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
施一公

    施一公

  • 中国
  • 别名: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详细资料

  •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人物经历

施一公教授

1972年离开小郭庄 ,全家搬往2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 。

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

1985年,施一公考入清华大学 。

1989年,施一公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 。

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SwedishAcademyofSciences)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AminoffPrize) 。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长助理身份,会见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巴纳·德布勒森一行。

2014年12月11日证实,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2015年8月,施一公拟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015年9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016年3月25日,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6年6月2日,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九届全委会第一次会议,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已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2019年9月18日,施一公当选为浙江省欧美同学会会长,同时是欧美同学会总会的副会长和常务理事。 

2021年1月22日,施一公当选为欧美同学会第八届副会长。 

2021年5月30日,施一公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

人物评价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 

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人物观点

发展科学,就需要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这种传承,尤其依赖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应该将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一种本能。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求真、质疑、合作、开放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大胆质疑、实验求证;同时具有开放的心态,依托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甚至跨时代、跨学科的科研合作,通过多元文化、不同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兴趣爱好

跑步一直以来都是施一公的爱好,他已经多次完成过半马比赛,成绩也堪称精英跑友。在施一公看来,跑步以及体育运动的好处,不仅在于锻炼身体更好地工作,更在于磨练心智,“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是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

在2020年12月13日结束的2020广州马拉松完赛者中,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关注,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53岁的他,以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第一个全马。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