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导演乔梁:我用柔软抵抗现实的残酷

时间:2021/11/27 11:08:43 阅读: 0

《塬上》导演乔梁:我用柔软抵抗现实的残酷

乔梁执导的电影《塬上》作为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从2000多部影片中脱颖而出,斩获2017年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奖。这是三年来华语电影斩获的最高国际奖项,也是华语电影迄今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取得的最好成绩。评委会主席评价《塬上》:“影片以客观冷峻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困惑,展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中国如何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塬上》影片以在京记者康文回到故乡报道国宝朱鹮为主线,讲述了这一珍稀鸟类牵动下的利益纠葛,引出环保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同时也从康文的回乡之行,揭开了那个偏远乡村各色人物的过往与“伤逝”。“《塬上》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环境污染,一个是精神污染。这是我在影片中想要呈现和思考的现实主题。”在乔梁的电影镜头里,《塬上》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是中国在快速发展中的冷静思考,也是社会变迁中,被欲望裹挟前行的人们对“精神故乡”的一次凝望。

环保是全球性话题。尽管当下人们愈发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戴着口罩的普通人都能对雾霾、PM2.5侃侃而谈,但在行动上,他们还是“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一点上,乔梁无疑是个另类的导演。当众多导演追求IP,以流量明星打造吸引眼球的商业大片时,他保持了他一贯的独立和冷静,立足本土创作,以电影《塬上》关注环保,讲了一个国际性话题下的中国好故事,呈现了一个中国优秀导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塬上》有中国发展的缩影,有社会变迁和人们精神上的彷徨与孤独。比如在电影主人公康文身上,导演乔梁就融入了自己回故乡的经历和感受。“逃离北上广的人又逃回来了。人变了,故乡变了,再也回不去了。我发现很多地方,房子空了没人住,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这种情感的冲击和无奈的现实,始终让我们处在矛盾和隔阂中,等待疏解。”

《塬上》是乔梁对社会现实,对多面人性的双重反思。正如他舒缓自然的电影镜头语言,没有激烈犀利的批判,没有过多的说教性引导,《塬上》鲜明体现了乔梁的电影哲学——我呈现我所关注的现实与人性,看到什么,看到多少,观众自有评判。这种高山流水,古典留白式电影风格是乔梁作品的特色。这种艺术风格是其作品自然生长出来的,并非为了风格化而风格化,有点像李安。乔梁坦言他最喜欢、最欣赏的电影大师是李安。“李安导演对我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拿捏与展现很到位,有《红楼梦》(旧版 新版)的味道。”

电影要无限地接近生活,还原人性。以市场热捧的青春片为例,乔梁认为我们要拍中国的青春片,不是变成中国面孔的美国、日本或者韩国。于是,乔梁执导的青春电影《小情书》便有这样的写实镜头:灯火通明的教学楼、堆积成山的试卷、两点一线的轨迹、通宵达旦的复习,这就是中国的高三生活。在这部戏里,故事的场景只有学校、家和路上。影片放映后,很多人看哭,从中看到了自己。乔梁说:“没有车祸、没有堕胎、没有狗血恋,我们不要虚假的、虚幻的、他国的青春。虽然枯燥乏味压力大,但这就是中国式校园,里面有我们无法忘却的青春记忆。”

相关资讯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