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在贫乏剧作里艰难体味影像魅力

时间:2021/11/28 1:35:23 阅读: 0
腾讯娱乐戛纳报道团(文/bunny)

《罗莎妈妈》:在贫乏剧作里艰难体味影像魅力

《罗莎的妈妈》

腾讯娱乐戛纳报道团(文/bunny)

近几年来,在国际电影节舞台上涌现了一批菲律宾导演,他们以极高的拍片频率制作着一系列剧情片和纪录片,似乎在缔造着一种新的电影模式乃至工业模式。布里兰特·曼多萨正是这一浪潮的中流砥柱,从2005年处女作《情欲按摩院》在洛迦诺一鸣惊人起,仅仅用了十年时间,他就已经跻身为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座上宾。2009年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基纳瑞》虽然在电影节期间引发了媒体一系列恶评,在场刊分数中垫底,却在那年的评委会中得到了像锡兰这样大导演的背书,最终斩获了最佳导演奖。虽然去年5月,他才刚带着《塔克洛班的困境》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转眼间,他今年新作《罗莎妈妈》又入选主竞赛单元,考虑到那些被官方拒绝或沦落到一种关注甚至导演双周的导演(杜琪峰、库斯图里卡、是枝裕和),曼多萨在戛纳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罗莎妈妈》的故事发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一处破旧居民区中,罗莎和她的丈夫耐斯特带着四个孩子过着拮据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一面经营着一家小杂货店,一面偷偷摸摸做起了毒品交易。一天,警方的突然逮捕带走了两个夫妇。面对贪腐的警察局,他们的四个孩子用尽各种方式,试图换取父母的自由。

作为手持运动长镜头美学的代表,《罗莎妈妈》比曼多萨的前作拥有更为粗粝和简陋的影像,摇晃不止的跟拍,长时间的失焦,昏暗的自然光环境,会让绝大多数习惯了好莱坞电影标准工业化水平的观众倍感不适和恶心,甚至以为这是业余电影爱好者的玩票之作。

《罗莎妈妈》:在贫乏剧作里艰难体味影像魅力

门多萨

但熟悉曼多萨电影的影迷则知道,这是导演苦心经营的场面调度方法,看似不专业各种运镜却赋予了电影一种真实的美学氛围。与马尼拉潮湿、逼仄、穷困、混乱的贫民区环境相匹配,这种在影像上所塑造的知觉性的厌恶感,常常也正是人对罗莎妈妈一家生活环境的厌恶感。

相比于曼多萨既往作品会在纪录片式的真实跟拍外在影像色调和构图上做更多功夫,《罗莎妈妈》在这方面努力并不明显,它既不如2008年首次入围戛纳的作品《情欲电影院》那样拥有多重色调,也不像《基纳瑞》那样画风黑暗且节奏紧凑。他的这部第三部入围戛纳主竞赛的影片是以剧情为主要推动力,这也要求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本身和人物的塑造上。

诚然,影片中各个演员自然且即兴的演出,与影片大段长镜头跟拍有机组成了一个整体,让整部电影的现场感十足,也更接近一种真实纪录片形式的再造。但对于喜欢曼多萨之前电影中格外出彩的视觉表达的观众来说,这样一个不痛不痒的剧作很难撑起曼多萨风格转变所引发的不习惯感。即使影片进一步拓展了曼多萨对于纪录片式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挖掘;尽管,《罗莎妈妈》越来越接近一种真实、天然的不加以任何渲染的视觉风格。但总体来说,《罗莎妈妈》乏善可陈剧作,既不深刻也难以从情感上引起观众的共鸣,最后只有“戛纳主竞赛”背书才能让观众略感到它作为一部艺术电影的存在感了。

相关资讯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