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
白先勇

    白先勇

  • 美国
  • 别名:Pai Hsien-yung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白先勇2008年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职务,2009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11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并于201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贯通中西 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说唐》、《蜀山剑侠传》、《啼笑姻缘》;巴金的《家》、《春》、《秋》;《三国》、《水浒》、《西游记》,特别是《红楼梦》,都是他所喜爱熟读的作品。在大学时代,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白先勇开始阅读和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创作上也开始模仿西方文学。但是毕业后入美国爱荷华创作班学习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

详细资料

  •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白先勇2008年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职务,2009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11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并于201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贯通中西 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说唐》、《蜀山剑侠传》、《啼笑姻缘》;巴金的《家》、《春》、《秋》;《三国》、《水浒》、《西游记》,特别是《红楼梦》,都是他所喜爱熟读的作品。在大学时代,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白先勇开始阅读和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创作上也开始模仿西方文学。但是毕业后入美国爱荷华创作班学习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

人物经历

白先勇

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

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

于1961年大学毕业。

白先勇

1963年赴美国,到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

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

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白教授于港中大讲红楼梦

2005年,白先勇受聘为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2008年,白先勇获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

2009年6月,白先勇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2011年,白先勇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伟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 。

2015年,白先勇促成设立“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并受聘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顾问。 

2017年3月,白先勇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以“白先勇导赏红楼梦”为题主持公开讲座 。

2017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委任白先勇教授为博文讲座教授。 

2018年5月,获得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发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2018年10月,白先勇《SilentNight》获得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主要著作

《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联合报》

《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

《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〇年。

《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〇年。

《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〇年。

《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

《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〇年。

《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录于《纽约客》。

《等》

《谪仙怨》--收录于《纽约客》。

《我们看菊花去》

《DannyBoy》──收录于《纽约客》

《teafortwo》──收录于《纽约客》

小说分期

白先勇作品

出版履历

2017年2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商务印书馆。

2015年3月,《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白先勇、廖彦博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Teafortwo(白先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姹紫嫣红开遍(白先勇散文卷)》,作家出版社。

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册,随书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2008年,《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尔雅出版。

2007年七月二十日,《纽约客》在台湾出版。

2004年,《说昆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4年,《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2年,《树犹如此》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纪念典藏版。

1995年,《第六只手指》。尔雅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馆》散文集出版。

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

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小说集。

1971年,作品开始被译成英文(第一篇为《谪仙记》),其作品陆续被译成英文、韩文、德文等语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

1968年,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小说集。

1967年,出版《谪仙记》,短篇小说集。文星书店。文星丛刊。

醉心昆曲

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调优雅,唱腔悠扬,唱词华丽,四百年来一直是昆曲传统经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热,使久已低迷的昆曲舞台骤然升温,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称自己是昆曲义工的白先勇,为了昆曲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昆曲的魅力,不惜暂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精心打造《牡丹亭》,并在校园进行公益演出,为昆曲争取了更多的年轻观众,这是昆曲艺术存续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说,"希望看过这些(昆曲)的年轻人,在他们心中播下那么一个种子,有一天他们可能也来制作昆曲,也成为昆曲的推广人,或者是至少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

自小与昆剧结下不解缘,其小说《游园惊梦》即受昆剧《牡丹亭》启发。他对昆剧艺术一往情深,作了二十年推广昆剧的'义工'。更热心向年轻一代介绍昆剧,经常在港、台地区与昆剧艺术家合作,做公开演讲。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在2004年得以实现。

推广昆曲

白教授讲昆曲

2011年,白先勇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伟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为文学院开设“昆曲之美”课程,亲自主讲“昆曲与抒情诗的意境:从平面到立体”及“昆曲新美学:传统与现代”等讲座。白教授于201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继续推广与发扬他所钟爱的昆曲艺术。 

人物评价

白先勇

“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flashback)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表白的《香港--一九六〇》,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香港--一九六〇》便是个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口语,使该篇小说染上很浓的地方色彩。他的头几篇小说,即他在台湾时写的作品,文字比较简易朴素。从第五篇《上摩天楼去》起,他开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着文句适当的选择与排列,配合各种恰当‘象征’(symbolism)的运用,而将各种各样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旅美作家欧阳子评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