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在第九届百花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时间:2021/11/28 6:46:32 阅读: 0

[摘要]其实我真正想表达的是——近年我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极想促进中国报小说的繁荣。

梁晓声在第九届百花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梁晓声在第九届百花奖颁奖典礼上发言

尊敬的主编及各位编辑:

尊敬的《小说月报》全体良师益友:

尊敬的中国小说的伴嫁娘们:

代表本届《小说月报》之“百花奖”获奖作者们发言,乃是我十分情愿的事。情愿的发言一般是无须掺假的。以下是真诚的话语。

众所周知,《小说月报》是中国诸文学选刊中发行量最高的;其“百花奖”历来奉行这样一条规则,即评委与读者投票相结合的规则。此规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小说月报》之“百花奖”,其实也是在极大的程度上,代表其众多的文学读者,向一届届获奖者颁奖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着文学与读者相当密切的关系。

故我想说,我们虽非沽名钓誉之徒,但确乎的是为奖而来。因此奖的鼓励性,鞭策性,读者参与的积极性,是足以令我们的创作更加勤奋的,也必然会对我们的创作寄托更高的要求。

细想想,当前的世界是多么的不安宁,多么的动荡,多么的危机四伏,而全世界的文化、文艺、文学活动却依然在举行着。这是令人感动的。证明着全人类人性的基本原理。那就是——只要太阳还从东方升起,这世界就不应只有恐怖和惩罚,眼泪和血,还要继续有歌声,有诗,有小说,美,和所负载的情愫、思想、忧伤与祈祝……

以下一些话,是我特别个人的一种感激。我感激《小说月报》选载了我的短篇《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祭》、《喷壶》,并给予了前两篇“百花奖”。至于《喷壶》,也完全是由于《小说月报》的选载,才引起美国加州某学院的注意,编为中文教材。并且,是通过《小说月报》与我联系的。足见《小说月报》在国外也是很有影响的。

其实我真正想表达的是——近年我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极想促进中国报小说的繁荣。某一个时期,我很感慨中国某些报的副刊的消亡;很感慨某些报的副刊的不像样子,越来越没了文学的品格,甚而连文化的品格也谈不上了。鸡零狗碎,乌烟瘴气,骂骂咧咧,无事生非。

于是我想,在那些依然将文化版当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园地来浇灌的报上,连续不断地发表小说,难道不是一件值得之事么?进来想,中国最贵的报,也不过一份几角钱。倘只花几角钱买了一份报的人,翻到文化版,竟有一篇小说刊登着,难道他真的会不屑一顾吗?

有人回答我:当然会是那样。

我不太信。

具体怎样,我又不太清楚。

仅仅因为觉得自己的愿望是好的,于是有了以上小说的产生。

既然许多散文家、诗人、杂文家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始发于报的,到了小说这儿,怎么就会不行了呢?

我不太信,所以我写了。还有一篇《烛的泪》,《读者》曾头条选载,正拍为电影。

籍此机会,我感激始发那些小说的各报的理解和支持;感激《小说月报》一次次的选载了它们。我认为,这也是《小说月报》对报小说的鼓励、鞭策;也是《小说月报》对报小说给予的奖……

籍此机会,我吁请我的这几位同行,也将你们的优美作品,投寄向那些欢迎它们的报吧!

籍此机会,我郑重地建议报人们,在报上也给小说一块园地吧!

如果,多少年以后,中国人与小说的关系不是更疏远了而是更加密切了;如果大多数中国人,由于经常读报小说而培养起了爱读书的好习惯,那么,我辈岂不是也不枉与文学有此尘缘么?

我甚至有一个可能十分冒昧的想法——建议《小说月报》在条件成熟之际,牵头召集全国各重视报小说的报家,开一次报小说研讨会,以促进中国报小说的发达。

最后,代表我的同行们,再次感激《小说月报》为此次颁奖活动所做的一切工作。感激《小说月报》的发行者,《小说月报》的美编者,《小说月报》的每一位成员!

我的发言结束。

2001年10月 梁晓声

sitemap