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史蜀君14日上海去世 不举行告别仪式

时间:2021/11/27 10:45:48 阅读: 0
晨报记者彭骥

导演史蜀君 资料图片导演史蜀君 资料图片

  晨报记者 彭 骥

  她是第一个拍琼瑶片、最早涉及青少年早恋题材的电影导演,她的“青春三部曲”,深深地影响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

  昨天,女导演史蜀君在沪逝世,享年77岁。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发布称:“第四代导演重要成员,上海电影制片厂史蜀君导演,今晨因心率衰竭在沪逝世!”随后,主持人曹可凡、编剧王丽萍[微博]也发布了这一消息。原上影集团副总许朋乐对此予以确认,并告诉记者,史导走得安详,自己把后事安排得清清楚楚,要求不举行告别仪式。

  晚年钟情传统建筑

  史蜀君1939年6月26日生于重庆,毕业于中戏,1980年代相继拍出《女大学生宿舍》(1983)、《失踪的女中学生》(1986)、《庭院深深》(1989)等作品,尤其是她的的“青春三部曲”——《女大学生宿舍》、《失踪的女中学生》和《夏日的期待》,曾深深地影响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银幕。可以说,史蜀君是华语青春片、大陆琼瑶片、女性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

  石川回忆,史蜀君晚年致力于艺术策展工作,2014年10月,史蜀君与武珍年、鲍芝芳、卢萍等一起参加活动。据介绍,史蜀君、石晓华、武珍年、鲍芝芳、卢萍有“上影五朵金花”之称,当时“女导演·八零年代——上影女导演作品群展”举行了10场专场放映、1场讲座论坛,展映了史蜀君执导、贾宏声等主演的青春题材电影《夏日的期待》。2015年6月,史蜀君与译制片导演孙渝烽、曾获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演员唐群等,共同组建了一个“六合院”,旨在让老年人掌握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技能。晚年的史蜀君还对中国城市古建筑感兴趣,在青浦朱家角亲自设计和建立了4个民间博物馆,在展馆设计中借用声光组合、场景切换等电影语言。

  最早涉足早恋题材

  在第四代导演中,史蜀君尤为擅长青春题材,把镜头对准了一群血肉丰满的学生,用清纯唯美的风格再现真实的生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信念和对人生的思考,令华语电影有了“青春片”这一概念。

  史蜀君曾自述:“我一直觉得青春题材的片子都应该拍得美一些,因为年轻就是美,青春就是美,任何年龄段都没有这个阶段那样勃发生机,那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不仅是在青春片里,我的唯美倾向,在我所有的影片里都有所表现。”

  根据其生前自述,史蜀君1964年大学毕业,去了湖北省歌剧团做导演,和居住在上海的先生丈夫两地分居,1975年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从事电影行业,一开始跟着谢晋做了两部戏的场记,然后跟着舒适做副导演,一直到1982年独立拍片。

  《女大学生宿舍》是史蜀君的导演处女作,影片大胆采用散文式的块状结构。而该片创作经历了一波三折,当时她带了剧本去北京高校,被连泼冷水后,回到武汉大学改剧本,改了两个月,“那两个月我非常艰难,整天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的”。幸亏当时的上影厂厂长徐桑楚鼓励她,“我记得当时他让我拍的时候,厂里也有很多意见,说我出身不好,有海外关系等等。徐桑楚心里也没底,等看了剧本,直至第一批样片出来,他才说,‘我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我真的非常感谢老厂长”。

  《失踪的女中学生》更是触及学生早恋问题,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电影中的佳佳身上实际上有史蜀君女儿的影子,那时,史蜀君的女儿和她说,“我们同学之间五年级就开始递条子了”,这些家长不知道,不关注也不理解。“我丈夫发现女儿早恋了,两个人吵得一塌糊涂,这件事情触动了我,我想我得把它表现出来。我一个礼拜就写出了《失踪的女中学生》这个剧本,而且在厂里也很快就通过了,因为我有着切身的体验,所以在编剧和拍摄时都感觉特别顺手。”拍完之后,上影厂对此片封了半年,没敢送上去,影片终于公映后,还是逃不过有些家长的恶骂,一个家长写信给她的抬头就是“教唆犯史蜀君”。即便如此,史蜀君还是获得了许多学生和老师以及一些搞心理学及青少年研究人士的赞美,也正是这些人,支撑着她拍下去。

  《夏日的期待》则关注青年心理建设,“拍这部片子,主要是因为作家王安忆有一次跟我谈到现在青年心理脆弱这个问题,她说青少年的自杀率越来越高了,建议我在电影中反映一下,于是我就和东进生一起写了这个剧本。我的社会责任感还蛮强的,我是觉得应该‘文以载道’的”。影片放映后,最让史蜀君觉得欣慰的是收到一些想轻生的孩子的信,她都一一回复,她觉得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是义不容辞的,也是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此外,史蜀君执导的琼瑶影视剧,当时影响也非常大,电视剧《月朦胧,鸟朦胧》之后,琼瑶看了很满意,给她寄了两大摞剧本,她挑了《庭院深深》拍成电影,“琼瑶片突然打开了一个领域,如同吹来一阵软软的风,飘过丝丝毛毛雨,滋润了很多年轻人的心”。

(责编:云会)

相关资讯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