罗伯特的家中去世。 

个人生活

福斯特出身于伦敦的一位建筑师家庭,父亲早亡。少年时就读肯特郡唐布利奇学校的不尽愉快的经历促成了他对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反感。 

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首版时间

体裁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Whereangelsfeartotread

1905

小说

最漫长的旅程

1907

小说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Roomwithaview

1908

小说

霍华德庄园

HowardsEnd

1910

小说

印度之行

Apassagetoindia

1924

小说

小说面面观

AspectsoftheNovel

1927

文学评论

阿宾哲收获集

1936

随笔集

为民主喝彩两声

Twocheersfordemocracy

1951

随笔集

莫瑞斯

Maurice

1971

小说 

人物评价

“就美学思想而言,福斯特与乔伊斯、沃尔夫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小说评论家布莱德伯雷评)

福斯特“把小说当作必须从生活中吸取养料的寄生物,它只能惟妙惟肖地描摹生活以示报答,否则,小说就会灭亡”。(英国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评) 

福斯特的小说“从根本上反映了现代文明的一个两难处境: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疏离乃至冲突,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的分离乃至矛盾”。(学者阮炜评) 

“福斯特有深刻而永恒的洞察力,他从不害怕大问题也不屑于用虚伪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疑点或弱点,从而保护自己和顺应时代潮流。”(文学批评家阿诺德·凯特评)

“对我来说,福斯特是唯一的一个可以反复阅读的现存作家。每一次阅读时,他都能给我一种‘学到’东西的感觉。很少有作家给我们这样的感觉。”(美国文学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评) 

后世纪念

为了纪念福斯特,在美国文艺学院设立有爱·摩·福斯特奖(E.M.ForsterAwax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