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系列策划③:史上“最乱”的奥斯卡

时间:2021/11/28 2:59:10 阅读: 0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奥斯卡奖力求“全球联欢”的用心,也从不拒绝外籍面孔的加入。以近十年为例,2004年《上帝之城》的巴西人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以黑马姿态杀进最佳导演;2007年仅一部《巴别塔》就让表演奖项提名里出现了墨西哥人(艾德里安娜-巴拉扎)和日本人(菊地凛子);到2008年,四大表演奖全盘被两个英国人(丹尼尔-戴-刘易斯的男主,蒂尔达-斯文顿的女配),一个法国人(玛里恩-歌迪亚的女主)和一个西班牙人(哈维尔-巴登的男配)领走,让美国演员情何以堪。但,在华语电影《卧虎藏龙》横扫10项提名之后,还没有一部外籍电影能在奥斯卡决战关头占据最高优势,而今年的《艺术家》却做到了。而此片的大热,也让电影之外的话题成为谈资。

[导语]大量外籍演员和外籍作品入围提名名单,让本届奥斯卡的竞争呈现一片尴尬与混乱状态。最佳影片九强中,《艺术家》 强势,是法国人向美国人拍的一记马屁。美国佬则以《午夜巴黎》《雨果》“礼貌”回敬。影帝影后之争也呈现一种窝里斗的状态。同时奥斯卡今年“主旋律”影片尤其多,四大美式主旋律特征的电影一类不差。

第84届奥斯卡提名公布后,北美评论界的最大困惑是: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首次规定最佳影片提名数量变更为“机动”之后,被提名的九强究竟何德何能,会让剩下的那一空缺名额白白浪费。但无论如何,这一结果也预示着2011年对奥斯卡来说,是个处于尴尬与混乱状态的“小年”。在探照灯、索尼经典、焦点、哥伦比亚等典型申奥大拿在颁奖季节,浪费掉大量诸如《双面玛莎》《谈心疗法》《耻辱》《双赢》之类的佳片后,好莱坞几乎重演1996年、2008年外来人口当道的状况。并且这一次,在最佳影片的积分中,法国默片《艺术家》,比1969年科斯塔-加华斯执导的同样出自法国的《焦点新闻》更加嚣张——不仅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决赛圈中占据一席,且业已连夺导演工会、制片人工会、演员工会影帝以及金球奖的压倒性礼赞,有望击败所有美国本土电影,刷新历史。也正是《艺术家》的横空出世,一步步“搅乱”了奥斯卡的节奏,让华丽而迷离的竞争态势变得让人更加纠结。

交叉致敬:法国人VS美国佬

奥斯卡系列策划③:史上“最乱”的奥斯卡

左起《艺术家》《午夜巴黎》《雨果》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奥斯卡奖力求“全球联欢”的用心,也从不拒绝外籍面孔的加入。以近十年为例,2004年《上帝之城》的巴西人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以黑马姿态杀进最佳导演;2007年仅一部《巴别塔》就让表演奖项提名里出现了墨西哥人(艾德里安娜-巴拉扎)和日本人(菊地凛子);到2008年,四大表演奖全盘被两个英国人(丹尼尔-戴-刘易斯的男主,蒂尔达-斯文顿的女配),一个法国人(玛里恩-歌迪亚的女主)和一个西班牙人(哈维尔-巴登的男配)领走,让美国演员情何以堪。但,在华语电影《卧虎藏龙》横扫10项提名之后,还没有一部外籍电影能在奥斯卡决战关头占据最高优势,而今年的《艺术家》却做到了。而此片的大热,也让电影之外的话题成为谈资。

并非所有人都觉得《艺术家》是一部无懈可击的完美电影,但它在颁奖季的惊人成功,除了与慧眼识珠的韦恩斯坦在去年戛纳影展买下北美发行权、动用强势而精确的公关手段有关之外,导演米切尔-哈扎纳维库兹以举重若轻的默片戏法,碰触到了美国评论界的G点,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当法国人用极其罕见的复制粘贴伎俩,狠狠拍了美国人一记马屁(放在台面上讲就是“致敬”)之后,很多美国人的感性元素便被挖掘出来。

的确,《艺术家》用极大的勇气重现了好莱坞从默片时代过渡到有声时代的辉煌,从男主角身上,你可以看到克拉克-盖博、艾洛尔-弗林、鲁道夫-瓦伦蒂诺、弗雷德-阿斯泰尔、金-凯利等一大堆好莱坞男星的影子,即便片中的默片巨星拒绝有声片的说服力稍显孱弱、影像艺术表现力只是卓别林早期默片杰作的皮毛,但无论如何,这部黑白片从片头演职员表到对白字幕字体,再到原声配乐的设计,都无不体现着主创对好莱坞经典时代的爱意,尤其是当导演还是一个法国人时,更是可以让品位保守、热衷于怀旧的北美主流评论界和影艺学院,享受到一种久违的“被崇拜”和“被尊重”。《今日美国》撰文说:“即使《艺术家》日后看来只是一部玩笑之作,但对喜爱咒骂本土电影陷入技术泥潭的美国人来说,这部电影的意义早就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有趣的是,美国普通观众对此片却并不买账,《艺术家》有望成为十年内除《拆弹部队》之外,票房最糟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甚至还有观众因走进影院看到是默片而强烈要求退票,或是以“被剥夺了知情权”为由起诉影院。

相对于法国人向美国人的致敬成功,美国人对法国人的致敬,就多少遭遇了马屁拍到马脚上的尴尬。在最佳影片九强中,竟有两部作品都是美国大师直接表达对法国人的赞美:一是伍迪-艾伦(微博)的穿越奇片《午夜巴黎》,另一部则是马丁-西科赛斯的返老还童之作《雨果》。

在前者里,老伍迪毫不吝惜地用海量篇幅展现了巴黎的城市之美,而片中艺术之都各代大师云集的壮丽场面,简直可以说是美国人送给法国人的一部《艺术家》,甚至,此片所罗列的“真人”,在致敬程度上比《艺术家》更强烈。在后者中,老马(微博)丁也表达了他对世界电影导演第一人——生于法国的乔治-梅里爱的汩汩崇拜,影片中,老马丁抛出的那个向1902年世界第一部神话片《月球旅行记》致敬的画面,委实让人忍俊不禁。话说乔治-梅里爱对整个电影史的发展都带来了启蒙作用,在技术方面,他创造了快动作、慢动作、停机再拍、叠印、淡出、淡入等特技摄影,并在电影结构方面引进了戏剧因素,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电影。这两点,对于首次尝试3D技术挑战的马丁来说,也是带有一种朴素情感的致敬。只是,《午夜巴黎》和《雨果》双双“对外”的赞美,在美国本土未必能达到冲奥优势最大化,前者在最佳剧本中尚有一定的竞争力(毕竟老伍迪在片中书袋掉了很多),后者则在表演奖提名全失的情况下,还有希望向最佳导演奖搏一把。

相关资讯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