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纪念中学简介

时间:2021/11/28 1:15:29 阅读: 0

  国华纪念中学创办于2002年9月,是碧桂园控股集团公司创始人杨国强先生捐资依法兴办的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面向全国招收家庭生活贫困,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超群的初中毕业生,使他们成为未来的国家建设的精英,肩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志在民族腾飞。

  学生从报考国华纪念中学开始,直至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每人的培养费用超过20万元。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高中生500多人,并有1011名学子已从我校毕业。学校每年计划招收200名优秀贫困学子,学校每年各项日常开支接近4000万元。

  学校师资质量、教学、生活设施及管理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位,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学生从报考国华纪念中学开始,一直至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止,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每人的培养费用超过20万元。

  把学生培养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学校创办人对学校的希望。办学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并根据实际确立了三个层次的办学目标:近期目标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行各业精英人才;中期目标为: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做出贡献;远期目标为:希望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此,学校确立了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核心的育人思想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校训,着力培育学生服务民族和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始终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放在教育工作首位。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以暑假社会调查、一日打工生活观察、80 华里远足、社区服务、遍览广东近代遗迹、“走进顺德,了解顺德”、影视博览、周末恳谈会、心理活动周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系列,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同时,学校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治。在学校党支部和团委指导下,学生宿舍、饭堂、学生大多活动,大都由学生会自己组织,自己管理,90%以上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在关爱中成长,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学生自发成立的爱心组织——爱心接力会,以关心帮助那些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为宗旨,充分体现了国华人的精神风貌。2003年6月13日,高二全体学生捐款资助两个原由一位抗“非典”而牺牲的医生捐助的两个韶关苦孩子;2004年,全校师生先后两次为因病离校的周远芳和文先培同学捐款1500元和1975元,为江苏的刘洋同学捐款1300余元;2005年1月8日,全体师生为印度洋海啸受害者捐款5417元;高三(1)班黄华庚同学自己家庭特别困难,却把每月节余的零花钱捐给了自己的邻居上学……一个个爱心故事,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说明了 “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自己的终身追求”的人生价值观已经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得到了传承。

  在杨国强先生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办学理念指导下,国华学子不仅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有了全面提高,而且历届高考成绩优异。建校以来,每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100%,其中一类重点本科上线率达85%以上,连续多次夺得佛山市理科状元,先后有10多名同学被清华、北大录取。

  国华纪念中学优异办学成绩同样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被批准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教育实验研究实验学校、佛山市一级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并荣获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十佳”民办学校称号。2011年学校成为佛山市唯一一所校长实名制推荐上北大的学校。

  国华纪念中学的创办,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关怀、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初创,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欧广源,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社长李仁臣欣然担任名誉校长;中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干以胜,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唐天标,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副主任高鸿宾、王国良,青海省副省长骆玉林,国家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副厅长刘育民,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等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前来参观交流的国内外同行和各界人士更是络绎不绝;《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瞭望新闻周刊》、《羊城晚报》、《哈尔滨日报》、广州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阳光卫视、湖南卫视、佛山电视台等几十家报纸、电视台和网站都作过报道;中央电视台还特地为学校拍摄了专题片《圆梦》。

  “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这是创办人对国华学子寄予的期望,中华民族复兴需要无数优秀的人才!国华将帮助这些很优秀却因贫穷不能继续学业的学子成为未来精英人才,为精英服务,志在民族腾飞。

相关资讯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